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景园林专业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地球”是空间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概念。“数字地球”的构想是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提出的,其实质是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库与计算机构成的数字化地理虚拟系统,目的是使人们能够通过数字化信息网络,自由地链接、调用地理信息。“数字地球”的核心是3S集成技术。3S包括GPS、RS和GIS。GPS即全球定位系统,可通过坐标系统进行全天候精确定位、定性和定时,在导航、测绘、军事、农业、考古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RS即遥感技术,各类卫星遥感能够全天候对地表实时监测,深入、准确地监测地表景观的状态。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各类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集成数据库平台,能够进行各类空间分析、演变分析与三维成像。GIS、RS与GPS所采用的数据格式具有共通性,能够达到无缝连接,极大地拓展了风景园林中分析、规划与设计的一体化能力。
二、空间信息技术促进风景园林专业技能变革
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大幅促进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技能的变革。主要的变化包括空间数据、景观的监测与分析、工作效率化方面。风景园林研究、规划和设计均涉及各类空间数据。对于规划设计人员来说,获取、处理有效的数据是重要的专业技能。针对基础数据内容庞杂、种类繁多且尺度不一的特点,我国已经着手建设地图数据库、测绘档案等数据基础设施。各类商业遥感影像也是重要的数据源,可以根据用户要求有针对性的调取。规划设计人员能够在GIS平台上,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准确地掌握基地的地表状况,提高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貌景观进行广域、实时、高精度的监测,并通过GIS进行定量化分析;通过RS和GIS技术,规划师可以定量地掌握绿地植被分布状态,在GIS中可以进行时间序列演变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热岛分析、空间分析(包括网络分析、可达性分析、叠加分析等)、景观指数分析等,为绿地规划、城乡与区域规划提供基本的依据。引入数字技术能够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空间数字信息技术,尤其是3S集成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促进了数据与软件的无缝兼容,推动了园林设计的自动化进程。设计自动化包括办公流程自动化、数据采集自动化、输入输出自动化、分析自动化和管理自动化。办公电子设备与软件集成化发展提高了数据传输与处理的效率,国家大力推动的数据标准化与共享化也有力提升了规划设计人员采集、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
(一)加强对空间数据的理解
风景园林专业的规划设计课程涉及到空间数据的处理。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实际上是围绕空间数据的获取、处理、分析而展开的。目前学生普遍缺乏对空间数据的理解,对于空间数据的基本属性、数据的格式与转换、数据的来源缺少科学的认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入掌握各类空间数据的特征、理解数据的含义和表达、了解数据的来源途径和获取方法,熟练运用不同的空间数据格式转换技能,为识别有效数据、处理数据奠定基础。
(二)掌握空间数据的获取能力
空间数据来源广泛、质量混杂,初学者往往难以理清数据的来源渠道。比如有学生在课题中利用遥感图像进行绿化地解析,所采用的数据为网络下载的栅格数据,这类数据失真性较大,并不能用于绿地定量研究。出现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了解有效数据的获取途径。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国际、国家和省市等相关机构和商业公司的各类空间数据范围及其特性,以及这些数据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用途,使学生具有识别有效数据,掌握有效数据获取途径的能力。
(三)掌握基本的空间分析方法
深入、正确的空间分析是获得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的前提,也是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调整的基础。因此,应使园林专业学生了解、掌握利用GIS软件处理空间数据和进行空间分析的方法。GIS平台中的空间分析模块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达性分析、距离分析、表面分析、计量统计等功能,可进行时间序列演变与空间格局的量化分析,也可以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各类景观指数的演算,并制作相应的主题图,作为规划设计的依据。
(四)掌握数据库能力
数据库是对各类工作数据的管理平台。对于景观规划、园林遗产保护、园林植物与应用方向的学生来说,需要收集、管理各类园林资源、植物和地理空间数据。而现实状况中,这些数据往往数量庞大、来源复杂、格式多样,如何管理好这些数据成为影响工作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数据库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法。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应使学生获得数据库构建技能,进一步提升其管理数据、使用数据的能力与效率,对其将来的工作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课程设置
