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学习计划

家庭学习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庭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庭学习计划

家庭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完善 优化 高校 资助体系

中图分类号:C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2)02-0053-02

一、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情况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建立了以奖、贷、助、勤、减、补多位—体的多元资助体系,这对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家庭贫困导致就学难的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维护了教育公平,促使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当前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毛入学率节节攀升,1998年是9.8%,2009年达到24.2%。与此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在高校中也逐年增长。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285.15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527万,占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人数166.1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7:27%m。根据《中国贫困生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12.7%的贫困生因交不起学费而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60%的贫困高考生不能凑齐大学第一年的学费,大量学生考前担忧大学期间的学费来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能否实现,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问题。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问题,进一步优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资助体系,完善资助方法。

二、当前高校家境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或称之为贫困生。高校资助工作的对象显然就是贫困生,然而当前高校资助体系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的显著增加仍然存在着突出的矛盾。

1.高校资助资金相对紧张

面对日益增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校的资助资金显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需求。当前高校的资助资金来源于以下部分,一是政府,如国家设立的奖助学金,二是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的捐赠,三是高校从学费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经费用于奖励和资助学生的经费。在我国,法制建设还不够健全,尚缺乏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的激励机制,而高校受到所处地域的经济、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等因素的影响,在吸引社会资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方面,差异十分明显。高校在自身各项事业发展过程中,资金压力十分巨大,资助资金捉襟见肘。

2.奖学金虽然种类较多,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奖比例不高

高校设立的奖学金获奖比例一般在25%~40%之间,其主要目的是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文化基础和自身在经济、心理和精神等方面的压力,成绩往往不够突出,他们能获得奖学金的机会受到限制,获奖比例并不是很高。以苏州大学为例,近年来一般每年有30-40%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获奖。国家励志奖学金专门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而提高了他们获奖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奖学金对家境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作用。

3.助学贷款的瓶颈

根据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作为高等教育受益者的大学生,承担高等教育的部分成本是理所当然的。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国从1999年开始推行了由政府主导、银行实施、高等学校参与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助学贷款政策实施10余年来,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截至2009年底,全国应开办国家助学贷款的有2255所普通高校,其中1800所高校开办了国家助学贷款,占应开办国家助学贷款高校的80%多。但是,还有400多所地方高等学校没有启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研究结果显示,只有39.81%对当前助学贷款政策的落实情况表示比较满意,而有27%的学生感觉一般,甚至有11.45%的学生不满意。助学贷款属于政策性贷款,具有公益性特点,其单笔业务量小、笔数多,成本巨大,与商业银行追求利润的本质存着矛盾。由于我国征信体系建设还属于起步阶段,国民信用体系不够健全,银行收回贷款的周期长,难度大,降低了商业银行开展助学贷款的积极性。而现有资助体系中助学金、减免学费等都属于无偿资助,部分学生有着“等、靠、要”的思想,再加上申请国家助学贷款需要较繁琐的手续和程序,这些因素都削减了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

4.资助体系内部的结构性矛盾

高校现有的资助体系中,奖学金、助学金、减免学费、困难补助等属于无偿性资助,随着国家新资助政策的实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强,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甚至少数学生利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资格的不完善而出现“造假”的情况,去争夺本来就比较有限的资源。而勤工助学和助学贷款都是属于有偿资助,前者需要付出劳动后方可获得相应报酬,而后者在若干年后需要归还。勤工助学是良好的资助方式,但广泛的需求与岗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勤工助学岗位体力性项目偏多,而与专业相结合的“助研”、“助教”等岗位稀缺,也大大限制了勤工助学的发展。高校资助体系中无偿资助和有偿资助并未区分,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资助主体和客体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并不明确,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坚忍不拔的品质。

家庭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2007年5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出台后,伴随着一系列政策的落实,我国已建立了涵盖奖、贷、助、补、减等多种措施并存的较为完善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1]。2011年,国家财政对学生资助工作的投入增长至691.15亿元,比2006年的53.86亿元增长了12倍[2];2010-2011年全国累计资助贫困学生1.56亿人次,资助金额1836.76亿元,资助学生人数与金额创历史新高,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已成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财政投入最多、资助范围最广、资助力度最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实惠最多的一项制度安排[3]。在这种形势下,深入分析作为分配资助资源前提和基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认定指标体系具有更加紧迫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现状分析

