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语教学信息化

外语教学信息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外语教学信息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外语教学信息化

外语教学信息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信息化;专业外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4634(2015)04-0076-04

0 引言

专业外语不同于大学英语,它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作用是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大量外文词汇、习惯表达和语法特点等,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和外文专业刊物等信息渠道获取国外相关专业知识发展及对外技术交流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进行国际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高校工科专业外语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专业外语重要性的重视度不够[1];教师外语水平差别大,教学方法单一,教材匮乏,考核标准不清晰;专业外语的课时数少,授课效果不明显等。尤其是,专业外语的教学没有充分利用并顺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教学方法及模式仍没有获得突破性的创新,高校目前的专业外语教学对象、内容、深度和教学方式都很难适应当代国际经济与科技竞争的需要,几乎不可能担负起全面提升我国科技和经济竞争力的历史使命[2]。

信息化时代为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旨在探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专业外语的教学模式,使其达到学以致用的最高境界。

1 信息化时代学习特征

信息化背景下的学习环境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具体如下。

第一,可获取的信息量大,学习资源丰富。由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正逐渐加大,日均信息量正以几何级数量级迅速增长,过去单一教材所能提供的信息已不足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信息的时效性强,更新快。各种媒体,如互联网、电视广播、移动通讯以及各种传统报纸、杂志都能及时提供科技、社会等各种最新信息。

第三,学习途径多样,载体多样化且十分便利。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习,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移动通讯设备学习。

第四,技术更新快。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对学习方式、途径、手段产生的很多影响。

2 专业外语的特征

2.1 专业外语的目标

专业外语教学强调表达的专业性、客观性及准确性;语言要规范简练、逻辑性强[3],使学生掌握专业的外语表达特点,培养学生用外语表达和交流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和外文专业刊物等信息渠道获取国外本专业知识发展的能力。“专业英语”也是一种上升到专业层次的系统英语教育,它不仅要求学生能阅读专业的外文期刊,而且还能用专业外语撰写科学论文在国际权威和核心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即便在科研软硬件都高度发达且母语是英语的美国,科研人员也要经过专门的专业英语训练[2]。

2.2 开课方式

目前,国内高校专业外语教学的开课方式通常有两种:独立设课的专业外语和非独立设课的双语教学。

独立设课的专业外语课时通常不多,一般在24/32学时左右,有的因专业要求高,课时比较多。定位于以专业为载体,主要侧重外语词汇、专业术语的学习以及外语科技报告或论文的写作等。教学内容偏重于英语,本质上是大学英语在专业上的延伸。

主要问题:因课时不多,易形成外语与专业两张皮,教学效果不明显的现象。

双语教学因非独立设课,采用母语和外语两种语言混合思维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把语言作为载体[4],以专业技术为主要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在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环境下学习专业知识。主要侧重在特定的专业技术背景下,以语言为载体,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其主要优势,在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也能学会用外语阅读、交流及写作等的习惯表达。

主要问题:双语教学的初期投入的精力大。若训练手段跟不上,易出现流于形式的现象。

由于语言环境因素影响,当前多数高校的专业外语教学采用独立设课的方式授课。我国的中英文双语教学仅限于课堂,语言环境相对薄弱,只有少数院校能采用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而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移民国家,则具备良好的双语教学条件。在欧洲,各国之间频繁的文化、经济交流给各国人民提供了使用双语的动力和舞台,具备双语语言环境[5]。

2.3 训练手段

课程训练手段仍主要采用板书、幻灯片、视频短片、中英文翻译、查阅外文文献、模拟国际学术大会、论文写作等相结合方式。

总而言之,传统教学的侧重点仍以课堂为主。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下便利的网络及各种通讯工具,没有真正调动学生课外及其自主积极性。

3 解决方案

改革专业外语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必须创新专业外语教学的思路,充分利用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及各种便利设施。信息化背景下创新工科专业外语教学,必须坚持四个原则:独立设课与非独立设课相结合;兼顾课堂内集中与课堂外自主学习;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化手段相结合。

根据笔者多年从事《高级数据库应用》、《Linux系统与编程》和《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双语教学及《计算机专业外语》等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在信息化背景下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和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既要坚持集中设课的专业外语教学,也要实施非独立设课的双语教学。

