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贷风险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随着校园信贷消费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信贷消费信用问题也日益突出,对校园信贷市场的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我国信贷消费市场并不是特别成熟,大多提供校园信贷的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文章将从四个方面浅析校园信贷市场中企业普遍存在的风险管理问题,为信贷市场的完善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校园信贷;个人信用;风险管理
近年来,校园信贷的信用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移动支付在大学生中的逐步普及,使得信贷消费快速风靡全国高校,但高校学生信贷消费信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若把信贷过程看成双方博弈,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企业则处于劣势地位,加上企业信用贷款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信贷风险进一步增加。
一、校园信贷发展现状
当今时代,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对于新产品和新概念有浓厚的兴趣,崇尚个性,追求变化,并且消费过程中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依附性强。然而大学生缺乏消费规划意识,消费过程中不能做到理性思考,并且消费经验匮乏,尤其是大部分人在大学校园已经脱离了父母的监督管理,消费的行为不再受到约束,因此大学生信贷消费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因为大学生信贷消费行为复杂性、冲动性、多样性的特点,导致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时需要承担一定风险。而目前传统银行贷款模式僵化,网络贷款规模迅速膨胀,民间借贷质量又参差不齐,并且企业信用贷款风险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使得校园信贷风险管理存在许多问题。
二、校园信贷放贷方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一)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
因为校园信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依旧存在在借贷双方中,导致企业很难真实把握大学生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同时无法随时掌握大学生的可支配金额的变化,而且企业也没有办法观察到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所以就无法事先预测到大学生是否会违约,而这种不确定性就会导致信用风险的存在。
(二)企业缺乏对校园信贷信用风险进行管理的动力
企业的运营管理体制不健全,且监督机制不完善是造成这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部分企业例如京东、分期乐的主营业务不在通过信贷服务获得差额利润,他们提供校园白条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营业收入;另一方面,客户拖欠贷款,企业也没有较为有效的追究措施,往往靠有损个人信用的威胁。所以企业本身不注重信用风险的管理,考核的指标也往往只是考虑赢不赢利,而忽略了信贷的风险和损失,缺乏管理动力。
(三)企业在校园信贷消费管理的控制机制不完善
尽管近几年来我国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慢慢重视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大多采取审贷分离、统一授信以及对学生进行信用评估等手段,有的企业还建立了风险管理部门,投入了这么多可风险管理的功效不明显,坏账率仍然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还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第一,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控制部门不够独立,且权威性不足,企业也没有真正认识到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第二,实行岗位责任制的企业,这一制度的执行还是不够严格,并没有清楚地将责任和权利划分到每一个人;第三,比如会计以及财务这些辅的管理制度还没有真正做到公开透明,还需要再次完善,信息化建设的脚步也相对落后;第四,有很多业务范围很广的企业,由于自身的管理链过长,导致企业信息流通缓慢,所以上传下达的效率太低,企业控制能力差,也就造成了信用风险。
(四)企业在校园信贷风险管理的经验和技术落后
在我国,很多企业在对大学生的信用进行初始认定时只要求你出示身份证、学生证等基本证件材料,企业也很难了解到一个学生是否遵纪守法,无法对信用状况进行评估,况且还没有正规有效的渠道和程序去进行调查。同时企业在信用贷款发放上表现出来的重放轻管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企业在收取了你的资料后就会决定是否给你贷款,而且发放后也没有制定出一套相对应的管理措施,对大学生的可支配收入情况没有相应的跟踪和监控手段,所以如果借贷大学生的可支配金额发生重大变动造成无力还款,企业也不能及时得知,更别提对大学生的品德、信用以及贷款偿还能力的动态变化的掌控。企业有的只是一些较为笼统且效果不佳的管理制度,不能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实际操作性差。书面上反映的问题往往是企业内部在界定责任时的唯一依据,往往进行简单处理,一般就按照材料情况谈贷款。总之,各家企业既缺乏大学生动态信息的来源,也缺乏一套针对大学生的信用评价体系,所以没有办法做到多全方位并且动态地核对收集到的大学生的信息材料。
三、加强校园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根据目前校园信贷处于的两难境地来看,我国必须加快规范我国个人信用征信体系,规范对个人征信服务机构的管理,同时加快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建立有效的个人信用报告制度。企业也要设计一套适合自己的信用评价体系,选取一定的指标,构建针对大学生的信用评价体系,科学准确地对大学生进行个人信用评估,从源头上减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企业健全校园信贷贷后信用风险控制机制同样势在必行,要有自己的校园信贷信用风险转移机制,将信用风险造成的损伤控制在最小。
只要我们针对当前信贷消费市场问题对症下药,积极采取对应的措施予以改善和调整,建立起针对高校学生的信用评价体系,引导树立以“信”立“贷”的观念,实现良好大学生信贷消费生态环境的营造,从树立信贷消费理念,构建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完善信贷消费法律体系等角度入手,使得大学生信贷消费在规范化和法律化的背景下开展。同时企业加强监管,完善信贷风险控制机制,提高风险控制的技术,加强借贷双方信息的对称性,我国大学生信贷消费市场定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英,任慧英.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教育对策的几点思考[J].社科纵横,2008(11).
