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专业小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体化”在教学上是指教学、实训、考核等环节相互配套、相互促进,形成高效运行的有机整体。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边做、边教、边学,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进行项目化教学,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关于印发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人社厅发〔2009〕8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一体化课程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的课程整体。简单说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通。开展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1.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课程定位与方向、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等都要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尤其是要结合各专业特点,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进一步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要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加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3.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突出学以致用,在学习中体验工作的责任和经验,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加快实现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
(二)载体选择
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一体化课程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将课程与课程之间以及课程内容与内容之间进行重组,强调对工作体系的系统化,因此,需要寻找一个载体,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做中学的一体化课程,而这个契合点就是典型的工作任务。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采取工作任务导向,典型工作任务下的“一体化教学”课程具有下列特征:一是针对来源于企业实践的、典型的工作任务,注重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二是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这里所指的典型工作任务,是能够承载知识,技能,态度的工作任务。对于整合教学内容,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加减,而是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下重新调整与组合。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将教学内容整合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内容都结合典型工作任务讲解。教学内容要与考核方式相融合。配套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讨论式、团队式、抢分式等等,并要注重考核的实践性。在不同类型课程中的表现也各有不同。公共课开发应与生活结合,以培养社会能力为主,主要采取表演,辩论,朗诵等活动方式;基础课开发应寻找典型问题,采取讨论等方式以培养方法能力为主;专业课开发需引入具体工作任务,通过实际操作来培养专业能力。例如,在网页制作课程中,涉及到创建站点、网页设计、动态效果、网站与维护等“主模块”;网站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站点目录结构规划与设计、网页链接结构设计、网页素材制作、页面色彩与布局规划、文本网页制作、图片网页制作、框架网页制作、网页风格控制、域名申请、网站与维护等“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了合适的载体后,通过对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系统化分析,明确完成某项目的工作过程、能力要求、完成标准等相关内容,若干个项目的集合就是一体化课程的精髓。由于完成一个典型工作任务较复杂、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较多,所以,需要通过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该任务的典型应用。如计算机专业的“办公应用”的开发就是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1、企业(公司)的简介。2、企业招聘启示。3、企业录取通知(图文并茂)。4、设计企业(公司)的电子报刊。5、制作一份企业产品说明书。6、个人简历设计。5、自我推荐信。6、企业机构及功能设置一览表。7、企业部门工资表。8、制作产品报价表。9贺卡的制作。10、制作演讲稿。11、制作与企业产品相关的宣传方案设计等。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就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
(三)教学方法改革
1.团队学习模式技工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厌学情绪大等特点,针对非本意入学的学生,通过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变个体学习为团队合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本着竞争性、民主性、自愿性原则划分学生学习团队,将分科课程分解为学习项目,团队成员围绕项目学习讨论,抽签形成对抗性的夺分团队,成员从团队总分中得个人分。教学方法的改革,使课堂教学由“排排坐”变“围圈坐”;使传统的教师考核全体,变为学生考核自己,使寓个体培养于团队培育之中,是“快乐性的学习,娱乐性的考核”的改革。具体的如集体讨论时选组长的方法可以是教师指定、小组推选,也可以是轮流坐庄;团队合作规则是每位学员最起码当一次组长,每半天更换一位新组长,组长负责该小组半天的工作分工,组长负责在该半天里对组员评分,若小组里有不同意见甚至产生争论,谁当组长,谁说了算,组员有责任尽全力为领导(组长)分忧。由多个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达到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相互对等交流的目的,引导学生在交流、协作中学会合作和竞争,从而提高学生协作学习、协作克服困难的能力。2.多种教学手段融合一体化课程将课堂教学搬到实际操作室,学生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时“做中学”,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讲解、演示、实际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听、看、练等方法全面调动大脑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更快、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的“任务”能够使其思维活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加深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学生在工作目标的驱动下,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这就要求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时注重教学媒体的使用,并将多种教学方法互相配合、灵活运用。同时其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一体化教学的表面层次,似乎只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实质上它是奠定职业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的系统工程。
(四)课程资源建设
