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快速发表教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研究生 创新 教育
一、 教育观念的创新
“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研究生教育规模偏小、体制不够稳定、理论不够成熟,因此长期以来,研究生教育思想研究都比较笼统地纳入到高等教育思想中来进行,研究生教育思想也就相应缺乏自身的独立性。” 所以要在研究生的教育过程中突出它的独特性,首先就要在教育观念上有所不同,在培养目标上有所不同。
我们一直提倡也在切实的实现着我们的素质教育,但在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素质教育它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而在以高考这种应试为主要方式的选拔人才的制度面前,素质教育的实施步履维艰,我们的大学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选拔的,同样我们的研究生又再一次通过的同样的方式进行选拔。在这种人才选拔的制度下,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如同标准零配件一样没有自我个性的学生。
研究生基本上是经过了近20年这种统一规格的教育,所以在他们身上看到创新的观念,创新思维,创新的能力难之又难。所以我们要实现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首先就要解决他们个性不强的问题。
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首先在观念上改变,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学生要恪守学校的规则要遵从导师的理念,在这种束缚下,很难有创新人才的出现。所以学校、导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时间自由,空间自由。最重要的是学术自由。其次就要在培养的目标上创新,研究生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所以学校、导师不可以用那标本式的培养方案去应对每一个学生,针对不同人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传统的条条框框要做减法,传统的统一标准要做减法。突出学生个性,给予学生自由有要做加法。
二、 教学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研究生教学中常用的是以老师为主的讲授法,老师备好课,把那些已有的知识在课堂中重新呈现一遍。毫无新意,何来创新。而采取互动式教学的方法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最好方法之一。
“互动式教学又称交互式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专题讨论、辨论演讲、小组学习、社会实践等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互动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而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就要在课堂中真正的实现导师与学生互动。
互动式教学讲求的是互动,这是互动式教学的关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互动式教学的根本。导师们的首先改变唯我独尊的观念要放下身份,从心理上与学生们站在统一战线。研究生们因为年轻他们会有一些突发奇想有一些异想天开,而这些灵光一现的想法通常以导师们冰冷的眼神为结束。而真正的互动就在这如何对待学生的突发奇想上,导师们要给予研究生参与科研的机会,给予沟通说话权利导师们对学生偶然的灵光一现进行雕琢,自然而然的就能给学生一个施展个性尽显创新能力的舞台。我们尊师但不唯师,导师在指导教育学生时要因材施教,突出培养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张扬个性的平台,发现学生的突出特点,从而加以引导改造。所以摒除一言堂这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措施。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创新理念的教育,很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文章中把创新理念的教育归类到研究生的德育中,这种观点很符合教育规律,德育应贯穿于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导师们给予学生创新理念的教育就合时合地。国内外前沿课题的介绍、新兴观念的探讨、科研创新的机遇、危机这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到学生的观念中。这就达到了创新观念教育的目的。
三、 评价方式的创新
我们的研究生都是一考定乾坤,所以应试的技能对于他们来说,早已是熟能生巧,而我们要培养拥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就不可以用一张张的卷子来测评他们的创新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一套别出心裁的评价体系。
首先,导师的评价。以往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关起门来会说学生的优缺点,在外定是自己的学生好,想培养有独特视角的学生就要有严苛的导师,所以导师们及时的评价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创新及其重要,但我们避免导师们学生都是自己的好的心理,就要细化评价表,不能只让导师笼统的评价学生。例如要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没有做出成果对科研的过程进行评价,并且还要有书面的结果体现。
其次,院校的评价。一般的院校对于研究生的评价都集中于学生们所发的论文,当然论文是研究结果的重要体现。我们从文章的水平上就能看出研究生是否拥有创新能力。但在我国高等院校对论文的评判均是优秀者佼佼者奖励。例如很多院校都设有创新基金等。但这种只奖不惩的评价方式,普遍得到一个结果,那就是一方面有创新观念、创新思维的研究生不断的在进步,进一步将自身的创新能力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另一方面那些不努力安于现状的研究生们依然止步不前,他们仅把论文的发表仅仅当做完成任务,而不是自身价值的体现。依然不能严格要求自己。
以上所述的这种现象在我国各等级的高等院校都很常见,所以想让研究生们的创新水平得到根本的提高,高等院校必须在保留原有的奖励制度的前提下加入惩罚制度,例如对于发表研究水平过低,创新水平过低的论文的研究生要直接实施惩罚,惩罚的方式可以因校因地制宜。如通报批评论文作者和作者导师、扣部分学分、延迟答辩、延迟毕业等。
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而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始于社会经济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要向前的大步迈进,科学技术的创新是中流砥柱,创新人才是根本。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是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的硬性要求,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必然是研究生教育的一大主题。
参考文献:
[1]许克毅,赵 军,等.研究生教育思想的反思兼谈研究生教育思想的范畴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8):9.