专业外语是在我国单纯以汉语作为单一官方语言背景下,为弥补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使用外语的缺陷而产生的,传统的专业外语教学方法是在过去通讯及媒体还不发达的环境下形成的。专业外语教学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选择合适的教材。专业外语教材涵盖的面非常广,一般应涵盖该专业密切相关的几个专业方向的内容,难度适中,能与专业课程理论紧密结合,系统性强。教材与参考资料不仅要内容经典、翔实,而且还要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和应用水平,好的教材还能丰富专业内容,因此合适的教材尤为重要。

对于非独立设课的双语教学,其采用的教材也可不具体限定于一本书,而是为学生指定若干数量且内容十分丰富的英文原版专业书籍。大连工业大学在《高级数据库应用》及《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双语教学中就采用这种做法,效果很好。这些书籍的内容应能够反映课程的最新技术水平,使技术内容与国际始终保持同步。不限定学生使用哪个具体书目,使得学生的阅读更灵活、更具广泛性。

2)教学文件英语化。与课程有关的课件、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参考文献、练习题以及课程要求与成绩评定办法等都应该采用英文。

3)面向学生,注重教学的过程化,训练方式的多样化。多样化的训练方式与注重过程化教学,总会使学生获益良多。在《高级数据库应用》双语教学课程中,将训练及考核方式分布于各个环节:考试及小测验、出勤及课堂讨论、作业、项目报告或学期论文、期末考试等;每个环节所占比例各不相同。特别是学期论文对于提高学生快速并大量阅读文献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在《计算机专业外语》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从网络获取一些最新的SCI、EI文章让学生略读和精读并点评,这既能使学生掌握或了解论文题目、摘要和全文的翻译过程,学习写作技巧;又能使学生通过对英文文章的点评,更深层次的理解专业英语的写作特点和手法;丰富专业知识,开阔视野。

此外,还在《高级数据库应用》双语教学课程中,让学生完成一个技术专题,并进行510分钟的脱稿英文陈述演示及答辩;教学实践表明:这些实践性较强的训练内容可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运用能力。

4)建立完善的专业双语教学体系。改革专业培养计划,在保证专业培养计划的完整性前提下,既要注重专业外语的教学,也要加强专业的双语教学,将过去集中在24或32学时内学习的专业英语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的始终,确定若干个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的主线,在其中实施双语教学。双语教学也是对专业外语的有效补充。

双语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可持续式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是国际化与信息化。笔者认为,双语教学模式是适合当前高校信息科学类型学科专业状况的一种适应性较强、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

当前,高等教育的信息化与国际化是一对孪生兄弟,是当今社会、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共同发展趋势。在教学培养计划的制订上,要首先考虑培养层次和目标以及课程体系的适用性,使得课程的设置既适用于本土学生也适用于国外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学生;更要适合学生今后在专业领域进行跨国交流。专业技术无国界。注重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述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力求充分体现课程跨学科的综合性、选择性、基础性以及灵活性。

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专业技术理论的理解,提高专业学习的质量和水平。当前,许多先进技术理论知识的获得、国际学术交流和高水平研究论文的撰写,仍都是以英文为主。所以,双语教学能使学生真正领会与世界同步的现代科学知识;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学习英语、使用英语的环境,为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对学生而言,开展双语教学是通过外语学习专业知识;对教师而言,却是通过外语教授专业知识。如果把教学课堂看成一台戏,那么,教师就是戏殊的演员兼导演。教师既要把戏演好,还要把学生导进戏中,使之参与,积极互动,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

应清醒地认识到,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必须用双语上课。因此,必须在制订专业培养计划时,长远规划,从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确定实施双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根据笔者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施的双语教学经验来看,一般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不宜采用双语上课,否则会影响实际教学效果;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强的专业课程以及专业入门性的基础性课程则适宜采用双语教学。同时,应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所有实施双语教学的课程,建立完整的双语教学体系结构,使之独立又前后呼应、互为关联,自然地融入教学计划之中。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单独实施几门课的双语教学,没有相互联系的铺垫,很难达到双语教学的预期效果。实施双语教学必须具有一支素质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这是保证成功实施双语教学的基础。

教学实践证明,笔者认为实施双语教学同样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专业外语在专业技术理论中的有效应用,必须在课程培养计划中,总体设计,系统安排。

第一,必须将双语教学始终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双语教学不是开设几门课就能解决并提供学生的双语运用能力的。

第二,必须在授课方式、授课手段以及学生课后学习平台等多方面为双语教学提供支持。

第三,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不能代替双语教学。大学英语是以考试作为衡量外语能力的标准;双语教学则以应用为准。单纯的《大学英语》教学不能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必须为学生提供双语教学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提高双语运用及阅读交流的能力。

