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期末自我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二上学期末个人总结一
不知不觉的走过了大一,如今回首就像昨天发生的事一样.进入大学,整个人感到轻松了,因为我们进入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没了父母的唠叨,没了老师的叮咛,凡事可由自己决定了。但是,这份轻松也带给了我们许多迷茫与烦恼。面对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我们无从选择;每个人都走不同的路,但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选择负责。在大学里,没有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只有自己慢慢地在生活中逐渐适应。
时光像水中的倒影,一晃半年又过去了。昨日那埋怨时间过的太慢的情素似乎还游移在脑际,而今大二下学期的生活正向我们走来,蓦然回首,感慨颇多。刚迈入大学的时候对一切似乎都充满新鲜感,于是到处跃跃欲试,结果碰壁较多.不过吃一堑,长一智,大一学年我除了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也利用各种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摆脱现在大学生最流行的郁闷日子。
不知道自己的第一份总结写的什么了,估计肯定是壮志雄心,远大抱负什么的,说的那么多,可一点都没有实现,自己那么不安于现状,那么想改变现在这种情况,可自己没有做到,至少连自己都没有突破,想改变自己,给自己更大的空间,一切都是那么难。考试,不知道大学的考试意味着什么,可是毕竟是学生,学习还是最重要的,不管你学得好不好,毕业的档案袋里那份代表你过去的成绩会如期而至的出现,没想过太多的事,只知道自己要毕业不能四年白上了,慢慢的突然想起来不知道自己找工作的简历里到时候该填什么,都说大学的成绩没那么重要,可是依然那份成绩单依然代表你的过去,那份成绩单依然会成为评判你的标准,大学的生活不知道该怎么说,过去了,好快,不知不觉自己已经二十二岁了。应该是一个大人的时候了,应该学着长大。我们在宿舍一起,是挺开心的,可是我们谈论最多的好像都是自己的过去,好像都是原来怎样,至于现在在一起开心就好,不知道是不是所处的环境不一样,给朋友的定义不一样,感觉原来的朋友好单纯,没有任何的目的,可现在好像在不经意间蒙上了一种特殊的色彩,是关于利益,还是别的什么,真的不懂,只是感觉有时候很累。也许工作了以后更能明白现在朋友的定义,也许工作以后谈论最多的是现在的朋友。
都上大二了,依然还是那种感觉,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大学,上一个大学好像不如不上,开玩笑说咱们真该回家去,可是为了这个大学,也付出了那么多,说放弃没那么容易,大学也教给了我们很多的东西,至少学会了忍受,自己想要的东西一定要争取,靠别人不行,知道自己原来就是不太会说话,想改改,可是真的好难,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但好难。关于爱情,大一兴冲冲的以为大学的爱情很美好,可是突然有人告诉我,大学的爱情是那样的,我们现在不懂爱情,曾经的更不算爱,羡慕过人家手拉手的感觉,可是慢慢的知道了自己其实也可以,慢慢的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回到家了,坐在家里写这么个人总结更像是自己的日记,不知道从何说起,只是该给自己定一个目标,给自己一个最近的追求,就该是这样,感觉半年的目标实现了一点,至少自己的成绩提上去了一点,但是做某些事情时,还是有点力不从心。
总结回顾昨天,我百感交集;面对今天,我信心百倍;展望明天,我任重道远!我想:既然上帝让我们都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那么我就一定要并且也能掌握好自己的命运,我的大学将会因为我的不断回顾和展望而更加的无怨无悔!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大二上学期的我,我只能说:少了一份积极,多了一份沉稳。
大二上学期末个人总结二
大二上学期结束了,只能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了,曾经听很多人说如果你觉得时间过得很快,那么就说明你在这段时间里过的很充实,然而,也有人说,如果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只能说明这段时间你是虚度了。我不知道到底是哪种说法是正确的,也许,也没必要去追求它的真实答案,因为,这一年都已经过去了,再去讨论这个问题似乎也不太适宜。
大二半年的生活确实不如大一,就像上面的那个有些纠结的问题一样, 不能给出一个真实的答案。不过我可以说,我还是一如既往的努力地对待自己认为重要的,值得付出的事情的!下面我就自己在大二上学期的学习,工作和思想做一个认真和细致的总结,以便为自己今后的大学生活和人生道路做一个铺垫。
大学生活让我学会了很多,领悟了很多,因此也成长了很多,在自己的学生工作方面,刚进大学时,对自己在大学里学生工作里的规划是:从大一到大三,在学生工作上花的时间逐渐减少,而在学生工作之外的工作时间逐渐增加,也就意味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学校外面,大一,大二在学校里花的时间主要是为了培养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这也是为了适应大学生活,为以后的大学生活做铺垫,大三以后花时间在学校外面,不仅可以让自己接触社会,还可以让自己早一点了解未来的工作。
在大二虽然在学生工作上花的时间要少一些,但是自己还是参与参加了不少的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部门日常工作是给其他部门出宣传板,做宣传海报,宣传学生活动,丰富同学的大学生活,整整一年,在日常工作方面,我觉得大二来,统筹能力,交流交际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唯一不足的是,我们部门属于一个幕后工作部门,因此,在魄力方面锻炼不足,如果是大一开始,自己能在一些幕前工作的部门工作的话,我相信这种情况肯定会得到一定的改善的。我觉得自己还是到了自己想要得到的,认识了不少的人,熟悉了很多事情的处理方式,胆量也变大了,学会了跟老师交流,跟同学交流,这些就已经够了。
而在学习方面,我自己觉得自己,大二我不是很满意,也不是自己没有努力,我就是觉得学习没有大一时的那个时候的那个感觉,大一的一学年,虽然没有挂科,虽然不挂科不是我的最低要求,但是我不是很满意。 大一的一年,没有在班级里担任职务,按理来说,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会更多,学习效果应该会好一点,可是,并不是我想的那样,大二学期,没有静下心来。
【关键词】独立学院 新生 转型期教育
1 新生转型期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大学作为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对人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大一则是大学生四年成长的重要转折点和过渡期。新生在入校后的一年时间里非常关键,其就宛如刚播种的小树苗,在今后如何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过程中的引导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新生教育是整个大学生教育与管理良性循环的开始。高校作为一个育人机构,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应充分重视大一的转型期教育工作,从“育种”开始 ,经“扶苗助长”,至“茁壮成长”,引导和帮助新生愉快、顺利的度过大学生活。
