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春节海外传播研究
“节日与狂欢”题解
法国狂欢节与城市政治
凉山彝族文化中的“都者节”
论节日狂欢的表现及内涵
从本土经验提炼中国传统节日
以信仰为基石的节日狂欢
关于中国少数民族节日狂欢的思考
相异时空下的节日与狂欢的理论思考
官方、消费体制下的节日与狂欢
浙江地区传统岁时节日研究综述
青海省东部地区端午节民俗调查
胜芳花会及其火神信仰
俄罗斯文化中的“鬼”与“鬼节”
浦东崇福道院中元节法会20年的变化
节日文献数据库著作权的若干问题
浅谈文化资源数据库的使用效率
数字民俗资料与民俗地图
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
节日民俗研究的数字化问题
中国古代人日习俗对日本的影响
身体民俗与节日文化主体
在古今中外的格局中探讨民俗志的写法
关注文化实践者的中国节日志
反思“写文化时代”中的志书写作
“存在的文化”如何表达
历史文化时空状态下发生的节日民俗
跨境傣泰民族节日的互动及影响
简述跨境民族节日的主要特征
跨界民族节日的研究角度和方法
关于跨境民族节日研究的若干问题
怒族“如密期”节:历史记忆与活态存留
当代贾村赛社活动中的祭祀戏剧形态变化
世俗化的动力机制——雪顿节与藏戏关系研究
闽北的普度与目连戏——中国初期戏剧史初探
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多元文化场景中的纳西族春节
满族春节习俗的生态特征与文化意蕴
《宛署杂记》中的岁时民俗记述研究
浙江节日习俗的区域特征及地域差异
温州永嘉上塘庙会与卢氏女神信仰
云南省永仁县直苴村彝族赛装节调查报告
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团结村“纳顿”节调查报告
当代民间宗教的复兴与地方宗教节日的产生
关于台湾传统节日传承与变迁的考察报告
互联网和数字化时代民俗学的数字化档案建设
石婆庙庙会调查及庙会对当地社区功能的分析
中华传统人文思想和知识涉及诸多领域,具有丰富博大的内涵和内容,需要根据实际在英语教学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学中推介。根据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实际和学生的需要,笔者认为这些内容主要是:第一,传统哲学基本思想。中华传统哲学尤其是古代哲学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例如阴阳、仁、道、德等基本文化哲学概念的介绍,尝试以英语方式理解这些传统思想,能够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基本概念的英文表述方式,乃至能够体会东西文化演化脉络的差异,从而为学生将来国际化背景下的学习与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传统文化艺术。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开展的具体有古典诗词、绘画、书法等。以古典诗词为例,比如我国著名翻译学家许渊冲教授的欧阳修的《采桑子》如下: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Allfollowerspassedaway,WestLakeisquiet;Thefallenbloomsrunriot.Catkinsfromwillowtrees.Flylikemistalldayalongbeyondtherailsinbreeze.Flutesongsnolongersungandsightseersgone,Ibegaintofeelspringlone.Loweringtheblindsinvain,Iseeapairofswallowscomebackintherain.如果能够在课堂上进行这种跨文化的教学,通过这种跨文化的艺术推介,学生既能够领略古典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有能够把握英语的表达方式的内在灵活性和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翻译组织等能力,从而加深了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也锤炼了语言能力。这应该成为通过英语教学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第三,传统养生与体育项目。中华传统医学中有大量养生与体育项目,比如就中医基础理论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尝试将基本的经络、穴位等翻译成英文并介绍给学生,或者通过学生和老师之间演示的方式来增进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在必要时可以请专业的医生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指导。也可以让参加太极拳等训练的学生用英文写出对这些传统体育运动的感受,等等。由于这些内容实用又玄远,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能够发生实际价值的文化传播内容。第四,传统建筑和旅游景点等文化景观。中华传统建筑和旅游景点等人文景观具有恒久的历史文化价值,其注重整体平衡和自然秩序,在世界文化中具有特殊价值。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初步地介绍中国古典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的基本原理、著名建筑物的地理分布、建筑风格演化过程等基础知识,让学生搜集和翻译一些建筑的名城等,增进学生对中华建筑文化的了解,尝试通过中西文化比较的方式来理解建筑艺术的演进历程。这也是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二、在英语教学中强化人文素养的主要方式