第四,实施双语教学,必须从学生入学开始。每学期至少保持一门双语课,以保持双语教学的环境以及连续性。

第五,在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一般的选修课中,必须有适当比例的双语教学课程,并要保持其连贯性。在选取双语课程时,应选择那些可操作性强、理论性差的课程作为双语课程。

3.2 坚持集中教学与分散自主学习相结合

1)大力普及并推广资源网络化。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课堂内集中教学与课堂外分散自主学习。为此,教师在校园网上为学生建立专业外语课程及双语教学课程的网站,并有选择地为学生提供可利用的网络资源清单,特别是丰富的辅助参考资料。

网站课程主页的语言及相关内容均采用英文,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专业外语环境,内容包括课程介绍、课程大纲,授课课件,课件下载、参考文献、作业通知、每次测验的成绩单、作业及测验参考答案等栏目。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不知不觉地习惯于使用外语。学生根据需要可自由阅读或下载所需的教学材料,并可及时掌握每次测验的成绩,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这种教学方式在欧美国家的大学已经成为常规的教学载体。

为保证学生与任课教师双向交流渠道的畅通,网站课程主页还为学生提供了任课教师的电话、电子信箱、QQ号等,使得学生有问题能及时在线与老师交流。

实践证明,这种看起来细微的事情,却建立了师生畅通交流的渠道,为学生带来很大的益处。

2)开放学校的网络。应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课程主页,每个在籍注册的学生在笔记本或台式计算机上安装客户端,通过必要的身份验证,便可访问校园网上教师的课程主页。目前,多数学校的学生在校外无法访问校园网内的资源;同时,由于学校没有为教师开放网络空间,以至于教师不能在校园网上建立属于自己的课程主页,即使建立了网页,校外也无法访问,导致许多教育资源无法充分利用。改变教学及管理思维模式,适应网络信息化时代的要求,鼓励学生利用便利的通讯工具(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或台式计算机等)访问校园网资源是必然趋势。

3)建立多样化的网络学习平台。应鼓励并支持教师利用各种资源或商用的软件工具,建立课程主页或搭建网络学习平台。这是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件、网络课程。最简单的学习平台是建立课程主页,可用来创建课程主页的软件工具有许多,最简单常用的工具是MSWord,制作网页简单,更新方便。

MOODLE是针对校内教学班课程教学的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是一个课程管理系统。国外高校已普遍应用,国内尚不普及。MOODLE既适合于完全在线的课程,又可以作为传统课程的补充和辅助。根据需要可进行灵活的课程活动配置――论坛、测验、资源、投票、问卷调查、作业、聊天和专题讨论等。

3.3 教学重心由课堂内转向课外

当前,慕课风暴正影响着高校,慕课(MOOC)的在线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新型、多元和高效的网络学习生态环境。研究表明,慕课具有多重优势: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的优势;双向互动教学及碎片化学习的优势,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高效学习,从而进行个性化教育。信息化技术以及慕课必将翻转当前的课堂,实现教学重心由课堂内转向课外。学生在探索中学习,特别是在慕课中有大量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在开课之初,让学生在慕课中自主选择若干门英文版的专业课程学习,可拓展并强化外语在专业中的使用能力,增强专业英语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广泛性。与以往网络教学相比,慕课不单是教育技术的革新,更会带来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及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深刻变化[6]。如何在慕课风暴潮中,使学生受益并提高专业外语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值得进一步探索。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课堂外自主学习、课堂内集中教学并组织讨论,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各方面能力,特别是专业英语的读写能力。充分依靠网络、通讯设备及正在兴起的慕课平台,可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嘉,张景伟.工科专业外语教学探讨.中国电力教育[J].2013,13:235-236.

[2]桂国平.我国高校的专业外语教育与国家竞争力[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3:335-341.

[3]吴梦徽.不同专业的专业外语教学方法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6):152-154.

[4]张翼翼.关于目前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6,1:123-124.