对于刚迈进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讲,一切都是陌生、新鲜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方法、生活模式等等均较之之前有很大的不同。新生“不适应症”现象在高校比较普遍,表现为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心理凋适不当、人际交往困难等等。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成功转型,为其四年的大学生活打好基础。
2 独立学院新生的现状分析
(1)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比较优越,所见世面较广,没有生活的压力,兴趣爱好广泛、动手能力较强,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但他们自律性不高、承受挫折能力差,缺少吃苦精神。此外,独立学院的学生家长大多因忙于生意,而缺少精神层面与孩子的交流与关注,使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渠道堵塞,学校的相关要求和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不能随时的反馈给家长,使家长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
(2)独立学院的新生责任感缺失现象比较严重,他们大多是“90后”,比较崇尚个性,自我意识浓烈,集体意识淡化,缺乏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因此,当他们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时,要么选择逃避,要么选择一些极端的、不负责任的方式处理,缺乏对社会、对家庭、对集体、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意识。像很多学生会考试违纪、沉迷网络游戏等主要原因就是责任感的缺失。
(3)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很多新生闯过“黑色的六月”,进入大学后一下子就松懈下来,认为大学可以轻轻松松渡过。学习没有紧迫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总觉得大一提规划还太早,到大四的时候才真正意识到提早规划的重要性,但此时往往为时已晚。
(4)他们大多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喜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喜欢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与他人交流。
3 提升新生转型期教育工作的途径探析
3.1 统筹规划,科学合理的安排教育时间
一年级整体的教育过程可着重把握几个关键的时间点:入学报道期间、始业教育期间、思品课期间、形势政策课、军训期间。以三个篇章为主线内容进行设计。
(1)适应篇:
入学报到是新生步入大学的起点,主要是帮助新生尽快熟悉校园环境。可通过召开家长会、走访学生寝室、破冰活动等方式,对认识大学进行相关的介绍,同时做好相关的引导、服务工作。
始业教育一般为新生入校后的前几周,以导航系列讲座的形式进行。主要从如何尽快的适应大学,学分制的介绍,自主式研究式学习,解读学校的相关政策、规章,校园文化活动介绍等几方面的内容进行系列讲座的安排和设计。
(2)学习、规划篇:
以“两课”为平台,融入相关内容元素。第一学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第二学期开设形势政策课。根据学校要求的教学大纲,将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发展几个方面的内容融入教学计划,通过“两课”的课堂教学,引导新生更好的规划、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
(3)实践、总结篇:
一年级整体教育最后两个时间点的把握,学期末总结阶段和军训期间。在学期末做一年的小结可以帮助新生回顾入校一年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之处,自我总结后可有更好的发展;军训是新生加强集体意识、培养吃苦精神的关键点。
通过以上三个篇章的设计级五个关键时期的不同侧重点的“转型期”教育,实现大学与高中在教育内容、学生管理方式等方面的顺利衔接和过渡。
3.2 结合特色形式,突出教育内容重点
教育内容上,可把心理健康教育、责任教育、纪律教育、养成教育等几个方面做为侧重点。将“安全意识”、“面对挫折”等内容元素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利用心理健康月开展系列活动,同时以专题讲座、观看影片、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多项渠道进行宣讲;将学会自律、职业生涯规划、班集体建设等内容纳入到责任教育体系中来,以学长经验交流会、宣讲会、组织各类集体活动等形式开展;将军训做为纪律教育的主要平台,提高学生的纪律意识;将晚自习做为养成教育的主要抓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3.3 教育引导者队伍的建设:辅导员、班主任、学长
作为新生转型期教育的三个主要抓手,这三支队伍的建设在新生转型期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如将三支队伍和新生比喻成一个大家庭的话,则每部分群体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辅导员——大家长,“导航人”;以系为单位,统筹负责家庭全面事务,为新生把舵导航。
班主任——父母,“指路人”,以班级为单位,关注新生平时的学习生活情况,指导新生如何更好的度过大学生活,帮助新生答疑解惑。
学长——兄长,“同龄人”,以班级为单位,以年纪相仿的身份与新生进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新生遇到的困惑与问题,并将问题反馈给对应老师。
首先,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先“引进来”,后“走出去”。吸纳一批优秀的辅导员担任新生转型期教育的工作;多给辅导员提供一些外出学习、交流工作的机会,如参加工作论坛、名校访谈交流活动等。
其次,班主任队伍的建设,通过选拔、培训、考核一系列常规措施外,还应突出奖励、激励机制,宣传优秀榜样,树立典范,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最后,学长队伍的建设,先经严格的选拔、再经专业性的培训、后经过程中及结果的考核。选拔一批有责任心、有爱心、学有余力的高年级同学担任学长,可通过初试、复试、决选几个环节进行筛选。岗前的系统培训是学长高质量完成工作的前提。培训做为一个系统工程,应全面规划设计,有序的进行,包括理论部分和案例教学。过程中的考核用以促进学长更好的工作,结果考核做为激励学长工作的有效手段。
