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站在路边鼓掌的人

站在路边鼓掌的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站在路边鼓掌的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站在路边鼓掌的人范文第1篇

浙江一考生

有人说,倘若你是一条小溪,流经千沟万壑,也要去构成一条条奔流的大河;如果你是一粒轻沙,越过千山万水,也要去演绎一幅幅沙画。这类人心存高远,想成为英雄;而我却想成为一个为他们鼓掌的人,安安静静坐在路边。

舞台上的表演者演绎出的一个个妙曼的舞姿引起了剧院中的阵阵雷鸣般的掌声,这些掌声由台下的观众共同发出,代表着他们对舞剧的喜爱,代表着他们对表演者的尊敬,将鼓掌声献给他们,便是一种心境,超越了自然,亦很洒脱。

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的。在这个世上被鼓掌的人总是英雄,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做英雄所承担的责任其实更大。力量越大,责任越大。因为英雄免不了竞争,一将功成万骨枯。没有枯烂的骨架,哪来成名的英雄。而历史却周而复始地呈现出这种现象。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一个鼓掌者。离硝烟和杀戮远一点,离安静与洒脱近一点,当然鼓掌声的发出者并非无能之人。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很平凡,却不平庸。大家一定记得《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的英勇无畏与攻城略地,也不会忘记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勇气以及渑池之会中过人的胆识,但是否留意过一个人——缪贤?蔺相如是英雄,而缪贤是一个鼓掌者。缪贤曾有罪,想亡赵走燕,但被那时还身为门人的蔺相如阻止。缪贤负荆请罪,遂被免罪。而在赵王正愁无人可用之际,缪贤便向赵王推荐了自己的门人。不论出于什么原因,这都需要莫大的勇气,因为如果蔺相如任务失败,那么缪贤也会人头落地,但他还是推荐了蔺相如。这个鼓掌者催生了一个英雄。也许英雄是依靠鼓掌的人才成为英雄,才拥有勇气。我喜欢做一个鼓掌者,因为有时他们比英雄更伟大。

有时候,英雄也是鼓掌者。奥运会上,无数运动员为荣誉而战,但每个项目的登顶者却只有一人。因此,当对手站在比你更高的领奖台时,你会羡慕。但是,没有运动员对自己的对手是冷言相加的,他们也为自己的对手送上了掌声,送上了自己衷心的祝福。这时,鼓掌者有一种心境,更达到了一种境界。作为一个鼓掌者,挺好的。

中国不乏英雄,但更不乏鼓掌者。有鼓掌者,才有英雄。所以请向这些催生英雄的人致敬!

得分:(内容)21分+(表达)20分+(发展等级)5分=46分

文章围绕“做一个鼓掌者”而展开,得出了“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的” 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很平凡,却不平庸”,呼吁“有鼓掌者,才有英雄,所以请向这些催生英雄的人致敬”。这样的观点完全符合题意,这篇文章内容方面的最大亮点是对课文素材的独特解读与利用,以缪贤为例去思考“鼓掌者”的意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反映了作者的独特思维视角。取材独特,观点新颖,故“内容”项得分为21分。

从表达看,语言通畅,并能在行文中将议论、叙述和抒情较好地融合。文章结构完整,思路清晰,因此“表达”项得分为20分。

“发展等级”符合“有文采”“有创新”等项的相关要素,得分为5分。

本文的主要问题是观点的前后不一。第5自然段提出的“英雄也是鼓掌者”是本文的最大败笔,正是它造成了观点的前后不一致。根据文题的原意,在路边的“鼓掌者”和在路上“奔跑的英雄”显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彼此相对立的,而该考生在这里却把两者混为一谈,因此在立意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本文如果能够在写“为什么需要鼓掌者”的同时进行反向思维,思考“缺失了鼓掌者会导致怎样的结果”,这样进行正反论证不仅能令文章前后观点一致,而且可以使文章的立意更深刻,进一步提升文章的内涵,使文章升格到更高的档次。

衬托者

浙江一考生

花与叶,相生相依。多少人被花的美态给吸引。然而,没有叶衬托的花,只得落下顾影自怜的结果。又有谁愿意做一片叶子来衬托别人的光芒,在角落为别人鼓掌;又有谁愿做一片瓦砾为铜墙铁壁做出自己渺小却又不可或缺的贡献?

