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设计

汉语言文学毕业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汉语言文学毕业设计

汉语言文学毕业设计范文第1篇

汉文化是中華民族最宝贵的财富,通过汉语言文学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人文修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教学方法上的不合理,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对此在本文中,笔者将从现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出发,提出可以促进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开展策略。以下是学术参考网小编为朋友们搜集整理的汉语言文学论文致谢,欢迎阅读!

四年的读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四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却也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伟人、名人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急切地要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平凡的人,我的导师。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您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视野雄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宏伟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从论文题目的选定到论文写作的指导,经由您悉心的点拨,再经思考后的领悟,常常让我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谢意!

同时也感谢学院为我提供良好的做毕业设计的环境。

最后再一次感谢所有在毕业设计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和同学,以及在设计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的作者。

汉语言文学毕业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产学合作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产学合作教育的内涵。

产学合作教育,在国际上也称为“合作教育”(CooperativeEducation)。

它的基本理念最早出自于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Dewey)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其内涵是:“合作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careerori2ented)的教育模式,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及早地具备进入职业生涯所需要的基本素质。”1946年,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认为:“合作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真实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国内许多学者对产学合作教育的内涵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概括起来为:产学合作教育一般是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发挥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学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的生产现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一般来说,综合性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培养的是知识复合型和能力复合型的实用性人才。为了实现该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必须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推进产学合作教育。

产学合作教育由学校、学生、企业三个要素构成,包括学校和企业两个课堂。它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社会生产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有效途径的产学合作教育,在工科教育上比较普遍也比较成功。

从目前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产学合作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产学双方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利用专业与职业或行业协会的相关优势,以签订“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协议书”的方式,积极创造条件与行业或单位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二是组织学生参与教师承接的各类课题以及参与政府、企业的课题研究,以教师科研带动产学合作教育。三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寻求多领域、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机会。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在应用上所具有的广泛性与包容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实习去向的多样性。

实践证明,经过产学合作教育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既具有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动手和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适应性强,能尽早地进入岗位角色。但由于产学合作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到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也涉及到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责任观,还有大的社会、经济环境,经济利益,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冲突等问题。因此,在产学合作教育的有效实施中也面临不少困难。

1.产学合作教育的动力不足,合作流于形式或存在虎头蛇尾现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中,虽然通过协议等方式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由于企业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而学生能够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不可能立竿见影,因此,合作中往往只是挂牌,签协议,勉强维持低层次合作关系,互助互惠、紧密依存、长期合作的良性运行机制难以建立起来。

2.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与单位对学生实习锻炼时间的要求有冲突。学校有学校的规律,企业有企业的规律。学校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计划安排中,学生到企业进行的产学合作教育一般是安排在寒暑假或是第八学期。企业遵循市场规律,希望来企业产学合作教育的学生能有相当长的集中时间来单位工作。同时,也存在当企业最需要人手时,学生却因上课或考试或忙于毕业设计而请假,或是学生来时却是企业淡季,无法安排使用的情况。

3.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企业需求的差距。高校的教育性质决定了其主要使命和职责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因此,要实现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技能的目标,就必须使学生经历完整的教育与教学过程。在专业教学中,更多的强调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非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及实用性。同时课程设置有其周期性,不可能对岗位或职业技术的需要立马做出调整。而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最现实的人力资源策略就是直接选择任用已具备相关知识、能力或技能的专门人才。因此他们不愿意花很多力气去培训一个实践生。

三、推进产学合作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不同学科专业特点不同,拥有的资源不同,适合其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就不同。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要依据培养目标,把握专业的特点,积极推进产学合作教育,造就适用人才。

1.以“综合能力模块—能力要素—课程体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虽各具特点,但主要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国家的通才培养模式和以德国为代表的多数国家的专才培养模式。两种模式都高度重视品德、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在推进产学合作教育中,可以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研究目标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入手,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能力模块,分析能力要素,改革课程体系。同时,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适时推出各类选修课,构建“多通道、多规格、多模块”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宽、专、交”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