各高校根据政府的相关指导意见[4],在实践中综合运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认定。由于指导意见的某些条款显得过于笼统,标准不明晰,操作性不强,指向度不明[5],导致大学认定过程普遍存在着认定标准难以确定、地方政府开具的证明可信度下降等问题,最终无法获得学生家庭收入的可靠数据,只能根据学生提供的基本背景信息来测评其需求[6],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把评议简化为“票选”的现象[7]。

目前国际上美国、日本等具备完善税收机制的国家,可以较为准确的掌握学生家庭的经济收支,均采用公式法计算并认定资助对象;菲律宾、尼日利亚等发展中国家则更倾向于搜集一系列的分类指标来补充或调整家庭收入和资产以使结果更为准确公正。我国学者也在理论上提出了层次分析法[8]、参与式贫富排序法、古典模糊综合评价方法[9]等探索性的认定模式;也有部分学者基于各种因素提出了量化指标体系等认定方法。但总的来看,还存在操作过于复杂、可实现性差、指标涵盖范围不够等种种问题。

二量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所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4]。从教育部的官方权威解释来看,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一种定性描述,无法量化,难以界定,比较模糊,可操作性不强。家庭经济困难与否本身涉及很多定性化的指标,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和清楚的外延,不存在绝对的困难与不困难的区分。因此本文构建量化指标体系,将定性化的指标加以定量化,然后采用TOPSIS法进行排序,最后得出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排序,为各类学生资助项目的资格认定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一)指标体系设计

指标体系构建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致性、科学性、可比性、可行性、动态完善性原则。鉴于此,在充分考虑资助工作实际需要,依据以上基本原则,综合使用了问卷调查、辅导员老师访谈、学生代表座谈等调查研究方法,构建了如下表所示的评价指标。

本指标体系主要分两大部分,学生自评指标和资助评议小组互评指标。自评部分由学生本人自行填写申报,主要是个人和家庭的基本情况;互评部分由班级学生资助评议小组根据学生日常表现打分,主要涵盖学生经济状况的外在表现和遵规守纪、感恩励志等具有教育引导意义的内容。总体思路是相对客观直接的内容由学生自行申报,通过核对档案、电话、实地抽查走访、互相比对印证等手段来确保真实性;主观性较强的项目由评议小组在限定范围内确定等级打分,同时根据资助育人的要求适度增加了感恩励志、诚实守信、自强自立等方面的内容。

(二)运用TOPSIS方法的处理步骤

TOPSIS法是一种根据有限评价对象与理想化目标的接近程度进行排序的方法,是在现有的对象中进行相对优劣的评价。TOPSIS法是一种逼近于理想的排序法。运用TOPSIS法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就是通过计算各学生各指标分数分别与所有申请助学金的学生中最贫困情况、相对最富裕情况进行比较的差值,并将该学生与最贫困情况的接近程度作为评价值进行排序。所谓所有申请助学金的学生中最贫困的情况,指各指标分数均为各项指标的最贫困的分数。而所谓相对最富裕的情况,指各指标分数均为各指标下的最不贫困的分数。若某同学的各指标分数最接近于最贫困的情况同时又与相对最富裕的情况差距最大,则该学生被评为家庭经济情况最贫困的学生。

第一,对学生各项分数做标准化处理。对各指标下的所有学生分数值做标准化处理,即用各指标下各学生的分数与该指标下的最低分数的差值比上该指标最高分、最低分差值的比值,作为标准化后该学生该指标下的分数,从而标准化后的分数均在0~1的范围内。

第二,计算加权分数,根据指标体系给定的权重,与标准化分数做乘法处理即得到各学生的加权分数。该指标体系下,所有学生加权分数的最小值,即为最贫困学生,所有学生加权分数的最大值,即为最富裕学生。

第三,计算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和最贫困、相对最富裕情况的接近程度。即为该学生各指标下加权分数与最贫困情况的各指标分数的差值的总和。各学生家庭经济请况与相对最富裕情况的接近程度,即为该学生各指标下加权分数与相对最富裕情况下各指标分数的差值的总和。

