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育类论文

小学教育类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育类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教育类论文

小学教育类论文范文第1篇

1儒学思想与医学精神

与一般的高职院校相比,卫生类职业院校有其特殊性,护理、药学、检验等专业都与病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以护理为例,曾有过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名护士给病人输氧,不小心却是拿了一瓶氮气,导致病人死亡,可见医护人员的一个“不小心”往往就会给病人带来巨大的危害。而当前的状况是,“在开放的医疗环境和过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影响下,护士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逐渐淡化,疏远医德修养,漠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护患关系变得冷淡。作为护士,不能用心温暖患者的疾苦,不能以关怀的态度了解患者的需求……护士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也随之消失。”[2]医学者面对的对象是人而非机器,人是有感情的生物,而当前种种医患矛盾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医护人员缺乏对病人的理解与关怀,缺乏仁爱精神。作为医护人员需要具有这样一种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大学语文课程需要担负起这样一个培育的任务。仁爱,也即孔子所说的“爱人”[3],爱人是仁的内涵,在《论语•乡党》中提到马厩失火了,孔子下朝,没有问马怎么样,而是问“伤人乎?”[3]孔子向来注重对于生命的敬重,由此也可见儒家对人的关怀和仁爱。《孟子•离娄下》言道:“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4]护理人员只有具有对于生命的热爱与敬畏之情,才能在面对患者时真正地从内心有意识地理解病人、关爱病人,形成“他者”意识。而药学、检验等专业也都与病人的生命息息相关,这样一种“爱人”的医学精神同样不可缺。正是因为这些医学相关专业学生未来的岗位与病人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所以在卫生类职业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更应强调其责任感、仁爱之心等医学所需的人文素质的培育。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学思想中非常强调社会责任感。儒学者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中国数千年传承的儒家思想与医学精神历来息息相通。儒家思想中有着与医学精神相契合的内容,而这也是卫生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必不可少的部分,儒家思想的内化可以使得卫生类专业的学生在面对病人时潜心于专业知识,在世俗的诱惑面前表现得更有责任感,更能怀抱一颗仁爱之心。

2文本阅读与人格内化

大学语文课程“就是通过对这些作家、作品的解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5]大学语文的培育功能与思想政治课不同,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并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来影响学生的,而是在引导学生阅读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在不经意间陶冶学生的情操,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除了选择部分《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语段作为教学内容外,卫生类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同样需要通过让学生阅读优秀作家的作品来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正如《中国文学史》中所说:“越是能在漫长的世代、广袤的地域,给予众多读者以巨大的感动的,其成就也就越高。而且,越是这样的作品,越能使读者在感动之余受到某些启发,领悟到某种哲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人生态度……”[6]优秀作家的作品就属于那类“成就越高”的作品,它们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沉淀,为人们广为传唱,影响了千千万万的学子。儒家的入世精神激发着历代儒家学子以家国为己任,以君子人格作为自己行为的楷模,大学语文课可以择取部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起到积极影响的优秀诗词文赋为文本,特别是学生所熟悉的作家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与思考,从而使文中所表现的儒家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质。如为学生熟知的大诗人杜甫所受的教育是正统的儒家文化,其诗被誉为“诗史”,他的作品中处处可见儒家的仁爱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作者自述生平的一首诗,在抒发自己豪情壮志的同时,也倾吐了其仕途的失意,揭示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诗歌语言朴实但风格沉郁,颇能体现杜甫诗歌的风格。诗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7]”是千古名句,多读书方能下笔生花,方能生动地反映所思所想所见。“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7]足显杜甫在文学上的自信与追求,再结合作家身世,诵读“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7]又能体会了杜甫“忧民爱物”这样一种儒家的执念,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诵读、学习诗歌并结合卫生类高职专业的特点,让学生进行讨论,把学医者的执着追求、爱人敬人的仁心与从业责任心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从而培养学生的医学精神。还有如大文豪苏轼,学生学过其《念奴娇•赤壁怀古》,熟知这位大文豪骨子里融合了儒道释三家思想。在讲授大学语文课程时,可以列举苏轼诗词体现出儒家思想进取精神的部分来进行讲解、讨论。韩愈、辛弃疾、陈亮等等大家的诗文皆可择而取之,进入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精神。总而言之,通过选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在获得审美的基础上把儒家思想中与医学精神契合的部分内化,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素养、人文素质。

