首页 > 文章中心 > 买手课程总结

买手课程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买手课程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买手课程总结

买手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服装结构 服装工艺 教学改革 服装教学工厂

中图分类号:G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0-0016-01

1.高校的服装结构与设计教学现状

目前很多院校的服装专业都将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设计设为两门独立的学科,结构设计理论内容很多却像纸上谈兵,工艺设计只以传统款练习过于死板,导致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脱节,并且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对于未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学生而言,也不知道自身有哪些能力的不足,该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这就导致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不能马上对接企业的岗位需求,如一些服装高薪职位打版师、样板师等,对学生而言可望而不可及,使学生屡受挫折,企业培养麻烦,面临双重困境。

2.服装专业学生的就业困境

服装设计这个专业来讲,出口是很多的,每种出口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也是不同的,所以,在校期间,就要了解你将要从事的这份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是什么,才能在面试或者工作中得心应手。就业市场存在“错位”现象,一方面用人单位招聘难,另一方面应届毕业生的期望太高,很多工作都不愿意去做。 “错位”是目前中国职场招聘的现状,这意味着职位供求在总量上趋于平衡,但“招聘困境”与“就业困境”的局面却愈演愈烈,整个中国的人才招聘市场出现了断层,需求和供给出现了严重错位的局面。

2.1 市场供需的整体性错位

随着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加剧,市场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发生明显变化,直接导致人才市场出现“纺锤形”结构性失衡,即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蓝领技工和服务人员供不应求,但人才市场供给上显然应届毕业生和普通白领出现“假象过剩”现象。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13年第三产业的职位量占比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导致市场对第三产业人才的需求急剧扩张。

2.2 盲目择业致供需不对称

根据智联招聘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销售类岗位需求较大,但职位竞争指数相对较低,这说明应届毕业生对销售类岗位兴趣较低。因此,“就业困境”在一方面可以解释为“择业困境”,很多应届毕业生对于岗位比较挑剔,不能正视自己期望以外的职位。

此外,中国式的“应届生”在毕业前与职场、工作的接触非常有限,对自己的就业环境以及职业规划不明了,致使他们在准备进入社会,努力地搜索工作、投递简历时,发现期望值和现实存在巨大落差,这也导致应届毕业生最终的签约率低、毁约率高。

2.3 企业更愿招有经验人士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在人力取向上更利益化。企业更愿意招募能在工作上独当一面的“老鸟”,而对于职场上的“菜鸟”――应届毕业生,更多企业不愿意投入人力、财力去培养,能提供漫长的实习岗位已属难得。

同时,社会的价值观也在改变,求职者对“好工作”有了新的定义,企业还需考虑薪资外更多的因素,可谓招人才难,留住好的人才更难。

3.构建“服装教学工厂”模式

3.1 购买设备,搭建模拟工厂环境

硬件方面,根据近几年来全省乃至全国中职服装技能大赛的要求,学校需要完善服装CAD室,也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拔高教育的一个方面。重组或完善一个服装技术生产中心――相当于成立一个校办工厂。是为在实现“半工半读”的基础上,实现本专业搞产品研发、实现大批量生产,拥有企业固定员工做准备,也是为本专业的创收作准备的。具体购买设备主要包括:服装吊挂式传输系统、高速五线机、高速平缝机、抽风吸湿熨烫台、专业纸样工作台、设计用电脑、数字绘图仪、数字读图仪等。

3.2 明确培养目标,构建技能训练模块,实行项目式教学

根据社会、企业所需进一步明确或规划服装专业发展的方向及培养目标是实施教学改革,实现教学目标,促进服装专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主导思想也明确指出要注重学生的技能操作,在专业课与文化课的课程设置比例上也有所体现摆正升学与就业的位置,是根据社会、企业所需进一步明确规划服装专业发展的关键。同时根据学科特点,根据专业老师的特长,合理分配教学任务。

我们在提高学生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的同时,应因材施教对程度好的学生进行拔高教育,向服装工程(即工业制板、样衣师、跟单方面发展)和设计与营销方向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门槛,拓宽学生的就业之路。为她们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拿高一点的工资奠定基础。根据专业发展方向、培养目标,明确开设课程,所开专业不仅紧扣本专业,又能体现出一专多能的特点。如服装专业也开设计算机基础及Coreldraw、Photoshop等专业设计软件,这既是现在服装专业发展所需,也是时代所需。在设计方面灵气好的同学,会了这些软件将来也可从事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方面的工作。具体技能训练模块包括:服装纸样项目实训、服装立裁项目实训、服装工艺项目实训、服装设计项目实训、服装生产管理项目实训、服装校内生产性项目实训、校企合作项目实训、创新创业项目实训等。总之根据专业发展方向、培养目标,明确开设课程,所开专业不仅紧扣本专业,又能体现出一专多能的特点。

