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蚕丝工业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女蚕校;官产学用合作;启示
中图分类号 G71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6-0078-04
民国江苏省立女蚕校的前身是著名爱国新闻事业家、《申报》总经理史量才于1904年秋创办的私立上海女子蚕桑学堂。1912年后,私立上海女子蚕桑学堂改为省立,并迁至苏州浒墅关,改名为江苏省立女子蚕桑学校。史量才与郑辟疆均毕业于我国近代第一所培养蚕丝业科技人才的专科学校——杭州蚕学馆(郑辟疆是第三期毕业生,史量才是第四期毕业生)。史量才希望通过创办蚕业学校倡导“注重栽桑,养蚕、制种、缫丝等试验,并改良旧法,兼授普通及专门学理,以扩充女子职业,挽回我国利权为宗旨”[1]。培养女性蚕业人才,促进蚕丝业之改良一直是江苏省立女蚕校的追求。
1918年,郑辟疆出任江苏省立女蚕校校长后,面对女蚕校“进行上万分艰难,荏苒十年,厥效甚微,欲使毕业学生获得相当之职业,殊非易事。而校内同人沉闷已极,良医所教所学为新蚕业,而社会蚕业并不欲革新,亦何怪其格格不入哉”[2]。面对这样的发展困境,对女蚕校的人才培养进行全面改革势在必行。郑辟疆提出:“今后教、实、行政宜实行联合,俾毕业生易于从事本业或得服务于公家。按农蚕业教育本为改进农蚕业而设,能实行改进农蚕业政策,学生自有活动之地,否则事业不提倡,人才多废弃,农蚕业何有改进乎?”[3] 他为女蚕校提出的明确任务是“使蚕丝业得利用省女蚕以革新其事业,吾所谓省女蚕所负时代之任务与今后之设施者如是”[4]。在他的主持和带动下,女蚕校遵循“坚决向蚕丝业改进途径进军,使学生有用武之地”[5] 的办学方针,不但在专业教学中不断改善,更将精力逐步投入到中国近代蚕丝业的改进上,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了郑辟疆追求的“学生自能投入蚕丝战线,而蚕丝业由之改进;学生投入蚕丝战线愈众,蚕丝业改进愈速”[6] 的理想。
一、促进教、实、行政的联合
郑辟疆担任江苏省立女蚕校校长期间,把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密切结合。作为蚕丝革新家,充分发挥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推动产业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1923年9月,为了“对于养蚕制种制丝家及女子蚕业教育应尽提倡指导贡献受托之义务,特依全省农业组织系统案,设推广部以专司之”[7]。女蚕校推广部的设立,将改进中国落后的蚕丝生产局面当作推动女蚕校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将女蚕校的教育与蚕丝改进事业联系起来,是郑辟疆最具革新和现实意义的举措。组织推广部,“是为女蚕对蚕丝业改进上有计划的依一定方向前进的起点”[8]。
为促进教、实、行政的联合,郑辟疆在女蚕校成立蚕业研究会,定名为浒墅关女蚕校蚕业研究会,规定所有女蚕校蚕科教职员以及相关制种家均为研究会会员,研究会以交换知识、研究蚕业学术为宗旨,规定每星期五集会一次,以讨论蚕业上之各种问题。他召集各制种场代表来校参加讨论会,与会的有12家制种场的代表15人。开会的主要内容为:一方面,由学校报告上一年度蚕种检种、销售以及价格审查等情况,并说明下一年蚕种供给和需求可能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邀请各制种场代表围绕种业经营与技术、制种新趋势和新技术以及当前国内外的蚕种改良情况等课题进行演讲,“全校学生均参与旁听,以保持学生对蚕丝业先进技术潮流的把握。对于种业经营与技术,指示其趋势与新法。其随潮流为改进。直至午后一时始讲毕,而听者与讲者。均精神百倍。毫无倦容云”[9]。
二、推动建立产学合作的体制机制
民国苏南地区推行的这场乡村蚕业技术改良,是由郑辟疆主持的江苏女子蚕业学校最先开展的。郑辟疆积极发挥个人的影响力和作用,推动民国政府在乡村农业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围绕蚕丝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以全新的体制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比较完善的技术改良体系,谋求产业革新与突破;推动地方政府和地方势力以及当地工商业者在蚕丝改良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与震泽市议会合作,选定开弦弓村(所取学术名:江村)为实验基地,开办“震泽市、省立女子蚕校推广部合办蚕丝改进社”,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在开弦弓村对蚕业的指导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徐绍阶在《本省唯一之模范合作社》一文中,赞扬该社“开弦弓之生丝精制合作社,分子健全,组织严密,自选种育蚕,至于缫丝,无不采用科学方法,故业务发展有蒸蒸日上之势,非独为一县一省生产运销合作之模范,抑亦全国之标榜”[10]。