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范文第1篇

关键词:父母素质;教育方法;会说话;教育理念;说话技巧

朋友女儿今年13岁正读初中一年级,每次见面都苦恼地诉说孩子的种种不是:“成绩不好,不喜欢学习,不是今天丢了课本就是明天丢了试卷。更可气的是拿我说的话当耳旁风,甚至一边哭一边与我较量着……”这天,我去她家见她怒气十足,女儿坐在一旁写着试卷,气氛的表情嘴里还嘟囔着:“不想写,不愿意写。”朋友见状,大声怒吼:“不愿意写也得写,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己什么样不知道,学不好就永远别玩。”显然,朋友不顾他人,当面指责起孩子。

面对孩子的不听话、叛逆,而发出的焦灼无奈的叹息声,我发现是父母说话方式不当,不会说话诱发的。所以,我认为,每个父母首先要做个会说话的人,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一、给孩子合理的期望

家长孩子的期望容易对孩子造成一定压力。期望值过高或过低不利于孩子潜能的发挥,期望值过高,孩子怎么努力都离目标很远,容易产生失望情绪从而不愿继续努力学习。期望值过低,会让孩子对自己缺乏信心,导致破罐子破摔。实际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必须根据孩子能力具体情况来确定,最好让孩子稍加努力就能实现。

二、家长自省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孩子的任何表现都与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如果你的孩子不主动学习,对学习没有期望和目标,这是因为相比学习成绩,他们更在乎家长对分数的反应。如果你的孩子是这样,你一定问问自己;我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有没有问题?如果存在,作为家长,一是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体验学习的快乐,而不是抱着“望子成龙”的想法做一些让孩子害怕的事情!

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

“言为心声”,父母要洞悉孩子的心声,就要善于“听其言”。父母要把话说到心坎上,首先要聆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倾听是一门艺术。一个能引导孩子倾吐自己心里话,并且能耐心倾听孩子心里话的家长,一定是个会说话的家长。

四、选对时机说透话

俗话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和孩子说话也要讲究时机,抓住“战机”该说的时候一定要说,不该说的时候一定不要说。在最佳时机以妙语对孩子施以引导和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时机不对,任你磨破嘴皮子也只能激起孩子的抵触,对孩子造成心灵伤害和精神痛苦。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范文第2篇

初中阶段是孩子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他们告别童年,开始一个全新的成长和变化的时期。在这期间,他们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成熟,与此同时,心理的各方面也在发展,但相对于生理发育的速度来说则相对缓慢。这样,身心发展暂时处于一种不平衡、不稳定的状态,因此孩子常常出现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如何帮助孩子度过这个关键时期,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初中生的心理需求

从孩子进入初中开始,家长们最大的感慨是 “我家孩子变了!”是的,他们逐渐长高,变得有力气,开始变声,男孩变得日益威猛,女孩则婷婷玉立。家长们还会发现,孩子小时候崇拜自己的眼神没有了,他们时常和家长顶嘴,也不再像小学时把学校的趣事讲给家人听,回到家更喜欢一个人待着;他们总是一有空就想向外跑,喜欢和自己的朋友在一起;喜欢照镜子,等等,这些行为被家长叫做“叛逆”。家长们常会因为孩子的顶嘴而愤怒,会因为孩子想独处而开始偷看孩子的日记,想通过压制来管教孩子,家庭矛盾开始增加,一些孩子与家长的沟通方式开始演变成了争吵或沉默。

初中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早期和中期,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倾向、价值观和朋友圈,他们内心深处最大的渴望是想要独立,想要和父母平等地相处。而这个时期的父母,常留恋孩子童年时期的各种表现,内心深处认为孩子还小,无法独自面对和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个阶段亲子之间的冲突概括起来就是,孩子觉得父母管得太多,家长觉得孩子不听话。

举个例子来说,有些家长会担心自己的孩子和不好的人交朋友,于是翻看他的手机和日记,或者向孩子的老师、同学打听他在学校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家长觉得自己是在关心孩子、爱孩子。可孩子不是这么想的,他会觉得家长侵犯了他的隐私,向其他人打听他的情况是不信任他。这样错误的教育方式势必会加速亲子关系的恶化,使孩子越来越叛逆。