3.3 强化产品质量意识

加强对国家相关法律和国家标准的学习,认识到安全性技术指标不合格对消费者的健康所造成的危害,树立企业责任心。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是企业竞争制胜的根本。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品质更加注重,同样对纺织品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作为这个行业的一份子,我们要从学习开始就培养质量意识。

3.4 强化服装工厂教学过程管理,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

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们根据款式进行结构和工艺设计,并且制作出来,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速度,提高工作效率。接着把成果进行展示,师生进行互评,得出改进意见。然后学生再根据改进意见完善作品,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实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能针对问题进行改进。接着针对此次的知识点再进行结构和工艺创新设计,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具备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的能力。最后要进行总结并大家一起分享,使学生们可以加深记忆并从中获得更多经验。具体流程如下: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设计,制作与展示,成果互评,改进,创新设计,分享总结。

3.5 关注市场动态,培养学生市场意识

围绕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要求,按照广东地区服装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技术技能人才为育人目标,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育人理念,打造服装教学工厂模式,实行“校中厂、厂中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企业、教师、学生三位一体工作室”项目主导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推动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以资源配置方式和科研组织模式的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孙兆全.成衣纸样与服装缝制工艺[M].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

[2] 万志琴,宋惠景.服装生产管理[M].3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买手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资源;课堂教学实效;原则

思想品德课堂实效的标准在哪呢?我以为,那就是学生乐意听、乐意学,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形成自己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且能在今后的生活中积极践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为此,教师应注意挖掘与利用一切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成长与发展的物质的、精神的素材,让它们成为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

下面就教学实际过程中,如何挖掘与利用课程资源,提高课堂实效谈谈体会。

一、课程资源犹如清泉水,用心挖掘流不尽

要让课堂“活”起来,充满生命力,必须充实课堂,课程资源功不可没。

1.巧用其他学科教材知识进行教学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潜心挖掘、有机整合,巧借其他学科的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理解本学科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讲八年级上册“孝敬父母最重要的是敬重和爱戴父母”内容时,我运用说文解字的方法来讲解,“孝”由“老”字头与“子”字底构成,说明子女必须把老人举过头顶,敬重、爱戴父母。这个解释形象明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用《少年中国说》的朗诵视频来导入九年级的《承担对社会的责任》,那激昂的情感,让学生心中升腾起一股“中华崛起、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效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讲“享受学习”内容时,学生对学习的苦体会很多,对学习的兴趣并不大,更不要说“享受学习”了,我用化学实验“水火相容”来引出“享受学习”的内容,因它与“水火不容”的道理有出入,所以一开讲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探究的乐趣。

2.妙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或物品进行教学

人们最关注的事就是身边事,最关心的人就是身边人,最愿意学的东西就是实用的知识。抓住人们的这一心理特点,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资源,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想说、想学。

讲七年级上册“珍爱生命”内容时,我运用学生都知道的本地某中学八年级学生因家长不给买手机就轻生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因为此案例就发生在他们身边,甚至有些学生还认识该生,所以学生讨论异常热烈,感触也很深,试想,如果事例主人公是离学生生活很遥远的人,学生的反应恐怕就平平了。

讲八年级下册“消费者权益”内容时,我就利用学生抽屉里最多的东西――矿泉水瓶,教学生辨识它的真假,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消费知识,并引导学生学会维权。因为矿泉水消费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觉得学了有用,所以上课时非常踊跃,没有一个溜号的。

3.引进生动有趣的游戏进行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单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地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我们要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而不只是“有道德知识”的人,平铺直叙的讲述剥夺了学生的体验,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更不可能要求他课后如何自觉地践行,因此可充分利用青少年好奇、好玩、好动、好体验的特点,采用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到游戏中来,在主动参与中发展,在独立探索中成长,在自主发展中成熟。

