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白兔教案

小白兔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白兔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白兔教案

小白兔教案范文第1篇

一、给白菜

在故事中,老山羊以年迈之躯种了不少白菜,小兔们只是帮收。

其实,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在扮演老山羊的角色,在窄窄的书地里,勤耕不辍,笔里春秋,纸里苦泪。为了备好一堂课,读原文,翻教参,点鼠标,抄答案,袭教案,然后确定这堂课要讲授的知识、重难点等,最后恭请学生在课堂中一同收获这所谓的劳动成果。对于试卷或练习中出现的一些课外美文的阅读,为了赶进度,经常只是讲题目,给答案,讲答题的技巧,连在读中进一步感受原文的环节也省去。

对于这一阅读教学模式,一言以蔽之,就是“给”的教育,像老山羊“给”白菜,大公无私地一车一车地“给”――“给”阅读,“给”问题,“给”答案,最终以“给”分数终结。这里,分数成了阅读教学的终结者,基本上终结了对老师、学生阅读行为的评价。

这种只注重“给”、唯分数是瞻的教育,利少弊多,单从“快乐教学”这一角度说,不论于师于生,都苦多乐少。一是因为老师的阅读教学行为大多以参照抄袭为主(却美其名曰“资源共享”),难以体验到创造性劳动所带来的精神愉悦;二是学生只一味地吸收,缺少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的过程,基本上是在“复制”别人的思想,自然少有快乐可言。而小白兔,在种菜的过程中体验到比获得丰收成果本身更大的乐趣。

二、种白菜

当可爱的小白兔拒绝老山羊给的白菜,获得一包种子之后,它便开始劳动,从松土、播种到捉虫,终于收获一棵棵硕大漂亮营养价值丰富的白菜,成为自主劳动后快乐的收获者。小白兔用这些种子种成白菜的过程,对阅读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阅读教学应在阅读过程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获得最基本的知识种子。而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只有让学生在现实中应用知识,才能发挥知识的作用,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三、送白菜

故事《小白兔与小灰兔》中最有人情味的地方,应该是小白兔挑着一担白菜给老山羊送去,因为小白兔除了学会种菜,还懂得了感恩。这对阅读教学同样有重要的启示。

阅读教学除了学习文本的“技艺”之外,还有一点我认为是更重要的,那就是它还承载着教化人的功能,而这一功能往往是通过“阅读对话”体现的。

从“微观”的角度,我“断章取义”,随举两则“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例子:

(1)他两手攀在上面,两脚再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流出来了。(摘自朱自清《背影》)

(2)中秋过后,秋风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摘自鲁迅《孔乙己》)

从读文章的事中情、景中情等方面,我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生:第一段文字,父亲已送儿子上了车,又担心儿子路上渴着,非得亲自买几个橘子才放心;况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与儿子相见,“相见时难别亦难”,他心中也舍不得别离呀。

师:一个平凡不过的动作,我们通过与作品定情景下人物的对话,读出主人公内心的深情。

生:第二段文字,作者安排孔乙己在这么凄凉的环境下出场,写景真切,作者似乎对环境感同身受,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孔乙己的悲悯。

师:一个特定的环境描写,我们与作者对话,读出作者内心作为正常之人最基本的情感――对弱者的同情心。

师:另外,读这些作品,还可以引发我们与自己对话。读着《背影》,想着自己的父亲,当年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到了,父亲高兴之余,却又为上学缺了一大笔钱而发愁,“天下父母同一心啊”。

读着《孔乙己》,不由得我想起一位初中同学,他成绩优异,是当年保送一中的骄子;中专毕业后,安排到供销社,不久单位就倒闭了,待业在家,思想观念一时转变不过来,承受不了打击,竟得了间歇性疯病。曾来学校找过我几次,后来我不搭理,见了就躲。现在想来,良心上确有些过不去。这几年也不见,不知怎样了……

小白兔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前、课中、课后、生成、发展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生成性教学作为一种更加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满足学生的各方面需求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生成性教学主张教师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中要随时关注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教学中突发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构建生成性课堂教学呢?