风景园林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紧密。而空间信息技术本身是系统性的科学,因此需要以风景园林专业特点为中心进行知识点提炼,建立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教学体系。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包括理论与设计两大类型,成系列的规划设计课程为教学体系的中心,相关理论知识点是围绕提高学生规划设计能力这个目标来设置的。因此,空间信息技术课程也应以园林规划设计为中心,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培养学生空间数据处理技能达到提高规划设计能力的目的。一般来说,高校园林专业所设置的园林规划设计系列课程包括园林设计与园林规划两大内容。园林设计是针对中小尺度的场地,包括庭园设计、专类公园设计、综合公园设计、广场设计、居住区绿地设计、街旁绿地设计、带状公园设计等课程,园林规划是在大尺度的场地上实施的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区规划、度假区景观规划、滨水区景观规划等。设计的尺度越大,与城市、社区以及自然环境的关系越复杂,就越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并能够掌握、应用一定的空间分析方法。笔者认为,针对园林专业课程内容和技能要求,可将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每个模块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的,且与相应的园林教学课程相对应。三个模块包括基础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空间分析模块,基础模块是理论教学,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模块是实践教学。基础模块以学生认知空间数据为基本目的,主要包括空间数据的格式与分类、空间数据的作用与意义、地理坐标系统与地图学基本知识、3S技术原理、数据库基础、数据基础设施与常用空间数据源等教学内容。数据处理模块与园林设计课程相对应,以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够正确获取、处理基地环境数据为目的,教学内容包括DEM高程数据处理、GPS数据获取与转换、CAD文件格式转换、RS地物分析等。空间分析模块与园林规划课程相对应,以学生在规划过程中能够进行科学地空间分析为根本目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达性分析、距离分析等,并使学生能够制作主题图,作为规划的依据。基础模块、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三个模块教学内容应依次进行,只有掌握前一个模块内容,方能进行下一个模块的教学。基础模块必须开设独立的课程,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模块既可以是独立的课程,也可以作为园林设计课程中的组成单元,或者采用连续性的讲座形式。
五、难点与展望
论文摘要:近年来,风景园林及相关专业院校纷纷进行了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随着社会及专业学科的快速发展,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中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亚需解决。基于此,笔者提出在教学上进行资源整合的改革思路,主要从课程间的街接、学科间的合作、校际间的联合3个层面探索新时期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构想。
随着全球化与城市化的深人发展,风景园林已经从小桥流水的传统园林延伸到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现代风景园林,共同致力于建立美好的人类聚居环境。尤其在进人21世纪后,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提上议程及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提出,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对专业教育的发展也是巨大的考验。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各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增设,使得风景园林专业开始成为前景大好的热门专业,专业教育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是在新的社会形势及学科发展形势下,风景园林的专业教学仍然存在很多棘手的新问题有待解决。
一、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
中国风景园林专业最早由吴良墉与汪菊渊先生联合创办,发展至今已有50多个年头。尽管专业的发展过程历尽艰辛与曲折,但对于整个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而言,可谓是取得了开创性的成绩。
风景园林教育中指出,风景园林教育应培养学生在根植于人类传统和自然系统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环境设计,形成概念、协调关系和创作作品的能力川。基于此目标,很多院校纷纷开展了教学改革,做出积极的探索与研究,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但是,在新的社会及学科发展背景下,专业教学的发展中还存在很多巫需解决的新问题。在进一步的深人教学改革中,必须尽快顺应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趋势,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二、教学资源整合的思考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事物的运动在相互联系中不断
发展,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也没有孤立存在的学科与专业。基于各院校教学改革的现状,笔者提出在专业教学的改革实践中加强教学资源整合,促进风景园林学科的健康发展,这也是培养新时期风景园林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风景园林学生应具有运用各种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教学上的联合与协作,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主要从课程、学科、院校3个层面来探索加强教学资源整合,优化现阶段专业教学的改革。