第一,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学生与教师直接交流的主要方式,具有其它方式不能替代的作用。在人文素养和文化符号等方面的讨论中,教师需要掌握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文化知识,能够相对自由地进行跨文化的推介和讲授,这对于学生掌握文化符号和提高人文素养是重要的条件。学生能够在课堂讨论中将自己掌握的历史文化知识丰富化、系统化,从而提升了对历史文化发展的认识。第二,实际考察。实地考察,就是让学生在文化古迹、人文景观等所在地进行观摩、尤其是中西文化交汇比较多的东部地区如香港、厦门等城市,切身感受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相处的状态和问题,从而加深文化对人的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影响,增强人文素养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人文素养对于跨文化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写考察报告或者感想等形式来让学生增强语言应用能力。第三,情景模拟。文化教育中的情景模拟,就是让老师和学生就某一个历史场景、历史典故等进行情景模拟,通过生动活波的方式来让传统文化再现或复活,从而加深学生对文化符号等发展的理解。这是能够带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可行的教学方式,很受广大大学生的欢迎和好评,也是教育专家积极推介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与英语教学优化发展的教育政策措施
第一,逐步充实和丰富传统文化符号在英语教材中的内容。在教材改革中,应该倡导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注重将传统文化素养的内容增加到教材中来,切实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教材的材料丰富性和体例完整性,为提高人文素质典型材料基础。第二,采取多种措施提升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推进人文教育的积极性。推进跨文化教育模式是对教师的一个重大考验,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教师探索和尝试的积极性,主要包括对教师的奖励措施,提供基础的保障条件,等等。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规划等形式来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在跨文化教育中勇敢尝试的积极性。第三,充分利用网络化信息平台,强化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学。对英语教师进行网络技术培训,提高他们使用信息化平台的能力,增强用信息技术强化人文素养教育的主动性,从而减少教学环节中的各类失误和缺点,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第四,积极促进现实生活中的中外青年学子的文化交流。当今社会,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在中国高校校园里来自异国的年轻学子处处可见。学校特别是任课教师应积极为中外学生的交流创造合适的平台,可通过把他们请进课堂或者通过茶话会或者联欢会的形式让中外学生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把课堂知识用于实践,从而激发其继续学习的热情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也能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一定的贡献。
四、总结与讨论
关键词:门头沟区介绍;旅游资源类型;旅游资源特色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方向;旅游资源保护与管理
1、门头沟概况
门头沟区位于东经115°至116°,北纬39°至40°之间。东西长约62公里,南北宽约34公里,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属太行山余脉,地势险要,“东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
地层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矿床,煤矿的储藏面积近700平方公里,是我国五大无烟煤产地之一。其盛产名特果品,东山京白梨,灵水核桃,龙泉雾香白杏,陇驾庄盖柿,妙峰山玫瑰花。
