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跨文化语境论文

跨文化语境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跨文化语境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跨文化语境论文

跨文化语境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意识

一、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概念

交际(communic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eommonis一词,commonis是common的意思。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依附于言语或非言语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有效的交际只有在发出信号的人和接受信息的人共享统一或相近的语码的系统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交往双方使用同一种语言说话。但是因为交际行为是社会行为,它必然发生在社会之中,它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并受交际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只共享同一语言系统还不够,交际双方对其他相关因素的理解和掌握也十分必要。交际环境分广义和狭义两种,义的交际环境指交际的现场环境和国家、时代、民族、文化等大背景以及目的、对象、内容、时间、地点等近的语外环境,狭义的交际环境指上下文。交际环境对语言运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规定了言语的含义;规定了言语的表达方式,如语气、口气、词语色彩等;有助于突出语言表达效果。说话者如果不注意交际环境,话语就不会协调,难以达到交际效果。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讲,信息的编码、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交际或沟通成功。但愿望和现实是有距离的。《中外文化差异与经贸合作》一书的作者唐菊裳认为: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交流比语言的范围更广,它涉及到参与交流者的文化背景问题,而文化背景的范围又是十分宽广和复杂的,大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都是文化背景的重要内容,都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在这种条件下,有时即使同一种行为,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对于它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比如在电影《刮痧》中,小丹尼斯闹肚发烧,在家的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但是第二天爷爷不幸出事,而这时小丹尼的头被嗑破,父亲许大同送小丹尼斯去医院急诊。认真的美国大夫在给孩子做全面检查的时候,发现了孩子后背刮痧时留下的紫痕,以为孩子是受到了虐待,直接打电话报了警。儿童福利院更是认定许大同有暴力倾向,在医院当场禁止大同夫妇接近儿子,并试图以法律手段剥夺其对孩子的监护权。又比如,在电视剧《迷失洛杉矶》中,孙子旺在Peter家照看他的“孙子”,小孩玩的皮球滚到了一片草地上,孙子旺就跑过去捡球。谁知竞跑到了邻居家的草地上。邻居却认为他不经允许进入到自家草地,严重侵犯了自己隐私权,感到非常愤怒差一点起诉孙子旺,后来经过调节而幸免于一件官司。而孙子旺却感到委屈不理解,认为自己就是为了捡一个球而踩到了他的草地而已。这两次失败的跨文化交际事件说明:交际是一个双向过程,交际双方必须结合交际环境,才能对对方的行为或语言作出适当的评价和反应。

二、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三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语言是社会交际的一种工具,交际环境(社会文化知识)是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文化中交际有依赖于它所处的交际环境。这里所说的交际环境包括宽泛的交际环境和具体的交际环境:宽泛的交际环境指的是文化、民族心理、物理(城市建筑和所处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具体的交际环境指的是交际情景、角色关系、人际关系等因素。这些环境因素影响着跨文化交际双方的交际质量,为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故障,交际双方必须具备上述社会知识;反过来,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人们对于交际环境认识愈来愈深刻,人们对于交际环境的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也随之增加,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表现出来的交际策略也日益灵活。外语教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文化,二是交际文化。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不仅学生是掌握知识文化,.而且又要掌握交际文化,即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当从文化的角度去教语言,并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用图1来表示三者的关系如下:

由此看出,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交际环境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发现交际故障并能及时补救的能力)的提高得益于对交际环境的认识。交际是双向的过程,只有具有交际对方的背景知识,才有可能达到交际的目的。所以外语教学应与交际环境(社会知识)相结合,把交际环境(社会知识)作为外语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外语教学中应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外语界的共识。现阶段高职高专“够用”原则和“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要求:外语教学要突出外语的实用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外语实际运用能力和涉外交际能力,突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也有人认为,要实现跨文化交际,只要很好地掌握交往对方的语言就行。笔者以为这有失偏颇。由于交际双方对文化环境或情景因素缺乏共识,或是由于双方在这两方面存在差异,也就是说,交际双方缺乏有效的交际环境,因而在交际时可能出现诸如政治、文化、宗教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障碍,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跨文化交际必须依赖交际环境。  三、注重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在外语教学中,必须注重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查清造成语言表面形态差异的深层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一)利用课堂,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注重英语国家文化的导入

利用课堂,创设交际环境。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一方面充分利用课本知识和练习,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知识的介绍。比如在讲解雪莱的名诗OdetotheWestWind中,这时就要比较theWestWind(西风)和汉语中“东风”之意。这要从中国和西方国家所处地理环境说起:中国西面环山,东部临海,从那吹来的和风叫东风,东风象征新的生机和希望,它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warm”和“hope”。而“西风(thewestwind)”往往给人以凄凉、忧伤的感觉;但英语国家(英国)西临大西洋,东接欧洲大陆,所处地带为海洋性气候带来自大西洋的“西风(thewestwind)”是温和逸人的。所以这些国家对它的理解与中国人对“东风(theeastwind)”的理解亦如出一辙。这样分析不仅使学生获得了交际必须的语言基础知识,并且逐步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培养跨文化意识。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多地开展交际活动,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日常的英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从而增加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和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如讲到大学英语精读(TheSampler)一文中,在介绍完中国的春节sprigFestival和西方的(Christmsa)之后,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人物,通过这种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二)拓宽阅读面,掌握阅读方法