[2]王惠来. 对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的再思考[J]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2,3
关键词:高职学生;微博;使用现状
一.微博的涵义
微博,即微博客,源自于英文单词microblog,又被谐称为“围脖”。微博不同于以往意义上的博客,它的要求是单篇的文本内容通常不能超过140个汉字(此数字是针对中国市场)。使用者能够通过手机、网页、论坛等自己想的文字、图片等,比以往的博客具有使用方式方便快捷、迅速等特点。《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69.0%的人关注微博,25.6%的人已经使用微博,43.4%的人正在打算是使用。“今天你织围脖了吗?”这是在当今校园最为流行的打招呼的语言,这正凸显了微博这一新鲜事物正被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接受并使用。
二.高职学生使用微博的现状与分析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方式,在短时间内成为一种交流工具。微博不同于传统的媒介方式,它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1.信息的即时性。因为微博的信息文本要求不能超过140个字符,比较适合手机用户的使用。当世界有任何大事发生的时候,微博用户都能随时随地的拿起手机来分享,并能最快的时间和最大的范围来获取海量的知识和朋友之间的变化,并进行交流和联系。微博的的即时性是其他媒体所不能比拟的。
2.信息传播的途径可以横跨各种媒体。因为微博要求的字数少,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的消息。而且微博可以允许用户利用各种接口来消息。这样可以利用多种媒介进行信息的传播,可以实现信息的互通有无。
3.信息传递具有放大的效应。由于分享与搜索的同步性,微博的传播速度倍增。有时,全球性的一件事,微博可以在几分钟内传遍整个世界。
短短几年微博力量异军突起,调查显示,在校学生注册了微博的为30.3%,没有注册的有69.7%.而且随着年纪的增高,高职学生的注册微博率正在明显提高,这主要是因为高职学生自身特点与微博的特点相适应。现代的高职学生主要是“80后”或者“90后”,他们生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接受的最先进的技术洗礼。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QQ、电子邮件、人人网、博客等成为他们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这一代的学生基本人手一部手机,这就整符合微博是提供广大手机用户的这一特点。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手机来发表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和自己最新的动态。微博现在已经成为被许多学生所认知的最为方便的交流工具,它的时效性正符合学生追求时尚。喜欢快节奏的个性特点。
高职学生作为社会知识储备较高层次的人群,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经过对高校的学生进行的深入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学生中注册了微博的为30.3%,没有注册的为69.7%。大部分的学生没有注册微博的原因是由于微博兴起的时间比较短。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高,微博的使用率也在增高。作为新一代的有志青年,高职学生利用微博可以最大程度上的关心国家大事,并能细致的观测到社会中的阳光面与黑暗面。
微博上有很多包罗万象的资讯,高职学生可以在微博上面了解全球信息和就业信息等,可以开拓视野,增长高职学生的见识。微博的传播是单向的信息分享和流动模式。这种传播的方式可以使信息的传播速度迅速攀升,这样一个人就能同时的接受多方面的信息,非常符合学生的日常接受资讯的方式。经过调查,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自己从微博上获取的帮助比较大。可见微博由于信息的来源渠道比较广,信息的门槛较低,这样有利于高职学生更容易得获取资讯,也正在成为高职学生用于获取资讯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渠道。
因为微博的信息量巨大,这其中必然包括一些负面的消极的言论。但是高职学生因为具有高学历,所以他们对于网上的一些炒作的信息已经有很强的辨识力了。所以,大部分的学生都可以从微博上获取对自己有利的资讯,自觉的屏蔽负面的言论和信息。这样有利于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世界,关心社会。可以分享他们的人生经验和生活经验,为自己将来更好的融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代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所谓的“蜗居”时代,很多人都宅在家里,当宅男或者宅女。这样人们交流的机会变少了,人际交往的能力也在逐步下降。现在的高职学生由于吃住都在学校,所以他们与外面的联系和交际变得更少。但又调查显示,人类的幸福感来源于人际交往。所以,网络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微博作为网络联系的中流砥柱,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微博作为一个与外界联系的重要平台,能够让高职学生足不出户的了解到朋友的近况,社会的热点知识等等。这是高职学生乐于使用微博的最重要的原因。而且,微博这一平台也可为一些沉默寡言不善于交际的学生提供可以表达自己心声的舞台,也有利于他们引起别人的关注,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
三.微博存在的意义及其贡献
1.微博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制高点。传统的媒体一直是新闻的主导者,广大群众是处于信息传播的最末端,对于新闻信息都是完全被动的。而微博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壁垒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可以发表自己话语权的平台。
2.微博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微博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微博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性软件,能后反映真实的社会关系和促进交往活动的发生。微博改变了社会人群获取知识的方式,因为快速的生活节奏人们已经很难有整块的时间去获取信息和知识,所以手机报。微博等方便快捷的“微阅读”正好符合了这一要求。
四.总结
高职学生利用微博这一平台,方便快捷的获取了资讯,增强了人际交往的能力。可以为以后在社会中的工作、学习提供更有利的帮助。
中国这几年的“微博热”,加快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按照目前的情况,微博将持续快速的发展,并且在公众中的影响力将逐步提升。而且,微博将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使传统媒体遭遇大量的受众流失的问题。在市场营销方面,微博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宣传平台。微博可以为企业节省宣传的开资,成为低成本高收入的营销手段。事实证明,许多企业利用微博营销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正蓄势待发,等待它的将是无尽的潜能与发展,微博时代已到来!(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参考文献:
[1] 新浪网:《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2010年9月.
