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植树节的诗歌

关于植树节的诗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植树节的诗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植树节的诗歌

关于植树节的诗歌范文第1篇

植树节主题班会记录(1)

主 题:做一个绿色小雷锋。

教育目的:我们从植树造林,防止乱砍乱伐,破坏生态平衡。让学生明白: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已刻不容缓。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争当绿色小卫士,以此呼唤明天的绿色,做一个绿色小雷锋。

时 间:****年3月12日

地 点: 四年级教室

主持人:

活动过程:

开始

一、深入了解植树节有关知识。

张:敬爱的老师。

史:亲爱的同学们。

合:各位好。

张:今天是三月十二日,想必大家都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

答:()

答:()

二、以小故事引发同学们对于植树造林的好处与乱砍滥伐的坏处的认识。

张:关于植树节,还有个故事:在古巴比伦时期,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国土上有大片的草原和森林。人们生活在地肥水美、鸟语花香的环境中,过着幸福的生活。国王下令:每砍一棵树,都要栽下新的树苗!有一天,王子在树林里玩耍,不小心损坏了一株小树苗。国王知道后,狠狠地处罚了王子,王子很不服气。王子当上国王后,下令砍下所有的树木,为他建造高大华丽的宫殿,让全世界都知道他至高无上的尊严!于是一片片森林被毁坏,国王的宫殿建成了。那宏大的规模,华丽的装饰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他陶醉在豪华的生活中。可万万没想到,由于森林被破坏,引来了风沙,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这片美丽的土地,终于被风沙吞没,变成了一片大沙漠,这个强大的国家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史:故事听完,留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大家想想森林对保护地球到底有那些好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答:()

张:没错,植树对于人类至世界有益无害,但为何乱砍滥伐树木的事件从未停止过。1950年以来,四、五十年间全球有一半以上的森林消失,实在令人痛心和担忧。

三、观察校园环境绿化程度。

张:不谈大千世界,就谈谈我门的周遭。同学们来评价评价我们的校园环境。

答:()

四、以校园环境为前提,如何保护环境,阻止破坏环境不良行为的发生。

史:我们的校园很美丽,但美中不足。校园里还存在哪些破坏环境的不文明行为,面对这些不良行为,我们要怎样做,怎样去填补这份不足?

答:()

五、动员同学们保护环境,开展绿化活动。

张:对,让我们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爱护好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决不随意践踏。结合三月十二日植树节,学园组织一次窗台绿化活动,在班级建立一个绿意角,为班级、校园填一份新绿,美化教室与校园环境。希望同学们踊跃参加此次活动。

六.欣赏关于植树的诗歌朗诵。

史:在目所能及的地方种一棵树吧,。守望着它, 在春风中发芽。

张:在夏雨中成长,在金秋中硕果累累,在寒冬中孕育希望。

史:春华秋实,树长轮, 人添岁。 在必经的路旁种一棵树吧, 不为别人,只为你自己。

张:你需要畅快地呼吸, 你需要歇脚纳凉, 你需要蓝色天空, 你需要绿色灵感.

史:没有索取, 只有回报, 这就是绿色的精灵。

合:那么此次主题班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植树节主题班会记录(2)

一、活动目的:

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植树节活动,在班内形成人人为保护环境尽责,人人为绿化建设出力的良好氛围,动员学生为绿化建设奉献力量。以植树绿化为载体,使广大学生在参与绿化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增强绿化意识,提高个人素质。

二、活动主题:

我和小树同成长,我为环保出份力。

三、活动过程:

主持人:

王智雯:春天象是一支五彩的画笔,

它把小草画成了绿色,

脱去了它的黄色外衣。

周宝岩:春天象是一位优秀的通讯员,

它把春天的到来告诉给了农民,

使农民又忙了起来。

王智雯:春天象是一只领头燕,

它把在南方的燕子带回了北方,

使燕子又回到了故居。

合:啊!这真是一个美丽的春天!

