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结构主义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结构主义语言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结构主义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范文第1篇

一、结构主义的概念

(一)结构的含义

结构主义从一种语言学理论演变成一股社会思潮,席卷了全世界,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各学科研究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方法论。社会思潮一般是指在一定时期在某一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对社会生活具有某种程度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它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特殊作用。要了解结构主义,首先得从“结构”这一概念人手。科学上所用的“结构”一词,指的是事物的构成方式。任何事物,都是由不同成分组成一个整体,都具有某种结构。分析一个事物的结构,有助于发现事物内部固有的规律,所以科学研究常常使用“结构”这一概念。其实,结构主义思潮或方法论中的“结构”起源于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的一个语言学基本概念“系统”。索绪尔提出的“系统”概念就是语言学家们公认的结构,它开创了语言学研究的新时代—结构主义语言学时代,同时也开创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时代。

(二)结构主义的特征

人们常说,要规定结构主义的特征是很困难的,因为结构主义的形式繁多,没有一个公分母,而且大家说到的种种“结构”,所获得的涵义越来越不同。不过,如果把在当代各种科学中和越来越时髦的流行讨论中的结构主义所具有的不同涵义加以比较,似乎还是有可能来做一次综合的尝试的。虽然结构主义者们在许多问题上观点并不一致,但在研究方法上却有不少共同特征。(1)把人类的社会文化现象简化为类似语言的符号系统。结构主义者们一般都认为,所有社会现象在形式上都和语言相似,都应该用语言学中的方法原则和概念去进行研究并发现其结构。(2)把一切还原为二元对立。结构主义者们相信,结构是由一个系统内部各因素间的关系构成的;深层结构不可见,但组成结构的关系却是可见的;深层结构投射在事物上表现出来的关系就是二元对立关系。(3)用模式接近结构。对于结构主义者而言,事物的结构,即事物的整体及其内在联系,是以人的理智建立的模式去接近、去理解的。这不同于人们常用的由感性到理性、由实践到理论的认知方式。(4)强调结构的整体性,认定整体优先部分。结构系统中的“关系”决定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5)强调共时态重于历时态。(6)把社会历史的中心从“个人”或“自我”转移到“结构”上来,即采用“主体移心化”。

二、索绪尔与结构主义语言学

(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起源

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和结构主义的创始人,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出版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结构主义思潮的开始。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索绪尔不仅在为历史语言学的探索和传播作贡献,而且在酝酿着一整套新的语言理论,这就是后来影响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索绪尔的理论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与当时的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思潮有着密切联系的,尤其与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的发展趋势是分不开的。当时有三位学者对索绪尔理论的形成产生过重大影响。

第一位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德克海姆。他创建了一套新的理论,使社会学成为一门科学。他给“社会事实”下了定义,把它看作是特质的东西,与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质性质相同。他认为:(1)社会事实是一种行为,不论其是否有固定性质,它对每个人都有外部约束力;(2)社会事实就是集体心智中的思想;(3)社会事实不受历史发展阶段所限制。德克海姆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索绪尔的语言观。语言也是一种社会事实、一种行为。语言行为也有外部制约,那就是一种抽象的语言系统。这种系统同一切社会惯例一样,是一切成员同意遵守的,约定俗成的社会制度。作为一种社会事实,语言可以不受历史发展因素的限制,而独立地描写和分析。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自始至终体现了这些基本原则。

第二位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认为人的行为都受到一定规范系统所制约。社会的规范在于“集体心智”,语言行为的规范在于语言规则,心理上的规范在于心理组织的机能。这些规范系统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作用于人的行为之中。语言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一个人从不预先考虑自己的语言知识,但他与人交流时,无不受到语言规则的制约。

第三位是美国语言学家惠特尼。惠特尼关于语言的“符号性”、“惯例性”、“任意性”、“可变性”等概念,在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些的章节中都有体现。索绪尔还肯定了惠特尼对欧洲语言学的影响。他在书中说:“(对欧洲语言学)发出第一次冲击的是《语言的生命和成长》的作者、美国学者惠特尼。”惠特尼对语言学的贡献虽然很大,但是他对语言学的许多问题没有深入研究下去。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了“系统”的观念,但从未使用今天意义上的“结构”一词。但是结构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书中解释得十分清楚:“整体的价值决定于它的部分,部分的价值决定于它们在整体中的地位”。结构主义者的“结构”就是索绪尔的“系统”。结构主义语言学有着严密的方法论,他的发展和传播,启发和影响了其它许多学科。于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大量术语涌入其他学科,其分析方法也渗透到其他领域。这样,结构主义从一种语言学理论演变成了一股对社会科学各学科几乎都产生影响的社会思潮,引起了学术界的兴趣和全社会的重视。