[2] 中国青年报:《民调:94.3%青年表示微博已改变自己的生活》,2010年8月24日.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1月.
[4] 王聪聪.微博成青年时尚69%的人在关注[N].中国青年报.2009―12-08.
[5] 刘丽芳.微博的传播特征与传播效果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
[6] 刘祖清,何平.借助微博拓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
[7] 龚成清.基于微博客的高职教育辅助教学模式的探讨[期刊论文].当代教育论坛.2010(10).
[8] 林书兵.徐晓东.微博客及其教育应用探析[期刊论文]-电话教育研究.2010(03).
关键词 经济学特色专业 思路 方案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s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in Western Colleges
――Take Shihez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 Fa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0)
Abstract From the importance of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s, combined special situations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hina, take example of Shihezi University, discussed goals, ideas and scheme of economics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n western college.
Key words economics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ideas; scheme
特色专业建设问题关系到我国培养区域性创新人才的关键,是当前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建设中的重点问题。为解决西部经济发展问题,西部高等院校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石河子大学位于新疆石河子市,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高校。为此,笔者结合石河子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实际,本着“服务边疆”“稳定边疆”的办学特色,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的高素质经济人才。
1 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
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科专业的设置,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方向性,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教育部、财政部教高〔2007〕1号文件《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加强本科专业建设,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择优选择和重点建设特色专业点,引导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办出特色。”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西部高校人才培养为加快经济发展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目前,教育部指定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对石河子大学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如何在新形势下,抓住发展契机,培养西部经济人才,解决西部经济发展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2 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及思路
2.1 建设目标
特色专业建设是体现高校专业水平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高校把特色专业建设作为提高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
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优化高等学校专业结构,使西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高等教育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机制基本形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西部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针对特色专业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高等学校管理制度更加健全;石河子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的建设努力将本专业建设成为新疆高级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建设的示范基地,最终实现建设梯队结构合理、课程体系完善、内容特色鲜明、西部地区一流的高层次、应用型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的目标。
2.2 建设思路
经济学专业建设不仅要满足兵团经济建设对经济学人才的需要,同时也要服务于市场对经济学专业各种人才的需要。对传统经济学专业建设进行全面改革,打造融开启经济学思维、培养经济学创新能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济学专业应以教学团队建设为根本,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是专业建设的根本,只有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才能将理论领先的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实践当中;以教学条件建设为基础,只有完善的教学条件,才能更好地满足师生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经济学专业“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特色要通过课程体系设置表现出来;以实践教学建设为支撑,实践教学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支撑,只有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及其实践教学环节的完善,才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出各行业高素质的经济类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3 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方案及措施
3.1 特色专业团队建设
良好的师资团队是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主体,而有效的团队管理运行机制是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首先加强团队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按照不同层次的教学需要,合理调配教师,并按教学管理规范要求完备、完善各种教学文件;其次,形成团队教研活动制度化和经常化。做到教研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展开;第三,强化团队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教学、科研奖励的力度,调动团队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的积极性;第四,形成科研教学转化制度。鼓励教师积极主动的申报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充实到经济学专业的教学中,促进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提高团队教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另外,借助国家西部重点建设以及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的有利契机,采用自主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外出进修与校际互访相结合、团队自身建设与兼职聘用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3.2 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在现有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的人才培养原则,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综合培养、夯实基础与强化应用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按普通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3大类设置,统筹兼顾各成体系。在加强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基础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增设《经济学学科概论》、《兵团专题讲座》等突出地方特色的学科前沿性、综合性和研讨性课程;拓展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国家经济政策和兵团农垦特色,围绕兵团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绿洲经济、生态经济等方面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在综合教育方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同时,严格控制课内理论课学时,增加了社会调查实践、综合实验训练和课程综合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构建独立设置的实验课、专业实验课、实习课、社会实践课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新课程体系。
3.3 教学设施、教材建设
根据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进行教学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加大教学条件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强国际学术刊物、国内各类数据和资料、国际和国内高水平学术著作和教材的购置以及对外电子网络的沟通;以案例教学室、网络教学室为基础,建设特色专业综合实验室,更新教学仪器,改善教学和实验条件,拓展教学和实验内容。同时,积极改革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加强教材建设。通过教师的国内外进修学习和相关教研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双语教学的水平和教学质量;通过对市场人才需求和知识结构要求的情况,不断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材开发与建设中,本专业将按照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的基本思路,将本学科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成果及时体现于相应的教材之中,从而扩大学科研究内容与成果的学术影响度。
3.4 实践教学建设
为解决西部经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关键。实践教学的重点是抓好课堂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和毕业实习三个环节。在课堂实践教学方面,增加案例教学的内容,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通过课堂讲授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教师教学与专家讲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和社会调查,给学生接触实际从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能力的机会;在课程实践教学方面,依托学院教学实践资源,加大对学生实践的指导与扶持力度,以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三下乡活动为载体,加强与经济社会实践的合作,安排调研项目,撰写调查报告,举办社会实践经验交流会,拓宽观察视野,强化学习效果;在毕业实习方面,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经济学专业教学实践基地,采用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延长实习时间,增加实习内容,并从三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实习内容拟定毕业论文,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3.5 效果评价改革
针对西部经济发展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一是改革传统的以知识点为主要考核内容、以闭卷考试为主要考核形式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重视考察学生的问题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采用课程论文写作和知识点考察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通过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项目完成情况、“挑战杯”、“创业杯”等各级科技竞赛活动的获奖情况、学生发表科研论文情况,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三是展开对毕业生满意度的调查,积极吸取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合格的人才。
本文为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不同专业需求的微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分化、整合及体系优化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俊龙.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4):59-61.