王智雯:啊,春天来了,

一切都生机勃勃。

周宝岩:啊,春天来了,

小动物又出来活动了。

合:啊,春天来了,

我们能享受雨露的滋润了。

啊,春天来了,

大家可以到大自然里尽情地欢笑、歌唱、舞蹈了。

王智雯:请欣赏舞蹈:《春来了》

王智雯:春天来了,

周宝岩:春天来了,

合:春天来了!

周宝岩:同学们,我们能为大自然做些什么呢?

同学纷纷发言:

1、我能节约用水,对浪费水的行为深恶痛绝,我多次关掉哗哗流着的自来水,并对毫不在乎浪费水的伙伴提出批评。

2、我喜欢吃口香糖,多次想戒掉这个习惯,可目前还做不到,但是我能把吃完的口香糖包起来扔到垃圾桶里。

3、我爱惜纸张,不能容忍一张好端端的白纸被人乱写一通扔掉。

4、我不随便乱扔垃圾,一是为了保持有教养的个人形象;二来知道乱扔垃圾会带来许多后果,比如弃在森林里的塑料袋,自然界没有降解能力。

5、我还知道废电池里含有大量有害物质,需要收集起来处理,我会把它送到商场废旧电池回收箱里

6、我难以避免地经常用一次性木筷吃饭,内心受良知谴责,可无力反抗。我主张,聚会的时候各自带上自己的筷子。

7、我种过树,对一切绿色的植物有感情。我曾经因为自己种的一株向日葵被毁坏,还大哭了一场。

关于植树节的诗歌范文第2篇

《牡丹》是创刊甚早的文学期刊之一,位于河南,古都洛阳。其文化底蕴和文学传统自不必说,十多年前,我曾在单位的报刊阅览室看到过,这也说明,当时的《牡丹》,还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那正是九十年代初期,文学虽然颓势渐露,但仍旧余波强劲。以我所在的科室为例,几乎每个人的宿舍都有一书架的文学名著和最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但十多年后,许多文学期刊逐渐淡出了大众的日常生活与精神生活,取而代之的是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和物质化填塞。

这是时展的必然。不同的年代,人们真正的兴趣,获知教益和启发的渠道将会不同,但文学始终无可替代。当然,一切的替代也是暂时的,最终还是会回来。但非常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仍旧没有发现人们回到文学的和精神的森林与山坡上来,仍旧在平面的、肤浅的、消费性的漩涡里自得其乐,居一隅而为天下,以一斑而为全豹。所幸的是,不论在任何时期,文学仍旧是长青的事业和归宿,尽管文学是衣食足后的“风花雪月”“胡思乱想”,但她对于人心人性的发现和多方位探究与表达,以及之于人本身乃至生存、生命、灵魂、理想的深层次关照与抚慰,依旧是人需要并且愿意从事的个体性“不朽伟业”。

具体到2015年的《牡丹》杂志,特别是她所刊发的诗歌作品,在通读之后,我忽然发现,诗歌作为一种隐秘而宏阔、简短且又丰饶的文学表现形式,其对人的精神影响仍旧是巨大的。诗人无数但仍旧层出不穷,诗歌的绝唱与高峰全世界林立,但仍旧有新的作品蓬发而出。在文学写作上,我始终觉得,天赋的比重依然是起到主要作用的,后天的勤奋只能对技术有所补益。尽管现在很多的创意写作由国外蔓延到国内,一时间,好像文学的能力真的可能培养或者说“有径可循”一样。但就当下的诗歌写作而言,有一些作品确乎浑然天成、无论是张力和穿透性,诗歌的“品相”还是“境界”,都有着各个不同的“表征”和“抵达的层面”。为了叙述方便,我依照《牡丹》杂志本年度所刊发的诗歌作品,不按章法地做一些个人性的浅显评说。当然,在此之前,要说一下这些诗歌的责任编辑,她是谭滢,《牡丹》杂志的副主编,这些诗歌都选自她手。一个刊物是有自己趣味的,编辑亦然。总体来看,因为谭滢也是一位诗人和小说家,选发的诗歌必然是她自己认可的,也一定在阅读过程中打动过她的,不然,除了特殊情况,任何一位编辑都不会选择刊发自己都觉得不满意的作品,这些作品必然携带或者暗含了谭滢对诗歌的判断和态度,也表现了她个人的一种诗歌能力与艺术鉴赏高度。

