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专业小论文

计算机专业小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专业小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专业小论文

计算机专业小论文范文第1篇

“一体化”在教学上是指教学、实训、考核等环节相互配套、相互促进,形成高效运行的有机整体。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边做、边教、边学,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进行项目化教学,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关于印发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人社厅发〔2009〕8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一体化课程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的课程整体。简单说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通。开展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1.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课程定位与方向、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等都要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尤其是要结合各专业特点,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进一步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要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加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3.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突出学以致用,在学习中体验工作的责任和经验,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加快实现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

(二)载体选择

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一体化课程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将课程与课程之间以及课程内容与内容之间进行重组,强调对工作体系的系统化,因此,需要寻找一个载体,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做中学的一体化课程,而这个契合点就是典型的工作任务。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采取工作任务导向,典型工作任务下的“一体化教学”课程具有下列特征:一是针对来源于企业实践的、典型的工作任务,注重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二是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这里所指的典型工作任务,是能够承载知识,技能,态度的工作任务。对于整合教学内容,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加减,而是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下重新调整与组合。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将教学内容整合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内容都结合典型工作任务讲解。教学内容要与考核方式相融合。配套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讨论式、团队式、抢分式等等,并要注重考核的实践性。在不同类型课程中的表现也各有不同。公共课开发应与生活结合,以培养社会能力为主,主要采取表演,辩论,朗诵等活动方式;基础课开发应寻找典型问题,采取讨论等方式以培养方法能力为主;专业课开发需引入具体工作任务,通过实际操作来培养专业能力。例如,在网页制作课程中,涉及到创建站点、网页设计、动态效果、网站与维护等“主模块”;网站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站点目录结构规划与设计、网页链接结构设计、网页素材制作、页面色彩与布局规划、文本网页制作、图片网页制作、框架网页制作、网页风格控制、域名申请、网站与维护等“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了合适的载体后,通过对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系统化分析,明确完成某项目的工作过程、能力要求、完成标准等相关内容,若干个项目的集合就是一体化课程的精髓。由于完成一个典型工作任务较复杂、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较多,所以,需要通过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该任务的典型应用。如计算机专业的“办公应用”的开发就是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1、企业(公司)的简介。2、企业招聘启示。3、企业录取通知(图文并茂)。4、设计企业(公司)的电子报刊。5、制作一份企业产品说明书。6、个人简历设计。5、自我推荐信。6、企业机构及功能设置一览表。7、企业部门工资表。8、制作产品报价表。9贺卡的制作。10、制作演讲稿。11、制作与企业产品相关的宣传方案设计等。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就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

(三)教学方法改革

1.团队学习模式技工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厌学情绪大等特点,针对非本意入学的学生,通过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变个体学习为团队合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本着竞争性、民主性、自愿性原则划分学生学习团队,将分科课程分解为学习项目,团队成员围绕项目学习讨论,抽签形成对抗性的夺分团队,成员从团队总分中得个人分。教学方法的改革,使课堂教学由“排排坐”变“围圈坐”;使传统的教师考核全体,变为学生考核自己,使寓个体培养于团队培育之中,是“快乐性的学习,娱乐性的考核”的改革。具体的如集体讨论时选组长的方法可以是教师指定、小组推选,也可以是轮流坐庄;团队合作规则是每位学员最起码当一次组长,每半天更换一位新组长,组长负责该小组半天的工作分工,组长负责在该半天里对组员评分,若小组里有不同意见甚至产生争论,谁当组长,谁说了算,组员有责任尽全力为领导(组长)分忧。由多个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达到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相互对等交流的目的,引导学生在交流、协作中学会合作和竞争,从而提高学生协作学习、协作克服困难的能力。2.多种教学手段融合一体化课程将课堂教学搬到实际操作室,学生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时“做中学”,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讲解、演示、实际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听、看、练等方法全面调动大脑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更快、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的“任务”能够使其思维活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加深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学生在工作目标的驱动下,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这就要求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时注重教学媒体的使用,并将多种教学方法互相配合、灵活运用。同时其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一体化教学的表面层次,似乎只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实质上它是奠定职业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的系统工程。

