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培汇报材料

国培汇报材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培汇报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培汇报材料

国培汇报材料范文第1篇

——贵州省国培计划项目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麻江县教育和科技局

2011年9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师专业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尽快提升教师素质已成为目前我县教育的当务之急。在资金短缺的形势下,我县教师培训工作迎难而上,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对国培计划工作给予了充分的支持。

通过实施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紧缺学科培训、实验教师培训、远程培训、置换脱产研修“国培计划”项目,给我县教师培训工作带来了生机,通过一年的国培工作,我县中小学骨干教师专业水平、教学及教育科研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尤其在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中管理到位,特色凸显。现就我县在国培工作中一些做法作简要汇报

一、健全组织,加强管理,确保项目工作顺利开展

1.为确保我县“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项目顺利完成,成立了以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国培计划”项目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教师培训中心,具体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为顺利推进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为加强管理,使项目取得实效,县教育和科技局出台了《麻江县“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方案》,对培训原则、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组织领导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将国培项目培训列为县教育2010年重点工作之一,纳入“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同时下发了《麻江县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学校必须把“国培计划”纳入常规工作,列入局对学校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参培教师返校研修过程中必须在所在乡镇进行推广使用,真正起到骨干示范作用;凡培训未合格的教师,一律不得参与各类评先评优。从而在制度上为培训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合理选送,协作沟通好,培训有实效

1.合理选送,力求有效。参培教师先由各乡镇进行推选,然后由县国培计划领导小组进行审核,遴选在校本研修中发挥辐射作用的骨干教师参加置换脱产研修。选定8所初级中学和8所中心小学作为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学校,并选出优秀教师担任各学科实习生指导教师。

2.妥善安排,解决参培教师的后顾之忧。培训期间,县国培计划项目领导多次到置换研修项目高校了解置换教师的学习生活情况,解决置换教师生活上的困难,使其能够安心学习。

3.信息反馈及时,协作沟通好。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我县“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办公室与置换研修项目高校互通有无,随时了解置换教师的学习进展情况,双方及时反馈并解决培训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正因有了顺畅的协作沟通,培训工作得以圆满结束,送培教师全部合格。

三、管理精细,服务周到,实习生安心顶岗。

1.县国培项目领导小组与置换研修项目高校做好对接,共同重视研修顶岗培训工作。对置换到我县实习的大学生,为了保证到我县以后能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县教育和科技局要求所有学校必须安排好相应的工作任务;必须安排好顶岗实习生教学工作;必须安排好顶岗实习生的食宿问题,考虑好安全问题,给顶岗教师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

2.指导针对性强,实习生进步快。各学校给顶岗实习生派遣帮带教师,亲自展开教学实践。同时安排担当实习班主任,了解学生、锻炼他们管理课堂的能力,促进教与学的互相进步。

3.片区互动有特色,参与师生获双赢。2010年12月,在我县谷硐中学开展了“片区互动”教研活动,活动由离岗培训教师、顶岗实习生,未参加培训教师、专家等开展上公开课、示范课、评课及专家点评方式进行。此次活动特邀专家:贵州省教育厅教科所杨主任,贵师大吕教授和贵师大段教授作现场指导。活动的开展使教师与专家零距离的接触和切磋,汇集了智慧,达成了教学上的共识,使师生双赢。

4.注重过程监管,确保培训质量。县国培办成立了考核组,对“国培计划”置换研修项目学校及个人进行了过程性检查与考核。共收集教师离岗研修个人总结或培训心得50余篇,跟岗研修报告48份,并建立了培训档案。

四、通过置换脱产研修,即顶岗实习生的教学实践、离岗教师到高等学校高级研修,达到了双方共赢。

1、提高了实习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工作协调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特别是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离岗研修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能力明显提高。

3、48位教师作为“种子教师”,承担了二级培训任务,并在各自的岗位发挥了骨干示范作用,特别在校本研修过程中,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全体教师,使本校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升。