[2] 龙先琼.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9(2):16-19.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110-02
创新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21世纪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其社会成员有更大的适应性和更高的创新能力。知识经济的灵魂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基础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肩负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义务。本科高校主体上分为研究型、研究兼应用型和应用型三类。每一类型的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侧重点会有较大不同,地方本科高校侧重于应用实践能力的创新。针对如何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以宁德师范学院为例,着重剖析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建议。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有很多,但笔者认为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是比较有效的两种方法。
1.依托学科竞赛,提升创新能力。近年来,各级各类学科技能竞赛蓬勃发展,通过学科竞赛,强化了教与学的互动,激发了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热情和潜能。学科竞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宁德师范学院是2010升本的地方本科高校,将自身定位于应用性和地方性高校。升本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出台了鼓励师生参加学科技能竞赛的一些政策。如在教师职称评定时,可将竞赛获奖等级等价换算为对应级别的学术论文。而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根据赛事主办单位和获奖级别,给予减免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学分,奖励奖学金绩点分和学士学位绩点分等一系列措施。通过这些举措,调动了师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该专业是2012年设置的本科R担从2013年开始参加学科竞赛至今,先后参加国际创新与发明展、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等,共获得国际金奖2项、银奖1项,国家二等奖1项,省一等奖5项,省二等奖16项,三等奖9项。另外,参赛的部分作品还申报了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通过学科竞赛,学生获得了荣誉和学校给予的各方面奖励,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竞赛中真正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很好结合,能够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机械设计三维软件》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作品的设计方案中。为了制作样机,学生必须学会操作各种加工设备,从而使他们获得了很好的实践锻炼。
2.结合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学生创新项目是指国家为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而设立的面向本科学术层次的科技创新和创业项目。大学生创新项目即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主要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3类。同时,按照项目设立的等级来分,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和校级项目。通过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生不仅获得了锻炼机会,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首先,在设立创新项目题目时,大学生必须对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有一个较深入的了解,形成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地积极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其次,创新项目的本质是创新,学生在开展项目过程中,通过理论计算、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等途径来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通过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有利于树立学生创新的信心,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未开展项目时,学生认为创新高不可攀。随着项目研究的深入,他们的创新思路不断涌现,创新成果也随之获得。仍以我校机械专业为例,近三年,机械专业获批大学生创新项目30多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9项。项目研究成果包括制造样机,发表学术论文和申报专利等。
二、加强激励制度和管理体制的建设
我校通过开展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较好地提升了大学生创新能力,促进了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但是,在取得一些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以下问题或不足。
第一,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励制度有待完善。在开展学科技能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过程中,需要占用老师和学生的大量时间。一方面,本科生上课时间较多,必须在完成繁重的上课之后,挤出时间参与学科技能竞赛和项目;另一方面,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虽然学生为主体,但是不管是学科竞赛的方案设计和样机制造,还是大学生创新项目的选题立项、实验设计、结题验收等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指导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势必会占用到老师的时间和精力。必须本着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重的原则,采取相关的奖励措施方能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宁德师范学院在学科竞赛方面出台了相关的激励举措,但是在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方面还缺乏激励政策,后续还应加大激励机制。
第二,管理体制有待提高。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个孤立课题,需要认真思考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要“做什么”,“如何做”。许多高校在开展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中,缺乏顶层设计和规范的管理制度,造成相关教学单位和部门之间发生“各自为政、互不沟通、彼此争功”的情况,导致学生盲目参加竞赛(项目)或应付参赛(项目)或疲于参赛(项目),使学生和教师逐渐产生抵触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想法。
第三,创新学分与人才培养方案有待融合。我校及大部分同类新建本科高校虽然提出增加创新学分,并将其列入人才培养计划中,但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学分不占人才培养方案的学时指标,只是用其抵减通识选修课学分,也就是说专业素质创新学分只是人才培养方案相对独立的一个体系,而并没有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为了使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做得更好,建议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首先,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让教师和学生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其次,结合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具体情况,修订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增设相关方面的选修课程;最后,在经费、实验室开放、人员和场地等方面加大力度,避免师生屡屡碰壁的状况。
三、结束语
学科技能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可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受到训练和培养,活跃创新氛围,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两个良好平台。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两个平台,把教学工作、奖励机制、课程建设、管理体制等与科学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大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董勤岭,刘康伟.大学生创新教育与高校教学改革[J].科学教育论坛,2005,(18):174.