一、课前预案备可能,着力进行“软设计”

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都是能动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人,因而课堂教学也是难以预设的。计划性、可控性、完整性的教学可能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因此,备课时教师应尽量备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对策,即备“弹性化的教学预案”,因为即使再详细的教案、再精彩的设计都会与课堂生成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距,所以,留出一定的教学时间和空间供生成问题去占据是非常必要的。

1.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出发,找准新知生成的起点

生成并不是盲目地生成,它需要多种条件,但是一个最为基本的、前提性的条件就是学生原有的学习水平,这是生成的基点,也是生成的起点。如果超过了这个基点就不可能生成,若低于这个生长点生成也就无所谓生成。因此,备课时,教师不仅仅要钻研教材,熟悉课标要求,还应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具可行性。例如:在教学《数字与编码》时,我别出心裁:上课铃响,要求学生对号入座,而学生手中的座位号存在重复号、无位号等问题,结果出现混乱局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顺势引导学生分析产生混乱的原因,学生强烈地感受生活中需要掌握数字编码的相关知识,由于抓住了学生原有知识基础,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新知识的生成和学习应运而生。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新知生成的兴趣点

兴趣是思维的动力,是生成新知的源泉。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例如,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课时,我生活经验出发,运用故事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吧,小白兔由于骄傲输了,但它很不服气,今天小白兔不同乌龟赛跑了,它要同小狗赛跑,你们猜猜看,谁会取得胜利呢?同学们一致猜测应当是小狗获胜,这时我顺势播放课件:小狗和小白兔进行比赛,小狗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小白兔沿着圆形的路线跑,结果小白兔获胜,小狗看到小白兔获胜,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的吸引,探索问题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从而积极投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3.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找准新知生成的生长点

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生成和发展起来的,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生成新的知识,教师一定要紧扣与新知识学习最密切的旧知识来进行复习,为新知识找准生成的生长点。例如: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一课时,我先出示这样一个应用题:一条公路长1200米,甲修路队单独修需30天,乙工程队单独修需20天,两队合修需多少天?学生计算出需要12天后,我把路的长度改成2400米,4800米,9600米,12000米,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再次计算需要多少天?学生计算后,顿生疑惑:修路的长度一直在发生变化,需要的天数为什么总是12天呢?我顺势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工程问题。教师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巧妙设计问题,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产生的疑惑,抓住学生的疑惑进行新知的探究和学习,为学生新知识的生成提供正确的认知停靠点。

二、课中探究据目标,因势利导

生成性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应具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既能根据总的目标来判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否有教育的价值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又要使教学中新生成的问题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师在课堂上可采取“因势利导”的策略,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根据学生的反馈——“因势”,做好教学的调控工作——“利导”,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1.创设情境准备生成

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在适宜的情境之下,学生会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教师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情景,既能把学生置于一种“愤悱”状态,又能把学生引入一种要求参与的渴求状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生成就会变为现实。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圆形钟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小时),小白兔沿着圆形钟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多。“啊?”(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可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多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就当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时,学生们个个瞪大了小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

2.反馈互动有效生成

师生在进入了生成的情境之后,必然要发生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交往既是教学的本质特征,更是课堂生成的动力,在充满生成的课堂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只有通过交往才能彼此分享各自的思考和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达到彼此的共识、共享和共进。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笔算减法》时,我在板演了几道计算题之后,一个同学突然提问:“老师,多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我顿了一下,改变了原有的教学设计,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了引导:“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我看很有研究价值。现在就让大家来说说,笔算退位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呢?’有的学生说不能,因为书上说了,要从个位减起。有的学生说可以,老师说:好,那就让我们以黑板上刚才大家做过的三道题为例,一起来研究一下,到底可不以从高位减起,经过反复演练之后,我问学生:“你们在从高位减起时,遇到了什么样的麻烦?”学生说:“高位先算后,后面遇到需要退位时不好办”。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学生提出了“从高位减起,一次看两位,不够减时,也要向前一位退1,不过要先退1,再写上差”。这时,我因势利导:课本上为什么要说“从个位减起”呢?学生终于明白了从个位减起比从高位减起要简单的道理。

3.引导总结升华生成

教学是一个永无终结的过程,好的总结能引发学生的深思、遐想,给学生留下无穷的韵味,是不尽探索的启思;好的总结像一朵升腾而起的火花,照亮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原来还有些模糊的概念豁然开朗,具有耐人寻味、余音绕梁、课断而思不断的效果。例如:在教完梯形面积计算后,小结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当梯形的一个底逐渐缩短,直到为“0”,梯形会变成什么形?当梯形的短底逐渐延长,直到与另一底边相等时,它又变成什么形?你能根据梯形面积公式记忆三角形和平形四边形面积公式吗?请同学们在课后画一画、用细铁丝折一折就知道了。这样的总结,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探究教师总结时提出的问题,又能生成和发现新的知识。