学生毕业后能够到国外并生活在当地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都要留在国内,他们了解英美社会主要靠间接地阅读有关资料。学习者可以在平时有意拓宽阅读面,阅读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和报刊等。然而关键在于如何阅读。如果读文学作品只是为了了解故事情节,阅读报刊只是了解国外一些新闻动态,那就所得甚少了。改变这种状态需要师生两方面的努力:从教师方面来说,要引导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报刊时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从学生方面来说,在阅读原版外国材料时,应从作者所在国家人们的思维模式人手,有意识地注意了解跨文化交际知识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注意收集有关材料。

(三)举办各种英语活动,创设“准交际环境”

如邀请外国朋友或外教举办英语讲座,介绍国外风俗文化,特别是其中与中国不同的文化习俗;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小品比赛、圣诞晚会等活动;举办国外节日(圣诞节、万圣节)让亲身学生感受国外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

(四)培养学生实际社会生活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工作也逐渐涉人与外国交往的范围。因此,外语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书本上的语言基础知识,也要涉及实际生活,如文秘、医学等方面内容。教师要注重英语的实用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讲解这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先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写出报告,然后根据所学内容,设置具体社会交际场景。比如讲解Myifrstjob时,为学生提供英语求职信的格式,并让学生模拟写出英语求职信,最后模拟求职场合,告诉学生在接受外国(特别是美国)老板的面试时,要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一向被国人推崇的拐弯抹角式的提问方式,往往会使对方觉得你不够诚实。

跨文化语境论文范文第2篇

首先,有一种常见的对抗形式就是曲解对方的解释,排斥并将对方边缘化,这是证实自身世界观的一种手段。纵观历史,虽然这是西方神学家一直以来对佛教的回应,但是,笔者认为在当代的对话中这并非是一种的主旋律。

其次,另外一种常见的对抗倾向是将对方理想化。虽然,近来很多作者已经指出其中存在不合适的因素,[1]但是笔者认为,在有关西方心理治疗学家对佛教理想化的问题上,还是有一些重要的依据的。抽象概念往往会阻碍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对于共同准则的研究则则会促使我们在足够高的抽象水准上来理解彼此。例如像Clifford Geertz这样的人类学家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可以促使我们从各个不同的复杂层面来了解人类,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每种文化的独一无二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一种称之为“深度描述”的方法来研究各传统之间差异性和相似性。

Richard Payne已经意识到,西方心理学倾向于透过浪漫的赎罪叙事的视角来看待佛教,而这种浪漫的赎罪叙事已经变成现代心理学的经典范例。简言之,他认为,大多的现代心理学都是由通俗化的圣经赎罪叙事版本塑造而成,而圣经赎罪叙事是西方文化的经典范例。现代心理治疗有这样一种倾向:把这种叙事方式强加在佛教教义中,从而曲解其原本教义。笔者认为,Payne向人们提出了警告――一种文化叙事有把自身强加在另一种传统的风险,这起到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警醒作用。同时,笔者想用Payne的论点作为出发点来提出自己的质疑,不管是西方的心理治疗还是佛教是否有一种占优势的文化叙事,并且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总是会涉及到多元文化叙事之间的对话。

Payne 与Suzanne都认为大多数的现代精神分析学派都受到赎罪叙事心理学的影响,而赎罪叙事来源于犹太-基督教。[2]根据这个观点,原始赎罪叙事的结构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最初的恩典阶段、下降疏远阶段、最后的救赎阶段。最终,这种赎罪叙事被浪漫和新柏拉图传统所自然化和通俗化,而浪漫和新柏拉图传统则重构了与神的疏远离间,这是一种典型的真我和本我的分离。有人指出这种自然化的赎罪叙事会影响到当代精神分析思想。因此,Payne认为,荣格学派的个体化(强调自性当中多元化相互对立的方面相互融合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概念为这种自然化的和浪漫化的赎罪叙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佛教的叙事结构有以下几个阶段组成:最初的忽视和随之而来的遭遇阶段,意识觉醒的出现以及最终对所有现存状况的空虚感知阶段,这种叙事结构在佛教的寂天现象中可以看到。Payne进一步对自然化浪漫化的赎罪叙事和佛教的叙事结构进行了对比。根据Payne的研究,认为荣格派对个体化的概念和佛教对觉醒的认识是等同的这种看法关系到一种文化叙事对另一种文化叙事的不公平待遇问题,以及由此而来的一种无意识的文化霸权。

在Payne提醒我们这种无意识的文化霸权会带来危险的时候,笔者想说的是佛教和西方心理治疗都是各自存在着的并且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制度,每种制度均以多元的叙事结构为特征。简单来说,笔者的关注点集中在西方心理治疗,而把佛教放在第二位,在心理治疗中又以精神分析为主。

威尼科特是一位英国很有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家,他的观点和Payne所描述的自然化的浪漫的赎罪叙事结构是基本一致的。根据威尼科特的理论,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对真我的了解,理论指出,他人需求的冲击会阻碍真我的发展,因为这种冲击,人们学会让虚假的自己去和别人相处,而虚假的自己是对他人需求的过度反应,这样的问题最终演变成对社会和他人需求的过度适应。如Franz Metcalf所指出的那样,威尼科特的真我应该处在一种发展前进的过程――他称之为“自我运作”个体,而不是解释成一个纯朴的、本质的、固定的实体。[3]Metcalf又指出,威尼科特对分离(即在某一状态下没必要对自我或自我呈现有固定的认识)的认识在有些情况下和佛教的无我概念是一致的,至少在禅宗传统方面是一致的。