[2]曹颖颐.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3]方原,丁晨曦.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北京教育,2012,(11):49-50.
[4]李杨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24-25.
[5]李晓.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2(2):155-160.
机器人教育强调手脑并用,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制造”大国迈向“智造”大国的教育基础之一。然而,如今说到机器人教育,我们大多只会想到“竞赛”,这些风风火火的“机器人竞赛”从学生间的竞赛逐渐转变成机器之间的竞赛,这不仅背离了利用机器人培养所有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初衷,也成为机器人教育走进课堂的绊脚石。那么,作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技术特点的教育模块,以课程为载体开展的机器人普及教育的发展现状如何?如何摆脱竞赛的束缚?进入课堂又会面临何种困难?教师又应如何面对?……
本期专题,我们邀请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钟柏昌及温州创客空间和温州大学创客空间联合创始人谢作如老师就上述问题展开探讨,并请到几位一线教师来分享机器人教育的实践经验。
教育技术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百人计划”培养人选,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活动、全国中小学机器人教学展评活动、全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大赛执行主管。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项,主持其他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刊物近100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7篇,系在国际SSCI期刊发表计算思维研究成果的首位中国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和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围绕中小学机器人与创客教育选题主持了多项研究课题,发表了20余篇相关研究论文或教学设计。
浙江省温州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温州市享受教授级待遇中学高级教师,温州市551人才,南京师范大学客座研究员,温州大学硕士生导师,浙江省中小学创客教育网络工作室负责人,中小学STEAM教育论坛活动联合发起人,温州创客空间和温州大学创客空间联合创始人。
2006年开始从事机器人教育,随后转向STEM教育和综合课程开发,曾被聘为BotBall国际机器人大赛中国赛区技术顾问,多次承担全国中小学机器人教学展评活动的评委。2010年接触开源硬件Arduino,与国内创客关系紧密。2013年,与吴俊杰、管雪h等人共同发起中小学STEAM教育论坛活动。2014年,带领研究生编写了国内第一个完整的开源STEM课程“Arduino创意机器人”
Q:《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近年,随着技术的进步,教育的发展,我国在机器人教育方面也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请两位专家对我国机器人教育的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
A:钟柏昌:在国内基础教育领域中,有关机器人教育的实践历史并不长,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北京市景山学校以科研课题的形式将机器人教育纳入信息技术课程。近年来,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我国中小学机器人教育有了较快发展,其教育价值已逐步获得社会的认可,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为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普及提供了新的契机。最近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创客空间与创客教育,其基本内容也是围绕机器人的设计与创作展开的,从而为中小学机器人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和外在动力。
但整体而言,国内基础教育领域有关机器人教育的现状,竞赛模式依然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普及率依然很低。在已经开展了机器人实验的学校,也只限于在兴趣小组中开展教学和参加各种机器人竞赛,即便那些号称开展机器人普及教育的学校,据我了解也只是局限于一两个班级规模的校本选修课,覆盖面依然相当小。这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也有违教育公平。有意思的是,国内有关机器人教育的研究文献,也主要集中在对竞赛模式的反思,很少关注普及教育方面的问题。
此外,从当前机器人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看,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尤其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已然成为制约机器人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一是教育目标层面,侧重模仿实验,重基础轻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是机器人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机器人教育的重要价值所在。但目前看来,在机器人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流于形式。具体表现在教师基本沿袭信息技术课堂惯用的“讲练结合”或“封闭式任务”教学法,以模拟实验或模仿再现生产生活中的科技产品作为主要教学任务,教师通过讲解制作步骤让学生亦步亦趋完成预定机器人的制作,重在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学生作品缺少个性化设计,更谈不上创新设计。
二是教育内容层面,侧重学科本位,重技术轻整合。受机器人竞赛思路的影响,以及相关教育教学研究的滞后,中小学机器人教学还处在以传授机器人技术知识为核心的初步发展阶段。换言之,机器人只是作为学习的对象,有关机器人技术的本体知识构成了机器人课程的核心或全部内容,教学内容相对单一。
A:谢作如:我国自2001年举办首届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以来,在竞赛的带动与促进下,全国各地展开了校本课程、课外科技小组、选修课等丰富多彩的机器人教育活动。由于对机器人教育认识上的不足,加上机器人竞赛活动的教育目标不明确,我国机器人教育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虽然有一些学校或者地区做了比较深入的尝试,但从全国层面上看,机器人教育并没有在中小学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
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就是因为管理部门未制订教育机器人标准,导致机器人标准不一,互不兼容,缺乏普及型的机器人教学器材,也缺乏针对机器人普及教育的适合中小学的机器人课程。仅为竞赛设计的机器人不仅价格高,而且功能单一,很难用于大班教学。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国家课程中没有机器人教育的位置。在高中课标中,关于机器人的教学内容划分在通用技术中,但形同虚设。信息技术老师又找不到开展机器人教育的理由。如果有人说,校本课程中不是给机器人留了位置吗?可是,开设机器人教育的成本太高了,没有学校会这样大手笔投入,仅仅为了开一门校本课程。
Q:《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两位对国内的“机器人竞赛”有何看法?抛开竞赛,怎样才能让学生创造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产品?
