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个人社区服务报告

个人社区服务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个人社区服务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个人社区服务报告

个人社区服务报告范文第1篇

伴随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与生活质量状况等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上海作为大都市,其老年人口数逐年增加,老人群体成为了城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调查,截至2009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1 40070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570万人,占总人口的225%,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5665万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79%,占总人口的40%。而“纯老家庭”(本文所界定的“纯老家庭”,是指仅有老年人独自生活或老年人与其他年轻家庭成员分开居住生活的家庭)老年人数量也在加速增加,截至2009年末,上海市“纯老家庭”老年人总数达9221万人,比上年增加583万人,比2004年首次统计增加了2125万人。“纯老家庭”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2730万人,占全市8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482%;单身独居老年人1887万人,约占老年人口的6%。[1]

随着上海市人口老龄化过程的进一步发展,上海市老年人口继续呈上升态势,华泾镇也不例外。据相关调查数据表明,截至2009年末,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常住人口51 096人,其中户籍人口30 506人,外来流动人口20 590人。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6 598人,占总人口的2163%; 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1 545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342%,占总人口的506%。[2]从两组数据来看,华泾镇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与上海市整体水平相近,只是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比重略高于上海市整体水平。华泾镇的老年人口群体对大都市上海的老年人群体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为了解大都市上海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区服务需求状况,本调查组于2010年9月选取华泾镇的老年人群体进行有关的生活现状和社区服务需求调查,旨在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更好地提供老年人所需的各种社区服务提供参考与依据。

二、调查方法与人口特征(一)抽样方法与测量工具本调查抽样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具体方案为:第一步,从华泾镇全部18个居(村)委中随机抽取10个居(村)委;第二步,在抽取出的10个居(村)委中,将每个居(村)委会的全部老年人口名单编号,再依照随机数表随机抽取80位调查对象。按照此方案,本调查共抽取了800名调查对象,发放问卷800份,回收800份,有效问卷798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975%。问卷填写大部分由经过简单培训的调查员面对面问答方式进行,同时,也有少量问卷由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自行填写。调查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本调查主要采用自行设计的“老年人生活质量与服务需求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人口变量、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社区服务需求量表三方面。社会人口变量主要涉及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离退休前的职业、婚姻状况、居住形式、养老经费来源等。“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广泛被应用于社区人群生活质量的评估,也常常用于特定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病人等)生活质量的综合评定。本调查采用了其心理功能维度与社会功能维度两部分内容来评定社区老年人口这方面的生活状况。 “社区服务需求量表”是根据本研究前期对老年人口一些情况的了解而设计的,以了解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这是一个四分位量表,询问老年人对社区服务需求程度,从“没有需要”(0)到“极其需要”(3)。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此部分的20个项目聚类成三个因子:日常生活需求(8项)、文体活动需求 (6项)、心理健康需求 (5项),且得分越高,对社区服务需求的程度就越大。(二)调查对象的人口特征据表1的调查数据显示,本次调查对象中老年人口的女性比例较高,比例达到614%,大大高于男性的比例。从年龄构成来看,平均年龄为70岁,60~75岁的老年人口比例占到了658%。而老年人的文化程度以初高中为主,比例合计有549%,大专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也不在少数,比例达到125%。老年人口大部分婚姻状况为已婚夫妇,比例高达67%,但单身老年人口也占有一定比例,如离异、丧偶等,其中丧偶比例较高,为277%,这一类老人尤为需要更多的关注。老年人多数选择与子女分开居住,要么与配偶合住,要么独居,比例分别为515%、229%。独居老人的比例不低,而选择与子女一起居住的仅占到四分之一。老年人的养老费用绝大多数来源于离退休工资与养老保险,比例分别为916%、56%,可见老年人的养老费用

制度保障为主。此外,老年人口的离退休前职业以工人与干部为主,比例分别为559%、206%。三、大都市老人的生活质量状况(一)心理功能维度状况老年人的心理功能维度状况从5个因子来进行分析,分别为精神紧张度、负性情感、正性情感、认知功能、自尊。每个因子满分为100分,被调查者的得分值越高,功能性越好。1.老年人在心理功能维度上的生活质量概况老年人负性情感程度较重,自信与思维能力较低。从表2的数据可以发现,老年人的总体心理功能较好,均值得分达到726。从具体因子来看,老年人的负性情感因子得分相对最高,均值得分达到8326,远高于其它因子得分,可见老年人的负性情感程度较高。老年人精神紧张度的因子得分值也相对较高,达到7511,表明老年人遇到的紧张性生活事件的数量较多。而老年人的自尊和认知功能因子的相对均值得分较低,分别为658、667。这表明老年人在自信与思维能力方面略有下降,呈现出相对较低的水平。

2.老年人心理功能方面生活质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依据表3中关于老年人心理功能方面生活质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可得五点认知。

第一,老年人文化程度越高,心理功能越强。从文化程度来看,大专及以上学历老人组在总体心理功能以及各因子心理功能方面的均值得分都相对最高。老人的学历越高,他们的心理功能水平越好。

第二,低龄老年人的心理功能较强。在年龄分组比较方面,60~75岁老年组的总体心理功能,以及各因子的心理功能程度都要高于75岁及以上的老人组,并且两组都在负性情感因子方面的得分相对最高。 离退休前为技术人员的老年人的心理功能较强。在离退休前的职业方面,离退休前职业是技术人员的老人组在精神紧张度、正性情感、认知功能以及总体心理功能方面的均值得分相对最高,而离退休前职业是干部的老人组在负性情感、自尊两个因子上的均值得分相对最高。