(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发展

由于结构主义起源于语言学,所以它对语言学的影响是最早、最深刻的。索绪尔关于语言“系统”的学说导致了欧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大流派:以特鲁别茨柯依和雅克布逊等为代表的布拉格学派、以叶姆斯列夫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以布龙菲尔德等为代表的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布拉格学派以音位研究著称。他们继承并发展了索绪尔关于语言是一个系统的观点,其结构一功能语言观就是在索绪尔语言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他们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由多个相互依存的次系统构成。他们建立了音位学说,提出了“语言联盟”的理论和“句子的实际切分”的学说。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雅克布逊认为,对语言系统中的各种成分不能孤立地去研究,而应该明确它们之间共存的关系;要想正确理解语言的演化,就得把它看成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演化。布拉格学派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诸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其突出贡献是创建了音位学。

哥本哈根学派以语言结构关系的研究及这种研究的数学性质而著称。他们接受了索绪尔的观点:

转贴于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2)语言符号是由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所构成的综合体。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人物叶姆斯列夫把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构成的综合体称为“符号依存关系”,把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称为“依存单位(functives)”。他主张区分语言形式平面和内容平面,两者又都区分为形式和实体,语言学的任务是研究形式平面和内容平面的关系。哥本哈根学派一般采用假设、演绎的研究方法。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又称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继承和发展了索绪尔的语言“系统”理论。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注重口语和共时描写;注重语言形式分析,回避语义问题;在语言结构分析中主要运用分布和替代的方法;创造了语言结构分析的直接成分分析法。这个学派的先驱者是博厄斯(也译鲍阿斯)及其学生萨丕尔,主要代表是布龙菲尔德,之后是海里斯和霍凯特。布龙菲尔德在其著作《语言论》中制定了语言结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海里斯在《结构语言学的方法》这部著作中规定了语言结构分析的任务及基本程序。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特点是注重语言结构形式的描写和分析。

(三)索绪尔对语言学的贡献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尽管语言学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有所转移,但索绪尔的理论始终是现代语言学的基石。索绪尔理论的重要价值,在于它不仅为现代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而且还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其他许多学科提供了方法论。索绪尔对结构主义的最大贡献,不在于他关于语言学问题中的一些具体细节,而在于他提出来的一系列思想原则。索绪尔最重要的结构主义原则有四点。

其一,语言是一种社会系统。索绪尔认为,人类的语言现象应分为“言语”和“语言”。前者是指人们平常表达交流思想的话语活动。它属于个人,是具体的、暂时的。后者是指在个人的说话活动之外、互相关联而又有条理的语法关系总体。它属于社会,是抽象的。语言是强加给某个社会中所有个人的一套规则。索绪尔把它称做“一种社会系统”。语言学的真正研究对象应该是作为社会系统而存在的语言。结构主义后来把一切社会现象,文化现象都看作索绪尔所说的这样的语言系统。

其二,语言的结构是共时的。索绪尔区分了共时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他认为语言研究的真正对象不是其历史变化,而是语言内部各要素之间在一定时间内的相互作用,只有共时性的研究才能揭示语言的结构。索绪尔的共时研究原则成了结构主义研究社会文化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

其三,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索绪尔认为,语言作为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是把特定的声音印象和特定的概念连结在一起。每个符号由“能指”(声音印象)和“所指”(概念)所组成。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的。在索绪尔看来,语言学的主要问题就是符号问题;人类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是符号学的“总模型”,而且人类的其他活动也是符号系统。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的理论和符号学的一些原则后来全部为结构主义所接受和运用。

其四,语言是由各成分之间关系组成的结构系统。索绪尔指出,语言的发展固然和民族、政治制度、地理环境等外在条件有关,但语言这个系统有自己的内部结构和固有秩序。这种秩序是由语言系统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对比关系构成的,离开这些外在条件,语言系统仍能独立存在。索绪尔把语言系统比作下国际象棋时各棋之间的规则系统,虽然棋子可用各种材料做成,但其规则系统总是不变的。索绪尔没有使用“结构”一词,他提出的系统的内在固有秩序的看法,就相当于“结构”概念。

三、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演变和影响

结构主义从一种语言学理论演变成一股社会思潮产生的影响极为广泛,它波及到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如哲学、文艺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等。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理论能产生如此巨大影响,主要应归功于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文化史学家富科,文学评论家巴特尔,教育家阿尔都塞等一批法国知名学者。他们的著作大多数都采用了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原则,从而使结构主义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在法国盛行起来,随后扩展到西欧和美洲。在法国以外最著名结构主义学者应该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他的著作《结构主义》促进了结构主义思潮在欧洲的传播。虽然结构主义的生命期并不长久,但是直到今天,没有一位研究者能够忽略结构主义在世界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历史作用。