青春期,是人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高峰,孩子会把“你”和“我”分得很清楚。他们急切地想要成长,想要独立,这是他们内心最大的需求。从这个阶段开始,孩子开始关注家庭之外的世界,他们需要与除家人以外的人建立关系,因此,在这个阶段,朋友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家长不能总觉得孩子还小,把孩子圈在“家”里面,圈在家长的视线范围内,家长不能用自己的爱“捆绑”孩子。我见过一些家长,到了这个阶段还习惯为孩子决定一些小事,比如每天穿什么衣服,如何搭配等。

二、家长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方法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引导,在这个阶段如果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是有效的,将会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我认为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明晰自己的职责

在这个阶段,家长的职责不是要去过度控制孩子,而是要帮助孩子“练习独立”。这是因为孩子在摸索着成长、摸索着独立的过程中肯定会犯错误,不会一次性顺利地完成,他们迫切需要家长的引导。

2.理性调整自己的期望

做家长的有谁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些期望一方面可能来源于家长未曾实现的愿望,另一方面是家长想让孩子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那么家长的这些期望是否合理呢?在这里有四个问题需要家长客观冷静地思考:(1)我的孩子对我期望的这件事感兴趣吗?(2)我的孩子有能力完成这个期望吗?(3)我的孩子对完成这个期望有信心吗?(4)这个期望是孩子对自己的期望吗?如果家长的答案至少有两个是肯定的,那么这个期望还是可行的。如果以上四个问题的答案没有一个是肯定的,那么家长的这个期望是不现实的,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作出改变,适当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3.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

很多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将责任推卸到外界环境和其他人身上,而不思考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比如月考某一科没考好,他会说:“我们班都没考好。”言下之意是班主任管理得不好,或者这一科的老师教得不好。如果家长任由孩子的这种思维发展成型,对孩子的发展和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家长需要让孩子认识到如果外在环境改变不了,那么只能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鼓励孩子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多从自身找原因。帮助他们分析哪些因素导致了现在的行为结果,哪些自己是可以克服的,哪些是需要父母帮助克服的,哪些是自己需要改正的,需要多长时间改正。家长应帮助孩子制定详细的计划,协助其完成。

4.用积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很多孩子可能是在批评声中长大的,所以很多时候他们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把某件事情做好。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家长应鼓励孩子发扬优点,将优点最大化也就弥补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如果孩子胆子小,换个角度想,胆子小的孩子大多做事情非常认真谨慎,所以,应把“我家孩子胆子小”这样的评价换做“我家孩子做事情比较谨慎”,慢慢地,孩子就会形成做事情谨慎的态度。

5.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波动大,可能会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相互之间发生矛盾,男孩在发生矛盾之后又容易动手打架,甚至是打群架。因此,我们在批评惩罚孩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孩子怎样看待、处理和同学之间的矛盾,告诉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要在冲动的时候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6.用幽默化解矛盾

有时候当家长和孩子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可以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去解决,效果会更好。

有一次我的一位大学老师和我们谈起来他上初中的儿子,他说有一段日子,他的儿子特别叛逆,放学回家就找各种机会和自己的母亲发脾气,经常摔门拍桌子,夫人很生气但是也拿儿子没办法,骂不过更打不过。

有一天晚上,他把儿子的书房门敲开,对儿子说:“儿子,你现在也长大了,我今天有些话想和你说,不是以父亲和儿子的身份谈话,而是两个男人之间的谈话,我希望你不要告诉你的母亲,可以吗?”儿子听完说“可以”。我的老师接着说:“你看你也长大了,将来有一天你也会有自己喜欢的姑娘,我想你一定不想让你喜欢的女孩受委屈、天天掉眼泪,对吗?”儿子想了想,然后点了点头。我的老师又说:“郎×(他儿子的名字),我现在拜托你一件事,请你不要再欺负我的女人,把她气哭,好吗?”儿子听完就愣住了,过了几秒,儿子说:“我尽量。”从那以后,儿子渐渐地就不乱发脾气了。因此,亲子之间换个轻松点的沟通方式也许会有好的效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一定总要上纲上线。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范文第3篇