[2]孙浩.对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2011(02).
[3]祁问雪.我国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1.银行信贷投放行业和领域过于集中。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银行信贷投放领域比较集中,已经开始出现负面影响,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同时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难度也被大大的提升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金融领域中的发展历史较短,很多的经验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因此国家制定出台较多的政策引导银行信贷投放行业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供求变化取决于市场因素,很多经济管理问题不能被彻底回避,这就给我国的银行信贷工作带来困难。目前我国的银行信贷投放行业多集中在房地场行业、通讯行业以及制造行业,在这些行业中房地产行业的银行信贷投放最为集中,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中吸引了较多的信贷资金进行投资,如果对房地产行业的投资价格期望太高,又没有严格的宏观调控使投放指数回归到合理的水平,同时银行不断为房地产行业提供个人信贷势必会加重风险。
2.对于信贷违约风险出现的概率缺乏准确估计。我国对于银行信贷违约风险的评估能力较低,首先我国的银行信贷对客户的评级方法比较宽泛和粗糙,信贷客户的等级结构划分不够明显,评级的程序划定以及信息的收集方法比较落后,这就使得我国的信贷管理总体设计结构出现问题,影响了信贷行业的正常的发展。我国银行信贷管理部门对于信贷客户的级别划分较为粗糙,主要表现在对客户信息的了解不够彻底,信息获取的渠道比较单一,级别的分类过简单,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就使得我们在计算信贷违约率的过程中不能够获得准确的数值,进而使得在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下无法很好的实现对信贷风险的回避,很难通过经济政策手段躲避信贷风险带来的潜在危机和危害。如果经济不能在一个稳定健康的环境中发展,一旦出现问题,势必会对整个金融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3.质押贷款中对于质押物的估值相对较高。在新形势下我国的银行信贷抵押形式繁多,但是多数抵押方式都是通过质押的方式进行的。抵押质价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经济的发展形势。这就使得抵押质的价值变动范围无形中被扩大了,使得抵押质的价格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如果经济发展处在上升的形势,那么就会对信贷抵押质产生积极的影响,抵押质的价格就会上升,如果经济发展状态没有达到预期的期望水平,银行信贷抵押质的价值就会随之降低出现缩水的现象。股票作为银行信贷质押物是十分常见的。如果以股票作为质押物的信贷业务这是容易产生风险的,风险值是受到股票拨动而变化的,因此一旦股票在上市运行的过程中出现拨动,抵押质的价格也会受到影响,不仅损害抵押质持有者的经济利益,同时对信贷银行经济利益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新形势下加强和提高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和质量的建议和对策方法
1.形成和提高信贷风险防范的意识。在银行信贷业务中,要对目前后金融危机影响继续存在以及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形势有了解和认识,这对于提高银行信贷工作的安全性,降低信贷工作中存在的风险性有重要的帮助,同时也能够实现对信贷工作中的流动性和营利性很好的把控。形成和提高信贷风险防范意识,应该深入学习研究和探索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发生、扩散、防范、控制等规律提高对信贷风险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摒弃传统的仅仅依靠经验和简单比较的模糊评审方法。
2.依靠银行内部审计来诊断和防范信贷风险的发生和扩散。内部审计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综合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内部审计在银行的组织结构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这使得其审计结果具有不可替代性。在目前银行信贷业务操作的模式框架下,前台业务经营部门和单位构成了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而后台的业务复核构成了整个防范系统的第二道防线。而内部审计对于一般的操作风险舞弊环节和其他错误不当行为则构成了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仅可以发挥对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的风险控制结果的检查作用,而且也能通过这种再监督作用促使其进行功能改进和作用提升。
[关键词]次贷危机信息不对称银行信贷风险
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全球瞩目。危机的根源在于银行降低门槛,向信用等级在“一般”以下或没有信用记录的人发放住房抵押贷款。在这场危机中首当其冲遭遇打击的是银行业。令人不解的是,信用评级在资产支持型贷款中有着举足轻重作用,为什么全球投资者仍然会购买支持低评级的美国借款人的贷款资产?在我国,银行是主要的信贷中介机构,弄清楚我国银行信贷的委托关系,消除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委托问题,有助于减少银行信贷风险,推动信贷市场发展,增强银行竞争力。
一、信息不对称的经济学解释
信息不对称概念源自阿克尔洛夫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信息非对称论。所谓“信息不对称”指的是互动双方中的一个当事人拥有私人信息,即关于某些信息缔约当事人一方知道而另一方不知道,甚至第三方也无法验证的信息,前者称为信息优势方,后者称为信息劣势方。该理论认为社会信息渠道多种多样,信息流动快捷方便,信息分布不均衡和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由此将可能引起经济效率降低,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随着信息不对称理论在信贷市场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的概念普遍地引入经济学分析,从一个全新角度揭示具有信息优势或劣势的参与人的行为特征及其对信贷过程带来的影响,促进了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金融市场稳健高效运行。
