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诗中的风花雪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诗,是美的享受;诗,是快乐的体验;诗,是一本读不完的书,里面有我们想要的知识……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往今来,我国涌现出许许多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 ,白居易……在他们的笔下,一首首优美的诗诞生人间,陶醉着每个人的心灵。
打开记忆的大门,进入诗歌的殿堂,搜寻着一首首诗。其间,有一首诗令我十分喜欢,这就是出自于唐代的大诗人,杜甫写的——《春夜喜雨》。这首诗的全文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惧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我喜欢这首诗中所赞美的这场春物,更喜欢这场春雨过后给大地留下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场春雨,不仅给人们带来无比的喜悦,人们还可以在这个时候播下带来丰收的种子。春雨滋润着种子,使它们茁壮成长。春雨,不像夏天的雨,轰轰烈烈,倾盆直下;春雨,不像秋天的雨,愁愁绵绵,萋萋凉凉;不像冬天的雨,夹着瑟瑟寒风,冰冷刺骨。春雨,是有着自己一番独特的美,。它的美是悄然的,就是在夜深人静,万家灯火熄灭的时候,它飘洒下来了,夹着和风,夹着温暖,轻抚着大地。当人们早上醒来的时候,花朵、小草上,都捧着晶莹剔透的雨珠。啊!好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啊!
漫步在古诗宝库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各式各样的古诗。古诗中的离情别绪、春夏秋冬,古诗中的风花雪月,山水风光,名胜古迹。这些,都是古代诗人为我们后代留下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藏!
整个课文所选古诗的以律诗居多,其次是绝句和古体诗较多,所选古诗形式往往比较短小精于,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琅琅上口,单纯让学生背起来似乎也并不难。可是如何让学生在寓教寓乐的学习中背诵古诗?如何在古诗的学习中感受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又如何让学生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漫步古诗苑”则把以前学习古诗的课程转化为一系列的活动。它安排了三项活动,即:(1)分门别类辑古诗;(2)别出心裁品古诗;(3)声情并茂诵古诗。而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又归纳了学习古诗中的几项活动,即绘声绘色讲古诗、饶有趣味唱古诗、自编自导演古诗。
在多年的古诗教学实践中,我就是以这六种活动来贯穿整个古诗教学过程中的,它们对于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很有帮助。这里,我将自已的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一、声情并茂诵古诗
在古诗学习中,我将此项活动放在首位,因为这是学生学习古诗的基础,学习古诗离不开诵读。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我常常在古诗课文上选择一两首学生喜欢的古诗,认真领会意境,揣摩语言,把握节奏,配上大家喜爱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后,学生模仿诵读。也可让学生自己根据意境来诵读,时间充足的话,还可以搞一次小小的诵读比赛,让人人来参与,从读音、语调、表情、背景音乐与意境的配合等方面评判诵读者,选出优胜者,给予适当奖励。此项活动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融入到古诗的意境中去,同时对于提高他们背诵的速度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绘声绘色讲古诗
我国古代的文人骚客在写诗时,往往都会有自已的写作背景,或者诗中则蕴含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或生动的故事。因此,还是本着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引导学生学习一首古诗时,我总会用一分钟左右给同学们讲讲有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或由这首诗引发的故事。如学习《赤壁》这首诗时,由于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当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学生学习时往往会把彼处当成此处。因此我先讲赤壁之战的故事,再讲作者来到赤鼻矶游览的背景,由此再谈到作者借题发挥带出东吴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这些故事一讲,学生诵读情趣非常浓厚,诗中赤壁之战,东吴大乔、小乔两位美女的典故也再用不着我赘述,学生在诵读中早就对号入座、自我消化理解了。