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导入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数学教学中,各种实物、模型、图形、图片等直观教具是应用得最多、最广的数学教学媒体.初中生的思维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偏重感性认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或者挂图等直观教具来导入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通过学生观察直观教具,再借助教师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或过程的清晰表象.例如,在讲“平面镶嵌”时,笔者拿出演示教具(蜂房残片);在讲“圆柱、圆锥的展开图”时,笔者拿出办公室里的茶叶罐和自己制作的圆锥等实物;在讲“概率”时,笔者让学生抛硬币、掷骰子、玩飞镖,让学生亲身感受概率的内涵.通过直观教具导入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印象也深.
二、有趣的故事导入
数学中有些内容很抽象,单凭教师直接讲解,学生不仅听得枯燥无味,而且难以理解.而故事因其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来导入新课.例如,在讲“指数幂的意义”时,笔者先讲述一个平民与国王下象棋的故事:古印度有个国王悬赏好玩的游戏,一个术士发明了一种棋,就是现在所说的国际象棋.国王很高兴,要奖赏他,这个人故意给国王出了一个难题,他要国王给他一些米作为奖励,他拿出一个国际象棋的棋盘,请求国王只要在第一个格子放1粒米,第二个格子放2粒米,第三个格子放4粒米,第四个格子放8粒米……直到把棋盘的64个格子放满.说到这里,笔者提问:国王能满足平民的要求吗?学生对此觉得很好奇,迫切想知道结果.这样,通过有趣的数学故事导入,可以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有趣的故事中,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进入新课教学.
三、问题导入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思维从问题开始.”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动力,学生就会探究.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疑虑困惑,积极思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利用问题来创设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参与课堂学习,引导他们对问题进行探究.例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时,笔者提问:不爬上旗杆,怎么才能量得学校旗杆的高度?在讲“切线性质”时,笔者先拿出一个圆纸片,指出:这是一个圆,当中去掉一个同心圆.一边说一边用手一捅,捅去中间的一个(事先做好的)同心圆,然后提问:这个圆环面积多大?同时,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细棒放在圆环内,使它恰好既是外圆的弦,又是内圆的切线.再把细棒从中间折断,以其中一段为半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并提出问题:圆环面积与右边这个圆的面积恰好相等.你们相信吗?为什么?从而激起学生研究切线性质、探求问题答案的强烈兴趣,产生解疑的求知欲.
四、多媒体导入
孝道教育属于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实施的主体可以是学校,也可以是家庭或者社会。孝道教育是以儒学孝道文化作为教育内容的,简言之就是敬亲养亲。其方法可以是知识传授、身体力行和潜移默化等,最终能使学生达到既有孝心也有孝行的结果。而实际上孝道教育乃是一个修养身心、立德践行的过程,需要的是潜移默化的真心转变,而不是流于形式。所以孩子应当是从内心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不易,感激、尊敬父母,最终自发地为父母分忧解愁。
2儒学孝道教育在中小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2.1儒学孝道教育是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正所谓“父慈子孝,其乐融融”,一个家庭的和谐与稳固必须要有一条牢固的情感纽带,而维系这条纽带的就是“爱”。子女对父母的爱则是这里谈的“孝道”。子女赡养父母、侍奉父母都是孝的体现。那么如若子女不孝,便会引发一系列的家庭、社会问题。我们应该从源头来找出症结、解决问题,而不是等待问题发生后去“治疗”。所以中小学生德育中的孝道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能加入一定的中国传统儒学孝道教育的内容,使得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感同身受,必定能加强孩子对亲情的重视程度。
2.2儒学孝道教育是中小学生正确处理与父母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
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往往将大部分的精力、金钱、时间都投入到唯一的孩子身上,不少家庭都忽视了让孩子承担一些事。儒学孝道教育就是要告诉中小学生,父母对子女倾注了大量的爱,子女也应回馈于父母同样的爱。孩子也是家庭的一分子,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孩子“反哺”父母的机会,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长此以往,孩子便会有了主动分担家庭各种事务的意识,知道自己该如何自处于自己的家庭,如何与父母融洽地相处。此种民主型的培养方式有利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责任感的加强。事实上从小就能体谅父母、关心父母的孩子长大后对父母孝顺的可能性要比从小任性自私、唯我独尊的孩子大很多。
2.3儒学孝道教育是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社会交往的基本前提
“孔子教人学为人,即学为仁”,孔子儒学中一直在探讨做人的道理,做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才可称为君子。上面的话给出了答案,为人即是学会“为仁”,“仁”是孔子学问的中心,“仁”即人群相处之大道,因而“仁”表达了一种体用一贯的境界,“自处处人,就是仁的体用”,意思是一个人有真善美的内心修养,又有真善美的外在处世之道,那么就是达到了“仁”。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社会交往的训练在这一时期是非常有必要的。家庭、学校和社会不仅应当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还应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孩子与父母的交往是他们经历的最早的人际交往,只有在这一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孩子明白克己爱人的道理,并付诸交往实践中,才能对孩子未来的社会交往有帮助。
3儒学孝道教育的实施策略
孝道教育的实施主要以家庭教育和熏陶为主,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为辅。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存在于家庭之中,在这个“小社会”里,亲子之间的交往是孝道教育的基石,“小社会”就是“训练场”,所以父母在孝道教育中扮演了两大角色:既是孝道教育的示范者也是孝道教育的受惠者。