(一)加强课程街接
目前,很多院校对风景园林专业教学进行了改革与优化,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在不断完善,学生的横向知识面域在拓展,但是对于知识的整合与综合运用考虑有所欠缺。在调整与完善课程整体的同时,作为其中的组成分支,课程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整合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各专业课程一般由不同的教师担任,课程之间相互独立,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将其它相关课程作为教学体系的一部分融人自己的课程教学中,课程间缺少有效的衔接与沟通。学生学到的知识来源于各门单独课程,很难将各课程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与灵活运用,未能达到1+1)2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主要专业课程与交叉学科课程两种性质的课程教学方式上来进行衔接(图1)。
1.主要专业课程
对于风景园林学生而言,主要专业课程传授的是大学期间必须掌握的专业核心知识。每一门课程都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分支,相互的沟通与衔接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将课程内部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横向联合,将课程之间的实践教学进行纵向渗透,适当增加部分综合教学,实现各种课程独立知识的相互叠加与融合,这将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如:北京林业大学,在新实施的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大纲中,通过每学期开设一周的综合Studio作为课程衔接方式,对课程之间的衔接进行了优化。另外,浙江林学院的园林类专业2010年开始实行专业综合实习,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跨课程的联合,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交叉学科课程
风景园林专业领域的范畴在扩大,解决专业问题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各院校纷纷开设跨学科的课程,作为对专业知识的有效补充。就知识层面来讲,这些课程往往与园林规划设计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与知识体系,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由于主要专业课程的课时量较大,课外专研交叉学科知识的时间有限,通过选修课完全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具有一定难度。尤其是聘请其他专业的教师来担任的部分选修课,作为开设在风景园林专业下的课程,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应有所变化。因此,即便是一门独立的跨学科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应以园林规划设计为导向,找到与风景园林专业的结合点,向着“园林化”的方向来进行教学,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更综合地思考与处理专业综合问题的能力。
(二)增加学科合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学科领域的研究向着各专业分支在深人发展,高校也正在为培养各个学科与方向的专业人才而努力。但与此同时,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却越来越综合,越来越复杂,仅靠单独的某一学科的人才是难以胜任的。现代社会更强调学科联合与知识综合,在深人各专业研究的基础上,将各方面的知识进行整合,从局部走向整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也是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趋势。 风景园林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环境科学与人文艺术科学基础上的应用型学科,涉及建筑、规划、环境、自然、生态、艺术、文化、地理、林学等相关知识背景。学科的交叉性,决定了在处理专业问题时多学科共同参与的必然性。近年来,在专业实践项目中,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完成一项任务的现象比较常见。作为风景园林设计师,也必须具备领导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来一起解决现代风景园林专业所面临的综合问题的能力。但是,在目前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中,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一起参与完成一个综合作业或实践课题的现象并不常见,教学中的实战机会也很少。
某一学科领域知识的系统性,离不开各学科的相互联合与紧密协作。风景园林专业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风景园林相关学科的教师与学生深层次的交流,利用各自的专业特长进行教学合作。清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在学科不断分化的当今社会,以培养具有专业综合能力的人才为教学目标。在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强调知识的关联性,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跨专业共同合作的机会。如:IFLA大学生设计竞赛,为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协同相关学科的学生共同解决某一实际问题提供了实践平台,有效促进了相关学科的融合。
