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手足口病应急预案

手足口病应急预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手足口病应急预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手足口病应急预案范文第1篇

临床表现:

1.潜伏期2-6天,一般在3-4天。 流行特点:

1.病人和无症状带病毒者是本病传染源。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无症状带毒者的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水杯、玩具、食具等而传染

2.人对本病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相对应的免疫力。

3.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发病高峰主要出现在春秋季。有些病毒发病在春末夏初。本病主要侵袭对象是儿童,10岁以下儿童发病最多,尤其幼托儿童。

预防措施:

1.平时预防措施。加强幼托机构日常卫生管理,及时发现和隔离患者是预防和防止流行的主要措施。平时要加强晨检,定期对毛巾、水杯、玩具、食具消毒,培养良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教室、居室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等。

2.由于目前是该传染病的好发季节,故建议孩子家长不要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还可以口服一些抗病毒的中草药如板兰根、大清叶、双黄连等。

3.发生病人后措施。病人及时隔离治疗,对被病人接触污染过的毛巾、水杯、玩具、食具、便器、等物品要予以消毒。对病人的鼻咽分泌物、粪便也应消毒。加强晨检,对密切接触者加强医学观察,注意观察密切接触者有无发热、皮疹等情况。减少与其他班级并班,集会或集体活动。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和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等。

4.班级加强晨检查工作,及时检查学生的现象,对于出现可疑现象和可疑人员马上进行报告。

手足口病的预防:

手足口病应急预案范文第2篇

我省部分地区发现了手足口病病例,省市高度重视,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紧急部署,要求加强监测,强化预防,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做好疾病防控工作,确保疾病不蔓延、不扩散。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柯萨奇a16型、埃可病毒或肠道病毒71)感染(ev71)引发的以出疹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被国家列入法定传染病(丙类),该病可在多年龄组人群引起感染,但常在6岁以下婴幼儿中造成暴发流行,传染源为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密切接触急性期病人的粪便、口腔分泌物、皮肤疱疹液中的病毒,经粪——口途径和呼吸道进入体内。临床表现主要以手、足、臀、口腔粘膜等部位斑丘疹和发热为特征,一般愈后良好。部分患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迟缓性麻痹等,严重者可引起死亡。为了控制病情蔓延,降低发病率,切实保护广大群众尤其是儿童的身心健康,特制定本方案。

二、制定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年版)》、《**省手足口病暴发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等操作规范和《**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县重点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等制定本方案。

三、工作目的

通过有效规范各项处置工作,切实提高疾控、医疗、监督、基层卫生工作人员对手足口病的防治能力,全面落实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各项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控制病情蔓延,及时处置散发的手足口病病例,全力避免死亡病例发生。

四、工作原则

(一)预防为主。切实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原则;提高警惕、加强监测,一旦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与医疗救治措施。

(二)依法防治。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合理规范的处置手足口病病例。在防治过程中,各有关单位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必须坚守岗位,认真履行职责。因擅自脱岗、造成病情扩散蔓延,造成重大影响的,依法追究责任。

(三)属地管理。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监督监测、病情报告、病情分析、医疗救治等工作实行属地管理。

五、组织领导

(一)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县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卫生、财政、发展计划、文教、公安、监察、民政、宣传、广电、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协调与配合,形成防控工作合力。

(二)成立防控技术小组。卫生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抽调精兵强将,组建防控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小组、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负责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小组,负责流行病学调查、病情处理的技术指导、相关标本的采集指导及应急物资的储备;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负责医疗救护的诊断、治疗技术指导、治疗药物储备。

(三)严格实行防控工作责任制。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层层建立工作责任制,实行责任追究制。结合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和卫生村镇创建,对病例

发生地要及时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垃圾、粪便、污水及时清运消毒,整治城乡卫生环境。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当前正值我县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创建的关键时期,且随着手足口病高发季节(4-9月份)的来临,全省手足口病病例呈上升趋势,防控工作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对保障全县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正确分析形势,将疾病防控工作纳入当前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科学规范各项防控措施,加强业务培训和监督指导,全力保障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二)明确职责,落实措施。