虽然威尼科特的视角是浪漫性的,但很多其它的精神分析学的视角并非如此。例如,弗洛伊德的视角就不能称之为浪漫性。他认为,在个体和社会或说本能和文明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尽管我们会不同程度的作出一些适应性的妥协,但是这种冲突是无法解决掉的。通过未察觉到的本能意识以及后天的训练,我们会摒弃一些冲突以达到自身可接受的程度,从而作出一些改变。弗洛伊德并没有对这些改变满怀希望,他认为精神分析只是把人们神经性痛苦转换为一般的不幸福而已,因此,他的观点可以被定义为消极的观点,而非浪漫性的观点。人们可以看到文化启蒙运动对弗洛伊德心理理论的影响,他提出人类受到无意识当中的动物本能和本能驱力的影响,并且强调这种认知的重要性,但是最终他还是相信理智和智慧终究会战胜本能。弗洛伊德的分析改变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人们会认识到并接受人类的很多希望和幻想是无法实现的,这就需要我们用现实原则来代替快乐原则。虽然笔者仅能捕捉到这些,但是大家可以看到弗洛伊德对人类接受现实原则的强调和佛教第一圣谛苦圣谛有一定的一致性。

克莱恩是拉丁美洲最具有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人们很难将其思想的叙事结构看作是本质上的浪漫或者说是通俗化的救赎叙事的适应性结构。他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与生俱来的侵略性,而且婴儿需要把这种侵略性投射到母亲身上以否认侵略的存在,婴儿会建立一种称为分离的防御机制,所谓分离就是他或她经历母亲是两个有区别的个体的阶段:一个是好的亲爱的母亲,一个是侵略性、迫害性的母亲。在健康发展过程中,个体会逐渐把他对母亲目前的爱和恨整合在一起,进而意识到母亲是一个既有爱又有侵略性的完整统一体。通过承担个人侵略性这样的责任,真正的关心母亲并感恩她所付出的,个体才会成熟。这种成熟过程需要通过和精神分析师的共同参与才能起作用。正如前文所述,人们很难把这看作是浪漫叙事或说通俗的赎罪叙事。不存在从最初上帝的恩典状态中脱离,也不存在与真我或本我的疏远。如果存在,克莱恩的叙事让人想起了基督教叙事中的原罪,我们出生时身上就带有原罪(与生俱来的侵略性)的污点,并且只有通过认识自身的罪行,我们才能得到救赎,爱最终会战胜恨的。克莱恩派强调人类要经历对母亲的真诚关心的重要性,大乘佛教强调同情心的形成,二者之间有一定的一致性,这也激起了我的兴趣。对他人真诚感激的能力是克莱恩叙事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好像当代日本心理治疗受到佛教法则的影响一样。

在佛教和西方心理学理论的对话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这样的危险:把所有佛教教义进行心理学化,最终导致了对佛教教义的歪曲理解。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批判性的学术精神以帮助我们认真反思佛教和心理治疗之间的有效对话方式。同时,笔者相信这种有效的对话方式能够对佛法本质精神的永存和复兴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See Harvey Aronson,Buddhist Practice on Western Ground: Reconciling Eastern Ideals and Western Psychotherapy(Boston: Shambhala Publications,2004).

[2]Suzanne Kirschner, The Religious and Romantic Origins of Psychoanalysis :Individu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Post-Freudian Theor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3]Franz Metcalf, “Illusions of the Self in Buddhism and Winnicott”(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Between Culture: Buddhism and Psychotherap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Boston University ,September 10-11,2004).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北京 100081)

(上接第146页)

[3]Jin,Li. “A Multidimensional View on Contemporary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Foreign Literature 2 (2014): 90-105

[4]金莉. 《当代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多维视野》,《外国文学》2014年第2期,第90-105页。

[5]Li, Xiaowen. “On Woolf’s Diary Literature”. Journal of Hunan Business College, 3 (2006): 115-117.

[6]李晓文. 《试论伍尔夫的日记文学》,《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15-117页。

[7]Li, Yan. “On Solitary Awareness in Contemporary Intellectual Female’s Narration.” Journal of

[8]Ningxia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1 (2010): 142-146.

[9]李雁. 《当代知识女性叙事中的孤独意识》,《宁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 第142-146页。

[10]Liu, Xin. Female and Nature: Study on The Eco-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Hubei: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14.

[11]刘鑫. 女性与自然―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 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4.

[12]Qian, Niansun. On Diary and Diary Literature. Academics in China, 3 (2002): 212-223.

[13]钱念孙. 《论日记和日记体文学》,《学术界》2002年第3期:第212-223页。

[14]Sarton, May. Journal of a Solitude. Trans. Yang Guohua. Harbin: North Literature Press, 2001.

[15]梅・萨藤. 独居日记,杨国华译[M].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1.

[16]Simpson,Marita, Martha Wheelock. “World of Light: A Portrain of May Sarton.” May Sarton: A Self-Portrait. Canada: Penguin Books,1982. 19-35.