4、置换脱产研修解决了教师“工学矛盾”。

5、拓宽了高校培养师范生的渠道,切实解决了实习难的问题。

五、培训工作展望

通过“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实施,解决了多年来教师的工学矛盾,培养了一批“种子”教师,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和“火种”作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实践证明,置换脱产研修效果好,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是一条有利于教师、师范生共同发展和提高的有效途径。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县将继续加大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在岗教师实践学习的指导力度,全面提升我县教师素质,从而促进麻江教育的跨越发展。

国培汇报材料范文第2篇

本刊讯7月20日,《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技术细则》(送审稿)(以下简称《细则》)专家审查会在北京国谊宾馆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基建与装备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有关领导和来自设计院、科研院所、高校、医院的专家及业内知名媒体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

《细则》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批准列入部节能省地型建筑专项工作的项目,并委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牵头,会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清华大学、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9家单位共同组织编写。《细则》是在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框架下,为贯彻落实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及要求,积极探索我国绿色医院建设及发展模式,引导《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医院建设领域的推广与实行,有效促进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目标与要求的绿色医院建设为目标而组织编写的。《细则》包括9章,即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其中,第4章至第9章每类指标均分为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绿色医院建筑应满足所有控制项的要求,根据满足一般项和优选项的项数,划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共三个星级。评价分为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两个阶段,规划设计阶段在施工图完成后评价,运行管理阶段的评价在运行一年并达到设计规模后进行。

会议组成了以袁镔教授为主任委员,汪维教授级高工、方天培研究员为副主任委员以及来自绿色建筑、医院建设方面权威专家组成的《细则》审查委员会。审查委员会在审阅《细则》的基础上,听取了编制组的汇报,经过认真细致地分析和讨论,一致认为《细则》内容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送审资料齐全,总体思路合理,层次清楚,技术内容实用;根据医院建筑的特点,使医院建筑在满足建筑功能需求和节能要求的同时,突出了医院建筑的特性和人文关怀;总结和借鉴了国内外绿色医院建筑评价经验,为绿色医院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提供系统规范的指导,为绿色医院建筑的评定提供明确的技术依据。审查专家建议《细则》进行修改和完善后,上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卫生部,批复后尽快实施。

国培汇报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桉树;组培;无纺布袋;移栽技术

桉树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速生树种代表,拥有着十分强的适用性、高产量以及栽培期短等特点而被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我国的南部地区,已经被确定为重点发展的种树。然而由于以往进行桉树组培苗移栽都是用红心土作为媒介,这就往往造成移栽苗木及植树造林时无法达到理想效果。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使用木屑、椰糠、泥炭土作为桉树组培苗的轻型基质,在大量的研究和反复试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了适合桉树组培苗生长的最优配方,现汇报如下: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试验地设在博白林场林科所。该地处于北回线以南,东经109°22′~110°17′,北纬21°39~22°30′。属南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9℃,≥10℃年积温7994℃,极端低温0.5℃,极端高温38.9℃,年均降雨量1758mm,相对湿度80%左右,年无霜期350天。

1.2 组培苗

本次试验所选择的的组培苗属于尾巨桉DH32—29无性系,每个育苗托放营养杯为100个。选择的苗高范围在2.0 cm~2.5 cm,2~4条根/株、叶片舒展正常,树苗的叶片不存在愈伤组织,并将出现污染、枯顶等不良现象的组培苗予以排除,在经历10d左右的炼苗之后,对组培苗根部的培养基进行清洗,然后用1000倍多菌灵溶液进行消毒5分钟。

1.3 基质准备工作

本次试验所选择的基质为南方常见的木屑、椰糠,都是分别淋水沤制3个月和泥炭土,进行正交设计时,依照L9(34)标准,制成不同形式的基质,经机器生产(7*11cm)的无纺布营养袋,每个育苗托放100个营养袋,3个重复,每个重复随机排列,基质在移栽前12小时用0.2%高锰酸钾消毒,清水淋透后组培苗移栽。具体的基质混合依照表一、表二进行。

