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教育管理

现代教育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教育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教育管理

现代教育管理范文第1篇

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的内涵

“以人为本”是西方近代以来最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是14~16世纪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潮的核心,是针对中世纪“一切为了上帝”的“以神为本”思想的批判与扬弃。纵观近300年人文主义的发展可以看到,以人为目的、重视人的自然本性和现实的生活、追求完满的人的理想是人文主义的本质的特征,既贯穿在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论中,也贯穿在他们的自然、宗教、教育、政治、历史、道德等理论中。它要求以人为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价值目标,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和人的作用的重视。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要体现人性、要考虑人情、要尊重人权,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能忽视人的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

其次,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械的教育。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实现人的价值,懂得如何保障自己的自由和尊严。

再次,以人为本要体现在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上。学生教育管理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有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感情决定着思考的方向,理性决定着思考的结果。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从思想认识到理想信念、道德人格、伦理规范都应当融入情感。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人是有丰富感情和复杂情感需求的,人文关怀是做好教育管理的前提,缺少人文关怀的教育只能是冷漠的教唆和管教。

“西方文明的一个伟大假设,即可以用教育来塑造人的个性发展。”人文主义思想改变了中世纪神本思想的主宰,认为教育是一切的基础,人的本性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教养形成的,这是人与动物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动植物只具有自然的天赋,并满足于此。人则不同,上帝造人时给人以理性,人靠理性能够改变其原来的属性,这是通过教育来完成的。所以,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要自觉地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现行教育管理存在的弊端

我国学术界通常将教育管理看成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对教育事业及学校的组织、领导和管理”,从范围上看,教育管理就是教育行政加学校管理,是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的统称。目前,有关教育管理的解释主要存在着四类观点:一种认为教育管理就是教育事业及其学校工作所开展的计划、组织、领导、监督、检查等活动;一种认为教育管理是以国家教育行政机关为主体的整个国家对教育事务所实施的领导和管理;一种认为教育管理是整个社会管理的一部分,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种复杂运作;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管理就是教育管理人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形式。实际上,现代教育管理更多的是一种教育服务,学校变成了提供教育服务的场所;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转变为教育服务产品的提供者和消费者、服务者和被服务者,这种服务的关系深刻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含义。但实际上,我国教育管理中还存在诸多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悖之处:

首先,教育管理者思想僵化,认识落后和管理制度老化,体制残缺。少数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认识水平严重滞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严重脱离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体现出思想保守、观念老化、教条主义严重。习惯用老方式、老办法和老经验对待学生,思考问题和处理工作习惯凭主观意志办事,随意性和片面性严重。同时,我国的教育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侵犯学生权益、强迫学生意愿的不合法之处,存在死板、硬性的不科学条文,人性化、科学化、法制化体现的不充分。在体制方面,有执行纪律、管理学生的部门,而无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的机构,没有学生申诉的渠道。

其次,教育管理中注重人情世故。教育管理者的工作都是与“人”相关的,他们既希望通过建立与上级的良好人际关系扫除工作障碍,又希望通过建立与教师的良好人际关系顺畅地落实计划,展现自己的管理理念,使学校得到发展。这种现状使教育管理者不得不周旋在不同背景、不同职位、不同性格的人群中。管理工作不能完全按照规定行事,很多时候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关系。这样,管理工作中的人情世故是难以避免的,并往往以人情换人情,屡试不爽。久而久之,教育管理者就很难施展手脚,真正地把自己的教育理念付诸于实践之中了。

再次,家长制传统在教育管理影响仍然广泛。家长制是家长拥有统治权力的家庭制度。在家长制家庭里,家长握有经济大权,居于支配地位,掌握全家人的命运。在宗法制度下,以封建的法律、礼教、习惯,束缚家庭成员,巩固封建统治。学校管理中的家长制:一是表现为教育管理者非常注重自己的威严,容不得半点的质疑和反抗。一旦触犯了自己的威严,他们往往会采用严厉的惩戒手段;二是表现为教育管理者往往把自己看成是学校的一家之长,推崇“一言堂”,凡事都是他说了算,不顾教师的个性思维和主观能动性,这在那些权力比较集中的管理者身上体现得更明显。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管理的实现途径