3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3.1专业不同各有偏重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针对不同的专业可以有选择、有偏重地选择教学内容。比如护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无微不至地护理、关爱病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仁爱的熏陶。而药学与检验专业,更要讲求诚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与学生一起探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君子“慎独”等有关内容。另外,教学时结合专业,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进行有益的创新,而不能迂腐固执、不求变通。如与护理专业的学生讨论孔子所说的“巧言令色鲜矣仁”[3],就可以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让他们认识到,在护理的岗位上,有时候善意的谎言能够抚慰病人,更利于病人的康复。

小学教育类论文范文第2篇

当前人类健康观念相对于以往有了变化,社会对医学类学生除了在专业技术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医德等综合素质。但大学语文教学中主要借助工具,这种方式急剧降低医学生语文素养,因此改革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是必然趋势。首先改革教学是学生完善自我人格的需求;如果不培养医学生美育或健全人格,会造成思想上的迷茫和精神上的空虚。可以说不管任何专业都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正确的人生观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完善知识结构需要是改革大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医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医学技能,如果长期沉浸在医学专业领域中而忽视外界美好事物,会逐渐降低对社会的期待。医学教育专业教育要结合人文教育,以便在未来就业中满足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及文化等方面需求。

2教学改革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现状

目前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忽略人文性,一度将大学语文教学变成书写医疗文书课程,特别去强调书写规范性,进而凸显工具性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弊端,学生的人文情感和人文关怀长期以往都会受到影响。在讲解方式忽略从宏观层面分析文选的深层含义,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由于高职院校在改革基础类课程方面没有花费较多的精力,导致多数教师停留在占据课堂主体地位的层面上,依旧实施“填鸭式”教学,不论学生是否有语言表示愿望,课堂气氛沉闷。

3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措施

3.1更新教学方式

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不同的点在于前者更具有理论性和自由行,教书会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而改革后的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在教学方式上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讨论式;传统教师模式造成学生思维模式统一化,依靠死记硬背学习知识。目前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教育所崇尚的最高准则。大学语文可以借用此方法由教师提出问题或鼓励学生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意见,以此探寻新的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2)讲座式;语文课程内容较为广泛,不像医学知识有严谨的体例和程序。所以,可将医学类大学语文划分为独立部分,如应用文写作、文学欣赏、阅读与演讲,适当可举办相应的讲座,由此一来,不仅对教师专业特长满足了学生求知欲望,还能缓解医学生在专业课程方面的负担。

3)体验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网上开设各种专题讨论论坛,参加文学社团,促进其将课程内容扩展到日常生活中。借助某项具体活动实现完善自我和走向社会的目的,增强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有利于塑造学生灵魂。

3.2教材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使用的是国家规划教材,只有少数学校使用自编教材。其中部分学生所编著的教材中仅有现代文学作品和古典文学作品,忽视了学生职业语文能力和写作知识、技能的训练。所以,改革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针对学生专业特点精心编写教材。首先教材要具有实用性;高职大学语文教材要适合职业能力需求,尽可能的贴近生活。高职院校就以培养学生实用性技能为主,对此其语文教学应倾向于实用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其中写作培养一方面考虑到学生今后就业应聘,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医学实验报告和医学论文的写作指导,为学生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口语训练重点培养学生该如何用语言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在教材内容上要是适当的增加优秀的文言常识及医古文,即能突出大学语文特色,还能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其次教材要有针对性;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忽略了不同专业所需语文学科内容和高职生学生职业特点。因此,教材编写要基于满足学生各自职业发展需求和体现专业特点。此外还要将语文工具性结合人文性,内容中实用写作、口语交际和具有典范性的文学作品要占据相同比例,让学生在接受文学熏陶的同时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3.3教学要结合学生职业道德及职业能力

小学教育类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文章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哈尔滨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应性为研究对象,通过自编问卷的形式调查教育科学学院两个年级共计156名在校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认可程度,以此来了解哈尔滨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师范生需求的适应性,并提出若干修改建议,以给师范生培养工作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应性研究;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8-0002-02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高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必须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教师职前教育特点的需要,并在两者中寻找平衡点。而当前国内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多从教师的立场出发进行设计,较少考虑教育对象的需求,人才培养的相关科研工作也多从教育者层面开展,因而在课程实际运行中缺乏适应性,影响了实施效果。因此,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应基于学生的认知经验和专业知识角度进行探讨,并能伴随学生需求的变动进行符合实际的调整,以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养,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小学教师的岗位要求和教师培养的需求。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开展研究。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哈尔滨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12级和2013级在读学生。自编问卷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以被试对“哈尔滨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为调查内容,由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根据对课程学习后的实用性感受度在五级量表中做出选择,以反映其对某一门课程的认可程度。问卷的第二部分是开放性问题,主要是要了解一下除了上述所列举的课程外,学生还期望开设哪些课程,以及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满意度和职业认可度,以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三、研究结果