第四,最终排序。排序依据学生经济情况和最贫困,相对最富裕情况的接近程度来确定。即由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与最贫困情况的接近程度比上该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与最贫困、相对最富裕情况之和的比值作为综合评价值。分值越小,贫困程度越严重。

三与指标体系相配套管理举措

学生经济困难量化评估指标体系的正常运行,需要有与指标体系相适应的配套管理举措。首要的任务是建立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库。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应该在大一新生入学就及时进行档案库建设,结合自评指标体系的观测点,认真登记所有学生的相关信息,建立完备档案资料。及时进行更新,对应突发事件等变化因素造成经济困难及时补充登记。利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加强核查、抽检,例如重庆市高校的“三进三同”活动,东北师范大学的贫困生实地走访核查活动等。学生量化指标评定体系会带来海量数据分析,高校应积极主动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实时数据统计和智能分析等功能,在现有人力物力条件下为量化指标体系的运行创造条件。此外,还应在学生中开展广泛的富有成效的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诚实守信,一诺千金,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友善、礼让的传统美德,使真正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帮助,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和谐环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08年学生资助工作报告[R].2009/3.

[2]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12年新闻通气会介绍2011年全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开展情况[OL].教育部网站

[3]教育部财政部有关负责人.2012年8月31日就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答记者问[OL].中央政府网站http:///gzdt/2012-08/31/ content_2214286.htm

[4]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

[5]郭菲,赵存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实施办法及动态管理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

[6]魏建国.中国现行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评估[R].中国教育财政政策咨询报告(2005-2010).

[7]福州高校学生上台晒贫困票选贫困生引发争议[N].中国青年报,2011-10-2.

家庭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一、为什么要制订学习计划

制订学习计划的目的是通过确定学习目标,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1、计划是实现学习目标的蓝图;

2、制订计划是实行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前提;

3、制订计划能减少时间的浪费,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习计划一般包括的内容

学习计划有平时计划、阶段计划和长远计划三种。平时计划以通常的学习常规和临时性安排为内容;阶段计划以一个月或一个学期为一个周期;长远计划以一年或几年为周期。

学习计划一般应包括:(1)对上学期(或前一阶段)学习情况的分析,简要说明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问题;(2)提出本学期(或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并确定目标;(3)学习时间如何安排;(4)采取哪些措施,采用哪些方法。

三、怎样制订学习计划

1、全面分析,正确认识自己。

准确找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学习方法,以便明确自己学习的特点、发展的方向,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发挥的最佳才能。

2、结合实际,确定目标。

订计划时,不要脱离学习的实际,目标不能定得太高或过低,要依据:(1)知识、能力的实际;(2)“缺欠”的实际;(3)时间的实际;(4)教学进度的实际,确定目标,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达到为宜。

3、长计划,短安排。

要在时间上确定学习的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在内容上确定各门功课和各项学习活动的具体目标。学习目标可分为:(1)掌握知识目标;(2)培养能力目标;(3)掌握方法目标;(4)达到成绩(分数)目标。

长计划是指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的内容、专题,大致规划投入的时间;短安排是指具体的行动计划,即每周每天的具体安排和行动落实。

4、突出重点,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所谓重点:一是指自己学习中的弱科或成绩不理想的课程或某些薄弱点;二是指知识体系中的重点内容。订计划时,一定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保证重点。

5、计划要全面,还要与班级计划相配合。

计划里除了有学习的时间外,还要有进行社会工作、为集体服务的时间;有保证睡眠的时间;有文体活动的时间。时间安排上不能和班级、家庭的正常活动、生活相冲突。

6、安排好常规学习时间和自由学习时间。

常规学习时间(即基本学习时间):指的是用来完成老师当天布置的学习任务,“消化”当天所学知识的时间。

自由学习时间:指的是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之后,所剩下的归自己支配的学习时间。在自由学习时间内一般可做两件事:补课和提高。补课是指弥补自己学习上的缺欠;提高是指深入钻研,发展自己的学习优势或特长。不管是补课还是提高,最好要围绕一个专题进行,这样做,学习比较容易见效果。