站在舞台上的明星们,需要观众的掌声;浩瀚的大海,需要河流补给。世间万物的光芒都是需要别人的支持才会更加明亮。没有谁可以嘲笑在角落默默贡献的人们,也许他们并不出彩,却是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一滴清水,一片枯叶,一颗黄沙,它们是渺小而又伟大的,在不经意的时刻做出自己的贡献。它们乐于衬托,不介意光芒落在别人身上。它们是美好的,并非微不足道。

也许一个学生成绩并不优秀,却拥有美好的心灵,在生活中给予同学们帮助。也许在老师眼里并不优秀,但这并不能成为他是一个糟糕的孩子的理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契尔森曾说:“教育是与学习成绩无关的,唯一在乎的是孩子们的心灵。”一个成绩不优秀的孩子,他也许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但他一定是一位优秀的人,倘若他心灵美丽。

如果可以,我也愿做一个在路边鼓掌的人,默默无闻。我没有什么特别伟大的理想,我只希望以后可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回报社会。坐在路边,看着别人在路上奔跑,欣赏别人美丽的姿态,何乐而不为呢?

一颗葡萄可以酿成美味的琼浆,一滴水可以形成广阔的海洋,一片砖瓦可以盖成高楼大厦,一个人可以在背后默默奉献。

衬托,是一个美好而神圣的词。没有衬托,何来的美丽;没有对比,何来的反差。衬托是不可抹杀的。我愿做一名衬托者,用我的渺小来衬托别人的优异;我愿当一片绿叶,为花的绽放鼓掌。存在着,便有自身的价值,阳光的背后是阴影的存在,我们崇拜太阳的光辉,却享受着阴影的凉爽。忽略不是一种罪过,但得承认其具有的价值,享受着便应当感恩。

花应当感谢叶的陪伴。优秀者应该感谢衬托者的鼓掌。每个人,每件事都应体现自身的价值。即便渺小,也是存在的证明。

看着别人在路上奔跑,衬托他们健美的身姿,何乐而不为呢?

站在路边鼓掌的人范文第2篇

梦想是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一种憧憬和渴望,有时梦想是不切实际,但毫无疑问,梦想是人类最天真最无邪最美丽最可爱的愿望。

有多少人曾许下将来长大后要当科学家、作家等一些让大家熟知的“家”的这些梦想,世上多少人,为了那一个最高的位置争得头破血流,可一旦站上去,谁又知道那个位置隐藏着多少寒冷,苏轼说过:“高处不胜寒。”

站在那儿,压力如泰山压顶铺天而至,令人无法喘息,总是担心有谁会超过自己,这样的心灵和身体的双重折磨太苦。我也更相信自己心中的梦想准则:我要做个快乐、普通的我,去给大家带来幸福,这样我的存在才有价值。在芬芳的花朵中我只是其中的一朵,深夜里满天繁星中的一颗。我的光辉只要微我只要默默地滋润那些受伤人们的心灵小而温暖,虽然不像其他人做出很大贡献,但是至少我可以在别人伤心的时候安慰他,在他们过度劳累的时候送上一杯香浓幼滑的奶茶,就像春风般,看不见却能感受得到。

便心满意足,别无所求。当我还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去给人们遮风挡雨,但我可以关心他们。面对,用乐观和我希望我快乐,我也渴望在我身边的人能感受到我的快乐,生活有太多曲折,我可以选择在一切挫折面前坦然微笑去对待它,快乐地接受它,当我望着天空,微微扬起嘴角,在那一刹那的幸福我捕捉到了,我也感受到了,我会让自己记得,然后把这份幸福永远带在身上,带到各个角落,让大家都感觉得到,这样我就做到了我的梦想准则,我会开心。