(四)课程资源建设

计算机专业小论文范文第2篇

1.1没有充分利用财经类院校的优势学科

目前财经类院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上大都效仿理工类院校,普遍没有将计算机专业的工程特性与财经类院校的优势学科相结合,更没有突出财经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这使财经类院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具有竞争优势。

1.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缺乏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目前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课程结构和体系,缺乏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在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上,出于专业知识体系完整性的考虑[4],一些难度大、应用面小的理论课程都纳入课程体系中,如离散数学、编译原理和汇编语言等,课程体系“大而全”,学生学的“杂而不精”,课程的设置仍存在“偏重理论知识而实践训练不足,偏重学科建设而应用技能不足”的现象,使学生毕业后感到没有学到什么真东西,其知识泛而不专,无法学以致用,没有形成使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的课程体系。

1.3师资队伍缺少工程能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差

目前,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缺乏职业实践经验,技术更新滞后,而计算机专业是个实践性非常强、技术更新较快的专业,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缺少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致使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差。

2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在财经管理类课程与计算机专业课程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中,应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创新创业实践,从知识体系更新、增强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几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1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以实际技能的应用为核心,选择实际工作中常用的实用技术,引导学生在特定的专业方向深入学习。学校充分利用财经类优势学科,突出交叉学科特色,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懂得企业经济管理的情况下,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让学生在更好地理解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前提下,实现工程项目的开发和管理,成为企业和社会所需的人才。

2.2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应充分利用财经类优势学科,让学生在主修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辅修财经管理类的主干课程,建立一种以工程项目设计为导向、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项目设计的进程为主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由专业技术核心课程、财经管理类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三大部分组成。课程体系既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专业技术基础,又重视培养学生在职场上所需的技能应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经历项目构思与设计的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在特定的专业方向深入学习,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达到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3教学模式

2.3.1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以“项目驱动”为主,以具体的实践项目贯穿教学,坚持“基于项目的课堂教学”原则,讲解课程中的各知识点在项目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3.2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突出课内、课外实践并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进行综合的创新创业指导,构建“课内实践+课外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课内实践以单元实验为基础,使学生巩固每个知识点。课外实践以课程设计为目标,在开课初期就把课程设计的综合项目布置给学生,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分阶段完成综合项目。以Java程序设计为例,我们在课程教学初期(基础知识理论授课完成后),从企业引入资深专家给学生讲解目前Java语言的应用现状、应用前景及Java编程思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给学生布置实践项目(课外完成),对学生进行分组,以组为单位完成项目。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学习,既培养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系统分析能力。另外,我们还通过组织校内的技能大赛、大学生全国程序设计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知识积累、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2.4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就要提高教师队伍的工程能力,强化专业教师的工程背景。一方面,可以建立校企深度协作关系,每年选派骨干教师,以技术员身份去企业参加项目研发,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提升教师的项目开发经验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从企业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由兼职教师完成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及创新创业实践过程的指导,本校专职教师负责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课外辅导。

2.5学生学业评价

研究制定一个课内教学与课外创新创业成果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标准。学生学业成绩的构成要实行多元化,增加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考核。通过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既知晓在知识体系中取得的进展和成功,又能清楚不足,找到进一步学习的方向,使考核评价成为一个继续学习的明灯。

3结语

计算机专业小论文范文第3篇

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实现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为目标,通过将企业与专业院校有效的衔接,实现资源互补、共同进步的模式。其围绕着企业用人和专业院校教育人这两大核心,从合作机制、运营模式这两个方面着手,更好、更快地实现企业和专业院校的全方位合作,实现了专业院校的职业技能和规范化学习与企业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从而提高企业的用人质量。

2构建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企业和专业院校管理人员的认可,其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专业院校和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计算机的学习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相匹配,从而增强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以使进入岗位后,能快速的适应,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万能的,它有利也有弊。现阶段,专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很难构建良性的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要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理念

专业院校应致力于打破陈旧的办学模式,积极寻求符合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学模式,树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开放的办学理念有利于提高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认识,以实现面向社会、企业和全球经济的人才建设。专业院校管理者应发挥其职能,积极引进先进的办学模式,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2.2构建校企互动运行机制