门头沟区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优良革命传统的老区。早在1万年前的新石器早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这就是北京历史上著名的“东胡林人”。1958年正式更名门头沟。
如今,门头沟区人正以“自强、求实、团结、奋进”的精神,按照“实施三大战略,紧抓四区建设,强化一项工程”的总体要求,扎实前进。
2、门头沟区旅游资源介绍
门头沟区是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古老民风为一体的经济发展区。境内风景瑰丽、气候宜人,文物古迹则记载了门头沟区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全区共有4A级景区2处,3A级景区5处,2A级景区4处,1A级景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市级森里公园4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3处,北京市市级风景名胜区2处,北京市最美乡村4个。主要旅游景点有“三山、两寺、一涧、一湖、一河”。
3、门头沟旅游资源评价
门头沟区旅游资源丰富,既有独具一格的自然风光,也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人们一提起门头沟便想到它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宜人气候。目前,门头沟区按照版块开发和精品带动的策略,以潭戒两寺为龙头,突出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两条主线,实施了旅游产业开发的“双十计划”。下文我将评价我的家乡——门头沟的旅游资源。
3.1一路与自然为伴,畅想美妙人生;一路与美景为友,领略大千世界;游在门头沟,乐在风光中,爱在山水间
“三山、一涧、一湖、一河”,让你尽情亲近自然,让你不出北京就能看到“小三峡”、“小漓江”。
北京高峰——灵山(2303 m)拥有高山草甸、牦牛、羊群,景色秀丽,是游人休闲、度假、避暑的胜地;百花山有“华北天然动植物园”美誉,各种名花争奇斗艳;妙峰山景区以“古刹、奇松、怪石”而闻名,山下千亩玫瑰飘香。
永定河呈“入”字形纵贯全区,沿河的小水库和坝区犹如串串珍珠,为山水增色。清水乡的龙门涧有长江三峡之峻拔,桂林山水之秀美,又有匡庐之飞瀑,黄山之叠泉,因此人称“燕京小三峡”、“京西小桂林”。
3.2 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让寺庙带你领略京都的宗教文化
门头沟的宗教文化独树一帜,其主要是受到古代佛教的影响,寺庙、摹刻等遍布全区各地。作为北京最大的寺院谭拓寺始建于晋代,有‘先有谭拓寺,后有北京城’之说。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戒台寺名列中国戒台之首,素有‘天下第一坛’的美誉
3.3 领民俗风采,品老区文化
门头沟的民俗文化之所以璀璨夺目主要是因为其内涵丰富。其中包括有‘香火甲天下’盛誉的妙峰山香会;民间剧种山梆子戏、蹦蹦戏;民间舞蹈太平鼓;民间音乐京西古幡乐;保存了古风貌的清代村落错落有致。
因为农业旅游资源的大力发展使得门头沟发展形势愈加多样化。其农业旅游主要是让生活在都市的人群能偶尔体验一下乡村农家菜、采摘水果、垂钓等山野式的娱乐方式,从中寻得心灵的净土。与此同时,土特产的销售业一定成程度上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灵芝秀茶庄就是依托门头沟山区茶叶、药材等而创办的成功企业,大山山货也是门头沟有名的土特产品牌之一,其销售的山核桃、柴鸡蛋、大枣成为市区人送礼的必备之选。
此外,该地区政府依托本地区丰富的物产,进而将财政收入更多的投入到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优势的特色产业,实现政府和农民的双赢。
总之,门头沟的旅游资源可以用几个词概括形容,那就是丰富、奇特、瑰丽、珍贵,
4、门头沟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我个人认为门头沟区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是存在明显的缺陷,那就是:旅游相关产业发展滞后。旅游景区关联性差,未形成组合优势。民俗旅游的档次较低,服务水平和质量亟待提高。所以,我具体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改善景区的交通状况。潭柘寺、灵山、爨底下等景区都是在比较偏僻的山区,通向这些景区的车基本只有一辆。所以,我建议区政府可以开通旅游专线,满足旅客的需求。
2.提高人们素质,提升民俗旅游质量和档次。纵观现在旅游业的发展情况,门头沟做得确实不如密云等区,我认为很大的原因在于门头沟人的素质。所以,要想搞好民俗旅游先要改变“人”。比如举办一些讲座,传授知识和经营致富的理念。民俗旅游还要做的有特色与众不同,比如妙峰山玫瑰园,就可以提倡消费者亲自采摘,自己动手制作玫瑰饰品、精油。
3.提高各个旅游资源地的关联程度。例如效仿江西婺源开发旅游精品路线,把门头沟的旅游资源制成“套票”形式,这样做既给旅客带来实惠又可以“套牢”他们,让他们为更多的景点掏腰包,也可以为不知名的景点带来收益与口碑宣传。
相信我美丽的家乡——门头沟会建设的越来越好,旅游也将会办的蒸蒸日上,成为不折不扣的北京后花园。(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
参考文献:
[1] 门头沟区委宣传部.诗情画意门头沟(中英文本)[M].中国旅游出版社.
