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投资规模、嘉宾阵容、舞美设计等方面的跨越和提升,跨年晚会已经成为各大电视台彰显特色和实力的主战场之一。
不拼大咖、不讲排场,天津卫视结合地缘特色,辟蹊径,延续一贯服务大众的理念,以“笑礼相迎”相声跨年为主题,通过众多影视明星跨界说相声,在为观众送上一份欢乐的新年礼物的同时,旨在用传统文化奉上一场“精神盛宴”。
原创相声讲述中国故事
为何选择相声跨年,晚会总导演刘洋表示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核心;第二,天津是曲艺之乡,相声跨年不仅有特色,更是与其他卫视差异化的地方;第三,笑礼相迎是一个品牌的延续,春节、重点假日的特别节目我们都以这个作为品牌。”
讲好中国故事、打造自有品牌,是天津卫视一以贯之的准则和目标。今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工作的通知》,《通知》就加强自主创新、引进模式管理、920时段编排、总局扶持政策等做了进一步明确,天津卫视在此基础上加强了自主创新策略和规划。
在天津卫视看来,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是关系文化建设的战略性问题,只有具有中华文化基因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创新节目,才能更好地承载中国梦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
基于此,《笑礼相迎》天津卫视2017相声跨年晚会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以创新视角让大众在娱乐中感受文化魅力。影视演员于毅、李成儒,相声演员李菁、喜剧演员孙涛、陈汉典等纷纷加盟,以跨界加混搭的形式组成相声搭档,演绎《说学逗唱》《学手机》《新编绕口令》等作品。以相声形式跨年,参与明星表示,晚会在形式上更加轻松,内涵上意义深远,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可以通过自身力量尽到文化传承的责任。
为了让整台晚会更具亮点和特色,相声跨年晚会从立意到主题,选跨界嘉宾到撰稿,以及以春晚规格为标准的服化道,前后共筹备三个多月的时间。刘洋表示,“这次跨年特别节目特色是跨界演绎,通过明星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嘉宾方面,我们也是尽量选择近期有人气的演员,如于毅,他演的网剧最近就很火。通过他们说相声,我们希望把喜爱他们的观众拉入传统文化的舞台。”
值得一提的是,在深入学重要讲话精神后,天津卫视要求每一个员工都要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意识,不断研发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体现中华文化特色、聚焦中国梦时代主题、传播正能量的优质节目,并将此作为节目创新和节目制作的一项制度来遵守,从策划到制作再到最后的播出阶段都有专人严格把关,务必保证每档节目导向正确、引导有力。
目前,自主创新已成为天津卫视的原生动力,映射到跨年晚会上便是,整场晚会由六段相声组成,全部都是原创作品,除了专业相声演员表演的《友情买卖》《相亲奇遇记》《王子复仇记》之外,还有跨界明星李成儒与孙涛的《新编绕口令》、于毅和李菁的《说学逗唱》、从从和陈汉典的《学手机》。
“所有跨界演员的作品都是编剧团队从零开始创作。《新编绕口令》《说学逗唱》《学手机》这三个段子,我们反复推敲了两个多月,改了不下几十稿。我觉得相声可以传递一定的价值观,比如《学手机》就是告诉大家把手机放下多陪陪家人,像现在很多人坐一块吃饭都是低头族,这样不好。”刘洋表示。
每一个作品都精打细磨
众所周知,包括相声在内的喜剧节目,对参演嘉宾及制作团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和门槛。如何让观众会心一笑,并在笑的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成为晚会制作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
培养自有团队是天津卫视多年来一直传承下来的工作机制,今年更是加大了在频道内开展节目方案征集筛选、派出团队驻组学习等工作。为提升平台竞争力,天津卫视还专门成立了节目研发部,研究吸取优秀节目的创作思路,寻找符合本频道特色的创意点。也正是依托这些经验丰富的制作团队,天津卫视2017相声跨年晚会才能看起来更具精品“范”儿。
“笑礼相迎”在一曲融合快板、武术的《龙韵》舞蹈秀中拉开帷幕。在《打狗棍》《灵魂摆渡》等多部电视剧中有过出色表演的于毅,搭档李菁打头阵,演绎自创相声作品《说学逗唱》。对于两人的初次合作,于毅称,“我认为术业有专攻,作为一名演员,我觉得相声太难了。真的要感谢李菁老师,为了呈现最好的作品,在我拍戏时,他和电视台编导特意到怀柔的拍摄地来找我。现在呈献给大家的就是他们的作品,我在舞台上非常享受,感谢天津卫视给我这个机会,让我体验了一把说相声的感觉。”
1 走进诗文,诵读感悟
引导孩子正确诵读,教师可以避开传统的串讲,而是创设情景,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走进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注重整体感知,整体理解。教学《赠汪伦》时,学生兴趣盎然,"我发现你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诗了,那就大声朗读吧!"学生于是摇头晃脑,琅琅上口。然后指名读,以学定教,把握生词的读音。接着问:"读着读着,你知道诗中写了什么事吗?"。在学生初读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讲《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听了故事,再去读读诗,你有什么感受呢?",引导学生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最后,配乐诵读。"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尽情地表达出来吧!",学生纷纷随乐而诵,甚是沉浸。也许学生的感受还停留在"水中望月,雾里看花"的层次,但我相信小学的古诗教学已在学生心中播撒了一颗美丽的种子。
2 由画入境,展开想象
诗歌的写作,跳跃性比较大,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想象空间的途径,是由表现艺术画面的事物所构成的艺术境界。《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文画结合,由画入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其主要方法是"整合画面内涵"。