在实施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对企业和专业院校的资源进行整合。遵循资源互补、优劣抵消、共同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企业与专业院校的优势资源,将教学、科学研究和企业经济有效的整合起来,建立稳定、持续的合作关系。

2.3完善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体系

在校企合作整个过程中,除了为学生构建学习平台之外,还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合理的实行激励机制,作为其前进的动力。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师资是实行校企合作中的先决条件。教师引导学生对环境进行熟悉还有角色的转变等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应选择适当的激励机制,有效保障进入企业工作教师的利益,从而带动其积极性,以更好地投身到现代化教学中去。

3结语

计算机专业小论文范文第4篇

一、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计划难以适应社会对“一专多能”人才的需求

现代化社会要求生产者具有多种技能,产品能否保证质量及能否占有市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者的要素。因此,社会要求职校毕业生不仅擅长计算机专业知识,还要求其熟练掌握其他一些技能。目前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计算机基础教学已得到加强。同时又具备自身的专业优势,而大部分计算机专业职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对其他领域的知识涉猎不多,导致学生专业面窄,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2.数学功底薄弱,专业人才发展后劲不足

计算机专业虽为一门工科专业,但其理论基础仍为数学,学生数学功底如何是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而目前学生数学课程的分量和难度明显不够,《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是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中两门主要的数学课程。从前者来看,仅侧重于定理的运用和解决计算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要求学生对定理追本求源去分析并加以论证,忽视通过这种方式去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后者与数学专业所开的代数课程比,难度、广度都下降了许多。这样,势必影响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发展。

3.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陈旧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快,一些学校计算机教学客观上存在着内容落后、教学设备陈旧,教学方法以灌输知识为主,缺乏技能培养等问题。这样就导致职校学生毕业后,知识内容不新,知识结构有缺陷,很难较快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分析

1.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明确学习目标

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才市场的规范化,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若没有开发能力和跨学科知识是难于参与竞争的。

2.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要求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紧迫感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教师一天不学习新东西,就跟不上计算机的发展。因此,计算机专业的系科老师要经常加强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3.课堂教学是职校学校教学的主体环节

要花大力气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想知道如何“教”,先要知道学生怎样“学”。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学习知识、探求真理、增强主动性。尤其是计算机知识几乎天天更新,教师和学生要加快跟“新”的步伐,在课堂或课外可适当搞一些计算知识交流会,让学生交流计算机方面的所见所闻,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4.注意补充课外知识

教师除按教学计划讲授课程外,还要充实一些教材上没有的新内容,注意把学生在工作中需要的一些工程应用方面的基础知识加进去。如计算机控制技术应加进一些气动技术、流动技术的知识,过去教材中拖动技术仅有电机是不够的,还应结合科研实践进行教学,没有科研教师就不可能深入浅出地运用教材,容易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毛病。只有将教学和科研并驾齐驱,这样才能弥补教材和教学大纲的一些缺陷。

5.修订教学计划,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构成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是安排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也决定了所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应当同计算机技术发展同步,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

(1)更新传统课程体系,增设新课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来非常实用的课程,有可能变得十分陈旧,许多新的实用技术不断涌现。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学新知识,另一方面在制订教育计划时,大胆地更新一些传统课程内容,有选择地增设些新课程。为使学生能接受最新计算机技术,跟上本学科的发展,课程体系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例如在学生毕业前最后一学期,可根据当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开设一至二门反映本学科最新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此外,还可聘请计算机专家介绍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最新动态。

(2)加强学科渗透,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计算机专业小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综合评价 人才培养

引言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担负着培养信息化时代所需的计算机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的任务。由于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与相应的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相差无几,成为相应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缩写版,而在职业技能的培养上,又没有发挥其高于中专教育的明显优势。导致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实际要求差距较大,未能体现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与优势。因此,应当改革和创新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如课程设置、动手能力等),并制定一整套针对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综合评价体系。

