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生活;小学;数学教学;和谐同步
【中图分类号】G214.68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137-01
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小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数学的合理性,达成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在这方面,笔者有几点粗浅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恰当的数学教学——感受数学有趣
1、摄取学生熟悉的现实中的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就会对数学消除畏惧感、神秘感,而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先出示平时见到的红领巾、扇子、扣子、七巧板、书本等实物,然后通过电脑画面,抽去实物,留下角、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几何图形就藏在我们的周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淡化抽象的算理复述,强化直接生活经验,领悟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复述思考过程,进行所谓的“算理”式分析,而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基础,反而会把学生带进“死相同”,使本来容易理解的知识,人为地复杂化,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深不可测,产生厌学情绪。
例如:在教学《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有这样一道例题:饲养场养白兔12只,黑兔7只,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学生回答:12-7=5(只)有些教师反复强调学生说出算式中的12、7、5只表示的意思,并且非要这样叙述不可:12表示12只白兔,7表示与黑兔同样多的白兔7只;白兔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和黑兔同样多的7只;另一部分是比黑兔多的部分,从12只白兔里去掉与黑兔同样多的7只,就是比黑兔多的5只。……生硬地用这套严密的、抽象的语言分析题意、理解题目,失去的是解题能力,留下的是无效的、无味的空洞文字复述,这样教下去,学生越学越糊涂。在实际生活中,小学生对这一问题最直接最初的理解是:“白兔多一些,黑兔少一些,从12只里去掉7只,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5只。”这样表述顺应小学生思路,适合小学生的经验基础,学生很容易接纳,并且觉得学得轻松。从儿童的生命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设计学生的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二、利用生活经验检测数学学习——感受数学合理数学来源于实践,在获得对现实的数学认识并总结到数学原理或规律后,还必须回复到现实生活中去,在某种程度上进行检验。这既是检验原理、规律可靠性的过程。也是数学应用的过程,并且是保持数学生气勃勃和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例如:在学过“比多比少应用题”后,我出了一道题:“爸爸今年33岁,比儿子大10岁,儿子今年几岁?”有位学生说:33+10=43岁师问:你为什么这样解答?(生:因为大10岁就加上10岁,所以就是43岁。)大部分学生回答:不符合实际。教师肯定大部分学生用生活验证的作法。指出要形成自觉从生活经验角度去检测数学学习的结论,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合理性。
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有用
1、开设数学实践课,创造应用环境。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活动,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设生活数学实践课,是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后,安排学生用面积单位测量书本、课桌、教室地面、自家客厅的地面面积,让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及时运用到实际中去,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确有好处,同时又能诱发要解决实际问题,还需探索更加丰富的知识,感到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有待解决,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开展数学交流活动,营造应用氛围。把课堂所学的知识通过精心组织的数学交流活动,化进实际中,应用于生活中。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后,开展了“看谁拼图形最巧妙”活动;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与统计”后,开展“学生优秀统计员”活动;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开展了“学做售货员”活动;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和“土地面积单位”知识后,开展“农田计算员”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遍及生活的各个角落,应用在生活中的各个行业,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同时领悟到只有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学生将来要面临日益严峻的种种挑战,未来的工作环境变化快,技术更新快,学习过程信息化。因此,学生不应当是只知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会记忆与背诵前人经验,而不善于创新也不敢于创新。
基于网络环境的小学生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以学为中心,重视学生应用网络作为学生学习或查找大量资料的学习工具,支持学生使用广泛的信息,强调发现并获得知识的过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主动体验、探索发现,发展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以及初步的数学研究能力的学习活动。
一、学习任务的制订
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提倡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选择真实性任务。
真实性的任务可以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习者用“真实”的方式应用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他们是相关的和有意义的,这也是维持学习动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例如,学生在学习“有余数的整数除法”时,教师应选取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分东西的话题来展开探究。比如说小朋友分苹果时发生的情况,同学们去秋游分组时遇到的问题等等。
二、学习资源与认知工具的选取
1.学习资源
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学习资源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全世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每个学习者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每一个人,不管贫富贵贱都有可能得到每个学科第一流老师的指导,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最著名图书馆的藏书甚至拷贝下来,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到最新的信息和资料……
2.认知工具