1、各医疗卫生单位职责:

县卫生局:负责组织开展全县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指导各医疗卫生单位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防止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

县疾病控制中心:负责制定手足口病病例应急预案和处置技术方案,加强病情监测,开展主动检索,及时了解、收集、汇总病情趋势情况,随时掌握全县病情动态,为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参谋。加强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教育、交通等部门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业务指导,重点做好医疗机构内部加强防控工作的业务指导

。编印健康宣传资料,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一旦发现病例要根据手足口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及时规范的组织开展处置工作。

县级医疗机构:成立由医院领导和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组成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医院各项防控工作及病人的救治;成立由内、儿、传染、护理、院感等科室专家组成的临床专家技术小组,全面负责对病人的会诊和诊疗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成立危重病人抢救小组,全面负责指导并实施危重病人的紧急抢救;成立诊治督导组,全面负责对医护人员落实诊疗规范以及医院落实防控措施情况的督查和指导,严防死亡病例的发生。按照卫生部《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版)》,尽快组织开展全员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早期发现和诊断水平以及自我防护能力。特别是内、儿、传染、icu等重点科室的医护人员要全面掌握手足口病的诊疗知识。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避免病人多科室流动。规范发热预检分诊和呼吸道门诊,使其真正发挥发热呼吸道疾病病人隔离诊断、隔离治疗的作用。落实各项感染控制措施,严格实行门诊预检分诊制,做到隔离治疗;要加强院内消毒工作,特别是门诊、输液室、产房、儿科病房等重要区域及病人污染物和排泄物的消毒处理,严防院内感染事件的发生。同时要根据需要及时增加传染病病房床位,以满足手足口病患者留院观察、治疗的需要。规范手足口病的报告,一旦发现临床确诊和实验室确诊病例,要在积极救治的同时,及时上报县疾控中心。

县卫生监督所:加强对餐饮、生活饮用水单位的监督检查,督促餐饮单位全面落实原料进货索证和验收制度;严格遵守食品加工操作规范,无冷菜间的餐饮单位不得制作凉菜,对发生手足口病(ev71感染)的重点地区,严禁出售凉菜;严格落实餐具、用具的清洗消毒,确保餐具等公共用具的消毒效果。督促供水单位严格按照制水工艺制水,确保出厂水和末梢水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同时,要加强饮水包括桶装水的监测。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充分发挥公共卫生工作基层网络作用,配合疾控、监督部门做好各项防控工作。加强业务培训,努力提高防控和救治能力。积极开展病情检索,掌握服务区域内人群特别是流动人口儿童的手足口病发病

情况,一旦发现有发热和疱疹症状的儿童,要动员家长尽快诊治,严防病情扩散,并及时上报县疾控中心。

2、具体防控措施:

省、市卫生部门已对手足口病(肠道病毒ev71感染)防控工作做了详细规定和要求,各单位要结合文件要求和我县实际,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严格病情诊断和报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发现手足口病患者后,要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及时进行网络直报。要不断提高病例调查、治疗的敏感性和诊断的准确性,防止误报现象发生。乡镇卫生院发现手足口病疑似病人要在第一时间上报县疾控中心,县级医院诊断手足口病例需由医院临床专家技术小组会诊确认后上报县疾控中心。

(2)加强应急值班。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坚持24小时值守,确保信息畅通。

(3)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首例病例报告及集中发病病例后要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深入分析病情分布和流行特点,随时掌握病情动态。