1. 高等职业教育评价及其功能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判断,从而为自我完善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特殊阶段,具有两大社会职能,一是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建设者;二是培养受教育者具备现代科技条件下复杂劳动的技巧和为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断学习的能力。现代社会许多行业的劳动技能,不是能够通过简单的模仿或者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方式能够获取的,需要从业者从理论到实际动手能力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既要重视理论知识、文化知识的培养,更要重视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目标应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毕业生是否具有满足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从事某一专业工作所必须的理论文化知识;②毕业生是否具有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技巧和动手能力;③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知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这些能力是毕业生将来在行业内进行技术革新、不断改进和提高劳动技能的基础,也是社会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高职教育的评价就是要利用合适的评价手段,检验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能否达到上述目标,检验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是否满足上述目标要求。

2. 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评价的成效取决于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总体说来,其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办学指导思想、教学条件、教学状态、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等。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是对此体系的具体化和细则化,形成一个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可操作、易执行的评价规范和体系。

2.1 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性质来划分,大致上可将计算机人才分为以下三类:从事研究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和从事应用型(信息化类型)工作的专门人才。其中后两类人才正是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要达到的核心目标,特别是第三类人才,社会需求量极大。

2.2 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

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应当包含如下几个相互依存的方面:

(1)课程设置的评价。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仍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原理和基础知识为主,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专业运用能力均较欠缺。合理的课程设置应当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在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有独立开展专业工作的能力。现在计算机各专业的课程情况是大而全,但深度和强度不够。如依次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基于.NET的数据库程序设计等,虽然这些课程确有一定的连贯性和层次性,有利于学生逐次掌握编程技巧。但由于这些课程安排的教学课时数大多在60学时左右,学生深入实际解决具体问题均较少涉及,这正是我们课程设置急需改进的地方。课程设置的评价,既要评价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还要评价课程设置是否有利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2)师资水平及教学方法的评价。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和教师的知识水平、实践经验和教学方法分不开的。如果老师能够带着学生进行实际的综合布线工作,能够指导学生亲手组建局域网,教学效果定会大大提高。现在职业院校教师的学历层次都比较高,缺乏的是实际经验。学校应当有意识地组织教师接受这方面的培训,从而使教师具备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转变的能力。有必要制定一套能够激发教师更注重实践教学,更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师资水平评价方案。

(3)实验室建设的评价。实验室应是一个模拟现实的工作环境,其软硬件设施应能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技能培训。调查显示,在实际工作中,计算机专业人才最欠缺的是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因此,实验室应当成为学生从学校走向实际工作的桥梁,成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熟悉社会工作环境、锻炼动手能力和培养工作自信心的重要场所。实验室设备、实验课程的安排、实验课的实施等应当成为我们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评价的关键指标。

(4)教学管理的评价。高职计算机的教学管理评价内容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师资力量管理的评价,二是对教学质量和效果管理的评价。教学管理工作一方面要立足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及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要注重促进教学工作由理论教学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转变。教学管理除了严格落实教学计划,管好日常的教学工作外,要有意识地突出职教特色,促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实践教学、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

(5)学生学习效果和基本技能的评价。是否具备满足工作需要的技能,是否能较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是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效果、基本技能和教师教学的最基本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当减少闭卷考试的科目,多安排具体实践项目,结合平时的讨论、小论文、做项目、写方案报告等,更多地通过课程的实验和成果来考核。理论成绩所占比例可以缩小到总成绩的50%以下,考核的中心应由重点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转变为考核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强弱。

3. 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综合评价的实施

上述计算机人才评价的各个方面既是相互独立的,也是相互关联的。实施这些评价首先要有一个系统的规划、科学的调研,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现有的课程设置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论进行改进。对实验室建设的评价要基于学生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不断调整,即实验室的建设及其评价标准是一个动态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力争每学年都对实验室的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要求。

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可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学生所在单位对其专业技能及工作适应能力的反馈等方面制定评判标准。根据反馈信息和评判结论改进完善教学方法或教学内容。这样能使学校教学和社会实际需求产生最大程度的重合,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刘义,杨明义.高职高专教育评价的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报,2003(1).

[3]李晓明,陈平等.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计算机教育,2004(8).

[4]刘建伟,王盟.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众科技,2006(2).

[5]陈博.高职教育社会评价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