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验室安全建设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主观能动性;实验技术人员;激励约束机制
Establish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achanism to improve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activeness of experimental technician team
Yang Meizhu1, Zhou Hebing2
1.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00, China;
2.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oblems of the weak subjective initiative activeness of experimental technician tea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nalyzed the reason. In view of the psychological need of the experimental technician team, the adaptable and pointed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achanism were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work subjective initiative activeness of experimental technician team and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subjective initiative activeness; experimental technician team;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achanism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业务精湛,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具有创新活力的实验技术队伍,是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1-3]。近年来,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热点之一,人们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但关注本科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激励约束机制的研究较少,本文从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方面构建激励约束机制,以期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 实验技术人员在主观能动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职业思想不稳定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在高校内部,对实验技术队伍存在偏见,许多高校把专任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视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流,而把实验技术人员定位为教学科研辅助队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他们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而产生自卑心理[3]。不少高校“重物、轻人”的思想仍然比较严重,在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购置方面出手阔绰,而在相关队伍的建设和培训等方面却舍不得投入。此外,由于种种原因,学校为解决人事问题,常常将学历低、能力弱、重点引进人才的家属等闲杂人员安排在实验室工作,造成部分实验技术人员达不到专业要求,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实验技术队伍在教学科研工作中重要作用和地位的正确认识。由于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高校部分实验技术人员人心不稳,有的人浮于事,而工作出色、业务精湛的技术骨干常常通过其他途径跳出实验室技术系列,高层次、高学历人员又不愿从事此项工作,部分实验技术人员对工作心生怨言,导致实验技术队伍存在思想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1.2 发展前景暗淡,缺乏工作动力
不少高校将实验技术队伍定位于教辅人员,在职称评聘方面,尤其是在当前高校实行新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大环境下,实验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方面明显不具竞争力,名额少、比例低。在学习培训、进修深造、发展提高方面机会少、空间小,造成知识陈旧,无法紧跟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技术手段快速更新的新形势,在面对跨学科专业、深层次、高难度的教学科研任务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使他们感觉职业发展前景渺茫。此外,实验技术人员工作条件相对较差、待遇相对较低。这些因素都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动力严重不足。
1.3 考评体系不合理,缺乏工作激情
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技术性高、专业性强,同时担负着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教学与科研工作保障、实验仪器设备维修维护、实验技术手段更新等任务,但现有的考评制度缺乏科学依据,考核标准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操作性弱,难以做到奖惩分明[4],工作出色的人员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而专业技能差、不思进取的人也能蒙混过关。有些学校的考核过于强调科研,出现导向性偏差,使得实验技术人员只注重写论文、争获奖名次,对本职工作敷衍应付。这种缺乏科学规范的考核起不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导致实验技术人员安于现状,缺乏工作激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 构建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工作主观能动性的激励约束机制
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工作是一种抽象的劳动[5],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完全依赖于实验技术人员的责任心,它要求全体教职员工要有认真、负责的品质。当前高校实验技术人员意志消沉,工作动力不足,激情不够,工作马虎应付。基于当前高校实验技术人员主观能动性亟待提高的问题,结合实际,通过分析实验技术人员关心的具体问题,构建以激励为主、约束为辅,两者有机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从内因上激发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