(4)做好重点单位、重点人群的防控:手足口病防控的重点单位是托幼机构、学校、医院、旅游景区和流动人口聚居地,重点人群是六岁以下儿童、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和流动人口。在防控工作中要抓住这两个重点,认真开展晨检,发现患者及疑似病人,立即隔离治疗。教育和卫生部门要认真落实《消毒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加大对托幼机构的管理力度,随时对幼儿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以及可能受污染的物品(衣物、被褥、餐饮具、玩具等)进行消毒,若发现托幼机构和学校内有病情蔓延趋势,学校要立即停课,停课时间应不少于7天,必要时依法暂时关闭病例所在的学校、托幼机构及其他幼儿聚集场所,以保护易感儿童。对辖区内的流动人口聚居地要充分利用镇(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一平台,做好主动搜索工作,及时发现输入性病人。要加强对旅游人群的管理,一旦发现病人要立即就地隔离治疗,同时稳定旅游团队情绪,防止影响扩大。同时,要加强对病人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时发现二代病例,防止继续蔓延。

(5)及时处理发病病例。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根据病情信息,查清病人的详细居住地址,将病人家庭及其四邻和密切接触者家庭以及村庄、单位、居民区作为处理重点。认真落实消毒处理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对于患者的用品、衣物、呕吐物、排泄物及其容器等用含氯消毒剂以适当比例配比进行消毒,使用菊酯类杀虫剂杀灭蚊蝇。严格保护生活饮用水源,尤其对于农村实行集中供水的村庄,要整治水源地周围环境,采取保护措施,严防水源污染。

①对病人实行隔离治疗,严格管理传染源。要按照肠道传染病处理原则对病人进行隔离,加强医院消毒和污物处理,杜绝院内感染;对住院治疗的患者,要限制其陪护和接触者人数,强化洗消措施;对居家治疗的病人及其接触者,由乡镇、村、社区防保人员指导落实隔离措施和周边区域的消毒处理措施。

②各医疗机构要按照《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版)》,积极救治病人,及时总结诊治经验,不断提高临床救治水平,减少死亡病例发生。要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落实预检分诊制度,设立发热与疱疹病例专门诊室,加强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儿、婴幼儿院内感染。

③完善诊疗记录。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村卫生室要建立、健全项目齐全的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必须详细填写患者家庭地址、家长姓名及电话,以利于开展流调和传染源追踪。

(6)加强健康教育、规范病例报道。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广泛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重点要在托幼机构、学校和医院等人群密集场所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正面宣传肠道传染病的防病知识,消除恐慌心理,告诫家长流行季节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患儿接触;教育家长纠正儿童不良卫生习惯,对儿童玩具、餐具、衣物、用品要经常消毒,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疫情公布的有关要求,由县卫生局负责公布全县手足口病病例信息。

(7)强化业务培训。卫生部门要尽快组织开展手足口病防治技术培训,使临床医生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村医尽快熟悉手足口病的诊疗技术,确保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8)开展病例日报:县疾控中心从即日起开展病例日报工作,于每日下午15:00时前,将《手足口病病例日报表》报县卫生局。

(三)加强督查、确保落实。为了确保各项防控工作落到实处,要建立多层次的督查机制,加强对餐饮业、食堂、生活饮用水的监督检查。餐饮业单位要进一步落实原料进货索证和验收制度,严格原料采购,严禁采购、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不合格调味品、工业用盐或非食品原料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严格遵守食品加工操作规范和餐具、用具的清洗消毒规定,保证洗刷消毒设施正常运转,确保餐具等公共用具的消毒效果。

七、保障措施

(一)经费保障。各乡镇、县财政局要克服一切困难,筹集手足口病防治资金,保证防治疾病所需经费。

手足口病应急预案范文第3篇

为防止手足口病等各类传染病在学校和托幼机构流行,确保师生身心健康,经研究决定,立即启动《市教育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现将有关要求紧急通知如下:

一、成立市教育局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二、主要应对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抓好防控措施的落实。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托幼机构要成立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迅速响应本预案,相应启动本地本校应急预案,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切实履行职责,做到各司其职,消除麻痹侥幸心理,认真落实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措施。

