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三年级四班共有学生46人。经过两个学期的学习,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有所进步,但是在作文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内容不够具体,语言不够规范,用词不准确,错别字多等等。这主要是在平时的训练中不够扎实造成的,所以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要狠下功夫,需要加强训练。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分八组作文内容,有写人的,有写事的,有写景的,有写活动的,有写物品的,让学生在各方面加以训练。在作文教学中,重点要通过读写例话的教学和基础训练的习作要求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实践。
三年级上册安排了这样两次想象作文:一次是写一幅秋天的图画,因为写图画是要展开想象的。另一次是编一个童话故事。在这里我想提醒一下,让学生写记实的文章一定要注意引导如实表达,要写真实的人,写真实的事,写真实的生活,不能造假,不能瞎编,说假话。而写想象的文章,那就要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三年级的孩子由于受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想象不一定合理,在这个时候我们在想象合理方面的要求不要太高,学生只要敢于想象,能把自己想象的事物写下来就行。
三、教学目标
本册作文一共安排八次。分别是:写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写身边熟悉的一个人,写一幅秋天的图画,写一则观察日记,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写自己去过的地方,编一个童话故事,自由习作。习作在编排上尽量为学生自主习作提供方便,不规定习作的题目,一般都是提出内容、范围,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可写的内容。题目由学生自己拟定。此外,在语文园地八还安排了一次不提任何范围的习作,完全放开,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四、教学措施
1、制定激励措施,每次作文都评选出优秀、良好、一班三个等级,利用晨间谈话或课前几分钟进行交流,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使作文课堂教学更形象更直观更有意义。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欣赏,使学生在得到精神满足的同时,感到写作文原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枯燥乏味的。
2、利用好看图写话课本,上好看图写话课十分必要,它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养成认真观察和思维的好习惯。
3、认真上好阅读课,在阅读教学中,重在教给学生学习写作的方法,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
4、充分利用晨读的时间,让学生听、说,教师要加强指导,同学互相评价、学习,让学生学会听、说的方法,并且多加练习。
摘 要: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资源”服务于语文教学。但如何让孩子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快乐有意义地写作是目前语文教学的软肋。就如何利用本土文化来玩转作文教学浅抒己见。
关键词:本土文化;体系;目标;内容
小学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阳光的笑脸,快乐的学习,幸福的成长是童年的主题。可是,现实中我们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学习负担,他们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快乐,提到写作更是痛苦不堪。为什么小学生普遍都怕写作文呢?个人觉得现在的孩子主要缺少玩,也不会玩。
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更是发明创造的“母亲”,玩耍是孩子的生命,儿童的全部生活应该充满游戏,他们的全部生活本该就是快乐的嬉戏,而现在的孩子每天忙着学琴棋书画,练说弹唱跳,攻英语奥数,背国学经典,孩子们忙得无暇蹲下来看看路边的小草,无暇停下脚步闻闻鲜花的芬芳,无暇仰起头来望望闪烁的星星……为了分数,他们没有时间养蚕,观察柳树发芽,他们没有时间做手工,玩泥巴,更没有时间去黄河边打打水漂,捡捡石头……正如《童年的消逝》里所说:“看不到四季,听不到虫鸣,摸不到蝉翼,闻不到泥土香的童年是孤独的;远离了土地和土地上丰富的生命,与大自然断了联系的童年是贫瘠的;缺少了伙伴、交流与沟通的童年是不健全的;没有了闲暇、自由,童年是会褪色的。”既然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的,贪玩的,好奇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利用孩子的天性来写作文呢?