外语教学信息化范文第2篇

1.1样品收集及制备

收集不同种植区域、不同品种、不同部位的单料烟样品共110个。将样品放入烘箱内,40℃排气烘烤2h,然后磨碎过40目筛,控制含水率在6%~10%之间。

1.2试验仪器及软件

仪器:Antaris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美国ThermoNicolet公司);Agilent7890-5975气相色谱质谱仪(美国Agi-lent公司);AG204型电子天平(感量0.1mg,瑞士梅特勒-托利多公司);GFL3020震荡器(德国GFL公司);电热恒温水浴锅(德国GFL公司);VELPDK20消化器(意大利VELP公司);连续流动分析仪(美国Astoria-Pacific公司);旋转粉碎机(北京高科公司);恒温箱(日本ESPEC);SDE蒸馏器(郑州玻璃仪器厂);可控温度电热套及恒温水浴锅。软件:TQAnalyst8数据分析软件(美国ThermoNicolet公司);SPSS13.0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美国IBM公司)。

1.3近红外光谱扫描

取适量烟末装入石英杯中,用500g的压样器压平杯中样品后,放到光谱仪器台上扫描。仪器的工作参数:光谱范围3800~10000cm-1,间隔4cm-1,分辨率8cm-1,扫描次数69次。

1.4常规化学成分的测定

参照烟草行业标准规定的方法应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样品的总糖、还原糖、烟碱、总氮、氯、钾含量,并计算出相应的糖碱比和钾氯比[11]。

1.5挥发性香味成分分析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的方式提取样品中的挥发性香味成分,具体操作如下:样品称质量25g,加水300mL、二氯甲烷60mL,同时蒸馏萃取2.5h,浓缩后加内标乙酸苯乙酯(12.553g/L)10μL后待测。采用安捷伦7890-5975NGC-MS分析,色谱柱HP-5(30m×250μm×0.25μm),进样口温度250℃,流速1mL/min,分流比10∶1。起始温度60℃,以5℃/min升温到80℃,保持5min;以2℃/min升温到150℃,保持10min;以2℃/min升温到200℃,保持20min;以2℃/min升温到280℃,保持10min,总运行时间149min。共检测到挥发性香味成分33种。

1.6逐步判别分析

逐步判别分析是一种多元统计方法。整个变量筛选过程实质就是作假设检验,通过检验引入显著性变量,剔除不显著变量。反映在输出结果上,通常可以用F值的大小作为变量引入模型的标准,即一个变量是否能进入模型主要取决于协方差分析的F检验的显著水平。逐步判别过程本身并不建立判别函数,筛选出重要变量后,采用Bayes判别方法建立判别函数和判别准则,对新样品进行判别归类。

2结果与分析

2.1近红外谱图的处理

2.1.1谱图的预处理

烟草样品的近红外谱图会受到样品颜色及仪器稳定性的影响而出现噪音及基线漂移,所以必须对样品的近红外谱图进行前处理[6]。利用TQAnalyst8分析软件包中的优化功能,采用如下方法可获得理想的结果:多元散射校正消除样品不均匀带来的差异;采用段长为9、间隔为5的NorrisDerivative滤波平滑光谱,消除高频噪音,保留有用的低频信息;采用二介微分处理,消除基线漂移的影响,获得比原光谱更高分辨率和更清晰的光谱轮廓变化。

2.1.2谱图的主成分分析

选择4000~8000cm-1波数为分析区域,由主成分分析获得样品的10个主成分,前5个主成分的贡献率达到96.97%,即5个主成分就能够代表96.97%的近红外谱图信息,所以以5个主成分得分为分析对象,采用逐步判别分析进行模式识别。

2.2烟叶种植区域模式识别结果的比较

收集的样品由福建、云南、安徽、江西、贵州4个地区的烟叶样品组成,依据《中国烟草种植区划》[13]110个样品属于5个产区,从每个产区随机抽取5个作为外部验证样品,其余作为建模样品。通过逐步判别分析,筛选出对于种植区域判别有主要影响作用的6种化学成分,即糠醛、吲哚、香叶基丙酮、柏木醇、新植二烯和氯,并获得其Bayes判别函数,同样由逐步判别分析获得近红外光谱5个主成分得分烟叶种植区域的Bayes判别函数。将筛选出的变量代入Bayes判别函数计算得到判别值,比较各判别值大小,其中最大值所对应的分组便是判别分组。表2表明,化学成分建模85个样品种植区域交叉验证模式识别的准确率为91.76%,外部验证25个样品种植区域模式识别的准确率为80.00%;近红外光谱建模85个样品种植区域交叉验证模式识别的准确率为89.41%,外部验证25个样品种植区域模式识别的准确率为80.00%。种植区域化学成分模式识别的准确率略高于近红外谱图模式识别的结果。滇南桂西山地丘陵烤烟区及滇西高原山地烤烟烟区都属于云南地区,地理位置较近,且种植水平及习惯接近,因此2个地区的样品发生部分误判,闽西赣南粤东丘陵烟区、皖南赣北丘陵烤烟区、黔中高原山地烤烟区样品识别正确率较高(表2)。