2.1 完善业绩分配机制
高校都有一套工作业绩分配方案,但普遍向科研和教学倾斜,造成“重科研教学、轻实验教辅”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甚至存在同一高校同一学院内实验技术人员的平均薪酬远远低于科研和教学教师平均薪酬的现象,这使教辅人员感觉被学校轻视,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极大地挫伤了教辅人员的积极性和热情。针对经济杠杆向科研教学倾斜而导致实验技术人员工作投入不够、工作热情不高这一现象,学校需通盘考虑教学科研系列队伍和教辅系列队伍薪酬之间的比例关系,不能过分厚此薄彼,要适当提高全校教辅系列人员的薪酬,使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在业绩分配时得到应有的重视。
2.2 设立有针对性的实验教学改革项目
近年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实施了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各高校也开展了校级本科教学改革项目,由于覆盖面和受益面较窄,实验技术人员参与教改项目较少。与此同时,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和实验技术手段更新却需要实验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实验教学改革更离不开他们的奉献,实验技术人员评职称也需要教改项目,因此,学校应鼓励广大实验技术人员针对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技术方法与手段存在的问题,大力开展研究,汇聚智慧,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添砖加瓦。学校可在教改项目中增设实验教材类、实验教学方法类、实验室管理类、实验信息技术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类、实验项目开发类、实验成绩评定类等诸多子项目,大幅度提高立项项目数量,扩大项目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一方面让实验技术人员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提高他们自身主人翁的认同感,另外一方面为他们积极参与实验教学提供更多的机会,吸引他们投入实验教学改革,同时增加他们在工作方面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借此提高人们对实验技术人员在学校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同时,实验技术人员也通过积极参加课题研究,不断取得研究成果并且加以运用,提升他们在学校工作中积极和正面的形象。
2.3 设立专项实验系列成果奖
为发挥实验技术队伍在学校教学科研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他们为学校教学科研所做的贡献,应设立实验系列成果奖励,一方面,表彰长期坚持在实验室工作,并且在实验室管理和建设、实验技术方式和手段更新以及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提高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实验技术人员,另外一方面,鼓励广大实验技术人员潜心本职工作。专项实验系列成果奖的设立方法可参考教学成果奖的设立方式,但时间可调整为两年评选一次,同时设立每两年评审一次的优秀实验教学论文奖,两者隔年交替举办,保证每年均有实验系列类成果奖励,提高获奖率和获奖金额,以此激励广大实验技术人员潜心本职工作。
2.4 采取措施拓宽职业发展渠道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很多高校实验技术人员一入职就身份固化,无论多努力,都是教辅系列人员。由于学校对他们的职业发展关注甚少,他们普遍感觉职业发展受限,时常产生没有奔头和找不到出路的悲观想法,久而久之就会把这种消极态度带到工作中,影响工作成效。对此,高校领导不能无动于衷,应当有所作为。首先,需要在人事制度方面打破常规,为实验技术人员铺设一条充满希望的出路,如每隔一定时间允许一定比例的优秀实验技术人员转岗,出台优秀实验技术人员转岗方案和实施办法,成立考核工作小组,对申请转岗的技术人员予以全面、客观、公正的考核,达到要求者可转到教学岗或科研岗。其次,在学历教育、进修、出国留学等方面也要给他们留出一定指标,以奖励先进。再次,针对实验系列人员最高职称为副高的情况,尝试设立“正高级实验师”的技术职称,并出台相关评聘方法,以激励实验技术人员不断超越,在实验技术这条战线上同样做出成绩。
2.5 开展“评先推优、树立教师典型”等活动
当前,高校“重科研教学、轻实验教辅”的现象愈演愈烈,很多长期潜心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技术手段更新的实验系列人员颇有失落感,他们内心非常渴望被认同和肯定。为鼓励他们积极投身本职工作,也对长期扎根在实验室工作的人员予以肯定,弘扬他们敬业爱岗、孜孜不倦的精神,很有必要开展一系列的评先推优活动,提升他们的精气神儿,让业务过硬、技术扎实、工作效果好、受学生喜爱的实验技术人员得到应有的尊重,也增加他们热爱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动力。评先推优可结合各校自身情况,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客观公平、公信力强、得到广大实验技术人员认可的评选活动,并且要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力争打造品牌,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评先推优活动可从实验室管理、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安全、实验项目开发、实验手段和技术更新等方面开展,充分考虑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的各个方面,如设立实验室管理先进个人、实验技术能手、实验室安全建设标兵、实践教学优秀指导教师和默默耕耘奖等,逐步建立和完善评选机制。
2.6 建立适度的约束机制
激励机制所起的作用毕竟有限,只有配合科学合理的约束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形成良好的呼应,如天平的两端,起到很好的平衡作用,甚至可以发挥协同效应。
约束机制具有以下特性:一是具有广泛性,对所有实验技术人员的约束,主要体现在工作量和职称评审方面。如明文规定不同技术职称的实验技术人员每学年应当完成多少工作量,其教学工作量可以用工作任务、教学业绩等换算,但要有合适的比例限制,工作任务包括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实验准备、实验指导等,教学业绩主要指科研以及教学、教改成果,如与本职工作相关的研究论文、指导学生课外科研活动获奖情况、实验教材编写、教学成果奖等。在职称评审时,实行一票否决制,达不到基本工作量要求者,一律不予评审。二是特殊性,针对特殊群体的约束,主要是对新参加工作的实验技术人员的约束。当前,各高校新入职实验技术人员较多,他们工作能力不强,工作经验尤为欠缺,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规律把握不透,应建立岗前培训机制,培训内容涉及实验准备、设备维护、实验技术手段、实验室安全建设、实验室管理以及学生实验指导等各个环节,只有当好“学徒”方能上岗。