二期当中最引人瞩目的作品是李昌鹏的组诗《深夜在农场》等作品,形体短小,但容量大,最重要的是他的诗歌很“贴”,“贴”自己,也“贴”事物,物我之间的融进和引申都很给力,让人看不出任何的生硬痕迹。我只知道,李昌鹏是一个小说编辑,也自己写小说,第一次读他的诗歌,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欢。由他这组诗歌当中,我再次觉得了王国维之“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两派之所由分。然两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人间词话》)所言之确。其中《深夜在农场》颇有“新造”境界之意。《乡村》一诗则体现出一种平静至真且引人怀乡并且忧伤的怀想力量。显示出作家对于“无我“和”有我”之境,现实场域与个人思想之境的把控能力。黄先清的组诗《民间诗草》是有难度和张力、内涵丰厚的作品,观察、角度、意象乃至诗句的组合,整首诗的结构和运思都有独到之处。唯一不足的是,个别地方显得刻意和拘谨。好的艺术都是浑然天成,不着痕迹的,好的诗歌出于自然,也出乎心,外界和内我是高度协调的。李佩农的组诗《与冬书》、赵长春的《这是民间的桃花》、漆宇勤的组诗《微凉》等,写外物的多,止于表层的抒情与表达也多。诗歌的本质是抒情,但抒情一定要充满真诚的血肉与现实的依附,否则,就显得空和虚,以致于潦草、飘忽,没有力量感和穿透性。

我以为,诗歌具有天然的排他性质,立意和主题无法回避重复,形式亦然,但诗句必须是独我的,结构也必然自我的。没有突破和“特性”的写作很多时候属于无效,如果仅仅作为一种个人的传情达意无可厚非,一旦进入到创作或者“作品”的层面,每一个写作者就必须力图做到一种“无时不在”的自我突破和新的建立。第三期第一组诗歌是马端刚的《独白帖》。马端刚是一个勤奋的诗人,其作品数量之大,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这组诗平易、舒缓,犹如夜曲,也似乎有着流水的姿势和声调。诗歌所表达的,除了生命的咏叹,还有内心的某种蛛丝马迹与精神上的层层波动。近两年以来,我一直在想,对于现代诗来说,诗句的长短、词语的丰茂简约,究竟是哪一种更有力量,更能一下子戳中人心和事物本质呢?这当然和诗人个人的审美趣味有关。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尽管时过境迁,但对于诗歌艺术,我还是觉得王国维此论还没有过时。雪子的《老夫老妻》可能是她这组诗歌当中最能打动人的。婚姻是异性之间的合作,合作的过程过于冗长且繁复幽暗不定,而合作的效果则取决于“真诚与否”,也取决于两个人的世俗品行和精神质地。雪子的这首诗大致是触到了众生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且又有自己的独特思考,书写的方式也比较有艺术性,才使得我在阅读中目光为之停留,读而能引发一些联想。