第四,独身老年人的心理功能较低。从婚姻状况来看,单身老人组在总体心理功能以及各因子心理功能方面的均值得分都要略低于已婚夫妇老人组。

第五,独居老年人的心理功能较低。从居住形式来看,个人独居的老人组在总体心理功能以及各因子方面的均值得分都相对最低,尤其在认知功能与正性情感两因子方面的心理功能水平颇低。独居老人的心理功能水平的偏低,表明这一老人群体急需更多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

(二)社会功能维度状况老年人的社会功能维度状况也是从5个因子来进行分析的,分别为社会支持、人际交往能力、学习、业余娱乐、婚姻与家庭。每个因子满分为100分,被调查者的得分值越高,此方面的功能性越好。1.老年人在社会功能维度上的生活质量概况老年人社会功能较强,其中人际交往能力功能尤为突出。从表4的数据可以发现,老年人的总体社会功能显得较好,均值得分达到698。从具体因子来看,老年人的学习因子得分相对最高,均值得分达到7639,高于其他因子得分,可见老年人的学习能力较强。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因子得分值相对最低,仅为5432,表明老年人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但是老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均值得分较高,达到7568,这表明他们与家人、朋友等人际关系较佳。此外,老人的业余娱乐生活因子均值得分也偏低,表明老人们缺乏业余娱乐生活。

2.老年人社会功能方面生活质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依据表3中关于老年人社会功能方面生活质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可得五项认知。

第一,低龄老年人的社会功能较好。在年龄分组比较方面,75岁及以上老年组的总体社会功能以及各因子方面的均值得分都要远低于60~75岁老人组,并且均值得分差距较大。而两组都在人际交往能力因子方面的得分差异明显。这可能与75岁及以上的老人不便出行以及其他诸多不便因素有关,也可能与他们的人际关系圈萎缩相关。

第二,已婚老年人的社会功能较好,社会支持因子功能尤为明显。从婚姻状况来看, 单身老人组在总体社会功能以及各因子社会功能方面的均值得分都要低于已婚夫妇老人组。已婚夫妇老人组的社会支持因子均值得分远高于单身老人组,分别为636、3544。可见,单身老人们在社会支持方面的功能严重缺损。

第三,学历越高,老人们的社会功能越好。从文化程度来看,大专及以上学历老人组在总体社会功能以及各因子社会功能方面的均值得分都相对最高。

第四,离退休前职业为干部的老年人的

社会功能较强。在离退休前的职业方面,除了在业余娱乐生活因子方面,离退休前职业是干部的老人组在社会支持、人际交往能力、学习、婚姻与家庭以及总体社会功能方面的均值得分相对最高,而离退休前职业是专业技术人员的老人组在业余娱乐生活因子上的均值得分相对最高。离退休前职业是干部的老人有着很好的社会地位与人际关系,这有利于老人老年生活中的社会功能的表现,尤其是社会支持与人际交往能力两个因子方面的功能体现。

第五,独居老年人的社会功能较差。从居住形式来看,个人独居的老人组在总体社会功能以及各因子方面的均值得分都相对最低,尤其在社会支持因子方面的社会功能水平颇低。而与配偶合住的老人组在总体社会功能以及各因子方面的均值得分都略高于与子女合住的老人组。可见,虽然老人们与其子女们分开居住,但是这并未影响到老人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社会支持的获得,反而老人们在这些方面的社会功能得以更好地展现出来。

四、大都市老人的社区服务需求

及其影响因素(一)大都市老人的社区服务需求状况1.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概况根据表5的数据可知,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程度较高,其中文体活动服务需求较为突出。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情况是基于自行设计的“社区服务需求量表”来测定的,包括日常生活需求(8项)、文体活动需求 (6项)、心理健康需求 (5项)。采用四级计分,得分越高,对社区服务需求的程度就越大。从表5的数据来看,老年人的整体社区需求程度较大,均值达到0.34。具体来看,老年人对于日常生活服务需求程度相对最低,即大多数老年人对于日常生活没有太大的服务需求。相对而言,需求程度最高的是老年人对文体活动服务的需求。其中,老年人对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程度也较高,这一方面的服务需求不容忽视,这与上述老年人的负性情感等心理功能水平强正好对应起来。表5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项目日常生活

服务需求文体活动

服务需求心理健康

服务需求整体社区

服务需求样本n798798798798均值0.11 0.60 0.43 0.34标准差0.28 0.55 0.45 0.27

2.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单因素方差分析根据有关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见表6)可得三点认知。

第一,高龄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服务需求较高,低龄老年人的文体活动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较高。在年龄分组比较方面,75岁及以上老年组的日常生活服务需求程度远大于60~75岁的老年人组。而在文体活动服务需求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方面,75岁及以上老年组的日常生活服务需求程度远低于60~75岁的老人组。

第二,独身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服务需求较高,非独身老年人的文体活动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较高。从婚姻状况来看,单身老人组在日常生活服务需求方面的均值得分都要远高于已婚夫妇老人组。已婚夫妇老人组的文体活动服务需求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均值得分远高于单身老人组。可见,单身老人们更希望获得较多的日常生活照顾服务。

第三,独居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服务需求较高。从居住形式来看,个人独居的老人组在日常生活服务需求方面的均值得分相对最高,而在文体活动服务需求方面的均值得分又相对最低。可见,独居老人相对更多地期望获得日常生活方面的服务,这与他们独自生活有关。相对而言,老人独自生活更困难一些。而与子女合住的老人们生活能获得子女的照料,他们就期望获得更多的文体活动服务。 都市老人社区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与他们的生活质量状况息息相关,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与其心理功能与社会功能维度上的生活质量状况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61、0298,且在001的显著性水平关系显著。可见,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与他们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是正相关关系,即老年人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水平越高,他们的社区服务需求越强,反之亦然。