台湾作家游乾桂曾有言为证,他说:“写作一事,一半是先天的,另一半是后天的,它来自两种元素,一是奔放的童年,一是玩乐……”既然童年是生命的故乡,而快乐是童年的全部哲学,那我们就可以利用孩子的天性――玩来克服孩子的共性――怕作文,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以“玩”为依托,以兴趣为核心来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我们可以利用本土文化,先玩后写,边玩边写,玩中学写,不玩不写。那么在哪玩,怎么玩,玩后怎么习作就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模式了。现总结如下:
一、有体系
我们可以让孩子把玩跟科技类、游戏类、实践类、生活类紧密相连,也就是让科技与习作相连,游戏与习作相连,实践与习作相连,生活与习作相连。以课标中四次写人的作文为例,三年级上册要求写一个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孩子可以写身边熟悉的人,更可以写身边具有影响力的熟悉的名人的一件事。各地都有文化名人,语文老师完全可以让孩子了解相关信息,再带孩子参观与名人相关的故居、宅子、工作地等让孩子亲身感受,亲眼目睹,把感受最深的地方转换成自己喜欢的文字表达出来,这样会更有趣味!
二、有目标
课程标准的习作目标是非常清晰的,它给所有的语文老师一个正确的导向,这就要求语文老师每一次的习作都有明确的目标,玩转习作,不是放任自流的懒散,而是有目标地玩,以观察能力的培养为例。新课标要求:
第一学段:对写话有兴趣,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第二学段:观察周围的世界……
第三学段: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鲁迅说:“如果创作,第一须观察。”“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苏霍姆林斯基如是f。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呢?利用孩子的天性――玩来培养,且每一次玩都应有明确的目标。例如,三年级吹鸡毛比赛,训练目标为:引导学生观察比赛过程,细致刻画比赛双方的动作、神态,能用一段话把激烈的比赛过程叙述出来,可以适当提供部分经典词语供学生使用。要完成这样一个目标,首先组织孩子们玩这个游戏,一部分玩一部分观察,然后互换角色,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孩子的感知能力是最强的,语言神经也是最敏捷的,这样写出来的文字就真实有味道了!如果想让孩子写秋天的颜色,可以将孩子带到当地有特色的田野中,黄河边,公园里,高山上……让孩子尽情地拥抱真实,感受真实,这样才能写出真实的文字。
三、有内容
玩必须确定相应的内容,合理安排,正确实施。内容可以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有多精彩,作文内容就有多丰富。以兰州为例,黄河、铁桥、水车、葫芦、剪纸、牛肉面、各类瓜果都可以是我们习作的对象。本土文化的异彩纷呈为孩子们的习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总之,就是让孩子玩一玩,想一想,议一议,写一写。充分利用现有的本土文化资源,丰盈孩子们的习作。作文可以是“仿”出来的,“听”出来的,“画”出来的,“种”出来的,“养”出来的,“剪”出来的,“比”出来的,“玩”出来的……
我呼吁所有的语文教学者,让语文课堂回归本土,让孩子的习作回归本真!巴金说:写作就是无技巧地再现生活。我希望所有的语文老师都行动起来,为孩子的创作创新搭建平台,利用本土资源让习作不再成为最难啃的骨头!
参考文献:
工作感受
掐指一算,转眼我已经工作5个月零十天了,在这段时间中,有欢乐也有泪水,在心情郁闷的时候通常是音乐陪我走过,想想人生活是否快乐,关键是看自己怎么调节,想忘掉工作上的烦恼,但我发现其实这样很难,工作不被老总认可与欣赏常常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我的心情,我现在能做的不是抱怨,而是认真学写案子和英语,踏踏实实的走好自己工作路上的每一步,相信有一天我一定会被认可,而且是大大的认可,嘿嘿!