跨文化语境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比较困难和关键的一部分,能否对学生进行高效的词汇教学直接关系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完成。然而,传统的词汇教学更多地停留在词语读音、拼写、语法以及字面意义讲解等层次上。由于忽视了词汇的文化内涵意义,导致学生对词汇意义理解不完全以及使用上的偏差。本文包括四部分,绪论总述笔者基于文化导入的词汇教学;第二部分论述跨文化交际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第三部分重点阐述词语语言意义与文化含义的关系;第四部分是教学方法上的探讨。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词汇教学;文化导入

一、绪论:词汇教学总述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语言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语言是文化的基础,同时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词是语言的基本要素,词汇是语言这个庞大系统得以存在的支柱。从语言的社会功能出发,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表现得最为突出。我们都知道词汇不仅具有概念意义,也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笔者所提倡的文化导入法旨在重视词语文化内涵的教学,以提高汉语最为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模式已经在英语语言教学(ELT)中确立了自己的中心地位。那么,对外汉语教学是不是也应该加速教学改革,重视跨文化交际。

二、跨文化交际与词汇教学

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老师只关注词语的概念义,忽视了词语的文化内涵。实际上,对外汉语教师应当在词汇教学中引入文化语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充分认识到文化背景语境、认知心理背景等都会影响到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跨文化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与词汇教学

我国研究跨文化交际起步较晚,迄今为止仅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学界对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很多,有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将“跨文化交际”定义为:跨文化交际是指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从已发表的论文和著作来看,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语言与交际的关系;非语言交际;中西习俗对比;中西经营管理模式比较;国民性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转化能力以及文化适应能力。所以,跨文化交际有利于词汇教学,意味着词汇教学以语用为终极目标,注重文化和交际规则的指导作用。

(二)文化背景语境与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文化语境能全面地影响语言的表达,在词汇教学中我们不得不重视并加以利用。文化背景是有层次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其又与该民族的语言联系在一起,隐含于民族语言中,蕴含丰富、表现复杂。想要真正了解语言,就必须重视文化背景语境和跨文化交际。例如老鼠,在汉语中是遭人唾弃的动物,在俄语中比喻聪明伶俐的人。地域文化是同一民族因居住的地区、地域而产生的不同的文化,地域文化集中体现在民风民俗方面①。比如虎,北方说“大虫”,温州说“大猫”,实际上很多地方是禁忌说“老虎”的。将地域文化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具体地介绍各地区真实而多彩的文化现象,才能使外国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及其文化,才能使他们与当地人顺畅地交流。

(三)认知语境与词汇教学

词汇认知心理背景语境可简称为“认知语境”或“心理语境”。它与认知的主体:人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感知能力乃至心理情绪等有着密切关系②。其中负面影响最大的是文化优越感和文化偏见。前者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价值和审美观念植入目的语的学习中。后者是带着偏离事实和社会的评价标准的态度去学习目的语,要避免这种不利的认知心理就必须做好词汇教学的工作。

三、文化与词汇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各民族文化的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总会凝聚在词汇层面。美国语言学家恩伯说“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应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是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词汇直接记录事物,包含了人类历史几乎全部的文化现象。语言与文化就像两个相交圆,不同的语言系统反映了不同的社会文化,故脱离文化的词汇教学是不可能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语音、词汇和语法是表层因素,文化习俗才是深层因素。

(二)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含义

众所周知,两种语言所所反映的文化差异越大,两种语言的词汇中其概念意义和文化内涵偏差也就越大,那么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越低。所以,这部分我们将从语义学的角度详细地论述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以汉语与英语对比为主,也会提到其他语言)。简单地讲,两种语言中完全等值的词语很少,大部分是不等值或不完全等值的词语。有些学者认为这种差异表现为五个方面,有些学者认为是十个方面,笔者综合整理为七个方面。

1.语言意义相同,文化含义相对应。这类词语多指称自然现象和科技术语。例如:“太阳、月亮、星球、空气”与“sun,moon,star,air”;“计算机、电视机、科学”与“computer,television,science”。但是,此处的“相同”主要呈现于科技论文或一般性的陈述中。在一定的语境中,其文化联想和感彩会有复杂的差别,尤其是隐喻义不尽相同。例如“竹”在中国文化中就有清高、气节、文雅之意。

2.概念意义相同,文化内涵只存在于一种语言中。由于中西方的历史和审美取向不同,文化含义迥异的现象比较普遍。例如狗,在汉民族文化中多数与贬义相关:走狗、疯狗、哈巴狗、狗腿子、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但在英语中“狗”代表幸运、喜爱之意。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I am a lucky dog(我是一个幸运儿);big dog(保镖);top dog(有权势的人);clever dog(聪明的家伙)等。

3.语言意义与文化含义皆不对应。这类词语又称为“国俗词语”或“文化词语”,即反映某种文化独有特点的词语。如汉语中的“下放”“户口”“留守儿童”“下海”“”“知青”“房改”等等。