(一)哲学中的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对西方哲学有着很大的影响,其最主要表现为“反历史主义”。历史主义是一种研究社会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它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基础,主张人类社会是一个有规律的历史发展过程,一切社会现象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而结构主义在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时却把社会和社会历史分割开来,因而是反历史主义的。许多西方学者认为,结构主义就是反历史主义。

结构主义认为,结构只是由现存的各种关系所决定,与历史无关;人们认识社会也就是认识社会的结构;社会生活的本质是没有历史的,因而只要发现了某一类社会现象的结构,就可以把它应用到古往今来的一切同类社会现象上去。结构主义坚持把结构看作是人的无意识产物。无论在古代和现代,无意识活动都具有同样形式,不受人所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的影响,无意识活动产生的结构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社会重新出现。因而,结构是静止的、永恒的。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试图用他通过结构主义方法研究原始社会的各种现象所得出的结构或模式去解释现代社会的各种现象。他的研究在哲学上是典型的反历史主义的表现。在社会历史观上,结构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相对立的。

(二)文艺学中的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的浪潮也波及到文艺学,导致了结构主义文艺学。结构主义文艺学就是以结构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当时或历史进程中的文艺现象进行批评或评论。结构主义文艺学认为,文学、艺术是独立的社会现象。文艺批评应该是纯文艺的批评,不是社会学的批评。结构主义文艺批评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注重作品的艺术形式。第二、把一部作品看成是一个系统,然后把系统切分为若干子系统,最后切分为系统的最小的构成成分——元素,而系统就是由元素构造起来的。这种观点是受索绪尔把语言看成一个符号系统的启发而建立起来的。概括地说,结构主义文艺学是研究作品的结构形式的。具体地说,它研究作品的体式、格局和风格。结构主义文艺学最杰出的两位代表是法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列维·斯特劳斯和叙事文学评论家罗兰·巴尔特。

文艺评论的一个重要流派——本体论的文本派所代表的就是结构主义文艺学。文本派把文学作品本体称为文本,认为文本是文学批评或评论的唯一对象。这一学派与结构主义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它所运用的释义学是结构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或结构主义哲学的变体。

(三)心理学中的结构主义

受结构主义的影响,心理学领域产生了两大学派:一个是20世纪30-40年代产生的“格式塔”心理学;另一个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发生认识论”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而格式塔学派认为,人的知觉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的联想构成的,人的知觉是一个整体或结构。“格式塔”结构主义者们就是要找出一些他们可以认为是“纯粹”的结构来。“格式塔”结构主义的中心观念就是整体性观念。这种整体性观念实际上与索绪尔的语言“系统”观念是相吻合的。格式塔心理学不仅认为知觉有整体性,而且这个整体是在运动中形成的。格式塔心理学有三个代表人物:伟特海默、比勒、科夫卡。伟特海默认为思维和理解来自结构的重组和创新,整体结构的动态属性是心理现象的本质。比勒认为一切现象经验都是有意义的整体。科夫卡提出了整体知觉理论。

发生认识论心理学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主要解释在历史的和个人生活的过程中,人的认识是怎样发生的,知识如何随时间而变化和发展。皮亚杰认为,认识是通过主体的认知结构与客观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他在结构主义的刺激→反应(s→r)的公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公式s(at)r,即客体的刺激s同化于(a)认知结构(t)之中,才算是刺激得到的反应(r)。皮亚杰把主体活动对环境的能动适应概括为同化和顺应。在同化和顺应之间存在一定的稳定状态,即平衡。他把认识的发生过程解释为:当人们受到客体的刺激时,就把它纳入原有图式中,试图去同化它;如果把客体同化了,就是认识了客体,人脑的认知结构便达到了平衡;如果原有的图式没有能把客体同化,那么便作出顺应,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新图式,使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同化新事物,达到认识上新的平衡。人的认知就是同化与顺应交叉占优势的平衡状态和平衡过程。皮亚杰在《结构主义》一书中对认知结构和发生认识论作了精辟论述。