我希望我真实,我希望有自己的世界,我希望我有信念,并永不放弃。或许这个社会确实会让人失望、无奈,有太多的诱惑让人无法抗拒,或许天空已经被黑色电线划断,或许大海已经被无数船只划穿,或许所有最纯粹的美丽都已不再依旧,但我希望自己不会被尘埃蒙蔽双眼,被世俗污染自己的原本。我要坚守自己的心,永远不忘记自己的初衷,自己心底的一片净土。我只愿意让大家分享我的一切美好事物,而不是伤心、失望。我曾记得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时,总要有人在路边鼓掌。这世间,有多少人在年少时渴望成为英雄或者救世大侠,可最终却成为了烟火红尘里的平凡人。

如果健康,如果平安,如果,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那么,又何妨做一个普通人?世上还有许多人都在迷茫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自己要做什么为别人贡献,可以说从古至今,人都分为两类,一类是人才,另外是平凡人,大家喜欢英雄,喜欢人才,可是如果世界上全都是人才、国之栋梁,却没有平凡人,那么这世界实在是无法想象,所以每个人的存在都有他的价值。

站在路边鼓掌的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校管理 儿童立场 基色

电视剧《心术》中南南因为病愈之后可以上学而兴奋不已,但霍医生却给她泼了一盆冷水:“真去了,就不一定喜欢了。”镜头在众人沉默和南南讶异的眼神中切换了,没有追问,没有答案,此处留白让人回味:为什么孩子上学时步履沉重,而放学时却脚步轻松?

儿童在哪里,学校就在哪里。有儿童的地方才可以称之为学校。只有儿童适合并喜欢,这里才是学校。学校是由儿童和成人共同形成的场域。建立学校的初衷是什么?为谁服务?价值取向在哪儿?答案都指向儿童。所以,“儿童优先”不仅仅是文明社会对儿童应有的承诺,更是教育人心底最坚实、温柔、美丽的那抹基色。

基色是基础、基本的色调,默默蛰伏在底层,不张扬。它坚定而“霸道”,决定了所有,不论是外显的,还是内隐的,一切都服从于它的存在。它是天才协调者,一方面与外显的部分相互映衬,另一方面协调着外显部分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冲突,然后和谐就此到来。它并不单调、单一,常常丰富而多彩。

所以,学校管理者的儿童立场这一基色一旦确定,“理想的学校”就成为一种可能,并走向现实。

一、一抹张扬的红色

12月30日下午全校师生集聚一堂,举行一年一度的、长达3个小时的“迎新师生联欢会”。50位学生的开场舞,在曾赴维也纳演出的架子鼓手沈家为同学紧密的鼓点带领下,将全场推向了欢乐的顶峰;校园版《贵妃醉酒》让大家认识了男生松烨和伴舞的4个女生;6个男生为街舞疯狂……这不由得让人惊讶,学校里居然“潜伏”着这么多“舞林高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每一个孩子的脸上都挂着笑容,见到同学,远远一声“Hello”,耸一下肩膀,甩一个响指,迎面击个掌……

“迎新师生联欢会”这一活动连续3年占据着“学校十大创意活动”排行榜榜首。学生喜欢这项特色活动。而如果从儿童立场去解读,就会发现其中承载着儿童对生命的无限渴望。首先,儿童渴望自由生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培养着自己的爱好与特长。但是,大一统的学科教学,按着课表一一进行着,孩子们就像匍匐在流水线送餐桌旁,在统一的时间同时张口,同时咽下同一种食物,连咀嚼的时间都规范到分秒。他们无暇也没有空间自由展示特长。要不是那些活动,谁会注意到他们的存在?谁会欣赏到他们的精彩表演?儿童存在的本质是自由,活动为儿童的自由生长提供可能。其次,儿童渴望运动。生命在于运动,人在运动中舒展身体乃至灵魂。儿童更要在身体舒展中生长机体,在身体律动中协调成长,在汗水挥洒中成长为意志坚定的人。再次,儿童渴望认识伙伴。教室规定了孩子交往的空间,课表规范了交往的时间,老师、家长的区域限制又规范了孩子交往的可能。人是群居动物,儿童也是人,交往是他们的渴望。因此,儿童生命活力渴望在活动中得以迸发。