1.4 调查因子 苗木移栽成活率,苗木移栽成活率=苗木移栽成活的株数/移栽总株数*100%;苗木的高度;苗木的生长势,苗木的生长势用目测法测定。

1.5 测定时间 苗木移栽成活率、苗高及苗木生长势在苗木移栽65天后测定。

1.6 苗木的管护 根据以往总结的经验,实验的苗木进行统一的肥水管理,移栽前,基质全部淋透水,移栽后雾状水定根,1-10天喷1次的雾状水/天,10-30天淋水1次/天,30-60天淋2次/天;移栽7天后进行第一次施肥0.1%的尿素+0.1%的速溶复合肥,之后每隔7天施肥浓度按0.05%递增,复合肥浓度最高到0.3%,尿素连续施3次后就不再施,每周喷杀菌药1次。

2 结果

本次试验所得的结果如表三所示,其中表三代表的是实验中不同方案的苗木成活率,苗木高度和苗木长势。通过对比观察,可以得出,方案1在组培苗的成活率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成活率为95%。(见表三)

3 讨论

3.1 苗木移栽成活率的比较

移栽成活率水平如何是评价桉树轻型基质组培苗培育技术科学与否的重要标准,也是能否降低育苗成本的核心指标,从本次试验结果的R值看,三种因素对桉树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主次关系A-C-B,各因素较优的处理为A1B1C1,A因素对幼苗移栽成活影响最大,并随着A的增加而成活率降低,当不加木槺,只采用椰槺7份和泥炭土3份时苗木成活率高达95%,而采用A:B:C=4:7:2时苗木成活最低68%,这说明当木槺和椰槺同时加量而泥炭土不加量时会影响苗木的成活,因此,当木槺椰槺的份量大而泥炭土不随着增加时,对桉树苗木移栽成活率的影响最显著。

3.2 试验处理对苗木高生长及苗木长势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在泥炭土比例不超过40%时,随着泥炭土的增加,苗木高度也随着增高,生长也最快,组培苗幼苗移栽65天,苗高达16.4cm,而且叶片浓绿,生长旺盛,生长在椰槺和木槺份量大泥炭土份量低的基质时,苗木生长缓慢,叶色容易变黄或红,原因可能是泥炭土多时,提高了基质中的N元素及其他营养元素的含量,有效促进苗木的高生长。反之苗木因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份而导致生长不良。

3.3 在全面的分析此试验使用基质各不同组成部分对组培苗的相关指标的影响程度后,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即:在进行桉树组培瓶苗移植过程中,应当选择相应的配方,倘若为了获得较高的成活率,那么3种物质的比例应该是:木屑0份,椰糠7份,泥炭土3份。倘若想要达到相对较好的高生长为目的的,那么配方则应选择以下方式:木屑0份,椰糠5份,泥炭土3份。对于一般的生产企业来讲,要控制的不仅仅是生产的成本,还有基质的实际质量,鉴于椰糠与泥炭±这两种基质在价格方面相比,泥炭土高于椰槺,因此在经过仔细的权衡和分析之后,本次试验选择木屑0份,椰糠7份,泥炭土3份,将其确定为轻型基质组培苗生产过程中最佳的使用配方。研究还证实,选择此种配方的移栽成活率可以达到95%以上,是较为理想的基质配方。此外,通过观察、对比高生长和苗木的长势,还能够得出,在该配方的试用下,每株苗木高度和长势的平均水平也是在所有方案中处于中上水平的。更为重要的是,在本方案下每个基质重量十分轻,每个营养杯仅仅在20g左右,这对于苗木上山造林来说,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建议,在实际的移栽的桉树组培苗过程中,可以依照选择木屑0份,椰糠7份,泥炭土3份的方案进行使用。

参考资料

[1] 罗火月.桉树组培瓶苗轻型基质移栽技术研究[J].福建热作科技.2012(04):197-198.

[2] 魏巧文,魏润鹏.桉树组培瓶苗繁殖及生长性状的无性系变异[J].林业实用技术.2009(03):102-103.

[3] 高丽琼.根太阳对几种桉树组培瓶苗生根的影响[J].桉树科技.2009(01):179-180.