新的工作感受
在不知不觉中我来到这里已经数月之久了,我还记得我踏入公司的第一天,一切都是那样的新奇,同时又是那样的胆怯,也许是因为刚进入一个新的单位总会觉得不适应。特别是第一天感觉周围的人都是以一种异样的眼光看着你,其实这也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不管再哪,新来的总是特别引起别人的注意。
从本来熟悉的环境突然换了一个新的环境,真是很不习惯,尤其是对周围的人和事一切都是陌生的。从之前的安逸工作、节奏的,一下子转变成忙乱的、无方向的束手无措。就感觉到本来不是很累的工作,一下子变的只剩我一个人去做的原因,让我受不了,当时真的是觉得很无助,很孤独,不知道将如何将这份工作做好。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从原本我对这里的不了解,慢慢的变成了了解熟悉。(包括对公司的了解,这是我来这之前所不知道的)。在我来之前的胆怯,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给我的是现在在工作中的乐趣。
在这段时间的相处中,我感觉到了这进而的同事都是很好相处的,而且大家都很是热情,也善于帮助他人。我来到这进而同事给我的帮助特别大,每次不懂的、不知道的、不会的,都是他们在帮助我, 教我如何去做,如何去解决问题,就是这样,我慢慢在同事的帮助和引领下,我熟悉了这里的环境,这里的人,然而我也就这样很快的融入到大家的工作中去了,这里的领导都很关心他们的下属,现在觉得在这里的工作环境较轻松,即使工作有点繁忙有点累,但是和同事之间的相处是那样的融洽,那样的愉快。
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上,“源高论” 将文学定位于对自然或是社会生活的模仿或是反映。这理论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模仿论。关于文学与生活关系的论述是“源高论”教学观的直接理论来源。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文学又如何高于生活呢?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
从宽泛的角度说,一切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没错;但是,仅仅这么说对于文学创作与写作并不能产生真正的指导作用。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虽然“源高论”强调能动的反映,但在实际写作指导中并没有在“能动”上真正细化,而是在“反映”上着落,文学创作或是写作就简化为两个简单的程序:生活作文(文学)。在这个简单化的处理中忽略了写作主体的特殊作用。文学创作与写作必须重视作家或作者的独特作用,需要从生活作文(文学)两环节的“源高论”,过渡到生活作者(中介)作文(文学)三环节的“中介论”。通过作家(作者)这一中介环节的加入,才能将作者的独特性充分挖掘出来,在写作教学中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因人施教。
通过写作主体的介入,来重新审视作文教学中的“源高论”,应该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源高论”修正为“源于体验”与“艺术提升”,即将“源于生活”落实为“源于体验”,在学生作文后进行“艺术提升”,并在作文教学中分两个步骤来落实,即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落实“源于体验”,而且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学生而言,最重要的也只是落实“源于体验”,落实了“源于体验”后再来落实“艺术提升”。
“源于生活”通过“源于体验”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这其实就是对写作主体中介作用的充分尊重。不是什么生活都能写,只有自己体验的生活、熟悉的生活,学生才能写出来。当学生作文时,要落实“源于生活”,就要提倡“源于体验”,即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寻找材料,不追求所谓的宏大叙事。江苏教育出版社姚卫伟编审说过一件事,他曾经与浙江一个二十来岁的小老板聊天儿,姚主编问他,为什么这么年轻不上学,而是做门市?那个小老板说,上了学还是要为工作奔波,而且即使读了大学也找不到好工作,那还不如现在扎扎实实地做生意。这是生活中一件真实的事情,可如果我们的学生把这件事写进作文,那肯定是世界观消极,不能得到老师的正面评价。即使写,也要从反面来批评。姚主编还讲过他指导一个邻居学生作文的事情。那个学生的作文不好,总是无话可说。姚主编就和他聊,你看我们院子里(他们住在省级机关大院里)某某某是个将军,他经历了很多著名的战役,你可以去了解了解他,把他的事迹写出来。那个学生一听就怕了,说那个人那些事太伟大了,我根本驾驭不了。姚主编又和他说,我们大院里那个看门的老大爷,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不早退不迟到,对什么人都是有求必应,你可以写写他。那个学生说,一个普通看大门的,有什么写头。这个学生无话可写的苦恼不能怪他,责任在于教师与家长,大事写不了,小事不想写,正是家长与老师“唯高论”指导的结果。对于那些将军战争的事迹,这个材料高是高了,可毕竟不是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也不是我们普通人能够了解的;那个看门的老大爷与他的事情,是我们的日常人与日常生活,但写出来似乎又不高,孩子该怎么写,该写什么呢?写熟悉的,被批评,得不到正面的评价;写大事,那是假的,只能胡编乱造,其结果是漏洞百出,情感也是虚假的,也还是难以得到认可,长此以往,孩子作文能不痛苦吗?