整个古诗从讲解、诵读到背诵不过10分钟左右。当然,有的诗歌也可由学生由此及彼讲讲有关的故事。如学习《过零丁洋》时学生知道了文天祥的故事,可在同学们中开个小小故事会,举办一次“绘声绘色讲古诗”活动,讲讲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举办此类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广泛搜集汇编的资料,互相交流,然后勇敢上台讲诵,它既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能培养交流与合作能力,更能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感悟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自编自导演古诗
此项活动是在前两项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在学生已经把握古诗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自己编剧、自己演出来活化诗中的人物形象,把诗中的人物形象具休化,这也是学生自我能力的一次体现。我在上《过零丁洋》时,学生把文天祥被俘,敌人威逼劝降和他宁死不屈,提笔写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这些过程全都绘声绘色地演了出来,不仅博得了班上同学的掌声,在学校文艺汇演中也赢得了殊荣。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学古诗的劲头更浓了,哪怕只是一首纯的抒情诗,他们也往往会带你声情并茂地领略一番古人的闲情逸致。
四、分门别类辑古诗
这项活动是专门为古诗有着浓厚兴趣活动的学生准备的,有兴趣的学生可将已读过的古诗根据自己的爱好把古诗中的离情别绪、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等分门别类制成一本专题诗集。但作为小学生他们读过的诗相对来说较少,即使兴趣浓厚的学生编辑古诗的内容仍显单薄。因此,此项活动可视其情况让个别或少量学生课下辑录,教师可适当引导。
五、别出心裁品古诗
我国古代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许多诗歌只要你留心品味,便会发现许多诗歌都可以绘成画,谱成小曲,编成舞来欣赏。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根据王菲所唱的这首古曲和这首词的意境可请音乐老师指导学生编一段舞蹈。
六、饶有趣昧唱古诗
由于所学古诗被谱成的曲较少,这项活动往往可配合“声情并茂诵古诗”和“别出心裁品古诗”进行。如学习《蒹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泊秦淮》等这些诗词时,可给学生听听这些已编配了曲调的古诗,甚至还可教教学生唱唱这些古诗,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同时也领略了唱古诗的那一番别有的滋味。
然而这种蕴涵种种审美因素的文字,并不能都为学生理解识别,不少中学生对语文提不起兴趣,感觉学习语文味同嚼蜡、索然无味,始终把自己看成一个局外人,不能融入课文的情境之中,甚至产生了一种排斥的心理,冷眼旁观。久而久之,势必丧失学习语文的热情,要提高语文成绩也就成了一种奢望。
其实就像煤一样,语文需要去用心挖掘和体会,只有当其和我们的心火相遇时,灿烂的艺术光泽才会发出夺目的光彩。
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大多是中外脍炙人口的佳篇妙作,向人们展示出多姿多彩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世界,蕴涵着无比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激发我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趣,让我们获得艺术上的审美愉悦。只要你能沉醉其中,用“心”去体味,我敢保证,你一定能感受到语文的乐趣,从中领略到无与伦比的美感,那么,提高语文素质便指日可待。
一、用心体味语文的自然美
丰富多彩的自然为人类提供了不可胜数的优美景物,水光山色、草木虫鱼、风花雪月、蓝天白云、落霞彩虹……都给人以美的感受。教材中就有大量的关于自然景物描写的课文,它们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经过作家的加工,它们比原来更典型、更完美、更能激动人心。我们身处教室,却能神游广阔而深邃的宇宙,一次次地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古诗词中那些描写山水的诗句:“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或安详平和,一派田园情趣;或气势雄浑,摄人心魄;或意境宏大,苍凉悲壮……现代文,如朱自清的《春》,让人感受到万物勃发的生机;《荷塘月色》让你领略了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之上的月色那朦胧典雅的美;郁达夫《故都的秋》,让你深入体会故都秋天特有的“清”“静”“悲凉”的韵味;老舍《济南的冬天》让你跟随作者一同享受济南冬天不同于别处的佳妙。这作品中的春夏秋冬四季之美,无不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不论是壮美、崇高美,还是秀美、阴柔美,我们用心去体味,都能得到赏心悦目的享受,让人心神荡漾,如痴如醉。