2、认真落实晨检制度。小学、幼儿园把好两道晨检关,入校入园必须进行第一次晨检,进入班级再进行第二次晨检,不得漏检。凡是发现身体不适者,立即与家长取得联系,及时送诊,有疑似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一律不能进校,回家休息。密切观察幼儿、小学生在园在校一日生活,发现异常立即与家长取得联系。

3、严格信息报告制度。各园各校掌握幼儿、学生到校情况,落实缺勤登记制度,与缺勤学生家长逐一取得联系,了解缺勤原因,生病的问清病因,逐一登记在册,每日汇总,一式二份,加盖公章存留备案一份,另一份报送市教育局安全办。市直小学、幼儿园、中心幼儿园等每日下午3点报送,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将本辖区学校情况汇总后,每日下午5时报送;安全办每日下午5时30分汇总分别向胡建华局长、朱永春副局长、廖小余助调报送。

4、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要迅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理校园环境卫生;室内、生活场所保持经常通风;禁止食用生食和路边小摊贩食品;教室、寝室、食堂及玩具等坚持每天消毒;托幼机构相关人员要注意个人卫生,食堂工作人员要戴口罩穿工作服,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幼儿园教室;要加强学校饮用水管理,确保供水符合卫生标准。

5、加强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各中小学校、托幼机构要利用板报、宣传栏、主题班会、主题活动等有针对性地进行一次卫生防病教育,加强常识教育,消除师生员工对病情了解的盲点,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减少和避免到人群集中、空气流通不好的场所活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充足的休息,增强抵抗能力。当前各中小学校、托幼机构暂停校外集体活动和大型活动。

6、采取果断处置措施。发现手足口病等恶性传染病病例,该班立即放假两周。同一托幼机构连续发生两例以上病例,全园放假两周。放假时,应做好家长的宣传解释工作。对因传染病流行而导致暂时集体停课的,必须对教室、寝室、食堂、厕所等场所进行彻底清扫消毒后,方能复课;因传染病暂时停学的学生、幼儿,必须在恢复健康,并经有关卫生部门确定没有传染性后方可复学;因水源污染造成传染病流行的学校,其水源必须经卫生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

7、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应主动争取卫生行政部门的支持,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专业人员共同对学校重点是民办幼儿园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一次督促检查和指导,促进学校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手足口病应急预案范文第4篇

方法:分析2010年4月~7月我市手足口病暴发后我院实施医院感染的防控管理措施的效果。

结果:我市手足口病暴发期间,我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37例,实施医院感染的防控管理措施后,痊愈102例、好转25例、转往上级医院救治10例,未发生患儿死亡。治疗期间未发生一例院内感染。

结论:手足口病暴发后实施系统的医院感染防控管理措施,可有效防止院内感染,对患儿的康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手足口病医院感染防控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79-02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于婴幼儿时期,多由肠道病毒柯萨奇A16病毒和EV71病毒等引起。近年来在部分地区发生流行。少数患儿病情危重,可引起死亡等严重后果,引起了社会各方的恐慌和关注。2010年我市也暴发手足口病,我院及时成立手足口病防控管理小组,采取了一系列有效防控措施,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现将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4月~7月我市手足口病暴发后,我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37例,男85例、女52例;年龄6个月~8岁,平均年龄为(3.26±0.75)岁;体重7.5~26kg,平均体重为(12.05±2.68)kg;其中城镇儿童18例,农村儿童119例。

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咽痛、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易惊、颤抖、头痛、抽搐、嗜睡等临床表现,患儿口腔、手、足、臀部等部位皮肤和黏膜可见斑丘疹或疱疹样损害。对患儿咽拭子和粪便进行检验分析后确诊。

1.2防控方法。手足口病暴发后,我院立即启动重大疫情应急预案,抽调各科骨干成立手足口病防控管理小组,并召开全院动员会,及时传达疫情的动态。在管理小组的领导下,全院上下认真执行疫情监控,及时报告。针对部分人员对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认识不足的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对全院职工进行手足口病和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强化培训,力争做到人人知晓,尤其对于临床医生、护理人员等进行重点培训[1]。