1. 总体情况

从收集到的数据来看,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整体呈满意状态。在专业学习满意度的相关问题中,97.4%的被调查者认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习可以帮助自己在未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有69.9%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期间所学的课程可以帮助自己找到满意的工作,同时认为在工作中可以使所学内容得到运用的被调查者达91%。从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角度砜矗有39.7%的被调查者表示越来越喜欢教师职业,52.6%的被调查者认为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对小学教师职业的认识有积极变化,对小学教育专业办学满意度达90.4%,这说明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职业成长能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课程的配置结构较为合理,能满足多数学生对专业成长的需求。

2. 各知识板块间的比较分析

从学科性质角度,教师对教育类知识和学科类知识两大类型进行了调查。教育类知识内容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对“教育概论”“课程与教学论”“小学生认知与学习”等通识教育课程的实用性反馈较好,实用性评价都在70%以上。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教育类知识的学习可获得教育教学的一般理论和实践原则,逐渐形成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学习如何去进行教育教学科研与实验,掌握基本的科研程序和方法,培养一定的科研素养。心理学课程使受教育者能懂得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小学生进行智力开发和积极健康情感的培养,帮助其习得良好行为习惯、生活技能和学习能力,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成为优秀的教师奠定理论基础。

学科类课程的调查中,“汉字规范书写”“教师口语”等为代表的教师技能训练课程的开设认可度很高,均在65%以上。被调查者认为传统意义上师范教育的“三字一话”在小学教学活动中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体现着教师的专业基础素质。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设得到了被调查者的广泛认可,但开放性问题的反馈结果显示存在课程难度较大的问题,并且教学应用的软件多数小学多媒体设备并不支持,学习后应用转化率难以保证。

3. 最高分与最低分课程比较分析

在对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中,找出最高分和最低分的课程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探讨学生对课程设置的适应性。学科类课程中的“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小学英语教学技能训练”三门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的实用性评价均高达90%,被试普遍认为通过课堂上高度仿真的模拟教学联系,有利于习得教学方法,在实习和工作中可以很快进入角色,完成教学任务。被调查者还认为可以通过系统的教法训练,完整经历备课授课评课的过程,有利于形成基本学科素养和基本教师素质。同时,教师发现被调查者对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课程的认可度很低,以“人类与自然”和“人类与社会”两门课程为例,在这两门课程的实用性评价中,认为其“很不实用”的被调查者分别达5.1%和4.5%,而认为其“很实用”的被调查者仅占9.6%,这在整体的研究中属于比较极端的情况。另外,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艺体类课程的实用性评价也较低,均不及50%。

四、结论和建议

1. 结论

一是经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发现,被调查者对各板块知识的实用性评价都比较高,很少出现学生对某门课程评价“不实用”或“很不实用”,这说明“哈尔滨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评价较高,整体适应性较好,能满足多数情况下学生学习的需要。二是被调查者反馈教育类课程缺少实践实例的支撑。学习内容多为教育学界经典的理论知识,由于本科阶段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活动的能力有限,再加上有若干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并不明显,因此学习中应试成分较大,效果不理想;而实践与创新教育中,学年论文的体系设置不完善,学生得到教师系统指导的机会少,往往难以有效落实,教育研究能力薄弱。三是从被调查者关于教育类课程和学科类课程满意度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受教育者对学科类课程的需求度较高,访谈结果显示这是受教育者在参加教育见习后的体验感知,他们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师范技能训练在现今小学教育工作中仍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直接体现了一名教师的专业水准。

2. 建议

一是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课程应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要精选对师范生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课程内容,避免课程向单一门类或学科纵深发展。同时,教师要综合考量各方面的因素,在教育类课程与学科类课程间取得平衡。二是在教育类课程的设计中,应加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念导向,完善学年论文制度,使学生在本科阶段能够尝试进行教育科研的初步实践。同时,要对人文社科知识、艺体类教育课程进行改革,以分学期安排课时,改变授课内容(如将美术素描的学习内容改为简笔画的学习),增开手工制作等门槛低、效果好的课程,降低教学内容难度,使其能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素质。三是在学科类课程的设计中,应继续坚持对学生“三笔字”、普通话、课件制作、教学设计等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将书写练习中“小先生”制度推广到其他技能的教学设计中,发挥优秀学生的帮、传、带作用。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实践内容,如增设电子白板的使用训练等,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四是增设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组织学生教育专业技能研习社团、开展学生师范技能比赛、学生专业技能展示等,可让学生在活动中加强对专业的认同,从而获得不断提高自己的动力,使人才培养方案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培养卓越小学教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云鹏,解书,赵冬臣,李业平.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04).