二、信息不对称下我国银行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信息不对称存在于银行、审批人、企业之间,根据银行信贷交易涉及到的每一个环节,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银行与审批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信贷过程中,银行是委托人,审批人是人,审批人做出信贷决策需要有较高专业知识和经验,同时当审批人员的利益和银行的利益不是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委托人(银行)对人(审批人)是否按照授权的要求作出决策是很难进行观察和监督的。目前银行现在都已设立了符合本行特点较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但是这种机制本身存在不对称性的缺陷,即权利与责任不对称和收益与风险不对称的问题。比如,银行审批人总是倾向于从事那些高风险,一旦成功便会获得丰厚收益的信贷活动,由此导致“滥贷”及“腐败”现象的出现。
2.贷款前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信贷市场上,由于银行与企业在投资风险方面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面对众多风险程度不同的企业,银行在不能观察到项目投资风险或确定投资风险成本太高时,只能根据企业平均风险状况,决定贷款利率。通常银行会提高利率,用来弥补可能承担的风险成本,否则银行会选择退出信贷市场,这就出现“惜贷”或“慎贷”的现象。这就是信贷交易发生前的银行“逆向选择”行为。
3.贷款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企业成功向银行贷款后,企业(借款人)是资金的使用者,是委托关系中的人,对于借入资金的实际投向及其风险、收益水平、贷款的偿还概率等信息比较了解,银行(放款者)是资金的提供者,是决策中的委托人,对于资金投向情况及其风险,收益等信息不完全了解,这就产生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缺乏强有力的监控手段,难以督促企业按交易约定的内容行事,就会出现以下几种现象:通过做假账,转移利润等方式支流贷款及其收益;人为的经营不善造成亏损,收不回投资;利用银行的监督困难改变贷款用途;用破产、合资等方式转移资产,逃避银行债务。这就是我国银行在信贷市场上面临的企业“道德风险”。
三、银行信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规避
1.建立良好的信息传递机制,以降低信息成本
首先,健全企业信息披露制度。企业方面,在企业会计信息处理方面要以国家相关的法律为准绳,严格规范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使之处理标准化;银行方面,依据资深审计、会计事务所及相关部门出示的信息报告,对企业的财务信息、经营信息进行甄别,以提高企业信息公开程度,从而强化企业信息的社会监督和制约。其次,疏通银行信息渠道。银行不仅要理顺自身融、贷、收信息渠道,而且还要与国家相关部门如税务、发改委及央行的信息渠道相融合,形成一个强而有力的信贷决策支持系统。再次,提高银行信息识别能力。银行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既有的信贷信息网络优势对信息进行加工、识别和运用,改善风险监测与控制的技术手段。最后、建立长期可靠的信息互递。银行获得借款企业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同企业建立长期联系。
2.改进银行信贷文化,建立有效的信贷激励与约束机制
银行信贷文化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银行信贷参与人的意识的转变和一系列信贷制度的完善,其根本落脚点就是建立有效的信贷激励与约束机制。对于银行自身,要将项目的风险程度区分大小,筛选风险低的项目进行放贷,并从每一位借款人那里收集可靠的信息,改善自己在交易中所处的信息劣势地位。对于银行信贷人员,通过强化预算约束和经营约束,使信贷人员的自利行为与减少金融风险的目标相一致。一般来讲,在激励不足、约束过度时,信贷人员会选择消极怠工;而激励过分、约束不足时,则容易选择挺而走险。因此,对信贷要害部门的员工进行定期轮岗和不定期抽查,使员工的工资与绩效挂钩,真正使内外部风险控制与员工的切身利益相融合。
3.完善社会信用环境,形成市场信誉机制
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首先,要建立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建全企业的信用档案、信用评级制度。被评级企业的责任和权益与信用档案之间的关系要做出明确的规定。其次,要使契约双方的利益都不受损害,重点要形成守信者得利益,失信者付代价的约束机制。这样才能有效遏制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导致的人为交易风险。最后,要让第三方如中央银行、法院、资信评审机构及新闻媒体对不正当的行为进行信息披露。如果市场竞争是有效的,信用评级机构是能够为了长期利益向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准确的信息,企业也能有动力提供其真实的信息,从而完善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4.加强金融法制建设,关键加大违规成本和加强法律执行力度
在现行金融体制下,要改变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营造一个信息充分、相对公平、公开、诚信的信贷市场,首先要做的是加强有关法律建设,进一步完善银行信贷活动中涉及到如《商业银行法》、《破产法》等法律制度,加大违规成本惩处机制,加强法律执行力度。否则以上所提到的措施很难产生应有的效果,以往出现的很多违约行为,由于法律公平合理的判决迟迟得不到执行,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有恃无恐的违约,频繁出现道德风险。因此,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是解决金融领域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这个体系完善了,金融交易才能够公平地进行,银行才能够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中,运用多种手段,减少不良贷款,提高赢利水平,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总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银行都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风险和挑战。确立完善的信息机制,促进信息的充分化、对称化,是我们防范和化解银行信贷风险的根本所在。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深化银行业改革,还要结合我国体制转轨的现实,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在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的同时,支持企业的成长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ThomasM.Hoeing:在变化的金融体系中维护金融稳定吸取历史教训[J].借鉴与思考,2008,(1)
