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化学论文

高中化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化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化学论文

高中化学论文范文第1篇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体系包括以下几种智能:(1)言语—语言智能;(2)音乐—节奏智能;(3)逻辑—数理智能;(4)视觉—空间智能;(5)身体—运动智能;(6)自知—自我认识能力;(7)交往—人际关系智能;(8)自然观察者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学生观是一种积极的学生观。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八种智能,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学生的问题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某一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化学后进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帮助学生将优势智能领域迁移到化学学习中去,很可能就会发现这部分学生在化学学习上有很好的表现力。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后进生的语言智能进一步开发其数理智能。化学知识具有多而杂的特点,且相似、相关的概念相互交织,从而造成一部分后进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化学用语、物质性质等记忆存在困难。针对这部分后进生,教师可编出一系列的顺口溜,如化合价口诀、氧化还原反应口诀、金属活动性顺序口诀等来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使其熟练掌握并加以应用。

2.准确把握内容深广度,激发后进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最大的困惑就是无法控制好这个“度”的问题。在必修1中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大纲要求只是掌握金属钠、铝、铁及其化合物的一些基本物理化学性质,然而不少教师在这处内容处理上采取“挖洞”式教学,一一罗列,如讲到钠时,钠、氧化钠、过氧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几乎把所有有关钠及钠的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一一进行讲解,导致课时严重不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学校只好增加课时,学生的负担加重,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伤害。退一步讲,高一化学后进生主要为学业水平测试而战,没有必要挖这么深;进一步讲,就是为了高考而在化学必修课程中采取揠苗助长的做法也是十分不妥的,与新课程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3.开展探究式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以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和提供相关材料,可以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领悟形成知识结论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演示实验与学生自主实验相结合,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过程分析,即教学过程不只是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结论情况,而是更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与理解。虽然一些后进生不仅学习化学比较困难,而且动手能力和课堂自律性均很差,但对实验还是很感兴趣的。如在基于前面已学过金属钠与水反应并做过这个实验的背景知识下,我提出铁不能与冷水、热水反应,但能否与水蒸气反应?再给出设计装置的要点,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转变。这也正是新课改理念的重要指导思想。后进生有可能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我就让学优生带动他们,起到一个示范作用,直到由他们独立完成。他们通过锻炼,一次一次得到及时的表扬和肯定,感受到“通过努力是可以成功”的道理。

4.对高一化学后进生纯理论知识的教学

虽然探究式课堂教学有众多优点,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探究。教材的内容、课堂的容量、教学任务等客观因素决定能否采取这种方法。常规的新概念、新知识教学是要去情景化的,比如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应用,大量化学方程式的记忆,等等。读者去看一看必修模块的内容就可以看出编者的用心良苦。在“物质的量”这一节之前,编者先编排了一节学生熟悉的实验——粗盐的提纯,即使初中没学好化学的学生看到这个实验也会觉得很亲切,从而拉近了学生与化学的距离。“物质的量”这个知识点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习并掌握这个概念有助于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要想后进生接受这个知识点,教师需要把抽象知识形象化,利用形象的比喻引入课题。如我们买一打手套,大家都知道一打为十二副,那么这一定数量的集合体即为物质的量,它的单位是摩尔,然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物质的量与米、厘米等学生所共知的单位作类比,“用米、厘米等计量长度的单位;用克、千克计量质量的单位。同样,人们用摩尔计量物质的量的单位”,使学生知道“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并且指出“物质的量”是计量微观粒子的物理量。总之,在讲解这部分纯理论知识时,引入与讲解要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才能容易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善待后进生,尽量地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在学生的心灵里映出美丽的图像。“让学生爱你,亲近你,你才能羸得学生的心,才能胜任教师的崇高使命”。同时,教师要言传身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给学生做示范,给学生以模仿的机会,用他们喜欢的方式上课,用他们喜欢的语言交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文化,使得后进生也能完成新课标所要求的多维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2]王磊,胡久华.高中新课程必修课教与学(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1).

[3]汤艳,王后雄.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的化学差生转化策略.化学教学,2007,(8).