以上举措旨在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主观能动性,激励和鞭策他们专心本职工作,在自身工作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助推学校教学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学校的发展中展现自身的价值。
3 结束语
实验技术队伍在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应当占有一席之地,而且随着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技术人员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将愈加凸显,只有以人为本,从内因上掌握关键和核心,通过激励措施和约束机制的杠杆予以平衡协调,才能稳定实验系列队伍的人心,才有可能切实提高实验系列人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否则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将沦为空谈。
参考文献
[1] 蔡康荣,揭新明.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420-422.
[2] 孟昭霞.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机制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6):186-188.
[3] 汪静,胡玉才,迟建卫.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物理实验,2011,24(1):113-115.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技术在农、林、牧、渔、医药、环保等诸多行业愈来愈多地被广泛应用,已成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的高新技术。目前世界上60%的生物技术成果都应用在了医药领域,这引发了生物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对医学生物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我国生物技术专业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专业主要设在理工类或农学类综合型大学,招生规模不大,课程设置侧重基础,倾向于理工型人才的培养。毕业生大部分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其余多就业于生物公司或科研机构的研发和销售。这些学生缺乏医学知识及实验技能,很难满足医药行业的需要,直接就业于医药领域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在医学院校开设生物技术专业,依托医药专业培养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医学生物技术专业的需求现状及定位
医学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向医学领域渗透融合的结晶,是一门集生物学、医学、药学及相关实验方法为一体综合学科。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操作、质量检验和医学检验基本操作能力及生物技术产品基本知识和产品营销能力。吉林是生物产业大省,分析近几年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具有医学背景的生物技术人才明显缺乏,毕业生就业前景好,个人发展空间也较大。
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
吉林医药学院检验学院于2011年开设了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作为新开专业,教学模式和方法处于探索阶段。我院具备医学院校的教学背景,我们将生物技术的人才培养充分融入到医学教学中,探索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1.课程设置
本着将生物技术与医学知识相渗透的原则,我院除教育部规定的四大工程和基础课外,还融入了本院的医学特色。依托学校基础医学、检验医学、临床医学等课程,首先,在基础课中加大医学课程份额,将医学检验、内外科、组培、解剖、病理病生、药理学成为学生的重要课程;其次,在四大工程的教学中倾向选择与医学联系紧密的内容,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最后,与我院的检验专业紧密融合,使学生熟悉临床中有关生化、免疫、微生物及分子生物学等检验新技术。既体现出医学院校教学特色,又可满足生物医药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
2.师资力量建设
医学生物技术人才培养需要大量具有生物、医学背景和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专业教师。作为医学院校,四大工程是薄弱环节。我院重视师资力量建设,首先,派出生物专业骨干教师到综合大学及生物医药公司进修学习,同时积极引进优秀师资人才。其次,要求专业教师多听医学课程,将其内容融入到自己的授课中,杜绝照本宣科,使生物学授课与医学融合。最后,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要求教师及时掌握生物医学发展现状,提高科研创新能力,采取灵活教学模式,为国家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
3.重视实践教学
生物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使学生完成理论向行为能力的过渡并适应生物医药的就业要求。我院始终重视实践教学,要求课程尽量按照理论与实验1∶1比例开设,实验内容尽量与医学相关;全面建设专业生物技术实验室,购买实验课所需实验仪器并注重实验室安全建设,为学生提供专业安全的实验条件。在实验课程设置中增加综合性和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实验项目、实验方法并独立完成实验内容,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科研思想和科研兴趣。此外,强化生产实践,在生物医药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理论课结束后进行相应生产实习;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重视毕业实践,强调毕业论文突出生物医药特色。
四、小结
创办医学生物技术专业是当今迅速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必然需求。我院创办该专业三年来,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利用现有医学教育资源,在课程设置中将生物技术和医学理论融合,充分体现医学特色,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优化培养,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教学,集知识、素质、能力培养为一体,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上仍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办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勇于探索实践,为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李艳,王会岩,郝峰,等.为地方生物产业发展培养医学生物技术人才[J].中国卫生产业,2013,(3):185.