认知工具的概念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成为认知工具的唯一标准是看这个工具是否能帮助学习者完成认知操作、促进学习者进行思考。基于网络的认知工具主要有:Explorer浏览器、E-mail、BBS论坛、聊天室等。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背景知识、学习习惯和能力、认知风格都有很大的差异,因而需要认知工具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所以要提供多种认知工具,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这类认知工具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对信息的收集技能、组织技能、创造技能、操作技能、传达技能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学习的组织形式
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是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不再作为一个孤立的学习个体,而是以小组成员的角色参与更加广泛的、讨论协商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每个学习小组实质上是一个完整的认知系统,每个合作学习者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结成了“学习共同体”,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的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它将是一种更加有效的学习组织
形式。
四、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
研究过程包括确定研究目标、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材料信息、分析数据或资料、填写研究报告并汇报。下面以数学教学中的实例加以说明。
1.确定研究目标
首先,教师应解除小学生对研究的神秘感,他们研究这个课题想知道什么,或是希望出现什么结果。这些就是他们的研究目标。例如在学生探究圆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前,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先展示一个圆和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让学生想一下,能否把圆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2.设计研究方案
不拘泥于科学家的经验,不一定模仿书本的介绍,只要学生设计的方案能证明他们的研究课题,就可以,这本身就包含着创造性。如,学生在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时,不一定要按照书本所指导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也可以定出其他方案。例如,可以从某一个梯形下手,沿着这个梯形的中位线切开,然后把其中的某一部分180°旋转,这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有其他种种方法,只要能达到目的,选取的手段就可以是多样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到的种种方案放在网上与别人分享,或者查阅别的同学是否有更好的研究方案。
3.收集材料信息
网络的实现,学生搜集信息的空间和时间产生巨大的革命,
虽然图书馆、书店,为学生提供了搜集信息资料的场所,但由于翻阅书本需大量的时间和体力,同时受到地域和开放时间的限制,
小学阶段还没有掌握索引查阅资料的方法。而网络的实现,使小学生们可以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学会根据关键字逐层查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学生可以通过发E-mail向社会各界人士进行社会调查,向专家科学家请教。
4.分析实验数据或资料
在研究过程中,收集各种数据,教师应引导学生知道,数据的本身并没有意义,重要的是数据所给予的启示。数据统计对小学生而言是困难的,但又要从小培养学生从数据中分析研究的可能性的科学研究方法。电脑为此提供了实施的可能性,在电子表格中的图表向导可自动生成多种图表,我们只要输入实验数据,就可以得到各种折线图、饼图等数据分析图,教师只要教会学生看图就可以得出实验结果。
5.形成阶段性成果,填写研究报告
小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稍弱,一开始可能不知道怎样把自己的研究形成报告,教师可引导学生把他们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所想的、所做的、所看的如实写下来,再有目的地进行取舍,几次活动后,他们就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小论文或报告。学生在探究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时,往往会做一个这样的实验:用圆锥形的容器做勺子,盛满水倒入圆柱形的容器中,看看有什么发现。小学生在叙述实验过程的时候往往有点儿记流水账,教师这时要着重提醒学生应以“等底等高”与“三倍”为重点阐述,并配合计算机的演示渲染突出这两个特点,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6.汇报各种报告
汇报结果是学生展示自己成果和学习他人成果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语言表达能力,向别人推荐自己的能力,当众演说能力,这些能力也是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同时可以使学生有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结论
1.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数学探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数学探究性学习不是适应所有的数学内容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其中,在美术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激发出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保障美术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1 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现状
随着学生年级的递增,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会逐年递减,这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必然过程。据儿童教育心理学表明,小学一年级至四年级时期是学生的绘画意象期,这个阶段的学生绘画特点是下笔果断且自由自在,儿童在这个时期呈现出对于绘画的浓厚兴趣;小学五年级至六年级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学生的无论是鉴赏力还是观察力都有所提升,这个阶段是学生的绘画心理写实期,学生这个时期绘画表现出犹豫不定与频繁涂改等问题,对于自身的绘画常常觉得不满意,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有所降低。
2 影响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因素及其分析
2.1 评价方式的影响
教师的评价是影响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对于小学的绘画作品时,教师往往按照成本标准的进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冷漠与否定。比如,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化作时,对于画面整洁以及造型写实的画作,教师会给予高度赞赏,而对于画面奔放、用笔随性等作品,教师往往是持不认可的态度。采取这种评价方式,对于身心发展还有待成熟儿童而言显得过于残酷,也就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