现代教育管理不仅要强调“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而且应该基于中国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弊端,依托于以人为本这个根本出发点来探求和构建现代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新途径。

首先,坚持四个原则。高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从根本上决定高校在教育管理学生时,必须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指导工作和教育管理学生;必须坚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依法治校、科学管理和增强服务意识;必须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学生教育管理原则。

其次,转变教育管理理念。观念决定思维方法,思维方法主导着工作思路,工作思路直接决定着工作绩效。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管理观念严重影响到以人为本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构建和实施。这就要求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把计划经济时代下的教育管理观念转变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管理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中管理便意味着“威胁、监督、命令、禁止、惩罚、权威和爱”的思想。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要求现代教育管理应体现出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为本和以服务为本三者相互结合的层面。彻底清除陈旧、老化、落后的教育管理观念,从而树立以学生为本,依法治校的教育管理理念。

现代教育管理范文第2篇

一、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全力打造一支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可以说是每一位中学校长共同的愿景。教师是学生的楷模,要使学生真正成为我们事业的接班人,要在思想上、行为上和方法上教育、培养和指导他们。而一支思想硬、素质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需要不遗余力地打造。在我看来,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是两个关键点:一是培训机制,一是岗位管理,而核心则指向人本化。

1.建立互动合作学习型组织

当前,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是比较盛行的话题,但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学习型组织的效能,则是我们必须根据各校实际灵活操作的关键。在全校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全体教师思想业务素质。

2.建立新的教师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一是奖惩性教师评价,二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奖惩性教师评价以奖励和惩处为最终目的,通过对教师工作表现的评价,做出解聘、晋升、调动等决定。这种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改革,但这种评价指向教师过去的工作表现,说到底是一种终结性评价,不利于教师未来发展。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开放性的、双向的教师评价过程,它建立在双方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和谐的气氛贯穿评价过程的始终,它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为最终目的。

二、丰富多元的德育举措

以德育为首,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1.建立学生品德档案

建立学生个人品德档案。由班干部、任课教师、班主任共同关注每个学生每时每刻的表现,并在教育过程中及时地记录,总结、评比和交流。品德档案也包括学生过去的资料记录和家庭、社区情况调查,便于体现学生品德阶段变化情况。定期总结,使同学们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己为鉴,以人为鉴,达成自我鞭策。品德档案注重正面激励为主。

2.建立规范划定岗位

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点依然是规范。从基础文明抓起,紧抓常规教育,将教室卫生、食堂及进活动室、出校门的秩序作为重点、难点,每个学生划定服务岗位,每天在自己岗位上定时服务,学校有专人进行指导检查并量化公布,让学生及时补救,由他律逐步走向自律。

3.积极倡导民主教学

要求教师与学生交朋友,以自身高尚的师德来影响学生们的成长。积极变革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变革教学方式,切实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合作者。要求教师全面关心每一个学生,不仅关心学生学习进步,更关心学生的生活状况、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不仅关注优生,更要关注后进生。在班级管理中贯彻民主管理思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均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4.建立家、校联谊制度

最大限度争取得到家长的配合,使学生能在家、校双方共同关注下健康成长,是我们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主要形式为:定期召开家长会,不定期约见家长,发告家长书,教师家访等。

三、着力推进研究性教学

因材施教,教无定法。一个学校课堂品位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学校品位的高低,而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劣显然决定着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面对新课改和不断变化的学生,我们必须把主要精力投人到课堂教学研究上,以教科研为先导,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课题引领。我们以课题研究引领全校教师参与课堂教改,学校通过申报课题,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多元互动的研究,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操作策略。2、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在群体动力学研究中首创的方法。他将个人行为的“场理论”应用于群体行为的研究,提出了“群体动力学”的理论。在他看来,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某种教育作用对实际的教育过程产生的效果,并对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评价,用以改进实践活动。这可以看出其着眼点在于改善实践活动。带领全体教师积极投人行动研究,在共同参与的前提下,共同组成课题组,共同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在实践活动的进程中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评价或有新的发现、再计划、再实施、再评价或发现的方式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四、坚持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优化课堂教学相结合