总之,大一新生的转型期教育工作应结合工作对象的特点,突出重点,分阶段,有序的开展,注重加强引导者队伍的建设,以学生喜欢接受的教育模式进行,开展丰富、有效的转型期教育,帮助新生尽早实现转型,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在中医类院校中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随着教学的改革,学校的专业也在不断的增多,招生人数也在增加,各种非师范专业也在增加,但是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仍是按照师范类的教学方法进行。其次,在实验教学中主要讲究的实验的方法和实验技能,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再次,在实验教学中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教学手段较为落后。最后,实验成绩的评分体系也是不健全的。本文主要提出在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措施,希望对中医类院校中生物化学实验的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一、重组实验教学内容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在重组实验内容的过程中要求建立一个突出专业特点,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
1.精选基础实验
重视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学生要掌握生物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基础实验为综合实验和研究性实验打下扎实的基础。在中医类的生物化学实验中可以将实验的种类分为电泳法、层次分析法、离心法、分光光度法以及物质的分离和提纯这五种实验技术。其次,开展综合型实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综合实验的学习过程中就要关注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综合实验
综合实验主要是以生物大分子的分离提纯与测定为主,在试样过程中会涉及到不同的实验方法。例如,在生物化学学科中有“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这个实验,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和学生要准备多样的实验材料,例如鲜奶和奶粉、各种生肉还有菌类蔬菜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特点选择实验材料。在实验开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材料中蛋白质的含量以及氨基酸的组成,这样的问题在实验过程中是必须探究的。实验开始之前还要清楚实验材料的前期处理方法、样品取量,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学生会认识到用常规材料测定时难以得到的规律,整个实验过程就会有更大的收获。例如,食品专业的学生对食品中维C的含量进行了对比分析,他们会去比较新鲜水果在常温中不同时间段内维C的含量有何不同,还会区别果蔬和果汁中维C含量的不同,将果蔬制作成果汁的过程维C又有怎样的变化。整个实验过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迅速的提升,在传统的实验课堂中,实验学习只是单纯的重复课本中的实验步骤,实验的结论也是预先设计好的,在综合的实验课堂中鼓励学生用质疑的态度进行实验研究,在实验过程反复质疑,反复验证,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3.精心安排研究性实验
最后的研究性实验,教师要精心的组织,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研究性的实验中实验的题目是没有强制性的规定,学生和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的作用主要是鼓励学生勇敢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面对选题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引导性的作用。实验室要按时开放,保证实验室的仪器和材料是供应十足的,最后还要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研究性实验在整个学期中可以安排在期中和学期末,研究性实验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整个实验过程虽然学生要独立完成,但教师必须做好跟踪指导,例如,实验过程中材料的查找,材料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的过程以及实验结果等等的环节。研究性实验要求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充满学习热情。
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1.学生参与实验环节
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主要是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验的各个环节,例如,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参与的仅仅是实验的进行过程,而实验的准备环节和实验最后的评价环节学生是置身事外的。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验的准备环节和师生合作完成实验的讲解环节。例如,在实验开始之前学生和教师相互合作共同准备实验材料和实验设备。教师可以提前指导学生如何计算试剂用量,如何确定试剂的纯度以及如何配置试剂,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主要发挥监督检查的作用,在配置开始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出试剂配置的主要方案。到了实验的讲解环节,可以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全班同学共同补充。这样的实验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到实验中的原理、内容,更加熟悉实验的操作方法,将被动的实验学习过程变为主动的获取知识过程,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还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
2.改进实验教学手段