如,讲七年级上册“创建新集体”内容时,我通过“毛毛虫逃生”的游戏,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展开竞赛。要求:每个学生半蹲,一手搭在前一位学生肩上(另一手摆动),屁股要坐在后一位学生大腿上,环环相扣,组成一只毛毛虫,此时每个学生都只是这只毛毛虫的一个环节,危险来了,如何快速逃命。成功的总结经验、失败的分析原因。在学生分析总结,激烈讨论和反思中,拥有共同的目标;团结协作,互助前行;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等作为一个优秀班集体的标准就不难得出。由于是学生自己体验、感触、体会和总结的知识,印象深刻,而且这个教育影响是来自学生的内心,来自学生的互动,而不是老师强加的,这样才有可能在今后学习生活中自觉自愿地践行。

4.运用网络、影像资料、音乐素材进行教学

网络内容丰富,影像资料形象、生动,音乐素材富有感染力,在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感悟、践行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时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讲课时如果运用多个素材,会有繁杂的感觉,但若巧妙地运用百度贴吧的形式贯穿,则显得有条理,不多余。

讲七年级下册“法律的作用”内容时,用《西游记》中孙悟空用金箍棒画圈保护师傅这一学生都熟悉的形象、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圈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讲八年级上册“孝敬父母”内容时,用电视上的公益广告和《孝敬父母》等相关歌曲,既能打动学生,渲染气氛,歌词内容对学生也有指引的作用。

5.关注时事新闻,开发社会资源

时事新闻因其“新”,所以吸引人的眼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2014年5月21日讲七年级下册“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内容时,头一天的新闻正好播放了两则当天发生的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事件。因其新,所以震撼。学生切身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国家给予特别关注。

再如,讲2012年到2013年时事内容时:2012年11月25日12时48分,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无效,不幸殉职,年仅51岁。课堂上有学生讲到他为什么要那么拼命干,导致英年早逝时,我及时让学生回顾了九年级知识点: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科技总体水平的差距和我国人口素质偏低的特点,并适时进行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如果这些精英们不努力拼命干,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会更大,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人欺负。这一引导,引发学生强烈反响,学生觉得自己不努力学习非常不应该,甚至学生还开始讨伐平时不用功学习,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而这些学生也自觉理亏。有效运用时事新闻,不仅能帮助复习课本知识点,而且会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种课堂生成资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其实生活中并不缺乏课程资源,缺乏的是发现课程资源的慧眼。只要我们养成“多读书、勤看报、善用网、勤记录”的好习惯,做教学的有心人,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中处处皆资源。

二、课程资源犹如双刃剑,杜绝盲目巧鉴别

课程资源,它超越了狭隘的教材内容,让师生的生活、经验,甚至让“社会”进入教学过程,使教学“活”起来,它激发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环节中,如果运用得当,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种种问题,如有的课程资源堆砌,让人眼花缭乱,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有的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只是打“球”,使教学目的变得不明确,干扰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的课程资源反面用得多,正面引导不足,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的课程资源离学生的生活、现有知识水平十万八千里,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问题无不让我们思索该如何挖掘和利用好课程资源。

我认为,在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时,应注意筛选鉴别,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目的性原则

筛选,加工与教学目标相契合的资源,如果难以找到,就有效利用教材中的资源,教材都是经过专家反复斟酌、推敲,能有效地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内容,我们只要认真去品读、去领悟,去引导学生,同样也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教育性原则

学生还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课程资源应多选用正面素材,进行正面思想引导,多看事物的光明面,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综合性原则

在一堂课上,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既有效防止学生的倦怠感,又能从不同角度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达成三维目标。如可选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作品渲染气氛,导入新课;精选案例层层深入,拔丝抽茧,分析探讨知识;用顺口溜的形式总结、巩固新课。

4.渐进性原则

教学资源的选择利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应随着学生的成长,心理的逐渐成熟和知识、阅历、经验的不断增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多选用学生熟悉的、能理解的、想知道的课程资源。

要让课程资源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就要注意三贴近: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资源挖掘和利用时,如果内涵基本相同,能用近的就不用远的,能用新的就不用旧的,能用自己的就不用别人的。因为熟悉的人、事和物最能引发学生共鸣,产生共情,也最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给他们留下更加难忘的印象。

买手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智能手机 中职生 课堂教学

一、中职生使用智能手机的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中职生使用智能手机现状分析总结如下:

1.通过调查,100%的中职生使用手机,其中高达95%的学生使用的是智能手机。

2.在被调查中职生中,只有18%的学生在手机用途中选择与父母通话,82%的学生选择手机使用用途多样,依次是QQ、微信聊天,玩游戏,自拍、听歌,看电影,看小说,浏览信息,查阅资料。

3.在手机使用时间段的调查中,有48%的被调查学生表示只在课余时间使用手机,而52%的被调查学生则表示在课余时间和课堂时间均使用过手机。住校学生则78%的被调查者表示晚休熄灯后仍然会使用手机。