结构主义语言学范文第2篇

一、索绪尔和结构主义

索绪尔1857年生于瑞士,1880年考取博士学位,此后30多年潜心研究语言,从丰富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缺陷,下决心提出一个全新的有别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现代语言学理论体系。索绪尔逝世后,1916年索绪尔的学生们将他的理论、思想整理出版为《普通语言学教程》。该书也是索绪尔唯一一本著作,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的创立,后被奉为语言学的“圣经”。它集中体现了索绪尔的主要语言学理论,以“语言是符号系统”作为理论核心,以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为基础,提出了“能指”、“可指”的概念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约定俗成的联系,重视区分共时和历时,注重研究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主张区别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他的符号学思想促使了符号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建立,使他成为符号学的先驱。《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出版,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端,对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而《普通语言学教程》中体现的索绪尔的思想、理论,突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局限,开创了语言学研究的全新时期——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这场划时代的革命给语言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效应:以索绪尔的思想理论为基础,欧洲语言学出现了结构主义思潮,并促使生成了布拉格功能语言学派、哥本哈根语符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等三个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学派。

索绪尔极其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对现代语言学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索绪尔的理论在半个多世纪以来,始终是现代语言学的支柱。”①无论今后语言学如何变化和发展,他的理论和思想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不可忽略的参考价值。

二、结构主义思想对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影响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巨大成就对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0世纪以来,我国语言学家在汉语研究中的语音研究、语法研究、词汇研究等方面都深受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

(一)结构主义思想对中国语言学中语音研究的影响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阐述的音位学理论,对中国的语音学研究影响深远。50年代初,我国语言学界并不支持音位学理论;1955年到1958年,我国语言学界展开了对普通话音位系统以及对音位学理论的讨论。讨论的目的就在于如何借鉴结构主义的音位学思想,吸收欧美的音位学理论,在把握好汉语普通话属性和特点的前提下,研究汉语音位学以及发展语言学中的音位学理论。在此过程中,对于归纳音位的原则较多的采用了结构主义三大学派之一——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确定音位的原则,即对立互补原则、语音相似原则、模式匀整原则和经济原则等。此外,汉语中音位变体理论较多的受到了布拉格学派中在音位学方面本文由收集整理研究成就最突出的特鲁别茨柯依的理论。特鲁别茨柯依认为音位学应该研究在一种语言中哪些语音的区别是同意义的。这直接影响了我国语音学中对音位变体的研究。例如,在河南信阳地区,[n]和[l]的并没有起到区别意义的作用,对于当地居民来说,“牛”和“流”不分,“能”和“棱”不分。因此在这个地区的方言中,[n][l]是同一个音位的变体。

(二)结构主义思想对中国语言学中语法研究的影响

1948年,赵元任出版《国语入门》,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应用结构主义思想来研究汉语的著作。在这本书中出现了汉语语法研究史上从未有过的采用结构主义思想进行汉语语法分析的现象。索绪尔认为语言状态中,最重要的是一切以关系为基础;而这些关系通过语言单位之间彼此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产生相互作用。在《国语入门》中,赵元任正是根据词与词的组合关系对汉语词类进行了划分。

1957年,陆志韦等人编著的《汉语的构词法》 ②出版。作者在研究汉语的构词法的时候提出了以扩展法作为确定汉语词的界限的形式标准。而此方法正是来源于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直接成分分析法”(扩展是直接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汉语构词法》还根据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关于语素的思想具体论述了汉语中的词儿,这不仅新颖,而且比较符合汉语的实际。” ③

但结构主义思想也对我国语言学中的语法研究产生过消极的指导作用。例如,索绪尔认为语法作为一个稳定性极高的语言的组成部分,只是静态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并非变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主张对语法进行断代研究。这样,就忽略了语法的历史发展。我国语言学家高明凯受到这一理论的影响,认为语法古今一样,古代语言和现代口语可混在一起研究,虽然不像索绪尔那样忽略古今的联系,却也同样忽视了语法的历史发展。这就是结构主义思想对我国语言学研究负面影响的一个体现。

(三)结构主义思想对中国语言学中词汇研究的影响

第一次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思想全面渗透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著作是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在这部作品中,丁声树大量采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思想,进行了汉语语法分析。他采用结构主义“替换”和“分布”的理论进行词类划分,如“出题”中的“题”可以与“一个”“一些”组合,也可以用“路”“话”替换为“问路”“问话”;“题字”中的“题”后可跟“过”“了”,也可用“写”“打”替换为“写字”“打字”。由此可总结出“出题”的“题”是名词,“题字”的“题”是动词,它们不算是同一个词。这同时也体现了对结构主义理论中组合关系聚合关系的应用。比如对“次动词”的划分:“能带体词宾语是一般动词的性质,但是不做谓语里的主要成分,又跟一般动词有区别,所以叫做‘次动词’。”④这里通过描述次动词“是一般动词的性质”(体现了聚合关系),“不做谓语里的主要成分”(体现了组合关系),对“次动词”的范围进行了界定。此外,丁声树还采用了结构主义“类义”的理论,认为词类具有共同意义。在句法分析中,他按照结构主义语法中词序配列的分析方法来确定句子成分。⑤

