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清塘荷韵教学

清塘荷韵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清塘荷韵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清塘荷韵教学

清塘荷韵教学范文第1篇

一、利用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于一件事有了兴趣,就会努力去学习.对于学生也是同样的道理.学生如果对于数学课堂有兴趣,就会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课堂上,这样数学课堂就会提高效率.学生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对于故事有很大的好奇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数学知识融入到故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可以把欧拉是怎么发现坐标系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当学生听到欧拉是从蜘蛛网中得到启示,然后研究出直角坐标系时,就会对直角坐标系特别感兴趣.只要学生有了兴趣,那么课堂就有了生机,数学课堂也就活跃起来了.数学课堂本来是枯燥的,引入合理的故事,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故事的引入要合理,不能生硬地把不相关的故事引入到课堂中,否则不但达不到活跃课堂的效果,而且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二、把生活引入教学中,让数学课堂更有活力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与生活是脱节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入生活常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三角形”时,教师可以把古代的建筑风格与三角形的稳定性联系起来,我们都知道,古代的房子的屋顶都是呈三角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持房子的稳定性,如果屋顶是正方形或者其他图形,就达不到稳定的效果,房子也就容易倒塌.学生了解到这个生活的常识之后,就会对于数学更有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来说,一定要重视把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生活中本来就是充满着数学,没有数学,现实中的很多问题就无法解决,脱离数学讲生活,是不可行的.同样的道理,脱离生活讲数学,根本无处下手.所以,让生活融入到数学课堂中,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让数学发扬光大.

三、利用问题情境,让数学课堂更加有趣

数学的学习是一种相互的作用.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数学课堂应该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中带着问题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概率”时,教师可以设问: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概率?学习概率有什么作用?概率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当教师提出为什么要学习概率的时候,学生会从生活中和以往的经验中去寻求答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概率问题,能够让学生了解很多现实中的事情.比如,为什么骰子扔出去每次不同点数的概率都一样?教师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生也带着问题在课堂中思考,有利于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设立小课堂的互动模式,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

清塘荷韵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情感生态环境有效教学建构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情感生态环境是指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思想品德教师依据教材而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思想品德学习内容,促进其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一、尊重学生,树立自信

现代教育观念提倡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与此同时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生存方式,尊重学生独有的文化,将学生看作有尊严、动态成长的独立个体。课堂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地方,但学生在这里期望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多的来自教师的真诚的爱,和在学习中给予的点滴关怀与支持。对学生要有爱心,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因为只有爱,才能使学生感到温暖,才能使学生消除戒备心理,才能使师生之间没有隔阂,情感更为融洽;因为只有爱,才能消除学生压抑的心理,才能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对在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机智处理课堂出现的偶发事件是优化课堂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手段。在处理偶发事件时,教师要遵循以下要求: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不要激化矛盾;“冷处理”为主;切忌造成师生情绪上的对立;宽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为他们的学习创造安全感。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公正地评价,带给学生如沐春风般的心情氛围,使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二、激发兴趣,感受成功

夸美缪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条件之一”。针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注意运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我们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借助于多媒体、投影、录音等教学辅助用具,设置巧妙的悬念、组织竞赛、动手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创设情境,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行之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达到快乐学的境界。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索欲,使学生对知识感到新奇、有趣,让知识保鲜,学生学起来才更有趣味。对学生的错误理解回答,不要一棒打死,不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要循循善诱,本着“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教师要通过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动机来促使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增加他们的有效学习时间。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知识,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减少模式化的教学设计,让真实的生活走进课堂,给学生以真切、自然感。课堂上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内在需要,能学以致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三、自主学习,张扬个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之中,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前提。个人的自主学习对于思想品德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新的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细胞的成长和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因素,也不仅仅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它还受制于自身――一种随机的自我的成长和发展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在各个环节上体现人的本性,张扬人的个性,努力促进学生的成长。现代德国教育家斯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合格心灵的呼唤。”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接受或接纳知识,而是唤醒人深处的自我意识,发展他们的潜能。要建构绿色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在课堂上,应打破内容与形式的封闭,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让他们把自己独特的看法、奇思异想,甚至是荒唐的问题都可以随时呈现,更要精心呵护学生的质疑。