现代教育管理范文第3篇

一、创新理念,激发学生活力

作为许多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下英语老师的尝试,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创造性地落实课程标准的有益尝试。在现代教育管理理念指导下的英语学习中渗透相应的情境是巩固知识、提升素养的重要环节,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与延伸。通过深化科学、人本、充满趣味的英语自主合作模式的实践,能够让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其从生活中发现知识,从互动中感受内容,促进学生英语素养的发展,进一步激发其学习英语、运用英语、掌握英语的热情,激励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合作形成思维图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自身主导的特定场域中,可以达到提升学生英语素质与教学质量的良好效用。

二、立足应用,强化沟通交流

在英语教学的舞台上,既要重视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又要兼顾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下英语理念不断创新与转变的情况,更要着眼英语学科特色,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知识结构,强化自主合作模式的渗透,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运用英语展开情境化、人文化、主题化的交流。学生在运用英语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在运用英语进行沟通协调以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在运用英语进行信息与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价值,为综合素质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三、贴近实际,注重人文提升

在设计英语自主合作模式的时候,有必要融入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分层次、多维度、多样性手段的结合,促进英语教学的健康发展。设计自主合作模式时要更多地考虑人文精神,一方面通过强调自主发展,培养独立运用英语的能力、习惯与思维,另一方面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营造热爱英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良好氛围,让英语学习接近生活、回归自然,从而达到通过学生自主合作能力的提升带动教学质量提升的良好效果。

现代教育管理范文第4篇

一、中小学校教育技术投入和管理现状分析

中小学校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资金投入主要包括相关设备与必须的教学软件的购置,学校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专业现代教育技术人员的配置,对全校教师进行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等。中小学校在经费投入,建设规模,软硬件平台,应用推进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步。但纵观全局,现代教育技术出现了“投入大,见效慢,推动难”的现象,我们对校园网的建设是很重视的,但对校园网络的运行和使用却明显忽视了,建设校园网络的根本目的似乎被遗忘了,花较大投入建设的校园网并没有带来它应有的作用和效益,许多设备成了展品或被束之高阁。也正是这种原因又导致了一部分教师和学生把学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看成了负担,使他们认识不到教育信息化建设是解决信息时代教育的基本工具,是开阔眼界,提高效率,培养个性的必由之路。教育技术的发展也不平衡,有的学校领导重视和支持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而有的学校的领导不够重视,教育技术工作则死气沉沉,现代教育技术固有的作用并没有被充分发挥,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确实存在着绩效问题。

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管理的实施

(一)构建教育技术环境,促进信息化管理

1.营造信息化的环境

中小学信息化环境的形成,将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基础。中小学信息化必将导致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的深刻变革。它涵盖了人(教师,学生,教育管理者),硬件设备(电子化平台),资源(各种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信息资源),教育教学,评价评估体系等方面。并由此形成了信息化过程的任务:搭建信息化平台,开发教育资源,教育教学的指导,教育教学的管理,技术支持和服务。因此,信息化环境的形成,必须在广大教师,学生,教育工作者中,大力普及信息技术知识,积极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加强对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支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懂技术,懂教学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要在中小学中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对所有中小学生进行系统的信息科学教育,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和教材的建设,探索信息技术课考核评价制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能够应用信息技术。

2.构建信息化网络

实施“校校通”工程,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能够上网,使广大中小学教师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理和经济条件有很大不同,所以,要采取多种模式,实施“校校通”工程:(1)在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建设城域网与校园网。随着电信业的发展和基础通讯条件的改善,城域网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网络环境,将加快建设的步伐。(2)在全国乡镇中小学普遍建设计算机教室。为农村学校提供网络环境,用于普及信息技术知识,下载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3)在边缘和交通,通讯不便的农村学校建设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点。这些接收点与中国卫星宽带网联结,下载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国家已经启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一大批远程教育接受点,将基本覆盖这些地区中心学校。(4)建设教学光盘放点。用电视机,DVD机和教学光盘这个简单实用的办法将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中小学教学点师生面前。