高中化学论文范文第2篇

1.用活教材。教材打破传统分族体系改为以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和物质为主线来学习,看似规律性不强,实际上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如,新教材第1章第2节的内容是“研究物质的方法和程序”。这在以往的教材中是没有出现过的。它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进行整合,以金属钠、非金属氯气的性质为载体,使学生体验怎样科学、合理地研究物质性质;怎样处理程序中每个环节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常用这种方法和程序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本节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后续知识的学习、方法的培养起到了定向指导的作用。

2.主动学习。高一化学教学是处于初、高中化学教学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初三到高一,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许多,学业的压力也增大了许多,因此传统的死记硬背会收效甚微,这时要求学生转变学习理念,以理解记忆为主,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最初可以遵循教材的设置来进行,以后逐步培养自己思考问题,找寻问题的能力。比如,教材设置了“联想·质疑”、“活动·探究”等活动性栏目,“方法引导”、“工具栏”等方法性栏目,“资料在线”、“身边的化学”等拓展性栏目。学生不应只注重知识而忽略能力的培养,而应该在这些栏目的导引下,学会观察、思考、质疑、迁移、应用、整合等。

3.适当练习。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由于受到初中教师的教法,自身的学法及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往往不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会遇到一个实际问题,那就是学的是新教材,做的是旧习题。由于刚开始知识面窄,做题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容易有畏难情绪。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学生对这些习题要学会取舍,不要搞题海战术,更不能去啃难题、偏题。可以先把舍去的题目保留,等以后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回头总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教学建议

1.教学中主要是解决二点:一是调动学生的兴趣;二是介绍最新的化学科技成就。教师应尽可能避免照本宣读,这里介绍课本上所没有的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是能否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尤其应注意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化学知识。这里同时要注意学生的知识面和可接受性,避免过度深奥而导致学生的不理解。

2.正式学习高中化学的第一章,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突破初中化学中酸、碱、盐之间复分解反应的局限性,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的思维突跃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新境界中来,能不能自觉地完成这种思维突跃,往往是能不能适应今后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一个关键。教学中:(1)注重对概念进行对比与联系,使学生建立概念。建立概念的前提就是要使学生明析概念的来龙去脉、所研究事物的对象等。如氧化、还原是“变化”,氧化剂、还原剂是“物质”等。力求通过对比联系过好概念关,这是分析和学好本节的前提和关键。(2)化合价是学习本节的入手点和突破口,也是分析解决氧化还原问题的关键点。鉴于学生在初中化合价的学习中尚存在许多疑点,建议教师首先对化合价进行复习,为学生快速识别价变提供帮助,以防止学生学习分化。(3)在引导学生分析时,建议教师有意识地、多次重复地加强诸多概念的辩证对比,并引导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4)教学中应着重强调氧化与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既对立又统一。注意学生学习中常将二者分离以及得失电子数不等或只有物质得电子却没有物质失电子的错误。

3.对离子反应的学习,是学生认识反应的又一突跃,并且在此基础上,也第一次把物质的鉴别提高到离子鉴别,这无疑对简化与深入认识反应是有利的。教学中建议:(1)做好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引入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并加以对比,这是学好本书的先决条件。电解质概念的教学一定要注意对问题本质的强调。尤其应强调电解质概念的适用范围(化合物)、判断标准(二个条件满足其一);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前提和实质(电离是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前提,实质是自由移动离子的定向移动,即阳离子移向阴极,阴离子移向阳极);划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唯一标准(划分的唯一标准是看电解质能否完全电离,与其溶解性无关这一点学生常常混淆);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弱(导电能力的强弱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很稀的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就很弱,电解质的强弱跟导电能力的强弱没有必然联系)。(2)注意控制好教学的深度。学生第一次从本质上认识反应,特别是离子反应,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不可随意拔高,否则将使学生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3)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是学生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重要基本功,必须重点训练。训练起点不可过高,应从易到难,不可引入复杂和定量型离子反应,主要应局限于复分解反应和简单的置换反应。(4)应加强对常见难溶性物质、难电离的物质(即弱电解质)、易挥发性物质的强化记忆教学,这对改写和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极为有利。

4.学生初次结识能量问题,加之能量问题涉及面相当广泛,而本节教学要求并不高,为此,建议:(1)教法要灵活,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实例;注重让学生探索问题;注重学生得出结论。(2)要多列举日常生活中的能量变化实例,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3)对能源、环保等社会热点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此对学生进行节能、环保教育