为进一步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对其社区服务需求的影响状况,本研究将采取分层回归分析。第一步自变量为老年人的心理功能及其五个因子,以考察老年人的心理功能对他们社区服务需求的影响。第二步加入社会功能变量,以考察在控制了心理功能后,社会功能对他们社区服务需求的影响。第三步加入了一些社会人口特征变量,以考察在控制了老年人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后,社会人口特征因素对他们社区服务需求的影响。

根据表7数据所

,线性分层回归的第一步以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为因变量,他们的心理功能为自变量进行回归,r平方为004,f值为716,f检验在001水平上显著,模型拟合度非常好。分层回归第二步加入了老年人的社会功能为自变量,r平方变为012,f值为1294,f检验在001水平上显著,与第一步相比,误差消减比例得到提高,模型拟合度进一步得到提高。第三步加入了社会人口特征为自变量,r平方为015,f值为442,f检验在001水平上显著。与第一步、第二步相比,误差消减比例有一定程度的削减。因而,模型三相对于模型一、二而言,拟合度有所下降,但是模型二与模型一相比,其拟合度有所提高。因而,三个模型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是模型有统计学意义不等于模型内所有的变量就有统计学意义,还需进一步对各自变量进行检验。从上述数据来看,在001显著性水平上,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受到他们的负性情感状况、人际交往能力状况、婚姻与家庭状况、年龄四个因素的影响显著;在005显著性水平上,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受到他们的自尊状况、居住形式两个因素的影响显著;在01显著性水平上,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受到他们的学习、业余娱乐生活两个社会功能因素的影响显著。

基于上述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受到他们的负性情感状况、人际交往能力状况、婚姻与家庭状况、年龄、自尊状况、居住形式、学习、业余娱乐生活方面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老年人的年龄越大,他们的社区服务需求越小;老年人的自尊水平越高,他们的社区服务需求越小;老年人的负性情感越多,他们的社区服务需求越小;老年人的婚姻与家庭越幸福,他们的社区服务需求越小;老年人的人际交往能力越强,他们的社区服务需求越大;老年人的学习功能水平越高,他们的社区服务需求越大;老年人的业余娱乐生活越丰富,他们的社区服务需求越大;老年人与子女合住或者老年人独居,他们的社区服务需求越大。

五、讨论与建议

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状况是用来考察老年人健康程度的综合指标,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良好生活适应状况的综合测量,而本调点聚焦于老年人的心理与社会方面的生活适应状况的考察。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与其生活质量有着密切关系,受到他们的年龄、自尊水平、婚姻家庭幸福度、人际交往能力、业余生活丰富程度、居住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状况方面,部分国内学者相关研究与本调查结果有着一些类似的发现。占建华通过对浙江省1 085名60岁以上社区老人的调查表明,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有经济状况、躯体健康、社会支持、婚姻家庭等。[3]徐慧兰的调查表明躯体疾病、兴趣爱好以及不良生活事件(丧偶、离婚、家庭不和)等因素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4]姜维调查发现,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社会交往、健康状况及生活满意度,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年人生活质量反而低,还发现多数老年人有负性情绪,主要有孤独感、衰老感和自卑感。[5]

在老年人的社区服务研究方面,多数研究聚焦于老年人的社区助老服务,[6]老年群体照料体系[7]及照料意愿[8]等方面。基于本调查的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强烈,而如今社区的为老服务水平或模式未能有效地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在实践层面上,上海市政府完善了全市的为老服务体系以应对率先于全国而至的老龄化社会。在医疗方面,为老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得以完善,如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家庭病床服务,开展老年人社区健康干预;在养老服务方面,进一步加快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如2010年新增养老病床约1万张,新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0家,新设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65个,同时,进一步提升养老机构管理服务水平并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及加大养老服务的业务培训力度。[9]可见,当前上海市的为老服务虽然整体水平有所提升,但仍未重点关注老年人的个性化服务需求等特性,尤其是从生活质量层面上切入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内容。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状况切入关注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也许能利于构建适合于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或服务模式,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内容。如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居住方式、人际交往倾向等方面,老年人的社区服务的供给应该趋于个别化、专业化,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有效地回应

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因而,结合本次调查数据结论与当前上海市为老服务的现状,为更完善地对上海老年人提供切实有效的社区服务,本文提出两个建议。

一方面,需要整合社区内为老服务资源,完善为老社区服务的平台建设。首先,重构社区内的家庭养老资源。家庭作为社区中最基本、最有效的养老资源,应重构它的地位和角色。社区服务应该依托于老年人的家庭而非仅仅是个人的支持,以满足老人的照顾需求,而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模式也是城市养老社区服务事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政府应积极挖掘及发挥社区内的家庭养老资源。例如,一方面政府构建培训平台以加大对老年人的家庭成员进行简单培训,从而有助于家庭内部提升为老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培育适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以使老人得到较专业的服务,从而让老人生活和身体、心理更健康。其次,利用与盘活社区现有资源。加强社区或共同居住区域的为老服务资源的整合,提高为老服务资源利用率是发展老年人社区服务的有效途径。据调查,老年人对于政府现有提供的服务及一些服务平台并不是非常了解,也并未积极参与其中,这与他们不了解社区有哪些服务,能提供哪些服务等因素有关。建议对现有服务资源进行全面了解与整合,通过社区传播平台,广泛宣传现有针对老年人的服务内容与服务平台。面,要建构以需求为本的老年人社区服务体系、加强专业化为老服务。针对目前老年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政府应该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探索采取多种形式满足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首先,实行按需服务,合理配置社区养老资源。不同类型的老年群体有着不同的养老需求,为老社区服务应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例如,对于低龄自理的老年人而言,实现“老有所乐”是他们最大的需求,社区可以依托老年活动室等开展文体娱乐活动,以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对仍有工作意愿的老年人应鼓励他们开辟第二职业,实现自我价值。此外,对于特殊的老年群体,如残疾老人、患病老人等,要及时关注他们的服务需求,动员各方力量,使他们能够安度晚年。其次,提升心理服务水平,应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需求。本次调查发现,老年人的部分心理功能水平缺失,对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较高。目前社区中所能提供有关心理健康的服务仍然较少,老年人普遍存在焦虑感、孤独感、无用感等,尤其是独居老人以及缺乏自理能力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要重视,上述数据也反映出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相对最大。此外,一个完整、充实的老年人社区服务体系,人员配置应由专业照顾人员为主,以提升老年人接受专业化服务的水平。政府应将专业社会工作者纳入为老社区服务队伍,并对专业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化能力的提升与管理,以专业化为发展方向来提高他们的同质性水平,促进相互间的沟通交流,并满足老年人社区服务的需求。