学校的活动观是什么?是为了促成儿童的自由生长。如果站在这样的立场去建构活动,学校就温暖常在。如果用一种颜色来给这样的儿童立场定位,那么,红色最为恰当。

二、一抹快乐的橙色

橙色让人感到温馨。它没有红色艳丽,但有红色亮丽;没有红色耀眼,但有红色明媚。它总能给人带来愉悦、振奋、积极之感。

开学,是“输入”快乐的最佳时机。孩子一进校,就能听到“同学,你好!我是校园导游,我来介绍一下学校吧”,就会看到标语“欢迎你加入快乐大家庭”,就会见到电子屏上自己背着书包走在校园里的“现场直播”。于是,孩子们挺起胸膛,绽放笑容。

但很快,孩子的笑容会被有意无意地“没收”。比如开学典礼,总有一些训话;校长、教师,又是“强调”,又是“领誓”,两个小时的“轮番轰炸”为的是什么?是逼着孩子走进学校这个成人的“控场”。也不管孩子对学习抱有怎样的态度,就给了一个“艰苦”的假设定义。试想,还没怎样就已经被警告,这样的环境能让孩子喜欢、能让孩子感到快乐吗?所以,学校的“开学观”,就是要引导孩子成为快乐天使。快乐地进校,快乐地上课,快乐地游戏,快乐地思考,站在儿童立场上去做好开学文章。斐然同学这样写道:“我还从来没有在开学典礼上如此兴奋过!我和所有同学一样,屏住呼吸,眼睛紧盯着校长,只等她的手在空中有力一划,一位幸运儿就会在大屏幕上‘诞生’,然后在全校师生的欢呼声中到前台领‘幸运学生’的‘幸运礼物’――李开复的著作《做最好的自己》……多么希望这位幸运儿就是我啊!全场瞬间又安静下来,‘幸运班级’抽奖开始了……”

孩子真是可爱,一心要获得“幸运”,一心想得到祝福,这就是孩子的真实心理。所以,要聆听儿童的声音,在开学第一天就唤醒儿童的梦想,让儿童去“做最好的自己”。要了解儿童的心理,在开学第一天就保护儿童的梦想,让快乐伴随梦想实现。快乐橙色在开学第一天就蛰伏在儿童的心里,在他生命的又一段旅程开启时就被及时唤醒。

三、一抹安全的黄色

观察孩子的穿着,你会发现除校服外黄色系列居多。黄色与冷色在一起,就会生出暖意,让冰冷不再彻骨;而一旦靠近暖色,就会切入冷意,让灼热消停。所以黄色是安全色彩,它常出现在装潢、装饰中。

学校的“读吧”就是以淡黄色为主色调。靠着墙壁、围着柱子、贴着椅子,错落有致地静卧着淡黄色书柜,随机间隔着淡黄色的沙发和茶几、深黄色藤蔓秋千、红黑相间的别致桌椅。这样,安宁、安定、安全的气息便会迎面扑来。之所以能被孩子们选为学校“最喜欢的十大场所”之首,就是因为它的布置和构建是基于儿童立场的学校空间观。