[2]美国次贷危机[EB/OL].2008.5.30
[3]银行应牢记次级债危机的教训[EB/OL].2008.4.23
[4]陈瑞华:信息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5]杨俊红唐耀东:论信息不对称与银行信贷风险[J].金融论坛,2004(10)
[6]李扬:银行信贷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与管理出版社,2003
关键词:信贷风险;风险防范和预警;信贷服务;产品创新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加强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降低信贷风险,促进银行的长足稳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L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在保障银行稳健经营方面还存在欠缺,因此提高L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改善小微企业信贷融资的渠道与环境,实现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双赢,既是当今社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L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良性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中的信贷风险主要指贷款发生损失存在不确定性,即银行债务人由于各种原因可能无力偿还贷款,甚至导致本金和利息无法收回的坏账损失。
一、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L银行在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方面采取了诸多的方法和措施。本文主要从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产品和风险管理流程两个方面分析L银行在这方面主要做的工作。
1、设立小企业业务专营管理部门
设立了专营机构16家,分设10个业务部,分布在各家支行及业务团队,业务覆盖各个行业和领域,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规范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流程
小微企业资金需求时效性很强。为了更好更高效地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L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部根据业务开展的需要,优化操作流程,完善机制建设,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业务流程,规范小微企业信贷业务。3、构建小微企业贷款监管体系L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进行监管,注重合同中的每一个细节,在合同中从贷款发放、贷后资金、贷款偿还等全过程管理,明确贷款违约事件发生时责任方应承担的相关责任,以合法的法律手段维护银行的合法利益。L银行充分发挥风险管理部和资产保全部的作用,在各分行成立分行预警控制小组,打破总行预警风险的机制,提高分行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通过风险预警机制,掌握全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情况。截止2014年底,L银行的风险预警贷款主要是单户担保和联保方式的贷款,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钢贸行业,占比达20%以上。
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未建立专业的小微企业信贷审批模式
(1)现有信贷审批标准不适用于小微企业。L银行针对大企业和小微企业采用的审批信贷流程、信用评价标准并无太大差异,业务审批与大企业的信贷业务流程一致,这种同标准的信贷审批模式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短平快”的资金需求,缺乏使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简便的操作模式和标准化的产品流程,高标准和高门槛的要求不适合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2)贷款种类单一且市场同质化。一方面是产品单一且推广容易受阻,现有的这两类产品并不能完全推广,产品也不能完全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资金需求,针对小微企业贷款产品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是小微企业贷款产品与其他银行的产品同质化严重。(3)贷款审批流程繁琐。L银行目前对信贷审批实行审贷分离、统一授信的管理模式,贷款审批权主要集中在总行及分行一级,基层银行主要履行贷款前期准备,审批功能非常弱。基层行的客户经理办理贷款业务必须逐级上报,经上级行审批后才能完成贷款程序。复杂的贷款程序容易延误中小微企业急需资金的时机,导致部分优质的中小客户流失。(4)贷前管理成本高。小微企业信息公开渠道少,所提供的资料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产品经营等信息,企业为获得贷款隐瞒对企业不利的各种信息,银行并不能全面掌握企业的真实情况,为了获取更多客户的信息和资料,提高资料的采集量和真实性,银行必须加大贷前人力和财力资源的投入,使银行贷前信息的管理成本不断加大。
2、信贷服务制度不完善
(1)小微企业信贷信息科技系统薄弱。L银行目前在报表统计、绩效考核、数据报送、信息核对等方面都是人工统计完成,工作效率不高,且容易发生错误,加大操作风险,给信贷业务发展造成一定的潜在风险,无法做到利用科技手段来防范风险,提升业务发展水平的高效局面。(2)小微企业信贷部与支行联动机制效果不明显。到2013年L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部向各分支行累计推荐优质小微企业客户信贷规模上万亿元,通过业务共同开展的形式不断加强与支行的联动机制。但这种对接形式的效果不佳,仅限小微企业信贷部和小部分分支行之间开展,未形成全系统内分支行的对接机制和全行积极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局面,小微企业信贷部单个部门的力量太薄弱,不利于扩大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规模。(3)针对小微企业的服务意识不强。L银行在省内的服务网点在整个银行业的服务机构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增长速度低于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增长的速度,使得L银行不能承担满足小微企业市场需求的重任。由于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规模小、风险大,L银行信贷业务开展主要对象是业绩良好的大中型企业,对小微企业的营销观念和服务意识不强。