高一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学生学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是否能继续深造。高中化学既是一门基础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学科,又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研制新物质的科学,是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的基础。充分掌握现代化学学习的方法,才能跟上当今知识飞速发展的要求。

高中化学论文范文第3篇

化学教学本身是个复杂的体现,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要求教师优化教学体现的设计,并按照固定的操作模式和影响因素对其进行合理化分析,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需求。以下将对高中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1实验设备不足

教学实验设备是影响实验教学的重要因素,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存在实验设备不足的情况。针对当前化学实验教学的特殊性,在整体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重复应用实验设备,但是由于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没有掌握实验设计形式,存在操作失误的情况,甚至造成器材浪费的情况。实验设备不足导致相关实验形式无法落实到实处,进而对化学实验的开展造成影响。

1.2缺乏必要的引导

基于化学实验教学的特殊性,在实践中如果缺乏必要的引导则直接对教学效果造成影响。在实践教学中,由于高中化学内容比较复杂,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并按照教师的引导进行学习。但是在实践教学中由于缺乏适当的引导性教学,导致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不健全,忽视了互动教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容乐观,实验教学体系不完整。

1.3学生参与性低

化学实验教学涉及到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处于被动的地位,按照教师的指示进行学习,学生本身参与性比较低,甚至存在学习效果差的情况。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次数少之又少,导致在实验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实验习惯不良、操作不规范以及忽视安全等问题。

2以实验为基础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形式分析

基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具体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影响因素的干预,建立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以下将对对以实验为基础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形式进行分析。

2.1更新教学模式

原有的灌输式教学体系和当前学生的学习现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实践教学中,需要更新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适应当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将图片、文字及视频结合起来,通过演示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一中学到《离子反应》,在实验探究环节,可以采用多媒体设计的形式,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问题:导入酸、碱、盐在水溶液可以发生电离,以离子形式存在,那么将不同的溶液混合后,溶液中的离子仍然存在吗?向盛有5ml1mo1/l的CUSO4溶液中加入5ml1mo1/l的NaCl溶液,观察现象。由实验现象分析溶液中离子在混合前后发生的变化。在设计过程中让学生按照视频进行操作。视频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效果。

2.2让学生参与实验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实践教学中需要明确实验设计类型,提前对化学案例进行分析。在实践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学到《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为了让学生探究化学设计形式,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验方式为:铝与盐酸反应的实验。操作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回忆化学反应中哪些是化学反应,哪些是放热反应,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2.3强化实验探究和生活联系

很多化学知识和生活存在一定的联系,在实践教学中需要让学生积极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在人教版化学教材中学到《化学实验的绿色追求》,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需要鼓励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案例,并逐渐将学生引导情境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一同进行探究性教学,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3结束语

高中化学论文范文第4篇

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师的“讲授”放在了首位,使得课堂教学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培养出了知识型人才,而非创新型、能力型人才.新的教学理念提倡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将课堂引向交往与对话的方式,利用互学互动的教学模式来进行交流,师生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魅力,以促进共同发展与提高.比如在学习“化学平衡”时,关于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学生没有完全理解,不明白为什么有的时候压强改变了,化学平衡却没有移动.针对这样的重难点内容,教师如果一味地讲解,势必会造成“教师讲得很精彩,学生听得很模糊”这样的局面,我们就可以利用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索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教师引导: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平衡的依据是什么?教师的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思考,实现了问题的转化,利用学生的探索来分析其中的变化.学生讨论: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是正逆反应的速率不再相等,那么压强改变,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要看浓度是否发生了改变,反应容器的体积是否发生了改变.互学互动的模式就此展开,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探索,很快实现了问题的解决,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整个课堂和谐、奋进,每个学生都在不断地对知识进行思索、攀升,有效地贯彻了新的教学理念.