2.加快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产学合作教育需要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加大柔性程度,使学生有较多的选择余地。如美国的学工交替的“经验学习”教学、英国的“三明治”教学、日本的“产学协同”教学模式等。我国多数高校已经实行了学分制,应该将学分制与合作教育相结合,使学生能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并注重个性发展。这样不仅能满足用人单位时间上的要求,还能不断推进学生学习的自主化、高效化、研究化。新晨

3.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要培养应用型的学生,开展产学合作教育,必须要有应用型的教师。

一是大学教师需要与企业有密切联系,一方面,使高校科研特别是文科类科研面向社会需要,加快成果转化;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的接触,使自身成为既懂专业理论又有很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双师”;二是企业社会的人员也应经常到学校进行交流,成为能指导大学生实践活动、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双师”。可以聘请社会知名专家学者、企业老总、政府官员、社会贤达担任学院、系或专业的顾问或客座教授,建立专家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学科发展委员会等组织,针对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学风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学科建设等提供建议,进行交流和研讨,使学院的人才培养在整体上更加贴近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经强。高校产学研合作中的若干问题及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1).

汉语言文学毕业设计范文第3篇

一、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无论是从国家二本院校发展的政策导向,还是从专业特征以及就业需求看,戏剧影视文学强调“专业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国家教育部等部门对于高校、尤其是地方二本院校提出了“转型”发展的战略要求。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于2015年联合颁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法[2015]7号),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解释,该《指导意见》核心就是积极引导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形成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高校来说,无论是服务地方经济,还是实现产教研融合和校企合作,或是增强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其核心点就是要通过提高各专业的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因此说,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便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相适应的毕业生也成为此“大语境”下的必要选择了。

其次,戏剧影视文学的专业归属与特性也决定了加大实践教学的必要性。目前,很多地方二本院校都将戏剧影视文学下设在文学院、或文史学院、或人文学院,比如南阳师范学院的该专业即下设在文史学院。这种情形给人的感觉是该专业属于汉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最重要的是,这容易导致院校以培养文学类本科生的方式来安排教学,从而导致实际技能类课程比重偏低。事实上,虽然说该专业具有文学专业和艺术专业交叉的属性,但本质上还是属于艺术类专业。无论是从国家学科定位,还是目前出版的众多高校本科专业解读类书籍,都是如此定位的,比如《全国高校专业解读》一书认为:该专业修业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该专业培养要求主要是掌握戏剧影视剧本写作,掌握文学、戏剧影视学基本理论和知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戏剧影视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戏剧影视剧本编写能力,能够在文化馆站、戏剧影视相关公司、机构从事创意策划、创作、教学和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2]P315可见,该专业根本上说属于以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为主的艺术学专业,而并非传统的以读书思考、精神建构为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因此,实践教学对于该专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三,拓展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就业途径,也需要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自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走高,但与此同时,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类型同当下就业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并不匹配,因此大学毕业生就?I难问题也日益凸显。实事求是地说,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同质化的理论型人才过剩,确实是造成很多地方本科高校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以重庆为例,电子信息领域作为地方支柱产业,用人需求缺口在20万人以上,但重庆市属高校中,经、管、文、法、艺五大专业培养规模占比却高达55%;重庆本科高校中,英语专业开设高校有21所,在校生达2.6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6.5%。事实上,具体到南阳师范学院的毕业状况也大抵如此,笔者对2017届正在找工作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被问及的120名毕业生中,有85人都认为自己缺乏或没有掌握好从事戏剧影视行业、文化传媒、剧本编写、策划编导的专业技能,占比约71%。可见,加大戏剧影视文学实践教学,进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是该专业学生就业之需。

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由于高考人数尚处于高位,也有很多地方二本院校因办校时间较长而在当地有着不错的口碑,故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招生还没有太大问题。但是,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这使的该专业长远健康发展存在着潜在风险,这体现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师资和实训基地等诸多方面。

首先,很多二本院校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还定位为培养“知识型人才”,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传授型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主导,而非技能训练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完成课程教授的情形在戏剧影视文学课程讲授中非常普遍;一是毕业时还以传统的“毕业论文”来作为关键考核,而不是以更体现技能培养的“毕业设计”为关键考核。尤其是在面对教育部评估时,为了稳妥地通过评估,不敢大刀阔斧地改革毕业考核形式,而采用了最稳妥的“毕业论文”的方式。