此外,结构主义语言学所注重的“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对我国古代汉语词汇和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也有一定影响。

结构主义语言学范文第3篇

引言

作为一门科学的学科,语言学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并已成为社会科学的主要分支,是一个兼具理论研究和实际意义重要性的多彩领域。西方语言学发展中,早在两千年前的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就比较深入地探讨了语言的性质和语法问题。近几十年来,西方语言学已经越来越普遍地对其它学科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在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日益广泛的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形成了众多新的交叉学科和分支学科。

刘润清主张,进入一个领域时,首先要宏观,其次要对思想感兴趣。首先从宏观上做研究,分析和掌握理论知识,而不是一开始就从微观上的小题目去做研究,同时,不急于赞成哪个流派或反对哪个流派,在小领域研究之前了解宏观背景,这样能够不迷失方向,为进一步的研究从理论框架和宏观理解上打好基础。因此,对西方语言学及其流派的宏观认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特别是对中国语言学流派的建立及发展有重大意义。

1 流派与分支及风格

对语言的宏观研究,必然涉及到语言学的流派,分支及其风格等。本文在重点探讨流派之前,对流派与分支及风格进行了简要的比较分析。

刘润清对流派与分支进行了区分。流派,也叫学派。多指思潮, 有代表人物, 代表著作, 主要观点, 研究方法, 盛行时代,有其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且往往有历史视角,它未必对领域中的诸多问题都有论述。分支是相对于语言学总体而言的领域, 研究范围, 也有经典著作, 有影响的人物, 多用共时观点。可能多个流派都对它有过贡献。分支可分为内部分支和外部分支。

风格,也叫语体,文体。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把语体定义为:一个人说话或写作的格调,一般从非正式到正式之间变化,看情景的类型,说话的对象、地点、话题等而定。风格还可以指某个人历来的说话或写作方式,或者指某一段时期的说话或写作方式,如莎士比亚的风格,十八世纪的写作风格等。

流派与分支及风格在语言学理论的研究中既有相同的重要基础地位,又有明显的不同。流派要有代表人物,要有追随者,追随者必须要一样,学精华,学本质上的东西,克隆这个流派的研究者,才能称得上这个流派的继承人。分支体现的是总体范围当中的个体,总体领域中的部分,各个流派都可以对分支有贡献。风格张扬个性,总体上体现语体类型的多样化。

语言学流派更多的属于基础理论研究;语言内部分支也有理论价值, 但有更多的实用价值;外部分支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应用价值;风格更多的是实用价值的研究。分支是从研究内容、对象上进行区别,流派是从研究方法、角度、风格等上面的区别。一个分支上也有不同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因此,对于同一个研究者来说,流派是其理论基础,某个流派是其语言学观点的体现;分支是其研究方向,某个分支是其语言学研究兴趣和观点分歧的体现;风格是特点,某种风格是其在语言学研究共性中的个性体现。不同的研究者可以隶属同一个流派,研究不同的分支,呈现相近的风格;或者,隶属同一个流派并且研究同一个分支,但可以有不同的风格。

2 西方语言学流派

语言学流派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传统语法阶段(600bc—18世纪),历史语言学阶段(19世纪100年),和现代语言学阶段(索緖尔, 20世纪初至今)。

传统语法经历了从希腊语到拉丁语, 再从拉丁语到其他欧洲语言;注重语音和词汇, 句法很少, 以教学语法为主,多为规定性语法,不是描写性语法;影响很大,时间很长; 其贡献是创造了描写工具,其术语至今还在使用。历史语言学注重语言比较,语言历史,语言谱系, 语音变化规律;其后期的新语法学派为20世纪培养了人才;传统语法和历史语言学为20世纪现代语言学开端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现代语言学以索绪尔为开端。

本文重点综述了语言学的发展历史中有代表性的三个流派: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

2.1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历史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前又称比较语法,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19世纪进入系统的研究,并使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初始阶段,丹麦的拉斯克、德国的格里姆和葆扑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到第二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的施莱歇尔,其代表作是《印度日耳曼语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19世纪的最后25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新语法学派”时期。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奥斯特霍夫和布鲁克曼,他们在自己创办的刊物《形态学研究》上正式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

 