阅读诗歌,不能孤立地看待诗中事物所构成的画面,而应该在理解这些画面内涵的基础上,对它进行整合。让学生由文入画,由画入境,由境入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
3 品字析词,自悟感情
"一字值千金",用这句话来形容古诗中得精妙之字绝不为过。这就是中国语言、中国文化的精深之所在。要想使古诗教学成为学生接触、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起点,就要让学生体会到这种精深。于是,在我的古诗课堂教学中,最后总会有这样一个环节:请你闭上眼睛,感情朗诵或者听别人朗诵这首古诗,细细品味,你觉得这首古诗那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儿?学生在品读中,不断感叹作者潜词造句的精妙,不断感叹作者描述景色之美,不断感叹中国古诗艺术的博大精深。《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提出"品读"这一概念,其实,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最好的品读素材。
4 诵读诗文,追求境界
古诗作为语文教学最丰厚的载体,我想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让学生从小就沐浴在诗歌的阳光下,从小与诗歌结下不解的情缘。
"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灵性的学习空间。"是我多年来追求的一种境界。教师应该与学生同行,共同领略美景,搏击风浪。于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些优美的诗句成了教室里专栏的醒目标题;"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等蕴涵着哲理的诗句频频出现在学生的赠言中。学生开始懂得古诗并不是只拿来背的,用起来更加精彩。课堂上让学生时时感受惊喜,享受成功,是我一直所努力的目标。口语交际课上,我让孩子当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飞流直下三千迟,疑是银河落九天"、"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孩子们在美妙的意境中体会到诗人心中所感,领悟到诗文那只可意会不好言传的意境。惟有诵读,有感情的诵读,一遍又一遍地诵读,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古诗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引领孩子学习诗歌,发现她的美,欣赏她的美,演绎她的美,丰富孩子的人文素养,这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应当所追求的境界。
5 链接古诗,拓展阅读
教学古诗文时可以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世间离别千万种,诗人心声各不同。学完李白的《赠汪伦》,"在浩瀚的诗海里,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三首,想读读吗?"然后出示《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三首诗。并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不同的离别情,不同的表达方式。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从而激发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传统文化;相关探讨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相关研究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现状大体包括两方面:一是过于重视古诗词背诵,忽视了古诗意境的感受,无法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二是过于注重对古诗词的翻译,忽视了学生对诗词的鉴赏。古诗词作为古代优美的古言,是多姿多彩的一种意境及心情。诗词需要我们用自身的感受去理解古诗词的含义。然而,在应试的教育下,死记硬背成为教师教学古诗词方法的主要手段。背诵虽然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力,但也会抹杀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授诗经《诗经•关雎》时,教师会要求学生将整首诗歌一字不落地背诵出来,或者采用默写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但由于学生对《关雎》这首词的内涵不够了解,对于作品中采用的创作手法一无所知,最后导致学生对诗词的背诵产生一定抵抗情绪。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存在,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时考取更多分数,想尽办法让学生牢牢记住,但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不应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的主动接纳者。传统教学方法的陈旧落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及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将传统文化之美与古诗词融为一体。古诗词教学是一个重要内容。每一首古诗词均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审美思想和审美价值。古诗词中体现出来的优美意境高尚情操能起到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其审美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古诗文教学
(一)朗读古诗,感受形式之美
古诗词创造过程中均会运用到押韵,因此其在语言上均极富音乐韵律。每个诗句、词句中音节具有存在节奏变化,平仄音调抑扬顿挫。因此,在对古诗词进行朗读时会产生珠圆玉润的连贯和顺畅感。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朗读是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意蕴进行体会的一种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把握作者“苦闷—向往—矛盾—豁达”的情感变化。然后,教师再对重点词句进行深入分析,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体会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通过古诗朗读法,学生能充分感受到作品的形式之美,使其对古诗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二)营造古诗意境,传承文学之美