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物质生活条件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所以现在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视,投入精力较多,同时期望也更高。因此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成长至关重要。

一、把孩子当朋友

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孩子的内心世界非常丰富,各有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内心更为复杂。我认为,作为家长应随时和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随时根据孩子的想法来指导他们、帮助他们,使孩子健康成长。我觉得,没有一种关系可以像朋友与朋友之间那样通透、坦诚。因为,朋友之间地位平等,相互间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所以,与孩子建立朋友关系,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事半功倍、甚至无为而治的效果。

二、放手给孩子,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孩子的事情应由孩子自己完成,家长只能指导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使学生知道感恩,学会感恩。孩子的天性是对事物,特别是新鲜事物非常好奇,家长应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现在的孩子“喜欢成功”、“喜欢称赞”,家长可以随时表扬孩子,增强其自信心。

三、利用温馨的家庭气氛,使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的内心渴望爱,希望自己有一个温馨的家。所以父母应充分发挥家庭优势,即使是父母产生矛盾,在孩子面前也应使孩子感到家的温馨。如:经常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家庭聚会等。家长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努力为孩子做一个榜样,使孩子有一个学习的方向。很多有问题的孩子,大都是家庭的原因,使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对社会、他人不满,容易动怒,产生自卑的心理。

四、家长要有一颗平常心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但是,家长应从孩子的天资、学习情况、年龄特点、有无特长等实际情况出发。如果家长摆正了自己的期望,有一颗平常心的话,可以把自己的期望作为一种精神鼓励,它能激发孩子接受教育及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唤起孩子的上进心与自强不息的意志力量,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

五、抓紧智力的开发,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个人成才或学生的学业成就,既需要聪明才智或学习能力(即智力因素),更需要正确而适度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强的学习毅力以及完美的性格(非智力因素)。

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是构成孩子智力殿堂的四块基石。因此对于智力的开发,发展孩子的智力潜能,就要从培养这四种最基本、最主要的能力入手。作为家长,平时应想法设法采取各种措施,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范文第4篇

据调查研究显示:在广州,有42.8%的孩子对现有家庭教育方式表示反感,难以感到快乐;有27%的孩子将“家长不能理解我”列为主要烦恼之一。其中包括:31.5%的孩子觉得“家长只知道关心我学了什么、成绩怎么样”;26.6%的孩子认为“我想做的事情爸爸妈妈总不让我做”;19%的孩子认为“我不愿学爸爸妈妈为我安排的学习内容,如钢琴、计算机、舞蹈等”。由此看出,父母为孩子安排人生时,往往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决定,根本不管孩子是否喜欢,是否感兴趣,是否有能力,他们很少会问孩子喜欢什么、爱好什么、有什么打算。

其实“父母是弓,孩子是箭”,父母要做的事情不是决定这支箭要射到哪个方向,而是负责把弓拉好,让弓张得满满的,给箭有顺利射出去的动力。古今中外很多名人的成功都不是由父母为其选择的,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选择而成就大器的。孩子的路终究还是要自己走。为人父母者,与其把自己一厢情愿的未圆梦想加诸孩子身上,不如与孩子一同圆个美丽的梦,把对孩子的期望转化为对孩子的赞赏、鼓励、支持,让孩子在父母适度的期望中找到向前迈进的动力,按照自己的能力、爱好和兴趣发展,实现自己的梦想。过于干涉孩子的父母,不仅是放弃了自我,也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孩子的自主发展。

让期望变成动力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应该是合理的期望,就是孩子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而且期望应该与孩子的能力水平与志向爱好相符合,并根据孩子身心发展、兴趣变化及学习水平的实际状态进行调整。期望过高或过低,对孩子的发展都不会有好处。期望太高的话,会使受到挫折太多而丧失自信;期望过低的话,不能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