转贴于

历史比较语言学在语言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历史语言学产生以前,语言学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言学,一般称之为语文学,还不是独立的学科,只是别的学科的附庸。历史比较语言学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是语言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历史比较语言学所取得的最大成绩就是对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其次是有助于人们对于有关原始母语的表现形态和使用地区的了解。但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在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偏重语言的前后相继,却忽视了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语言分支的研究和确立。

2.2 结构主义语言学

结构语言学内部又分为三大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美国结构语言学派(也称美国描写语言学)。美国结构主义跟欧洲结构主义都强调语言结构的系统性,但又有各自的风格:布拉格学派注重对语言结构的功能进行研究,哥本哈根学派重视结构间的关系,美国结构主义着重结构形式的描写。

(1)布拉格学派,又称“结构-功能学派”或“功能学派”。其先驱者是马泰修斯,成员主要有雅科布逊、特鲁贝茨柯伊、哈弗阿奈克等。布拉格学派集体观点的全面论述见于他们在第一届国际斯拉夫学会议上所提出的《论纲》,强调语言是一个功能体系,对语言现象的评价应着眼于它的功能。布拉格学派所说的功能主要包括语言在交际行为中的功能、语言在社会中的作用、语言在文学中的功能以及从功能观点看语言在不同层次方面的问题。伦敦学派的兴起稍为晚一点,由英国语言学家弗思教授开创,后来由他的学生韩礼德教授继承和发展,形成现在人们称之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学派。

(2)哥本哈根学派,又称丹麦学派。代表人物有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等。1931年,叶尔姆斯列夫和布龙达尔共同创建了“哥本哈根语言学会”,该学会成为当时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中心。这一学派以索绪尔的语言系统的学说为基础,着重语言形式的研究。它特别注重语言的组合关系,这是这个学派区别于布拉格学派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把语言理论看成一个“纯演绎系统”,采用“假设-推理”法对语言进行分析,不大涉及具体语言事实的研究,因而其影响面比较小。

(3)美国结构语言学又称美国描写语言学,区别于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共同组成的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美国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是结构语言学中发展最完善、最重要的一个学派。先驱者是鲍阿斯和萨丕尔,分别著有《美洲印第安语手册》和《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二人都强调要对语言作客观的共时描写。这个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是布龙菲尔德,1924年他和鲍阿斯、萨丕尔等人一起创立了“美国语言学会”,1925年出版会刊《语言》。1933年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出版,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这一学派的奠基性著作,使它进入“布龙菲尔德时期”。50年代,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进入“后布龙菲尔德时期”,哈里斯和霍盖特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

结构主义语言学不仅影响到语言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流派,而且还影响到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其严密的分析方法已渗透到人类学、哲学、心理学和文艺批评等其它领域。这样,结构主义就由一种语言学理论演变成一股几乎对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都产生影响的思潮,因而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2.3 转换生成语言学

1957年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这一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它完全不同于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之上的美国结构主义,因此,它的出现是对当时居于主流地位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大挑战,被人称作“乔姆斯基革命”。

转换-生成语法强调对人的语言能力做出解释,而不是仅仅描写语言行为,它要研究的是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不是实际存在的东西,这个概念是从语法中派生出来的,只有语法才是实际存在的,因此,转换-生成语法研究的对象是语法而不是语言。另外,转换生成语法采用的是现代数理逻辑的形式化方法,根据有限的公理化的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用演绎的方法生成无限的句子,以此来解释人类的语言能力。所以说,转换-生成语法无论是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和传统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有原则的区别。它为语言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使语言学以新的面貌呈现于世。它对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转换-生成学派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语言学方面,在其它学科,如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以及认知科学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各派学者接受乔姆斯基的某些观点,却又反对他的一些观点。不管怎样,生成语法在以往的理论基础上有重大的根本突破,同时对后来的理论又有深远的积极影响。

结构主义语言学范文第4篇

[论文摘 要]西方现代语言学不是关于人脑语言器官的现实描写,它是形式化的模型理论,它受语法自身理论目标的限制,同时严格区分语言能力与语言使用,并且侧重于解释性的研究。

一、西方理论语言学是形式化模型理论,应该把形式化语法与真实语法区别开来

西方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建立于19世纪上半叶,索绪尔被称为是“现代语言学之父”, 也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鼻祖。索绪尔对现代语言学的主要贡献是第一个把语言作为代码或系统和对系统的运用区别开来。在其影响下, 出现了不同的语言学派。西方语言科学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 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就西方语言学与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关系而言, 我们认为更值得一提的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两个学术流派。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推崇直接成分分析法。结构主义语言学称雄西方几十年, 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崛起, 才打破了它一统天下的局面。转换生成语言学强调对人的语言能力做出解释, 而不是仅仅描写语言行为, 它要研究的是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不是实际存在的东西, 这个概念是从语法中派生出来的, 只有语法才是实际存在的。因此, 转换生成语法研究的对象是语法而不是语言。转换生成语法采用的是现代数理逻辑的形式化方法, 根据有限的公理化的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用演绎的方法生成无限的句子, 以此来解释人类的语言能力。所以,转换生成语法无论是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 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和传统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有原则上的区别。它为语言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 使语言学以新的面貌呈现于世。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语言学方面, 在其他学科(如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以及认知科学等)也产生了一定的反响。过去, 语言学界从别的学科领域“输入”新观点、新方法。现在, 语言学的一系列成果可以“输出”了。