其次,很多二本院校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过大,而实践类课程比重过低。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例,该专业除了必修的英语、政治、计算机等公共课程外,开设的专业类课程有《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史》《中国电视史》《中国著名导演研究》《世界著名导演研究》《电视专题研究》《中国话剧史》《欧洲戏剧史》《中国戏曲史》《古典戏曲名著专题》《古典戏曲理论》《影视语言》《戏剧概论》《艺术概论》等不少于14门课程;同时开设的与专业相近的文学类课程有《古代文学史(一)》《古代文学史(二)》《古代文学史(三)》《古代文学史(四)》《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史》《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等不少于7门课程。这些无疑都是“知识型”理论课程,而实践类课程则仅仅有《编剧概论》《戏剧影视剧本写作》《戏曲文学剧本写作》《舞台语言艺术表达》《写作》等4门课程。那么,在这25门课程中,实践类课程比重不足17%。

其三,从事实践教学的师资严重不足。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相关的实践类课程主要有“编剧类”“导演类”“表演类”“影视后期制作类”“幕后工作类”等,这些相关的学科我国尚未有专门性的“博士”学位,未有专门的博士毕业生,因此要引进相关人才只能引进“硕士”、甚至本科。但由于各省大都规定,地方二本高校引进的“博士”一般都给予编制,而引进的硕士不容易拿到编制。如果拿不到编制,对于硕士人才的吸引力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如果以人事形式引进硕士、甚至本科生,那么其薪酬基本由院校自己负担,这对于资金并不宽裕的地方二本院校来说,无疑是“不划算的”和“不愿意承担的”。所以,一方面是地方二本院校极力要引入“博士”,而我国的戏剧影视实践类学科并没有“博士”可供选择,故大部分的地方二本院校的戏剧影视文学实践教学师资存在严重缺口,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开设和质量。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例,该专业的7名专业教师中,只有一名教师属于“舞台语言表达”硕士,而其他皆是理论出身的,可见专业实践类师资之匮乏。事实上,这也并非孤例,即使是武汉大学这样国内名校,该专业的技能实践型教师也少有高学历者。

其四,提供技能培养的实训和实践基地不足。对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来说,同编剧、表导演、后期制作等相关的实训室大致应该有“影视赏析室”“小剧场”“影视后期编辑室”“摄影室”,而要建成这些实训室,需要大量的资金以及长期的维护成本,这对于资金本就不富裕的地方二本院校来说无疑是一个负担。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提供实践锻炼的实践基地更为匮乏,毕竟很多地方二本院校所在的城市为三四线城市,剧团、影视公司、文化传媒公司等本来就少,兼之他们还以盈利为主,在没有利润的情况下他们很难成为高校的合作者,提供给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以实践基地。笔者在对南阳师范学院2017届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毕业生问卷调查中发现,120名被调查者毕业前仅有18人参与过实践活动,占比不足10%。这表明,他们就算是学了一些实践技能,也往往没有进过实践检验,那么他们就走上人才市场时,并非是一个合格的“半成品”。此外,对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来说,长期稳定的校内实践平台的搭建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能否提供一个、乃至数个专业性学生社团,定期举办各种活动以激发学生们掌握、运用专业实践技能的积极性,就是搭建这种平台的一个重要举措。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例可以发现,绝大部门的社团、尤其是文艺类社团,其活动主要以大众流行的唱歌、跳舞、相声为主导,其功能也主要是节庆祝贺,对于其专业技能的提升并无多大帮助。

三、提升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通过对当前地方二本院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到,要提升实践教学,既要转变观念,又要改善课程设置和师资,还要培育技能锻炼的平台。

首先,要转变观念。其核心之一就是要跳出“扬学抑术、尊学贬术”思维窠臼,而应该充分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即使是属于人文学科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也当如此。另外,转变观念还要求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真正视为“艺术类”专业,而不是“文学类”专业,要充分认识到技能训练的重要性、甚至是决定性,要转变以知识的传授、学习为基础的文学类专业办学方法。而且,还要转变一个观念,即该专业的实践不仅仅只是“编剧”,还包括“表导演”“后期制作”等内容,因为这些实践内容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比如只有理解了“表导演”才能更好的去“编剧”,只有掌握了“后期制作”才能更好的“导演”。