国培汇报材料范文第4篇

作者简介:陈小菊(1971―),女,广西贺州人,贺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摘要:笔者在看到师范生顶岗置换实习工作优点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指导教师指导不力、同伴交流不受青睐、听课评课流于形式、实习生从教意愿减弱等,从而提出了完善指导体系、鼓励实习生多参与教研活动、加强岗前培训等建议。

关键词:顶岗置换;师范生;实习;调查;思考

“顶岗置换”实习模式是“师范生以全职教师的身份到基础教育薄弱的学校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教育实习,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原先师资薄弱学校的教师替换出来,让其进入高等师范院校进行一段时间的重新学习和深造,以补充自身知识的不足”。教育部2007年7月5日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师〔2007〕4号),许多高校纷纷进行了师范生顶岗置换、实习支教的实习模式创新改革,并由当初的零星试点变成如火如荼地开展,这种全新的教育实习模式既可让师范生全职顶岗,获得充分的锻炼,又可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提供帮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基础教育薄弱等问题,可谓一举两得,互惠双赢。然而,师范生顶岗置换实习工作在彰显它的优越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引发人们去思考、完善。

一、调查发现师范生实习遇到的问题本课题组针对2014年秋季学期贺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方向的顶岗支教实习生进行调查,旨在通过调查发现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高师范生实习质量。本次调查对象为贺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2010级小学教育方向顶岗支教实习生53人,发放问卷53份,收回问卷48份,回收率905%。实习学校皆为贺州市辖区内各镇中心校与村小,均为农村小学,同一学校内基本安排2~6名实习生,且组内成员同性别。调查结果如下。

1指导教师指导不力

指导教师在这里是专指实习基地指派指导实习生的教师,一般都是置换出来参加“国培”“区培”项目的教师,并颁发有正式聘任书,实习生顶替该教师的岗位,管理该教师的班级,被置换的指导教师在参加“国培”项目前通常会细心地为实习生解答问题,并在经历一个月的培训后回到实习学校和实习生交流心得。在此期间,实习学校会临时指派另一名教师来指导。

提及指导教师对实习生专业成长起到多少作用时,请实习生为指导教师对自身专业成长的作用从0到9打分,打分越高作用越大,0代表完全没用,其中4~5是中性区间。63%的实习生打分在6~9之间,也就是说63%的实习生认为教师指导对自己的专业提高有作用,认为没用的占13%,认为一般的占239%。当问及作用不大的原因时,实习生反映参加国培的指导教师只和实习生在国培课程开始前三天左右在实习学校做工作交接,之后国培的两个月里会有一个星期回实习学校和实习生交流学习工作情况,相处时间不多,交流不够。而实习学校里的另一位指导教师是国培老师离开实习学校后临时安排的,他们管理或任课的班级和实习生没有直接联系,对实习生的工作情况不会表现出太多关注。指导教师不会多次听、评实习生的课,对实习生的备课没有进行针对指导,如学科专业知识、课堂教学技能这样在课堂教学里容易出“小问题”的方面更指导不到位。

2同伴交流不受青睐

同所实习学校的实习生在教育实习的两个月里同吃同住,他们互相帮助、分享信息、交流经验。实习同伴是大部分实习生在教育实习期间遇到困难时首先选择去寻找帮助的人之一。与指导教师相比,实习同伴间相处时间长,而且作为同所高校的同年级学生,身份相同,交流随意。但是,因为相处时间长、交流自由,容易产生纠纷。

请实习生为同伴交流对实习生专业成长的作用打分。实习生认为同伴交流对专业成长有用的占645%,认为没用的占89%,认为一般的占266%。当问及原因时,在访谈的实习生中就有一半人表示和实习同伴有过矛盾,甚至有冷战的经历。许多实习生因为来自不同班,没有生活在一起过,教育实习两个月的相处需要一个磨合期。而且一些曾经参加过院系学生会的实习生,容易过高估计自己的个人能力,对待其他实习生表现出一种“官范儿”,妨碍了实习同伴的交流。教师在其专业实践中大多处于孤立状态,但就教师的发展而言,其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并不完全依靠自己,而是从其他人那里学到许多的东西。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们不断地通过交流、分享、讨论、沟通等方式来完成的,因此共同分享、互相观摩、讨论交流,是实习生提高专业水平的重要学习方式。

3听课评课流于形式

乔伊斯和肖沃斯曾经对两组在职培训教师做对比研究,发现在受训的同时开展听课活动的第一组教师当中75%可以在日常课堂中有效应用所学的理论与技能,不开展此活动的第二组只有15%的教师有同样表现。这充分地说明了听课评课的重要性。