4.在“什么情况下会在课堂上使用智能手机”这一调查中,有32%的被调查学生选择课堂教学枯燥,有18%的被调查学生选择教师没有注意到自己,有35%的被调查者选择缺乏学习兴趣,有15%的被调查者选择就是爱玩手机。

5.通过访谈法,90%的教师反对学生上课使用手机,因为上课使用手机的负面影响很多。具体表现在:分散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经常手机百度教师提问和考试题答案,使学生丧失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模仿网络语言,语言能力下降;课堂突发事件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副作用。

二、中职生回归课堂教学的对策研究

1.学校层面上。一是可以加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运用。数字化校园就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从而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虚拟教育环境。二是可以设置校园公共手机。实例,临沭某学校集中购买手机发放给所有班级,各班设置自己的班级公共手机,通过对智能手机“疏”与“堵”的有效结合,来加强对校园手机的管理。该校为了确保公共手机的使用效果,统一印制了《班级公用手机使用记录簿》,出台一系列配套制度,降低了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对教学秩序的影响。三是可以开设智能手机第二课堂,学习智能手机强大的程序功能,充分利用其正面能量,定期组织相关类比赛,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智能手机这一工具。比如,让学生利用智能手机收集数据。

2.教师层面上。一是改变传统课堂理念,勇于接受新鲜事物,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基于网络的智能手机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传统课堂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帮助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传统模式培养的教师以及沿用旧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必定会被现在的学生所淘汰。随着智能手机进入课堂,教师原有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教师只有在新型的信息环境中不断地接受学习,不断地充实完善自我,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树立一个道德、行为典范,以自身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来教导和影响学生,才能抓住学生的需求,号准学生的脉搏,从而保证课堂的正常教学秩序。二是学习新媒体环境下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增强课堂吸引力和时效性,与时俱进。时下倍受关注的微课、反转课堂、慕课,都是我们教师需要积极学习和认真使用的。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短、小、精、悍”是其特点。微课的作用是讲清楚一个问题,它面向学生,给学生看,任务驱动,清晰、具体、有趣。智能教育将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在这种力量的引领下,充分发挥智能手机的正面作用将不再是难题。三是教师首先要适度使用智能手机,学习智能手机正面功能,从而加强师生互动。师生互动并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老师讲课学生记笔记,更应该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要在学生模棱两可、认识疑惑和错误产生时,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互动,而不是放任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去百度答案。

3.学生层面上。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职生年龄小,心智还未成熟,抵制诱惑的能力弱,因此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和教师对于智能手机的管理中来,跟随老师的教育教学改革,合理适度地使用智能手机。

买手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三贴近”原则;参与体验;实效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中职学生大部分是抱着来“学专业、学技术、练技能”的想法,所以,德育课程的教学往往不受学生关注和重视。此外,传统的德育课教材,理论性太强,内容太空洞抽象,学生不感兴趣。在2009年新版的中职德育课教材中,强调了“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生活、贴近职业”的三贴近原则。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践行“三贴近”原则,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文章就此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德育实践告诉我们,人的德性的形成与发展不是靠“灌输”,不是外界“给予”的,而是取决于主体自身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依赖于主体的学习、思考,最后落实在行动上,内化为自身的内在素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根据教材的内容,以社会热点和学生的需要为切入点,找准学生关注的兴奋点,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让学生体验到,德育课学习并不枯燥,完全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二、贴近学生实际,突出知识亮点

教师要根据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知识基础差、纪律自觉性差、学习主动性差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德育教师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同时,每节课要在众多的知识点中筛选出两三个知识亮点,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所谓知识亮点,就是教学内容中最精彩的一部分。它内涵丰富,意义深刻,实用价值大,是最容易吸引学生注意的知识内容。例如,在讲《哲学与人生》中“事物发展的永恒性及本质”一节时,教材涉及运动、变化、发展三者的关系、发展的实质、量变的含义、质变的含义、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等知识点。如果按照教材顺序来讲,很枯燥乏味,学生不爱听。为此笔者灵活处理教材,先不讲空洞的理论和条款,而是从发生在学生中的打架斗殴事例入手,引导出具体导致此行为的原因,然后归纳出量变的概念和质变的概念,再进一步讲解运动、变化、发展三者的关系,最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际案例。通过灵活处理教材,知识亮点更加突出、条理更加明晰。而且,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来接受知识更加容易,改变了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局面。