其次,要优化课程设置。笔者在对南阳师范学院2017届戏剧影视文学专业120名毕业生问卷中发现,有93人都认为文学类课程和英语、政治等公共课程太多了,甚至有少部分同学主张不上语言类课程。当然,由于公共课程属于教育部要求的必修课程无法压缩外,文学类课程完全有必要、有可能压缩,比如《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现代汉语》等课程;尤其那些带有明显研究性的、不适合地方二本高校戏文专业的课程,诸如《现代作家专题研究》《当代作家专题研究》《古典诗词理论》《语言学》等,完全可以取消。与此相对比的是,有102人希望能上编剧类课程以提高创作能力,占比约84%;有98人希望上表演类课程以提高自己公共场合的自我表达能力,占比约82%;有95人希望上后期制作课程以便将来有一定技能进入传媒单位或公司,占比约78.5%;有36人希望能上导演类课程,占比约30%。因此,加大实践教学课程比重,既是适应国家普通本科教育发展转向的需要,也是学生们的呼声,故像南阳师范学院的该专业自2015年开始,逐步增加了《编剧概论》《戏剧影视剧本写作》《戏曲文学剧本写作》《影视后期制作》《摄影基础》《舞台语言表?_》《表导演基础》等实践类课程,以适应新形势之需要。

第三,要改善师资。地方二本院校纯粹靠待遇来吸引高学历、高职称的实践技术人才较难,故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一是要转变思路,放松人才引进限制,宁可学校自己掏钱,也应该积极引进一些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硕士生,充实一线教学队伍。二是要大力发展“双师型”教师,积极派遣理论型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同时,给予“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上的优惠,让其能够安心地积极“转型”为实践教学类教师。三是要积极聘任校外人员,像校外专业从事编剧的、后期制作的、表导演的人才,都可以积极联系聘任,虽然付出了较高的薪酬,但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是能够提供书本上没有的、具有真正“实战”性技能。目前,南阳师范学院即是采取这些方法,既派遣教师利用寒暑假去知名学校北京电影学院学习后期制作,又聘请校外专门编剧从业者担任编剧类课程教学任务。

第四,要积极培育技能实践平台。一是要积极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像能够提供基础排练、演出的小剧场、能够训练视频音频剪辑加工的非线编实训室、能够提供拉片分析的高清影视赏析室等。二是要积极成立辅助实践教学的专业性学生社团,所谓专业性社团,是指在校学生在共同兴趣爱好而自愿组成的社团,在专业相关专业知识的支撑之下,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协会、学会、联合会及学社等学生组织。这类社团主要不是为了提供一般性的节庆性的文娱活动,而是以锻炼、培养、展示专业技能的社团。比如微电影制作团队、戏剧社团等。像南阳师范学院就是按照这两个思路来培育技能实践平台的,近三年先是克服资金困难建成了“影视赏析室”以满足《拉片分析》实践课程的需要,又建成了“后期制作编辑室”以满足视频音频编辑制作技能训练的需要,还积极筹建能够容纳200人左右的专业小剧场以满足舞台表导演实践的需要,并且成立了“话剧团”,通过定期举行为期一周的公演实践,以锻炼学生的舞台表导演能力。

汉语言文学毕业设计范文第4篇

找准定位的创新教育

创新,对于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政党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教育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教育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主阵地,无论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佳木斯大学把创新育人模式融入素质教育之中,使之开花结果。

佳木斯大学,是祖国东北边陲三江大地上仅有的一所本科大学。学校以育人为根本,坚持多规格、多层次培养人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以科学发展观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一所全省学科门类最多、规模较大、实力较为雄厚的省属重点建设的地方综合大学。学校拥有54个本科专业,21个专科专业,涵盖了文学、理学、工学、医学、农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十大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25109人。