3、缺乏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计量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
(1)缺乏小微企业信用评级体系。首先L银行对小微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是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重要依据,目前L银行对客户的信用评级主要侧重于以往财务数据的分析,缺乏对目前现金流量和经营情况的分析,对其未来偿债能力的评估更显不足。其次,由于银行获取小微企业资料的受限,缺乏足够的信息判断小微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或者相关专业人士的判断来评定,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对评定小微企业信用的定性和定量指标很难合理地确定,客户的风险状况无法通过评分客观地反映出来,不利于对企业的信用状况做出真实的判断。最后,L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缺乏动态调整,定期评定使评级部门很难根据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对信用评级进行调整,信息传达落后不利于客户经理根据信用状况的变化对贷款情况做出快速判断。(2)风险识别与分析手段落后。目前L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识别以定性为主,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小微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计量体系,风险管理的依据偏重于传统的资产负债指标,而风险评估主要依靠工作人员的经验总结。这种风险识别和分析手段,一方面是这种主观判断的方式容易导致风险分析的结果受人为影响较大,工作人员的错误判断会使风险评估结果产生较大的偏差,不利于全行范围内对信贷风险的计量标准形成统一的规范和要求。另一方面,L银行尚未开展系统的行业和区域的风险分析工作,这部分风险评估的缺失导致整个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拓展缺乏整体的专业性风险分析和指导,使各分支行无法准确地把握主要目标客户及产业链定位,不能有效指导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L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当前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新趋势,根据L银行发展独立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需要,从如何建立独立的业务单元和组织体系,建立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的角度特提出对策建议。
1、开拓新的信贷业务创新模式
(1)借助PPP模式拓展业务范围。国务院、财政部、发改委等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政策。目前各地推出的PPP项目已达1500个,总投资额超过2.7万亿,商业银行已成为PPP项目最重要的资金提供方。L银行参与PPP模式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传统的企业贷款方式,包括小微企业在内的企业正积极参与到PPP模式中,L银行可通过贷款给PPP项目中的社会资本方获得收益,因社会资本合作伙伴是政府,贷款资金的违约风险和系统风险相对较小,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资金的风险。二是通过信托、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通道,间接参与PPP项目融资,此类业务可由L银行发起,在实现表外融资的同时,还能确保对项目的把控力,成为“影子银行”业务的延续。(2)成立科技支行开展专营业务。我国正处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科技型企业能迅速将科技资源转变为社会生产力,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是科技型企业的主体。为了更好地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很多商业银行通过设立科技支行的形式专门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一方面,与普通商业银行支行相比,科技支行借助风险投资,构建合理的风险管理架构来发放贷款,主要帮助处于初创期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成长,更关注风险因素。另一方面,专业的科技支行具备完善的信贷服务、股权融资等众多功能,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专业判断和发展前景评估能力非常强,具备技术、金融、市场、风险控制等多个专业团队,能有效控制支行面临的各种风险。因此,L银行可通过设立科技支行,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还能有效控制风险。
2、建立完善的人才队伍
(1)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由前文分析可知,对信贷人员的考核体系不合理会增大操作风险,因此实现信贷业务人员的激励约束是规避操作风险的有效途径。一是改进以往注重任务指标完成率为主的绩效考核方式,运用平衡积分卡等新型管理工具,加强对风险管理的考核,从薪酬制度、绩效评价和晋升制度等多方面入手,建立一套既能调动信贷管理和业务人员积极性,又能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建立完善的小微企业专业人员培育和引进机制。要培养一支精通小微企业业务、熟悉小微企业规章制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的信贷管理团队,强化业务培训。加大对外部专业优秀人才的引进,充实银行信贷业务管理队伍,通过内部人才培养和外部人才引进机制,建立专业化团队,提高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管理水平。(2)提高从业人员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意识。L银行必须要求信贷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要同时转变观念,由控制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转变为提高自身经营和管理风险的能力,使价格覆盖风险。在信贷业务人员培训过程中,要灌输服务小微企业的观念,转变每一个小微企业信贷管理和服务人员的观念,把积极的风险风化推广到日常具体业务中,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