[1]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2010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eb/ol].[20110419]. http:∥shanghaigss.org.cn/news_view.asp?newsid=7892.

[2]华泾镇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华泾镇老龄工作简报:第2期[eb/ol].[20120201].http:∥huajing.gov.cn/webfront_jumin/view_0.aspx?cid=2&id=5087&navindex=0.

[3]占建华,梁胜林.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健康心理杂志,2003,11(2):145—147.

[4]徐慧兰.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4):160—162.

[5]姜维,林天海,李敏,等.广州市海珠区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j].广东医学,2007,28(7):141—142.

[6]贾云竹.北京市城市老年人对社区助老服务的需求研究[j].人口研究,2002,26(2):44—48.

[7]桂世勋.构建广义的老年人照料体系——以上海为例[j].人口与发展,2008,14(3):78—83.

个人社区服务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未成年犯;社区矫正;违法犯罪

一、我国现阶段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的现状

社区矫正制度的思想源于现代西方国家刑事政策思想中的“刑罚经济思想”,认为为了防止自由刑的适用带来不必要的损害,应尽量采取非剥夺自由的制裁方法,因而要提倡非犯罪化、非刑罚化,讲究刑期无刑和刑罚经济。我国大陆地区开展社区矫正的时间相对较晚,2002年司法部在《关于改进和完善我国社区娇正制度的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立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初步设想。其中重点提到了将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作为社区矫正的重点对象。2003年最高院、最高检、公安部和民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对符合条件的犯罪未成年人进行社区矫正。2011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第一次在刑法条文明确规定了社区矫正。2012年3月14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修正案) 》在我国长期的少年司法实践经验和成果基础上,专门规定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审理原则,同时也为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活动确立了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指导原则。而法律援助制度、合适未成年人在场制度和附条件不制度的法定化也是对少年司法实践经验的肯定,有力的配合了社区矫正的进行和开展。其中的社会调查程序使得对未成年犯罪人定罪量刑更加规范化,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则和《刑法修正案(八)》中的免于前科报告义务相一致,有效的实现了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对接,保障了未成年犯罪人的合法权益,使其能够更好的进行社区矫正,从而尽快回归社会。1

我国于2009年开始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各地在开展社区矫正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项目及形式,为在全国推行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矫正积累了经验。例如北京市司法局成立了专门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领导小组,在市、区和街三级形成了以党委政府主管领导牵头的社区矫正工作机制。北京市司法局集中培训了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者,聘请北大和民政干部管理学院的多名专家教授对300多名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北京市海淀区司法局还在中国人民大学创立了“海淀区拥抱未来青少年志愿中心”开展未成年犯罪的社区矫正工作。北京市东城区政府协调区卫生局,依托社区卫生精神预防康复中心,组建了专门的心理矫正队伍,并且专门设立了未成年人矫正室,为心理矫正提供规范场所。2

青岛市实行“红黄绿”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警机制。通过建立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成长评估体系,以青少年日常行为表现所反映出的违法犯罪威胁性程度为主要判别依据,将社区青少年大致化分为“红”、“黄”、“绿”三大群体。其中,“红色”青少年群体主要是指有触犯《刑法》或《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行为的青少年;“黄色”青少年群体主要是指单亲家庭、困难家庭和有长期逃课逃学、迷恋网吧、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倾向的青少年; “绿色”青少年群体是指大多数行为正常、健康成长的青少年。该机制的主旨在于建立一支专业化、分工明确的帮教小组,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和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灵活多样的预防教育和帮教措施。3

上海市在2002年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初期,就提出了要充分发挥社工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作用。目前,专门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上海市新航社区服务总站已顺利运作了两年多,新航社区服务总站为社区服刑的未成年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免费就业技能培训,邀请劳动部门讲解就业形势与正确的就业观念及面试技巧,使帮助服务与教育改造完全融合在一起。上海市少管所创立了假释辅导站、试学基地等多种具体制度,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上海市徐汇区还专门成立了“心理咨询师工作坊”,定期开展学习、交流和研讨工作,为该区有计划和有针对性地开展未成年犯罪人心理矫正工作提供了指导性意见。4

广州市采取社会教育、感化、挽救违法犯罪青少年“金不换”工程,采用符合少年身心特点的审判方式,形成了矫治和预防的功能体系。该体系中缓刑帮教制度最具特色,该制度规定在判决生效后,法庭对每个缓刑少年建立考察追踪档案,指派2名陪审员跟踪帮教,并将少年的表现写成书面报告呈报主审法官。法官、陪审员与少年犯的家庭、辖区的民警、街道居委、村委、学校等帮教小组须保持经常性联系,定期回访考察,帮助其解决就学、就业困难,使帮教措施见实效。此外,“金不换”工程在1995 年起还开通了“羊城青年热线”,由少年法庭法官与团市委干部、资深执业律师、心理学专家等当场解答青少年的心理、生理和法律问题。5