1项目教学法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在结合了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探究教学等三大教学方法特点基础上,基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形成了自身的特点。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根据要完成项目来设置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也完成了对教学内容的吸收与掌握;其次,在教学方式上,项目确定后,学生将分成若干小组,需要通过小组的团队智慧与协作完成项目,学生在协作中不仅培养了团队精神,也在相互学习中提升了应用能力;在教学评价上,通过对项目完成情况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有教师评价,还包括团队评价与学生自评,多元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生分析自我能力掌握情况;在教学主体上,教师从教学的绝对主体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监督者,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有利于提升学习积极性。从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效果与高职院校项目教学法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来看,虽然,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不同的教育类型,但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有必要在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中推广项目教学法,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2教学目标的设置
教学目标(Theteachinggoal)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其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教学方法效果的发挥。项目教学法是要求学生动手参与创造的活动过程,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侧重评价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而不是项目的结果。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教师辅导学生理解把握课程要求,提升学生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并让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持续性实践能力。因此,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学,其教学目标不应该设定在学生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比例,而应该是着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能够学以致用,有利于他们根据自身专业性质与将来职业要求调整计算机学习需求,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而在根本上将计算机能力与专业能力结合起来,成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3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调整校正教学目标之后,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要求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教学内容(Theteachingcontent),从而保障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首先应选择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教材。当前,计算机教材种类繁多,既有针对学生一般要求的普遍性教材,也有针对某些专业的编写具有专业特点的教材,教师选择教材时,应该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尽量选用与学生专业相适应的计算机教材;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特点,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增加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要求掌握网络时代市场营销技能,教师应该将网页设计、软件使用等计算机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营销知识学习结合起来,找到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其他专业课程知识的结合点,做到电脑实践与专业理论的有机结合。
4教学过程的实施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题,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而项目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掌握教学过程(Theteachingprocess)的实施技巧,在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为保障项目教学法的效果,按照项目教学法实施流程,具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确立项目要难易适度循序渐进。项目教学采用单元教学方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专业性质、教学目标与学生计算机技能掌握情况,按照难以适度循序渐进方法确定单元教学内容,并向学生展示每个单元项目所应达到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明白教学任务;其次,完成项目采用小组协作分工方式。教师将项目任务布置后,将学生以5-7人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并挑选小组负责人负责项目任务分配与项目实施监督;第三,项目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项目的实施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与引导,主要依靠学生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项目采用过程性考核。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考核学生项目开发进度,在考核中,对共性问题进行解释并指导修正,并通过教师评价、团队评价和自我评价方式对项目进行最终评价。5教学主体的转变讲授法中教师是绝对的教学主体(Teachingsubject),而项目教学法中要求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应该从教学主体地位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与监督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根据教学内容讲解教学重点、难点,而其余的学习通过项目任务交由学生独立完成。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适时恰当的指导学生,引导学生在计算机实践操作中掌握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形成新能力。
5教学环境的营造
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实现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为目标,通过将企业与专业院校有效的衔接,实现资源互补、共同进步的模式。其围绕着企业用人和专业院校教育人这两大核心,从合作机制、运营模式这两个方面着手,更好、更快地实现企业和专业院校的全方位合作,实现了专业院校的职业技能和规范化学习与企业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从而提高企业的用人质量。
2构建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企业和专业院校管理人员的认可,其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专业院校和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计算机的学习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相匹配,从而增强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以使进入岗位后,能快速的适应,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万能的,它有利也有弊。现阶段,专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很难构建良性的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要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理念