纳博科夫说:“人性中的道德感是一种义务,而我们则必须赋予灵魂以美感。”(《洛丽塔》)人的一生,有诸多的偶然和必然,不幸和苦难,但不能因为苦难和不幸就对其他人事丧失了道德感,尽可能地以世俗的生活态度和追求为灵魂找一些光亮,是每一个人的自我要求所在。四期李皓的组诗《爆竹》质朴感人,以日常所见入诗成意象,进而用恰当的诗句进行表达,这样的诗歌,在根本上是符合人性和艺术之道统的。人在时间中那些被消弭的、丢掉的、欲言又止的、此刻就在的,在他的诗歌当中有着深切的表现。谭滢的《酿诗》既有对诗歌形成的自我体验,又有大的文化背景关照。这一组诗歌是刚性的,也是真诚和坦率的。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自身的品性和美学追求。以我个人的感觉,谭滢想要抵达是一种由现实生活而提升的精神力量。秦松现的《细雨,从淡墨中升起》用词较为古典,整个诗歌基调是清丽的,对田园山水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跃然而现。代宏杰的《植树节的诗》大都形体短小,平实,偶有感觉新鲜的诗句蹦出来。牛冲的《人物志》是直接来自生活现场的作品,以写人物入手对世相进行观察,苦难意识、关怀意识和命运感都比较强烈。

在辛波斯卡看来,“诗歌只有一个职责:把自己和人们沟通起来。”(《诗人与世界》张振辉译)这大概是诗人对诗歌的职责和功能的最简短的阐释,而且是最能服人的。我也觉得,诗歌不是自言自语,也不是追求一种“词语的尖端”和“无由的隐喻与象征”。六期谷禾的《诗六首》,体现了作为一个成熟诗人的“诗歌功力”,《此诗献给你》《虚无的蓝》的蕴意和指向自不必说,所谓“绚烂至极,归于平淡”,大致是谷禾这两首诗的样子,从追求华美、新鲜到自觉地回到质朴,甚至简单和直接,这可能是每一个成熟诗人最终的诗歌归途。我坚持认为,诗歌一定是要有气度的,优秀的叫气象,中等的叫气质,余下的便是各种平俗之“气”。秋水的组诗《内战》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无疑,她的诗歌技术是趋向成熟的,用词和结构也很到位,但在很多时候,语词过于茂密、断句过于频繁,往往会使得诗歌有一些的断裂之感。七期梦影疏桐的组诗《在山中,在浮世》意象繁茂,诗句华美,又十分的贴切。以自然之物观心造境,维度多向,意指多能。再者,其诗歌的品质健康,读后令人沉静有思,具有一定的启发力。高亚斌的《死者》,施丽琴的《无可救药的痛》也是本期诗歌当中的上乘之作,前者以叙述的形式完成对一个逝者的追忆,其中的往昔情境捕捉精确,诗句组合也比较到位;后者的诗句自然、紧凑,不露声色又峰回路转,余味深切且绵长。

王国维《人间词话》在论及坡和辛弃疾词作时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也令我反思良多,一个胸有气象的诗人,其必然是心神广博的,一个挥发天地浩气的诗人,其襟怀当是囊括宇宙的。新诗百年来,细腻婉转者何其多?然如黄钟重器者何其少?当时代进入到了感官和肉身的层面,消费和时尚的功利主义成为人心世道的表征,诗歌写作也必然受其影响。八期漆宇勤的组诗《因果》情感真切,虽然稚嫩,但诗歌的技术比较娴熟。惠永臣的组诗《向她送去荒凉的吻》写法较为传统,《深坑》一诗所表现出的现代意识,在西北诗人当中,是比较难得的。孙启泉的组诗《风中的舞蹈》结构显得松散了一些,诗句也比较拖沓。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即,在文学领域,特别是诗歌,无新意不作诗,无意外不成诗。勉强作诗,或者为诗造情都是不足取的。十期段新强的《我的故乡》可以看作是对即将崩溃的乡村世界哀叹与挽歌,这个题材为近年来较为突出的一个公众话题。段新强的诗句坚实有力,书写的对象也具有典型性。刀刀子的《有关爱情》立意和思考都不错,就是诗句太直接了一些。季川的《人到中年》也是如此,体验和表达都没有出人意料之处。费城的《边地纪事》选取人生的几个主要片段,进行重点表达,用词和诗句虽然很注重意象的配置和诗句的错列,但没有更深刻的发现和独到的情感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