要打开孩子写作的思路,必须彻底放弃“唯高论”,坚持“源于体验”,让孩子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在自己熟悉的材料中选材。叶圣陶联系自己的创作体验说:“现在回头想一下,我似乎没有写什么自己不怎么清楚的事情。换句话说,空想的东西我想不来,倒不是硬要戒绝空想。我在城市里住,我在乡镇里住,看见一些事情,我就写那些。我当教师,接触一些教育界的情形,我就写那些。中国革命逐渐发展,我粗浅地见到一些,我就写那些。小说里的人物差不多全是知识分子跟小市民,因为我不了解工农大众,也不了解富商巨贾,只有知识分子跟小市民比较熟悉。”叶圣陶所说的写自己熟悉的事情,其实就是讲“源于体验”。南京晓庄学院常小鸣副教授曾经讲过自己指导的一个学生的例子。这个学生一直不会写作文,写了一段时间还是不理想,他自己也很苦恼。有一天,他将自己作文的烦恼与苦恼化为了作文,结果这恰恰成了优秀的作文,还在报纸上刊登了出来。当我们提倡“源于体验”时,就彻底解放了孩子们的选材框框,让他们觉得什么都可以写,从而打开了写作的视野与思路。姚卫伟主编指导邻居的孩子时,告诉他从看门老大爷身上发现一种执著的精神、一种负责的态度,就是从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的。我在指导“偶尔停下来,真好”作文写作时,也让我的学生回忆自己生活,包括学习、学校活动、家庭活动、户外活动,自己什么时候一直做,后来或因为累了,或因为不知道如何做了,停了下来,后来积蓄了力量,或是问到了方向,找到了方法,做得更好了。他后来选择了自己做俯卧撑间隔一段休息时间再锻炼,来谈积蓄力量的问题,这就打开了思路,而且因为源于自己体验,写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但是,说作文“源于体验”,并不是说学生写自己的体验与生活就一定能写好了。普通学生与文学修养好的学生不同,他们是“中介断裂”,即他们的生活体验是一种“记忆碎片”,表达欲望不强,也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想表述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尊重普通孩子的心理特征。很多教师和家长不明白这一点,一个节日或是一个活动后,让孩子作文,并乐此不疲,美其名曰:“源于生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生活体验进入习作,有一个主体“图式”内化的过程,并不是一有生活就有作文。对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而言,他们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力与注意力恰恰不足,他们很难集中注意力进行长时间关注;而且由于阅历浅,看了就看了,也很难看出独特的东西,无法形成丰满的意象世界,难以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对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我主张多写想象类作文,多写短作文。多写想象类作文,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细心的家长和老师会发现,写所谓的游记、活动,学生的表达会远远不及童话,这就是因为童话由他们自己作主,想怎么写就这么写。而游记、活动则有一个生活的原型,我们成年人容易用这个原型去对照他们的作文,而孩子的有意观察力并不强,这一对照就让他们的表达相形见绌了,所谓“画鬼容易画人难”。孩子的想象力根本就不需要去激发,他们的世界本来就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让孩子去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他们就会乐此不疲。由于普通孩子对于生活的画面感并不强,与作家相比,往往是记忆碎片,让他们把这些碎片组装成成品非常困难。与其让孩子为难而痛恨作文,不如顺应孩子,让他们把每个碎片擦亮磨光,装饰得流光溢彩,让孩子爱不释手,这就是我所提倡的写短作文。朱永新所提倡的写一句话作文,其实正是顺应了孩子的心理特征。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奇思异想很多,一旦发现这个闪光点,立即让孩子记下来,或是帮助孩子记下来。