3.1学会分享,建立健康民主的亲子关系
在亲子交往中,家长可以与子女分享食物、分享心情。有些家庭,长辈们总是把好吃的食物全部留给孩子,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会产生特权主义的思想。所以切勿因为孩子年龄小,家庭成员就对他骄纵溺爱。这样长此以往,便会令孩子形成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性格。一个从小没有孝心孝行的孩子,很难因为他长大了就会突然对自己的父母非常孝敬。再比如分享心事的问题,中国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对话内容更多的倾向于孩子在学校的学业,或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几乎很少有父母会把自己的工作压力、负面情绪向自己的孩子倾诉,所以日后很多青少年自己有了心事也不愿向父母吐露。这其实就是一个沟通障碍的情况,所以父母与孩子建立互相支持和信任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具备孝心孝行的关键所在。这是从孩子幼年时就应该开始去尝试的事情。
3.2学会承担,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小学门口,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帮孩子背书包的场景。这的确是件生活小事,但是背书包这件事本来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应当及早地对孩子进行教导,让他们明白自力更生的道理。对于家长来说是举手之劳,但是对孩子来说,却让他们形成喜欢接受别人帮助的观念。父母的过度帮助,令孩子失去了付出的机会,也让孩子产生不劳而获的惰性心理。这种性格的孩子长大后要么懒惰,要么不负责任,要么自私。他们是很难去孝敬自己的父母的。因此父母应当让自己的孩子多去完成自己的事。例如打扫整理自己的房间,玩过的玩具自己收拾好,自己洗澡换衣服等等。这些训练是在孩子小时候就应该完成的。按照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的观点,应该从小培养儿童吃苦耐劳的体魄,切勿对孩子娇生惯养。所以孩子小时候吃点苦是有必要而无害的。
3.3身教重于言教,父母以身作则多孝敬自己的长辈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发表了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在道德教育中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也就是强调榜样在人的道德内在、道德行为等方面的重要影响。一个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行为是可以依靠对榜样的观察、模仿学习而习得的。因此我们推论一个与自己父母感情淡薄的人,他的孩子也很难会做出孝敬父母的行为。因为孩子就是“镜子里的父母”,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行举止,最终会表现出与父母相似的行为习惯、性格特质。所以孝道教育的成功与否和平日里父母的以身作则息息相关。
4结语
关键词:文化导入;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7.082
0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的深度和广度逐渐扩展,在沟通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理解上的障碍。美国著名学者塞谬尔认为:“人类的重大分歧和冲突的重要根源将是文化”。我们所说的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文化的内涵,渗透于文化的各个方面,体现着语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特征。人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和交流。如果学生学习的仅仅是这门语言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知识,那么他们也许能够学会如何用外语正确的表达,但是在涉及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土人情、等的表达时一定会受到制约。因为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人们可以对该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特征有大体的了解。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文化知识的导入和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不同文化间自然会产生差异。中西文化是孕育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的。由于我国的独特地理环境,使得中华文化基本是在一个半封闭的相对安静的大陆环境中不断的繁荣发展,而西方文化的生成地主要集中在地中海、两河流域等的开放性的海洋环境,政权不断更迭,因此文化得不到平稳发展。由于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中华文化的“静”和西方文化的“动”,更形象的体现在思维方式、世界观和价值观上的差别。中国人比较注重集体性,推崇内敛中庸。与人交往时,非常谦虚,讲究“卑己尊人”,而西方文化则是崇尚个人价值,追求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的存在价值和独立性。他们把小孩子也看成是独立的个体,事事尊重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在词汇方面,也可以明显看出两种文化的不同。在英语中,“dog”是褒义词,经常象征着勇敢和忠诚,比如说“a lucky dog”是“幸运儿”的意思;而汉语中,“狗”多用于贬义等。再比如英语中会用“blacksheep”来表示“害群之马”的含义,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语言的文化特性,可能就会对表达的意思产生误解。
2 英语教学与文化导入
我国这么多年的英语教学大多过分强调英语的语法、词汇等知识的输入,而忽略文化的介绍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导致我国学生英语学习效果不令人满意,利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低。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1)学校应该充分考虑到文化教育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把英语教学看成是跨文化教育中的关键环节。
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英美概况”和“文化导入”等课程设置为必修课或是选修课,增加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帮助他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逐渐的对西方的发展史、风俗习惯、宗教喜好等知识有所积累,对于一些和汉语有异的固定搭配和表达方式正确理解。
(2)英语教师应该在课上讲解词汇和文章的时候,多多介绍它们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