二、西方现代语言学严格区分语言能力与语言使用

“语言能力”这一概念是乔姆斯基在彻底否定行为主义语言理论的基础上创建转换生成语法时提出来的。乔姆斯基认为,在语言研究中应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的是本族语者所习得的语言知识,这种知识往往是隐含的(implicit),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后者则指本族语者的实际语言运用,也即本族语者具体的说话和听话行为。语言能力是语言行为的基础,语言行为则反映语言能力。然而,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并不总是相一致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实际语言运用并不总是他的语言能力的确切反映,因为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如疲劳过度、注意力不集中、过于激动或过分紧张等),人们往往会出现“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的失误现象。例如一个会说英语的人可能会因某种原因把句子“I took the book home.”说成“I took the hook home.”这类语言运用中的失误显然不能表明人们不具备这方面的语言能力。因此,乔姆斯基等转换生成语言学家们主张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区别开来,并认为语言研究的目的在于对人类所特有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而不是像结构主义的描写语言学那样仅仅满足于对语言行为作出描写和分类。

三、要以认识解释性的普遍语法,而不要按描写性的个别语法去理解西方现代语言学

传统的语言研究是描写性研究,而西方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是解释性的研究。这一根本目标的差异导致了二者研究方法和方式的根本性差异。举个简单的例子:整个语言的世界就好比是一个地球,而我们则是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居民,因其浩瀚复杂,无法窥其全貌。进行描写性研究的人好比盲人摸象,各个研究者从自己的语言直觉出发,“摸”向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或某些语言现象,并根据自己收集的语料首先尽量细致地将它们描写清楚,然后再得出自己的规律。然而,由于他们摸到的都只是语言地球的一个部分,而且即使是某个语言现象的语料也是无法穷尽的,所以他们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得出的规律也或多或少地会有反例出现,概括力不强。当然这种研究依然有其价值,它的价值就好比我们通过局部地质勘探能够发现某个地区的地貌特征,并找到某些矿藏一样,它描写出的规律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某些问题,并为我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然而,仅仅满足于此是远远不够的。也许我们的先辈千百年前就能绘制地图,发现矿藏,但是千百年里他们却一直错误地认为地球是平的。解释性研究也许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应运而生的吧,它强调对语言进行宏观的把握和关联性的研究。从事物现象的关联性中发现问题,首先构想语言的整体框架,然后在这个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再进行研究。这就好比我们虽然依然无法见到地球的全貌,然而我们根据环球航行最终回到起点、行星的运行等各个事物间的关系可以推测出地球是圆的,然后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更正确全面地发现地球的特点。

四、结语

在现阶段,语言研究可以说刚刚从描写性研究进入解释性研究,所以现阶段的目标主要还是建立理论框架,这主要依赖于从各个语言现象之间的关联性中来寻找发现。可以看出,西方现代语言学家基本在认知系统框架中进行语言研究的,虽然对于各个子系统中的内部模块和各模块中的规则应是什么的看法不同,但这些理论在语言的语法外模快的关系上没有本质上的差别。这样,现代西方语言学都接受这个外模块系统。西方语言学把句子、语言事实看成是一个物理感知的和意识的共时事件,并且把两者统一归因于一个完整的认知系统,从而通过对语言事件的物理属性和过程和事件的意识属性和过程以及两者的共时联系的研究,推断出人们不可经验实证认识的那个认知系统的结构和属性,这确实是西方现代语言理论有别于传统语言理论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胡壮麟.当代语言理论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结构主义语言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

【中图分类号】 H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351-1

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从法国动荡社会中兴盛起来的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它产生于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界对结构主义的反叛,以消解为主要特征,系统的消解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称“解构主义”。1967年,德里达的《语音与现象》、《论文字学》、《文字与差异》三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这一理论的正式确立。其中《论文字学》被公认为解构主义的经典之作,德里达提出文字学的目标就是颠覆以“逻各斯中心主义”为别名的西方结构主义的读解传统。德里达最基本的解构主义策略是要解构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翻译理论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不可避免地受到结构主义的冲击和渗透。

