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诗中的山水风光

古诗中的山水风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诗中的山水风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诗中的山水风光

古诗中的山水风光范文第1篇

一、对比选择字词,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我国古诗语言凝练,言简意赅,字字珠玑。想要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就要对诗人的炼字有所了解。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绿”字用得极妙,春风拂过,给江南带来可喜的改变:植物焕发生机,千里江岸,被绿色所簇拥。原本无法触摸的春风在诗人笔下活灵活现起来,用视觉就能捕捉,无疑让诗意更显开拓。据说,诗人在写这首诗时,原本用的是“到”字,因不满意,又改了十几字,最终才定为“绿”,实属“文字频改,工夫自出”。在教《泊船瓜洲》的时候,教师自然要强调“绿”字的不同凡响。可以让学生将“绿”与“过”、“入”、“满”等字进行比较,体会诗人用词的精确。

二、调动视觉感官,再现古诗的色彩美

古诗中对色彩的选择、搭配、对比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因此,在古诗教学中,不可忽视其色彩之美。如《望洞庭》这首诗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写洞庭山水在皓月银辉的映衬下,显得越发清奇,山与水浑然一体,远远望去,好似一颗玲珑的青螺被放在了做工精细的银盘之中。“翠”、“银”、“青”几种色彩勾勒出一幅安宁朦胧的洞庭山水图。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中的色彩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甚至可以让学生手绘彩图,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从而再现诗中的色彩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感受具体情境,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古诗是诗人将情景、心物交融之后的产物,诗人的审美意趣、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达到和谐统一,从而使古诗拥有了意境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

1.借助联想和想象

由于古诗意境中的含蓄美,我们在欣赏古诗时需要充分调动联想、想象。学生在阅读古诗时,并不能直观地接触到诗中的形象,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让他们进入到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中,领悟古诗中传达出的诗人对人生、历史、社会的哲学思考。以《山居秋暝》为例,教师应当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脑海里形成诗中意境的影像:傍晚时分,秋雨初晴,松林在雨水的洗涤下,纤尘不染,青翠欲滴,月光也显得格外皎洁,山雨汇成了汩汩清泉,顺流而下。浣女归来,竹林中传来阵阵的喧笑声;水面的荷叶波动,渔夫们在夜色到来之前归家。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风光,自然能体会到诗人寄情山水的乐趣,以及对恬淡的隐居生活的满足。

2.课堂转移

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受到时空的限制,这对学生理解古诗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授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大自然,从而理解古诗中描绘的景色,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意境。

比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诗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二句,写的是初春景色:春雨细滑润泽,纷纷扬扬,而刚刚冒出芽儿的绿草被雨水沾湿,朦朦胧胧,是极淡的青色。如果在学这首古诗前,教师组织学生去观察初春景色,那么他们就能领悟到诗中所描绘的清新、舒适的初春意境。

3.情景模拟

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在写下诗作时的心理活动,情景模拟这个方法值得一提。如果能够和诗人处在相同的环境下,那么学生自然能很快地进入古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深沉的内心世界。

例如《游子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用白描的手法刻画出母亲在儿子远行前的夜晚,一针针密密地缝缀衣服,生恐他回来得晚了,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体会母子间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那么,学生对诗中展现的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就会有更强烈的共鸣。

四、反复诵读古诗,品味古诗的情感美

“诗言情”,古诗中的一字一句,都是诗人情感体验的流露。可以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独自品味古诗中所包含的情感蕴意。学生在吟咏古诗后,让自身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磨合,体味、感悟,最终获得与诗人情感的共鸣、心灵的相通,达到“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至高境界。

古诗中的山水风光范文第2篇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渊源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诗,以它精练的语言,优美的文字抒发了作者的感受。

打开记忆闸门,我寻觅到了一首我最喜爱的诗。那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山行》。全诗共四句,是这样写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描写诗人深秋时节在山中行走时所见到的美丽景色。诗人巧妙地捕捉了山行途中所见的几副景观:远望一条山石铺成的山路蜿蜒曲折,伸向高山之颠近看山间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显现出几户人家,四周枫叶如火般,更显得红艳娇美,远远胜过早春二月的花。在这里,有白云、有红叶,色彩明丽;山路、枫林、人家,和谐温馨;还有因爱这枫林晚景而停车观赏的诗人也在这幅画中,使画面更显得有情有意。写秋景,全诗却无半点悲凉萧瑟的气氛。特别是最后一句,把枫叶与花相比,十分新颖。二月的鲜花固然美丽迷人,但春风一吹,春雨一淋,就零落成泥,随流水而去。而枫叶却是在同秋风、秋雨、秋霜的搏击中,变成火红,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诗人之所以特别喜爱枫林的原因。也是这首诗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魅力之所在。

漫步在古诗苑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各式各样的古诗。古诗中的离情别绪、春夏秋冬,古诗中的风花雪月、山水风光、名胜古迹,这些都是古代诗人为我们后代人留下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藏。

古诗中的山水风光范文第3篇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教材中的诗歌大多数都是近体诗,它们形式固定,格律严格,节奏感强,便于诵读和记忆。在教学时,可以通过不断的吟读背诵,展开自由的联想和想象,体味古诗词韵味的美和意境的美。如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诵读,如个人表演读,集体朗读,小组对读,男女生对读等,就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诗人那种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之情,再加上教师精炼的提示,自然而然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了。

好的诗歌总有其震撼人心的地方,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字,都有可能打动人们的心灵。例如读王维的《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第3联,即言“胜事自知”,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索性就地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正如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再从艺术上看,这2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在这一读一品之中,学生便深深感受到了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心境,也不由地心向往之。