三、课后反思找差距,进一步提升生成性课堂教学的能力

尽管教学预案对学生可能生成的问题做了充分的考虑,但预设同实施之间总会产生一定的差距,及时把这些情形记录下来,并进行认真的整理和分析,通过反思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1.反思成功点

一堂课上下来,总会有些地方上得比较顺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课后及时把这些成功点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反思:哪几个教学环节效率最高?为什么?教学目标是怎样得到有效落实的?教学重难点是如何突破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2.反思失误点

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力求准确完善,但在教学中会出现各种不确定因素,决定了教学过程难免有疏漏之处。当教学出现失误时,课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反思:学习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基础?教法与学法的选用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学生为什么会缺乏兴趣或启而不发?实际教学是否死扣教案,缺乏灵活性针对问题积极寻找原因。

小白兔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使我们的文明薪火相传。就是因为阅读,我们才学会了求知,才明白了真善美。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默默咀嚼、默默理解,用心灵去感悟,与作者心灵对话,然后体会作者的人格和情操,进而拓展开知识面,使自己的感情世界能得到升华。在语文的阅读训练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培养,而且要从小做起。所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就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一、搭建好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平台

万变不离其宗,课本始终是学习的重要资源。阅读的本质就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沟通、对话,这场对话可以是跨时间、跨空间、跨地域的。阅读的过程就是一次对话的过程,就是一次思想碰撞的过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阅读的过程中个性化阅读才能够使学习的主体——学生,充分调动起学习主动性,深入理解文本,理解思想精髓。

学生是一个个阅读个体,是有差别的,有的浅薄,有的深刻,有的游离,有的明确,所有这些都影响个性化阅读的质量。教师就要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发表不同的意见,然后做出中肯的评价,因势利导,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应当把学生个人知识、生活背景和直接经验都看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把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再来解读文本,获得个人独到见解和独特体验,使整个阅读过程变成一个个性化、自由化的过程。

教师要争取把课堂构建成一个精彩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由学生自主探讨、自主提问、自主解惑,把提问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个性化阅读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实践,教师要做好教案,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仔细感悟。

二、独立感悟

语文阅读就是要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构建属于自己的思想,以至于逐渐形成我们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小学生尚未形成思想定势之前,一定要使其具有一定阅读方法和阅读经验,然后独立阅读、独立感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不能包办代替,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悟都是最真实的阅读体验,正是这些不同的阅读体验才能真正激发孩子们思维的活跃度、敏锐度。

如《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乍一看到这个题目时,学生必定会提出很多疑问,什么是呼风唤雨?怎么样呼风唤雨?什么是世纪?为什么说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在阅读了全文后,学生就可能对呼风唤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可能就觉得呼风唤雨有些夸大,在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是不可能改造自然到如此地步的。于是,学生就可以自行对文章题目做一次修改,比如《飞速发展的世纪》《焕然一新的世纪》等。

总之,独立感悟文本,构建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互相理解、互相渗透,使学生有个性化阅读的新体验,最终升华为独特的见解。

三、个性化阅读的误区

误区一:小学生就如一张纯净的白纸,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可以天马行空。阅读过程不是教师设下概念框架,而是学生步步深入、亲身发现、亲身体验。在小学课文《小白兔和小灰兔》中,小灰兔并不“懒惰”,因为开头写到的就是小灰兔和小白兔一起帮老山羊收白菜。全文的主旨也不是批评小灰兔的懒惰和表扬小白兔的勤奋,而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聪明的白兔学到的是种菜的本领,掌握了本领就可以创造财富。诸如此类的感悟恰恰丰富了内涵,启迪了智慧。

教师不能从他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学生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又转化为新知,然后让学生恍然大悟,这样就没有尽到一个老师该有的责任。

误区二:可以多元理解但不能偏离文章主旨。教师在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作为不同的个体对文章的感悟不同,说出的体会自然不同。但是由于未成年人价值观、人生观尚不成熟,对文本的理解虽然多样,但能切中要害的毕竟是少数,因此必然会出现种种偏差、浅薄甚至错误。