2.2 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艺术氛围是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关键,然而,教师忽视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将更多的时间进行理论的讲述,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展现自身的才能。针对于这个问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余,应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给予学生的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从而点燃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3 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途径
3.1 利用信息技术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以往美术课程教学之中,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时主要采取挂图与书本等形式。然而,在美术课程之中应用信息技术,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以及音乐等多种形式呈现内容,或者是应用三维虚拟现实等方式制作美术课程教学课件,以直观、形象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美术无穷魅力。对于学生的涌现出设想与创意,由于受到技能方面限制,难以得到完美的展现,无法保障作品预期效果。此外,绘画技能不同学生对于自身认可度不同,技能良好的学生在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后,技能会获得一定的提升。然而,技能不足的学生会逐渐失去绘画的信心。然而,实现美术课程与信息技术两者整合之后,对于学生的绘画技能的要求逐渐淡化,而更加重视学生的绘画的创新性。由此一来,在缩短学习之间的差异性同时,更可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潜能。与此同时,通过网络技术的充分应用,促使美术课堂教学摆脱教室与课本限制,对于教学中由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发挥网络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查询、欣赏、浏览以及下载所需的资料信息,从而拓展学生知识获取方式。
3.2 活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性而言,实现信息技术和美术教学结合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在丰富信息资源中选取合适内容,为学生探索与设想提供重要信息支持,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除此之外,可在班级范围内营造出相互交流、各抒己见的良好氛围,形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局面。
越来越多美术教学软件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涌现出来。例如Photo shop,CAD ACD See等软件的出现,不仅提高学生学习针对性,对于开拓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以及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等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此外,通过网络技术应用,化抽象复杂知识为生动具体形象,易于学生接受与理解。正是因为信息技术具有多种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能力想象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是开发学生的潜能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为学生营造出良好时空条件与课业环境。
3.3 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美术学科浓厚学习兴趣,将会为学生美术课程学习注入源源不断动力。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中的应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要途径,其利用动态画面、优美音乐等集中学生注意力,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身入其境的感觉,在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同时,促进学生更好学习美术知识,
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媒体,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特点,这一特点可实现信息及时反馈,有利于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便于为学生开展个别化指导,满足学生对个性化学习需要,是践行因材施教这一原则重要途径。在美术课堂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学生不再是被动听讲,而可根据自身需要自由选择与探索。
董秀敏
(江苏教育出版社,210009)
蔡晓东,男,1955年生,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数学高级教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员。从教三十四年,蔡晓东校长以“全面发展,学有特长”为愿景,秉持“做真教育”信念,求真、务实地领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等各项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绩:建构并完善学校四大板块的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专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课,并凸显后三类“校本课程”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打造了一支在西城区乃至北京市具有深厚教学功底和科学教育理念的师资队伍;构建了“活动育人”、“全员德育”的教育平台;关注学校的体育、艺术、技术和国际理解教育工作,且成绩显著。
本刊编辑贵校通用技术课程已经开设5年了,有一批优秀的通用技术教师队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么,您是怎样认识通用技术课程的?贵校又是如何开设这门课程的呢?
蔡晓东通用技术必修模块理论性比较强,一开始按照教材上课,学生不是很感兴趣。在学生学习负担比较重的现实背景下,我们觉得教学效果不好。于是,通用技术组的教师提出,让学生在“做中学”,加强实践学习,让学生对课程知识和方法感兴趣,采取项目推进的方式开展通用技术教学。这个教学思路提出后,通用技术教师开始设计一系列的项目,如小书架、悬梁臂、小房屋模型等,在这些项目中,既有设计,又有技术,把课本里的知识都应用上了,学生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原来的不爱上课演变为利用课余时间制作作品。通用技术是一门既要动脑又要动手的课程,课程内容决定了学生要有创新能力,而且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体现了国家对创新精神、动手实践的教育价值的追求。事实证明,通过几年的实践,通用技术课程在我校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这与我校一直追求的做真教育,真做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一直坚持开设这门课程,并且开出特色。
本刊编辑 刚才您说到,通用技术课程的理念是超前的,但教材没有完全体现出来,过于理论化,缺少实践活动,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贵校通用技术教师又是怎样教学的呢?
蔡晓东我们结合技术课程标准和学校特色开发出一套校本教材,应用项目教学将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贯穿起来,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刊编辑在课程开设过程中,除了教材难教这个问题之外,还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呢?