另外,风景园林专业在不同院校的特色背景优势,对形成专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科的交流包括校内各专业的结合,如开设在建筑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建筑专业与园林专业学生进行部分联合教学,也包括与校外各专业在教学上的联合与协作,共同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人居环境间题。
(三)促进院校联合
目前,部分风景园林专业院校与国外相关专业的高校有着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在教学上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包括聘请外教讲授专业课程或专题讲座、与国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计划以及短期的联合设计等多种合作模式,这对专业教学起到了有效的补充与促进。但是,国内高校间此类教学活动的组织却并不常见,主要的教学交流也是以专题讲座为主。与国外高校的联合教学相比,无论是从经费方面,还是从文化、交通等其他方面考虑,国内高校的联合具有更高的可行性。2007年,国内6所高校的建筑专业进行了联合毕业设计,对国内建筑专业的联合教学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这也对国内尝试风景园林专业的高校联合教学提供了借鉴。
不同背景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相互交流,不仅能够发挥各自的特色、展示各自的优势,更能发现各自的不足,对相同问题产生不同的创新思维与解决途径,并在差异中达到共同的提升。高校间的联合教学,不仅是对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而且对提高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基于专业院校的不同背景,在促进院校合作方面可以分为两大类。
1.相同院校背景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联合
相同院校背景的风景园林专业在教学上较相似,如国内林业类院校开设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都较接近。因此,同类院校背景的专业交流,对促进各院校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水平有较大的推进作用。
2.不同院校背景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联合
目前国内的风景园林专业分别开设在建筑、农林、艺术等不同的院校背景中,在教学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相互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整个风景园林教学的大发展。
在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地域分为3类:包括区域联合、全国联合、国际联合(图2)。
区域联合:以地区为单位,将各个区域内的专业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加强各院校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同一区域内,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院校背景差异相对较大,专业教师各有所长,教学也各有特色,再加上高校间距离相对较近的因素,可以频繁开展各种教学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全国联合:目前,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全国风景园林专业教学的联合,对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风景园林教育年会的举办对各院校之间交流教学经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目前的交流,仅停留在教师层面且不够深入,而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很少。张晋石曾提出通过举办全国性的毕业设计竞赛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这为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教学的交流应该从学院领导一教师一学生,在不同层面开展交流与沟通,从而促进新时期风景园林教育的健康发展。
国际联合:近年来,对外学术交流日益增加,国外的先进教育思想也逐渐引人,与国外院校合作办学的项目也越来越多,从教师互访参观,学生间短期联合交流到长期联合教学,突破了中国风景园林专业原有教学体系的束缚,将更多的专业学者、资源融合在一起,形成多元化的国际联合教学,是中国专业教学体系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质量;
1引言
风景园林是美化城市的重要组成,我们在设计上不但结合了中国古代园林的优点而且在其功能上取得突破。古代园林注重意境,更侧重于它的美观,而现代园林将其艺术性和实用性结合在一起,在给人赏心悦目的同时为城市的绿化作出贡献,在一定程度上还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促使人们释放工作压力,引导人们积极健康的生活[1]。
2风景园林的重要性
风景园林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美感的冲击,更多地为我们周边的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的整体是围绕原有的自然环境而设计的,将人工环境巧妙地结合进去,从而将风景园林的功能扩大化。风景园林内的植物能够吸收汽车尾气以及有毒物质,使得空气得以净化,不仅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浓度还获取了植物的生长所必须的原材料。好的风景园林设计不单单是花花草草的拼接,而是科学合理的建造一个物种繁多,相互促进生长的自然生态系统,将资源再生化,减少资源的浪费[2]。因此,园林风景在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它的存在减轻了我们保护自然的负担。
3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及其改进方案
3.1设计方面
