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预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西医康复相结合是中医康复教育的一个方法。中医康复教育的对象是在职中医人员和中医本科生;最常见的康复病种以神经损伤为主,例如脑损伤、脊髓损伤等,对主要病种进行中医康复教育,尽快掌握康复流程及主要内容,使从事中医康复的人员将中医康复理念及方法推广到心肺等其他领域应用。
现职中医工作者的康复教育
由于现在许多医院的康复科是在现有中医科人员基础上组建而成,因此对现职中医师、针灸师、按摩师的培训和教育大多采用送到康复医疗发展较全面的医院进修学习,因此对进修生的培训在重视中医康复疗法的同时应该进行现代康复疗法及评定内容的补充,在培训方式上采用理论授课及实际操作相结合,使进修人员在进修后能将中西医康复知识运用于临床。
1培训计划:将康复评定及中西医康复疗法设置为培训内容,与中医针灸、按摩、中药的使用与具体问题相结合。以脑血管病及脊髓损伤的评定、康复为切入点,将现代康复理念融入中医康复疗法。针对具体的康复问题,如假性球麻痹、痉挛、肩手综合症、偏瘫平衡障碍、认知障碍、失语及脊髓损伤并发症等,设置相关课程,使进修医生对中医康复有全面认识。通过以上培训,使中西康复融合贯通。
2现代康复疗法的介绍:在介绍以上评定和不同障碍康复的基础上,介绍物理治疗法、作业治疗法的基本方法及内容。培训计划目的是将中西医康复概念及方法融会贯通,必将对中医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宗教文化也是众多文化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也会因信仰的不同而产生一定的差异。中国的宗教门派众多,但是主要的可以分为道家、佛家和儒家这三个主要的流派。不同的教派具有不同的教义,如中国道家主张人和神仙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佛教则主张佛祖则是至高无上的神,其法力无边,这也可以从我国古代语言中明显看出。汉语中有“天命不可违”、“借花献佛”和“不看僧面看佛面”等的语言表达。而西方则主要以基督教为主,他们只承认上帝是万事万物的主宰,其无所不能,这在西方语言中也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如“Manproposes,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GodiswhereHewas”(上帝无所不在)和“Heavenisaboveall”(上帝高于一切)等。因此,为了达到翻译忠实原意的目的,我们必须要充分了解中西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二、提高高校英语翻译质量的策略
(一)导入异国文化
中西翻译的差异性。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翻译的认识度和理解度,教师需要在英语翻译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们导入到量的异国文化。通过将英语翻译与文化学者进行有机地结合来提高学生们英语翻译的水平。但是特别需要注意一点就是,教师在导入异国文化的过程中要始终本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此外,教师除了要为学生们普及一些西方文化知识外,还需要为学生们普及一些西方文化习俗的来源。例如,英语中有“raincatsanddogs”的习语,这句话用汉语可以表述为“倾盆大雨”,但是如果按照直白的翻译就会理解为“下猫跟狗”,这样就明显偏离了翻译的本意。这句习语主要来源于北欧的神话传说,传说猫跟狗对于风和雨等天气具有很强的预测能力。又如“asstrongasahorse”(壮如牛),但是如果单纯的按照意思来理解则成了“壮如马”了等。如果学生对于这个文化背景不了解,则会出现上述可笑的误译现象。
(二)介绍英汉语言结构上的差异性
英语结构区别于汉语结构,其重视主题句和主体结构的构成以及句子结构连接过渡词的作用,并且侧重用介词和连词来表示句子和词组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现象在汉语中则很少用或几乎不用。另外,英语表述别忌讳重复,如果出现重复的问题,通常用省略、替换或代词的形式来加以表示,但是我们汉语中常用重复来表示强调。
(三)讲解一些常用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人格;差异性
如果从中西方的文化起源开始追溯,通过宏观而理性的比较会看到,中西方在各种文化现象、形态和成果上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中国一直是以大的群体文化作为依托,强调人在社会上的人际交往关系,也就是中庸之道所主张的“他律性人格”,对待重大事情都不做出明确选择,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既明哲保身也不对他人造成伤害;而西方人则注重自我的内心感受,对新鲜的事物都会充满好奇,是典型的行动派。
一、文化与人格的辩证关系