自由学习时间内所取得的学习效果,对改变学习现状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这一时间的安排,应当成为制订学习计划的重点之一。

7、脑体结合,学习和其他活动应合理安排。

在安排计划时,不要长时间地从事单一活动。(1)学习和体育活动要交替安排。比如,学习了一下午,就应当去锻炼一会儿,再回来学习;(2)安排科目时,文科、理科的学习要错开,相近的学习内容不要集中在一起学习;(3)同一学科的材料,用不同的方法学习。

8、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率

家庭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制订学习计划的目的是通过确定学习目标,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1、计划是实现学习目标的蓝图;

2、制订计划是实行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前提;

3、制订计划能减少时间的浪费,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习计划一般包括的内容

学习计划有平时计划、阶段计划和长远计划三种。平时计划以通常的学习常规和临时性安排为内容;阶段计划以一个月或一个学期为一个周期;长远计划以一年或几年为周期。

学习计划一般应包括:(1)对上学期(或前一阶段)学习情况的分析,简要说明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问题;(2)提出本学期(或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并确定目标;(3)学习时间如何安排;(4)采取哪些措施,采用哪些方法。

三、怎样制订学习计划

1、全面分析,正确认识自己。

准确找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便明确自己学习的特点、发展的方向,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发挥的最佳才能。

2、结合实际,确定目标。

订计划时,不要脱离学习的实际,目标不能定得太高或过低,要依据:(1)知识、能力的实际;(2)“缺欠”的实际;(3)时间的实际;(4)教学进度的实际,确定目标,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达到为宜。

3、长计划,短安排。

要在时间上确定学习的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在内容上确定各门功课和各项学习活动的具体目标。学习目标可分为:(1)掌握知识目标;(2)培养能力目标;(3)掌握方法目标;(4)达到成绩(分数)目标。

长计划是指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的内容、专题,大致规划投入的时间;短安排是指具体的行动计划,即每周每天的具体安排和行动落实。

4、突出重点,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所谓重点:一是指自己学习中的弱科或成绩不理想的课程或某些薄弱点;二是指知识体系中的重点内容。订计划时,一定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保证重点。

5、计划要全面,还要与班级计划相配合。

计划里除了有学习的时间外,还要有进行社会工作、为集体服务的时间;有保证睡眠的时间;有文体活动的时间。时间安排上不能和班级、家庭的正常活动、生活相冲突。

6、安排好常规学习时间和自由学习时间。

常规学习时间(即基本学习时间):指的是用来完成老师当天布置的学习任务,“消化”当天所学知识的时间。

自由学习时间:指的是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之后,所剩下的归自己支配的学习时间。在自由学习时间内一般可做两件事:补课和提高。补课是指弥补自己学习上的缺欠;提高是指深入钻研,发展自己的学习优势或特长。不管是补课还是提高,最好要围绕一个专题进行,这样做,学习比较容易见效果。

自由学习时间内所取得的学习效果,对改变学习现状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这一时间的安排,应当成为制订学习计划的重点之一。

7、脑体结合,学习和其他活动应合理安排。

在安排计划时,不要长时间地从事单一活动。(1)学习和体育活动要交替安排。比如,学习了一下午,就应当去锻炼一会儿,再回来学习;(2)安排科目时,文科、理科的学习要错开,相近的学习内容不要集中在一起学习;(3)同一学科的材料,用不同的方法学习。 〖1〗

8、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率

时间是宝贵的,自觉提高时间利用效率,是每个中学生学习上进行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1)早晨或晚上,一天学习的开头和结尾时间,可安排着重记忆的科目,如英语科等;(2)心情比较愉快,注意力比较集中,时间较完整时,可安排比较枯燥的内容或自己不太喜欢的科目;(3)零星的或注意力不易集中的时间,可安排学习自己最感兴趣的学科或做习题。这样可以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9、计划要留有余地。

10、注意效果,定期检查,及时调整。

检查内容:(1)计划中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2)是否基本按计划去做?(3)学习效果如何?(4)总结得失,找出偏差,分析原因,以利改进。从而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自我调整。

四、认真执行学习计划的意义和作用

1、努力实施计划,可以磨炼意志;