1935年,中央合作研究社曾组团专程考察开弦弓生丝精制合作社,并予以褒扬。他推动吴江为改进并复兴蚕丝事业设置了蚕桑改良区,统辖全县蚕桑改进事务,总办事处设在县政府内,由县长兼任主任,委任费达生为副主任,费达生经过调查,制定了《改良吴江县蚕丝业计划》,刊登于1934年10月25日天津《大公报》“乡村建设”版[11]。他推动江苏省政府农矿厅制定蚕种检查法规,加强对蚕种的检查;与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合作,亲自与时任改良会监理的葛敬中以及技师费咸迩和何尚平等人接洽,商谈如何促进女蚕校学生更广泛地参与蚕种改良等事宜。抗战期间,学校迁至四川乐山,郑辟疆又兼任新生活运动委员会妇女指导委员会乐山蚕丝实验区顾问(费达生为主任),致力于复兴中华蚕丝事业。
三、搭建产学合作平台
郑辟疆积极发挥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加强与产业界密切联系,开创了学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女蚕”模式。他发起成立的“吴江县震泽区开弦弓村有限责任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是我国农民办的第一个近代丝厂,也是我国蚕丝业史上第一个农村自办机械制丝厂,其成功开办具有划时代的示范作用,成为我国蚕丝业改进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先声。通过农民合作以及农民股份工厂的形式,建立保护农民利益的乡村企业,并及时返利分红给参股农民,同时,通过技术培训,使农民自愿放弃旧习俗,短期内就接受新的生产方式,改革得以在农民中推行。帮助农村和农民形成农工贸合一、产供销协调发展的产业链。推动土丝改良,震泽乡村企业从此能生产大工厂出的“白厂丝”,同时,倡导的新技术也由改革试点——开弦弓村向江南传播丝织术,辐射至苏南、浙江的蚕丝产区。与当时的龙头企业——无锡瑞纶丝厂厂主吴申伯合作,对瑞纶丝厂制丝技术与设备进行彻底改造,将瑞纶丝厂改称为玉祁制丝所,作为推动制丝改进的新示范基地,对整个制丝业的改进产生了巨大影响。
女蚕校还在苏南各县蚕区建立蚕业指导所,指导蚕业改进工作。从1924年女蚕校在吴江震泽开弦弓村建立第一个蚕业指导所开始,学校推广部在吴江和无锡等县设立多处蚕业指导所,20世纪30年代之后,在苏南蚕业改进掀起的背景下,女蚕校更是加快了蚕业指导的步伐。1932年,女蚕校在武进县的横林江头村和戚墅堰新河乡、江阴县的塘头桥、洞歧、胥林、南闸等6处设立蚕业指导所,1933年女蚕校在吴江花木桥、鸟家口、馄饨兜各新设指导所1处,在吴县旺米山、汤巷等地设指导所9处,又在江阴之塘头桥、洞歧各新设指导所1处。至9月,女蚕校在吴江、吴县、江阴等地区公开办秋蚕指导所24处。1935年之后,女蚕校为了更好地开展蚕业改进指导,聘请30多名技术员到苏南各地开展蚕业改进指导,同年,女蚕校还计划以震泽镇为中心,建立新型的指导体系。
郑辟疆在回忆中总结道:“女蚕对蚕丝业之改进,自1918年至1922年为进军前奏,自1923年特设推广部起至1929年,以开辟新蚕业(蚕种改良和养蚕改良)为重点时代,自1930年起至1937年为加紧改进制丝,以图挽救蚕丝业衰落时代,抗战胜利后,1947年至1949年,为继续前进,尤为试行养蚕和制丝联合进行的时代。除前奏时代及推广部在川服务外,先后共计十有八年。其进行上, 是节节相关、环环相连,故在养蚕方面全面反映了丰收好茧,使制丝原料之面貌为之一新。养蚕繁盛之区,显见农业经济好转,农本宽裕。尤在吴江之震泽,减少了高利贷,呈现了修建房屋的新气象,在制丝方面的反映,则被迫放松了原料收购之剥削,而争取生产高级蚕丝之利益,其技术上、设备上、经营上皆有所革新,呈现了正规制丝工业的面貌。”[12]
在郑辟疆和女蚕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民国江苏省立女蚕校开创了苏南地区蚕种场毗连兴盛之盛况,实现了一个学校带动一方经济的格局。郑辟疆创立和组织的民国江苏省立女蚕校推广部,为古老衰落的中国蚕丝业点燃了希望。推广部不仅传播新技术,还帮助农民建立新的生产组织,促进了农民观念的变化,从而推动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进步。
四、现代启示
民国江苏省立女蚕校组织推动的教、实、行政联合,其最大特点是以学校为主体,学校全面负责设计和组织整个教学活动。郑辟疆利用技术优势,有选择地搭建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尽快抢占丝绸科技创新制高点。在实现“科技救国”价值目标的同时,确保省立女蚕校“蚕丝发动机”的领先地位。