A:钟柏昌: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理解竞赛模式的不足及其走向普及教育模式的重要性。竞赛导向的教学是大多数学校开展机器人教育所采用的方式,通常的做法是由学校购买几套机器人器材,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机器人的硬件搭建以及程序的编写,然后参加一些相关的竞赛活动。参加竞赛所获得的荣誉以及由此产生的政绩,使很多学校乐此不疲。也正因为此,机器人教育成为类似高考科目一样的高利害教育,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和应试色彩,高性能、高价位的机器人设备成为一些学校在竞赛中致胜的法宝。这显然不利于机器人教育的公平、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换言之,竞赛模式就其教育价值而言,是一种高投入、低收益的教育模式,不仅不符合普及教育的需要,甚至成为机器人普及教育的拦路虎。走出竞赛模式的怪圈,才能迎来普及机器人教育的春天。这对中小学校长而言,不仅需要理解机器人普及教育对全体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普世价值”,更需要对教育本真价值的不懈追求。当然,机器人普及教育并非就是“纯教育”,其本身也具有功利价值,也不排斥在普及教育基础上的竞赛行为,本质上,普及教育并不排斥合理的精英教育,但前提是我们不能本末倒置。一些觉悟较早的学校,已然将机器人普及教育打造为学校的特色教育,不仅吸引了生源,也吸引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大量的资金投入。
如何才能让学生创造出能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产品”,培养其创新精神,从宏观的角度就是要树立普及教育的理念;从微观的角度,就是要改变我们现有的注重模仿实验的机器人教学模式,多去尝试下文将要提到的趣味交互型教学、科学探究型教学和发明创造型教学。
A:谢作如:我国的机器人教育一开始的确是靠竞赛推动的。竞赛是一剂猛药,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一大批逐利而来的学校,看起来轰轰烈烈。但这也为之后的发展带来种种问题,因为一次竞赛的获奖名额就那么几个,谁也不能保证花了一大笔经费购买了机器人就一定能获奖。况且最糟糕的是,要持续获奖就要年年投入。所以现实往往是这样的:一所学校砸了一笔经费,拿了几个奖,然后离场。因为那些买过来的机器人在第二年的比赛中就很难继续拿奖,只能当作废品处理。
但是竞赛并非原罪。适当利用竞赛的机制,如类似“创客马拉松”一样的机制,现场搭建,现场比赛,对学生的综合水平是有很大促进的。但是组织这样的比赛,工作量将会很大,几乎官方的比赛都不会选择这种形式。赛制不完善,就会导致各种乱象。例如,选手拿着现成的机器人就能参加比赛,利用一个晚上熟悉机器人的操作,就可能获得大奖。又如,厂商会分别在某几个项目上研究所谓的比赛方案,将机器人的竞赛策略做到极致,造成某几个项目的获奖被某个品牌机器人垄断的现象。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对机器人竞赛的伤害是致命的。
说到“让学生创造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产品”,我们还是要回到为什么学习机器人这个问题上来。我认为不能过于关注“创造”的目标,这太功利。我们应该将机器人作为承载STEM教育、创客教育,进行跨学科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平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只要不是一味盯着竞赛,教师利用丰富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真实的世界,各种创意、创造就自然而然出来了。
Q:《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那么在机器人教学方面有哪些优秀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呢?