表达适度,激发动机

作为父母来说,在一个适宜的时间与场合,与孩子一起探讨一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其效果远远胜过一日十次的重复。如今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众人的关爱之中,不免养成了一种被动的习惯,习惯于等待外来的指令,而真正源于内心的需求与动机则显得相当缺乏,从而导致主动性与创造性水平低下。另外,父母喋喋不休的期望表达,就亲子间的交流而言,孩子仍然扮演了被动的角色。结果是,要么使孩子无条件地盲从,要么使他对什么都无所谓,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宗和)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范文第5篇

家庭教育期望值过高,结果适得其反

随着家庭子女数量的减少,孩子个体身上承受着更大的家庭重托和期望。不少家长对孩子提出的期待和要求定位太高,出现了很多“高期待”家庭。家长们在给孩子定立“成长标杆”的时候,不是面对自己孩子的实际状况,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或者是盲目地把孩子与其他的人相比较来提要求,甚至认为别的孩子能做到的自己的孩子也能做到而且必须做到。

在大多数“高期待”的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在不断增加,很大程度上存在“教育过度”的现象。家长和家庭为孩子付出的很多,而孩子的快乐没有增加,反而是亲子冲突在增加。家长在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过高的期望”的同时,还会表现出“过分的关心”、“过多的呵护”,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普遍容易出现“无情”、(不知道感恩)、“无能”、“无责任感”的不良后果,这与家长原先期望的结果正好相反。孩子在这些无望实现的目标面前绝望,甚至抵触、逆反。结果不仅家长沮丧、亲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且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中“家长的期望值越高,孩子却越让家长失望”的现象,成为很多家庭不可调和的矛盾。

家庭教育目标过于功利,舍本逐末

家庭教育目标是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出发点和归宿。家庭教育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家长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家庭教育的要素。不少家长的家庭教育目标过于“功利化”。他们不是根据家庭教育的特点,把培养孩子的伦理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不是基于孩子的潜能、孩子的兴趣提出教育要求。而是根据社会的“热点”盲目追风,社会上什么专业“吃香”,就让孩子学习什么,教育目标常常是“见异思迁”。“有一些父母根本不重视对子女个性、兴趣发展的培养,单一地崇拜时尚、盲目地跟风追求热潮,甚至有的家长不顾孩子是否承受得了,让孩子同时参加多种特长培训,使孩子每天疲于奔命,结果却扼杀了孩子原本的天性,使孩子原本存有的兴趣也变成了反感和讨厌。”

有的家长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对孩子提出教育要求,比如考虑到自己的面子问题。有的家长求成心切,替孩子做了很多的选择和主张,包括参加什么兴趣小组,怎么安排作息时间,甚至能和什么样的孩子交朋友等。有的孩子顺从了这样的安排,养成了服从的习惯,家长会觉得这孩子没主见;有的孩子拒绝了家长的安排,却又被家长认为是“叛逆”,结果也只能是教育失效。

许多家长督促孩子学习的动机在于实现“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立足于孩子的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孩子受到非常狭隘的价值观影响,容易形成自私的品质、短视的观念和单向的思维方式,出现较为严重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过于功利化的家庭教育目标,掩盖了亲情的温馨,亲子之间似乎进行一种交易:我给你优越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你给我满意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的伦理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考出好成绩,不顾孩子的身心健康,不惜对孩子施压,这些都无异于在舍本逐末。

家庭教育评价的负性导向,削弱了孩子内在发展动机

很多父母都已经意识到了溺爱孩子的弊端,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会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但是,对于如何规范孩子的行为,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很多父母还是做不到位的,对孩子缺乏具体的指导,却常常过多使用批评、指责等负性导向的评价方式来对待孩子的过失。这种做法充其量只能让孩子不做什么,却不能让孩子学会应该怎么做。如果家长是基于对孩子“高期望”而导致的失望而实施负性导向评价还易引发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激增。