二、用心体味语文的社会美
社会美是社会关系中人的美,包含性格、行为对社会的责任等。学生认识社会美要比认识自然美难得多,但语文教材对社会美的展示相当的丰富深刻。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志爱国、扬善抑丑、做恶惩奸等等,课文都提供了丰富的感情材料。只要我们用心去体味,就会感受到多彩的社会美,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展现的是亲情;《孔雀东南飞》展现的是爱情;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展现的是忧国忧民的情怀。更有大量的课文歌颂的是人物的人格美、理想美,具有强大的震撼力量,如:《寻找时传祥》中时传祥^格的崇高;《我有—个梦想》中马丁·路德·金的理想的光辉……可谓光照日月,感天动地。这些,只要我们用心去体味,就会产生心灵的感应,获得情感的陶冶,受到心智的启迪。
三、用心去体味语文的艺术美
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情文并茂的美文,蕴含丰富的艺术美。如:文章的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绝非单纯的语文基础知识,如果我们用心去读,从美学角度去理解它,就会得到艺术美的享受。莫泊桑《项链》,篇末点出项链原来是假的,这种结尾方法出奇制胜,令人回味无穷;茅盾的《风景谈》一文,运用电影镜头的组合方式,将六幅内容不同而相互联系的风景画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以新颖别致的构思,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讴歌了延安军民为创造和谐生活表现出的崇高精神;孙犁的《荷花淀》,以简洁朴素的对话描写,赢得了我们的百读不厌、爱不释手。再如,唐诗中的对仗,句式整齐、音律和谐、平仄交错、起伏多变,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和音律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去感受其中的音律美,从而由音及情,由情及意,由意及人,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中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面对语文,我们不妨把一切的感官调动起来,让我们的眼睛去看,用我们的耳朵去听,用我们的鼻子去嗅,把我们的生活储备调动起来,让我们的联系想象活跃起来,让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丰富作者用情塑造的形象,当我们看到了、听到了、嗅到了、感受到了,那么我们与作者之间的生命的交流碰撞也便自然产生,文字也便生动鲜活起来,这时,我们对语文想无动于衷也难了。我们更会得到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受到一次彻底的审美熏陶,从而产生一种更为强烈的美感追求,于是能力得以提高,情操得以陶冶,人格得以提升。
【关键词】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分析
一首经典诗歌能够提升现代人的见识与素养、净化人的心灵与思想。但就目前来看,很多大学语文教师在设计、组织古诗词教学活动过程中,比较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以及一系列基本技能的传授,而学生学习方法、策略的选用与积累经常被忽视。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从传统的主导者逐渐转变成学生学习、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而要想引导学生开展更高效、有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就必须要注重学习方法、策略的传授,全面挖掘、发挥学生各方面学习潜能。
一、古诗词教学中的困难分析
(一)现代因素分析。首先,院校及教师的忽视。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背景下,很多教师将授课重点放在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上,经常会忽视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再加上就业压力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也将学习重点放在了实践技能的掌握应用上,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古诗词教学增加了难度。其次,现代文学的冲击。不断涌现的文学种类,以及灵活多样的文字形式,能够快速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相较于年代久远且理解难度较大的古诗词来讲,学生更喜欢学习网络文学、虚幻小说等一系列新颖、多样化的文学内容,进而导致古诗词教学效果、效率一直难以得到显著提升。(二)古代因素分析。首先,语言太过简练。