1.中西主体内涵不同。一直以来,自我都是人格主体的主要部分,而对自我的阐述也存在区分,即:内在自我、人际自我、社会自我。中国长期以来都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甚至到现在还有许多伦理道德观依旧被人们保留和接受。中国人在集体社会中都会将人际自我放在首位,在对自我人格塑造时,注重考虑别人对自己的设计,看重共性多于对个性的发展。因此,价值观中的“仁”要远远大于“私”。而西方社会则恰恰与之相反,内在自我是每个人人格的核心部分,尊重个人的个性发展,很少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内在的自我成为支配人际自我和社会自我的关键因素。2.形成性格特征的动力不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西方之所以会存在性格特征上的差异,就在于其文化起源的发展动力上的区别。也就土地和海洋文化的区别。中国是在陆地上发展壮大起来,一切文化都深深植根在大地之中。在传统的社会中,中国人民就存在着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因为肥沃的土地为人民满足了人们一切的需求,农业尤为发达。但正是由于这种农业经济的制约,在天灾往往无能为力,只能任其发展。这也就是中国人身上所普遍存在“宿命思想”和巨大的坚韧性的来源。如果说,中国是“大地宠儿”,那么,西方国家则是海洋“骄子”。在海洋中求得生存,就必须要与海洋进行“搏斗”,要具备强健的体魄、敢于冒险探索的精神和强大的意志力。于是,在西方人的多次探索之中,证明了地球是园的,并不是中国人口中的“方”的。3.人格差异的外化。人格对于每个人的外在行为都存在驱动性,它决定了着人所追求的事物,也影响着人的价值体系的建立。以“仁义”为主导的和谐中庸社会价值观,在中国已经存在数千年了,所以中国人对事情的判断并不全在于对事实陈述,情理道德也对人存在着影响,处处充满“人情味”是中国人在遇事处理上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法律就是中国人格最明显的外化,在利用法律处理事情时,证据不一定能决定案件的走向,人心的价值判断才是最重要的依据。而西方则是“冷血”的,西方人关注事实,注重真理。其行为准则不受他人影响,充分表达自己的期望,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这样以“内在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也存在很大的弊端,西方许多的校园流血案件的起因正是因为犯罪者标新立异,好走极端的人格。此外,在发明创造中也能充分体现中西方人的差异。中国人注重发明创造在生活中的使用价值,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等,表现出中国人保守的人格特征;而西方的发明创造在于追求独特,这样的行为则说明了西方人对个性上的追求。
二、文化融合下的中西方人格整合
1.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随着世界对孔子文化的推崇,中国的儒家文化在世界各地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价值观念也或多或少地发生了改变。这样的一种文化整合现象,让一些学者开始意识到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的整合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存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所以才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进行有效的整合,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对中西方人格的差异进行整合。人格本土化的提出主要是鉴于西方人格研究理论的术语中,存在与中国人民的观念的明显的不相容的结论。所以人格研究本土化要求中国对人格的研究要基于中国的实际,针对中国人所特有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探究。也就是说在人类所具有的人格共性中,根据中国的传统、历史等因素发现中国人自身人格中所具有的个性,并以中国人的习惯对这些人格进行分析解释。对中西方人格的整合,是基于对中西方文化整合的基础之上的,是对“土地”和“海洋”人格中的优点的整合,为健康健全的人格树立更好的标准模板。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人格上的差异是蕴含在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中的。但也正因为这样差异性的存在,才形成了两者文化和精神上的互补。中国文化强调整体性,所以中国人格注重“人际自我”,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价值观,所以西方人格注重“内心自我”;中国人求实用,西方人重创新……两者之间都存在着优缺点,所以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的整合就显得十分的有意义,不仅会对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有促进功用,还有利于加快对中西方人格上的整合。
参考文献:
[1]郭凤志.人性:社会塑造与主体选择的统一[J].东北师大学报,2001,(6).