我国还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风景园林对于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我们并不熟练建设技术,在制定设计方案上会产生很大的问题,比如,利用现有的资源对风景园林进行过度的装饰,导致它失去了原有的灵动性。在艺术设计上,对于植物的颜色不能把控,太过丰富的颜色容易让我们产生视觉疲劳,并且让人们感到烦躁不安。在植物的布局上面的设计,我们还不能很好的了解各种植物所具备的造景效果,因此,在风景园林施工前期我们需要聘请专业的设计人才对地方进行考察,并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来设计一科学合理的方案。
3.2建设人员方面
由于风景园林还不为大家所熟悉,我们的建设人员所参与的风景园林施工项目机会并不是很多。我们的建设人员不能很好地理解风景园林的内涵。在施工前期我们需要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培训,加强他们的建设意识,并向他们阐述现代风景园林与古代园林的相同和差异。更重要的是要向他们传递绿色施工的理念,要做到不过度加入人为景观,尽可能的不去破坏自然美景,而是在其基础上发现不足,进而采用现有的技术去弥补,做到“天人合一”[3]。另一方面,我们要提升建设人员的自身素质,在当代社会人们会受到很多方面的诱惑,不顾一切的抛弃自己的原则,为了利益而偷工减料,这大大损害了我们的社会利益。所以相关的质量检测人员要坚持自己的职业道德底线,做好质量关,不能纵容这种行为的滋生。
3.3管理制度方面
就目前而言,我们的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制度上面还存在不少漏洞。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国还未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质量检测标准系统,这就对工程检测上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因此,在质检这一关上有所松懈。对于这一现象,我们首选解决方案是在专业人才的指导和建议下制定合理的法定法规。比如,制定一个风景园林规模大小的衡量标准,并按不同大小的规模对植株数量、种植密度等进行规范,使得风景园林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体系,有利于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3.4工程管理方面
相对于建筑施工而言,我们对于风景园林的施工是陌生的,首先,作为一个监理工程师应当熟悉整个施工的流程,并在施工前期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一些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预测,并罗列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在材料的选购上,要明确选购的数量、种类,并在资金方面做好合理的分配。施工过程中,要时刻动态的检测园林建造,及时发现设计漏洞,并组织相关人员讨论解决方案。对于建设工人要一再强调绿色施工的理念,减少他们对原材料的浪费,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核污染。施工后期,监理工程师要做好质量的检测,植物生长的条件进行分析,根据生物学排除植物竞争生长的可能,对种植密度做好严格的审查,确保每一颗植株都能健康成长。再对园林整体的艺术效果进行评估,对园林进行价值的估计,看是否存在浪费资金的问题。最后,对风景园林施工做义工总结性的报告,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记录,为下一次施工提供经验。
3.5风景园林的养护工作方面
风景园林施工结束后,我国对风景园林的养护工作有所松懈。一些园林杂草丛生不仅在美观度上进行了破坏,更不利于一个良好的生态园林发展,没有良好的养护工作,一个再好的风景园林都只是一瞬间的美丽,那么风景园林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就好比我们给头发做了一个完美的造型,不懂得护理的人只能拥有一瞬的美丽,而懂得护理的人可以保持很久。同样的道理,在风景园林上我们需要聘请专业的定期养护工人,对杂草进行拔出,以免土壤营养的流失,不利于植株的生长。对于枝叶茂盛的植株进行修剪,以免挡住矮小植株的阳光,不利于小植株的光合作用。定期的施肥,改善风景园林的土壤肥沃程度,保证植物所需的无机盐和其他矿物元素。
3.6资源使用方面
风景园林建造中,普遍存在过度装饰园林,失去了风景园林本身的自然风光,而且造成了资源大大的浪费。因此,我们在设计上引进了减量设计,既保持了自然环境的美,又缓解了浪费的现象。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高效节能型材料,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还降低了施工成本。对于清洁能源也要加以利用,在植株的灌溉上,我们可以收集雨水和污水,采用简易净化装置过滤,再次使用,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也保证植物所需要的水分,一举多得。
3.7植株质量和土壤条件
对于植株苗我们要选用根系发达,长势良好的植株,并进行适当的修剪,这样才有利于后期风景园林景观的发展。对于难以成活的植株种类进行重点栽培,了解其生长习性,提高其成活率。对于园林土壤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处理,比如在酸碱度上根据植株需要的环境条件来改变,增加土壤的有机物,增加其松软度,有利于前期根部的有氧呼吸,利于植株生长。
4结语
风景园林是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把握好目前所存在的漏洞。在技术方面努力提升,主动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园林技术,熟悉整个风景园林的施工流程。在资源的使用上,我们要坚决贯彻绿色可持续发展政策,杜绝一切破坏和浪费行为。对于人员的管理上,加强风景园林建造理念的宣传,将其广泛化,提升自身的素质,严格检查工程质量检测。只有我们努力的去学习,才能将风景园林建设越做越好,让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美,空气越来越清新。
参考文献
[1]王艳霞.从不同阶段实现园林设计与施工的结合[J].中国园艺文摘,2011(2):16.
[2]霍艳梅.加强风景园林施工项目管理[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7(6):24.