古诗词篇幅看似简短,其实往往蕴含着极为深刻的意义,既有表象,也拥有丰富内涵,所以若没有较为深厚的文学底蕴是无法对其中存在的妙处有深入理解与准确把握的。其次,年代太过久远。不论是唐诗、宋词,还是《诗经》和元曲,与我们有着几千年的距离,要想透彻理解古人在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其实难度较大。再加上,对当时的情境、事件与人物了解片面,这更增加了学习难度。最后,背景较为模糊。虽然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等手段来学习和获取古诗词的背景资料,但也有一些资料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全面获取,再加上很多古诗词若脱离了创作背景,是很难带领学生做深入分析的,这也在某种程度上给大学语文教师设计、组织各项古诗词教学活动增加了一定难度。
二、大学古诗词教学的策略分析
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认真学习知识的重要动力,大学生也不例外,其只有产生浓厚兴趣,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古诗词教学活动中,才有助于学生强烈求知欲的激发,才能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中,实现与诗人思想情感的恰当契合。对于古诗词来讲,吸引人的并非只是朗朗上口、形式整齐的外在特点,作家作品本身蕴含的历史文化因素拥有的独特魅力也能够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着手点。为此,其教师可以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联想活动,以及诗人词人资料汇编等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这种充满趣味性且具有较高操作性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吸引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相关的学习探究活动中,也能够获得更理想的授课效果。
三、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首先,要多听多读,加强范文熏陶。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典范作品的听读来实现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提升。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多选择一些经典范文,让学生进行反复听读,不仅要达到清楚、准确与完整的倾听,还要从语音、节奏,以及重音与停顿等方面来加强感受,并通过多次琢磨与练习不断提升学生语言的流畅、正规度,促进其语言感受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听读、听说与听写等是应用比较广泛的听的方式,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听读,可以通过电教手段来引导学生对名家名篇进行听读,让其在此过程中接受双重美的熏陶。作为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产生直觉同化,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所在。对此,在日常授课中,教师应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直觉思维的拓展,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感、审美能力。其次,注重阅读积累。阅读不仅是促进手、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重要路径,也是对语言产生直觉体悟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做好精读的前提下,还要提升学生到阅读速度,以此来训练、提升其直接思维。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古诗词篇章,能够为学生知识积累、增强语言提供有力支持。听、说作为口语交际的重要表现形式,前者的谚语活动并非是对相关信息的机械、被动与简单重复,而是一个主动思考,对相关语言材料重组,对相关信息知识创造性理解与接受的过程,所以说接受信息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听,在日常授课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时刻端正态度,通过反复倾听来获得积极感知;听为吸收,那么说便是表达,是对听的一种检验。对此,教师应尽可能多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听到、感受到的相关内容、意义恰当表达出来,以此来对其感知做进一步锻炼。经过相关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诵读中,学生在接收到节奏、语调和语流的反复刺激后,往往会在精神层面留下相应的“声音映像”,而这种映像在受到某些外界刺激后,记忆中熟悉的语言流便会自然溢出。