【关键词】人文主义 方法论 教育研究
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人们倾向于以自然科学技术的方法来进行科学研究,教育研究自然也受到影响。“当今严肃对待教育理论学者的主要职责是养成归纳研究的习惯和学习统计学的逻辑”。但同时,许多思想家看到自然科学方法阻碍了教育研究的发展,因为这种方法:只处理与教育有关的技术性问题,听命于现实或经验的统计趋势而无法在符合价值与理想的方向上提出真知灼见,触及不到教育活动的本质性问题及教育中的灵魂和实质。而教育中的智慧、人格、情感、精神这些才是研究的焦点。
对此,我们提出在教育研究中坚持人文主义研究方法论的主张。
首先,人文主义方法论是与人文科学或精神科学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差别在于前者试图解释,后者试图理解。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是当代西方人文科学方法论中最具人文精神,最有影响的派别。社会现象研究和纯科学的区别在于社会现象涉及有意识的行为主体,他们自己赋予行为以意义,所以社会科学家为了描述和说明社会现象就要有理解的概念与实践,即理解、移情作用和直觉,所以人文主义传统坚决反对要求社会科学把人的行为客观化,把行为主体物质化的观点。
其次,人文主义方法论关注的焦点为三方面:
1.关于经验的客观性问题。人文主义者强调社会事实中人的主观性方面,如人的信念、动机、需要和希望等并不完全表达于客观的外表行为中。单纯的外表行为研究,不足以深透主观动机和意向领域,因此,人的行为仅仅部分的由它同外界对象或未来结果的关系构成,它的意义相当大部分在于它表达了某种主观的心理状态。没有同生活于一定社会中的具体个人的直接接触,是不可能完整理解有关的事实的。选择哪些资料作为有意义的事实,在何种深度或层次上挖掘事实本身的意义都与理论的解释有关。
2.关于因果律的有效性。在社会研究中人们往往把各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归结为原因——结果模式,而人文主义者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在自然世界中,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对于不同的社会或文化都是中立的,对于支配任何一个社会或一种文化的意义都是无关的,但人的行为却由它们对行为主体或对象参与者所具有的意义来辨认,而这些意义的内涵与阐释都是由一种给定文化与行为者本身的意义感受来决定的。众所周知,每一种文化有相应的意义库,不同的人对意义的感受、辨认与理解不一样,即使在同一文化背景里不同人的行为之间,要作出正确的因果概括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当然不能把因果规律固定下来解释人的具体行为,要了解这种渗透着社会意义的范畴之间的联系,只能靠对那个意义系统的深刻体会,而不是外部的机械概括。
3.关于理论或解释的性质问题。人文主义者强调社会科学理论或解释的目的,并不是要推导出经验概括或统计定律,而是要对人的行为和语言的意图和意义的深刻理解。人文科学以人的行为和语言为研究对象,以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人而不是事物为研究对象,理论解释的目的不是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是要回答行为的内在依据,包括个人的、社会的、文化的问题。因此,一个好的理论要能提供合理的行为主体有关的规范标准,要理解他的行为规范的标准,并不是提供当作客观事件的行为的演绎说明。以人的行为和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的价值观念不可能是中立的,不能免除意识形态的影响,总是要受到一定文化的规范、预设和偏见的支配。
教育作为使人性完善的最佳方式,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与人文主义的观点有不谋而合之处。所以说,不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到如何无所不能的程度,自然科学方法论被推到如何高的地位,只要教育还是以人为对象的活动,那么它的人文性就一天也改变不了,人文主义方法论也一天不能被抛弃。
再次,教育活动本性特点与教育实践的内在构成决定了方法论的取向。
一般来说,教育活动的特性表现为:教育活动在对象与目的维度上的特殊性;教育活动进行过程的点双边、共时、交互作用性和要素关系的复合性;教育活动具有预测性与活动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教育活动的本质是在特殊的交往活动中有目的的使社会对学习者的发展要求,向学习者的现实发展转化。教育活动是人的科学精神的活动,表现在求真;教育活动是美感经验活动,表现为求美;教育活动是人伦道德活动,表现为求善;教育活动是实在主体探求生命意义的心灵历程,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或灵魂的洗礼,关怀人生或命运问题,不依赖哪一门学科。教育活动是一种人文活动,而且是人文活动的最高境地,虽然达到这种境地的人是凤毛麟角。
说到底,教育活动的生命力在于其精神的、价值的、人文的、意义的一面。完整的理解教育,就是要清晰的认识教育活动的精神性、人文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设备的更新并不代表教育的先进,可能传播的是非科学、伪科学的知识,训导如野兽般争斗的人生哲学,展示一个紧张、无人性的社会,培养出毫无生趣,面孔呆滞的“接班人”。这样的教育显然是失败的。因此,教育活动形式的完美并不代表价值的实现,教育活动表达的是宇宙的真理,人生的真谛,生命的觉悟,包含了对真、善、美等价值的追求及对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寻觅。况且,科学精神本身也是从人文主义传统发展而来的,所以,唯有从人文角度理解科学,才算把握了科学精神的本质。