请实习生为听课评课对专业成长的作用打分。最终认为有用的学生占711%,认为没用的学生占89%。

从访谈中了解到,部分实习生对待听课评课的态度开始是积极的,但由于实习学校一些教师因种种原因,并不乐意有人来听课,所以会婉言拒绝实习生来听课,这严重挫伤了实习生听课的积极性,几次下来实习生就不再主动提出听课的要求了;加之实习生也害怕教师挑出自己的缺点,心理有所顾忌,因此部分实习生甚至没有达到学校规定的最少十节听课任务。有的实习生到实习快结束的时候匆匆听几节课,或者将自己的听课记录和其他实习生互抄。

4从教意愿减弱

通过“顶岗置换”,实习师范生的从教意愿有56%明显增强(见下表),但仍有44%的师范生从教意愿减弱。

顶岗置换实习对师范生从教意愿的影响(%)

提高程度增强没改变减弱不确定比例5622166师范生从教意愿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实习生从教意愿淡薄,献身农村小学教育的意识薄弱。这与师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关系,许多师范生受当今追求权利的价值观影响,再加上目前教师队伍紧缺的都是农村边远地区,生活环境艰苦,许多师范生虽然读教师教育专业却没打算去农村当教师,宁愿在县城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鉴于此,培养师范生的从教信念成为高校教师教育中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二、提高师范生实习实效性的建议1完善指导体系,加强对师范生的有效指导

目前的顶岗置换实习更多地把实习生定位为全职教师,虽然有较多的教育教学锻炼机会,看起来像是可以更快地适应教师角色,可实习生毕竟还是学生,还处于学习之中,更多地需要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导,由于少了实习必要的观察学习和指导教师的针对性辅导,使得师范生更多的是靠自我摸索、实践,使实习生走了不少弯路,造成实习时间花了,但效果并不理想。

我国台湾学者王秋绒认为:“教育实习能否发挥教育功效,并不在于其经验时间的长短,而是要问是什么样的经验,要用什么样的方式运用这些经验,才可能使经验产生拓展教育智慧与引导合理的实施方法的价值。”实践经验对实习生的成长只是必要,而不是必然的。加强对师范生的有效指导,不仅是高等师范院校的责任,也是实习基地的责任,同时也是地方政府的责任。构建高校、实习基地、政府三方共同配合的指导体系,整合高校、实习学校、政府三方的人力资源,选派合适的指导员,发挥各方的专长,以求三方形成合力,促进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一方面,严格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拔机制。另一方面,高校与教育局共建实习支教督导小组,对指导工作进行督导评价。督导小组要经常深入实习学校了解实习指导情况,实习结束后组织有关人员对实习指导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并汇总材料反馈给有关部门,不断提高实习指导水平,共同促进师范生教师素质的提升。

2鼓励实习生积极参与实习学校的教研活动

实习带队教师要关注实习生的实习情况,鼓励实习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向带队教师汇报,及时反馈实习情况。带队教师和实习学校沟通,请实习学校给予实习生更多学习、观摩、参观的机会,参与实习学校的各项教研活动,如公开课、听课评课、教学研讨会等。实习生观摩不同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多名教师交流讨论,促发实习生对自身教学的反思。鼓励实习生向实习学校里的优秀教师学习,以该教师为榜样,学习其教学与班级管理的技巧,并经常和实习学校的各位教师对话讨论,吸收多元的教学观点。

3加强实习生岗前培训

提高实习生的岗前培训质量,在教育实习开展的一个月前对实习生进行教师职业思想教育与教学技能训练,严把出口关,杜绝形式主义。通过此岗前培训提高实习生的专业素养,以实现实习中指导教师和实习生的师徒合作。

对岗前培训,提几点建议:

(1)岗前培训时,加强实习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共同拟订教学方法、教学计划、教材研究、备课和作业设计,培养实习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2)岗前培训时,尽量模拟当前实习地区多数小学的教学环境,以期实习生更快适应实习学校教育教学活动。