比如在带领学生欣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程中,不仅要带领学生对作者生动准确的遣词造句做出细细推敲与体会,还要结合诗人遭遇、感受的句段对诗人当时所处背景、情境展开全面想象,以此来促进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学生获得相应感知后,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现有知识展开联想,通过一系列练笔活动的开展来帮助学生巩固阅读成果,积累更丰富的语感。最后,通过恰当语境的创设来深化语感。一首优秀的古诗词呈现的并非只是字面上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言外之意,教师应带领学生积累这种深切、敏锐的语感。良好语感能力的形成,往往离不开理性思维的支持,离不开学生良好悟性的恰当参与,所以,为了让学生可以更深入地分析、琢磨古诗词,能够对语言产生更准确的领悟,应重视语感情境的科学创设。对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熟读中,对诗歌内容产生整体感知,然后再带领其做出更深层次的分析、推敲,真正发自内心地去体验感悟,以此来对作者的独特思路、情感有更全面的理解与把握。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给予足够的耐心,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对古诗词进行探究、领悟,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四、分析古诗词的含义
首先,对表面含义的分析。对于一系列艺术作品来讲,思想的表达、心声的流露、情感的宣泄需要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予支持,尤其是对古诗词来讲,其本身就是由丰富多样的形象构成的,对此,为了让学生对诗歌的形象有更具体的感受、深层次的理解,可以采用描摹法来对诗词表面含义进行分析,将诗歌形象再现出来,简单来讲,就是通过想象力,在头脑中形成与作者创作时情景极为相似的画面,然后再运用生动且优美的语言描绘出诗词中的各种形象,以此来更准确把握全诗意境。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时,可根据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不同理解来大胆加工,运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描绘,这样不仅有助于优化教学环节与成果,也有助于学生相关潜能的挖掘与发挥。但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灵活地运用自己的话来理解、解释,对诗歌中的句子、段落做出艺术性改造,而并非是对原文进行机械翻译。其次,增强诗情品味。诗句的品味主要指品味诗的中心句、关键句,关键句也是诗人思想情感的落脚点,对此,教师应要求学生熟记背诵,并通过老瓶装新酒的方式来为这些名句注入新的生机。比如李清照《醉花阴》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王之涣在《登鹳雀楼》结尾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教师应带领学生对这类佳句给予仔细推敲、细细品味,以此来产生全新的理解。再次,品味技巧。技巧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诗歌审美艺术特征,大多数优秀诗篇拥有恰当、独特的技巧安排,以此来呈现古诗词的独特魅力。比如对比、倒装与映衬等手法在古诗词中有广泛应用,且恰当地发挥着传情达意、锦上添花等作用。再如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其一生追求自由、无视权贵,他之所以能够创作出流芳千古、历久弥新的诗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对比喻、夸张等手法的灵活运用,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呈现出独特的构思,进而创作出更高的意境。最后,对于意境的品味。一首优秀的古诗歌,在对悲欢离合的感叹、对风花雪月的歌咏时会给人传递一种情怀、品格等,而这些在诗歌意境中的所有体现,在不同情境中,产生的品格、情怀也是不同的,当然也会创造出不同的艺术意境。学生要想对古诗词的品格、情怀做出准确且全面的把握,就必须要对诗歌的意境做出深入品味。
五、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大学的古诗词教学,教师不能局限于学生对诗歌思想内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与诗词思想、情感实现共通共鸣,并在深刻感悟中,接收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且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自由运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到学以致用:一是在生活中。只要有心就能够发现,其实古诗词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杏花村”酒、《几度夕阳红》电视剧、《涛声依旧》歌曲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古诗词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二是在写作中,若可以实现古诗词的恰当引用,不仅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还能够大幅提升学生写作水平与文学素养。三是创造性运用。对于任何事物来讲,其发展进步都离不开创新,古诗词学习运用也是如此,对此在生活中、写作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变形诗句、引用主题来对古诗词进行间接引用,来获得意想不到的引用效果。