4.语言意义对应,文化含义在另外一种语言中没有对等词。许多词语在双语词典中都可以找到语言意义对应的解释,但是概念意义对应的词语所反映出的文化形象或文化概念不一定也对应。有时甚至差异极大,甚至将一种语言的说法译成另一种语言的对应词时,对目的语国家的人提供不了任何信息,甚至会提供错误信息。例如“单位”与“unit”,大陆人常用“工作单位”或“单位”表示所在的工作机关、团体或部门。汉英词典将“单位”译成“unit”。在跨文化交际中,西方人却难以理解其含义。

6.不完全等值词指不同语言中意思、色彩、用法不完全相同的词,这里我们列举语言意义对应,但感彩、文化意义大小不同的词语。例如:英语的ambition没有褒贬之分,而汉语与之大致对应的一个是褒义词“雄心”,另一个是贬义词“野心”。又如个人主义”与“individualism”。中国人将“个人主义”等同于自私自利的意思,英美文化将其重视个人独立的标志。又如亲属称谓词,汉语用伯母、婶母、姑母、舅母、姨母五个词表示五种关系,英语只用一个词“aunt”表示,这反映了汉民族重家庭伦理关系的思想观念。

7.语言意义貌合神离,文化含义差别悬殊。“貌合神离”的词语,即两种语言词语的字面意义似乎对应而实际意义并不完全对应或完全不对应,也包括语言意义对应而文化意义不对应的词语。在二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中,最容易造成文化误解或交际失误。例如“汽车旅馆”与“motel”,“休息室”与“restroom”,“哪里哪里”与“where,where”,“煤气站”与“gas station”等等。

四、教学操作

1.教学方向:词语的意义包括语言意义和文化含义。文化含义是附加在语言意义上的主观意义,表达的是人们对词语所指的人或物所怀有的感情或持有的态度,反映出交际者的文化心理、态度和感彩。对于词汇教学来说,词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同等重要,如果忽视了文化意义的教学,学生则无法全面彻底掌握词义,引起交际失误。

2教学方法:以文化导入为主,语素释义相配合。笔者所认为的词汇教学不仅仅是词语教学,还包括短语、固定短语、成语和歇后语的教学。词组作为一个组块在认知心理学和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已取得了有力的证明,即词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采用文化导入法(具体通过六种方法:例举法、直接解释法、联想法、对比法、词源法以及错误分析法),有意识地输入词汇的文化内涵意义。在释义时还应当采用语素释义法,即解释清楚词组中每个语素的意思,然后说明它的整体意义。在使用语素释义法时,还可以介绍词语的引申义和词语的用法。语素释义法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古汉语知识,相当熟悉汉语语素的意义,善于联想。文化导入以实际教学目标为主,讲清楚就好,不能倾盆大雨式地灌输,一定要记住我们是通过文化导入讲解词汇,而不是进行文化讲座。

适度引入表达方法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词语背后的文化含义之来源。象征、双关、比喻、谐音、反语和用歧等能够使词语增加一定的文化色彩。笔者提倡词组教学,而不是简单的词语,就是因为简单的词语本身并不能凸显文化内涵,需要文化背景语境的衬托。例如描写女性魅力的词语顾盼流连、顾盼神飞、炯炯有神、面若桃红、脸若银盘、唇红齿白、口吐莲花、婀娜多姿、亭亭玉立、楚腰纤细、俊眉修眼、眉清目秀、慈眉善目、浓眉大眼、巧笑倩兮等,几乎都有隐含于字面的比喻义。对外汉语老师适度的点播和讲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文化含义。

我们都知道没有万能的教学法,所以笔者的探索自当也有其不足。所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对外汉语老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巧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上》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2] 《现代汉语实用语境学》周明强著,浙江出版社;2005.7

[3] 《汉语语素论》杨锡彭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9

[4] 《加强对外汉语教材的“词组层级”建设》邓恩明著;1998.6

[5] 《普通语言学概要》伍铁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6] 《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交际》周小兵著,《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

[7] 《Effects of Cultural Instruction Methods in Vocabulary Teaching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商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5

注解:

跨文化语境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世界上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环境里的文化有明显的差异,文化的差异性对广告语境的影响非常明显。本文通过分析与广告有关的文化差异性,进一步阐述了跨文化传播中广告文化语境的互跨与融合的方式,从而使广告真正地适应不同国度的文化环境,创造出既有民族精神又有全球意识和时代精神的优秀广告作品。

在现今世界中,经济全球一体化使得资本和商品得以在全球范围频繁流动。全球化的商业环境给国际广告市场和广告传播方式、手段带来了巨大变化。广告传播走向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消费者,使得其品牌和服务能够顺利进人各国市场为各国消费者所接受和认可,从而创造经济利益。科技的发展和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为广告跨文化传播提供了载体、工具、渠道和资金,而广告跨文化传播又能通过无孔不人的传播途径轻而易举地将各种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人连结在传媒系统中,并通过多重传播与接受,将不同的思想、价值、判断重新整合为类象化的模式和价值认同,进而对经济全球化推波助澜。

文化是构成广告传播的语境基础。人们对广告含意的理解受到传播语境和自身文化背景的制约;我们知道,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国际品牌在实施跨国经营管理时,所在国的国情、市场属性,目标客户的环境背景是不同的。如果不顾国家与地区市场的文化差异,而固执地以本民族文化观念为背景进行广告宣传,必将遭受阻碍与挫折,并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广告所面对的消费者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不同的文化环境总是能在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构筑出人的文化性格,进而影响到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和审美感受等。因此,广告需要了解消费者的文化背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广告吻合消费者的内在认同感,才能被愉快地接受。