3、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1)优化营销模式。目前L银行经营机构现已覆盖城市各经济区域,可充分依托支行网点,业务经营下沉,完善营销组织架构,改变过去单打独斗的扫街营销模式。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下一步就是要充分发挥网点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以网点为中心的营销组织架构,将业务营销组织、营销人员管理下沉到各支行,以支行为中心,开展小微企业营销活动,完善网点的营销功能,强化产品交叉销售、业务联动营销。将人员、业务营销前置到支行,由支行统一进行组织管理,提高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效率。(2)推进新产品创新。从前文分析可知,由于L银行针对小微企业开展的信贷产品只有两个系列,并不能满足当前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资金需求,因此L银行必须根据小微企业实际资金需求开发更多有针对性的产品。一方面充分利用金融行业鼓励创新产品的政策机遇,尤其是利率市场化的推进,L银行更加应该把握好机遇,创新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利用自身业务发展的灵活性开发更多适合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拓宽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使小微企业更好地运营发展,从而降低信用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对国家重点扶持产业、无不良信用记录、企业发展前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小微企业适度尝试“综合授信”,给予这类型企业在承诺贷款额度内能够灵活地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按不同的方式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3)构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从前文分析可知,L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的信用风险评定和信贷决策大部分依靠人力手工完成,造成工作效率低下且操作风险加大。若L银行要发展小微企业信贷的批量授信模式,信贷风险评估、决策必须依靠安全、可靠和全面的信息技术。一方面,通过构建和实施自身小微企业信用评分系统及决策系统,针对不同类型的小微企业信贷客户,实现客户类型系统内自动归类。建立评级模型后实现信息化管理,确定信用级别,缩短贷款业务的审批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信贷管理成本,降低人为主观的影响度,提高信贷决策审批决策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获取大量的原始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模型计算,分析各类贷款业务准确的违约概率、信贷资金的违约损失率、预期损失金额等风险参数,为今后批量授信提供决策支持,从而更科学地为风险定价。
参考文献
[1]杨志新:大中型商业银行如何走出支持小微企业协调发展的信贷业务瓶颈[J].时代金融,2014(2)
[2]郝晓宇: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3]曹志鹏、赵明旭:银行视角下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与信贷支持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1).
[4]姚耀军、董钢锋:中小银行发展与中小微企业融资约束[J].财经研究,2014(1).
[5]李芳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6]吴凡:基于产业集群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以民生银行为例[D].苏州大学,2014.
一、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概述
(一)小微企业的概念界定
小微企业一般是指在从业人员、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上达到国家制定的标准的微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统称。2011年,国家统计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颁发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其明确提出了微型企业的划分标准,同时将中小企业根据其规模划分为微、小、中三种类型。
(二)信贷风险的概念界定
信贷风险一般是指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的影响,如借贷方财务状况萎缩,自身偿还利息的能力低于预期;经济大环境的动荡诱发了一系列无法预知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本项业务中,商业银行的收益低于预期,甚至出现了亏损的状态。如果借款人无法按照协议上规定的期限偿还贷款,将会导致银行无法获取由于信贷而产生的利益,有的时候可能连贷款本金也无法收回,从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信贷风险并非某一个时间段内形成的,其诱发因素比较多。由于受到经济大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借贷企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营困境,从而对企业的财务产生不利影响,就会无法按时偿还贷款,这就是所谓的市场性风险。而非市场性风险一般是由外部因素中的社会、自然因素引起的,而自然因素一般涉及到了天灾人祸,会对借贷人的企业运营状况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出现信贷风险。
(三)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成因
1.市场风险