2、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家庭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护士生;惰性学习态度;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9-0088-03

《现代汉语词典》:

惰:懒,跟“勤”相对。①懒;不勤快、懒惰、怠惰;②不易改变,惰性。

惰性:①某些物质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易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性质:惰性气体。②比喻不想改变生活或工作习惯的倾向(多指消极落后的)。

个性是指一个人身上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品质。稳定的心理品质是指人们对某种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他们惯常的行为方式[1]。学生学习惰性矫治策略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学习惰性”是学习者对学习的自动拖延,同时伴随不良的情绪体验的心理状态。学生学习惰性通常也被称为“厌学”。

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否定的行为倾向,是学习者内部反应的准备状态。具有积极学习态度的学生,能够高度的注意和聚精会神的学习,而且很讲究方法,所以他们的学习是有效的学习。学习态度通过对学习的看法、学习动力、制订落实学习计划习惯、是否旷课、课堂中非听课行为、对考试作弊的认识等方面表现出来。

1调查准备

1.1调查设计

根据多年从事职业教育的实践所闻所见,在查阅文献基础上设计了《中职护士生学习现状调查表》,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三个方面设计问卷细目,共31个问题:其中学习态度方面11个问题、学习方法方面8个问题、学习环境方面12个问题,以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命题方式供被调查者选择。

1.2调查对象中国医科大学附设卫生学校,2012年入学,初中起点五年制护士生200人。

1.3调查方法统一时间、同一地点、现场填写、现场收回、不记名,实发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96份,因填写规则要求有效问卷188份,故,本次调查统计有效基数N为188,按照百分比的方式计算统计数值。

1.4调查统计对《中职护士生学习现状调查表》统一集中统计,从中选择反映“学习态度”的问题重点问题通过统计图形式,以百分比方式呈现,结合统计数据,分析学生学习态度方面惰性厌学表现的形成因素。

2护士生学习惰性学习态度的现状调查

2.1在你看来学习是一件怎样的事情

统计可知85%的学生把能够自主学习作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来对待,学习态度积极;10%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做的事情,学习态度敷衍;5%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毫无兴趣的事情,这是本次被调查学生中学习态度最消极范围。

2.2推动你学习的动力

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学习动机的选择与判断反映着护士生自我意识建立或稍有发展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学习态度代表学生的信念水平。十六七岁的护士生人生观、世界观都处在活跃的调整期,学习动机反映着他们近期的生活、学习信念,其稳定性较差。

7%的学生把自己的学习动力与国家建设相互联系,考虑问题具有长远性;31%的学生把报答父母作为学习动力,这表明亲情是他们能够学习的主要动力;14%的学生认为个人的兴趣爱好是学习动力来源,考虑到了自身的实际喜好;48%的学生是为了一份好工作进行学习的,这与社会生活的现实性和当今社会就业压力紧密相连。

2.3你有制订、落实学习计划的习惯吗

学习计划就是学生在某一段时间内准备达到的学习目标的一个实现步骤,明确自己的计划目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然后根据你的目的一步一步地实现实现,把这个实现过程写出来就是学习计划。

统计可知:34%的学生开学之初会主动制订学习计划,表明这类学生对于新学期将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明确、有期待、有准备,并想按计划实施学习活动;33%的学生会将自己的学习计划每隔一段时间制订一次,表明这类学生调整学习的灵活性、现实性;11%的学生应老师要求制订学习计划,比较被动,对老师的管理比较依赖;更有22%的学生从来不制订学习计划,说明他们的学习惰性。46%学生没有实施学习计划、32%学生偶尔实施学习计划,说明学生在言与行方面的落差,反映初中起点护士生兑现计划的自控能力严重不足。

2.4关于在学期间学生总体旷课情况调查

调查可知:76%的学生从来不旷课,表明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校园里按照学校教学计划参与学习活动;9%的学生偶尔旷课;2%的学生平均每周旷课一次;13%学生经常旷课,结论是近1/4学生不能完全自觉按照学校纪律要求自己,涣散行为、散漫恶习。