二、我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

目前,我国未成年社区矫正制度的构建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一体化的制度体系,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目前制约社区矫正工作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居民对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的偏见。社区居民对社区矫正这一新生事物,大多表示陌生,认为社区矫正就是“判了刑不用进监狱”或“坐家庭牢”,对接受社区矫正的犯罪人普遍存在防范心理,认为他们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或多或少存在着担忧与不安,尽量避免与服刑人员接触,这给社区矫正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2、未成年犯罪者的社区矫正项目单一。我国未成年犯罪者的社区矫正虽然也有一些专门的项目,如公益劳动、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技能培训、心理矫正及就业指导等,但这些项目缺乏对于特殊矫正对象的针对性,有的项目则存在着无法准确评估的问题,而且他们各自分开,缺乏使用上的程序规定,如使用上的先后次序、项目的组合原则等。

3、社区矫正的工作机制和人员配置不适应对未成年人犯罪实施矫正的需要。我国目前严重缺少专业的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人员,尤其是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律的专业人才极其缺乏,很多社区矫正工作者只是经过短期的简单培训就开始从事矫正工作,在社区矫正理论、相关专业知识、基本的矫正方法及技术技能上准备不充分,直接影响矫正的效果。而且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社区矫正的志愿者队伍,缺少社区矫正所需要的人才。

三、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制度

(一)培训、吸纳专业的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人员

我国学者认为,“社区矫正是一项刑罚执行工作,应当由高素质的,稳定的工作人员队伍。这样才能保证社区矫正工作的严肃性和高效性。但是,目前在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建设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和研究设想,未来的社区矫正工作主要应当由司法行政部门及其隶属的基层机构负责。” 6

社区矫正是一项刑罚执行工作,应当有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的工作人员队伍,这样才能保证未成年犯罪社区矫正工作的严肃性和高效性。目前我国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主要是由司法行政部门和公安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但是,由于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仅仅依靠专业的工作人员力量根本不够,所以必须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应当建设一支由专业人员、社会团体和社会志愿者三部分构成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同时还应当建立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培训制度。

(二)建立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矫正项目

1、开展职业指导与就业培训。考虑到部分未成年人因经济问题走上违法之路,而所有的未成年人终究要走向社会,以自己的劳动维系个人和家庭的生活,因此对未成年人开展职业指导和就业培训非常必要。矫正工作者一方面要发现并培养未成年人的兴趣所在,一方面还要矫正部分未成年人的好逸恶劳思想,重塑正确的价值观与劳动观。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未成年人改造,还有利于预防未成年人再次犯罪。矫正工作者可以通过与未成年人主动交流让未成年犯认识到行为的危害性,通过引导教育使其从内心真正悔过,彻底放弃犯罪的念头。此外还应培养未成年人的社会适应力与交往能力,强化积极的自我意识,学会理性思考与换位思考,克制自己情绪,处理好两性关系等。由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行为手段、危害后果各不相同,因此社区矫正项目的设立也要因人异,因罪而异。

(三)构建异地矫正制度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复学或就业时,大多不愿意让周围同学、同事知道其服刑人员的身份。因此,从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出发,各级矫正组织既要注意保密范围、讲究工作方法,又要防止服刑人员因读书、就业发生脱管、漏管现象。实践中,可采用“异地矫正”模式,即不在辖区内公开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身份,把矫正活动的开展与其所在的社区分离。这也是与免于前科报告义务和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相协调的。7

注释:

1. 舒洪水.未成年犯罪人之社区矫正[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4):92.

2. 吴玉华.把握关键环节 注重社会效果 全力推进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深入发展[J].中国司法,2004(9):36-39.

3. 贾洛川.中国未成年违法犯罪人员矫正制度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67.

4. 武玉红.我国社区矫正之现状与评析[J].社会,2004(04): 58.

5. 姜祖帧.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M].法律出版社,2010:115.

6. 吴宗宪.目前中国社区矫正的问题与前景[J].辽宁公安司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6(4):8.

7. 同2第95页.

参考文献

[1]刘强.美国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2]王亚东,鲍遂献.中国现阶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研究[M].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

[3]纪姗姗.论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制度[D].吉林大学,2012.

[4]丁磊.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探微[D].西南政法大学,2010.

[5]张玮.我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立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6]聂阳阳.我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03).

个人社区服务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养老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2006年2月23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首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中国平均每年将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速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为17.17%。

2013年2月28日,在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中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1.94亿,比上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的14.3%;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报告同时还指出,空巢老年人口数量继续上升,2012年为0.99亿人,2013年也将突破1亿大关。

在中国,由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领域等没能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齐头并进,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尤其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养老现状令人堪忧。“谁来养老,在哪儿养老”是今后牵动每个社会成员的大问题,今年召开的“两会”,关于民生、养老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热词,除了养老金,大家更关注的是养老模式―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二、妥善解决养老问题意义重大

关心老年人的今天,就是关心我们自己的明天。“老有所养”已成为十七大报告中“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内容之一;十报告指出:“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妥善解决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幸福,更关乎国家和谐稳定和发展―“老有所养”不仅应成为一种社会理想,更是社会进步及文明的标志,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目前我国养老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挑战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早在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就认识到了“亲亲”和“敬长”的重要性,认为要治理天下,保持社会稳定,就必须向百姓提倡“孝行”,实现“家”的和谐。历代统治者都强调“百善孝为先”“养儿防老”是中国历来的传统居家养老模式。