(3)岗前培训时,鼓励增加指导教师和实习生之间的听课评课次数,及时发现自身缺陷,交流心得,虚心求教。

顶岗置换实习解决了师范生实习难、教学实践薄弱的问题,实现了师范生培养与农村小学在职教师培训需要的零距离对接;解决了师范生主体意识差、缺乏社会经验的问题,有助其正确价值体系的形成;解决了农村小学师资定岗定编、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时间参加培训的问题。实践证明,顶岗置换实习的过程既是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获得提升和锻炼的过程,也是其教师职业意识、情操、人格品质得到磨炼和提升的过程。因此,要建立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实习学校之间相互协作的体系,多方合作,提高师范生实习的有效性,从而达到互惠双赢。

参考文献:

〖=1〗张天明.实习支教研究综述〖=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02).

国培汇报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333研训”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5)05-0058-04

为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精神,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了中等职业教育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培训项目。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和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自2012年起联合承担了医药卫生类护理、药剂等相关专业的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培训工作。近4年来,先后开展了四批为期6个月的企业实践培训活动,来自9所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含五年制高职学校)的45名青年教师参加了培训。目前,已有25位青年教师完成了该项目的培训。基地学校、基地企业与学员学校(校-企-校)联手实施“一本手册、两位导师、三方管理、四个阶段、五项考核”,共同建构护理、药剂等相关专业青年教师企业实践“333研训”模式,取得了显著的培训效果和引领示范效应,该项目在2013年、2014年连续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优秀项目”。

一、“333研训”模式的依据

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是丰富企业经历、强化职业技能、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和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法和路径,已成为社会共识,并受到各界高度重视。但是,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相对薄弱,诸如“企业实践的目标任务不明确,个性化不足、针对性不强,企业与院校联动不够、管理和考核不力,教师企业实践成果不能及时有效回馈教学”等问题,直接影响了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和有效性。“333研训”模式从实际出发,以确保培训质量为归宿,充分发挥培训学校、企业单位、送培学校的合力,优化、完善了培训过程,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三方通力合作是提高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实效性的前提。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是一项跨界、开放、互动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校-企-校三方领导的高度重视并真正给力,也需要校-企-校三方管理团队的精诚团结并真正协力,还需要“一徒双师”的教学相长并真正努力,更需要校-企-校三个方面及领导-管理-教学三个层面上交互联动、相互理解、通力合作,有序、有力、有效地开展相关工作。

(二)“三标”连环是提高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针对性的关键。一是示标:校-企-校三方联手共同为参加企业实践的青年教师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和考核细则。二是达标:“一徒双师”三方紧紧围绕个性化培训方案,以任务驱动形式开展工学研训系列实践活动。三是测标:校-企-校三方依据考核细则对青年教师实践情况进行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成果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评价,[1]使示标、达标、测标连环合拍。

(三)“三元”贯通是提高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可操作性的保障。建立以目标责任管理为主体,责、权、利“三元”统一的有效执行责任体系,是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有效性和长效性的根本保障。在这个体系中,执行主体明确,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明确,工作措施明确,完成进度明确,考核标准明确,惩奖细则明确。校-企-校三方的分管领导、主管部门、具体指导教师和实践教师的三级责、权、利高度统一,贯穿于企业实践管理的始终。

二、“333研训”模式的内涵

三方联动。建立由校-企-校三方互动的联合体,共同研制实践方案、共同遴选指导教师、共同确定实践内容、共同制定实践制度、共同组织实践教学、共同开发项目课程、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共同研发技术标准、共同评价实践效果、共同分享实践成果。

三维并举。从专业实践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三个维度重点培训参加企业实践的青年教师。通过任务驱动、专家引领、团队合作、工学交替、研训一体方式,将微型课程开发和课题研究贯穿于企业实践的始终,将企业实践资源有效整合为鲜活的教学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及时转化为课程教学能力,在有效提高青年教师“双师”素质的同时,提升了创新能力,凸显了企业实践的针对性、应用性、学术性和创新性。