2.3烟叶品种模式识别结果的比较

收集的110个烟叶样品共有云烟87、翠碧1号、K326、红花大金元等4个品种,从每个品种中随机抽取5个作为外部验证样品,其余的样品作为建模样品。通过判别分析,筛选出对于品种模式识别有主要影响的4种化学成分,即4-环戊烯-1,3-二酮、茶香酮、香叶基丙酮、氯,并获得了其Bayes判别函数,同样由逐步判别分析获得近红外光谱5个主成分得分烟叶品种的Bayes判别函数。目前我国主栽烤烟品种均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相同的亲本,甚至有些品种间亲缘关系极近,致使品种鉴别时容易发生错判。表4结果表明,化学成分建模90个样品品种交叉验证模式识别的准确率为77.78%,外部验证20个样品品种模式识别的准确率为70.00%;近红外光谱建模90个样品品种交叉验证模式识别的准确率为82.22%,外部验证20个样品品种模式识别的准确率为75.00%。烟草品种的近红外谱图模式识别结果优于化学成分模式识别的结果。

2.4烟叶部位模式识别结果的比较

收集的110个烟叶样品中上部烟36个、中部烟38个、下部烟36个,从不同部位的烟叶样品中随机抽取8个样品外部验证样品,其余的样品作为建模样品。通过判别分析,筛选出对于烟叶部位模式识别有主要影响的化学成分为三环萜、柏木醇、总烟碱,并获得了其Bayes判别函数,同样由逐步判别分析获得近红外光谱5个主成分得分烟叶部位的Bayes判别函数。表6结果表明,化学成分建模86个烟叶样品部位交叉验证模式识别的准确率为86.05%,外部验证24个烟叶样品的准确率为75.00%,近红外光谱建模86个烟叶样品部位交叉验证模式识别的准确率为94.19%,外部验证24个烟叶样品的准确率为91.67%。烟叶部位的近红外谱图模式识别结果优于化学成分模式识别的结果。

2.5模式识别结果比较

以化学成分、近红外光谱建模样品及外部验证样品模式识别正确识别的个数为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及配对t检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种方式获得的结果都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所获得的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表7)。

3结论

外语教学信息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外实习实训 工学结合 信息管理平台 工作流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5-0015-02

一 高职高专校外实习实训的重要性及管理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高教界逐渐形成了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潮流,国内也纷纷开始尝试教育改革以适应市场人才的需求。校外实习实训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中,实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亮点,而此亮点也正是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变化的结果。

校外实训有别于校内实训的特殊实训形式,是学生在学期间到实际的生产环境参与工作、将校内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达到锻炼、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只有参与实际生产实践培养的人才才是市场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由于校外实习实训企业的多样性、分散性等特点,在时间、地点、学生组织、教师管理、实践岗位、实习任务等问题上经常存在协调不一致的问题。特别在管理上,学校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做到精细化管理,大部分企业基于廉价劳动力的目的对学校的实习实训要求理解不到位,直接导致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显得散、乱,对自己的实习实训目的不明确,犹如放鸽一样,自由发挥,甚至理解为打短工。多年来,国内在实施基于“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时,在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校外实习实训部分落实得相当差。

因此要不断改进实习实训的管理方式,有效地监控存在的不确定因素,特别是对“工学交替”新教学模式下“工”这一教学环节对指导教师、学生实践情况的监控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 规范总结,归纳实习管理模式

为有效管理学校、学生、企业的实训过程,取得良好的校外实训效果,很有必要对校外实习实训进行规范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督促企业、教师的指导过程,监控学生的实习日志、实训工作记录、作业评价、实训考核、综合报告等材料。不仅要评估学生的实训质量,也要把教师的实训指导质量细化为指标项目,融化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考评过程中。

经反复调研、多年实践,依据实训开展的形式、时机、管理模式等可将校外实习实训总结为参观实习、体验实习、技能实习、就业实习等类型,对每种实习的每个环节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特别对学生的实习成果制定评价体系,最终形成实习成绩。

1.参观实习

通过参观本专业对口企业的工作情况、生产过程等,使学生对本专业有感性的认识,达到入学专业教育的目的。主要分为以下环节完成:(1)教研室提出计划,明确参观企业及时间、带队指导教师等;(2)系教务秘书统一审核,组织交通等事务;(3)参观回来后,学生提交心得体会,指导教师审阅。