植根于三江沃土之上,佳木斯大学找准了自己的定位――面向边疆、服务龙江、辐射全国,重点满足黑龙江省的经济建设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和广大人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学得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简称“四得”)的应用型人才。

“四得”融合,相得益彰。“学得好”是基础,“下得去”是保证,“用得上”是目的,“留得住”是根本。“学得好”,就是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宽口径的专业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做到一专多能。“下得去”,学生毕业愿意到基层、边疆去工作。“用得上”,学生就业面较宽,适应性强。“留得住”,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坚持多年不离基层并作出成绩。

学校各学科、各专业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和创造各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便学生能“学得好”、“用得上”。通过招生制度改革,就业指导教育,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使毕业生能“下得去”、 “留得住”,延长服务期。

探索育人新模式

各专业根据大学提出的培养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高的“四得”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总体要求,结合自身具体情况,探索出不同类型的、行之有效的育人模式。

1.“语言+方向”模式

“语言+方向”的内涵是指在以外国语言教学的同时,增设非外语的专业方向课程,方向课的课程设置根据市场需求开设并适时调整,同时提供三个(每个方向由五至六门课程构成)以上的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使学生在掌握外国语言的同时,又具备某种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培养既懂外语又拥有某项专业技能的“一专多能、一才多用”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

“语言+方向”模式是外国语言类专业经多年实践探索形成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应用外语专业如应用英语、应用日语和应用俄语专业提出并实施,也推广到了重在涉外的旅游专业,转型为“旅游+外语”,即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外语学时的比例(约占教学计划1/5)。

“语言+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经多年实践,成效卓著,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就业率几近100%。这一模式也为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改革及办学模式提供了一份颇具参考价值的范例。

2.“学历+资格证书”模式

“学历+资格证书” 和“双学位”是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又一个新模式。学校工商管理、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药学、制药工程、汉语言文学(含师范类)、英语(含师范类)、日语等13个专业,以培养“基础宽厚、就业面广,一专多能、一人多证”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允许优秀学生选择主修以外的辅修某一专业攻读第二学位,或在校期间考取一些社会急需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可获得“双学位”或“学历+资格证书”。

学生获得了“双学位”或“学历+资格证书”,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如药学、制药工程专业,从2000年开始招生的185人中,获得双学位证书的有159人,占85.95%。2005届毕业生168人中,有73人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占43.45%。学校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三个专业,与中国焊接培养与资格认证委员会合作,从2000级本科生开始开展国际焊接工程师的资格认证工作,通过培训目前已有29人获得了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为拓宽非师范类学生就业门路,学校鼓励他们考取教师资格证,仅2004年就有260名学生获得该证书。

3.“两个并重”模式

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适应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探索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基础与专业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其突出之处是重视理论的同时,并不淡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是全部打乱的大学科、大模块的教学体制,而是将基础与专业有机结合,那些经历史证明较为成熟的专业课程继续保留,并合理配置课程,使理论与实践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两个并重”培养模式在加强理论教学时,坚持“三个一体化”的原则:融专业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实践与理论教学为一体。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强化六个措施:各专业普遍安排了主干学科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选取来自生产、科研和设备研制等的真实课题;加大毕业设计的时间和任务,增加产品设计的环节,加强校企联合,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等;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提倡多开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确保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实习环节;加大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力度,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具备了更为突出的实践能力,满足了地方和基层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4.“师范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强化师范教育的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培养模式是学校师范类专业,尤其是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地理科学三个理科师范类专业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形成的模式。根据师范类学生毕业后将主要从事课堂教学工作的特殊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关键环节,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总体教学质量,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及技术技巧;组织学生参与教学实践,并探讨如何有针对性地加强其教学能力的强化训练,促其提高素质,尽快成长;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学校积极承担了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开展了“创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验”,学生参与提出了若干个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模型;开发了百余种课件,制作了400余种教具标本。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活动的研究与实践”子课题的研究,使多名学生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奖,实现了学校此类奖项的历史性突破。