构成艺术诞生于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核心理念萌生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绘画艺术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探索之中,后经构成主义和荷兰风格派的充实,最终在德国包豪斯学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构成艺术的造型元素是抽象而纯粹的几何形态,表现的主题已不是传统的对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是强调几何抽象造型的表现力,以抽象的形式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关注的是纯粹而“有意味的形式”。用纯粹的点、线、面、体构筑崭新的形式,强调点、线、面、体独立的形式价值。色彩的意义已不再依附于形体本身,而是具有了独立的表现力量与魅力。在材料的运用上则倡导与工业技术的结合与创新。构成艺术在现代设计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现代设计的诸多领域。从20世纪20年代的欧普艺术、活动艺术到80、90年代的高科技艺术,构成艺术的造型理念与艺术形式无不影响着每个时期的设计观念与设计风格,每个时期构成观念的演变与现代设计也总是密切地联系着①。风景园林设计作为现代设计中的一个门类,受到构成艺术的影响也是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的。
二、构成艺术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风格的形成
19世纪中期欧美的城市公园运动拉开了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序幕,受英国公园理论的启发,法、德、美等国先后加入和开展了现代公园的建设活动。在这个运动的初期并没有形成新的风格,而是以兼收并蓄的折衷主义风格为主,设计的理念徘徊在对传统的依恋和对现代的渴望之中。20世纪初,在西方出现的现代主义运动使文化艺术领域在思维方法和形式外貌上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也改变了人们的欣赏习惯和评判标准。也正是这场运动使西方风景园林逐渐克服了混杂的风格,而呈现出比较纯净的现代风格。现代主义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既没有产生如建筑等设计领域初期的狂热,也没有热烈之后坚定的背弃,而始终是一种温和的参照②。现代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的阵地就是德国的包豪斯学校,正是它孕育出构成艺术。而构成艺术系统理论的形成则是吸收了构成主义和风格派的核心理念。作为产生于同一时期的两个现代艺术流派,构成主义和风格派在理念和形式风格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思想上受到立体主义的影响,在造型上注重形体的内在结构,在艺术表现上远离客观物象,在形式上追求抽象性,以抽象的点、线、面作为构成作品的基本语汇,作品风格呈现出理性而严谨的几何结构。
这些内容被包豪斯吸收后,又表现为鲜明的包豪斯风格:强调功能、注重结构、反对装饰、形式简约、注重技术美和机械美、在形式上强调几何造型,强调“少则多”。包豪斯作为现代主义设计真正意义上形成和确立的标志已成为共识,它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也是深远的。1936年,包豪斯校长格罗皮乌斯在哈佛大学讲学时,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当时正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学习风景园林的三位青年设计师:爱克勃、凯利和罗斯。他们发表了一系列开创性的论文,对19世纪的英国浪漫主义自然风景园林随意性地模拟自然和当时盛行的新古典主义矫揉造作的装饰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提出了功能主义的设计理论③,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现代设计语言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运用是非常鲜明的,很多成功的园林设计都是纯粹运用构成语言设计的具有强烈现代风格的作品。欧洲的传统风景园林在整体布局上也呈现出严谨的几何结构,并用中轴线统领,其中所蕴含的理性哲学思想在构成艺术中依然是清晰可辨的。而这种哲思以构成艺术的语言形式反映在风景园林中时,则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和风格,而呈现出鲜明的现代风格:在整体构图上扬弃了轴线的对称式,而追求非对称的动态平衡。在局部设计中不再刻意追求繁琐的装饰,更多强调抽象元素点、线、面独立的审美价值以及它们在空间组合结构上的丰富性,同时追求良好的服务和使用功能及空间的多用途性。
三、构成艺术原理与要素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构成艺术的基本要素就是点、线、面、体、色彩、肌理等等。构成的原理就是把这些基本要素按照形式美规律进行创造性的组合。构成艺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就是要把点、线、面、体等概念性的要素物化,置换成具体的风景园林设计要素:如地形、植物、山石、水体等。这些要素除了基本的生态属性外,还承载着形式上的审美功能和象征、隐喻等功能。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有的园林从整体到局部都贯穿着构成艺术,有的园林在总体布局上虽是传统的,但为了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在局部园林的创造上也大量使用构成的语汇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改进。由建筑师伯纳德•屈米主持设计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就是深受构成艺术的影响,以纯粹的形式构思为基础的现代公园设计。公园整体结构是由点、线、面三个要素系统相互叠加而成,极具现代风格,完全突破了传统风景园林的模式,从而能够从众多的竞争方案中脱颖而出。构成艺术强调理性而严谨的几何结构,这种特征在构图上则以逻辑性的秩序骨格(重复、渐变、发射等)体现出来。例如,由彼德•沃克设计的剑桥中心屋顶花园,用重复的点状预制混凝土方砖和重复的线状低矮花坛图案以及半圆形的咖啡平台组合在一起,显示出清晰的结构和简洁的形态,充分体现了构成艺术的特征。由彼德•沃克设计的另一件作品——美国得州福特沃斯市的伯奈特公园的整体结构就是以重复骨格为基础的网状道路组成的“米”字形图案。