学校的空间观,就是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让儿童感觉安全,都让儿童蓬勃生长。儿童需要有空间静静地生长。首先要有空间。教室也是空间,但这是大家的空间,同学的、老师的,有时还是家长的,在“大家”与课桌椅围成的方寸之地蜷缩着,想成长身体和心灵是何其困难!其次,空间要静静的。没有同学的打扰、父母的唠叨、老师的要求,只有自己的心跳,沉醉在自我的世界里,静观个我,寻找真我,超越前我。因而,这个空间是偏于一隅的,一窗阳光、一本书、一杯水、一段舒缓的钢琴曲,便是整个世界。因而,这个时间段里,缓慢,懒散,也许没有知识的产出,也没有分数的增加。但就在这看似无所事事的状态中,儿童的生命内涵悄然地丰富着。

四、一抹自由的绿色

美国女科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81岁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站在领奖台上说:“我是一朵秋天里的雏菊,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开放。”学校校本培训案例《一盆迟开的》就是它的“现实生活版”:张炳华校长种植的四盆中两盆如期开放,还有两盆却没有,“我舍不得将它们丢弃,放在家中就当看绿叶,哪知年底第三盆开了。这不禁引起我的思考,便给予第四盆悉心照顾,终于在温暖的三月开花了。”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哪个季节开放,是它对环境、身体考量之后的决定。儿童是大自然的精灵,是天然的存在,他以独有的方式主动建构自己的世界。尊重儿童,读懂儿童成长的密码,这就是基于儿童立场的学生观。

儿童成长没有快慢之分。少年得志,并不一定是好事,而厚积薄发一定更具生命力。课堂上不急于告诉答案,而是等待孩子慢慢思考,于是思维皱褶被展开,生命道路被铺就;实验时,看着孩子慢慢摸索,哪怕无数遍,也比教师急急忙忙地去帮忙的“一次性成功”更具价值――探索是孩子成长的本义;由着性子跟父母大吵大闹,平静了没几天又欺负同学……不要期望一阵暴风骤雨之后就能立竿见影成为谦谦君子。要知道,反反复复才是孩子。

儿童生长没有好坏之分。大自然需要大树的伟岸、鲜花的芬芳,也需要小草来装扮。所以不要苛求每个儿童都去做大树或者鲜花,只要成为他自己,哪怕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都是极美的。

我们能做的,就是与家长结伴,一起等待孩子豁然开朗、生命绽放的那一刻。

五、一抹真实的青色

凯文,一进学校就不同凡响。上课不一会儿就开始扭动,而且愈扭愈烈,于是就有了听课校长和他的对话:“为什么这样?”“不好玩!”“什么好玩?”“画画。”校长给班主任出了主意。班主任带着孩子请美术老师收下“爱画画”的凯文。美术老师在班主任一个眼神中爽快地答应了,于是凯文就成了美术社团成员。在凯文开始与凳子“共舞”时,美术老师就会走到他身边,跟他聊写生的对象或者同学的身影,将凯文的注意力一点点集中到他正在进行的写生中。课间休息时,放一段劲歌,让凯文活动活动筋骨。几次活动后,凯文课上“舞蹈”时间间隔长了点。于是,美术老师点了一把“火”。在一次活动结束时,请凯文转交一封没有信封的信给班主任,凯文“一不小心”就看到了:“老班,凯文很优秀,他努力探索着绘画的奥秘……凯文的探索之旅很辛苦,但他坚持了下来,学会了画画,更学会了沉下心来做事,学会了持之以恒。我坚信这将成为他最优秀的品质之一。谢谢你将凯文送到我身边。”凯文“偷看”了信之后的转变有多大,可想而知。

一个儿童就是一枚青色的果子,在长大的表象下包裹着青涩的心,“好玩”就接着玩,不好玩就撇开,一不小心就忘了肩负的责任,这就是儿童。所以儿童在阳光下可以饱满酣畅,一旦遇见风雨,就有可能在枝头摇晃甚至凋落。

从儿童立场出发的学生成长观,就是调用学校一切智慧力量,保护一枚枚青色的果子,等待他长大成熟。案例中,校长是智慧的,从儿童立场出发寻找解决的办法;班主任是智慧的,第一时间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第一时间向孩子传递积极与乐观的元素;美术老师是智慧的,一个眼神就心领神会地接纳了孩子,还找到转变孩子的路径。智慧之门在每一处,等待我们去开启。