5.多模式并举

学校各学院都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推出了各自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举措。如:为强化应用型经贸人才的培养,将“校企联谊”作为一项经常性的活动,以利于同经贸部门、公司企业开展教学与经贸结合的实践教学活动。为适应面向地方的要求,增设了赫哲族文化、黑龙江民俗、三江区域文明史、当地作家评传、农垦文化等选修课程。为适应面向工程一线培养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要求,制定了突出实践的教学计划,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建成了土工、建筑、测量、结构等实力雄厚的专业实验室等。

“四得”应用型人才服务社会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推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佳木斯大学“以人为本”多样化的育人模式保证了学生“学得好、用得上”,满足了社会的各种需要;而面向地方与基层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则为学生“下得去、留得住”提供了广大的舞台空间。建校以来,为国家输送各类专业人才37万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位居省内前列。2004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1.5%。

据调查,佳木斯大学大量的毕业生活跃在边陲城镇、三江大地、龙江沃土,在各条战线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遍及黑龙江省医疗卫生、工矿企业、文教、科研、党政机关等各个领域,多数成为骨干力量,还有相当一批毕业生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如在医药界,以“哈医药”为龙头的“北药经济”中的大部分管理和技术人员出自该校的药学和制药工程专业,佳木斯大学毕业生姜林奎是“哈医药”集团的领军人物,担任哈医药集团总经理和三精药业董事长,成为著名的企业家。另外,在华北制药、锦州制药等集团也有该校大批毕业生。在三江地区的教育界,特别是各中学,绝大多数的教学骨干都是佳木斯大学的毕业生,有的单位佳木斯大学毕业生人数甚至达到职工总数的1/2。在黑龙江省工业企业界,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等全省各地的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如东轻、三大动力、工量具集团、哈航、齐车辆厂、佳联、佳煤机公司、黑龙江金龙管材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等,许多技术骨干都是佳木斯大学的毕业生,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

汉语言文学毕业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理工科 学生 语文 素质、

素质教育是适应时代需要为革除应试教育中的弊端而产生的新的教学观念,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强调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强调挖掘人的潜能,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社会适应性,独立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品质的高素质人才。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升学和考试为目的,单纯围绕考试开展教学活动,是一种片面的知识教育,使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处于薄弱地位,而且在智育方面,也只是偏重于分数,忽视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人才的素质也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先导;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体现,身心素质是载体,四者缺一不可。现在高校理工科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文化素质较低,非专业知识浅薄,这种倾向必然会影响全球化时代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最终导致学生素质的不全面,造成部分学生辩别是非能力差,思想水平低,心理脆弱,耐挫能力不强,人格残缺,道德行为失范,人文价值迷失,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社会适应能力低,缺乏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等等。因此,理工科院校应在全球化人才培养的理念下,把人文素质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从而加强人文关怀,强化人文修养,重建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充实的精神生活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完善自己的文化品格。

一、为什么要加强对理工科学生的语文教育

第一,为完善我们教育体制的缺陷

首先这要从理工科学生本身的素质缺陷说起,由于受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在高中时期就有了文理科的区分,虽然近些年有了一些改变,但文理分家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观念造成了理工科学生严重的人文素质缺陷。许多理工科学生在中学的时期就开始偏科,除了应付高考这个表面的现实原因外,更深层的就是认为文理分家理所应当。还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看新实旧的观念的影响,使理工科学生虽有缺陷反以为荣。使好多在校的理工科学生认为专业学好就可以了。

第二,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高度市场化和商业化的今天,中国高等教育面对着功利化的巨大挑战,教学很容易落入“专业主义”和“职业主义”的陷井,特别是在目前就业压力愈来愈重的情况下,高校大多急功近利,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人文教育、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都是围绕市场转动,大量开设所谓的实用课程,砍杀人文课程,人文教育为本的格局尚未形成,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缺乏可能造成人才素质结构的严重缺陷。全球化时代需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人才。这就要求学习自然科学的大学生学一些人文知识,学习人文学科的大学生学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使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教育具有多样性,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融合,使学生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语文教学是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理工科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而语文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获取其他知识的重要工具。通过语文教学,加强对理工科学生口头表达,应用写作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