父母没有针对孩子某一具体问题提出具体的规范要求,缺乏积极具体的正面指导,孩子就无法在教育过程中真正掌握行为规范,还会出现父母所不愿看见的“屡教不改”。家长家长的负性评价导向会使孩子内在的发展和进步动机减弱,对孩子的行为产生“消极暗示”,导致孩子出现“消极适应”的结果,即最终孩子的行为容易朝向家长暗示的负面发展,真的成为家长不愿意看到的“不爱学习”、“淘气捣蛋”、“经常撒谎”的孩子。

家庭教育问题归因不全面,问题解决的效果不佳

对家庭教育成败进行合理归因,是家长积累家庭教育经验的有效方法。家庭教育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状况,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不免会出现一些失误与问题。家长们急于解决问题,却缺乏对家庭教育出现的失误和问题进行正确的归因,就会影响到问题解决的效果。比如,有的孩子因为父母平常对他们比较忽略,他们就有可能通过淘气、捣蛋的方式来引起成人的关注;有的孩子可能对学校生活不太适应等因素的影响,学业成绩不良……家长不问青红皂白的训斥和怒骂,很可能对孩子改错无益,还会影响到亲子关系,阻碍家庭教育的实施。家长如果对家庭教育问题和原因之间的关系不能作出合理解释,就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家庭教育容易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即一个问题没有解决有可能又出现新的问题。有的家长还习惯于把家庭教育问题归因于家长和家庭以外的原因,归因于无法回溯的过去经验,使得家长出现“无力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

调整家长的教育心理,提升家庭教育成效的对策

高尔基曾说,“爱孩子那是母鸡也会做的事”。但当前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心态,甚至影响到了对孩子的“爱”,很多孩子感觉到“不幸福”。给孩子一个情感温馨、体验丰富的成长环境,提供安全的心理氛围,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是家长应尽的职责。

(一)变革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观念的变革缘于社会现实之变革。与现实社会相应的家庭教育观念包含有许多现代的、民主的、改革的先进成分,诸如注重子女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尊重子女的人格和支持子女的个性发展的民主教育观、适应时代潮流的投资子女智力发展观等。家长们要改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天下无不是父母”等陈旧的教育观念,重视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心理健康的维护,注重孩子坚强的意志力、强烈的责任感等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减少家庭教育中过于“功利”的成分,努力增强真情、亲情、温情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使孩子具有积极情感,增强孩子成长的自觉性。家长学会尊重孩子,学会“蹲下来看孩子”,即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问题,避免“以己之心度孩子之腹”。信任孩子,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不要一味以自己的想法来代替孩子的想法。如此,就有可能增进亲子之间的亲密度,激发孩子内在的发展动机。

(二)把握家庭中民主平等的内涵

提倡家庭教育中的“民主平等”,要求亲子之间保持人格上的平等,彼此要互相尊重。但家长与孩子是处在不同层次上的主体,家长是相对成熟的主体,而孩子是一个成长中的学习主体。一方面,家长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充分调动孩子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孩子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另一方面,家长也要适当帮助孩子控制欲望,克制情绪,减少破坏性的主体因素。家长在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看待时,还要“把孩子当成孩子看”,而不是当成“小大人”看,理解孩子,接纳孩子的特征,尤其是孩子的不足和过失,要有更多的宽容和帮助。家长尤其不能把孩子看成是成人的附属,更不能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目标和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

(三)保持积极的教育心态

家长保持积极的教育心态,对孩子有合理的、积极的期待,能给孩子更多的激励。家长要全面地评价孩子,不仅看到孩子的学业成绩,还要看到孩子的独立性、责任感等社会性特征的发展,重视孩子的心理发育和道德成长。家长要多从孩子的纵向看孩子发展变化情况,而不是总看孩子是否发展得比别的孩子好。每个孩子的基础不同,发展速率、优势领域、活动方式各不相同,往往不具可比性。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一定要“慎比孩子”,尤其不能用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的孩子的长处相比,反之亦然。孩子成长中出现了问题,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和解决,使问题的性质转化为孩子成长的积极经验。给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标,学会理性地看待孩子的长处和短处,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

(四)提升家长的教育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