由于小微企业实力相对较弱,市场应变能为不强,产品和生产技术相对比较为落后,而且大部分企业会面临自身经验积累不足、盈利能力较差等特点,抗风险能力弱,一旦遭受到外界因素的冲击,将会出现较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小微企业一般为市场的跟随者,并且大部分企业的进入口槛较低,主要集中在生产工艺简单、技术含量低的领域和行业,从而产生了较大的竞争压力,对经济周期和外部环境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一些突发或意外事件将会导致一个正常经营的小微企业面临倒闭,这些因素都是商业银行无法预测的,如产品遭到大面积索赔、劳资纠纷、大的生产事故、企业核心成员或主要控制人发生意外、法人或企业偷漏税等。因此,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对小微企业的生存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使其市场风险承受能力降低,容易出现信贷风险。
2.管理风险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小微企业都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同时经营者和所有者间缺少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小微企业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差,甚至有些管理之间由于利益驱动而出现内斗,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严重的时候还会导致小微企业倒闭。同时,还有一些小微企业的经营者文化水平比较低,“煤老板”、“钢老板”、“暴发户”大量存在,从而导致他们的经营理念受到限制,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缺乏系统、有效的规划,甚至还有一些企业为家族企业,企业的大小事物都由一个人说了算,一旦出现决策失误,将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风险。
3.道德风险
部分小微企业由于管理层道德水平比较低,存在较为严重的道德风险,导致骗贷行为时有发生。小微企业的法定代表人、管理人员道德素质比较差,缺乏信用观念,经常不择手段的从银行套取贷款,并想尽一切办法躲避银行债务等。由于目前我国还缺乏完善的信用体制,导致商业银行未对小微企业的资信状况全方位的掌握,一旦给这些蓄意骗贷或信用不良的企业发放贷款,将极有可能诱发信贷风险。
二、当前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现状
(一)信用评价体系缺失
银行进行贷款决策的主要依据是贷款企业的授信和信用评级。由于我国小微企业发展比较晚,而且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起步较晚,大部分商业银行尚未建立一套针对小微企业授信体系和信用评级的标准,一般是根据大中型企业的信用评级标准来实施,包括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方面。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评价体系,主要是通过人为定性评价和财务报表定量评价,但是有些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不能完全由财务报表来判断,而且在定性评价的过程中又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使评级授信依据的真实性大打折扣,使一些存在信用风险的小微企业获得贷款,导致商业银行有信贷风险,因此亟待对我国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
(二)市场准入机制缺失
市场变化、宏观经济政策和行业发展都会影响小微企业的发展。为了能够对各类风险实施有效地管理,每年都会要求商业银行年度风险政策。但实际上,我国的大部分商业银行和大中型企业具有相同的行业政策,并不存在适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准入制度和行业政策,有的商业银行即使存在相关政策,但是不够细化,导致无法为正确的信贷决策提供有效地依据。此外,目前各大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部分银行为了拉拢客户,人为的降低准入标准,对不符合贷款标准的小微企业实施贷款,这样下去极易诱发信贷风险。
(三)贷款流向管理不严
由于小微企业资金实力弱,经营变化快,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比较弱,因此需要做好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对贷前、贷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有效的纠正和弥补。但是一些商业银行未对小微企业实施严格的贷后管理,“重贷轻管”现象较为严重,甚至存在较为严重的贷款流向管理不严现象,极易诱发信贷风险。目前,由于受到商业银行内部信贷扩张冲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信用体系不完善、缺乏长远发展规划等的影响,使“重贷轻管”现象普遍存在。由于部分商业银行基础工作做得不到位,对小微企业的财务、经营管理、管理层的变动及现金流向等动态信息不能及时的掌握,从而无法从源头上做好预防工作。同时,商业银行缺乏长效的信贷管理体系,内部监督检查机制有待完善,未按照要求做好信贷工作的检查,对贷款的流向缺乏有效的管理,从而无法对资产的质量状况给予真实的反应,导致未来决策出现偏差。
(四)风险预警机制欠缺
由于小微企业自身经营情况时常发生变化,可能前几天还处于比较不错的经营状态,但是过了几天就有可能面临倒闭的风险,所以就要求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并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对小微企业贷款过程中未建立有效的动态风险预警机制,从而导致信贷风险时有发生。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对宏观经济形势、经济政策、行业变化、市场供需等大环境缺乏有效的监测,一旦出现较大的环境变化,将会出现措手不及的现象;二是对贷款资金流向、资金使用等缺少有效的检测方式,一直认为贷款一旦受托支付就达到了法律规定的标准,从而导致一些小微企业对贷款进行私自挪用,但是银行却无法进行有效的追踪;三是贷后缺乏持续、有效的检查,对小微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情况、管理情况及业主个人信用情况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一旦出现信贷风险,部分小微企业已经失去了还贷的能力或者部分业主已经无法取得联系。
三、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原因
(一)小微企业自身的原因
由于小微企业在各个行业均有分布,而且数量比较多,大部分企业的管理水平比较差,相关规章制度不够健全,抵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导致银行需要提交担保物时,往往无法提出有效的资产进行抵押。通常情况下,银行对小微企业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最终还无法掌握全面的信息,而且小微企业的资产流动性比较大,导致银行无法确保将来债权的有效完成。