三、贴近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和现实问题,思考未来

讲到“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知识点时,笔者先提问:同学们有没有观察到身边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现象?请把这些事例列举些出来!学生们纷纷列举了自己家乡的小纸厂、水泥厂、煤窑、乱垦乱伐等事例,还列举了寝室里水龙头不关、教室里大白天还开着日光灯、粉笔满地扔,食堂餐桌上到处都是剩饭剩菜,等等,气氛非常活跃。笔者接着就引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两个基本概念及其要求。因为先让学生感触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时,认识清晰、理解透彻,知识与应用同时把握。接着顺势提醒同学们: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及时关灯、关水龙头、检垃圾等等。后来一段时间,每一次上课前都要提醒学生: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他们一听这样说,就马上把大白天开着的灯关掉,把自己面前地上的垃圾检起来。再过了一段时间,教室里,大白天开着灯、地面到处是粉笔、垃圾等这些现象就少得多了。

四、设置情景,让学生畅所欲言释放自己

德育课教学的质量,应与学生的道德意识的增强和行为习惯的改善密切联系。如果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置问题情景、或选择与学生实际贴近的案例,抛给学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释放自己,就能引导他们参与到学习探究中来,使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来接触所要讲授的知识和观点,通过自身的理解牢牢掌握知识,并潜移默化地运用到实践中,增强自己的道德意识,改善自己的行为,从而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教学《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时,讲到“常见的消费心理”——“求同心理”及其作用这个知识点时,叫学生预习两分钟时间后,首先抛出学生中的这种现象:有的学生家里吃着“低保”,自己吃着国家的“助学金”,还享受中职生“免学费”的国家政策,但是,看到身边许多同学都有手机上网和打游戏,于是千方百计哄骗父母、或节省生活费、甚至借钱也要买个手机来上网打游戏。说完,同学们就七嘴八舌地说:“老师:我们寝室就有!他们经常吃一个面包就当一顿饭,有时还不吃饭,借钱也要买手机……”。笔者马上抓过话题总结:这种现象就是“求同心理”。“求同心理”就是在购买和使用商品时,受到周围或相关群体的影响,不由自主地与之保持同步、跟着去购买的消费心理。如果是健康合理的“求同心理”,可带动某一产业的发展,比如:人们在餐馆吃饭都不用一次性消费的饭盒和纸杯,在市场购物都自己带环保袋去,而不用塑料袋,这样的绿色消费习惯,就会减少白色污染,带动绿色产业的发展。通过这一涉及学生现实问题的教学互动,学生深刻理解了“求同心理”及其作用这个知识点,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

五、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在德育课堂上要充分体现民主和谐,解放学生的脑,让其自由思考;解放学生的口,让其自由诉说,让德育课真正“活”起来。可以运用以下这些方法:

1.讲事例故事法。教师在执教德育课时,可以多使用故事、图片、音像资料等教学资源,将枯燥的基本概念、理论渗透在具体的、有趣的实际案例中进行讲解。

2.朗读体验法。教材上的名人名言、温馨提示或诗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齐声朗诵,体验和感受其情与理,强化印象、加深理解。

3.意见收集讨论法。在课堂中适时开展一些专题讨论,让学生通过对身边或亲身经历的事感悟对错,在潜移默化中校正自己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

4.心理干预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某些教学内容,进行积极的暗示。

买手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 英语 情感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142-02

一直以来,高职英语课程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掌握书本内容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缺陷在于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教育。这就需要寻找新的教学模式。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很大。积极的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认知具有优化、促进和推动作用,使其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相反,消极的情感因素会阻碍学生学习潜力的发挥,使其无法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此,可在高职英语课程中实施情感教学,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

一、高职英语课程实施情感教学的意义

高职英语课程实施情感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英语教师形成“知情合一、知情促长”的教学理念。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英语教师以学生掌握书本内容为目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在教学中大量讲授单词、句子、语法等内容,忽视了学习语言、文化的人文性,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实施情感教学,让教师克服认识上的误区,使他们认识到情感教育不但可以改善认知过程,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和谐发展,形成“知情合一、知情促长”的教学理念。

(二)有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教学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形成积极情感,并对消极情感加以预防、调控,从而促进认知的发展。从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出发,英语教师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功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使认知活动顺利进行,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的质量。

(三)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情感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的问题,还是教育本身的问题,甚至是人的发展问题。情感教学使学生人格日益完善,适应性更强,创造力更高,在日益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学生获得更多取胜的机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高职英语课程实施情感教学的基础