一、文化差异在广告语境中的体现

“人类学之父”泰勒在他的著作《原始文化》中早已给文化下了完美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和习惯。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体制下的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而文化的差异性对广告的影响十分明显。这些不同的文化模式决定了各国各地的广告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决定了不同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喜好,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广告文化。

广告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作为商业经济的附属物,广告具有全球性的共性;另一方面,广告又有特定的目标受众人群,因此,广告总是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而这正是来自于不同文化族群对于个体的影响,每个民族文化都会为其族群提供共同的语言、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审美以及价值观,这就形成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性。这种共性又表现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有时这种差异性是十分巨大的。

因此广告的创意必须关注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从而让广告传播能够顺利展开。

与广告有关的文化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不同的价值观念

由于各民族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经过长期的积淀,逐渐内化成各不相同的文化价值观和心理结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由于观念不同,对事物的理解和反应方式也就不一样。

美国运动品牌耐克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词:"just do it",这句醒目的广告词正符合崇尚自由与个性的美国青少年的心态:想做就做。但在中国投放这个广告时,"just do ii”被直译成“想做就去做”。结果遭到许多消费者投诉,认为该广告词有诱导青少年做坏事的嫌疑,最后耐克将广告词改成“应做就去做”。尽管只有一字之差,意思却相差甚远。

可见广告传播一旦跨越了文化圈,就可能引发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冲突,因此广告语境必须跨文化的社会接受度。

再比如两则旅游广告:

一则是台湾某度假别墅的广告。广告词是:“一条清邃的小径,垂柳依依,宋式山水地形,随中国古典大门徐徐转开,轻托出淡淡的山峦,江南风味扑面而来,我们仿佛回到故园的江南山水,二十四桥,西子湖……都在脑海涌现。”

另一则是美国游船公司广告:“你总有机会跟着人群到一般的旅游地,度过一个平常的假期。然而你也可以乘坐传奇中的‘三角女王号’再现汤姆·索亚和哈克贝里的历险故事,或去发现百年以来一直未变的俄亥俄河岸的魅力……”

这两则广告的诉求点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一个抓住了中国人的乡土观念,另一个则抓住了西方人富于冒险、追求刺激的心理。这两则广告的诉求都是很准确的,因为他们抓住了处于不同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中的各自的诉求对象的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特征。

2、不同的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集中体现,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生活习惯和避讳、禁忌。广告不仅要关注民俗中的种种禁忌,更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风俗习惯,并入乡随俗,完成与当地目标消费群的深度沟通。

广告语境如果与当地风俗习惯吻合的话,会让当地消费者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如可口可乐自2001年起的春节营销活动就堪称经典。可口可乐公司从2002年至今在春节期间连续推出了包含典型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和典型元素的系列品牌广告,传递了中国人春节回家的传统习俗,在属于中国人的特殊时刻,可口可乐感动了我们。

3、不同的审美感受

人类的审美感受也带有跨文化、跨民族的差异。比如中国人喜欢“写意”与情趣,而西方人则喜欢“写实”与幽默。中国人不太接受不美的、充满感官刺激的表现方式,而西方社会则对此宽容度比较高。国际品牌的“雀巢咖啡”在中国的广告是“精彩每一天”、“味道好极了”,在西方的广告却可以拿令人恐怖的骸镂形象来刺激消费者的感官体验。这种荒诞的超现实主义和黑色幽默的艺术处理手法在西方广告中经常被运用,但在中国广告创意中却需谨慎使用,以适应消费者的审美习惯。 4、不同的思维方式

东方的思维方式具有会意性,西方则是直观的。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其思维方式是整体优先式,而西方民族偏爱分析思维,其思维方式是部分优先式。比如我们在文章或生活中喜欢用暗示,或者喻古论今。这种含蓄需要你去意会,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这与西方人的直观性不大一样。

其次是西方以个体为中心,强调个人自由、个人价值和个人责任。东方人则是以群体为核心,更多地强调群体利益,主张群体团结合作和自我牺牲。

所以在中国以“家与亲情”为诉求的广告是最能影响和打动消费者的。舒肤佳的“爱心妈妈,呵护全家”、可口可乐的“春节回家”等等众多的广告引起中国人广泛的共鸣与感动,都离不开中国人的群体思维方式。

二、跨文化传播中广告文化语境的互跨与融合

在全球化经济席卷世界的当下,在交通与信息传播等科技手段不断更新的基础上,全世界不同的国家、地区和个人之间的跨文化传播日益频繁和复杂。而这种跨文化传播最多地发生在经济领域,可以说,日益兴盛的国际经济活动已成为全球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其中广告是国际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跨国营销几乎总是借助强大周密的广告攻势打开东道国的市场。可以说,广告在全球跨文化传播中扮演了先驱角色。

因此,当广告领域的跨文化传播以迅猛的势头出现在世人面前时,我们应该深人地思考和探析这种广告文化语境中的互跨与融合的过程,以避免跨文化传播环境中的失当因素,从而有效地进行广告的跨文化传播。