由于普通学生写作中的“中介断裂”,他们的生活体验难以形成完整的画面,故写作冲动不强,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值得写的材料,要善于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与表达欲望。前几天,女儿和同学逗猫玩,结果被猫抓了,因注射狂犬疫苗整个七月份不能吃巧克力,喝茶,吃辣的食品,一次路上她用“1234568”来表达黑色的7月,我立即告诉她这个创意非常好,她回来就写下了《1、2、3、4、5、6、8》一文。我一直要求女儿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她一直觉得是个负担,一次我给她哥哥讲付出与回报的道理,她听了深有体会,然后一气呵成写了《有付出就有回报》《学习并不是一种压力》两文。她被家里养的小鹦鹉给咬了,就告诉我:“鹦鹉也疯狂!”我就告诉她,她太有才,这表达太好了,又是一个值得记录下来的想法,她就准备写下来了。生活中这样的点滴很多,我们要善于发现,并鼓励、表扬孩子,让他们乐于去写,去表达,享受表达的愉悦。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与生活中,顺应了儿童心理的记忆碎片特征,降低孩子的表达难度,从细处培养孩子的表达冲动与表达能力,就可以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乐写,爱写。
以上说的是“源于体验”,那么如何“艺术提升”呢?我之所以提“艺术提升”,不说“高于生活”,原因在于:每个人写出的作品,都是自己艺术世界的呈现,并不存在文章之外的中心。作品的“主题”“中心”其实是作者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自我情趣的体现。作家笔下的艺术世界之所以高于我们的生活世界,并不是艺术生活本身高于实际生活,而是作家的生活体验高于普通人的生活体验。在一般人看来,女孩子的“恋衣癖”是一种浪费,但张爱玲却看到了这本身是女孩子的一种生活,一种自我实现。巴金在《家》中批判着封建家庭礼教的罪恶时,鲁迅却洞察了并无抽象的礼教,礼教只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就是鲁四老爷、祥林嫂、柳妈,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你我他。提“高于生活”,对于普通的老师和学生而言,其结果往往导向主题先行,让写作成为悬在高空的难以企及的神话,让学生作文成为脱离生活体验的假大空。作文之高,其根源在于作家的洞察力、作家的情趣之高,这种高,“功夫在诗外”,应该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内化,而非作文时进行文字“突击”,如有些学生作文通过槐花见党恩,通过撞人说道德。学生作文后,我们指导学生提高,应该回归到艺术本身,通过“艺术提升”来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所谓作文的“艺术提升”,应该限制在艺术范围内,即通过语言、文章结构的锤炼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具体说来要从四方面进行提升。
一是结构优化。小学生的作文结构往往比较杂糅,要帮助他们理出清晰的脉络,并优化结构。比如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作文时,他们往往就是一大段,写好后让他们自己说说讲了几件事情,一件事情一段话,这就是分段写;比如,孩子作文时往往前面说了一半没说完,后面又要提到这件事,这时要告诉他们,一件事情放到一起说;比如,学生作文时往往是平铺直叙,从头说到尾,这时可以告诉孩子,把结尾或是中间的段落调整到最前面,这就是倒叙或是插叙。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以“别了,南京”为题,用第一人称写水西门高架爆破的作文,其构思、行文都很好,我指导时告诉他,只要把中间两段调到开头,就形成了插叙,优化了文章的结构,作文也提升了一个层次。
二是材料取舍。小孩子没有中心概念,让他们写生活中的材料,他们往往把这个时间段的所有事情都记下来,就是所谓的流水账,这时要引导孩子学会取舍,把无关材料舍弃掉。我女儿曾以“记一次体验活动”为题,写柠卡王国体验活动的作文。但是活动前教师的讲话、叔叔阿姨的事情、绣球公园的景色与此无关或是关系不大,我就让她简写或是不写。