1 可以促进理工科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口头表达能力,应用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思维的敏捷和系统性。口语表达的目的是在一定的语境下用最精练的语言迅速、准确地把自己要想发出的信息传达给对方,需要在短时间内既要考虑场合,又要考虑对方心理接受力和要考虑针对不同的对象,运用最恰当的口语达到最佳的效果,应用写作一般也需要针对具体问题快速作出反应,快速成文。这些就需要快速的思维能力。怎样说好、写好,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思维过程,反复训练就能促进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可以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般来说,理工科学生主要是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用的是逻辑思维,文学家的思维方式和从事其它学科研究的人有同有异,形象思维居主要地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在思维上方式是统一的,搞文学的人,首先要进行非常细微的考察,然后才能天马行空,浮想联翩;而搞科学的人则要多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先大胆假设,而后进行严密论证。所以说文学创作中的想像、灵感,幻想等活动对科技工作同样有帮助。

2 可以培养理工科学生的自学能力

为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构建终身教育,个人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也更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而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基础的语文能力,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学知识,掌握这个工具,才能理解学的内容。而且,现代社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递途径多样化,所有的信息媒体都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传播和储存的,没语言文字能力,是不可能在浩口的知识海洋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是自学中必需的。自学也必须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而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培养这几种能力。

3 可以通过语文能力,尤其是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来弥补和培养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精神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体现高尚的理想、人格和积极上进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与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大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文学是人学,是人心文学,是表现社会中各种人的思想和感情,是一种学问。对我们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研究问题,开展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彩描写带给欣赏者的愉悦和享受,既能陶冶情操,又能修心养情。还能使学生得到审美愉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素质是人的重要素质,是对人自身素质深层次的开发。审美素质教育就在于使学生认识人类积累起来的文化,欣赏和评价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发展感受美、评价美、创造美和体现美的能力。培养审美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加强文学、艺术教育。这种教育不是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专长而在于通过文学、艺术基础知识的普及和艺术审美知识与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文 学艺术修养,培养美的感受能力,想像能力和评价能力,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进而发展成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所以,培养理工科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进而更有利于塑造好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创造出更多优秀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使他们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以理智的、正确的、豁达的、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走好自己的人生。

二、高校理工科学生的语文能力现状

在很多高校有为数不少的理工科学生语文能力都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一)口语表达能力差,许多学生不能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明白地告诉对方;开座谈会时一言不发,怕讲不好;发言时没有完整的思路,面对老师和领导的发问面红耳亦,语不成句等等。(二)书面表达能力差。经常出现错别字,写字不规范。不会用标点符号,词不达意。这些问题在他们的作业上、论文中甚至便条上常常出现,并且不是个别现象。毕业生写不好毕业论文,做不好毕业设计,连求职文书都需要别人帮忙。很多理工科学生的应用文写作知识贫乏,对常用的实用文体知识知之甚少,写出来的东西漏洞百出,不能把握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把“请示”写成“报告”,把“通告”写成“公告”,甚至把“启事”写成“启示”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再加上字迹潦草,语言不通,真的给人以“大学文凭小学水平”之感觉。(三)文学鉴赏能力差。在很多理工科学生中,男生喜欢看武侠、侦探、恐怖小说,他们被武侠和侦探小说所吸引,对侠客们行侠仗义,铲恶除奸,对他们的情与义、悲与欢,通过想像到了如幻如梦的境界。而女生们喜欢看言情、幻想等侧重情节的小说,她们常常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的不能自己。他(她)们从这些武侠、言情等侧重情节的小说中获得了某些满足。获得了一种特殊的心理,也能领略到趣味和审美的享受。但是,这种满足是浅层次的,渲泄的,不是把握人生与社会后的满足,而是一种虚拟。人不能总是生活在虚拟和浮躁中。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没有真切的人生经验,没有高尚的思想、情感、意志作为骨子。说它是一派胡言,也不算过分。”学生们离优秀文学作品越来越远,看小说只是一种消遣。如此种种现象说明:大学生整体文学艺术鉴赏水平低了,文化的底蕴越来越薄了。改变理工科学生语文能力现状。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三、如何加强理工科院校的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

语文是什么?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和文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基础课。学习语文就是为了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使自己能听(音)得懂别人的话(书)。能清晰明快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能进一步鉴赏优秀文学作品,有较强的语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