关键词:岗位能力;教改方向;食品及相关单位;食品专业大学生
The employing units post ability requirements for the food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teaching reform direction
Chen Li, Tong Qigen, Dong Yanhui, Liu Haiyan, Jiang Huaixi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2206, China
Abstract: For most food professional graduates are not employed by food industries and food related status, to seek solution methods of training direction and social need is disconnect. By the analysis of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ability need which employer positions required for graduates, proposed teaching reform direction and measures.
Key words: the post ability; the direction of education reform; food and related units; food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是我国的第一大产业,其发展速度也超过了各行业的平均发展水平。这样一个发展迅速的行业为我国就业创造了众多的机会。在“中国本科毕业生需求量最大的50个热门行业”中,食品制品业排在19名,工作需要与专业的相关率为71%[1]。
然而,根据食品学院近年来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统计分析来看,社会的需求量大并不等于需求双方相互认可的程度高。食品专业的学生就业存在着十分矛盾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食品及相关企业对食品专业的本科生有很大的需求,但是每年都不容易招聘到合适的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及家长都在说就业难的同时,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不愿意到食品企业及相关行业就业。通过近三年学生就业去向统计情况分析,到食品企业、防疫部门、食品监管、餐饮、超市、医药卫生等与食品相关行业就业的学生只占30%左右,就连社会上需求量很大,国家十分重视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毕业生,到食品及相关行业就业的也不超过35%[2-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方面食品行业是一个低收入的产业,年轻人因为生活问题宁愿放弃自己喜欢的专业,也不到食品企业就业,另一方面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要脱节,使得人才需求双方之间产生不能顺利“接轨”。
要解决以上的问题,需要政府调整食品产业政策,使优秀的食品专业人才回归到食品企业及相关行业中来,为食品产业及食品安全建设贡献力量,在食品学院人才培养层面上,也要顺应食品及相关产业的需求,调整教学思路,努力培养出具有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1 用人单位对食品专业大学生岗位及能力需求调查
高校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除了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制造、贸易企业之外,食品检验检疫、餐饮业、科研院所及与安全卫生相关的行政执法与监督机构、食品超市是学生就业比较集中的地方,另外,医院与体育团体中从事营养研究的部门、食品相关的行业协会、从事标准认证的培训机构也吸引了一部分学生就业。
经过对食品企业、餐饮业、科研院所、工商管理、食品检验检疫部门、农村专业合作社、等食品相关行业的调查发现,不同行业对食品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同(见表1)。
2 用人单位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从表1中反映出各主要用人单位对食品专业本科生就业是积极乐观的,但是因为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差别很大,因此给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共同点分析
根据2008年《麦可斯―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本科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能力需求排名(按照工作要求达到的水平由高到低)为:积极学习、学习方法、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聆听、理解他人、协调安排、理解性阅读、疑难排解、服务他人等。由此可以看出,能力需求排名靠前的是基本技能、社交技能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由于食品及相关行业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性质,对食品行业人才的首选要求是道德素质和责任意识。要求从业的毕业生爱岗敬业、重视食品质量安全,有为人民健康负责的责任意识。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不怕艰苦、甘于奉献。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专业素质也是食品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加工工艺、食品检测与质量评价等专业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及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踏实工作和积极学习的作风是十分必要的。良好品质的培养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完成:(1)将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也纳入到素质教育的考核中,给一定的学时和学分。(2)加大学生生产实习的时间,让其在正规、大型的食品企业、超市、科研机构等管理严格的单位实习3个月时间,以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和责任感。(3)开设食品企业公文类写作(包括项目申请报告,企业总结报告、项目实施报告、新产品研发报告等),提高学生写作、归纳总结的能力。