社会学大师先生在《做人要做这样的人》一文中写到:“不妨想一想,过了快要一个世纪了,而科技下乡、职业教育等还是有待突破的目标,学用怎样结合现在还在困挠大学里读书的学生。”[13] 仔细想来,作为社会学大师的“之想”值得我们思考和汗颜。今天还有很多高校的科研成果停留在论文和实验室,满足于纸上谈兵,研发与市场信息不对称,市场定位不正确,教授们不屑于也不善于与市场打交道,对校外大千世界漠不关心,孤芳自赏,不能够主动走出校门,积极参与到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建设中去,把自己完全和外界封闭起来,缺乏面向国家战略进行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动力,徘徊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之外。我国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创新资源共享和利益分享机制,造成了创新资源的巨大浪费。
高等学校应借鉴郑辟疆、费达生的做法,深化产学研合作,向社会开放,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具体来说,需要像郑辟疆和费达生那样组织教授到地方科技部门和企业挂职,进企业当“外援”,不仅直接为地方提供技术服务,还向学校反馈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需求信息,成为校地沟通的桥梁;需要像郑辟疆和费达生主导的女蚕校推广部那样,建立一批科技型企业,不仅为学校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而且以这些科技产业为依托,找准自己的培养方向和目标,找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出口;需要像女蚕校那样,以学校为单位,与地方政府结对子,将学校与地方、企业的合作由点扩充到面。
(一)政府搭台,校企唱戏,政产学研协同发展
2011年4月24日,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为高校主动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的方式指明了方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产学研的有机联合是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资本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形成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奥巴马在2012年的《国情咨文》中明确指出,大学的科学研究与企业的产品研发之间存在创新断层。为此,美国政府准备拿出10多亿美元,在大学周边建一批“制造转化工程”,填补大学与企业间的沟壑。这一做法值得借鉴。我国高校可以围绕地方重大发展战略,结合地方全面推进产业升级换代的迫切要求,大力构建服务地方的有效机制,并主动寻求与地方各级政府及部门合作,在科技、文化、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倾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打造多个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坚持校企合作的多维性
推动校地合作走向深入,还需要搭建学校与地方合作的新载体。从教授、博士解决企业难题,到学院与地方结对子,再到技术转移中心分中心和研究院的成立,探索实施多个维度“立体化”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模式。在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实习就业等方面开展合作,形成多条纽带,使得学校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地方需求,促进学校的科研成果一出实验室就能进市场。进一步整合学校的科教资源和地方的产业优势,使学校的科研和人才优势与地方经济发展实现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佚名.上海女子蚕业学堂章程[J].女子世界,1905(6).
[2][4][6]郑辟疆.省女蚕校所负时代之任务及改进[J].江苏教育,1933(5):36.
[3][7]女蚕[Z].1923年10月20日,第7期。
[5][8][12]郑辟疆.浒墅关蚕校对蚕丝事业改进的经过[M].苏州文史资料,第1-5合辑:265.
[9]苏州大学档案馆藏.第二次种业进行讨论会开会情形[C]//女蚕.1928年1月16日,第35期。
[10]徐绍阶.本省唯一之模范合作社[J].江苏党务周刊,1930(24).
[11][13]余广彤.蚕魂——费达生传[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91.
Enlightenment of Cooperation of Government, Industry, Learning and Application in Jiangsu Provincial Nvcan School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ZHU Yue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