(二)搭建技术资源平台,建立资源丰富的资源库

加快建设和完善学校教育资源库。各校结合教育教学需要和本地资源优势,着力建设一个品质优秀,内容丰富的教育资源库,这是一个长期性的战略任务。教育资源建设要贯彻“统筹规划,分工合作,鼓励竞争,资源共享”的方针,调动全校力量共同合作,建设一个按学科年级分类的信息共享、全面向师生开放的基础教育资源库。这个资源库是一个资源极大丰富的公共资源库,是一个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交流平台,是一个信息共享、信息互换的平台,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库。而且要建立一个良性的运行机制,构建一个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开发、积极应用、资源共享的格局。

(1)开发信息资源。资源建设要适应“初中阶段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的特点,开发相应的教育资源。

(2)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基础教育资源库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引导,推荐和扶持好的教育软件资源,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交流机制,构建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趋势,最终达到资源开放,共享和发展的目标。

三、管理有关配套策略

1.建立校内的教育技术科研机构或团体,推动教育技术实践活动的开展

虽然我国的网络基础设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基础教育上建设步伐缓慢,而且,技术方面如信道的传输速率,带宽,安全性等方面有很大的差距,教育技术中心的专业人员要集中精力完成学校网络建设和资源管理,提高整个学校网络运转水平;同时由教育技术中心牵头,成立校一级的教育技术研究队伍,除全体教育技术人员参加外,还要吸收广大对教育技术有兴趣的教师参加进来。从而协调引导学校各部门全面使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并调动教师积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实现设备和资源的利用率。

现代教育管理范文第5篇

2009年全国高考人数为1020万人,比2008年减少了40多万人,下降了3.8%;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为957万名,比2009年减少约65万名,下降了6%。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数据,2001年以来初中招生人数的持续递减,预示未来10年内高校生源的数量将持续递减。而随着高校规模扩张,高校生源需求持续递增。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安排599万人,比2007年增长5%;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安排629万人,比2008年增长4%;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安排657万,比2009年增长4%。高考生源的急剧减少使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考验,一些办学特色不明显、地域优势不明显的高职或将面临发展困境。

一、高职院校生源危机的表现

1.降分录取新生

在近几年的高校招生中,高职院校常常需要降分录取新生才能完成招生计划。过去,高校降分录取的现象十分少见,但随着近年来高校数量的迅猛扩张,降分录取现象越来越常见。有的高职院校年年降分,甚至临时调整招生计划,多次召集落榜考生补报志愿才能勉强完成招生计划,出现这样的情况,说明高职院校的生源危机已初现端倪。

2.新生报到率低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新生报到率下降成为地方高校和高职院校的一大困扰,而高职院校的报到率又是高校所有录取批次中最低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近几年高校的大扩招,放弃入学资格的现象逐年增多。高职院校由于其社会声誉、办学条件、学历层次等因素影响,报到率远低于本科院校。新生不报到造成的招生计划的浪费和办学资源的闲置,进一步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声誉,这是高职院校生源危机的又一个重要表现。

3.生源质量下降

由于高职新生一次性到校率不高,不得不降分补录,由此造成新生入学时分数悬殊较大,从另一侧面反映出高职新生整体质量不高及个体素质差距较大。同时,由于生源质量下降,高职新生普遍起点较低,课堂教学改革常常因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响应与配合而很难进行,高职新生教学工作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只能在低水平状态下维持。由于考大学容易,学生对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不如计划经济时代的学生那般珍惜,违纪现象不断增多,这无疑增加了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高职院校生源危机的成因