2.2 食品生产、制造行业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通过对大中型食品企业的调研分析显示,企业提供给毕业生的岗位可以分为3类:
(1)食品生产岗位群,这是一个通过基层生产实践岗位进入技术员、工程师、车间主任、生产部门经理等技术管理岗位的锻炼过程。这一岗位群对学生的作风要求较高,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因为一线的工作比较艰苦,是企业不易留住人的岗位,但也是升职比较快的岗位。它要求熟悉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够高效的完成生产任务,掌握生产技术环节的关键点,善于分析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对生产设备的故障、检查、维护等进行技术分析,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能够组织生产并协调与研发、物流、销售、客服等部门的关系。
(2)食品检测岗位群,也就是质量管理团队,通过从事理化及微生物检验、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销售、贮运过程的安全控制,企业各种质量认证等工作,从化验员、质检员进入到高级质检员、质检部主任、品控部主任等管理岗位。这一岗位群的要求具有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能够熟练操作理化、微生物、生物学等检测设备,熟悉生产的流程与关键点,熟悉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具有较好的文字水平及管理文件的编制能力,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3)产品研发岗位,这一岗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接纳毕业生较多的岗位,许多生产岗位、质检岗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是经研发岗位锻炼而成,逐步走向技术员、工程师(研究员)、总工程师岗位。这个岗位要求毕业生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具备良好的市场调研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查阅和利用文献资料的能力等。并具有产品评价、包装、营销策划等能力。在研发岗位上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根据食品企业不同岗位群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在本科生培养的课程设计上,提出以下的几点建议:(1)在第4学期增加一门“科研理论与实践课程”,让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研究”任务,这个研究任务可以利用开放的实验室或业余时间完成。(2)以ISO2200-2008为基础,开设一门企业质量管理实践课,模拟企业采购、生产、贮藏、营销的全过程。(3)加强食品检测的强化训练,将企业的常规检测项目纳入到课程中。
2.3 科研院所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在科研单位、高校、营养研究的部门中,对毕业生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首先,是从事科研的经历,研究单位对项目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上手快”,从实验设备的熟练使用、维护以及实验数据的采集整理都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过实践锻炼。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从阅读课题指南、撰写课题申请书,到严密计划、开展研究工作,直至最后进行实验数据分析结论的提出,全面体现了研究团队成员科技资料的阅读能力、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协调安排能力、疑难排解能力及有效沟通能力等。
如果学生在大学期间就经受过科研实践锻炼,他在科研工作岗位上便可迅速成为科研团队的得力助手。因此建议学院的课程要强化学生科研训练,提高他们的科研基本功,具体措施是:(1)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项科研任务,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2)科研过程应重点锻炼学生使用先进仪器和设备。(3)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计算在学分之内。(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研竞赛,并以学分奖励。
2.4 大型食品超市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2007年超市食品安全调查发现,有四成的超市有问题。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大部分食品是从超市购买的,大型的连锁超市更有自己的食品配送中心。由于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国家对超市食品安全监督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超市对食品专业大学生的需求显著增加。
超市中的食品及农产品采购、贮藏、销售是最重要的环节,需要对食品及农产品产地、食品安全法规、食品标签、食品保鲜、质检等有关专业知识的毕业生进入岗位。另外,许多超市内设有西点、凉菜和熟食加工间,也成为一个小型食品加工厂,因此食品加工管理人员及产品研发人员也是超市所需要的。
