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品资源共享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 高职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探索与实践 试论职业指导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建设 基于资源共享的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对高职精品课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认识 精品课程研究主题衍变及其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启示 对高职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东北大学采矿学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与实践 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内涵建设与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策略研究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网站自动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对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思考 高职院校精品课转型与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研究 《数字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及其资源共享升级的策略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信号处理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动物遗传学精品课程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及其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思考 以精品课程为依托打造资源共享型课程 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研究与实践 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探索与实践 基于精品课程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与管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教育部办公厅.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2号)[EB/OL].http:///details?
uuid=f11c87e6-137c-1000-bad4-9bd9a94f2948.
[3]宋佳琪,郑燕林.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现状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5):93-95.
[4]刘德华,刘志森.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与问题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6-9.
[5]罗汝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质量标准研究[J].职业教育,2013(1):81-84.
[6]陈刚,余红梅.基于自主学习模式的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后续建设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11(6):15-18.
关键词: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资源共享;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继精品课程、网络课程与视频公开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之后的新的课程建设形式,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已成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及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1]。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先后立项为校级网络课程、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省级信息化教学应用“名师空间”课程项目。现将多年积累的一些经验与做法与广大同行分享,希望对同类课程的建设有参考价值。
1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必要性
教育部和财政部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中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在此政策引导下,各高校积极投入人力财力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训练实践相结合,对强化体育专业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2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过程
根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的要求,“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中注重结合体育专业特色,以学生个性化学习为出发点,重点对课程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进行了改革与尝试。
2.1课程内容建设
课程内容是核心,要体现专业特色。体育多媒体课件是指根据体育教学特点、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设计的辅助教学软件[2]。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体育专业大学三年级本科生,经过前两年的专业学习,他们基本具备了体育理论课程和体育技术课程的基础知识。因此本课程教学素材主要选择体育测量与评价、运动营养学、运动损伤与急救、体育保健与按摩,运动生理生化等理论课程以及田径、体操、篮球、排球等技术课程的相关内容,教学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声并茂的信息传播方式展示课程内容,既可以扩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又能克服书本知识的教条与乏味,从而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3]。
2.2师资队伍配备
师资队伍是基础,要体现专业优势。基于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主讲教师具有计算机和体育工程专业背景,已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在站博士后。具有十年从事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以及数字化资源建设相关研究经验。依托本门课程教学过程,获得省级教学能手、省级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立项了省级名师空间课程项目、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和省级教学改革项目。教学团队有长期从事体育教学并担任过奥运会、亚运会教练的教授以及获得国家级多媒体教学软件二等奖、省级现代教育技术一等奖的技术支持人员。在该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中,团队成员各自发挥所长,齐心协力,合作完成了素材选取、课件制作和网站集成。
2.3教学手段选择
教学手段是依托,要体现技术含量。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制作过程中使用了数码相机、扫描仪和多功能录播设备进行教学视频、音频、图像的采集与加工,录制授课视频等。使用Photoshop、Acdsee等软件加工图片素材(如运动解剖学各种标本、体育保健学人体按摩穴位分布等),使用Authorware、Flash、Powerpoint等软件进行动画制作(如田径跨栏跑的过栏动作、篮球排球技术战术的动态演示)。使用AdobePremiere软件进行格式转换与剪辑合成(如运动生理学青蛙肌肉张力测试、体育保健学心肺复苏术等),制作asf、wmv等流媒体格式视频,利用asp动态网页制作技术,设计试题、习题在线数据库,方便学生在线测试、练习和及时反馈结果。
2.4教学考评反馈
教学考评是保障,要结合教学过程。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是一门面向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课程,通过网络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案例设计等环节建成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师在课内利用在线平台进行教学和布置作业,通过系统设置时限,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体育专业的学生平时技术课程训练较忙,“学训矛盾”难以避免,精品资源共享课拓展了教学时空。教师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答疑解惑,鼓励学生积极讨论,自主学习。通过上传优秀学生作品,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利用共享课网络平台统计功能汇总学生参与时数及作业成绩,作为课程考评依据,客观准确。多年教学实践证明,这种考评方式能够有效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了教学效果。
3总结与展望
建设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通过网络教学,能够解决体育专业学生“学训矛盾”,有助于提升体育专业大学生信息素养,掌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训练,为其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需要从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手段和考评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和完善。精品资源共享课贵在打造精品,资源共享,培养人才,服务社会。
作者:刘怀金 单位: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娟,孔亮.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研究———知识资产的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4,260(12):68-73.