专业院校应致力于打破陈旧的办学模式,积极寻求符合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学模式,树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开放的办学理念有利于提高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认识,以实现面向社会、企业和全球经济的人才建设。专业院校管理者应发挥其职能,积极引进先进的办学模式,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2.2构建校企互动运行机制
在实施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对企业和专业院校的资源进行整合。遵循资源互补、优劣抵消、共同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企业与专业院校的优势资源,将教学、科学研究和企业经济有效的整合起来,建立稳定、持续的合作关系。
2.3完善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体系
在校企合作整个过程中,除了为学生构建学习平台之外,还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合理的实行激励机制,作为其前进的动力。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师资是实行校企合作中的先决条件。教师引导学生对环境进行熟悉还有角色的转变等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应选择适当的激励机制,有效保障进入企业工作教师的利益,从而带动其积极性,以更好地投身到现代化教学中去。
3结语
一、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计划难以适应社会对“一专多能”人才的需求
现代化社会要求生产者具有多种技能,产品能否保证质量及能否占有市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者的要素。因此,社会要求职校毕业生不仅擅长计算机专业知识,还要求其熟练掌握其他一些技能。目前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计算机基础教学已得到加强。同时又具备自身的专业优势,而大部分计算机专业职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对其他领域的知识涉猎不多,导致学生专业面窄,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2.数学功底薄弱,专业人才发展后劲不足
计算机专业虽为一门工科专业,但其理论基础仍为数学,学生数学功底如何是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而目前学生数学课程的分量和难度明显不够,《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是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中两门主要的数学课程。从前者来看,仅侧重于定理的运用和解决计算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要求学生对定理追本求源去分析并加以论证,忽视通过这种方式去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后者与数学专业所开的代数课程比,难度、广度都下降了许多。这样,势必影响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发展。
3.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陈旧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快,一些学校计算机教学客观上存在着内容落后、教学设备陈旧,教学方法以灌输知识为主,缺乏技能培养等问题。这样就导致职校学生毕业后,知识内容不新,知识结构有缺陷,很难较快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分析
1.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明确学习目标
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才市场的规范化,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若没有开发能力和跨学科知识是难于参与竞争的。
2.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要求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紧迫感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教师一天不学习新东西,就跟不上计算机的发展。因此,计算机专业的系科老师要经常加强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3.课堂教学是职校学校教学的主体环节
要花大力气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想知道如何“教”,先要知道学生怎样“学”。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学习知识、探求真理、增强主动性。尤其是计算机知识几乎天天更新,教师和学生要加快跟“新”的步伐,在课堂或课外可适当搞一些计算知识交流会,让学生交流计算机方面的所见所闻,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4.注意补充课外知识
教师除按教学计划讲授课程外,还要充实一些教材上没有的新内容,注意把学生在工作中需要的一些工程应用方面的基础知识加进去。如计算机控制技术应加进一些气动技术、流动技术的知识,过去教材中拖动技术仅有电机是不够的,还应结合科研实践进行教学,没有科研教师就不可能深入浅出地运用教材,容易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毛病。只有将教学和科研并驾齐驱,这样才能弥补教材和教学大纲的一些缺陷。
5.修订教学计划,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构成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是安排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也决定了所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应当同计算机技术发展同步,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
(1)更新传统课程体系,增设新课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来非常实用的课程,有可能变得十分陈旧,许多新的实用技术不断涌现。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学新知识,另一方面在制订教育计划时,大胆地更新一些传统课程内容,有选择地增设些新课程。为使学生能接受最新计算机技术,跟上本学科的发展,课程体系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例如在学生毕业前最后一学期,可根据当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开设一至二门反映本学科最新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此外,还可聘请计算机专家介绍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最新动态。
(2)加强学科渗透,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综合评价 人才培养
引言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担负着培养信息化时代所需的计算机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的任务。由于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与相应的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相差无几,成为相应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缩写版,而在职业技能的培养上,又没有发挥其高于中专教育的明显优势。导致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实际要求差距较大,未能体现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与优势。因此,应当改革和创新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如课程设置、动手能力等),并制定一整套针对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综合评价体系。