一、德里达的语言哲学观与翻译观

解构主义理论是在对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批评中建立起来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是一种抽象客观主义的语言哲学观,它把语言的本质看作是一个由规范上具有同一性的语言形式构成的稳定而不可移易的系统。语言规律就是在一个封闭的语言系统中把语言符号联系起来特定规律。对于任何主观意识来说,这些规律都是客观的,特定的语言联系和意识形态含义无关。由此可见,结构主义语言学只关注一个封闭系统中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而把人与时间的概念排除在外。结构主义思想的核心是“罗格斯中心主义”,它认为语言表达之前先有明确的内在意义,语言文字只是其外在形式,结构主义者设想有一个超然结构决定符号的意义,成为意义的根据或核心,并力求对这个结构作出客观描述。解构主义围绕语言文字问题对结构主义语言学进行了批判,要求破除“罗格斯中心主义”,剖析它的不合理之处,德里达在80年代末期陆续在他的三本文集《论书写学》和《言说与现象》中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结构主义哲学。他直接否定了意义的确定性,否认了结构的存在。他的主张核心就是“解构”,要“突破原有的系统,突破封闭的结构,排除中心和本源,消解二元对立,并让瓦解后的系统各要素暴露出来,然后让这些原有的因素与外在因素自由组合,使他们交叉重叠从而产生无限可能的意义网络”。

德里达把他的解构主义哲学思想引入翻译研究,他认为解构主义翻译息息相关,他认为源文根本不是原文,而是对一个意念的详细阐释,因此也是译文,它与原文是平等互补的,翻译不存在固定的同一意义,因此,他认为重要的不是原文信息和编码而是译文的不同表现形式和相互联系,形式的变化制约着内容的变化,翻译理论的目的是保护这些差异,而忽视内容。德里达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一种文本对另一种文本有控制的转化,所以它更能反映翻译的特性,更能体现语言和文本之间的差异,差异是翻译存在的根据,翻译必须面对差异的反抗。德里达认为一切文本都有“互文性”,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的转换,原作所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重新构建。

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否定原文文本终极意义的存在,消解原作者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权威性,废除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之分,宣称译者是创造主体,译文语言是新生的语言。这些十分激进的反传统观念无疑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译论中对一些基本问题的固有认识。

(一)解构主义翻译观冲击传统翻译理论里的“忠实”原则。结构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关系结构的整体,都有结构模式。结构决定事物的本质,而研究事物的本质在于研究事物的深层结构。与结构主义不同,德里达的文本理论都是在设法找出似乎清楚严密的原作中一些弱点和缝隙,然后将其扩大,使原来似乎明确的结构最终消失在一片符号中游戏中。解构主义将结构主义非中心化,否认文本有终极意义,对于传统翻译理论是致命的一击。

(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冲击攒通翻译理论里作者与译者、原作与译作的二元对立关系。德里达认为不存在静态的两级对立,主张采用一种新逻辑,即“增补逻辑”,反对西方哲学传统的“二元对立逻辑”,即“不是……就是”,相反,德里达的“增补逻辑”坚持“既是……又是”。针对传统哲学的二元逻辑对确定性的追求,德里达大力强调区别或差异的不确定性以及意义的不确定性。这也就是他为什么总是使用多种语言的双关语,玩弄文字游戏盒故意含糊不清。在传统翻译理论里,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始终处于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

在解构主义的冲击下,人们不得不对传统翻译理论进行一次彻底的重新思考,“忠实”、“准确”、“等值”等翻译原则是否仍然成立,作者与译者的角色和地位如何界定,原文与译文的关系如何理解?…..这种哲学上的转向不仅仅对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而且经过对抗和解构后,限制翻译理论发展的话语也将经历一种转换,通过打破传统僵化的术语、概念、定义、从跨学科的角度吸收全新的思想源泉。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对传统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质疑和挑战虽有去合理之处,但也有其偏颇不足之处。解构主义否定结构,否定意义,否定作者的权威性,否定文本的独创性……其本质可以说是否定性的。否定恒定的结构和明确的意义,夸大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必然导致阐释的多元论,使翻译最终陷入混乱虚无当中。而否定作者的权威性,吧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经历与作品的联系完全切断,无疑将会趋向一种极端的“文本本体论”。因此,才承认解构主义给新世纪的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思维和新方向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解构主义自身具有的局限性及其给翻译研究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切不可盲目追随。

参考文献:

[1]吕俊.我国传统翻译研究中的盲点与误区[J].外国语,2001,(5): 48-56.

[2]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