[2]徐祖胜,于艳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整合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02).

小学教育类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儿童教育APP;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一、儿童教育类APP的发展现状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显而易见的就是过去购物需要自己去商店购买,而现今可以享受足不出户、送货上门的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很多事情都变得更加人性化、智能化、数字化。不仅仅是成年人,儿童也深受信息技术的影响,他们所生活的环境中遍布着各种各样的电子和高科技产品。儿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各种新奇的电子产品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陌生,研究过后就可以很快地掌握使用方法并能熟练应用。他们的玩具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玩具,各种有趣的应用围绕在他们身边。学校针对儿童教育在工具上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书本、粉笔、黑板,而是增加了多种多样的数字化的教学工具,有一些学校已经采用了使用iPad上课的模式,深受学生欢迎。各种数字化、智能化的产品如早教机、点读机、学习电脑等围绕在儿童身边,帮助他们进行学习。高新技术改变着教育模式,像iPhone和iPad这样的移动设备如果得到合理的应用,也会成为重要的学习工具。与买玩具相比,现在多数的年轻父母更愿意从大量的儿童教育类软件中为孩子下载一款合适的APP。对于当下的父母来说,儿童教育类APP已成为他们为孩子选择玩具和教育用品的首选。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儿童教育类APP可能是除游戏外最具赚钱潜力的类别。数据显示,在教育类APP应用上,超过80%的热卖应用的对象是儿童,并且儿童教育类软件应用的需求呈持续增长的态势。然而,从市场现状分析来看,儿童教育类APP要想真正迎来大发展,还要克服诸多问题,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二、儿童教育类APP的发展趋势

1.寓教于乐类APP契合儿童天性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游戏中,儿童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同时,儿童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对于单调、乏味的学习内容很容易产生排斥心理。所以,若能够使儿童融入游戏,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创造和学习的乐趣,就能开发儿童的智力和创造力,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

2.知识趣味型APP是发展主流

大量的数据显示,APP应用程序是否有趣、能否激发儿童的兴趣是衡量APP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趣味性是吸引儿童使用APP的关键,所以APP一定要设计得有趣,引起儿童的兴趣,让儿童持续地使用该产品,进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对于如何使设计的APP有趣,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可以把画面做得十分精美,颜色鲜艳,以此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或者采用有趣的、原创性的学习内容,激发他们的兴趣;抑或通过拖拉、点击按钮等动作强调儿童与APP之间的互动关系;等等。这些都可以使设计的产品更具趣味性和互动性,迎合儿童活泼好动、喜欢新奇的个性,得到他们的青睐。

3.市场细分和使用群体细化

未来APP的设计将有两个关键点。首先,婴幼儿早教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目前,婴幼儿早教市场的开发并不完善,有一定的盲目性,用户的定位不清晰,山寨类的产品比较多。为了使APP能有更好的发展,开发者和设计者需要重新对婴幼儿用户进行细分和精准定位,这样才能开发出更好的产品。其次,应该加强对学龄儿童的关注。学龄儿童年纪比较小,刚从游戏转到正规的学习上,自身认知与发展能力均不成熟。使用群体细分不仅有利于开发者准确定位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具体需求,也便于家长更加轻松、准确地为孩子找到合适的应用。

4.启蒙教育向小学教育的重心转移

目前,市场上的多数儿童教育类APP产品是针对学前儿童的启蒙教育而设计的,市场发展并不均衡。我们应该将重心向小学教育转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随着儿童教育类APP市场竞争日渐激烈,学前儿童启蒙类APP市场趋于饱和,开发者应努力寻求更多的市场机遇,小学儿童的教育势必成为未来的一大热点;另一方面,随着学前儿童逐渐长大,他们对于小学教育类APP的需求也会逐渐增长。开发者须与用户的需求相匹配,所以未来的关注点势必由启蒙教育向小学教育转移,下一个儿童应用的热点是为小学生而设计的。结语文章主要研究了儿童教育类APP的发展现状,指出其未来的路还很长,儿童教育类APP要想真正迎来光明,还需要克服诸多问题。同时,文章也分析了儿童教育类APP的发展趋势,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儿童教育类APP以后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类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学分制

一、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课程

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6年,颁布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设》的文件,对教师专业化作出明确的界定。它指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