六、一抹好奇的蓝色

儿童是奇迹的创造者。生物老师说:鸭子不会飞。孩子们不认可:有翅膀不会飞?不妨试试,反正有现成的实验对象――学校水塘里养着几只无忧无虑的鸭子。一下课孩子们就开始实验,没成功,那就再去。第一天没成功,那就再去……N次实验后成功了――鸭子从地面飞上了树梢,能不能飞得再远一点?继续实验。于是,全校师生就能经常迎来“见证奇迹的时刻”。是什么原因让鸭子飞了起来呢?还有哪些动物能通过训练飞起来呢?……问题远没有解决,实验继续。不知道孩子们有没有想过,从偷偷摸摸的小打小闹,到“明目张胆”的大规模行动,怎么就没见老师出面干预呢?

因为校长和老师们已经达成共识:这种“会玩”真好!只是,这几只鸭子再也没法无忧无虑了,它们每天在接受“起飞训练”,只要孩子们好奇心不止。

好奇心,生命成长的重要条件,它让儿童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儿童在认识当下的基础上,以谦卑和反省来看待未知。好奇心,让儿童善于质疑,质疑老师,质疑书本,质疑已知……质疑是儿童成长的精神营养。好奇心,让儿童思考不止、探索不止,如果儿童好奇心不再,生命也就失去了成长的意义。很是庆幸我们的“学生求知观”将孩子的好奇心好好地保护着。

七、一抹个性的紫色

个性,是一个人之所以是他自己的特质,是不同于他人的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的综合体。它天生存在。

被央视科教频道《读书》栏目评为“读书达人”的安东,温和好静,最喜欢坐在草坪上看书。刚进校时,同学们一致认为他是“内向的典型”。但是,没过一个月,这一印象被彻底颠覆。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只要听到老师一声“安东”,他就会从默默微笑的听众变为滔滔不绝的讲者,天文、地理、文学、艺术,似乎什么都能信手拈来。而他那一口流利、纯正的美式英语,连来访的李阳也为之疯狂……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性格、爱好以及气质特征,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是学校的宗旨。为此,学校每年组建学生社团并招聘领衔人,于是就有了“安东讲坛”“昊天篮球队”“瑜涛天文台”……

儿童的个性是一个能动系统,统率着他全部的心理和身体。儿童在喜好与行动中,在坚毅或者彷徨中完成自己的生命创造。

从儿童立场出发,就不能带着拯救灵魂的沉重枷锁去拷问他的个性,而是带着赞美的眼光去发现他的纯洁,将薄灰掸掉,让真善美显露;也不能将他原有的一切连根拔起,重新来过,而是给予他博弈的力量、辨别是非的能力。

儿童立场的个性观,要有容纳红与蓝的胸怀,既要呵护显而易见的,也要呵护连孩子自己也不甚清楚的;要有宽容黄与橙的气度,既要宽容特立独行,也要宽容共性共情,帮助儿童展现人之所以为人的高贵。

如果学校管理者心中有了“儿童优先”的意识,有了“儿童主体”的理念,眼里就会有红橙黄绿青蓝紫那彩虹般的颜色和缤纷。这样,就不会像卢森堡所说的,“在急急忙忙赶往伟大事业的路上没心没肺地撞倒孩子” 了,也不会忘记“急忙赶路”的初衷是为了什么了。

参考文献:

[1]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M].人民出版社,2005(9).

[2]肖远骑.我不支持虎妈狼爸[J/OL].http:///

[3]张炳华.教育在于唤醒[J].江苏教育,2006(4).

[4]徐迅雷.“23号”对了[N].文汇报,2012.6.1.

相关期刊更多

青春男女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长江出版集团大家报刊社

绿风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疆石河子文联

草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阿坝州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