1. 高等职业教育评价及其功能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判断,从而为自我完善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特殊阶段,具有两大社会职能,一是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建设者;二是培养受教育者具备现代科技条件下复杂劳动的技巧和为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断学习的能力。现代社会许多行业的劳动技能,不是能够通过简单的模仿或者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方式能够获取的,需要从业者从理论到实际动手能力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既要重视理论知识、文化知识的培养,更要重视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目标应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毕业生是否具有满足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从事某一专业工作所必须的理论文化知识;②毕业生是否具有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技巧和动手能力;③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知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这些能力是毕业生将来在行业内进行技术革新、不断改进和提高劳动技能的基础,也是社会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高职教育的评价就是要利用合适的评价手段,检验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能否达到上述目标,检验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是否满足上述目标要求。
2. 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评价的成效取决于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总体说来,其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办学指导思想、教学条件、教学状态、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等。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是对此体系的具体化和细则化,形成一个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可操作、易执行的评价规范和体系。
2.1 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性质来划分,大致上可将计算机人才分为以下三类:从事研究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和从事应用型(信息化类型)工作的专门人才。其中后两类人才正是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要达到的核心目标,特别是第三类人才,社会需求量极大。
2.2 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
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应当包含如下几个相互依存的方面:
(1)课程设置的评价。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仍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原理和基础知识为主,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专业运用能力均较欠缺。合理的课程设置应当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在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有独立开展专业工作的能力。现在计算机各专业的课程情况是大而全,但深度和强度不够。如依次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基于.NET的数据库程序设计等,虽然这些课程确有一定的连贯性和层次性,有利于学生逐次掌握编程技巧。但由于这些课程安排的教学课时数大多在60学时左右,学生深入实际解决具体问题均较少涉及,这正是我们课程设置急需改进的地方。课程设置的评价,既要评价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还要评价课程设置是否有利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2)师资水平及教学方法的评价。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和教师的知识水平、实践经验和教学方法分不开的。如果老师能够带着学生进行实际的综合布线工作,能够指导学生亲手组建局域网,教学效果定会大大提高。现在职业院校教师的学历层次都比较高,缺乏的是实际经验。学校应当有意识地组织教师接受这方面的培训,从而使教师具备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转变的能力。有必要制定一套能够激发教师更注重实践教学,更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师资水平评价方案。
(3)实验室建设的评价。实验室应是一个模拟现实的工作环境,其软硬件设施应能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技能培训。调查显示,在实际工作中,计算机专业人才最欠缺的是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因此,实验室应当成为学生从学校走向实际工作的桥梁,成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熟悉社会工作环境、锻炼动手能力和培养工作自信心的重要场所。实验室设备、实验课程的安排、实验课的实施等应当成为我们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评价的关键指标。
(4)教学管理的评价。高职计算机的教学管理评价内容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师资力量管理的评价,二是对教学质量和效果管理的评价。教学管理工作一方面要立足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及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要注重促进教学工作由理论教学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转变。教学管理除了严格落实教学计划,管好日常的教学工作外,要有意识地突出职教特色,促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实践教学、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
(5)学生学习效果和基本技能的评价。是否具备满足工作需要的技能,是否能较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是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效果、基本技能和教师教学的最基本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当减少闭卷考试的科目,多安排具体实践项目,结合平时的讨论、小论文、做项目、写方案报告等,更多地通过课程的实验和成果来考核。理论成绩所占比例可以缩小到总成绩的50%以下,考核的中心应由重点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转变为考核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强弱。
3. 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综合评价的实施
上述计算机人才评价的各个方面既是相互独立的,也是相互关联的。实施这些评价首先要有一个系统的规划、科学的调研,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现有的课程设置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论进行改进。对实验室建设的评价要基于学生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不断调整,即实验室的建设及其评价标准是一个动态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力争每学年都对实验室的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要求。
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可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学生所在单位对其专业技能及工作适应能力的反馈等方面制定评判标准。根据反馈信息和评判结论改进完善教学方法或教学内容。这样能使学校教学和社会实际需求产生最大程度的重合,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刘义,杨明义.高职高专教育评价的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报,2003(1).
[3]李晓明,陈平等.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计算机教育,2004(8).
[4]刘建伟,王盟.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众科技,2006(2).
[5]陈博.高职教育社会评价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