品诗,还要品它的艺术技巧,这样不仅可以体味到诗歌内蕴的博大与深沉,更可以体味到一种美的享受。如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第2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对岁月流逝,人迁的感慨,用典巧妙贴切,感情深沉。

品诗,需要教师把自己对诗的品评技巧准确地告知学生,通过广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激情的语言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共同感受心灵的颤动。

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脍炙人口的精品,可以让学生进行改写或仿写,例如古诗《君子于役》《石壕吏》《天净沙•秋思》等,或故事性强,或意境优美,可要求学生将其改写成散文或小说,在写作的时候走进诗人的心灵,更深切地感受诗人的情感。

积累

诗词作品多数是诗人有感而发,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到诗歌天地中去寻芳探幽,撷取名篇佳句,分门别类,编成专题诗集。如古诗中的离情别绪、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山水风光,学生可以为自己的专辑起一个别致新颖的名字,对诗句作简要介绍和点评,还可以加上前言和编后记,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随时感受心的悸动。

运用

古诗词中不乏名句警句,或写景优美,或感情真挚,或富含哲理。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它们在今天仍然鲜活,有无限的生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古为今用,用诗词名句造句,写小片段,这些写作训练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积极地去读古诗、品古诗,自觉接受心灵的洗礼。

古诗中的山水风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157-01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创新教学。

一、古诗词释义

古诗词是中国文章独有的一种文体,这种中文文体要具备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二是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按内容来分类: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物诗。咏物诗在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语言清丽洗练。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战争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行旅诗和闺怨诗。古人外出时间较长(或久戍边关、长期流离等),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送别诗。古时候由于交通上的不便利,亲人(朋友)之间往往很长时间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二、小学古诗词的创新教学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抓住诗歌的难点。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小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需要教师的点播和引导。为此笔者在教学中便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理解程度,对古诗词的教学难点先行找出来,然后帮助学生逐字逐词弄懂搞清楚。

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古诗词时,一是要告诉学生题目中的“鹳”字是形声字,读鹳(ɡuàn),鹳雀形似鹤;二是对古诗词中的多音字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能够熟悉;三是告诉学生“多义词”不能够把他单独拿出来进行理解,而是要结合上下的诗文来作理解;四是对诗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词”要多学生进行重点交代,作重点解释。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把诗歌的的意思弄懂弄透。我们知道古诗词是讲求凝练的,是用极为有限的词句来尽可能的表达作者尽可能多的意思,所以说古诗词的句法是有一定特点的。在教学《锄禾》这首诗歌时,笔者就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按照时下白话文的意思给小学生进行了讲解理顺诗词的句子,疏通语意,让小学生在教师思路的引导弄懂弄透。

教师的课堂诗歌的教学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让学生学有所得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在教学《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歌时,笔者显示给学生讲了作者李白当时的生活窘境,是在流放途中遇到大赦后的作品,那么学生就容易理解诗中写的“彩云缭绕”的白帝城、水流湍急、顺水舟走得很快、沿途重叠的山峦等景致都是作者内心的喜悦和激动的感情的表露。

古诗中的山水风光范文第5篇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诗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扩大,诗歌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更成为中考的必考内容。如何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成为我们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1.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古诗词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和意境之美,只有通过"读"才能领略到其中神韵。多读古诗词,能使学生在优美的诗歌语言和境界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多读古诗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文学形象,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1.1读懂意思,体会其节奏和韵律之美,进而体会其思想感情。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喜"字掩饰不住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酣畅淋漓的"喜"让读者也喜笑颜开。再如《望岳》中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把自己勇于攀登人生顶峰的远大志向与雄奇苍莽的泰山合为一体。而王维的《使至塞上》,通过描写大漠风光的壮美苍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了戍边将士生活环境的恶劣,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感及戍边将士的爱国之情。

1.2抓关键词语。如杜甫的《蜀相》中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之句,句中的"碧草"、"春色"、"黄鹂"等,都是写美好景色的。但一个"自"字,写出了碧草无人观赏;一个"空"字,点明了黄鹂的白白歌唱,这两个字表现出浓重的凄凉孤寂之情,因而春色也就不再是美好的了,所以就不能认为这两句写的是春天美景。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因为"在天涯"而成为"断肠人",相思之苦跃然纸上。

1.3由表及里,领悟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者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读者可以从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逆知诗人内心的情绪。如宋人雷震有一首《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远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是一首描写夏季山村风光的小诗。远山夕阳倒映在水草青青、碧波荡漾的池塘里。归村的牧童横骑在牛背上,自由自在地吹着短笛,虽然无腔无调,却也别有情趣。细细品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全诗清新优美,生活气息浓,是一幅优美的山村晚景图。而在这幅图中蕴含着的,是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山村风光的热爱。

2.品味诗词,体验语言之美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精炼,可谓字字珠玑。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使春天一下子变得鲜活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敲",刻画出僧人夜归的画面。又如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生"和"入"两字,诗人将自然景物拟人化,写得勃勃生机,同时表示时令的更替,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之理。

古诗词的语言经常是虚实结合,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抽象的"愁"化为人人尽知的滚滚江水,令人感到这个"愁"是无法承载的。或者动静结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花落、月出、鸟鸣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李白的《望天门山》更是高妙,以"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动中有"静";动静相衬,即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可谓运笔如神!还有雅俗结合的,如白居易《忆江南》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用语通俗;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语典雅。不用雅,写不出江南之优美;不用俗,便失去了亲切感和独特的向往之情,可谓相得益彰。

3.把握时代,走进作者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