2.体验实习

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生产第一线,按企业普通员工制度组织生产,使学生感受企业一线生产氛围,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其过程可分为以下环节完成:(1)系教学秘书制订实习计划,明确参与班级及带队管理教师;(2)相应班辅导员确定本班可参与学生,并逐个将学生分配给带队管理教师;(3)带队管理教师与学生到企业后,教师负责日常的生活管理,要记录与企业方的交流信息、与学生的交流信息、学生的考勤记录等,学生完成实习后,提交实结,其相应带队教师完成审阅工作。

3.技能实习

结合专业需要,将学生分配至企业专业岗位上,由企业指导教师完成指导,使学生真实体会专业岗位的工作情况及工作内容,达到专业锻炼的目的。实习环节可分解为:(1)企业人力资源制订实习用人需求计划;(2)系教务秘书确定参与班级;(3)相应班辅导员确定参与学生;(4)企业人力资源逐个确定学生实习岗位及指导教师;(5)学生到岗实习,提交实习计划、周记、完成实习后的总结等,指导教师相应审核学生的实习计划、批阅周记、审核总结等。

4.就业实习

就业实习主要是学生在毕业前结合就业开展的实习;很多学校还要求完成毕业前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二者结合起来完成,此时校内指导老师负责毕业设计的指导,同时还需对学生的就业实习过程进行辅导管理。实习环节可归纳为:(1)系教务秘书制订任务计划,明确实习时间,参与的班级、指导教师;(2)指导教师各自登记毕业设计题目,教务依次审核确认;(3)相应班辅导员确定本班可参与的学生;(4)指导教师、学生双向选择;(5)学生开展实习、毕业设计工作,提交实习过程资料、毕业论文撰写材料等,指导教师分别对本组学生审核、管理。

三 信息化平台建设要点

依据校外实习的组织管理过程及实习内容的特点将其归纳为四大类实习后,为了管理的规范性,提高效率,建立一个信息化管理平台就相当有必要。在建设此管理平台时要充分考虑校外实习的不定期性、专业性、分散性的特点,需重

点考虑:(1)根据每次实习开展的线性工作特点,系统设计为工作流的管理模式;(2)注意数据的共享和隔离,校外实习往往是各系、各专业分别组织实施,要做好各单位数据的相对独立性和共享处理;(3)每个用户在系统中应只见与本人相关的数据,避免陷入数据海洋;(4)做好每个工作环节的容错处理机制;(5)依据学校实际制定好量化指标,加强考核、监督机制。

四 效果及意义

由于实习企业及岗位的多样性,基于“工学交替”的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也就具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如时间、地点、合作企业、参与人数、指导教师、实践岗位等,这就给其管理带来了诸多的不便。通过归纳整理校外实训的各种组织模式,整理为四大类实习过程,规范了管理,理清了思路。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在信息化管理平台中对参与实践活动的教师、学生、企业进行实时记录,了解实习开展中的各种情况;建立完善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该评价体系评估实习质量,综合、客观、科学地指导实践,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在评价体系中加强了实习指导老师的管理,以实习开展情况核准实习指导老师的工作量及报酬,督促指导老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高指导水平。信息平台也能实时采集师生的反馈数据,对合作企业也实现了完善的考核评分机制,促进了实习合作企业的质量改进。采用以上过程化跟踪、实时改进、及时反馈的信息化手段,对不断改进基于“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有效监控实习中的不确定因素,加强实习指导教师的管理和实习学生的监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立新.发达国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6(3)

[2]董晓青.关于高职高专院校实习实训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1(9)

[3]吴宪洲.以就业为特征的高职教育模式[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4)

外语教学信息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外语教学模式;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39-02

一、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一个关键因素。《规划纲要》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重申,“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形成更加浓厚的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大连理工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强调,“校因师而名,强校必先强师。实施杰出人才计划、青年教师重点扶持计划,培养学术领军人才,提升教师队伍创新能力、学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的业务水平、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在我国,英语基本上是作为一门外语而非第二语言来学习的,这意味着英语使用环境的缺失使得英语学习主要是依靠课堂学习进行的。戴炜栋(2001:325)指出,“学生学习主要依赖教师在教室里提供的大量可理解语言输入与指导。”王守仁(2011:4)认为,“教师在教学目标设定、学习内容选择、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管理等方面无疑起到主导作用,其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外语教学信息化