人类无法将全部教育的意蕴客观化,无法从纯粹客观的角度理解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教育过程无法还原为一个实体或得到严格控制的操作过程,不论历史上的以自然科学方法论研究教育取得多么辉煌的成就,教育活动中较高层面的内涵并非在归纳推理或统计规律的意义上层面的内涵推演而来的。教育中的人文性是历史的生成的,是传统的,同时也依据个人的觉悟和感觉而存在。教育活动搀杂了历史的内省因素,这些因素与文化价值、目的意义等这些人文性经验的范畴联系在一起,教育活动客观上有很强的独特性,因此,教育科学必须对教育活动达成普遍性的因果规律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用以一种意义标准,一种思想框架或解释尺度来说明全部教育问题,我们能对某一特殊时间、地点、情境的教育发表评论,一旦离开具体场合则可能失效。我们对教育问题的说明或解释常常是暂时的、相对的、主观的。教育中与意义、价值相关的核心问题本质上是约定的,不是外在规定的,教育的历史是一种互为主体性的过程,任何关于教育的思想如果未经主体心灵深处的认同,也是毫无意义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会系统论;社会问题;方法论
马克思的社会系统论观点是我们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理论依据,社会系统是复杂多变的,需要我们结合社会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和考察,社会系统论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同时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主要依据和主要方法,这一理论能够让我们站在高处俯视全局,统领未来,因此,它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一、人类社会的特殊性需要社会系统论的指引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于有了人类的存在和生活,让社会这个复杂的系统参杂进了更多的特殊性因素,使这个系统更加复杂和特殊起来。尽管特殊,但社会这个复杂的系统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需要我们去探索它的发展规律,想办法弄清楚社会系统中的一些问题。这就需要社会系统论这一理论的支撑,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好的武器,就会逐步解决社会系统中的复杂问题。社会系统论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有着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我们要从这四个方面来分析人类社会需要社会系统论的指引。
第一,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人类社会尽管庞大,但却是统一的整体,万事万物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张生态系统图就足以说明社会的整体性。人与生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是密切联系着,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这些关系使社会成为一个整体,对于社会这个整体,我们要用整体的视角来看待与分析,社会具有整体性,所以我们不能以经济增长来看待社会的发展情况,而要多角度来考察,要想考察这个社会的具体情况,也要从整体的视角出发,而不是局部的考察,不能以某一个国家,某一个地区的发展情况来判断社会的整体情况。就是因为社会的整体性视角,要让我们站在全局的高度审时度势,分析社会问题,考察社会现象。纵观全局才能解决问题。
第二,人类社会是一个系统,具有系统性的特点。人类社会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的人,生物,大自然都是彼此联系的,形成社会这个庞大的系统,这个系统就像一个机器,缺少哪一个零件都会影响机器的运行,都可能给这个庞大的系统带来麻烦。这一系统中的密切联系让这个系统异常复杂,作为这一系统中的一员――社会中的一份子人来说,想把系统中的关系弄清楚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我们借助系统论的观点,从整体出发,本着联系的观点,才能去分析社会问题。所以社会的系统性让我们看待社会问题要用系统论的观点,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考虑到事物彼此之间的联系,改变社会系统中的一个事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
第三,人类社会是动态的,具有动态性的特点。人类社会又是动态的,无论是人,还是社会上的生物,以及我们生活的大自然都是动态的,处于不断运动之中。这种运动使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随着科技的进步,让人与土地,人与生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是动态的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考察人类社会,需要考虑进这一动态带来的后果。需要根据这一动态去预想将要发生的事情。这一动态也增加了我们分析社会问题的难度,所以我们要用系统论的观点来考察社会问题,考察社会的动态因素。
第四,人类社会是发展的,具有发展性的特点。人类社会又是不断发展的社会,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只要还有人在,就会不断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人在发展,社会中的生物在发展,大自然也在发展,正是这种发展让人类社会代代相传,不断进步。我们常说人有社会性,说的就是这种发展性,后人是成长在前人的进步的基础上的,这种发展性增加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我们要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这对我们更清楚的认识社会问题是很有帮助的。