由丹尼尔•凯利设计的美国达拉斯市的喷泉水景园就是建立在与环境相适宜的尺度与比例的风格之上的经典之作。水、种植坛、喷泉、步道等在网格组织的限制中显得井然有序,很好地解决了形式、功能与使用之间的矛盾。西班牙巴塞罗那北站公园的中心景点“树木螺旋线”用放射式骨格把乔木与地形融合得完美无缺。美国加州的圣•荷塞广场公园中部的一小块喷泉广场,也采用网格结构设计,22个喷头安装在网格交点上,喷泉早晚、昼夜呈现出不同的景观,游人可游乐于其中,形式与功能的和谐充分体现出现代园林的风格特色。风景园林设计是一门注重平面与立体形态知觉的艺术。构成艺术的表现形式在空间方面可分为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在形态要素方面可分为色彩构成、肌理构成、光的构成、动的构成等。这些丰富的构成艺术形式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相互穿插和融合,为营造丰富多样的美的园林形式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在表现手法上,以现代建筑、雕塑的立体造型与现代平面绘画的样式为依托,使园林空间呈现出丰富的序列和美感。巴西园林设计家马尔克斯在地面处理和植物材料的配置上熟练运用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手法,营造出充满个性的园林风格,为业界所推崇。日裔美籍园林设计师野口勇也是一位运用构成艺术进行园林设计的高手,在他的作品加州情景雕塑园中,他用蜿蜒而时断时续的溪流配以点状的石组与圆形的沙漠地和三角形的石坡,演绎出优雅的点、线、面的交响曲。在野口勇的另一件作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庭园中,平面的处理就是用平面构成中分割的手法将整个平面分割成各种面形的团状色块,犹如一幅装饰画,体现出丰富的节奏和韵律。不同大小的石块散落其间,使整个庭园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气质。由海那•罗代尔事务所设计的瑞士联合银行行政大楼广场中的视觉主体是一个被称为“时间机器”的构成主义雕塑,“时间机器”在将水池中的彩色塑料空心球传递的过程中把动的构成演绎得淋漓尽致。由于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光的构成在园林夜景中的广泛应用往往会产生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以光作为材料去创造艺术效果和营造园林氛围,为探寻美的园林形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关键词: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项目教学
收稿日期:2011-06-28
作者简介:吴玉琴(1976―),女,博士,讲师,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7-0245-02
1引言
大地园林化和城市园林化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城市的不断扩展,风景园林设计和施工的任务不仅是设计和创造新的景观,同时还在于对自然景观保护和环境的恢复,这就要求园林从业人员不仅具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知识。新时期的园林工作对园林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标准的日益提高,目前市场上急需一大批优秀的具有园林生态学知识、能够做好园林工程工作的人员。结合几年来园林专业就业市场的反馈信息,以生态学为基础实现对园林的营造和管理成为需要,因而在园林教学中引入生态学的内容势在必行。
2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麦克哈格的名著《设计结合自然》开拓了园林设计与自然结合的风气,园林生态学在西方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骆天庆调查(冷平生,2008),美国这类课程的开课率占风景园林类专业的30%以上,其中生态技术方法型课程多属必修课,生态学已成为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主要支撑;而我国有80多所本科院校将园林生态学作为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目,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园林专业也将其列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全球“大生态”和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浪潮推动下,园林生态学已迅速发展为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支撑课程。有关园林生态的学术文章大多散见于《中国园林》、《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及相关的大学学报,如赵慎等(2001)、康兴梁(2005)对园林生态学进行了界定和刍议,蔺银鼎等(2006)、冷平生等(2008)对园林生态学课程建设进行了讨论,张永兰(2008)、张文华(2008)对高职、中职院校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另有冷平生(2003)、周志翔(2003)、刘常福(2004)、唐文跃等(2006)先后出版了园林生态学的教材。从中不难发现,总体研究过少,教改论文尤其少,教改成果过于笼统;缺乏围绕就业岗位的需要进行知识的整合,没有体现产学结合、工学交替实践中具有创新性的素材;缺乏生态学理论与方法技术在园林实践中的作用的示范项目,与园林行业的发展及其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园林生态学课程贯穿了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园林植物这3大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1)学校制定的风景园林类专业教学计划并未显示出生态教育的重要性,对生态类课程不重视,认为其偏重理论;另外,风景园林专业本身处于快速发展中,对如何开展园林生态学教学,仍处于探索中,没有成熟的经验。
(2)虽然园林生态学的重要性逐渐被大多数人所认识,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与风景园林类专业的特点相结合传授给学生值得探讨。
(3)实际教学中,课时安排不够合理,理论教学比重过大,实践教学课时偏少,考试形式以及评分标准太过偏向理论知识的检查,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应用能力注重不够,能力培养欠缺提高。
(4)目前使用的教材,还没有体现出园林人才目标市场的最新变化,并且缺乏结合华南地区生态设计和工程的特色,提出相应的园林生态项目的案例和示范。
3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1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园林生态学”课程教改研究,包括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实践大纲、课程考核大纲等的研究。为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内涵,围绕职业技能应知、应会的人才培养目标,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探索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城市生态系统中有关绿化生态效益的问题,城市园林绿化中有关植物生态的问题,城市景观中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协调问题,城市园林的生态设计,城市园林的生态工程,现代园林生态经济,城市绿色廊道、园林生态系统中植物配置与利用。