首先,作为东道国来说要具有广阔的胸怀,发扬文化包容性的优点。比如,我们中华文化的历史就是一部包容与融合多种不同地域与外来文化的历史。从诸子百家到印传佛教文化,都充分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的包容性与融合性。

当今的跨文化传播,更进一步地要求我们以开明和良好的政策和心态去面对外来广告文化。通过对话与交流,吸收异质文化的营养,学习外来文化中的那些符合人类文明前进方向的普遍价值,让中国品牌的广告焕发出时代的气息与精神,以提高中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是遵循“扬弃”原则。跨文化的对话与融合,是一个分辨、筛选、消化吸收的过程。对于外来的广告文化,我们应清醒的分析和吸收其中的精华部分,使不同地域的文化得以沟通与互补;但与此同时,还应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精神。这样才能既表达了现代人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又弘扬了本民族所蕴含的内在智慧和独特理念。

第三要正确和积极地认识在跨文化传播中形成的文化增值效应。传播学理论认为在跨文化传播中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吸收与融合,一种文化原有的价值或意义将会增大,在这种文化增值现象中,传体和受体的性质和发展水平与增值的大小是密切相关的。一种文化在传播中增值大小同传体本身的价值有关,如果传体本身是一种落后的文化,那么想在文化圈中得到增值是不可能的;如果受体僵化保守、封闭落后,文化增值也将是困难的。

在广告的跨文化传播中,先进的西方广告能够科学地细分市场,准确地把握目标人群,广告语境诉求准确、角度新颖,技术先进,制作精良,是价值颇高的广告文化传体,中国广告从中学到了很多极有价值的东西。中国文化本身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加之开放国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因此,近年来中国的广告业突飞猛进,广告的创意和制作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例如“李宁”运动鞋的广告以足球比赛为切人点,无论创意构思、视觉语境、甚至局部特写都和耐克公司的广告颇为神似,唯一的区别是最后一句“把精彩留给自己”的广告词。这恰恰反映了中国广告创意与西方文化艺术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和谐、中庸,而西方文化则强调竞争获胜,足球运动就是竞争激烈的运动,这样的广告语境,已说明西方文化正影响着我们,我们已经能够将借鉴外来文化中好的创作手法,并巧妙地移植到我们的广告创意中。但中国广告人要明白发展中国的广告业,决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就能够解决问题,这需要我们把外来的文化艺术有机的融人我们的艺术创意之中,制作出具有独到文化语境的创意作品来。唯有这样,中国广告才能随着中国商品一同走向世界。

跨文化语境论文范文第5篇

语言关联性和颜色编码作为一种文化传播介质,在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和现实意义。在跨文化语境的解读中,影响语言解读和接受的因素是文化、思维、感知等根本性因素,以及对于人种和肤色的奇特影响。对语言的了解是衡量跨文化语境的第一要义,只有接受语言关联性和颜色编码的科学性,才能做到对跨文化语境的解读。

关键词:

跨文化语境;语言关联性;颜色编码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07801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问题

通过对跨文化语境的解读,对语言关联性和颜色编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我们能够体会到,思维和语言具有密切的联系性。真是难以想象,如果没有思维的语言,我们将如何交流和思考。当然,操作不同语言的人,思维方式也不同,也就是说,操作语言不同的人,是否也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对于语言关联性的定义产生了影响,也就是语言特征和其文化思想之间的关系。颜色是物体的一种物理性质,也是观察者的一种印象或感觉。每一种颜色可以根据物理性质,特别是可以根据占优势的波长(色调)进行明确定义。

1.2 样本或质性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本论文通过对世界上20多种语言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了跨文化语境的语言关联性和颜色编码。在研究语言关联性中,运用标准的普通欧洲(SAE)语言跟美国本地语言为基础进行比较,包括对欧洲语言中如英语、法语、意大利语与美国本土语言中美式英语、纳瓦霍语比较的研究。同时,还关注了英语与汉语之间的特别差异比较研究,可以对相类似的语言进行比较,也可以对相差较大的语言进行比较。在研究语言颜色编码中,不仅从不同语言中研究其思维的差异,还从颜色编码中寻找答案,其中,针对不同人种及其肤色,对颜色编码产生的反应也不同。这些颜色往往是短波颜色(绿色、蓝色、紫罗兰色),而不是长波颜色(红色、黄色)。

1.3 研究方法与工具

通过不同语言和肤色人种的对比,对语言语言关联性和颜色编码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和考量。在语言关联性研究中,运用时间意识数据的客观化,把语言学关联性原则扩展到语言的语法层次,能够以某种语言特征为出发点,研究使用某种语言的不同人种的思维,体现出不同层面的语言关联性。对于时间数据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研究过程,需要记录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语言状态和文化情况。在研究语言颜色编码中,使用的研究方法和工具非常丰富,可能与颜色编码的多变性有关。可以采用照明条件、提倡语言对颜色命名介入、复合测量、交流准确性测量等方法,而对不同年龄和人种进行各种颜色(红、黄、绿、蓝)刺激习惯化和测试研究。