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世界教师职业发展的共同趋势。教师专业化包括教师的职前专业培养和职后专业的继续提高,它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教师的职前培养即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既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师专业化终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教师的教育水平是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教师的质量体现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中,教师教育课程是教师专业化的标志性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具体体现和重要保证。我国的教师教育目前仍存在着学科水平低、办学条件差、培养规模僵化、教育观念落后,课程设置陈旧、专业化程度不强等种种弊端。

二、目前教师教育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

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受教育部委托,研究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讨论稿)》明确指出,“教师教育课程”专指教师教育机构为培养和培训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所开设的教育类课程。目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开设还存在很多问题:

1.开设的课程门类太少

目前,我国的教育类课程仍然是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老三门课。而美国和日本,教育类课程大多在10门以上。如美国大学的教育类课程有教学过程、儿童发展、特殊类型学生的特点、职业道德、学校体制与管理、计算机辅助教学、传播媒介与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设计与评估、课堂管理等10多门课。日本大学开设的教育类课程有初等教育原理、中等教育原理、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指导、学校管理、学校行政、社会教育、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学校卫生等课程。

在教育类课程开设的形式上,各国的教师教育课程极少采取一门课一学期的实施方式,其教师教育课程多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课时根据各个专题的特点及需要灵活掌握。在英国的3+1模式中,专业选修课围绕教育、课程、学校、学生等问题设计了31个专题,而学生只需要选修两门课程。日本有关教职的课程43门,其中选修课32门。韩国选修课的设置则遍布除大一之外的其他三个年级。

2.课时所占比例过低

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70多个国家教师教育的情况作了调查,各国的教师教育课程差异很大。但综合来看,学科课约占领35%,普通文化教育和教育理论各占25%,教育实践占15%。

某些国家的教育类课程约占总学时的20%~33%,我国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6%~8%,这与西方教师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如美国四年制本科教育科学占全部课程的20%左右,英国达到25%,德国占20%~25%。

3.理论陈旧且与实践严重脱节

近年来,一些学科如脑科学、认知科学等心理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对教师教育和学生学习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而现在的心理学教材基本上还是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卫生学等方面知识的大拼盘,教材知识体系和内容落后,根本不能反映当今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再如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开展多年,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现今基础教育影响极大,而现在的教育学教材根本没有涉及这方面,学生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一无所知,严重脱离基础教育实际。

4.教育实践

教师职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教师需要经过长期的专业职业训练,才能有教学新手成长为专家型教师。教育科学所揭示的教育规律,总结出的教育教学方法只有经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才能转变为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实际能力。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途径,是学生走上教育岗位前的最重要的实践锻炼机会,对树立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缩短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适应期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教育实习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教育实习时间短。我国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实习的时间一般为6周左右,仅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4%左右,学生刚刚熟悉了一些教学和教育工作,就匆匆结束了。英国教育实习时间为12~18周,日本14周,德国72周,法国27周。二是理论与实践分离,师范生对现在中小学教育现状一无所知,以至于到了中小学束手无策。三是高校的指导教师一方面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压力大,另一方面长期和中小学不打交道,对现在中小学已发生很大变化的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根本不了解,指导学生缺乏针对性,甚至帮倒忙。

三、学分制条件下构建教师教育课程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只要完成规定的学分要求,就可毕业。学分制有三大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可能制定出科学、规范和可操作的制度,运用现代化先进的管理手段,实现预期数量、规格和质量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师教育专业实施学分制,优点是能够创建富有弹性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意向、智能的差异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师教育类课程,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培养其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课程设置是教师教育的核心问题。要改变现行的教师培养模式主要侧重学科知识,其课时占60%的局面,按照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应具有比其他专业更宽泛的知识,具有接近于综合院校的学科知识水平、出色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有创造性的教育研究能力。

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可设置为三个模块:通识教育、专业学科教育和教师教育,三个模块的学时数各占三分之一。其中每个模块可分必修课和选修课。

1.教师教育课程开设分三个系列,即心理学、教育学和学科教学论

心理学课程具体门类有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卫生学、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社会心理学、教师心理学、学校心理辅导、问题学生诊断与干预;教育学课程具体门类有德育原理、教育评价、课程论、教育哲学、当代中小学教育改革专题、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另增设反映当代最新心理学、教育学和学科教学论最新研究成果的课程。

2.必修与选修相结合

必修课开设的课程是一个未来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科学知识。选修课开设课程主要是拓宽知识面、培养个人兴趣爱好,为今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两者的比例为1∶3较为合适。

3.教育实践分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总时间应达到一个学期

教育见习可以分散在各个学期实施。现有的教育实习都是在大四一次完成,等到教育实习中发现问题了,实习也已结束了。要改一次教育实习为多次教育实习,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在毕业后就能尽快地适应教育和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