三者共赢。通过“三方联动”和“三维并举”, 促进学员在提高“双师”素质的同时,具有“三能”:能运用理论知识,能进行实践操作,能开展科学研究;指导教师(基地院校和基地企业)在指导学员工学研训一体化的过程中,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提高了带教能力和科研水平。校-企-校三方在共创培训资源、共享培训成果中,提高了质量效益和社会美誉度,有效实现学员、指导教师及单位(校-企-校)三者共赢。

三、“333研训”模式的实施

(一)一本个性化实践手册。为每一位学员研制了一本个性化专业实践手册,内容包括实践指南、规章制度、培训方案、日程安排、阶段工作记录和考核意见等。其中,培训方案是根据学员学校对学员企业实践的具体要求,结合学员的学历结构、专业背景及课程教学等情况,由校-企-校三方共同研究,量身定制“一人一方案”。方案涵盖了实践技术项目的内容、流程、标准及考核细则,明确和规范师徒教学双边活动,并在实践前一个月发放到学员及其导师手上。以《专业实践手册》为抓手,辅以学员的《专业实践日志》、《专业实践教学记录》以及导师的《专业实践带教手册》等过程性文本材料,科学规范地实施培训项目。

(二)两位导师双重指导。为每一位学员选聘职业素养较高、工作经验丰富的临床和教学导师2位。根据学员学校对学员企业实践的具体要求及学员基本情况,由基地学校和基地企业共同研究,分别为每位学员遴选出能满足个性化培训的双导师,并将导师的相关信息反馈给学员学校,供学员选择和确认,实现“一徒双导师”。双导师密切沟通与交流,在实践之前为学员量身研制个性化培训方案,在实践全过程中以“师带徒”的形式悉心带教和务实指导,共同开展临床护理新技术的应用、专项课题的研究、微型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在关注学员实践、关心学员生活、关爱学员成长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三)三方携手责任管理。校-企-校三方都明确教师企业实践项目的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人,成立了项目管理联合体,明晰三方的责、权、利,实现“三方共管理”。通过师徒结对、开班典礼、中期汇报、结业典礼、课题开题及结题等活动形式进行定期研讨交流;通过QQ群、电子简报等网络平台开展及时广泛的融会贯通,联合开展指导教师遴选、培训方案研制、管理制度制定、技术标准研发、专项课题研究、微型课程开发、实践教学组织、实践效果评价及成果分享,积极探索校-企-校融合发展的机制。

(四)四个阶段工学研训。将青年教师企业实践有机划分为热身、实战、转化、反思四个提升阶段,明确各阶段提升的项目内容和要求,通过任务驱动、专家引领、团队合作,将微型课程开发和专项课题研究贯穿于企业实践的始终,以研促训,研训一体,实现“四段研促训”。第一阶段(1周):学员在基地企业经历开班典礼的洗礼,感悟企业实践的意义;接受职教专家和医院专家临床实践岗前培训,加快角色转变;举行师徒结对仪式,明确和细化临床专业实践、专项课题研究、微型课程开发及实施的双边工作任务;参观医院和考察当地城乡情况,用临床工作的严谨态度和“华西精神”勉励自己求实务真,提升职业素养。第二阶段(17周):学员在基地企业的临床导师指导下,根据个性化培训方案的要求分科顶岗轮训,体验医院文化及先进护理理念,熟悉护理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熟练主要岗位操作技能;学习临床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查找文献,搜集临床护理案例、视频、图文资料;开展中期汇报和课题开题活动等。第三阶段(5周):学员在基地学校通过专家引领、任务驱动、教学导师的帮助,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微型课程开发和实施为主线,将在基地企业实践中获得的临床护理情境案例及护理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回馈课堂教学。第四阶段(1周):学员回到各自学校开展实践技能及教学、课程开发与课题研究等方面的成果汇报展示,通过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如何成为优秀的护理职业教育教师,实现自我总结与反思。之后,结合自身教学岗位实际继续在双导师的指导下深化课题研究,做好结题准备工作,结题于下一年度项目实施的第一阶段,为后续学员的企业实践提供借鉴和示范。