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活动原本是个性化的。个性化阅读既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所必需的,更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所必需的。

综上所述,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学生之间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他们对材料的反应是多元化的。学生是阅读过程的主体,文章的真实含义应该由学生自行发现、自行构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提倡个性化阅读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小白兔教案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

1、指导幼儿学习看表格菜单,并能根据菜单进行匹配买菜。

2、通过帮胖阿姨买菜,培养幼儿助人为乐的良好习惯。

3、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表格菜单一张。

2、幼儿操作材料一份,浆糊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活动师:每天爸爸妈妈都要烧很多好吃的菜给你们吃,这些菜都是从哪里买来的呀? ;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菜场上买来的)是呀,菜场上有许多不同品种、营养丰富的菜,我们宝宝吃了才慢慢地长得高、越来越聪明。可是,今天有个胖阿姨身体有点不舒服,不能上菜场去买菜,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忙买菜,你们愿意吗?你们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2、学习看表格师:那胖阿姨到底要买些什么菜呢?这里胖阿姨给你们开了一张菜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出示菜单表格)师:唉,这是一张表格式的菜单,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意思好吗?先来看第一行,一个红色的椭圆形,胖阿姨说它代表要买红颜色的蔬菜,右边的数字3,告诉我们要购买的数量是三种,所以第一行告诉我们的是:要买绿颜色的蔬菜三种。(请个别——集体重复再说一遍,巩固对表格的认识)谁来说说第二行要买什么颜色的蔬菜,一共要买多少?(请个别幼儿来回答,然后请大家说说对不对)第三行、第四行、第五行同前。

3、学习买菜师:现在我们来买菜(出示蔬菜图片),这些菜你们都认识吗?一起说说看,有红颜色的辣椒…….胖阿姨给我们每人准备一只篮子,你们把买好的菜放在篮子里。胖阿姨说你们不能随便买菜,一定要按照菜单来买,所以呀你们一定要看清楚菜单上要买什么颜色的蔬菜,是多少,好吗?

4、幼儿买菜师巡回观察指导,关注幼儿是否按菜单买菜,帮助幼儿理解表格菜单。

5、收拾整理展示幼儿作品,共同检查买的对与错,并表扬大家今天你们为胖阿姨做了一件好事,你们真是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

6、活动延伸:

师:今天你们为胖阿姨买了一蓝子蔬菜,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也来开一张菜单,去买买菜好吗?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一节让幼儿积极参与讨论“肥胖”这一社会性问题的语言课。其目标主要有通过交流,了解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增加喜欢运动的情感。

活动开始,我用一只身体瘦弱的玩具小白兔引出了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了瘦弱兔子肢体的灵活,运动的重要性。接着又以小故事的形式:“后来,这只瘦弱兔子不喜欢运动了,每天吃了睡,睡了吃……”随后出示了胖胖的兔子,让幼儿进行观察,并让幼儿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己有的知识,大胆表述太胖的一些不利之处。从而引起了幼儿的同情心,在为胖胖兔减肥想办法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畅所欲言,不仅把老师或父母,媒体上了解的一些关于减肥的方式方法都讲述出来了,还能讲出自己在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一些感情。

小白兔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教学素材 课堂教学 解读 误区 对策

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从以往的“教教材”发展到今天的“用教材教”,中小学教师的课程教材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课堂教学也呈现出新气象。在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制约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突出障碍就是错误地解读课堂教学素材。这里的课堂教学素材既包括教科书中的各种资源,也包括教学环境中的各种素材,乃至师生人力资源中的素材等等。尤其是在低年级教学中,直观素材占有突出位置,这里的直观素材特指教科书中的直观材料(如插图、文字、情景设计等等)、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随机生成的直观材料等等。

一、课堂教学素材解读的重要意义

本质上讲,有效利用课程实施中的各种资源,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之一。其中,合理而正确地解读课堂教学素材,最大限度地利用包括教科书中已有资源在内的各种教学素材,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1.合理解读课堂教学素材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是保障课程质量的重要举措,其原因在于,那些可以利用的资源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激发教师提升专业能力。