意境是作者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将客观物境与主观情意进行有机融合之后创造出来的一种境界。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把握作品的意境是一个学习重点和难点。而只有在把握意境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感受到作品得深层意蕴。如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重点对“月”意象进行讲解。教师可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对月意象进行品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进行简单的引导和点评,从而让学生明白,在古诗词中的“月”意象通常是表达诗人思乡之情。教师通过古诗意境的营造,可将传统文学之美很好地传达给学生。
(三)对古诗深入剖析,感受内容之美
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先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古诗创作背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政治上遭遇诸多不顺之后进行创作的。苏轼的一生充满波折,经历诸多磨难,存在诸多缺憾,所以他常常借助明月对自己的人生出路、追求归宿进行构想。苏轼在经受了各种挫折之后,其越是表现出“归隐”的趋向。他想回到大自然,回到田间,过上恬静安适、泰然自若的生活,想寻回灵魂的自由。词作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结尾,显示出作者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祝福寄予明月,希望远在他乡的亲人们能够幸福、平安,并以共勉,自己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世间的多变世事。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让学生通读全文,让学生去感受诗人的情绪。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们的文化底蕴水平,树立正确价值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例如,教学《关雎》一文时,教师在课堂上应先对《诗经》的创作背景进行解释,如《诗经》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而这些诗歌通常是描述什么,这些诗歌又分为几类,等等。这样可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在对《诗经》进行介绍后,教师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来对《关雎》的大体内容进行讲述,不仅可让学生有一个整体印象,对诗歌的整体大意有所了解,还能降低诗歌学习的难度。然后,教师可开始对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并设置相关问题,如:明明在描述人,为何开头要写“雎鸠”?少年发现求之不得以后是怎样的表现?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便会一步一步理解诗歌,感受到诗经之美。
三、结语
初中古诗文教学不仅仅是在传承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是延续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作品的形式美、内容美和蕴意美,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喜爱。此外,教师在教授古诗时应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充分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水平,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8):129.
[2]吴荣永.浅析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88-8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那么,怎样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激发其爱国情怀,增加文化底蕴,并融会贯通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在现代化社会中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初中文言文中表现价值取向内容的不少。如《孟子二章》中的《鱼我所欲也》明确提出了“舍生取义”的崇高思想;《出师表》中,诸葛亮的耿耿忠心感人至深。杜甫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感人诗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等,这些千古诗篇中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一贯的价值取向,这对于当今价值观念尚未成熟的学生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增强学生的思辩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是充满辩证法的整体观。《出师表》中,臣子对君王的劝戒,每一处精辟的论述都渗透着辩证法。诸葛亮此时的身份是特殊的,既是刘禅的长辈,又是刘禅的臣子,所以,诸葛亮的进言处处小心,而且逻辑性强,语言周密,体现了一个军事家缜密的思维方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强调了类比联系、迂回推理的重要性。可以说,这些朴素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民族性的内容,对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多种多样的意识形态有着十分有益的帮助,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培养学生奋斗进取的精神