2 研究实施过程

通过对不同语言和肤色人种实施研究,对语言语言关联性和颜色编码进行了实践研究。通过观察测量颜色碎片的命名、名词的长度以及命名的反应,要求听者根据所提供的颜色名词,在一系列颜色中识别一种颜色碎片。除了在所有20种语言中都有黑色和白色名词的集群外,这一地区在这些语言种还有一个在英语中叫做红色的词。绿色有19个名词,黄色有18个,蓝色有16个,褐色和紫色各有15个,灰色有14个,粉红和成色各有11个。当呈现颜色碎片时,与间隔32秒后呈现的非焦点颜色相比,他们的确能更快的识别焦点颜色。在对Dani人进行的第二项研究中,用一个单独反应词对8种焦点颜色和8种非焦点颜色进行配对,因变量是被试学会对每一刺激进行正确反应所需要的学习次数。

在最初阶段,有两个名词,一个对应于白色,同时,编码了明亮和暖色(例如黄色),另一种对应于黑色,包括暗色和冷色(例如蓝色)。在第二阶段,出现了一个专门对应于红色和暖色的名词。从第三个阶段以后,顺序就不严格固定了。绿色或绿色(合在一起叫蓝绿色)接着出现,但我们会发现,在一种语言中,有一个对应于黄色的名词,而没有对应于蓝绿色的。研究发现,粉红、橙色、灰色和紫色在更晚的阶段出现在语言中。

研究者假设,当同样刺激重复呈现,被研究者看的时间将缩短。如果呈现不同刺激,就会出现习惯化效应,如果新刺激更加不熟悉,效应就更强。在此实验中,所有刺激在一个方面的变化都是相等的,用波长测量的变化量总是相等。然而,尽管有一些变化,但新的刺激还是属于原来刺激的颜色范畴之内,如两个刺激都被一位成年观察者指认为红色,而另一些变化却使刺激被归入另一颜色范畴,如从红色变为黄色。

3 研究结果

在研究语言颜色编码中,在从紫罗兰到红色的光谱上,提出颜色的鲜艳程度逐渐提高。对于欧洲以外的人来说,较不鲜艳的颜色不太突出,因此,不太会用一个单独的词来确认。在进行一项颜色视觉和命名研究中,发现绿色和蓝色之间经常出现混淆,饱和的蓝色和暗色、不鲜明的颜色之间也经常出现混淆。以欧洲人的阈限作为标准,他的被试更容易检测出弱的红色,更不容易检测出弱的蓝色。为了解释此发现,提出色素沉淀的遗传差异有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短波颜色被视网膜的色素吸收,而深肤色的人有更多的色素沉淀。

就特定基本颜色范畴而言,一些实验证据依然有效,特别是已能够感知主要的颜色范畴。即使没有颜色词,也可以识别人种的焦点颜色,如有一系列研究对巴布亚新几内亚人和英国被试进行了比较,没有重复上述发现。巴布亚

新几内亚人有五种单一颜色名词,发现在颜色命名模式与记忆之间的相似大于颜色命名模式与英国记忆模式之间的相似。单词和英国的焦点颜色碎片的配对联想学习,并不快于单词和非焦点颜色碎片学习。新的研究用英国人的蓝绿和对应黄色、橙色和褐色区别进行相似性判断和范畴学习,这扩展了用巴布亚新几内亚人进行的研究。结果发现,被试用本语言所区分的范畴,进行的任务成绩好于所提出的范畴区分进行的任务成绩。

4 简要说明该研究对某一类教育实践的启示

4.1 语言关联性对教育影响

每种语言的背景语言学系统,并不仅仅是表达观念的再生工具,更是塑造观念的工具,是个体心理活动、其对印象的分析、其对心理内容进行合成的计划和指南。语言不仅被看作交流思想和观念的工具,而且对于这些思想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语言和文化也有形而上学,但不同于英语中的形而上学,而且只能用语言才能正确描述,用英语进行近似的描述。因此,对于跨文化语言关联性的研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获得一定的关联性,以相同点为起点,研究关联性语言的不同点。

4.2 语言颜色编码对教育影响

更容易编码的颜色根据预期,可以更好的回忆(记住),在再认任务中更容易确认。在美国得到了肯定的结果,但在其它地方没有得到重复。某些颜色名词比另一些名词得到更精确的识别。当用于再认实验中时,更精确交流的名词得到更好的再认。因此,这一研究表明,语言能够影响交流和记忆。因此,语言颜色编码的研究,为加强语言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有效方法,使跨文化语境研究清楚了语言间的障碍。因此,对于跨文化语言颜色编码的研究,可以让任何人种、任何语言都能通过颜色编码进行文化与思维的研究,以相同点为起点,研究语言颜色编码的不同点。

4.3 跨文化语境研究对教育影响

在文化教育中,语言教育极为重要,尤其是跨文化语言环境,对每个人产生的影响非常大,由于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较为重要的工具和途径,只有对各种语言环境有所了解,才能进一步加强语言环境对于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推动作用。通过对跨文化语境的解读,对语言的关联性和颜色编码进行的深入的研究,在全球文化共享、参与多元文化交流的今天,对于跨文化语言的科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重任。因此,不管你是什么人种,讲那种语言,在思维和文化的长河中,在漫长的人类交流中,彼此具有差异的文化会产生碰撞和交集,而不同的思维习惯也会相互交融,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前进。

参考文献

[1]韩彩英.语境本质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05).

[2]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

[3]何小菲.“杂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码中的运用及受众的解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

[4]郭秀丽.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发展和建设[J].南昌高专学报,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