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明确课程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按照职业岗位工作要求,开发项目课程;加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先进性和针对性,最好能校企合作共同编写教程;加强实践教学,科学地安排实验实习内容,突出实训的教学方式;加强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加强教学效果的考核,积极探索适应学科发展的考核方式。可采用野外调查、数理统计、实验分析、定位观察、生态网络等研究方法。充分反映园林生态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体现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成果。如通过实验、场地调查分析等方式实现园林植物特性与应用的个体生态学的教学;实现对生态系统理论、城市生态系统平衡问题、群落构成的规律、植被恢复重建的原理方法的教学;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生态工程理论和方法技术等指导园林的规划设计与施工工程。教学体系的改进和创新,突出教材结构的发展观,将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理论理解、基本技能训练融为一体,突出生态示范项目案例教学和工作过程情境教学,优化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华南地区的特色,增强学生园林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的能力,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更好地为学生就业服务。
3.2项目教学法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实质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项目的选择、项目的成功完成、形成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4个方面进行。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专业课的教学应更多地考虑依据工作而设计的项目,搞好的关键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应重视项目的选择、具体的成果展示、教师的评估总结、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与实验手段等方面。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技能训练,以项目的实际训练为主导,把学生推到项目活动中去。教师只是提供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充当问题引导的组织者,引导学生在对问题的探讨中寻求项目的解决方案、思路和最终的解决办法。依据设计好的项目,认真做好准备,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保证学生掌握应学习的内容。项目从设计、实施到完成必须要能够有一个完整的成品出来,作为项目的成果,使学生完成项目后有一种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兴趣。
(1)教师可以把优秀的已落成项目作为设计题目给学生做设计。学生完成自己的方案后,带学生到项目实地看现场,让学生通过对成熟项目的现场勘查,对比分析自己方案的不足,并分析已有方案的优缺点,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另外,利用各类绿地,采用现场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到各类城市绿地中实测与调查,加强感性认识。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说服力,是园林专业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可以先选择一两个实例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动手演示一个具体的操作,并在演示中和演示后总结出相关的普遍性原理,最后再进一步用不同的设计实例说明和印证相关的原理。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和实践中快速提高。同时,学生在自己操作时,应强调自身的创造性。
(2)以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程序为例。园林植物景观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园林的主体,一个园林项目的规划设计作品是否优秀,植物景观的设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每一个项目的实施一般来说都经历从策划、方案规划、方案深化设计、施工图设计及设计变更等一系列的工作程序。整个过程有设计师、业主、主管部门、专家、群众、其他相关技术人员等直接或间接参与,从项目策划到设计变更的最终完善,通常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程序分成5个阶段,第1步:项目策划阶段;第2步:方案规划阶段;第3步:方案深化设计阶段;第4步:施工图设计阶段;第5步:设计变更阶段。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训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训练了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利用工学结合对培养出来的合格毕业生,熟悉了工作岗位环境,掌握了相应的技能,走入企业后能马上融入到企业中进行工作,促进了学生就业,提高了企业对学校的满意度,得到社会对学校的认可。
4结语
通过以上的改革,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园林生态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重点强调把该领域最新的技术成果及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和实践方法,体现基础知识“必需”、基本理论“够用”、基本技术“会用”的原则。紧扣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中心,体现就业和发展需求相结合的理念,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推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在高职教学中形成更有实效、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园林生态技术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庄雪影.园林树木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 刘庭风.岭南园林[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3] 刘常富,陈玮.园林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