[2] 北京山地生态科技研究所.门头沟生态修复论文集[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出版.
【关键词】商洛花鼓戏;审美特征;艺术结构;简析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049-01
一、前言
商洛花鼓戏是非常具有地区特色的一种地方小戏,主要是在我国陕西省广泛流行,是一种节奏欢快并且非常动听的戏种。商洛花鼓戏受着当地群众以及地区群众的广泛喜爱。但是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对这一戏种未来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在这样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传统文化发展,做到真正促进花鼓戏发展。
二、花鼓戏审美特征及艺术构造
首先需要介绍的就是锣鼓艺术。陕西省更加传统的商洛花鼓戏在整体上分为武场和文场两个不同的部分。在一个花鼓戏的队伍中武场主要是由三个人组成的,主要是位于舞台的整体后部;而在文场的花鼓戏演绎上,主要是一个人通过大筒来进行花鼓戏演奏。每一个点子都有着商洛花鼓戏的自身特色。传统形式的商洛花鼓戏在小曲牌和八岔戏的演绎上,主要是通过人物角色来进行,干唱包括后台各个唱腔来进行帮唱。因此如果有帮腔的商洛花鼓戏一定有锣鼓点子,这是商洛花鼓戏在其唱腔上最有特色的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需要介绍的就是它所表达的音乐艺术形式。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戏剧性舞台效果来使其达到一个整体效果,这和说唱腔音乐进行布局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商洛花鼓戏主要是通过对人物角色进行塑造,并通过对人物情感进行表达来表现,这是一种具有特色的审美方式。商洛花鼓戏在唱腔方面也有许多不同的表达形式。首先是独唱。所谓独唱就是通过大片段的剧情故事来对人物性格和情感进行塑造。其次就是对唱,这种表演形式最早出现在清朝。本质上是两个艺人之间不断进行交流的表演形式。这种表演形式没有决定性的要求和相关约束,可以有简单的道具,对于乐器伴奏方面也很随意,可以通过清唱来进行演绎,也可以通过乐器伴奏的方式来进行表达。这种对唱形式的演绎通常来讲在情感表达方面更为突出也更为欢快。另外一种是三小戏,这是通过三个角色来进行主要表演,也可以有其他辅助人员,这样的表达形式更为丰富,包括演唱和念白等等不同的形式。还有的表现形式是舞台戏的形式。通过舞台剧进行表演主要演绎的是一些大型的戏剧,这样的表演形式下剧团合作是主要构成方式。是一种通过借鉴其他不同种类艺术来进行表演的舞台形式,通过对商洛花鼓戏的传统曲调再加上话剧模式,通过多种多样的舞台表现形式来增强最终效果,促进在表演形式上对商洛花鼓戏有着很好的保留,对于现在的审美也进行了满足。最后一种方式就是对真假声的灵活应用。这样的曲调在应用过程中有更加浓厚的生活气息,更能对商洛花鼓戏的美感有着很好表达。
三、花鼓戏的文化价值
首先商洛花鼓戏在我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就目前文化发展现状来讲,商洛花鼓戏已经成为了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证明了商洛花鼓戏在戏剧行业的重要地位。并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商洛花鼓戏在文化研究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商洛花鼓戏在其发展过程中蕴含着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和民间文化艺术精髓,也为社会发展历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无论是在社会文化传播方向上,还是社会文化学发展的某些角度来看,都对于大众文化发展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其次商洛花鼓戏在其社会文化传播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艺术表演方面的价值。花鼓戏是通过不断发展和实践,最终通过不断沉淀和艺术改进,最终成为了目前具有多重文化特色的一种戏剧表现形式。从花鼓戏中,观众可以感受到非常丰富的文化价值和陕西民间独特的风土人情。
四、结束语
本篇文章对于商洛花鼓蛏竺捞卣饕约耙帐踅峁菇行了具体分析和讨论。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文化和先进社会正在逐渐产生着激烈的撞击,因此,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保留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李世鹏.商洛花鼓戏的历史与现代传承[J].中国戏剧,2015:78.