英文中的很多词汇都包含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寓意。比如说在讲“chairman”的时候,有的同学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不用“chairwomen”来表示“主席”的含义,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很自然的引入“feminist”女权主义这个概念为大家讲解,事实上男女不平等现象在东西方都一直存在,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西方女性意识到要通过抗争来维护自己的女性平等地位和合法权益,因此在国外正式的文件中,也会避免出现这种有性别歧视的词语,用“chairperson”或“president”来代替。
在讲解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导入”环节进行西方文化的导入。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主题,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就这个主题讨论两种文化的差异,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学会文化的内涵,同时提高英语的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为了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匠心独运的艺术再现,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本文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介绍了常用的九种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以及在进行导入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故事式导入
学生的好奇心强,尤其是一帮天真活泼的小孩子,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他们共同的心理特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若能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因素,化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的课文《新型玻璃》时,我们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划破玻璃,偷里面的珍贵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顿时院子里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偷给抓住了。同学们一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啊?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同学们,这就是一种新型玻璃。请大家打开课本14课,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新型玻璃》。
又如在小学二年级的《坐井观天》,我们也可以用故事导入的方法:“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边讲边播放多媒体课件]“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口古老的井,在这口井里,生活着一只可爱的青蛙,这只青蛙在这口井里生活了许多许多年,可是它从没跳出过这口井,哪也没去过。有一天,从天上飞来了一只小鸟……”[老师讲到这里停下来,孩子们肯定会迫不及待地嚷着让老师继续讲。]这时,老师再告诉学生:“孩子们,故事讲到这里,老师也忘记后面的故事情节了,不过不用急,在我们的课本里写着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坐井观天》,拿起课本自己大声地朗读,看看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请你告诉老师,好吗?”
这样,“吊”起了学生学习的胃口,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就自然来了。
二、直观式导入
所谓直观,也就是用感官直接接受的、直接观察的。采取直观式导入,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更好地激起他们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于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观看图画、影片,欣赏音乐等方式直接刺激学生的眼、耳、鼻等感官,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观察图画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惊弓之鸟》时这样导入:小朋友,我在黑板上画一样东西,你们看画的是什么?(于老师用彩色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张弓,接着又画上弦与箭)[在学生一一指出后],于老师又缓缓地说:“大家知道有了弓,有了箭,才能射鸟。可是古时候,有个叫更羸的人只拉弓不射箭,就把一只大雁射了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十七课《惊弓之鸟》,学了你也就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
在这个导入中,于老师以图、画、照片、影象等导入课文,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学生对事物有个形象的感知,同时再配以启发性的提问,也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力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2、导入要注意趣味性
杜威说:“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全面的观察,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
设计导入要做到引人入胜,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去接受新教材,防止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从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强迫学生学习,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是不会保留在记忆里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不会造成心理上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自然会高。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导入使学生处于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以便引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打下良好基础。