(五)五项考核评价效果。由校-企-校三方共同对学员的企业实践情况实施综合性评价,突出实践技能、职业素养、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及专业教学综合能力五个重点,强调过程性、成果性及创新性。第一、二阶段由基地企业根据护理行业标准重点考核学员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占比60%;第三阶段由基地学校重点考核学员的课程开发和实践教学能力,占比30%;第四阶段由学员学校重点考核学员的专业教学综合能力,占比10%。依据考核成绩,按照10%比例评选出优秀学员。

四、“333研训”模式取得的主要成效

参与“333研训”学员的“双师”素质普遍获得较大幅度提升。课题组分别在学员完成企业实践回到教学岗位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显示:25位学员及其所在学校一致认为,参加国培项目后的青年教师的综合素养有显著提升,[2]她们很快成长为学校教学团队中的核心力量,并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显然,参训教师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和素养,而是思考、思维能力,尤其是评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将受益终身。目前,她们正在各自学校的教学岗位上分享和推广企业实践的成果,积极营造护理工作情境,努力回归护理职教本真,切实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

(一)建成了优秀的校-企-校联合教学和管理团队。校-企-校三方在联手实施国培项目过程中,积极倡导“责任明确、措施准确、细节精确”的工作作风,精心设计每一项教学和管理流程,精准把握每一个教学和管理细节,精心做好每一项教学和管理工作。教、学、管三方互为依托、相得益彰,营造了和谐、稳定、有序的互融互动氛围,组建了优秀的校-企-校联合教学和管理团队,有效推进了培训教学和管理的精细化,在提高了培训效果和品质的同时,也提升了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胜任力。

(二)探索了校-企-校融合发展的路径。培训理念、机制、文化的交流、互动和创新,催生了校-企-校联合体的雏形,初步建立了管理共同体、师资共同体、专业共同体、资源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与产学研共同体,探索实践了校-企-校“共创培训资源、共享培训成果”的融合发展路径。

校-企-校联合体的基地企业将用人标准、管理文化及医院的发展前景直接传递给职业院校及教师,为其培养符合岗位要求的准护士,同时获得规范管理学校文化,提升了医院教学科研能力和知名度。学员学校不仅获得参培教师的“双师”素质的提升,还通过交流共享平台分享所有教师企业实践的成果。如每个学员已形成的“十个一”物化成果:“个性化”培训手册、临床实践日志、实践教学记录、研究课题、微型课程、前沿护理技术实践教学录像、护理临床情境案例、职业生涯规划书、论文及导师指导手册等,及时有效地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标准与用人标准的对接、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的对接、教学过程与临床工作过程的对接,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了学校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基地学校在密切校企-校校合作、搭建交流学习平台、开发共享教学资源库、指导学员转化企业实践成果中积累了宝贵的师资培训工作经验,提升了办学综合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三)产生了示范引领效应。“333研训”模式的建构,切实提高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青年教师企业实践质量,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不仅得到了参培学员及其学校的一致认可,也得到各级领导、众多专家以及兄弟院校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极大地调动了青年教师及职业院校和企业参与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的良性循环态势。2013年以来,该项目连续被评为“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优秀项目”,被列为江苏省教育厅重大研究课题的子课题。该成果先后在全省专题工作会议上大会交流4次、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研讨会报告3次、省高职师培基地和项目负责人培训讲座2次。2014年分别在教育部、省教育厅开展的专项工作调研会上主题发言,该模式得到领导、专家的肯定和好评,认为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333研训”模式的建构有效提高了中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的质量,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为全面推进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素质提升探索了有效路径。特别显著的是,参训学员在训练后回到工作岗位后,无论在省“两课”评比、省信息化大赛、专业技能大赛,还是在精品课程建设、教科研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完善中职护理青年教师企业实践“333研训”模式,还需要在政府主导性、企业主动性、职业院校主体性等作用下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为进一步提升护理职业教育教师素质及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季宁东.企业实践: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J].江苏教育研究,2013(4).

[2]赵文平.“双师型”教师的人才特征分析[J].专业技术教育,2014(19).

The Construction of "333 Training" Mode of Enterprise Practice

for Young Teachers in Vocational Schools

JI Ning-dong & ZHAO Jing & HOU Jie

(Jiangsu Nursing Vocational College, Huai'an 223300, Jiangsu Province)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船检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人民调解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上海医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