针对大型超市所需要食品专业知识结构的特点,建议学院组织愿意到超市就业的学生进行2个月的实习,初步掌握超市食品管理及营销的方法。另外再开设“商品知识”和“超市食品安全管理”2门课程供学生选择。
2.5 农村专业合作社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农村专业合作社是近4年来国家支持的一种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国家允许其对农产品进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农产品加工也就成了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农村中缺乏掌握食品加工技术的专业人才,因此对食品专业毕生的需要是迫切的。
合作社要求毕业生的知识面要广,第一需要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书写各种项目申请书、合作社生产经营情况报告及熟练的计算机技术等,也就是等同于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第二是农产品及食品加工技术和相关知识,包括生产、贮藏、营销知识。
学校为合作社培养的人才除了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外,动手能力也十分重要,还要具备农产品营销能力。建议增加公文写作选修课和农产品营销课程。
2.6 食品相关协会、认证机构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食品相关行业协会、学会对毕业生的公关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希望毕业生有较好的文字基础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敏锐洞察食品行业最新形势和行业热点,及时关注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国内外同行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通过大型会议、专业培训及相关展览的策划、组织,全面体现学生的良好协调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从事标准认证的培训机构,要求毕业生工作仔细认真,灵活性强,有团队意识,有较好的文字基础,了解食品工厂建设、食品工作、加工设备及食品和农产品标准化文件对认证的作用,掌握实验室常规仪器的功能和使用,懂得食品企业的GMP、QS、ISO22000、SSOP、HACCP等认证工作程序和方法,熟悉食品行业的法律、法规。
针对以上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建议对于毕业后有意向到学会、协会、认证机构工作的学生,加开“会展策划”、食品企业“GMP,QS,ISO22000认证”等选修课程。
3 课程体系及就业教育改革的建议
因为受到“厚基础、宽口径”国家人才培养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校食品专业大学生没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占80%以上。研究生也有70%以上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报考所选择的专业,教育方向、职业规划、用人单位三者的人才观严重脱节,造成了食品专业毕业生不能良好的对接。因此对学院人才培养总体规划有以下几点建议。
3.1 基础能力的培养以实操来考核
所谓的基础能力是指语言、写作、计算机办公及网络查询、完成工作额度、协调沟通及管理等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些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大学4年的教学中。如大一到大二进行实用公文写作、大学应用文、调研计划与报告、活动计划与总结基本能力培养,大三到大四进行科研申请报告、项目完成报告、新产品研发与营销方案策划、项目团队管理、工作总结等基础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有所用。
3.2 就业教育融入到学生实习中去
要让大学生尽可能早的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的努力方向,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有的放矢。具体做法是,在大二学年中邀请与食品相关的用人单位报告未来3年内准备引入人才岗位、能力要求、知识结构,利用小学期、暑假进行2个月的用人单位实习工作,让学生与用人单位对接,充分了解企业所需,规划职业定位,为以后专业课学习的侧重点找准方向。
3.3 模块化的专业培养模式
对于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专业教学课程,应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来制定,针对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型食品仓储超市、科研院所、餐饮业等用人单位的要求制定专业课模块,让不同职业规划的学生来重点选择。并且在大四3个月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科研、实践环节,与企业直接结合达到无缝对接。
总之,学校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如果培养的人不能为行业所用或不适应行业的发展,那么就应该改革课程体系。北京市食品行业人才需求是多样化的,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在变化,因此灵活的课程设置和尽早对学生开展职业化教育,是解决教育方向、职业规划、用人单位三者人才观脱节的重要手段之一。希望学生学有所用,希望社会能聘用到合适的岗位人才。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中国2011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报告[EB/OL].edu.省略/a/20110609/000095_10.htm.
[2] 吕凤英.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对策[J].天中学刊,2007,22(2):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