从形式上看,教师可以从解题入手,单刀直入;也可以从文中提出问题,引起悬念,顺势导入;此外,引一条格言,打个比方,解释一个典故,介绍作者生平轶事等,都可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还可以通过让学生猜谜语、做智力游戏、做实验等形式唤起学生求知欲、激发学习情趣的,所以教师的导语设计应尽可能的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当然,导语设计追求生动、活泼、有趣,但绝不能故弄玄虚、哗众取宠,那样反而会冲淡和影响新课教学。
3、导入要注意灵活性
“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对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使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对不同的班级也要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这需要我们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而定。如较沉稳班级和较活跃班级的导入设计应有所不同。对于同一个班级来讲,课堂导入的方法也要经常变换,这样才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另外,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的处理,也是最能反映老师的应变机智和驾驭课堂能力,它要求我们避免简单化,多讲点方法和技巧。
4、导入要注意启发性
“启发性”是指导语要有思考的余地,能引起思索。
导入如果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就能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在导入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浅显而简明的事例,使学生得到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内容。
启发性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而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又深入问题之中,它始终与问题紧密联系,学生有了问题就要去思考、去解决,这便为学生顺利地理解新的学习内容创造了前提条件。它能使课堂教学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导入能否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否使学生创造出思维上的矛盾冲突,能否使他们产生“新奇”感,是导入成败的关键所在。
5、导入要注意严密性
导语设计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导语的语言和形式都应恰当、准确。无论设疑、引证、说明、比喻等都要明确、精当、不使学生产生歧意和误解,使学生思维顺势进入新课的正确轨道。当然导语也要注意思想性,不能只顾及了知识性、趣味性而忽视了教育性、思维性。
6、导入语言要注意简扼性
教材内导入即直接借取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导入。导入的方法主要包括介绍背景导入、关键词导入、主题句导入、审题导入、提示问题导入、提炼观点导入、点出人物导入、叙述故事导入、事件导入等。它的优势在于导入内容本身就来自教材,不必为与教材相契合而劳心伤神,这种导入方式比较适合记叙文、议论文。在教材内导入的诸多方法中,关键词导入、提示问题导入、叙述故事导入和事件导入比较好利用,也比较符合中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方式开始由感性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特点。比如在讲《鲁滨逊漂流记一课时》,我首先在黑板上板书“生活=生存,是√还是×?”然后问同学们“请同学们告诉我这两个词有没有区别?如果有,那它们区别在哪里?”同学们踊跃举手,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这时我说“好,同学们先保留意见,今天我们来学习《鲁滨逊漂流记》,学完之后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好不好?”……“同学们有写日记的习惯吗”“你们一般会在什么情况下写日记呢?”“好,那鲁滨逊为什么要写日记呢?”……最后,在黑板上板书“生活=生存√×”,整堂课环环相扣,同学们好像变成了漂流的鲁滨逊,直到下课还陶醉其中。
二、教材外导入
教材外导入即利用非教材知识或者教具进行导入,它主要包括名人轶事导入、设置悬念导入、歌曲音乐导入、名人名言导入、情感意境导入、对联诗歌导入、寓言典故导入、游戏活动导入等。教材外导入不受教材限制,内容及形式可灵活多样,应该说比教材内容导入更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学生思维的日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初中生的情感指向日益广泛。他们的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的不断扩大以及需要的不断丰富,也使他们的兴趣广度大为增加,这就使得导入的方式更多些。如插图视频导入、情感意境导入、寓言典故导入等。比如在讲《三峡》的时候,放一段《三峡》录像请同学们讲讲感受,讲《中国石拱桥》时搜集中外的名桥做成幻灯片等,请知道的同学们给大家讲,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初中生的性格开始朝着稳定与成熟的方向发展,行为选择方面的无意识和习惯性逐渐减少,开始较多地体现出主观能动作用,个人的主动适应替代了原先对外界要求的被动迎合。因此,在课堂导入时设计一些由学生参加的互动环节,更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比如在讲《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时,请喜欢动物的学生学一种动物的叫声或者动作,让大家猜是什么动物。在讲人物描写方法的作文课时,请一个同学用两三句话描述班里的一个同学,让同学门猜猜他描述的同学是谁等(板书“猜猜他/她是谁”)。
心理学家将青年初期这一年龄段称为“心理断乳期”,意指从这时起,个体将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及对他们的依恋,逐渐成长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学生进入初中后,学生们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他们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点。他们或好奇、或焦虑、或苦闷、或善变、或兴致勃勃、或桀骜不驯、或稚气未脱、或自以为是……作为为人师表的老师,在这个时期,在教授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变化。在结合教材文本实际的同时,运用切合中学生接受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导入设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有效注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才能引领学子们更好的搞好语文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张骏乐.花季心路——初中生心理健康读本[M].浙江:,2001.
[2]黄煜峰,雷雳.初中生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3]许书明.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J].山东: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