但随着社会的变迁、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家庭结构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照顾意识淡化、家庭照顾功能弱化、空巢老人增多,老年人照顾上的需求巨大,家庭照顾资源严重不足,使家庭养老面临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大多数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更加突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社会机构养老受到许多制约

我们对常州市戚墅堰区花苑社区居民进行随机调查,大部分人认为:送老人去养老机构无疑可以解决后顾之忧,但又怕背上不孝顺的骂名。只有少数人表示,养老机构的条件、待遇好的话,会考虑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相对子女们的态度,很多老人表示:在生活不能自理时,为了不拖累儿女会考虑养老机构。不过老人们表示,身体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喜欢和家人待在一起。

按照中国人的养老习惯,大部分老年人不愿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去养老机构生活,因为农村的敬老院、城市的福利院、老年公寓等,不仅牺牲了老人们原有的生活习俗而且费用较多―机构养老还没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3.社区居家养老是缓解城市人口老龄化的有效途径

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养老方式。它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种服务模式既解决了在养老院养老亲情淡漠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发展社区养老既能满足老龄人口对社会养老服务的多方诉求,又能弥补政府财政和服务能力的相对不足,是缓解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对常州市养老现状的调研

1.常州市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情况

常州市早在1985年就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比全国提前15年。全市老年人口以年均4.52%的比例增长,据预测,到2015年,常州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2.46%。比如,戚墅堰区花苑社区居民总人数8983人,60岁以上老年人2725名,占比30%,且以空巢、独居老人居多。

戚墅堰区老龄办负责人表示:常州的老年人口比重越来越大,但进入敬老院、福利院和老年公寓的很少,大部分仍然选择“居家养老“这种传统模式。

2.花苑社区托老所服务得到社会的认可

2012年10月,花苑社区托老所建成并投入使用,它能为社区老人及时提供日间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情感慰藉等多样化服务。老人们白天到托老所可看书读报聊天,也可打牌奕棋,或开展其他有益的文体活动,既能健身又能益智,延缓衰老,晚上回家仍可享受天伦之乐。托老所的优点还在于收费不高,绝大多数老人都可承受。

3.社区居家养老得到政府、地方、企业的支持

(1)政府资助支持社区养老。从2001年开始,我国发行福利彩票筹措资金资助城市社区老年福利服务、农村敬老院,为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社区照顾”提供制度化的支持手段和平台。

(2)地方互助社区养老。比如花苑社区建立的社区、助老志愿者、居家养老服务站、活动中心、民间组织五方连动的服务网络体系。

(3)单位社区福利养老。戚墅堰区花苑社区与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戚墅堰机车车辆厂结对共建,企业为离退休老干部提供1400平方米的专门活动场所,配备专人管理。

4.社区服务日臻成熟

社区根据老年人需求和自身条件,开展短期供养、日间照料以及助餐、助医等生活服务,还兼顾老年人文化娱乐、教育、社会参与、权益维护等多种需求;服务人员既有专业、专职人员还有志愿者队伍。

我们在戚墅堰区花苑社区进行关于“到哪去养老”“老人需要哪些社区服务”“社区如何提供服务”“养老金能养老吗”“居民对社区养老的需求”等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许多居民认为“社区照顾居家养老,不仅解决了家庭养老的不足和子女难以尽孝的矛盾,还解决了社区部分40后、50后人群的就业问题”。调研中,社区居家养老老人、子女、亲朋,对现在党和政府采取的这一“便民、利民、惠民”的好政策深表赞赏和感激,认为不仅解决了温饱生活还很安心,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5.社区居家养老面临的困境

调研中我们还得到了“专业护理不够、照顾不太正规”“养老金太少、老年人福利保障、医疗保障有缺口”和“读老年大学社区应出学费”“社区要经常组织一些文艺活动、培训、讲座,让老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等问题和诉求。因为目前社区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一般都是四十岁到五十岁的人群,这些人的学历大部分比较低,有的外地务工人员比较多,素质参差不齐。同时,服务还仅限于提供家政服务、护理保健等,老年人精神方面的需求不能满足,比如社区老年文化娱乐设施配套、老年人心理咨询服务等还跟不上等。

五、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几点建议

1.完善和营造良好的敬老、养老氛围

(1)加强宣传,弘扬中华民族孝道和尊老的优良传统。通过社区教育、道德讲堂、模范引领等宣传,使每个公民真正认识到传承孝道和尊老、安老、养老是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的责任,营造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建立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在每个城市社区、农村乡镇驻地和有条件的农村社区设立家居养老、护理中心以及文体娱乐中心等;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规范标准,并将老年人心理关怀等方面内容纳入其中。

2.积极探索、创新社会养老模式

(1)社区照顾与社区服务相互渗透,创新服务内容和模式。比如提供家政生活服务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问题;提供安全保障服务解决老年人在社会治安方面的担忧;提供精神慰藉服务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需求,提供各种问候式的服务,把老人的困难情况和救助要求及时反映给街道养老服务站。

(2)正规照顾资源与非正规照顾资源的融合。使专业养老机构、社区专业人员、物业和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资源融合,做到资源互通、共享。

(3)社区照顾队伍建设(专业人员、志愿者、一般人员)和保障(资金等)措施。营造政府、社区、家庭、老年人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格局,确保能为老年人社区照顾模式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员、资金保障。

(4)社区养治模式。社区照顾引入优质专业养老机构、引入NGO(非政府)组织,推进社区养老有效管理。

3.在完善社区居家养老问题上政府应积极作为

(1)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人,而且涉及房地产、医疗卫生、保险、储蓄、消费、劳动力市场、退休金、税收等多个领域。针对“社区老年文化娱乐设施配套跟不上”“社区要经常组织文艺活动、培训、讲座,让老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等问题和诉求,各级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作为,要重点考虑养老因素,在土地、项目等规划设计中,尤其是在房地产开发中,要在审批规划中加入托老所规划。