2004年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和2007年正式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都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规划纲要》更是明确地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将对中国今后的大学外语教学发生着深远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使大学外语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曾经作为教室象征的黑板正逐渐被计算机和投影仪所取代,多媒体及网络资源等信息手段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不断地得到提升。《大连理工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要“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建设全覆盖的数字化校园”,这将大大提高广大师生对数字化资源的使用。

信息化对外语教学模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多媒体教学及网络教学模式。蔡基刚(2005:85-86)认为多媒体教学对外语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可以最大程度地实行个性化学习,保证听说能力的培养,以及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实施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教学法。马万华教授在“国外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借鉴”专题网络培训中将美国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分为6类: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模拟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其中,网络教学模式主要是以信息科技为依托,以网络为平台,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由选择程度不同的学习材料,设定自己的目标,决定学习进度,不断做出调整,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但是,网络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置之不理,教师实际上是扮演着管理者、设计者和解答者的角色。教师首先对学习资料进行筛选,选择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材料,并对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提出规划,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解答,从而实现课内与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

三、信息化外语教学模式中女外语教师的发展

《规划纲要》提出:“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外语教学信息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平台;外语教学;效果分析

为提升学生外语成绩与核心素养,当前现代教育手段正在不断加强,其中,外语教学课程中增加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帮助教师增加外语教学信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多数学校课堂的教学氛围与教学质量,且数字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借助互联网的广阔资料库将信息整理并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数字化语言系统的建立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沉闷性,变得更加具有灵活性与多变性,对于今后发展外语教学改革、深化外语教学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铺垫。此种教学方法更加适用于我国学生,在帮助其增进外语知识内化的同时,打破学生对英外语的先天劣势与心理障碍,加强学生资综合核心素养能力。

一提升外语能力建立数字化教学平台的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挖掘学生学习兴趣经实验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所产生的兴趣往往是由视觉神经引起的,并且人在行为上对事件产生的习惯是由于刺激的反应,因此,学习习惯的本质区别其实只是习惯形成方式的区别[1]。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从外界接收到的信号刺激,大脑神经会随之做出反应,信息化多媒体技术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在1950年时期就存在现今数字化教学的初代模型,利用计算机语言教学的多媒体传输原理,更新学习内容刺激学生,达到加强学生学习记忆的能力。学生在接收外界信息的过程其实也是潜移默化学习的过程,因此,多媒体技术就是利用此种原理,让学生针对课堂教学内容做出反应,学生产生学习行为后便证明数字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此同时强化老师的教学质量。

(二)数字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动性瑞士近代著名心理儿童学家让皮亚杰曾说过,人们学习的过程其实是认识周围环境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收集周围环境的信息与其进行相互作用,就能将周围环境的信息事物更新到自我系统当中,但是在后来一位美国学者更新了这一理论,提出认知发现理论,是学生对认知学习的提升与发展,此理论主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身需要有自主性与发现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思考能力、观察能力与实践能力,用实践能力与经验进一步巩固学习的知识[2]。在开展数字化教学的过程中,提出认知学习想法可以进一步扩展学生学习的自由空间,也能促使学生在探究外语知识时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自我认识理论的提出在一些层面上是对传统教学行为的补充,将原有的行为教学模式横向扩展,让其增加了个性化教学的鲜明特点,并与传统教学内容产生交互性。另外,也为现今外语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教育前景与教育启发,在今后的数字化平台推进环节中依照学习者的心理变化提供多元化教学。

(三)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自我素养,提升认知能力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很多,并且在此过程中呈现的教学内容与手段相对复杂,所产生结果也不尽相同[3]。因此可以看出,学生在获取外语知识时,并不是单一被动的接收外来的知识,也是建立自身认知结构完善学习主体的过程。在探究外语知识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学生,同样是规整知识思考探究意义的构建者。而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学习便是完成自我构建的过程,可以加强学生核心素养,完善知识体系,而并非是依靠教师的单纯灌输完成。目前,随着教育手段与科学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许多高等学校在进行外语教学的过程中,都会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建立数字化课堂将外语知识教学与网络互连,实时更新教育内容,让传统教学逐渐转变为数字化教学,将课堂中心从原本的“教师”逐渐转换为“学生”,继而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数字化教学的特点与构建主义学习氛围具有一致性,所以,在教师开展数字化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构建理念与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结合,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在外语教学中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应用