(二)民间借贷发展的冲击
如今,随着民间资本的不断发展壮大,民间资本对银行业产生了较大的冲击。由于高利贷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的现象已经不在少数,其不仅与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有关,主要还是与投资心态有关。因为一些小微企业抱着一种投机的心态做实业,当某一个行业出现赚钱机会时,就会一窝蜂的向其聚集,当合法的渠道行不通的时候,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民间借贷现象。但是这种只追求短期利益,而未考虑长期利益的现象,经常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部分小微企业由于快速的扩张,而开始不再单单的专注于原有实业上,这些会对实体经济造成较大的冲击。此外,还有一部分民间借贷的资金来自于银行贷款,这样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将会使银行面临较大的信贷风险。
(三)业务创新带来的风险
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中,虽然某银行已经具备了较为先进的实力,进行了大量的业务创新但是他们缺乏成熟的经验模式可以借鉴,大部分环节都需要自己去摸索,需要自己去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银行除了对外部的信贷风险进行控制之外,还需要对内部的道德风险进行控制。即使再完善的制度也会由于操作人员不当操作而出现问题,从而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四、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策略
(一)完善信用评价体系
由于小微企业的风险控制要点和融资特征与大型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此时可以通过完善信用评价体系来更好的完善小微企业的信贷政策。首先,建立一套适合小微企业发展的信用评价体系,完善其风险评估机制,不要简单的拘泥于小微企业的财务报表,尽可能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将易辨识的现金流、可观察的资产作为风险评价的基础,以便对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及资信状况给予客观、真实地反映,有效降低信贷风险的发生率。其次,完善小微企业信用评价指标。在进行小微企业制度体系创新过程中,要尽可能的结合小微企业金额较小、资金使用灵活的特点,为其设计一个流程简捷的、小额的标准化评价指标。可以适当的扩大评价指标范围,借助于其他创新担保方式或交易对手资信进行信用增级,尽可能探索出一套与小微企业信贷相关的信用评价体系,以更好的提高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二)完善客户准入机制
在进行信贷风险控制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完善客户准入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的推动了小微企业数量的增长,商业银行在进行信贷目标客户选择过程中要秉承优选的原则,尽可能选择一些生产经营稳定、资信状况良好、符合国家产业导向、不存在过度融资、主营业务突出作为准入对象,同时还需要做好行业准入管理,严禁向环保违法、违规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此外,为了有效的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济规模,应该从发展前景看好、运营稳健的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来进行小微企业客户的拓展,有效降低单个客户可能出现的信贷风险,从而有效降低小微企业信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三)严格把握贷款流向管理
小微企业客户差异化较明显,而且客户数量众多,传统的贷款流向管理及现场检查手段无法更好的实现信贷风险,也不能有效的与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相匹配。要想更好的借助技术手段来实现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有效控制,一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根据小微企业发展特点构建复合预警体系,搭建风险预警平台,并将小微企业大额资金异常流动、经营现金流的变化、对外担保信息、抵质押物价值变化、逾期欠息情况等全部纳入到预警指标体系,严格把握贷后管理。
2.完善融资风险评价体系。由于大部分小微企业的经营管理不正规、会计体系不完整,此时就需要对小微企业的非财务信息及会计财务指标进行全面的考虑,并将企业的经营者素质、销售归行、存续时间、担保情况等纳入评判指标,以更好的掌握小微企业的经营及资信状况。
3.强化日常贷后监测。逐地区、逐行业、逐品种的进行全面监测,对风险贷款上升较快、不良率较高的经营机构,给予有效的风险通报、提示和整顿等措施,以更好的强化贷款流向风险管理。
(四)优化风险预警机制
根据小微企业自身经营情况,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小微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升小企业信贷人员的法律意识,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发生。同时还需要做好对行业变化、市场供需等的有效监测,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环境变化对小微企业发展的影响。此外还需要对贷款资金流向进行有效的记录,严禁小微企业对贷款进行私自挪用,并对已有的风险预警机制进行优化,从而更好的提升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水平。
五、结语
小微企业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要的基础和支柱。而小微企业经常需要向商业银行进行贷款,因此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小微企业的特点建立一套信贷风险的防范和规避机制,做好贷款的贷前、贷中和贷后风险预警机制,从而有效的避免信贷风险发生,使小微企业和商业银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作者:郑瑜 单位: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梁彩红.论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J].上海金融,2014,7(9):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