三是内容充实。由于普通学生意象不丰满,写出的文章往往点到为止,这时要帮助学生寻找、还原生活场景,将模糊的粗线条的场景丰富成丰满的画面。一个三年级学生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题写自己的同学被电动车撞后担心肇事者是自己爸爸的事,其中间两段心理点到为止。我就引导他思考,当时想到了是不是爸爸,那课上是否还能安心听讲?有什么表现?如果是爸爸,自己想到什么呢?第二段开头想问不敢问时,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如何斗争的呢?最后为什么会鼓起勇气问呢?作者选择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自己心理斗争本来是最能出彩的,但是小作者点到为止,将本来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简化成几个零碎的点,如果我们能引导作者在这些方面去回忆、补充,就会还原出原来丰富的场景,让作文丰满充实。
四是语言锤炼。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最终现实,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语言中浸润玩味,让孩子修炼语言,锤炼语感,而不是在所谓的中心思想上作无谓的提升。我们尤其要在一文一字上下工夫,不能流于泛泛。这是一个被语文教师忽略的大问题,这里限于篇幅,我不能长篇举例,会另外撰文阐述。
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源高论”,简单化地处理文学与生活之间的复杂关系,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又异化为主题先行的“唯高论”,忽略了特殊的作者主体的中介作用,架空了学生独特的个体体验,使学生要么无话可说,要么说假话、空话、套话。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重视学生的中介作用,从“源高论”走向“中介论”,尊重普通学生心理特征,落实“源于体验”论,并从结构优化、材料取舍、内容充实与语言锤炼方面对学生作文进行“艺术提升”,让学生在语言的浸润中逐步提高作文水平。
她靠着他留给她的一线希望活着。
每天早上,她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信箱,一份牛奶,一份报纸,一封信。
他飘洋过海寄来的信,带着爱的余温,打开,满满的都是情意。
有的写,还记得那年的校园吗?冬天,很冷,你的脸冻得通红,我把你的小手放进我的口袋里,口袋瞬间装满了春天。
有的写,我想你,疯狂地想你,你对我是那么好,每天照顾我的身体我的胃,我接你下班回来,你就在厨房里操劳,像一个结过婚的小女人。
有的写,宝宝,你为我受了那么多苦,生活贫瘠,我们在一起却很开心。
有的写,亲爱的,我是那么不忍离开你,每一天都在思念中煎熬,你是否如我一般想你?
有时会写,我很寂寞,很寂寞,你一定要等着我回来,你的等待是我此生唯一的理由。
她总是会低了头,一边喝牛奶,一边字字句句细细地看。有时微笑,有时默默地滴下泪来。
3年前,他为了前途而出国了,走的时候,他轻轻地抱了抱她,她就在机场哭成了泪人。走之前,他什么也没有说。
但她知道,她要等他,等着他4年后完成学业,像大话西游里那样,踩着七彩祥云来娶她。这是一个女子,用尽心和力愿意用时光和青春等待的最大的爱。
她的生活简单而平静。她把公司里人给她写的情书轻轻地放在碎纸机里,她拒绝家里为她安排前途光明的人的相亲,她不和任何异性约会甚至话都很少说。
只有在收到他的信的时候,她尚年轻的脸上,才悠悠地从卑微的尘埃里开出花朵来。
有一天,阳光懒懒地挂在树梢上,是个惬意安静的周末早晨。
她睡了个懒觉,做了一个很美很美的梦,梦见春暖花开,在樱花树下,他单膝跪地,拿出粉红色钻戒,一捧鲜花,郑重地向她求婚。她是笑醒的,觉得整个世界都开了花。
照例打开信箱,她看到一个有着熟悉字迹的信封,她浑身一震。
打开信封,这是他从国内寄来的。里面没有信,只有印了他和另一个陌生女人名字的大红烫金喜帖。她的心和梦,霎时间碎了,她的泪犹如喷泉一样不止,弄湿了信纸,弄湿了世界。这是他走后,她的第一次落泪。肆无忌惮,仿若没有明天。
晚上,她照例打开书房的小灯,在昏暗的灯光下,拿出熟悉的空白信纸,在称呼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在落款上,是他的名字。
这封信说,宝宝,我去了另一个空间旅行,此生不再回来,请你,保重。
她将信放进一个空白的信封,密封好,亲自放进了家门口的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