二、社会系统论对思考与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系统论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为我们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引,面对社会这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我们需要纵览全局,需要辩证统一,只有系统论可以给我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可以引领我们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一)整体性对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意义
当代社会依然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从整体性的视角来看待社会问题,社会是一个庞大的整体,无论怎么看待社会问题都要把问题放到社会这一整体之中来考察,比如解决房价高的问题,这不是仅仅把房价降下来就万事大吉的事情,需要我们考察经济问题,居民收入问题,土地问题等等若干问题,社会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从整体性的视角来看待社会问题,才能找到解决之道,才能从全局出发,看到问题的实质,像环境污染问题,环境不是大家的,而是自己的,当雾霾发生时,不是威胁到了多少别人,其实受害的是自己,这说明外界的环境是和人自身结成一体的,当环境污染时,实质上污染的是人类自己的身体,因为社会的整体性原则在发生的作用。人类和自然是融为一体的,自然环境受污染,实际上是人类自身受污染,所以对待社会问题要站在整体性的视角来考察。这是一种方法,对我们解决社会问题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二)系统性对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意义
社会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零件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发展之后,相应的政治,文化都会得到发展,而经济发展是人为的,那么相应的政治和文化也要人为的进行促进,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这就是社会的系统性在起作用。只有各方面相互协调,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我们在处理社会问题时要考虑到社会中的复杂关系和我们处理的这一问题带来的影响,这就是系统性的视角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方法。这一方法可以让我们全面的看问题,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我们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动态性对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意义
社会问题的动态性让我们在解决社会问题时要未雨绸缪,要有预见性。同时还需要考察社会问题在不同的环境下解决的办法应该是不同的。比如中国的文化,在经济社会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文化是不受到重视的,也就是文化不会得到大的繁荣与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就会得到大繁荣大发展,而且我们的社会允许文化争鸣的存在,也给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空间,让其相互激荡,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所以说社会问题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只有用动态的视角来考察,才能解决当代社会的问题,动态性也是我们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发展性对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意义
社会问题又是不断发展的,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待国际问题,尤其要有发展的眼光,我们的邻居是不断发展的,我们要了解其发展的情况,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是爱好和平的大国,但是我们不能委曲求全,要不断发展自己,了解别人,这样才能在世界各国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发展性的视角,不仅要用发展性的视角看别人还要用发展性的视角看自己,对于自身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要用发展的视角来考量。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来看待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勇气,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会解决社会所面临的任何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要用社会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待社会问题,社会系统论的观点为我们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方论的指引,我们要高度重视社会系统论的观点,为我们解决社会问题找到更多的良策。
参考文献
[1]高静文:《社会系统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哲学研究,2006(4).
[2]丰子义:《社会发展与结构转换――马克思的研究视角》[J].西南大学学报,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