二、营造平等的课堂氛围,互学互动中调动积极参与

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将学生的精力完全地放在对问题的探究上.大多数学生反映高中课堂比较紧张,教师总是一环扣一环的往前赶,学生没有更多思考的时间,只能紧随教师的指导紧张前行.这样无形中忽略了思维比较慢的学生,班级成绩出现了两极分化.互学互动教学模式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由原来的被动倾听变为了现在的积极参与,利用共同的力量来推动课堂的发展.比如在学习“钠的性质”时,学生对“钠与水的反应”进行了实验操作,要求学生观察其中的现象,并思考给出合理的解释,在学生观察其中的现象时,会出现不同的分歧,产生一些争论.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纷纷地根据自己的观察来进行分析、讨论,相互阐述自己的观点,简单的“钠与水反应”实验,打开了互学互动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建立问题,然后积极地解决问题.教师的引导和推动,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过渡到了理性的分析,从而得出了现象背后正确的结论.互学互动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促进了学生的言论自由,在激烈的讨论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提升了综合能力.

三、知识信息的双向传递,互学互动中促进自我生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一定的背景下,通过相互之间的协作交流而实现主动建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将知识信息传输给学生,更要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观点,从学生的反馈中,掌握其知识的理解程度,实现知识信息的双向传递,这样才能相互作用,形成师生思维的螺旋式上升,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我生成.比如在学习“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时,学生对溶液的体积理解不透,教师就可以利用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来探索溶液配制的方法.老师点题:大家思考一下如何配制100mL0.1mol/L氯化钠溶液?学生在初中时学过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积极地将这两方面的内容作比较,然而学生设计出的实验却出现了不同,这说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学生甲:将称量好的氯化钠放入小烧杯中,再用量筒量取100mL水,加入小烧杯中搅拌即可.学生乙:将称量好的氯化钠放入小烧杯中,然后加水至100mL处.这两种观点揭示了学生对体积的理解,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将两者的观点进行对比讨论,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结合其中的不同来分析其合理性.老师引导: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水的体积是不是溶液的体积,利用小烧杯来测定溶液的体积合理吗?学生看到了两个方法各有利弊,深刻理解了溶液配制的原理,同时又推进了学生对盛放溶液仪器的探索,给容量瓶的“登场”创造了一个合适的机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非常地积极、高效.

四、探究实验的操作设计,互学互动中提升综合能力

实验的建立使学生可以零距离的触摸化学、感受化学,从而引发对原理、现象、误差的深度思考.程序式、验证式的化学实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了“现象———结论”这样的两点一线,而事实让学生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心中有许多的“为什么”,作为教师就要挖掘学生心中的疑点,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学习“氯水的性质”时,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很明显地观察到氯水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了,教师在讲解其中的原因时,遭到了学生的反对,认为这个实验不能说明氯水中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学生质疑:如果说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就否定了氯气、盐酸不具有漂白性,这样的否定对吗?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给予了积极的肯定,说明学生的逻辑思维比较好.于是就要组织学生进行更为合理、科学的实验,以验证究竟氯水中哪种成份具有漂白性,学生都认为这是必要的,积极自主地进行原理分析、实验设置,组织利用实验对比的方式进行探究.实验1:将干燥的氯气通过干燥有色布条.实验2:将干燥的氯气通过湿润的有色布条.实验3:将盐酸滴在有色布条上.鲜明的实验现象是最好的说服力,师生无需更多的语言便心领神会,使得互学互动教学上升到了更高的境界.

高中化学论文范文第5篇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再适应新课程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要求,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注重对学科综合知识的应用和学习能力的提升,特别强调了对化学实验和探究方法的理解和应用。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和复习应根据其学科特点和教学方式进行。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和探究,可以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基本学习能力与方法,通过自我发现进行自我探究,最终达到让学生在高考复习中彻底掌握化学知识。而这些知识正是《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说明》要求的热点和重点。

二、研究“学情”,有的放矢

当前新课程教学大纲已经明确了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明确指出了学习范围与复习方向,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在高中化学复习中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分析和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才可做到有的放矢。(一)基础知识不扎实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我们都是在九年级开始接触化学,一年的学习时间,只能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最基本的常识。而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突然提升到一个新的领域,教学内容的增加和扩大导致基础能力和学习方式出现断层。这使得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困难开始加大,并且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模式的差异会使一些学生失去对学习化学的兴趣。(二)课程内容多而学时少初中化学教学的时间短,没有给学生打下一个坚实的化学基础,进入高中后化学课程更深入、更广泛,让学生一时间不知所措。高中化学课程内容较多,但学时较少,要想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点,只能寻找高效的学习方法。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为了完成教学课程一般只可通过赶进度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这样的化学学习和复习方式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三、研究“方法”,提高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