四、合作探究,营造和谐

清塘荷韵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自主 合作 探究 情景

什么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其基本做法是师生互动,以教材为凭借,走向未知。教师与学生平等合作,相互作用,共同研究教材,一同探讨新问题。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示范者,又是一名学习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教材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求更博大的未知世界。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1. 创设情景,激起自主、合作探究动机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那么,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他们的求知欲望呢?我认为,在听力的教学过程,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激发起来,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动力,最关键的一点,是教师能适时创设能够激起学生探究动机的情景。例如,我在“Happy Chinese New Year!”这课听力教学中,先让小组讨论每个人家里的过年方式,由于这比较贴近生活,学生们讨论的非常热烈。在小组讨论合作的过程中,如果碰到有些不会用英语表达的新年活动,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实在不能解决,就请求我的帮助。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我会布置一个任务:看哪一小组用英语表达活动的词汇掌握的更多。利用这样的小组合作讨论,并有着与每个人都相关的情景,学生们非常热烈地在合作中进行了学习探究,最后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目的,先后掌握了”Chinese dinner”, “Lion dance”, “Fireworks”, “Music and dance shows”等许多与新年有关的活动。

2. 启发引导,培养自主,合作探究

2.1以书本创设情景,从书中探究知识

掌握必要的英语基础知识,是进行英语听力的前提条件,尤其是足够的词汇量。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从书本中探究知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英语教学中常用尝试法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知识,把所获取和理解的新知识、新方法用以解决英语的听说读写。也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记得住,会读,读得准,听得懂教材中所出现的单词。如前面提到的“Happy Chinese New Year!”这课的听力教学,学生无法从自己所了解的知识中获取相关的新年活动的词汇,学生就可以从书本提供的单词和词组来获取与自身情景相关的词汇,并且可以在小组活动中讨论是否正确。譬如可以通过“Chinese dinner”延伸出“delicious”, “get together”, “dumplings”等与团圆饭相关的词汇。其实,以书本创设情景,从书中探究知识,其实就是学生的自学。而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该要提出学生的自学目标、要求,或预设情景,让学生明白从书中探究什么知识,解决什么问题,而当遇到较难的问题时,让学生在合作中,通过讨论、交流解决。这样,经过长期、反复的锻炼,学生会慢慢地学会从书中探究、吸取知识的方法。

2.2学会从实践中探究知识

这里的实践也就是指让我们在听力过程中去学会去合作探究。在听力教学中一般会让学生听两遍,而在听完第一遍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放第二遍听力,这个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掌握主题大意,捕捉关键信息,合理进行推理,并进行相关的情景创设,更好地掌握活动的难度,由易到难,形成有效地第二遍听力任务链。学生对于第二遍的听力不但充满了兴趣而且还充满了信心,增强了听的自信。

在第二遍听力之后,不要只是检查和订正答案,也可以进行相关的听后复述,讨论和反思。这里的复述并不是只简单的背诵,而是让学生可通过合作,把听的过程中听到的片段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最终让学生以复述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现。复述可以为学生提供锻炼口语能力和写作的机会。同时听后的小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听的时候哪儿有信息遗漏,反思自己在活动中对细节和关键词的把握,为下一次的听力训练做好充分的准备。

3. 听后反思,激活思维,强化能力

21世纪是竞争合作的年代,而21世纪的人才更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就是创造合作能力,在人际关系上需要既竞争又合作。《英语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目标中也要求: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要学会与他人合作。

清塘荷韵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聋校语文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教学机智运用策略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进步的教育理念,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语言沟通存在障碍、课堂教学交流信息接纳度低、教学过程中聋生的参与度低等原因,普遍存在着费时低效的状况,聋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为此,提高聋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机智与有效教学密切相关。面对复杂多变的聋校语文课堂教学情境,要使教学能够有效地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就需要借助教学机智,准确地判断,恰到好处地应变。那么,如何对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随机调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教学机智的运用策略。

一、点拨启智,激活思维

聋生由于受听觉的限制,导致语言障碍,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思维的正常发展。如何启发聋生的思维活动,促进智力发展呢?教师要善于在聋生似乎感到无疑之处,揭示矛盾,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自行解决,激活思维,启智敏思。如在教《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面对贾母和贾宝玉同样的发问:“读了些什么书?”林黛玉前后两次的回答是:“只刚念了《四书》。”“只读了一年书,些许认得些字。”我问:“林黛玉前后两次的回答为什么不一样?”教室里安静无比,无人回答。看着聋生茫然的表情,我赶紧又设计了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林黛玉前后两次的回答有什么不同之处?面对同一个问题,林黛玉回答时为什么要改口?从中表现了林黛玉怎样的性格?通过组织讨论,使聋生明确了林黛玉前后回答的不同是因为贾母对女子读书的态度,她的改口也正好体现了其进贾府的心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惟恐被人耻笑了去”,也表现了林黛玉的聪明和机智。聋校语文课堂气氛普遍压抑沉闷,教师要善于诱导点拨,促使聋生积极思维,开启智慧的门扉。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聋生去思考、去发现,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二、将错就错,巧施策略