[2]郭丹.论湖南花鼓戏的形成和发展[J].湘潮(下半月)(理论),2016:45.
关键词:赵堤大鼓;艺术特色;传承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国度,有着庞大的民族民间文化。位于中原地带的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新乡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地处中原地带,北依太行,与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相邻,与省会郑州、古都开封隔河相望,是民间文化的繁荣地带,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丰富的中原文化中,赵堤大鼓占据不可忽略的地位,赵堤大鼓又名中州大鼓,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发展历史。
一、鼓文化
鼓是我国传统的民间乐器。《尚书•舜典》中说:“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说明了鼓伴奏的形式是最早的音乐表现形式。“乐器是人类音乐生活中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它不仅模仿人类的歌喉,而且进一步发展了人声歌喉所不能表现的范围,使得人类能够尽情地来描绘她那丰富而又复杂的情感世界。另一方面,也由于乐器是物质的,它的物质性使得我们有可能从发掘的历史遗物中来找回那些消失了千百年的声音艺术。同样也由于它的物质性,它与特定的地理、文化、社会等因素紧密相联,构成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乐器不同的特点。”①人类学者邓启耀在其《鼓灵》中说道:“鼓在各民族之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它或象征母体,皆本与本它;或形似女阴,血祭之后便可化生万物;或是送葬的指示,亡灵将循着鼓声回归祖地。在他们看来,鼓分阴阳,声联生死,即为祭生,也为祭死。生死灵肉,有鼓而发”②再比如,在古文《曹刿论战》中,鼓就是一种气势的象征,一种精神的支柱。“鼓在现代还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与期盼的体现,鼓是无音阶的歌,它虽无旋律变化,却唱出了人民的心里话,舞出了人民的真挚情,它虽没有笙、管。笛、萧和丝弦的起伏,但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节奏对比和它那大似石磨,小如柿饼的身躯,却时而发出悲乐如泣如诉,又时而伴着欢舞而欣慰的奔腾。用它那独特的艺术特性和风格,奏出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声。”④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3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赵堤(中州)大鼓就是其中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民族精神的结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文脉。”③赵堤大鼓是具有民间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尤其现在国家一直在强调保护民族民间文化。
二、新视野
新乡的赵堤村位于新乡市南8公里处,村子交通很便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有着400多年历史的中州大鼓便是当地最杰出的文化娱乐活动。赵堤大鼓又叫“中州大咚鼓”是河南省新乡县郎公庙乡赵堤村的一种边击边舞的民间传统表演艺术。据碑刻记载,赵堤大鼓始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公园1574年,村民捐资置鼓数面,以击鼓为乐,助民之威,破敌之胆,抗匪拒寇。清咸丰年间,村民张万坤置鼓、铙、镲,组织天爷会、火神会、天地会三个鼓队,并创作了天唿雷炮鼓歌。民国初年,增添娱乐设备,建立鼓会,每逢年节祭祀都以击鼓奏乐为兴。