六、结论
广大语文教师在教育革新发展中应正确认识到,加强古诗词教学研究,对增强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与效果、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尊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尝试更新颖科学的教学策略,真正实现古诗词教学与现代经济生活的恰当整合,让学生真正受到古诗词的积极影响,并对其进行创造性集成,通过对古诗词教学不断创新改革,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
作者:严澜 单位:无锡开放大学
参考文献
[1]何蕊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初中古诗词教学微探[J].上海教育科研,2012(3).
[2]吴蔚.论传统的吟诵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3]刘然.中国古典美学视野下的中学古诗词教学[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4]施茂枝.疏言显象悟意化言——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路[J].语文建设,2006(1).
[5]梁红.谈古典风流行歌曲对高校古诗词教学的促进作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6(5).
[6]饶泽荣.国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探究[J].音乐探索,2011(1).
[7]朱曙辉,霍美丽.学而时习之——关于高校中文专业古诗词教学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7).
[8]高欣.古诗词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文学教育(中),2015(4).
面识评性灵说,应从双性视野出发。
两性性灵诗说的同声相应。袁枚“性灵”论一出,“从游者若鹜若蚁”①,形成“袁枚现象”②,继王士后独领文坛。在大量追随者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约60人的随园女弟子身影,紧承其后的碧城闺秀诗群规模相当,相继形成一个在声气相通、唱酬角胜中走向繁荣的两性诗学网络,女诗人也当之无愧为性灵生力军。
现代学界对袁枚“性灵”的诠释不尽相同,还原当时语境去了解应属捷径。他说:“诗者,人之性情也。”确定性情是诗歌的本源与灵魂。第二,主张独创性,如《答兰论诗书》曰:“诗者,各人之性情耳,与唐宋无与也。”作诗须体现独特的“这一个”,无须执著于宗唐、宗宋。第三,创作时强调有“才”与“灵机”。如《蒋心余蕺园诗序》有曰:“作诗如作史也,才、学、识三者宜兼,而才为尤先。”第四,语言自然简洁。“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综上,性灵诗论应包含率真的性情、鲜明的个性、奇妙的灵感与本色的语言。大部分女诗人以性灵为指导,并在创作中呼应此说。如被袁枚誉为“诗冠本朝”的席佩兰《长真阁集》中的十数首论诗,揭橥的正是性灵诗说:“始知绝妙传神句,不在辞华在性灵”③;金逸的“格律何如主性灵”也以性灵为旨归。汪端、沈善宝、归懋仪、宗粲、吴静、刘琬怀等一致赞同诗歌内容要真实:“诗本天籁,情真景真皆为佳作。”④吴静《自题集后》云:“一瓣清香何所得,敢夸真率不夸奇。”创作个性上,沈善宝《名媛诗话》中女诗人屡屡认同“未经人道语”的新颖而自然之作为好诗,如“(郭)笙愉诗皆性灵结撰,无堆砌斧凿之痕,为可贵也”。对即便不合格律而秀韵天成之作也充分肯定:“安邱李婉遇幼而敏慧,性耽吟咏,虽不甚讲求格律,而往往出口成章,自然秀逸。”
两性性灵诗说的疏离。清代女诗家从性别视角切入文本关注诗学的性别差异,表现出不同于男性对女性文学的关注特色。于是,两性诗学在相互依存的同时,也出现了相互疏离的一面。主要体现在:
1.认同原因不同。袁枚性灵论起于“神韵”、“格调”、“肌理”以及形形羁缚才思、窒息性情的诗观念、诗批评、诗创作现象已捆紧诗文化近百年,而且愈捆愈紧之时。袁枚承继前代特别是明中叶公安诗学与赵执信等的论诗精义,破唐宋界限与门户家数,试图挽救诗歌的生命,成为封建名教的破坏者。而绝大部分女性认同性灵说的原因则是“第二性”地位。因为无论身处何种阶层,女性整体属弱势群体,创作心理与创作条件与男性迥异。就前者而言,创作的超功利性目的是女性以性灵为主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同性别的人对诗歌创作带来的社会意义、人生意义的理解不同。男性以诗歌作为通往仕途的工具,达与不遇之间的多样化人生影响着他们诗歌创作与诗学观的多样化发展,已为多家所论证。女诗家则不同,社会边缘的生存状态、苦闷与无奈的精神压抑以及生性的柔弱和仁忍使她们始终无法摆脱“弱者”的印记,也因此决定了她们创作的主导心态是弱者的心态。在她们眼中,文学不再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而可能仅仅是生活中一种美丽的装饰。靠了它在虚幻的世界建立一些意义,人生才不至于显得太苍白太空虚。没有了传统文学观中过于沉重的政治负荷后,诗歌的价值也还原到人生本身,这应是女性选择性灵诗说的重要原因。“吴中十子”中的多人在以任兆麟为师后又转投袁枚门下固然有好名的因素在,但也不排除性灵说对女性的特别吸引力。同时,道家思想与道教也对女性求真性情造成一定影响。道家尚“真”。《庄子》一书共有66个“真”字。清代信奉道教的女诗人甚多,“真”也就自然成为悟道、悟人生的审美要求。
2.具体内涵有差异。第一,示真的尺度不同。男女性灵诗人均崇尚率真的性情。不过,男性诗人抒写的真性情主要针对封建名教,具有叛逆的特点,多放胆直言之真。而女性诗中少有这种异端色彩,即便是书写男女之情,也基本符合儒家礼教。围绕自身的春怨秋愁、离愁别恨。如《名媛诗归》序云:“故夫今人今士之诗,胸中先有曹刘温李,而后拟为之者。若夫古今名媛,则发乎情,根乎性,未尝拟作,亦不知派,无南皮西昆,而自流其悲雅者也。”女性缺乏吟诗属文的严格训练,反而保持了诗的感性特征;被隔离的处境也使她们在精神、情感上的单纯、纯净,更能接近“真性灵”的境界。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严迪昌也曾有论:“她们在诉述感情生活以及身世遭遇时的真的成分要比摇笔即来的男性文人多得多。细腻与纤巧往往只是一纸之隔,这差距的关键每在于‘真’与否。”??第二,诗格的纤俗与雅正有别。当宗法某种理论主张或创作实践时,在将积极因素发挥到淋漓尽致时,消极的东西也一起被推向极端。袁枚提出的性灵诗说确实给清诗坛注入一针强心剂,但性灵论本身的问题与性灵末流的不济也渐渐给诗坛带来消极影响,这也是袁枚生前身后遭遇非议的重要原因。时事的变迁与诗歌自身发展规律均促使诗人对乾隆盛世风花雪月的诗歌理论与创作风气进行批判与反思。作为性灵诗说的建构者、实践者与传播者,女诗家也主动参与到性灵诗论的充实与修正中来,为清代诗坛诗风转变作出了一定贡献。汪端曾毫不客气地指出袁枚的消极影响:“吾乡文体士习,随园实始败之。”??她还追根溯源对性灵先驱公安、竟陵进行批评:在《明三十家诗选》中,公安竟陵派诗人诗歌一首未选,且评价甚低:“三袁之佻仄,钟谭之幽诡,则人所共知,毋庸深论。”究其原因,公安末流浅率化的弊端与竟陵派幽深奇僻的艺术境界与汪端提倡的雅正审美理想不相容。如何改良性灵诗论来挽救诗歌生命呢?女诗家认为在追求风雅之怀、真挚之情、闲适之趣的同时,要摒弃男性性灵派的狂放之性,而要抒写“雅正”之音,即符合“忠孝义烈之心,温柔敦厚之旨”。如张印在《学诗》中要求自己“不不伤旨,默与《关雎》会”。曹锡淑《灯下课大儿锡熊古诗拈示一绝》曰:“汉魏遗风还近古,休教堕入野狐禅。”教导儿子避免滑入性灵的鄙俗。对语言的干净要求与李清照反对“词语尘下”一脉相承,是女性面对男性性灵诗人出现弊端时提出的一个修正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古体诗的生命。同时,以不悖于儒家的伦理道德和诗教为皈依,也流露出她们思想意识上相对保守的一面,与袁、赵的激进有一定距离。从中正可看出男女两性不同的社会压力。第三,审美情感的多向性与单一性有别。男性笔下的诗歌审美情感丰富而变动不居。有兼济天下的壮志豪情,有忧国伤民的慷慨悲歌,有终老林泉的避世情怀,也有云卷云舒的婉媚柔情,甚至红尘香艳的野趣俗情。而女性大多过着多愁多病、压抑苦闷的人生,所以墨痕中常和着斑斑血泪,“愁”成为女性诗歌的情感内核,倾诉生命悲苦成为女性的群体特征。如江珠《读周砚云女史诗稿题此寄慰》曰“一卷冰雪文,字与血泪并”、李的《题梁溪孙旭英〈峡猿集〉》:“花落江城水乱流,绣馀一卷独悲秋”。
总之,女性性灵论与“真”、“愁”、“清”、“雅”关系密切。“真”是对诗歌内容的最基本要求,要求抒发真情实感;而“愁”是“真”的具化,关涉女性的审美情感取向;“清”是在“真”、“愁”的基础上形成的诗歌审美趣味;“雅”则是对“清”的深化,指向性情之正,与俚俗相对,与作家的主体人格精神相关。四者之中,“真”为诗之骨,“清”乃诗之神,“愁”为诗之魂,“雅”为诗之格。以此四者为特色的女性性灵诗说有着显著的性别因素,对男性性灵说是一种补充与修正,二者和而不同。
女性诗学受限于时代与性别局限,无法完全独立,只能在通过对男性诗学的或赞同,或质疑,或颠覆,或平衡中,以女性特有的体验建立一个诗学的特殊空间。或许,这正是一代女性对清代诗学的独特贡献。而且,互识互惠的“性别诗学”是文学观照中有趣而重要的维度,女诗家的这一空间开启将有永恒的参照与启示意义。[本文为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资助项目(09C608)的阶段性成果]
注 释:
①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卷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②刘世南:《清诗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席佩兰《胡智珠夫人香端〈抱月楼稿〉题词,《长真阁集(卷七)》,扫叶山房,民国九年石印。
④沈善宝:《名媛诗话(卷七)》,清光绪鸿雪楼刻本。
⑤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93页。
⑥汪端:《论诗示苏孙侄》,《自然好学斋诗钞(卷十)》,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