加强发热门诊管理,在门诊部专门设置发热、出疹患儿就诊台。接诊后详细询问患儿病史,对手、足部位出疹、发热等高度疑似患儿做好保护性隔离,确保不发生交叉感染。保持诊疗环境清洁卫生,增加消毒频次。病区地面采用1g/L含氯消毒剂擦洗,2次/d;门把手、水龙头、护栏等采用0.5g/L含氯消毒剂擦拭,2次/d。室内空气采用紫外线照射消毒,60min/次,1次/d,并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医护办公室、治疗室、病房的清洁用具分开使用,使用后先采用0.5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以上,再经清洗、晒干后备用[2]。

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诊疗操作过程中佩戴口罩、手套等,接触患儿体液、血液或分泌物后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并进行手消毒。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物品,使用后进行妥善处理,杜绝医源性感染。非一次性用品专人专用,体温计使用后以0.5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以上,再以清水冲洗干净后备用。病区生活垃圾按照医疗垃圾处理,放入专用医疗垃圾袋并密封,贴上特殊标签,由专人进行焚烧处理。患儿被服送洗前贴上特殊标签,以0.5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后再洗涤。患儿餐具清洗后煮沸30min备用[3]。

对患儿家长进行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指导家长给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回家、抱宝宝前洗手,保持口腔卫生。疾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告知家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等知识,使其参与到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中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4]。

1.3判断标准。痊愈: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手、足、口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消退,无其他伴随症状;好转: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手、足、口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干结,其他伴随症状明显减轻;恶化:患儿临床症状未见改善,短期内转为重症。

1.4统计学方法。将所有数据均录入到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2结果

实施医院感染的防控管理措施后,全部患儿中痊愈102例,占74.45%;好转25例,占18.25%;转往上级医院救治10例,占7.30%。未发生患儿死亡,死亡率为0.00%。治疗期间未发生1例院内感染。

3讨论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在湿热环境易于增殖和传播,对高温、紫外线、氯化物、氧化剂、甲醛、碘伏等均较敏感。手足口病患儿和隐性感染者均为强传染源,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其传播速度较快,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范围流行和暴发,给疫情的控制增加了难度。

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农村患儿卫生习惯不良;治疗早期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多次侵袭性诊疗操作等因素决定了手足口病患儿免疫功能低下,临床防治工作难度较大。在医院感染的控制中应从就诊前、就诊时、住院后和出院前等阶段进行防控管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促进患儿康复。

本研究发现:手足口病暴发后实施系统的医院感染防控管理措施,可有效防止院内感染,对患儿的康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钱丽敏.基层医院手足口病的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6):3676

[2]孙德宏,徐书珍,车芬芳,等.手足口病病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3):273~274

手足口病应急预案范文第5篇

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肠道病毒病的疫情报告和监测;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公众预防和疫情应急处置。

疫情报告

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

报告内容与方法 发现手足口病患者时,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卡》中“其他法定管理及重点监测传染病”一栏中填报该病。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之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报告病例分“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两类。如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则应在报告卡片“备注”栏内注明肠道病毒的具体型别,如为重症病例亦应在“备注”中注明“重症”。

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发生流行或暴发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及时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

报告信息分析和反馈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对疫情报告信息进行逐级审核。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日浏览并分析监测数据、发现异常升高或病例呈聚集性分布或出现死亡病例,应及时核实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及时向下级疾控机构及医疗机构反馈疫情分析信息。

流行病学调查

发现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多、病例呈聚集性分布、重症病例比例较大或出现死亡病例时,应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①采集相关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明确病原并进行分型鉴定;②收集临床资料,以了解不同型别肠道病毒的致病性、毒力、所致疾病临床类型及救治等;③阐明本次流行暴发的传播方式及感染的危险因素等,以便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④评价不同防控策略和措施的有效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和调查表应根据调查目的不同而进行专门设计。

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传染的关键。

个人预防措施 ①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②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③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④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⑤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患儿,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