A:钟柏昌:机器人教学有其特定要求和方法,我们认为,如下四种教学模式值得教师进一步探索:
第一,实验模拟型教学。
此类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以机器人相关技术作为教学内容的主体,将机器人本身作为学习的对象,以掌握机器人本体知识为导向。其基本教学过程表现为:根据任务要求,引导学生使用自己的机器人平台构建具有自主控制能力的智能装置,以模拟实验或模拟再现生产生活中既有科技产品的功能或工作过程,在此过程中获得机器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逆向工程能力。实验模拟型教学可能表现为灌输式教学或纯技能训练的教学,也可能表现为问题解决式的教学,但其要解决的问题是某个确定的、有现实参照物的问题,也是有特定答案的技术问题。因此,其核心价值表现为培养学生学会利用机器人模拟再现事物。
第二,趣味交互型教学。
所谓趣味交互型教学是指以开发有趣、好玩的机器人联机交互系统为主要任务的教学。在我们最新的一项教学实验研究中,设计了4个富有梯度的趣味交互系统学习项目。其一是“控制小灯”,在S4A端(简称“S端”)呈现一个简单的电路,Arduino端(简称“A端”)设计一个按钮开关,通过A端的开关控制S端电路中小灯的亮灭;其二是“音乐互动”,S端为音频播放程序,A端载有声音传感器,用户对着声音传感器吹气,根据音量大小的不同S端发出不同的声音;其三,“智能家居”,S端为一个风扇动画,A端载有超声波传感器,风扇的转速能随着人与A端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其四是“人机游戏”,S端制作趣味小游戏,A端为控制端,可利用各种传感器与游戏进行交互。可见,与实验模拟型教学一样,这是一类以机器人相关技术(含程序设计)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当然,要设计趣味性机器人联机交互系统,除了Arduino,还有更多的开源硬件平台可以选择,如makey makey、酷乐宅等。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和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趣味交互型教学可以选用讲练结合、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第三,科学探究型教学。
科学探究型教学是另外一类需要设计联机交互系统的教学类型。它以科学问题为导向,将机器人作为开展科学探究的载体和工具,为探究性学习提供数据收集、加工的技术支持。其教学过程一般从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出发,利用机器人建模,制定科学探究方案,开展科学探究实践,利用机器人收集数据,利用程序设计或其他数据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使学生在获得机器人本体知识的同时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并习得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过程与方法。因此,其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学会利用机器人进行科学探究。
第四,发明创造型教学。
发明创造型教学是以实际需求为基本导向、以项目教学为基本方法、以创新实践为核心目标的教学,要求学生通过教学能够制作出具有创新性的智能人造物,这也触及了当下流行的创客教育的本质。但是,在机器人教育领域,目前还没形成指导学生开展发明创造活动的理论和方法。我们认为,国际流行的TRIZ理论是一个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TRIZ是俄文缩写,对应的英文缩写为TIPS(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即“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其主要研究人类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过程中所遵循的科学原理和法则,它是一种建立在技术系统进化规律基础上的问题解决系统,包括各种理论、方法、工具和程序,同时也是一个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理论。它能够帮助人们系统地分析问题情境,快速发现问题本质或者矛盾,准确确定问题探索方向;帮助人们突破思维障碍,打破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角分析问题,进行逻辑性和非逻辑性的系统思维。可见,TRIZ非常适合指导机器人教育。
A:谢作如:教育技术圈这些年炒作的名词太多,我不是很喜欢。对于机器人教学而言,内容比形式重要,即所谓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只要教师有序地把控教学进度,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反复练习、体验、实践,用有趣的案例吸引学生自主参与,就是非常优秀的机器人教学了。
如果非要推荐几种教学模式,我比较喜欢基于项目的学习和基于设计的学习。这两种教学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采用项目式学习,适用于机器人教学。但是,基于设计的学习更强调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不断对已有的方案加以修改和设计。这一理念和学生学习机器人、研究机器人的过程是一致的。
我认为教师在机器人教学中首先是挑剔的食客,不断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以促进其不断的进步,教师给出的反馈无论是赞许还是质疑,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活动和学习是有意义的,是被关注的。当然,对学生的要求必须遵循学生的发展特征,逐步提高,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的关键“指导”就体现在这方面。其次,教师也是学生们贴心的保姆,以一个服务者的身份存在,在学生有所懈怠放松时小心呵护他们的上进心。当然,作为一个服务者的身份存在,不代表教师盲目地满足学生的一切需求,教师要对学生的要求作出判断与衡量。最后,教师更要像大方而慈祥的长辈,因为无论学生遇到什么问题、什么困难教师都是站在学生一方,为他们竭尽所能,并且根据设计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帮助,包括购买器材、寻找相应学科领域专家的指导等。
Q:《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即将公布,对机器人教育会有哪些影响?机器人教学能否进入课堂?