高职英语课程实施情感教学具有一定的基础。

(一)英语文化的学习中蕴涵情感因素。学英语本质上是学习英语文化。在学习一种语言时,更要注重学习其文化。文化里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因此,英语学习离不开情感教学。此外,英语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在关注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条件。

(二)教学活动主体中蕴涵情感因素。英语教学活动中的教材、教师、学生都蕴涵着情感因素。首先,教材中人的活动伴随着人们的情感体验,因此,教材本身蕴涵大量的情感因素。其次,每个教师都是有情感的个体,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积极情感传递给学生并影响学生。最后,学生对学习英语的态度、对教师的情感,都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情感教学模式的种类

笔者在研究情感因素和高职英语教学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认为高职英语课程可采取以下四种情感教学模式进行情感教学。

(一)以言传情模式。这里的“言”既包括我们在教学中的有声语言,也包括我们的身体语言即教师的眼神、行为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这充分说明了教学语言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用同样的教学方法,用不同的语言,教学效果可能相差甚远。语言是组织教学的重要的手段之一。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表达情感,以及提升教学水平都离不开它。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语言来诱发学生积极情感的产生。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清晰;要善于运用一定的语音、语调、语速等变化来表达真情实感,使语言不仅能传知,还能传情。

身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兹总结出这样的公式:情感表达=7%的言辞+38%的身体语言+55%的面部表情。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身体语言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和学生沟通情感。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会给学生传递无数的感情。教师应在教学中真正学会“以言传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

(二)以景生情模式。这里的“景”指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即课堂氛围;“情”指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以景生情模式就是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融洽的环境中学习。在英语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创设课文中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就会产生积极的联想,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如在学习Shopping 这个主题单元时,学生要掌握商品的价格、颜色、大小、尺寸的问答及如何报价、砍价还价等购物用语。如果教师只是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这些用语,学生一方面会产生厌学,另一方面不会灵活应用;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用语,学生或会产生抵触心理或记得不牢。此时,教师应给学生一个特定的情景,购买手机或是其他商品。让学生进入情景中,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就会根据自己购物的场景,努力使用这些购物用语。学生也会产生积极联想,安排同伴在商品前拍手鼓掌吆喝自己的商品。

(三)以理动情模式。现在的高职生大都是“90后”,他们思想活跃,自我观念强,个性张扬,但心理比较脆弱。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单靠严加看管,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可实施以理动情模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达到传道、授业、解惑、育人的目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经常和学生讲道理,端正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善于运用感彩和表达方式,用积极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四)以情激情模式。教学活动中的教材、教师、学生都蕴涵着丰富的感情。教师应善于挖掘这些感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

第一,以教材自身蕴涵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情感的产生。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本身具有的情感因素,把这些情感适时展示给学生,感染学生,达到以情激情的教学效果。《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2》第三单元Communication by Phone的主题是:电话沟通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人们的疏远指数上升。这一单元就是饱含情感的内容。结合这一主题,教师可以适时提醒学生经常与父母电话沟通,在问候家人的同时向父母汇报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这样既表达了孝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动机更多的是来源于家庭,使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以发挥作用。此外,教师也应呼吁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因为进行学生之间的沟通,如聊天、小组讨论等,可以减少学生之间的生疏,增加友情,促进学习;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使师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对方。这些积极的情感因素都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第二,教师通过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学生情感的产生。教师应在教学中保持一种友好、开明、快乐、积极的状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中教师的情绪状态是教师教学艺术的精髓。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友善、开明的状态,能构建师生间平等、民主的关系,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快乐、积极的状态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减轻学习的焦虑和压力,轻松地学习。

第三,利用学生已有的情感,激发更深层次情感的产生。每个学生都是富含感情的个体,他们对自己的教师或多或少都有感情。“亲其师而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高尚的情操。要把学生对教师的情感积极迁移到教师的教学中,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积极感情。同时,教师对学生间的合作、竞争进行评价也要包含情感因素。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沟通,学生学习、学业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还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感受到彼此的尊重。教师应引导学生相互鼓励,让学生参与成功感的情绪体验。

综上所述,高职英语情感教学是改变当前英语教学“重知轻情”的迫切需要,符合英语学科人文性特点和高职学生心理特征的要求,适应新一轮教改的需要。它将促进学生心智的和谐发展等,有助于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高职院校的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积极探讨适合高职英语教学的情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体验到收获知识的快乐,而且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情感。

【参考文献】

[1]胡金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相关期刊更多

化纤与纺织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纺织工业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