当代科学家、哲学家波普尔曾经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方法。”错误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处理得好,会使整节课格外精彩。而教师对课堂错误的矫正,则是一种很机智的教学艺术。课堂上出现失误,教师必须沉着冷静、情绪稳定,切勿手忙脚乱。对个别失误,教师可以不必忙于改错,而应该巧妙地从错误中引出一点教训,深化大家对该问题正反两方面的认识,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次,在上完《荷塘月色》后接着上《清塘荷韵》时,我将《清塘荷韵》一文的作者误写为朱自清。这时,一聋生站起来吃惊地说:“老师你写错了,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季羡林而不是朱自清。”我恍然大悟,于是面带微笑不缓不急地说:“这位同学说得非常正确,以往老师在考查这篇课文的作者时,有不少同学疏忽大意,张冠李戴,闹出笑话。”接着我又问:“这些同学为什么把季羡林误写为朱自清呢?”聋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因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季羡林的《清塘荷韵》都是借景抒情的散文,都是以‘荷花’为描写对象,并且题目也有点相同。”我趁机强调:“对,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我们可不能再犯这个错误噢。”于是巧妙地化解了问题。事后我发现,在考查这个内容时,学生再没出现同样的错误。

三、反抛问题,化解尴尬

语文课堂教学,如同电视直播,集艺术性和挑战性于一体。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疙瘩”,使教学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此时教师如果及时化解,教学就会“柳暗花明”。有一回分析试卷,其中有一道考查成语使用是否恰当的试题:“爸爸妈妈总爱在亲戚朋友面前说我的学习成绩多么好,真使我骑虎难下。”在分析中,我解释道:“‘骑虎难下’比喻做事中途遇到困难,迫于形势而难以中止,用在此语境中不合适。”正要继续往下讲的时候,几个聋生在下面问:“那么用什么词合适呢?”我没有准备,一时反应不上来。这个意外的发问顿时使我感到尴尬、困窘。情急之下,我把问题反抛给学生:“大家一起开动脑筋,看哪位同学的答案最精彩?”片刻思考后,聋生的答案丰富多彩地呈了上来。有的说“左右为难”,立刻被大家否定了,理由是没有走出“骑虎难下”的意思范围;有的说“难为情”,虽然意思对了,但过于口语化;后来有聋生说“尴尬万分”,这才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一致认为符合了语境。这时,我的答案也成熟了:“手足无措”。结果同学们很兴奋地表示这个答案最好。这样,本来困窘的场面却成了整堂课的亮点――不仅让我赢得了宝贵的思考时间,而且学生们也得到了一次拓展思维的训练。

四、顺水推舟,借题发挥

“语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教授形象而精辟地阐明了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有些聋生的回答会出乎教师的预设,此时教师应该将它们当作一种较好的教学资源,以聋生的回答为切入口,及时运用教学机智顺水推舟,以新的思路推进教学,一定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在上完《画里阴晴》后,我结合聋生实际,让工美专业的学生补充学习了《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阅读课上,我带领聋生感悟课文内容――徐悲鸿受辱励志。这时,一个语文基础较好的聋生说:“老师,我知道徐悲鸿原名不叫徐悲鸿,而叫徐寿康。”我心里一惊,备课时,还真没查过他的原名叫什么。但我不动声色地问:“是吗?那父母为什么给他取名徐寿康?”聋生说:“父母可能是希望他健康长寿。”我点点头,脸上露出赞许的表情,接着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李胜男。”“哦,你虽然是女孩,但父母希望你要胜过男孩子,是吗?”她点点头。我说:“孩子的名字往往寄托了父母的心愿。徐寿康,多好的名字呀!可是徐悲鸿为什么给自己改这个名字呢?”她说:“徐悲鸿由于家境贫寒,想进‘洋学堂’读书,但父亲拿不出钱,只好向别人借,这使他感到前途渺茫,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于是改名为‘悲鸿’。”我说:“是呀,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激励,徐悲鸿在法国求学期间励志学画,终于成为了一代艺术大师。你们虽然是聋人,但有自己的优势,观察力、模仿能力强,适合学习绘画,只要发奋努力完全有可能超越正常人!”聋生深受鼓舞,齐刷刷地点头。