2.5关于旷课原因的调查

旷课是指学生无任何理由而不去上课的行为,表现为应该如此但却无任何理由的不如此。据调查30%的学生因不喜欢老师教学方法而旷课,31%学生因贪玩而旷课,29%学生因不喜欢课程而旷课等,表明教学中课程、教师、方法等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学生旷课、迟到、早退的理由,也表明学生对教学的不满足是以感性为主,没有主动把上课行为与学习目的有机结合。

2.6关于非听课行为在课堂中的体现

可以很明确地看出中职学生的厌学行为。在“你平时上课认真听讲吗?”的问题的选择上,仅有15%的同学选择“认真听讲”,而有40%的同学选择“打瞌睡”,还有“枯坐”、“讲笑话”等。这说明中职学生并不重视学习,习惯于把精力放在与学习无关的方面,这也是学生厌学的集中表现。

2.7关于学生对考试作弊的态度

考试作弊是一种消极的抵抗,替考、泄题,先进的考试作弊手段五花八门,看到、听到他人考试作弊成功,学生在很羡慕、很气愤、想效仿、无所谓的选择与比例上看基本平衡,校园内部考试作弊多集中于作弊手段的多样性方面:16%学生对考试作弊感到羡慕;23%学生感到气愤;25%学生很想效仿;36%学生无所谓。

3初中起点护士生惰性学习态度成因分析

惰性学习态度是一种不自觉的心理倾向。具有惰性学习态度的学生虽然能够在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与前途和命运的关系,也能够认识到学习与家长、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态度之间的关系,但他们总是不自觉地对学习感到厌倦,表现为对学习感到乏味,对学习任务有抵触隋绪,缺乏兴趣,上课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等,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3.1主观原因

第一,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学生缺乏学习理想和信念,父母对他有期望,但并未形成压力和动力。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意志品质薄弱,缺乏克服困难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在学习上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会逃避退缩。遇到外界诱惑,很容易放弃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根本无学习兴趣可言。

第二,学习方法不当: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让人疲倦厌烦。不会学习导致他们上课、做作业和考试缺乏积极地思维。而成绩差则又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厌学的不良情绪。在“你是否有自己的学习方法”的问题上,选择“没有”的占42.6%,说明很多中职生的学习是应付、被动式的学习。

3.2客观因素

第一,家庭因素:父母不善于管教,导致学生厌学心理。如:强制型的家长对子女用高压的办法,按其主观愿望逼迫孩子学习,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产生对学习的厌倦情绪;放纵型家长对子女放任自流,导致子女懒于学勤于玩;宠爱型家长对子女百般溺爱,过度迁就,使孩子滋长了依赖性和懒惰性。此外,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会给子女心灵上造成创伤,使子女意志消沉而影响学习。

第二,学校因素:学校不重视学风的建设,在学习上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开设的课程实用性不强,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课堂教学比较呆板沉闷,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的教学设备不能满足学生学技能的要求,实习实训的课程太少。理论学习过多,不适应学生的学习,同时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也没有合理的竞争机制,对学习缺乏目标。

3.3教师授课因素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式和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方式[2]。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堂课讲到底。教师教得冷漠呆滞,学生学得无精打采,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在评价教师的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的问题上,只有28.2%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是相对活跃的,有49%的学生选择“一般”。在“教师是否根据职校生因材施教”的问题上,有47.3%的学生选择“否”。

3.4社会风气因素

周围环境中的游戏厅、网吧等的诱惑,使学生很容易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好东西”,使贪玩的学生学习分心,偏离学习轨道等,这些原因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外在重要因素。

第一,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金融危机影响,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给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一些学生就认为,既然念书都找不到工作,那就不如不学习。且当今社会,一夜暴富的现象也比比皆是,在家长和学生的心中,自然认为读书是无用的了。对知识、学习的轻视,流传到学校中,对职业教育也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有很多学生抱着“读书无用”的态度坐在教室里,混世度日。

第二,职业学校护士生社会地位的影响:调查发现,学生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护士生社会地位比较低、待遇低对学习有影响的占35%,认为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的只占35%。而且学生认为中职生在社会上成才机会不大的占62.4%,这说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自卑感还是比较强的,因而学习动机不强。同时,临床护理一线,护士的职称地位、工资收入、受社会尊重程度明显低于其他行业,影响护士生对职业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