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素材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必要前提,尤其是教科书中的素材、课堂环境中的素材。但是,这些素材往往以共性和自然状态而存在,未必完全符合本班实际、本节教学实际,必须密切结合本班学生的身心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法再加工,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情意特征。这是教学处理的要点之一。

2.合理解读课堂教学素材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处理的具体举措,是课程实施的必要环节。

在当前“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体制下,数学、语文、外语等学科课程都需要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处理,进行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等具体工作,其重点在于密切结合学校实际,设计、编排落实课程标准、实施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案,包括调整课程内容的进度、前后内容的编排顺序等等。而对于具体的学科教科书来说,也需要进行校本化处理,进行诸如拓展、加深、重组等适切性处理及教学法加工,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形成教师个人的教学特色和风格。无论课程标准的校本化处理,还是教科书的教学法再加工,其中的重要内容都包含教学素材的校本化解读和再开发,这里的教学素材既包括课程标准及其相关资料中的素材、教科书中的素材以及相关教学参考资料上的素材,也包括教师、学生所潜在的人力资源(如经验、经历等材料)。

3.合理解读教科书素材(即教科书中的素材,下同),是创造性地用教材教的具体体现。

这是课程实施的关键。一方面,对于课程来说,合理解读(进而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教科书中的素材,是提高课程实施实效性的重要渠道。在倡导现代课程教材观的今天,解读教科书既不是将教科书视为静态的、必须遵循的根本,也不是完全撇开教科书另行其事——教科书毕竟是专业人员经过潜心研究精心编制的专门材料,业已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因而,如何适度调整优化教科书中的素材,就成为创造性用教材教的关键。

另一方面,追求个人的专业发展是每位教师的重要任务,结合课堂教学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是其核心要领,其主要工作包括如何充分利用教科书内容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如何以教科书为起点向外自然延伸、拓展(这种延伸、拓展既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形式上的),立足教科书而不拘泥于教科书,等等。其宗旨在于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同时,有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课堂教学素材解读的常见误区

误区1:仅在直观素材的表面“做文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图1是小学二年级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周长”一节正文的一个插图。我们在长春市D小学进行的课堂教学现场观察和聚焦式访谈显示:相当数量的一线教师认为“图1仅仅提供了一种活动暗示”。其实,图1不仅暗示“引入周长的概念”这个环节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而且暗示周长的概念不能硬塞给学生,需要学生亲身的实践、感受和体验,其中的测量活动至少可以是“用绳子围”、用尺子量,这种活动是多样化的,对于不规则图形来说用“绳子围”比较好,而对于规则图形来说用尺子量等方法更方便(这就给三角形、长方形周长公式的导入埋下伏笔)。

误区2:将符合儿童认识规律的“隐喻”式呈现方式显性化、成人化。

正如许多版本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其编写特色和意图中所说的,“教科书始终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如,将过去成人化的‘编写说明’变成与学生亲切对话的‘写给同学们’,将每课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线索提要变成编者与学生真实情感交流的导语”,这些良苦用心都在于将以往的“教材”真正变成“学材”。

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常常见到将教科书中所谓复杂情景“简单”化处理的现象,如,将通过“游戏如何做更公平”导入圆的概念大约需要10分钟才能完成的事情,简单处理为“直接导入圆的概念”这样1—2分钟就可以完成的活动。其实,这种处理的确可能达到表面上接受“圆”的概念的目的,但是,概念的形成过程、学生的自我建构过程却压缩了甚至丧失了,最终导致死记硬背而不知其意。

与此同时,对于本来以儿童特征出现的一些课程内容,如在方格纸上将一个图形“平移、旋转、轴对称”等情景创设,解读为变换几何中的“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反射变换”和规范的平面直角坐标(x,y),这是典型的成人化、专业化倾向——用成人化的内容、成人化的描述和成人化的格式去解读适合儿童的教科书的直接结果。

误区3:误解生活情景背后的学科含义(如数学用意)。

这是当前中小学教学中出现的普遍倾向,对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就是数学“生活化、情景化轰轰烈烈”但却恰恰丧失了数学味。例如,三位顾客同时来到一个油条摊点购买刚出锅的热油条,顾客甲是“单身贵族”,买一个人吃的油条,全程需要2分钟;顾客乙是“二人世界”,买两个人吃的油条,全程需要4分钟;顾客丙是“三口之家”,买三人吃的油条,全程需要6分钟。三位谁先买、谁后买,大家等的时间总和最少?