1.人口出生率的急剧下降是影响高职院校生源的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的生育意愿下降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推行,新生人口逐年减少已成为我国人口的重要特征。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86-1990年是我国人口出生的高峰期,为12539.7万人,而1996-2000年出生的人口为6897.8万人,仅为1986-1990年出生人口的55%左右。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高校生源的绝对数也将明显减少,不能满足高校招生能力的需求,高职院校将面临严峻的生源危机。

2.本科院校连年扩招,新兴的独立学院抢占了大批生源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从办学层次和学校办学规模两方面迅速扩张,各省市都升格了一大批本科院校。全国不论是原有的还是新升格的本科院校,近年都在扩建新校区,很多高校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在2015年,全日制在校生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一倍左右。在中小学生源连年下降的情况下,本科院校的扩招只会导致生源的竞争更加激烈。

另外,近年来我国的独立学院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这些独立学院依托本科学院办学,在办学声誉和学历吸引力方面强于高职学院,随着其数量增多和规模扩大,又对处于高考招生最低端的高职招生进一步挤压。

3.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对生源挤压

成人高等教育主要指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成人教育(函授、夜大、进修班)、远程教育、电大、职高、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等,一般采取先进行成人高考,上线后进入学院学习,最后取得文凭的方式。上世纪80年代,成人高考带有很强的文凭补偿性质,考生最初的年龄一般在28~30岁,招生对象主要是在岗人员及待业者、已离开正规学校的人员等。而90年代末期成人高考呈低龄化趋势,出现了成人教育中学生年龄结构变轻、脱产学生增多的情况。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不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一边工作一边通过成人教育获得文凭,有的甚至已经被高职院校录取的新生放弃入学资格就读成人高校,使得高职院校的生源进一步减少。

4.国外教育机构对生源的争夺

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教育全球化成为一种趋势。国外高校在资源、声誉、办学历史、教学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国外大学,甚至国外名校都将目光盯在了中国学生身上。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不断高攀,留学生年龄则不断降低,可以预计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富裕家庭将出国上大学甚至读中学作为子女求学的重要选择,国外高校将成为国内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生源的重要竞争者。

三、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提高高职教学质量

危机是危险和机遇的共同体,生源危机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生源危机势必导致生源竞争,而教学力量的强弱、办学质量的高低是竞争力的关键。只有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念,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站稳脚跟,才能办出高职高专的特色,进而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教学质量是高职高专院校的生命线,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从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内部因素入手,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创新。

第一,院校领导和教师的思想观念陈旧。由于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是从各类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因此院校领导和普通教师基本上都是原班人马。他们对高职高专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办学定位不准,多年来形成的“关门办学”教育思想影响依然严重,仍在按照学科的发展和院校的现有条件来设置专业,导致所办专业脱离市场需求,缺乏行业依托,造成高职高专院校的特色不明显。

第二,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设施与学生规模比例失调。

第三,高职高专院校生源质量总体水平偏低,素质参差不齐。

第四,教师队伍建设不能适应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发展需要。不少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有限,直接影响到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

第五,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存在严重缺陷。

第六。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社会需求的变化。

第七,高职高专院校缺少良好的文化氛围。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状况,还未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从而影响到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的提高。

找到了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症结所在就必须“对症下药”,笔者认为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多种措施并举,全面提高高职教学质量。

第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其一,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高职高专培养的人才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也可以说是工艺型、执行型、中间型人才。

第二,多渠道的灵活融资,加快硬件建设。教学硬件设施配备的数量、先进程度、完好率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关系到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以及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完全可以把现代企业筹集资金的做法应用于实践中,使自己真正融入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中。

第三,大力推行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发展。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应做到:其一,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其二,坚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才的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应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培养学生学会共同生活、生存,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

第四,建立一支符合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高专院校能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关键就在于教师素质的高低。要把培养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水平高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办学的第一要务。

第五,建立和完善高职高专的教材建设。其一,鼓励教师积极编写教材。学院对在教材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应予以倾斜。其二,建立教材或教科书选用与评价标准。

第六,建立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应建立包括院校、学生、企业在内的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形成对学院教学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监控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