改进实验的教学手段,拓展学生有限的学习空间,在网络和多媒体的帮助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生物化学实验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可以将大部分的理论知识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例如,实验室的使用规则,实验室的维护,以及在使用实验仪器和试剂的时候需要注意的问题。还可以在网上收集更多的视频播放给学生。在实验结束以后教师也可以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整理制作成PPT,然后对任何一项中的注意事项提出合理的解释,在提高实验教学效率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最后还要完善实验的考核方法,建议一套客观准确的评价体系。网络资源也是学习的重要资源,师生可以收集生物化学的网站推荐给学生,例如,中国医科大学生物化学,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等等。能够使生物化学中的实验教学脱离时空的限制,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培养学生自我思考和自我总结的能力。
3.完善实验考核方式
在实验的考核过程中,可以安排基础性实验、综合实验和研究性的实验各占总成绩的30%,最后的10%归实验技能竞赛的成绩。任何一项实验的成绩都要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实验过程、实验技能和实验的结果进行评分。具体实验类型中不同的实验环节评分标准是不同的,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实验过程要适当的加大比重。例如,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实验的操作过程各占到实验考核的30%,实验技能和实验结果各种实验评分的20%。实验课堂的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过程也是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个体学生的考核不仅仅发挥教师的作用,还可以将学生评价参与其中。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还可以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让学生认知到自己学习中的缺陷和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改进自我的不足。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2−0044−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推进和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再加上“先就业后择业”思想的影响,相当部分的大学生根本没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来筹划自己的未来,他们急于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却很少考虑这份工作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其结果往往都是“毕业即失业”或者频繁跳槽。
毋庸置疑,高校当前所倡导的“先就业后择业”理念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但作为高校毕业生,如何在就业资源非常有限的当下,选择一份更加契合自身未来发展的工作,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都意义重大。因此,在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综合素养,明确和树立自身未来发展目标,对毕业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开设现状及问题
国外的许多大学非常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注重对学生开展心理、能力、个性等方面的测评,学校主管就业部门参照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有的学校还设有择业指导专业, 甚至还设立了学科硕士点及博士点。在德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了对学生职业定位及人生规划的整个过程,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从入学前的招生咨询开始,学校就开始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长以及自身素质来选择学校及专业;在学生入学后,即着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设计和辅导;同时,注重学生就业前的实用职业能力培训和综合素质培训。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之后,职业生涯规划逐渐开始被人们所认识,我国高校进行了有益尝试。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的学校还将该课程归属在招生就业部门管理,这为工作开展提供了便利。学校招生就业部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开展职业规划。这是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效,也是职业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从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看,作为新生事物它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 职业规划指导主体的缺位
在西方发达国家, 职业指导已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职业规划指导工作一般都是由专家来完成。但在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根本没有专门的职业指导老师, 有的院校即使有一些,但多数也没参加过专门培训,缺乏必要的业务技能。各院系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一般都是由党政干部或辅导员来做,他们是在做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兼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这种主体上的缺位,一般很难真正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2. 职业规划指导形式单一、内容空泛
许多高校将职业规划指导狭义地理解为就业指导,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填鸭式”的课堂授课模式上。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就是举办专场讲座,邀请一些专家或企业老总来传授相关的就业面试技巧,再有的就是举办全校性的职业规划大赛。
总的来说,在职业规划指导方面的形式相对单一,内容也比较空泛,真正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3. 职业生涯规划上课时间安排不够合理[1]