赵堤大鼓以鼓为主,并配以铙、镲、锣等打击乐。其中,乐队无固定编制,根据演出的场所及具体情况而定。少者十几人,多者上百人。一般比较大型的场面须有身强力壮的男演员参加。鼓队的乐器构成,大鼓四十面,铙十五副,配音镲十六副,舞镲四十副,开道锣两面,鼓的重量为四十五公斤。赵堤大鼓苍劲有力,激情洋溢,表现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舞镲为中州大鼓所独有的表现形式,舞镲变化很多,其中鼓和铙、配音镲必须有男的演奏。在服装上面非常讲究,服装尾绿褂红边、黄裤带红线,红褂黑边、白链头和戏装帽。从《周易》:“鼓之舞之以尽神”的记述可知,在商周时代就有鼓和舞相结合的这样的形式。这样的形式也有鼓舞大家的,团结奋进的意思。鼓的形制也很独特,大约直径超过两米,内有拉簧,敲打后发出的金属声十分悦耳。十名鼓手围着一面直径超过两米的大鼓,一边敲击,一边不断变出各种队形,演奏时将鼓挎在腰间,用双鼓槌敲击,分为击鼓边、击鼓面、击鼓框等几种。赵堤大鼓的演奏多以齐奏为主。鼓和镲节奏各不相同,鼓得节奏缓慢、结实有力,多打在强拍子上,而镲的节奏紧促而密集。鼓与镲结合营造出一种气吞山河、排山倒海的雄壮气势。在演奏过程中,鼓与镲一起形成强与弱、齐奏与分奏等不同的音响色彩,在节奏上协调配合。演员用眼神相互交流,形成一种整齐统一的情感交流,传达给观众一种视觉与听觉上的享受。鼓谱分为 “大忽雷炮”“小忽雷炮”两种。“大忽雷炮”鼓调深沉,缓慢,鼓调复杂;“小忽雷炮”鼓调欢快,热闹,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
三、传承中的赵堤大鼓
2009年6月6日赵堤大鼓走进河南师范大学,其激情热烈,苍劲有力的鼓舞,震撼全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赵堤大鼓,它那强大的阵势吸引了我,人们挥起鼓棒,有节奏的打起鼓,均匀的节奏,阵势强大,随着鼓的震动,我也跟着颤动,大家幸福的心情随着鼓的节奏而激动,张扬的鼓声给大家带来美好,敲去过去的晦气,让大家精神百倍的去迎接新的生活,给我们大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文化冲击是课堂上学习不到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赵堤大鼓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魅力,要想好好传承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做到。俗话说:要得惊人艺――需下苦功夫,我们要不断地磨练,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才有能力做到传承。赵堤大鼓走进河南师范大学让我们当代大学生了解到民间文化传承的紧迫感,有的同学拿起照相机记录下赵堤大鼓雄壮苍劲的一瞬,有的同学是立刻打电话给朋友来传达这样一种震撼人心的民间表演形式;还有的同学通过网络来进行宣传。鼓舞走进高校进行表演,让更多在校大学生认识赵堤大鼓的历史文化,让更多的人关注赵堤大鼓。这一刻我也体会到,太多的民间文化需要我们保护传承,太多的中华文化让我们感动。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努力保护传承自己身边的民间文化结晶,不要让我们身边炙手可得的民间文化在我们的不经意间悄然流逝,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去了解更多的民间文化,赵堤大鼓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体现,是表现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作为当代最有活力、最有创新精神的群体,我们大学生要自觉地承担起保护、传承的任务。在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的历史乐章中留下璀璨的光辉。通过这次“民间文化”之旅,让我看到了中国这个强大民族的吸引力,当我真的踏入这片土地,当我闭上眼睛,耳边好像传来了那许多年前的在这里激情洋溢的鼓声。如果真的不是身临其境,或许我真的不会知道赵堤大鼓的魅力所在,如果真的不是身临其境,或许我真的不知道在河南在新乡在我身边有着这样的一种文化。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的赵堤大鼓值得我们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注释:
①转引王晓坤.《豫北群鼓文化研究》 ,音乐艺术,2004
年第2期,第66页
②邓启耀.《鼓灵》,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6页
③王晓坤.《豫北庙会祭礼》,音乐研究,2009年第6期,
第86页
④洛秦.《心&音•com:世界音乐文人叙事》,上海音乐出
版社,2002年,第143页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