A:钟柏昌:首先应该看到,机器人教育已经在不少地方开始进入课堂,以班级为单位开课(即普及教育导向,不同于竞赛导向),且是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框架内由信息技术教师负责实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培养和锻炼了一批教师队伍,也积累了大班教学的经验,为更大面积普及机器人教育奠定了基础。
我们注意到,这些学校所选用的机器人设备,除了乐高等著名厂商出品的较低成本的教育版机器人外,也有一线教师自主研发的简易机器人,还有现已流行的开源机器人。这些廉价的产品、设备和方案,为机器人教育从变味儿的竞赛走向普及教育提供了重要条件和可能性。因为一直以来,竞赛模式给大家带来的高投入、高成本印象,一直是限制机器人普及教育的重要因素。今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修订版将正式,在新版课标中,机器人教育以类似“开源硬件机器人项目”选修模块的形式出现,其一个重要意图就是要以廉价的开源软硬件平台作为普及机器人教育的利器。随着新课标的,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的学校加入到机器人普及教育的潮流中来。
当然,影响机器人教育的普及还有很多因素,除了经济因素外,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评价均不成熟。值得庆幸的是,政府和政策层面的支持在不断加大,社会和家庭层面对机器人教育的接纳度不断上升。例如,根据我们最近在南京做的一个市场调研,大大小小的青少年机器人培训机构将近40家,年培训人数超过1.5万人次,要远远大于校内的教育规模。我们的基本判断是,如同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课程刚进入中小学一样,机器人课程也将以必修课、必选课、选修课以及课外科技活动等多种形态共存一段时期,这种状态已初现端倪。
此外还需要关注的是,新课标所涉及的“开源硬件机器人”模块,强调以开源机器人为基础平台的包容STEAM教育理念的创客教育,将为创新教育提供新的可能,也将为纯粹的学科本位的机器人教育拓展新的空间,赋予其更丰富的教育价值。
A:谢作如:即将的高中课程标准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除了“开源硬件项目设计”模块外,还有“智能系统初步”模块与机器人教育相关。虽然这是高中的课程标准,但我相信对小学和初中也有很大的影响。
至于机器人教学能否进课堂,我是一直持乐观态度的。但是,我希望大家不要过于在意“机器人”一词,以及课程的名称中是不是带上“机器人”。我们需要关注类似机器人的能够让学生动手动脑、软硬结合的教育内容能否进入课堂。例如,有些地方开展智能家居或者物联网方面的课程,其核心内容和我们说的机器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没有必要非要他们把课程名称都改为机器人。又如,新课程标准中的“开源硬件项目设计”模块,其关注项目设计的一般流程、输入与输出接口、基于开源硬件的系统设计与开发,课程内容和机器人课程相似度很高。
不过有一点需要强调,一些带上“机器人”一词的课程,反而未必是我们期望的机器人课程,如虚拟机器人。在我看来,虚拟机器人其实就是一个主题式的以编程为核心的教学平台,失去了实体机器人,在育人价值方面是要大打折扣的。
Q:《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最后请两位专家在机器人教育教学方面为一线教师建议一些思想与方法。
A:钟柏昌:我想老师们除了要努力学习开源软硬件,尤其是Arduino相关产品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外,还需要理解机器人普及教育的价值和上文所提的各种实现手段(教学模式),将自己武装成为一个有创新实践精神和能力的人,或曰“教育创客”。
应该说,从教育目标定位的角度看,人们都已认识到通过机器人教育来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这个整体目标是没有争议的,而问题在于达成这一目标的具体手段。犹如素质教育目标与应试手段的关系,机器人教育活动中也存在目标与手段脱节的问题,一个典型的表现即如前文所述,在教学活动中充斥着大量重复性实验、机械性模仿的学习活动。例如,教学活动以循迹、走迷宫等“老套”内容为主,或者局限于追求速度和精确性的设计,或者落入“示范―模仿操作”的窠臼,未能关注机器人技术更为广泛的社会应用,未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迁移应用能力。此类教学的长期持续,不可避免地会将机器人教育的核心目标演变为对机器人技术原理的理解和简单技能的操作,从而将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束之高阁或流于表面。
我们认为有必要将目标重新定位为通过创造发现机器人技术的价值,使机器人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阵地。以常规的循迹实验为例,我们可以使学生理解机器人循迹的技术原理,并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应用,如设计自动黑板擦或自动吸尘器的原型,以体验机器人的技术魅力与社会价值。
进一步说,机器人教育与其他载体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最大不同,在于其蕴含了独特的教育价值。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每个部分都应有其独特的技术思想和教育价值。例如,多媒体制作课程,其核心是设计思想,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能力;程序设计课,其核心是算法思想,可以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或者说狭义层面的计算思维;那么机器人课程呢,它至少有三个核心思想,即自动控制理论(或智能控制理论)、工程思想、TRIZ理论。其中,自动控制理论是研究动态系统在变化的环境条件下如何自动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科学思想,要自动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需要建立系统观念并开展创造性的系统设计。工程思想的核心是利用工程方法创造新的人工制品(人造物),在机器人课程里面就是制作具有特定功能的自动或智能控制系统,而且这一创造过程受现实物理条件的制约,需要考虑边界条件和可能失败的情形,需要决定哪些细节需要强调,哪些细节可以忽略,需要与现实妥协。因此,有关工程设计思想、逆向工程思想、工程复用思想、工程标准化思想、统筹思维和折中思维等应渗透其中。TRIZ理论前文已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机器人课程要体现这些本质,必须鼓励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创新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第一要义。
A:谢作如:一说到建议,我就会想起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的一句话:“我想,假如我们有一种情怀,要为孩子们设计一门理想的课程,那机器人就是最好的选择之一。它甚至超越了你对理想课程的期望:该课程本身就能吸引学生,能让他们在‘玩’中有所收获。”所以,为孩子开设一门机器人方面的课程,是非常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