很多高校为图省事,仅给毕业班学生开展简单的培训和就业指导,或者到了大四才给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课程,纯粹是将职业生涯规划当成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救急药,以期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大学生的求职技巧和职业素质。这样的应急举措,时间安排不合理,缺乏系统性,职业规划指导形同虚设,效果很难保证。
二、改进的对策
1. 要加大宣传形成共识
高校应充分认识职业规划对学生的就业及未来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应加大宣传力度, 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个理念得到普及。学校招生就业部门应向学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使学生热情主动地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中来。同时还要做好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学习交流,相互借鉴好的做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上层次、上质量,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规划未来发展,确定自身定位的良好载体。
2. 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机构设置与专业化队伍建设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机构可下设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集管理、教育、服务于一体,主要负责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及授课安排等工作,负责解答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该机构要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真正内涵,创新观念,提升服务质量。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咨询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各高校亟需建立一支具有较强专业素质、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的咨询师队伍。结合目前各个高校自身特色,从事该项工作的队伍可以结合学校的专业设置来配备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咨询老师。同时还需要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开展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方面的培训学习,充分保证教辅工作第一线的教师应具有一定深度的职业规划知识。
3. 合理安排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及课外指导
高校在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计划时,需要合理安排上课时间,确立全程的课程教育体系。[2]具体来说,高校应当重视课程开设的阶段性及目标性,不同年级应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并开展相应的指导。一般地,应力争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得大一新生一进入大学就能通过课堂学习了解职业内容,认识自我,以及职业规划对未来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结合课堂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带领新生参观高年级学生的实习基地,了解未来工作的环境及条件;组织新生和高年级学生座谈,听取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及择业方面的建议和想法;邀请专家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在大一学期末要求学生撰写自我总结,深刻剖析在个人能力及认识自我方面的体会。到了大二、大三年级,主要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需求状况,逐渐学习掌握一些求职技巧,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初步确立自己的未来求职目标,并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比较当前自己与所确立目标间的差距,结合目标有的放矢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素养。进入大四后,就是具体指导学生实现自身求职目标得阶段,即通过各种职业规划教育指导,使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可督促学生对前三年的准备工作进行总结,检验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帮助学生完善求职材料,举办就业政策及就业程序等方面的讲座等。
4. 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机制
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开展对其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价,是一项检验学生职业规划合理性以及反馈职业规划教学实践成效的重要工作。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牵头组建测评小组,测评小组可以由在职业咨询、人力资源管理和心理学方面有造诣的专家组成,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就学生的职业能力倾向、气质类型、人格特征、职业适应性等开展测评并做出解释,以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为进行自我职业选择提供参考。[3]为提高测评效率,同时也为适应普遍性原则需求,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最好是能建立一套测评系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的开发是一项有着重大实际意义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繁杂的任务,需要从大学生自身实际特点出发,兼顾专业性、实践性和经济性等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布茂勇,唐玉琴.构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51-54.