五、因势利导,深化理解

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方法加以正确的运用。课堂教学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难以全面预见随时出现的思维多变。课堂上,聋生时常会提出令人咋舌的见解,教师不能一下子否定他们的意见,折断其思维的翅膀。聋生在学习中的独特表现和求异思维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常态,而非“意外”或“另类”。因此,在聋生出现思维障碍的时候,教师若能顺着学生的思路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就有可能使课堂教学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如在教《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一文时,在“延伸拓展”这一教学环节,我问:“如果没有‘列车上的偶然相遇’,‘父亲’的人生将会是怎样的呢?你的看法如何,为什么?”聋生们各抒己见,讨论得很热烈。随后我总结:“如果没有这次偶然相遇,‘父亲’还是会成为一个很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因为他具有认真、执著的品质,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只要他的价值存在,就会抓住机遇。”这时,一个聋生站起来不屑地说:“我觉得‘父亲’的成功全靠运气,如果没有遇到博西先生,他一定在小农场里默默无闻地生活一辈子。像我,就是运气不好,因为小时候发烧打针导致了耳聋,我的人生也定然不会成功的。”这个学生的发言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课堂的气氛和教学节奏立刻被这“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我马上换了一副笑脸,表扬这位聋生能联系自身实际勇敢地提出不同的见解,并请学生再读文章最后两段并思考:“‘父亲’的成功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靠的是什么?‘父亲’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示?”一石激起千层浪,聋生进行了一番激烈的讨论,在大家发言的基础上,我因势利导,使同学们明白了“父亲”的成功关键是依靠自身的努力,把握了机遇,最后获得了成功。聋人更要积极、健康的面对人生。短短的十分钟,却使聋生受到了积极人生观的教育熏陶,一份灵动智慧的感染。当课堂教学陷入窘境时,教师要及时发现课堂上的生成资源,灵活机智地因势利导,使聋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提高认识。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师怎样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不具备教学机智,他就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实现有效教学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面对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教师要有的放矢调控教学,以高屋建瓴的教学智慧驾驭课堂。灵活地应用教学机智,教师授课的空间会在无形中得到延展,也许一个灵光闪现,就会开启无数个智慧的头脑;也许一个妙手偶得,就能点亮无数双闪亮的眼睛。只要不断地在实践中与“智慧”结缘,就一定能够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聋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清塘荷韵教学范文第5篇

回顾历程,感受颇深,收获不少,反思更多,现总结如下:

1: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在年前的两次活动中,列席的贾局长及教研室主任都曾给我们春风语文活动小组成员讲,现在的教师首先要变的是教育理念,要改变自己思想中沉淀已久的落后思想,保持和吸纳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思想,而观念的转变要靠自己。的确如此,如果一个教师缺新的教学理念,他的教学行为如何改变呢?通过“春风语文”活动,我了解了先进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教育教学理论,掌握了一些语文教学活动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律,认识到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式,注重了课堂上的每一个基本环节,坚定了“人本”“文本”观念。

2:语文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春风语文”活动小组的学习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学习上,而且也十分注重提高各成员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春风语文”活动小组在三中进行多次课堂教学展示。其中,孙晓霞老师的课给我们展示了什么是板块教学模式,袁永波老师让我们认识到怎样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苗青及宋怀明老师让我领教了合作·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魅力。这些课堂观摩教学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也使我的思想发生极大的转变。尽管课改已经进行了有些年头,但一些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自己的教学,课堂上,满堂灌、满堂问,没有考虑过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这些展示课更新看我的观念。“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春风语文”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武春华主任又开展了“区域性公开课”的活动,我按要求作了个人展示。这次亲历让我感受到新教学模式的“神奇”作用,同时也打开了我校语文教研的新局面。现在,在课堂上,我开始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体,关注学生的实际水平,给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落实课堂教学常规,讲究教学艺术,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相信一定会收到良好效果。

3:注重课堂生成。在博客中,我多次注意到袁永波老师公开的教案设计,留心到他的教案十分简约、实用,其教案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课堂生成。他在三中上的《小石谭记》一课。及录像《狼》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随机解决问题,表面看有很大的随意性,但从整节课来看,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此我认识到课堂应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如果教师不顾学情,一味地按教案去执行,效果估计不会多么理想。课堂需要教师的充分预设,同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设的目标、过程和进程,只有如此才能与学生共同生成课堂内容和新的教育教学资源。高效的课堂应是:在课堂上洞察学生当前学习心态,当前学习气氛,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步骤,采用相应教学方法的课堂。

4:养成了反思的习惯。通过参加春风语文活动,我明白了作为教师,不仅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还要不断的对教学进行反思;不仅要学会反思,还要经常反思,不仅反思自己的教学教法,还要反思别人的心得体会。只有这样,才能有更深层次的体会,才能有更多的收获,才能有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