如果仅仅将其理解为一次加法运算,计算一下、比较一下,就此结束,其数学含义就有可能被埋没,而其真正含义在于“统筹优化思想”,对于小学生来说,需要了解“任何事情经过精心安排、统筹考虑,常常能找到最优方案”就可以了。

再如,某版本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有一幅彩图:

一块绿茵茵的草地中间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小桥,草地上零星地分散着几棵小树,还有一些小白兔正在吃草,小白兔是一对一对(两只两只)在一起的,一共有6对。

这段情景设计的目的在于导入“6对小白兔蕴含了乘法2×6”这一数学内容,但是,如果教学处理仅仅停留在情境的衬托物(绿茵茵的草地、小桥、小树、小河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的注意力迟迟不能转移到小白兔上)、教师的引导不能尽快步入2×6的正题上来,对这段教科书内容的解读则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三、课堂教学素材解读的途径

(一)基本方法

1.依据课程教学目标“直读”教科书中直观素材的编写意图。

这是最基本的问题,每部分内容都需要教师自问自己:教材编写者为什么要设计这个内容?其目的何在?对于这节课的整体目标有什么作用?这个题材对我的课堂、我的学生能用吗?如果不能用,改用哪些替代材料更合适?等等。

如,教材编订者对图2的解释是“周长的概念更强调从一般性的角度引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即从任意图形(包括不规则图形)入手,使学生体会到周长是一个一般概念,避免学生产生只有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此外,通过对一般图形周长求法的探索,使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求法的知识形成过程。”

2.挖掘教科书中直观素材背后的隐意。

例如,教师对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图1的解读,不仅以此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独立思考、亲身实践和同伴交流,而且需要引导学生自觉地总结哪种方法何时最优,为下节课作铺垫。

3.根据具体教学目标重新组合、再生现有的直观素材。

在小学“矩形周长”的概念教学中,任课教师将教科书中的普通矩形图替换成“一张照片,需要镶一个装饰边框,需要多长的装饰线?”,这样更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和生活气息,可行而有效。

事实上,在新的课程教材观下,教科书常常蕴含着特定的意识形态和编写特色,教科书中的知识也需要师生主动地诠释和转化。同时,教科书文本又是开放的,需要师生在交往互动之中自由地融入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而创造出新的意义,尤其是让学生中受压抑的弱势群体,也能参与、修补和重整适合他们自己的教科书文本和课堂教学内容。这是教育公平的微观体现,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具体工作。

4.利用教学机智随机生成新的直观素材。

例如,在小学“圆的周长”概念第一节的教学中,几位学生提出用红领巾当作工具,围住圆纸片,测量圆纸片的长度。任课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并帮助他们演示其过程,并引导学生自然地提出“如果改用一根绳子,测量效果可能会更好”的推测,随即,大家采用新的方法再测量一次。如此,师生共同经历了一次有益的生成过程。

(二)合理解读课堂教学素材、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几条基本策略

1.站在《课程标准》的视角优化教科书中的素材

事实上,教科书是课程实施中的范例和中介,任课教师有权利和义务对其进行选择、补充和适当调整。当然,其基本前提在于充分领会教科书的编写意图。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备课中时常思考“课本的这一节编的好吗?符合《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吗?如果不符合本地本校本班学生实际,我该怎么办?能否改用其他的素材加以优化和更新呢?”等等系列问题。

2.立足学生在本学科上的全面发展,把握机遇在课堂上随机生成新的素材。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心中时时刻刻存有“一切有利于学生获得数学上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活动引导到经历现实问题数学化、数学内部规律化、数学内容现实化的过程上来,将学生的合作探究、自主思考与教师的点拨、引导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是落实数学教学目标的切实举措。

3.重组教学素材,有意识地积累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教学风格有多种类型,“沉稳型”,“激情型”,“智慧型”……。而教学风格的形成常常需要依附特定的素材和组织形式。围绕着自己特定的教学风格有意识地选择、组织教学素材,是不可缺少的。教师的教学生涯实际上是自我成长的历程,自己有意识地积累、磨练自己的教学风格,终究会“涓涓滴水汇成一股潺潺细流”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魅力。

4.建立科学实用的教科书解读机制,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配套用书在内的教学资源库。

相关期刊更多

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宠物世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园艺与种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