关键词:信息技术;电工基础;有效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性整合的重要性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有效性是指足够实现某一目的,从而达成预期或所期望的结果,它是对教学是否有效的判断,关注的是结果的好坏(结果的方向是否与人们的愿望一致)和效果的有无(教学结果与教学既定目的、目标的吻合程度)。“有效”就是既有质也有量。概括来说,有效性反映的是预期结果的实现程度,并将效果、效率的意思包括其中。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越来越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也就是说,教师不单单要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内容,更强调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即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否有效整合成为实现教育信息化,推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由于学科知识相对理性、枯燥、难于掌握等特点,笔者在《电工基础》课程中,进行了初步探索,发现结合《电工基础》课程知识的特点,合理地整合信息技术,能较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电工基础》课程知识的特点
《电工基础》是一门比较抽象、枯燥的基础知识课程,概念多,公式多,计算多。对于数理基础相对薄弱的中等职业学校的一年级学生而言,学习起来的确有相当的难度。但出于对学生后续课程学习及从事机电、电气行业入职的需要,《电工基础》又是一门必须学好的基础课。
为了不让学生一入学就被这门课程吓倒,笔者仔细研究了该门课程的知识内容,总结出几个特点:(1)有一定的生活实例。知识再抽象也是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实例,学生就会有体验。(2)有较强的规律可循。课程中的公式、定律既然是前人总结出来的,我们的学生也可以自己总结。(3)有较明显的复现性。对于某一类型的电路问题,《电工基础》的分析、解题思路基本是一样的,反复再现,有利于学生认知的深入。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在本学年的《电工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特点,尝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有效性整合的尝试与收获
(一)整合方案。
1.生活实例引入。
《电工基础》中的电路元件很多都来自于生活,如白炽灯、日光灯,等等。所以,新课引入时,笔者从学生熟悉的东西着手,在讲“RL串联正弦交流电路”之前,就先利用媒体视频“日光灯电路原理”让学生了解日光灯由哪些部分组成、怎么发光的等。这样一来,学生觉得《电工基础》就是在学身边的知识,能解决身边的问题,自然兴趣大不一样了。
2.自我总结认知。
《电工基础》公式多是不争的事实。以往的教学或教材会通过一定的推导,试图让学生理解公式的由来。但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由于中职学生的数理基础薄弱,往往公式还未推导出来,学生已经糊涂了。而没有引导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只会使学生更怕公式、更怕计算。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公式,但相对固定的实验设备参数,减少了学生自由尝试的空间。在这一环节,笔者尝试利用仿真实验代替实物实验,让学生充分尝试,反复验证,自我总结,帮助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3.动画归纳提高。
公式理解了,但公式多,学生记忆起来还是有难度。笔者将公式按记忆规律制作成 FLASH 动画,如RL串联正弦交流电路电压、阻抗、功率的计算公式等,在总结、讲例题、学生练习时反复播放,学生在直观、全面、生动的界面帮助下,在比较中理解、记忆公式,教学更有效果。
4.题库深化迁移。
例题和堂上练习,可以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库,便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难度的题目进行练习,学生也在相互研讨中,知识能力得到深化迁移,提高上课的效率,增加课堂容量。
(二)尝试效果。
在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中,随机选择一个班作为教学改革的试验班,尝试用信息化与课程有效整合进行讲授,另一个班作为对比班,尝试效果比较明显。
1.明显活跃了课堂气氛。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看视频、看动画,自己动手设参数做实验,自己选择练习题……学生们以前那种上课时想玩手机,随便应付的现象再也没有了,大家都沉浸在运用所学的公式去解决实际情况的情境之中,学生们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能主动地请教他人。
2.帮助学生克服了畏难的心理情绪。
笔者在试验班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在“RL串联正弦交流电路”课程实践用“信息技术与《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整合”的情况做了调查统计,发出调查表30份,收回26份,采用无记名的方式。调查的内容和具体项目及统计结果如下表。
由上表可见,“信息技术与《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整合”教学法在帮助克服学生学习《电工基础》的畏惧情绪方面效果显著。
3.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学期末,由广州市教研室组织的《电工基础》联考中,试验班平均分90分,而对比班只有82分。本课件参与了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研究会举办的广州市“中职文化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在2011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信息化大赛教学设计类竞赛获优秀奖,学校“优秀课件”奖。
四、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次改革尝试,笔者觉得信息化与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有利于创设情境,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运用源于生活的视频实例。创设情境优于其他手段,它能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将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通俗化,更能引发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二)有利于促进探究性学习。
用仿真实验尝试总结,动画归纳、提高,题库深化迁移,帮助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学生全程经历“推导-总结-提高”的探究过程,不仅获得了知识与能力,更获得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了情感体验。
(三)有利于增加课堂容量。
利用计算机信息化容量大的特点,可多个公式同时出现在一个界面,减少板书和画图时间,用直观、全面的界面帮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记忆公式,提高上课的效率,增加课堂容量,使教学更有效果。
在当今职业教育与培训中,人们更希望通过新的学习方法来获得相互关联的职业知识,而不是孤立和僵化的学科性知识,我们应当意识到,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是为专业课的学习做好准备的,在教学中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学生从旧的学习方式转到新的学习方式上来,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显得轻松多了,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广州市电子信息学校)
参考文献:
[1]孙杰远.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陈至立.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N].中国教育报,2000-11-6.
[3]李克东.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4).
[4]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5]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