(2)解决“专业护理不够、照顾不太正规”“老年人心理咨询服务等还跟不上”等问题,建议国家采取公办民营、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元资金投入和经营运作方式,兴办托老所等养老服务业,成立一个家政组织、社团组织,成立以后要对其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技能和素质,从而达到家政护理、居家养老的条件。

(3)政府应积极为托老所建设提供司法保障,尽快将托老所纳入相关法律体系,以解决“养老金太少、老年人福利保障、医疗保障有缺口”“读老年大学社区应出学费”等民生问题。

个人社区服务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预控;借鉴;对比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181-03

一、国外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预控策略的比较分析

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预防和控制是指防止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发生和再发生的各种措施的集合。它的内涵既包括对犯罪产生原因的预防,也包括对犯罪条件的控制,其外延既包括对容易导致犯罪发生的因素的防范,也包括犯罪过程中对犯罪的阻遏和犯罪后的治理环节[1]。与我国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预控的起步阶段相比,美国、英国、北欧国家和日本的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预防和控制策略相对成熟。国外可资借鉴的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预控的司法预控模式、社区矫治预控模式、多机构协调预控模式为我国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预控策略提供了更为翔实的实践及其经验。

个人社区服务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社区;嵌套理论;分析论证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6-0140-03

1 网络社区

1.1 网络社区定义

网络社区是指包括BBS/论坛、讨论组、聊天室、博客等形式在内的网上交流空间,同一主题的网络社区集中了具有共同兴趣的访问者,由于有众多用户的参与,不仅具备交流的功能,实际上也成为一种营销场所[10]。从这个定义中我们能分析出网络社区之所以能出现且被大量网民所接受是由于访问者拥有共同的兴趣和目的,并且是对现实生活习惯的延伸和扩展。网络社区简单的说就是实体社区网络化的过程。

1.2 网络社区的基本组成因素

网络社区最初是由三部分因素组成的,后来随着网络营销的兴起,社区内的交易因素成为网络社区的商业活动。我国的网络社区由访问者共同的偏好、及时有效的信息、互动式交流和站内交易四部分组成。共同的偏好指大量网民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和兴趣,乐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且积极主动的通过平台发言。及时有效的信息是指用户愿意第一时间把自己知道的新闻、消息、奇闻趣事等分享给同一社区的其他区友并能引起共同的话题和关注。互动式交流指网络社区中的管理员不仅把最新最感兴趣的话题或事件第一时间给区内成员,也要求群内成员之间自由互通或与管理员相互沟通,达到信息通畅无阻且及时有效。社区内的交易是指公司、企业等利用社区平台进行一系列盈利活动。但是目前社区交易活动在我国的发展不是非常顺利,原因是盈利活动与网络社区最初建立的平等、和谐等观念相悖。

1.3 网络社区的特点

网络社区平台和作用虽然侧重点不同,然而特点上却是有据可循的。目前网络社区的特点包括:网络环境共享、会员身份认证、内容传播整合、易于接近策略、基于商业基础上的聚会活动、游戏音频等聚居点。

1.4 网络社区的类型

网络社区的类型很多,不同书籍和学者分法上也不尽相同,为了直观展示分类,特此制作了分类图表,见图1。

图1 目前中国网络社区总体分类

目前网络社区按照归类可分为以上五种形式。目标群体社区是指网站建设按照用户归类,设计满足特定年龄段或阶层等的在线交流平台。功能型社区是指网站设计依据某种功能提供服务支持,进而吸引注册用户的社区战略。地理型社区是指人们依据生活的地理界线,专门提供适合当地风土民情的网络服务业务,达到交流与共享的目的。细分市场社区是在总体框架下对特定市场进行细化,进而满足社区用户需求这样一种社交网络。主题社区是指在一定的主旨条件下建立的社区,目标明确,推广易于实现的社交网络。社区虽然形形,但是分类不外乎以上五种,有的网络社区隶属于以上一种类型,而有的网站兼容以上五个方面,这不仅推动了社区的发展也利于我国网民展示国家主人翁的地位。

2 网络社区的建立和推广

2.1 网络社区建立的必要性

根据艾瑞咨询2009年1~6月份调研数据显示,我国13.8%的网络社区用户日均花费在网络社区上的时间超过了8h,该类人群将一天中1 /3的时间用于浏览使用网络社区,对网络社区表现出极强的依赖性;同时累计近六成的用户日均花费时间在4h以上。艾瑞分析认为,日均覆盖人数的稳定增长一方面体现了社区服务在用户基数进一步夯实,另一方面,在用户黏性层面反映出用户较高的忠诚度,对社区服务的依赖性逐渐增强。这份调研数据表明网络社区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开发价值,蕴含的潜力有待于新社区的建立和推广,如下图2所示。

图2 引艾瑞咨询2009年1~6月中国社区服务日均覆盖人数变化趋势图

上图真实的展示出我国目前网络社区日均覆盖人数总体呈稳步上升的趋势,说明网络社区的建立和推广对我国来说前景仍然看好,若是在原有社区的基础上建立新型模式,那么网络社区将会成为网民最亲切的家园。这份数据告诉我们建立和推广网络社区在Web2.0时代是一项重大举措,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2 建立网络社区的步骤

网络社区的建立应实行“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应明确目标群体即社区开放的公众是哪类人群,也就是常说的目标。第二步在目标群体确立的前提下,提供聚会场所应有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也就是主体过程中的主线。第三步决定公司资源可利用情况,实行品牌策略、顾客忠诚策略还是利用已有材料策略。这三个步骤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是网络社区建立的根基。