(一)利用计算机应用辅助外语教学常规而言,计算机语言辅助教学本质上就是教师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师通过设计不同于以往的教学内容与完善传统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并影响学生来更好的学习外语[4]。外语对于初学者而言非常困难,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学习方法,因此,数字化技术的推出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外语教学知识。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化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将其作为辅助手段进行外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通常以计算机为主要媒介,帮助学生与计算机相互作用影响,实现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教学目标。计算机教学的主要教学课程主要分为两种教学模式,一种是常规教学模式,主要特点为实时课程教学,反之的是非实时教学方法,特点在于学生学习的课程并不存在时间规定。实时的网络课程主要是时间限制较为严格,学生上课状态与教学达成一致,具有同步问答的特点,多数进行计算机教学地点在多媒体教室,并且老师利用广泛的教学资源与信息技术实现语音授课,帮助学生们即时解决难题[5]。同理,非实时网络课程主要授课方式为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选择适合自身学习状态的教学方法。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是教师还是学生经常将日常计算机软件技术当作数字化教学但常规的计算机教学技术用以辅助外语教学的程序非常复杂,例如计算机通讯技术、课程规划管理体系、基础语言的文本处理与整合互联网信息库工作环节等,以上技术环节是计算机技术辅助外语学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规范的使用以上技术,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提升外语知识掌握水准。

(二)多媒体技术提升外语教学的主要模式多媒体教学在教育界的应用较为广泛,被各科教师当作加强学生知识记忆能力的主要手段,在现今开展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主要为将关于外语知识内容的有关图像、声音、文字体现、动态图片、与视频音频剪辑等放进多媒体课件当中,借助多媒体将其连接起来,形成具有逻辑性的教学内容,进而传递丰富的教学资源的综合信息技术[6]。此项信息教学技术自发行以来,受到教师行业的强烈追捧,并且在信息化技术的广泛推行下,多媒体信息技术也让得到了持续的技术改进。从宏观角度来看,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推广在教育行业中属于新型的教学手段,可以将教师的主体地位置换为学生,让其充分发挥教育主角的作用,并利用多种多媒体将其外语知识进行重组与利用,营造高效的教学环境进而加强生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力,提升学生从课程教学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与加强外语教学的水平。此种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教学的教学优势在于,更能提升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并且其教学方法具有较大的信息容量储存、知识传输效率过高并且教学课堂具有非常广阔的开放性[7]。在现今我国的教育环境中最常见的就是多媒体教学辅助外语教学课堂,其中,主要含有虚拟教学课堂、网络交流探讨式教学与示范类教学等。教师利用网络的信息资源、声音资源与图像资源,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具有真实性的外语课堂,帮助学生在学习初期掌握高效真实的学习材料,便于在今后的学习中让外语学习能力有所提升。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借助数字化平台辅助语言教学,主要有虚拟教学、网络交互探讨以及演示教学等,有效利用相关的语言和图像资料,提供更加真实的学习资料,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

(三)网络教学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事业也在逐年壮大。信息技术的革新证明了我国未来网络课程教育发展道路依旧很长,近些年来的网络教育课程愈发增多使其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因此,外语知识教学便作为课程内容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网络教学技术是现今计算机技术辅助外语教学中很常见的一种形式,此种教学主要利用网络完成外语教学,具有便于及时反馈教学体验与拉近学习距离的特点。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时间与地点,针对自身学习情况与教师进行远程沟通[8]。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语言环境是重要的保证,学习材料、交流任务、语言输入等属于语言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网络协助学习、辅助教学、自主学习以及远程学习等方式。随着我国网络教育的发展,很多高校都设置了网络课程,涉及到更多的专业,高校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选择符合符合自身需求的网络课程。借助网络课程,通过人机对话实现和教师的远程互动,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和学习反馈。

(四)体验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主要是将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学习同和,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合作学习和课内外学习有效结合,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借助体验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轻松、高效的课堂学习环境,为体验学习奠定基础。同时,结合教师的有效指导,借助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活动,保证学习活动有效开展,借助体验式学习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加深学生外语学习体验。借助数字化技术辅助教学,为外语教学活动提供科学化交流平台,丰富学生课堂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外语学习能力。

(五)动态化教学模式校园网是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方式之一,动态化教学模式是以数字化教学模式作为基础,推动高校外语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和水平。在校园网动态化教学中,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随时登录校园网学习平台,制定完善的学习计划,利用学习软件和资源开展针对性学习,及时了解学习精度,调整学习方式,保证自主学习效果。同时,可以借助网络进行追踪、监控以及评价,及时了解学生情况,纠正学习中的问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具体的的校园网动态化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动态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自主学习方式,开展更加自主的学习过程,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借助数字化教学模式,丰富校园网络外语教学资源,构建高效外语教学课堂,提高学生外语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