蔡晓东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教师。课程开设之初,学校仅有几名从劳动技术学科转岗过来的通用技术教师,由于对课程开设没有经验,教师在教学这门课时遇到了很多困难。随后,成立了通用技术组,又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了一些专职的通用技术教师,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有8人的教师团队。通用技术组的教师们不断钻研课程标准、教学方法,逐步认识了通用技术课程的价值,创造性地开设了这门课程。如果教师对通用技术课程承载的教育功能认识不够,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学这门课程,那么就上不好课。只有教师认识到通用技术课程的价值之后才会有积极性,教师团队之间的支持和配合才会更默契。通用技术教师比参加高考科目的任教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更加辛苦。所以,团队的精神状态很重要,良好的教师队伍是课程有效实施的保证。我们学校正是因为有一支素质优良,责任心强的通用技术教师团队,才能在通用技术课程开设上取得好成绩。
本刊编辑谈到师资队伍的建设,那么贵校通用技术教师的考核与评价是怎样进行的呢?
蔡晓东 通用技术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在我们学校的评职、评优都是一样的,没有差别。从评价上来说,每年10月份,我们学校有一个全体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教师的责任心是不是很强,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课堂管理怎么样等8个问题。我们会将学生的评价反馈给教师,督促教师改进教学。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来看,学生对通用技术教师的评价都很高,甚至高出一些主科教师。我想,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就是学校对教师的认可。通用技术教师以其特有的教学魅力和人文关怀感染学生,让学生体验到不一样的课堂,由喜欢教师而喜欢上通用技术课。
本刊编辑据了解,贵校的通用技术实践室建设得非常扎实,而且利用率也比较高,那么贵校的通用技术实践室建设理念是怎样的呢?
蔡晓东 我们的通用技术实践室应该说是基于原有的劳动与技术教室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是在20多年的历史积淀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这离不开教师们的辛勤开发。而学校对通用技术实践室的资金投入也非常大,只要是通用技术教学需要的,符合教育理念的,我们都鼓励教师配备,如数控车床、3D打印机等。我们的通用技术教师也非常有责任心,比如通用技术教室里的课桌都是教师自己制作的,看着很简陋,但非常实用。从开设通用技术课程至今,在通用技术学科上的资金投入大约已有200多万,这也足以看出我们是高度重视这门课程的。
本刊编辑 众所周知,通用技术课程在大部分省(市)都是不参加高考的,许多学校现在可能还持观望的态度,您为什么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通用技术课程?
蔡晓东学校一般都是围绕应试教育而展开的,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不利的。教育必须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负责。通用技术课程正好能够承载为学生发展负责的教育功能,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蕴含的教育价值特别丰富。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特别是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学生的起点很高,利用一些时间来学习通用技术课程不会让他感觉是负担,反而学习了通用技术课程之后,会换一种角度思考问题,从设计到实施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这些素质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这不是一个截然矛盾的事情。我们始终认为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意义重大,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益,特别是现在倡导创新教育和动手实践,通用技术课程承载的教育功能是其他学科课程无法替代的。事实证明,学生学习通用技术课程并没有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反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本刊编辑 目前,贵校已经有两届学习过通用技术课程的毕业生了,实施下来,您觉得通用技术课程开设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效果明显吗?
蔡晓东学生的潜能非常大,但是我们给学生的发展空间非常少,这门课程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创新实践的平台,发挥了学生的特长,能够让学生有个性地成长。很多学生在国内和国际比赛中纷纷获奖,其实都是教师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发现的,这也就证明了通用技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刊编辑您觉得通用技术课程的评价应该怎样进行?