2.3 网络社区的推广方案

网络社区的推广总体上也要经过三个阶段。吸引用户阶段是说在深入剖析自身资源和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让大部分浏览用户都自愿的成为社区会员。巩固阶段是说当会员用户达到一定数量后切勿急于求成,要继续扩大影响范围,最好业务不要盲目扩大而是采取优化策略,使原有会员成为忠诚者甚至产生依赖感,而后使新用户成为会员,产生好的口碑。发展阶段是说在前两个阶段顺利完成后,公司可以推出新项目,最好在追求差异化的前提下开展业务。当然这样的效果需要时间和空间的配合转换,三个阶段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不断地循环和配合才能打出自己的品牌。

2.4 用户等级作用

网络社区中用户的粘性程度不同,作用不同,自然等级的高低也就不尽相同。如果用户只是登陆一次还未注册或是注册了偶尔光顾一下,那么我们将其称为“浏览用户”。若是用户在平台上活跃比较频繁,且影响其他人加入社区并宣传和推广网上商品,则将其称为“星级用户”。倘若用户等级非常高并能充当管理员职责,则可称为“高级用户”。网络社区在基本功能健全的基础上可针对不同用户进行权限划分,进而达到推广的效果。例如,高级用户不仅可以在遵守本站规则和法律法规的条件下应用社区功能,还能通过一定授权行使管理员的职责。这种推广手段不仅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能为用户创造舒适的空间。因此用户等级的区分在网络社区中十分普遍。

3 网络社区收入来源及公司利益优化

3.1 社区收入

网络社区中的收入主要来自广告、会费、品牌、股票、风险投资基金、赞助、合资、用户档案等。然而,近些年来一些网络社区逐渐转向商业活动,开始了收费增值服务。虽然有的社区从这一块业务中受益,但是很大一部分遇到了障碍。产生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类社区采取了直接推广的方案,令许多社区用户产生厌烦心理,而且在没有站稳的情况下就贸然推广,从而导致了失败。

3.2 公司利益优化

公司利益优化要立足于本公司实际情况,积极引导采用4P推广策略即(产品、价格、地点和促销渠道)这种模式。虽然目前国内许多社区利用的战略几乎雷同,但是能将4P组合用好的寥寥无几。所以,要想成为社区领域中的佼佼者应提供好的产品即更容易被用户接受的项目,主动激发用户使用欲望,设定合理聚会目标并能相互协调和缩短消息等传播环节。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时,对业务主旨、公司介绍、产品差异化、市场重新定位、竞争分析、管理模式、融资及回报、财务状况、创业分析等因素具有相当大的挑战[2]。因此,公司利益优化需要的是更贴近人性的服务,网络社区也不例外。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010年6月

绿 色 科 技

第6期

4 网络社区的嵌套式发展平台

2009年中国网络社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9月,中国有306.1万家(CNNIC)独立网站,从门户到行业网站,从地区门户到个人站点,相当一部分网站均有独立社区且呈年轻化态势。

根据目前我国社区发展现状,社区嵌套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并日益成熟。所谓网络社区嵌套是指在原有网络社区平台的基础上,公司专门为有意愿建立个人社区而又难以独立完成整个流程的广大网友分门别类提供社区支持的服务,例如在10hm2地上种一种作物的收入多还是种10种高产高质的作物收入多。如同上面的模式图一样,网络社区可以利用现有的平台也可以专门建立新的平台进行超链接,然后向区内以及外界公布嵌套平台的开放,当然这种开放的空间和收费业务是有一定规范的,应该适度。这种模式也就是说在大平台中嵌套一定量的小社区,由小社区取代以往的单一模式。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区域划分后产生中国历史群雄逐鹿的局面。

5 结语

针对目前网络社区的现状进行了总体介绍并提出了未来网络社区的发展建议。希望通过论证能为我国网络社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些参考建议,网络社区嵌套模式虽然首次提出,但是价值和潜力十分巨大,如果利用得当相信未来网络社区将会为我国互联网事业注入新的血液。并为广大网民带来方便。

参考文献:

[1]

朱锐泷.互联网创业的典型阶段[J].企业家天地,2009(06):202~203.

[2] 林月者.互联网创业计划十大要点[J].企业导报,2006(2):20.

[3] 常 政,田民丽.本土的才是世界的――记中国网络社区15年发展历程[J].程序员,2010(2):29.

[4] 解 岩,姚建惠.论如何利用网络社区传播品牌[J].艺术传媒,2009(11):281.

[5] 彭 蓝.网络社区对网民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09,33(4):6.

[6] 孙 良,黄一如.网络应用与社区规划设计[J].城市规划学刊,2009(4):18~21.

[7] 黄发良,肖南峰.信息网络社区发现研究[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1):19~25.

[8] 李远远.中小型网络信息系统的优化与探索[J].信息科学,2010(3):58.

[9] 刘再兴,嘴上功夫――口碑营销崛起的奥秘[J].市场观察,2008(9):26~29.

[10] 马丁•林兹乔姆,蒂姆•弗兰克•安德森,陈贤泽,等.互联网品牌策略[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The Remarks on Network Community:Its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Pattern in the future

LI Jian1, Zhao Changliang 2

(1.Alibaba Business College,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310036;

2.Key Lab of E-commerce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Hangzhou 310036)

Abstract:The Internet community hot topic discussed in recent years, yet most articles from overall academic argument did not go up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y networks. Aiming at this kind of circumstance, the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community networks were summarized and puts forward the nested development theory, aiming at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service in Internet. While using the chart, data and the model for the support of scientific basis, citing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utmost efforts to promote the prosperity of the network economy offered 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