仅仅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是不够的,必须有为理想而顽强奋斗、不断进取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实现。就这一点来说,我们同样可以汲取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精华来教育培养学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他深刻地告诉人们:完成重任、实现理想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经过艰苦地磨练,方能达到最终的目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文学作品的潜移默化是不可估量的,如果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步骤,有方法地讲解这些传统文化中的鲜活内容,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恒心、毅力和“不断创新”“勇于进取”的精神是大有裨益的,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的。
四、汲取艺术精华,提高人文素养
入选初中的文言文很多都是经典名篇。教师在讲授这些优秀篇章过程中要着重它的艺术造诣的讲解,单纯的就文言的字次句子的解释或翻译,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在教学方法上鼓励学生从古代文学和古代文人思想中吸取优秀的艺术创造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素养,达到古为今用的艺术教育目标,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最直接的现实意义。比如:我们要从语言方面来鼓励学生学习并体会优秀的辞藻,看看古人是如何创造出如此优美的句子的,自己应当试着去做。如《桃花源记》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等等。
痴迷骨瓷杯
施怡仁热爱游历,足迹几乎踏遍了中国各大特色城市及欧洲、东南亚等地。每到一处,她总是喜欢一头扎入胡同旮旯,真正感受属于那个地方的独特氛围。
旅途中透着当地特色的物品总让施怡仁心动不已,但买回家的很多纪念品在设计、质量和实用性上总是难以让她满意。如何将这些文化元素在生活中体现出来?追求生活品质的施怡仁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将民间文化手绘到骨瓷杯上,杯子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这样各具风韵的地方文化就得到了一个环保又有品质的大众载体。
在得到丈夫的全力支持后施怡仁开始张罗货源、店铺。经过朋友的介绍,施怡仁找到了台湾一些有特色的设计师,在双方不断磨合下,施怡仁脑海中时刻浮现的想法在设计师的手下“浮出水面”,各种骨瓷杯、丝绸小熊、绣花鞋等富有中国元素的商品陆续成型。
和一般的骨瓷杯不同,石怡集的骨瓷杯所有图案均为手绘。为保证杯子的品质,施怡仁组建了自己的骨瓷绘制团队,这个团队由一位来自台湾的设计总监和一批美院毕业的学生组成,他们在嘉兴建立了专门的骨瓷绘制作坊。先从唐山购买一流的纯色骨瓷杯,利用微画和芒画技术将图案绘在杯身上。而所使用的颜料都是通过欧盟标准的可食用颜料,哪怕在洗碗机和微波炉中使用都不会掉色。
其实手绘技术学问极大,有些手绘其实只是“贴绘”,而不是在杯身上绘图。当施怡仁拿出普通的手绘杯子和石怡集的手绘骨瓷杯对比时,可以很容易发现普通的手绘杯图案都是“嵌”在杯身上,而石怡集骨瓷杯的图案则是凸出的,用手指可以感觉到图案的起伏变化,上色也更加明丽。
石怡集的骨瓷杯质地考究、做工精细,还可以根据顾客提供的图案量身定做,所有杯子都是根据它所需要的工时定价,从两百多元到数千元不等。因为品位独到,即便价格高昂,也有不少人愿意为之买单。
浓墨重彩十里洋场
考虑到目标消费群体,在店铺的选址上,施怡仁都选择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上海的店铺开在泰康路的田字坊,这是一群受到良好保护的上海老弄堂,既干净清雅又充满了生活气息。这块区域受到海外游客的青睐,四年前,当施怡仁进驻田字坊时,几乎所有的顾客都是外国人,但是近两年随着国内对中国文化喜爱度的提升,国内游客的数量增多。从手绘图案中也可“窥视”各地文化的印记。
因为在台北上海等五个城市开店,石怡集的设计自然受到了各地文化的熏陶。设计师们每年都会根据不同城市的需求,推出两三个系列新品,每个系列从几个到上百个图案不等。
在上海店,设计师专门设计了“老上海”系列的碟子,一套四个,两个彩色,两个黑白。其中黑白的老外滩图案让人叫绝,在直径不足20厘米的碟子底部,老外滩林林总总的万国建筑群映入眼帘。在骨瓷杯架边,放置了一个放大镜,通过放大镜,顾客可以看到绘图者精湛的技术和独特的笔触。还有一个彩色碟子画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十里洋场”南京路的情景,电车后面的背景是繁华的街市,上、下电车的乘客装扮在放大镜下都清晰可见。丽江店就专门设计了“少数民族”系列,针对北京的顾客设计的则是“京剧脸谱”和“老北京”。
若想见识一下石怡集的镇店之宝是什么样子,那一定要拿着放大镜仔细看看那套“清明上河图”骨瓷杯。一套四只,每只上都有清明上河图的不同局部。画中500多个人物,不同的衣着,各异的神情,都描绘得细致入微,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跃然“杯”上。真不愧是50多个设计师花费了一个多月才完成的作品。
如今,石怡集的店已相继在台北、上海、北京、丽江和香港开出了五家,除了骨瓷杯,还出售蕴藏中国元素的传统手工艺品。
精美将实用隐藏
一件商品如果仅仅具有观赏性,那么它是没有“生命”的。石怡集的顾客多是外国人,他们讲究实用性,而上海人精明的性格也要求所有的作品在精美的外表下还要拥有实用功能。
石怡集的饰品让人爱不释手,除了漂亮的外观,更耐人寻味的是它们“隐藏”起来的实用性,小小的巧妙设计足以看出设计师的心思。
对外国客户而言,最炙手可热的单品是陶制鸟笼。这些鸟笼规格多样,外表是彩色的立体陶制图案,其中以花鸟图案为主,钩子是金色的金属制作而成。在这个具有迷惑效果的外表下,隐藏着它的实际功能――烛台。由于外国顾客有使用熏香或蜡烛营造气氛的习惯,所以这种烙下了中国元素的烛台大受青睐。
店内的虎头鞋也独具一格。和普通的虎头鞋不同,石怡集采用的布料比较多样化,有店主从少数民族带回来的土布、有东北的大花布、还有来自苏州的丝绸等。产品外观在沿袭传统虎头鞋样式的同时,又经过了精心的改良,比如在鞋子后面缝上少数民族的铜铃铛,或者在鞋面上加上传统的盘扣等,这些中国不同地域的元素糅合在一起,构成了施怡仁心目中的“大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