蔡晓东通用技术课程的评价不一定非要参加高考,一旦参加高考也许就会扭曲课程的理念。通用技术课程本身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师队伍建设才是课程建设的根本,只有这些硬件建设得过硬,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也会毫无压力地学习通用技术课程,从而达到课程的目标。
一、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①自主性。在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不是教师讲、学生被动的听,教师由舞台的主演变成“导演”与“演员”双重身份。教师所要做的是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设环境、提供学习所需要的材料,以及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与指导者。学生由被动的听老师讲以获取知识,变成自己独自或与同伴交流合作发现问题、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以解决问题的主人。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的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主动的寻求教师或同伴的合作,主动的搜集资料、分析问题以便解决问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教学的主体。
②探究性。探究式学习不再是传统的教师把现成的知识灌输到小学生的头脑里,教材也不再是唯一的学习资料。学生不再是等待灌输的容器,而是主动的探究者。学生要围绕着数学教学中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任务,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整个教学的过程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而是未知知识的发现,学生要主动的探究相对于自己来说未知的领域,要积极主动的参与整个探究的过程,并且在探究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发展自己的相关能力。
③重视学生数学科学素养的培养。所谓数学科学素养是指进行数学学习、探究、研究等所必须具备的数学学科所特有的素质。一般包括能动的建构数学知识;掌握数学学习、研究方法,提高数学探究能力;形成正确的数学态度和数学精神三个方面。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侧重的是小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概念的传授,因为数学学科素养是进行数学学习与研究的不竭源泉,数学学科素养是个体今后数学探究的最基本素养。
④全面综合性。小学生面对的数学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全面的、综合的,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与特色的探究方法才可以解决,因此,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过程是一个全面综合的过程。小学数学探究的内容不仅仅是从单一的教材而来,而是以学生的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具有挑战任务的主题形式进行,数学探究学习中所涉及到的知识面相对较广,学习内容不仅仅是数学一个学科,可能与科学、社会、自然、历史、地理等学科相联系,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与通常以获得知识、运用知识的教学活动相比,更接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社会实践,因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生活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般要经历创设学习情境、明确问题;选择探究内容、制定探究计划;实践探究、进行活动;交流探究、总结结果四个阶段的工作。
1.创设学习情境、明确问题。学生的学习最大的特点是间接经验的学习,学生学习的间接性增加了学习的抽象性和难度,创设学习的情境可以模拟知识发现的情境。在创设的模拟现实的特定情境中出现对其发展有益的数学探究问题,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调动小学生进行学习探究的欲望与兴趣,产生愿意探究、主动探究的积极情感体验;唤醒小学生与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有关的已有知识经验,实现新经验与已有经验的有意义联结,这样可以有效的缓解由于数学学习内容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发展仍然具有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使小学生改变原有知识结构的平衡状态,产生不平衡以进行进一步探究的需要与欲望;指明进一步数学探究方向,促进数学探究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当前数学探究性学习实践中,存在着形式上的情境创设和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表面肤浅情境创设的问题,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缺乏实效性与数学味,没有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应有功能。小学数学探究学习活动问题情境的创设时应以小学生需要探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并且以探究问题为主线,从小学生已有的跟当前数学探究有关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出发,遵循数学学科知识系统间的内在逻辑思维,结合与现代生活等有关的数学信息,合理组织与利用教材,整合数学教学内容,通过蕴藏小学数学知识的问题情境,引导小学生积极进行数学探究思维活动,带领小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认知境界。
2.选择探究内容、制定探究计划。数学教学的过程不是只是接受的过程,儿童数知识与数概念的获得是儿童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过程。传统教学中的接受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接受式学习虽然存在一定问题,但是也不是所有学习内容都适宜于以探究式进行。教师在选择适宜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类型特点和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学内容,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之前要慎重考虑与分析教育对象、教师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的特点,选择小学生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能够探究,同时也有必要通过探究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的内容,这种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才能够实现促进小学生探究能力、思维逻辑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才能使小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思维方法、形成数学认知策略、完善对于数学探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适宜以探究式学习进行教学的数学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揭示小学数学教学规律、探究并形成小学数学教学法则以及小学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与连接之中。在小学数学探究学习活动中,数学学习内容不是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以数学探究问题的方式间接呈现给小学生,所以教师首先要调动小学生的内在需求,了解小学生数学探究的内在兴趣。同时教师还要深入分析数学教材,明确数学基础知识与法则、数学公式与性质、数据处理与应用等基础性数学教学内容的背景、价值与内在联系,确定探究内容的关键点、相关数学知识之间的连接点以及教师自身的延伸点来科学地选择探究性的数学学习内容。
3.实践探究、进行活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进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知识获得和实践运用都是以抽象的文字、公式、符号、表格等间接的形式呈现,缺少问题情境以及实践探究和操作以建构数学经验的机会,缺少数学探究与建构的直接经验过程和真实的数学经验建构的积极体验。探究性学习就是给予小学生探究操作的机会,让小学生在数学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搜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合作共享、解决问题,是实践性很强的一种数学学习方式,小学生在数学探究活动中体验到数学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经验建构的成就感、享受数学探究的乐趣。通过这种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小学生会获得“怎么去建构知识经验”的体验,同时各种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也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智力也会在数学探究中得到提高。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多种数学实践活动,给予小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