关键词:资源共享;精品课转型;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一、资源共享课程的研究意义
精品课程建设是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历经近10年,已先后建成3900余门覆盖多个学科、含有丰富网上教学资源的国家精品课程,为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及优质资源共享作出了贡献。
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今后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011年10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对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和补充,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的转变,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1]。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建设的目的是“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2]。
如何对原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建设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新的研究热点。从理论上讲精品课程转型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将拓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从实践上来说,本项目将大幅提高本校相关专业的教学质量,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就业基础,同时将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本项目的实施将为学院制定未来专业建设目标提供依据。
二、资源共享课程的研究现状
1.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高校中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申报成功之后,普遍投入不足,重视不够。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站内容过时、老化,教学理念未能更新,因此点击率低,无人问津。
(2)资源共享问题未彻底解决。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网站必须取消登录密码,但学校并不是这么做的,原因是担心发生知识产权问题,当申报成功后,立即去除很多电子资料。
2.教学资源共享存在问题
(1)上级重视程度不高。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学资源共享的理论研究不够重视,同时主管部门对院校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偏少。
(2)共享意识不强。在很多单位和部门,自我思想很严重,许多学校和教师对共享的社会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共享精神,“共享”能使自己受益的观念还未被接受。
(3)制度不完善,资源内容单一。缺乏一套完善的体制来规范各院校在资源共享中的行为,教学资源的共享无章可循。不同教师对专业和课程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
(4)共享渠道不畅通。教学资源是在设计者的思路下形成的,如果使用者在使用前未与设计者很好地沟通,很容易造成信息缺失,影响学生的学习思路。
三、资源共享课程的研究内容
1.学生与社会对共享资源库需求的研究
现有精品课程更多地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教师的需求,对学生的需求考虑较少。精品课程转型后,要成为以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专业共享资源。课程遴选要以内容、效果及社会认可度为依据,着力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生动性,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转变,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3]。
2.原精品课程转型的方法和思路
资源共享课是对原精品课程的转型和补充,因此在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中,一要处理好它与原精品课程之间的继承关系,做好衔接,充分利用原课程的成果,避免资源浪费,二要根据时代的要求解决已有精品课程的诸多问题,三要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资源的网络化。
四、资源共享课的研究目标
1.促进教育理念提升: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已成为必然,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2.促进教学内容改革:在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培训相结合,一方面将职业资格考证内容纳入专业教学体系,另一方面“考证与培训子库”提供了一个机械设计师考证的学习和培训平台,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高职教学改革相结合[4]。
3.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构建学校、行业和学生一体化的服务平台,集中展示教育教学成果,互相学习与交流,这对教学双方都有益。一方面,专业教学资源库要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从网上下载教师的讲义和参考资料,还可以借助资源库中的资料完成学习报告和论文。另一方面,专业教学资源库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备课与分享环境,利用专业资源库可以从不同角度提供相应知识的素材和教学指导,从而为提高高职专业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五、资源共享课程要解决的问题
1.改造原精品课的结构布局。一是原精品课程的结构布局都采用统一模式,较为死板,二是原精品课程重点介绍课程性质、研究成果,学生学习时要经过很多菜单才能找到学习章节,更缺少与学生的互动。改造时适当减少不必要的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是必要的。
2.解决原课程的演示不足和位置不突出问题。很多精品课程都非常重视成果的展示,却往往忽视了教学过程的演示和学生观看视频的方便性,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通过精品课程网去学习。
3.解决在实训场所、顶岗实习现场视频演示不足的问题。
4.解决网络公共资源搜集、整理和利用不足的问题。现在精品课程里的内容大多是教师自己的教学成果,学生可学习的东西太少。改造时可适当选取网络上适合本课程的公共资源,发送到资源共享课的网站上,供学生使用。
5.解决课程团队对资源共享课理解偏差的问题。教师要加强对教育部制定的资源共享课的目标和方针的学习,课程团队要把建设一门学生喜欢、乐于接受、方便使用的资源共享课作为研究目标,大力进行课程创新,大力缩减不必要的学习内容,重点加大学习章节的实用性研究。
六、结束语资源共享课是高等学校自主建设,高校师生和社会力量参与评价,最终成为服务高校师生,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共享资源库。资源共享课要真正开放,推出的平台是共享系统和公共门户网站,采用同步上网的方式推出,才能对社会免费开放。而省市各教育部门对资源共享课的继续大力支持,才是各高职院校今后不断在资源共享方面做出成绩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2011.
[2]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2012.
[3]陆颖,祝西莹. 区域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研究论坛,2010.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学习者;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1-0032-03
引言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体内容、以服务高校教师和学生为主要对象,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网络共享课程。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对精品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展示我国高校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二是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对已建的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拓展完善更新课程内容,建设一批资源共享课。[1]
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指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领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推动高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2]《教育部关于国家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课程资源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基本要求,以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为基本服务对象,最终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普及共享。[3]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主要内容及特征分析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精品视频公开课是教育部“十二五”期间建设的开放课程组成部分,也是“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继承和发展。对于精品资源共享课来说,“优质+共享”是其建设的灵魂和核心要素。那什么样的课程资源和课程形式对学习者来说是优质和具有吸引力的呢?首先,资源必须能够体现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科学技术、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课程资源如果不能反映最新、最先进的东西,那无疑会失去吸引力与生命力,教学内容与资源建设要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同步。其次,提供的资源必须是丰富的,能够覆盖课程所涉及的全部知识点与技能点。第三,资源的展现体现层次性,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具有弹性与张力。
课程资源只有充分实现共享,才能提高资源的可利用性,才有建设的意义。“共享”作为最基本的特征和要素,首先资源必须具有“针对性”,能够满足不同教师、不同学习者教与学的需求。告诉教师怎么教、教些什么,了解到国内一流高校的教学情况。告诉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必要的资源包括教学内容、组织方式、进度安排,教学课件等,同时还包括教学案例、作业习题、重难点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各种辅助教学环境等,还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对资源进行详细的分类与组织,以满足不同需求的教师和学习者获取最适合自己的各类资源。还需要对资源进行有效的分类、组织和管理,让使用者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简单的方法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源。
本轮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包括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两部分。基本资源是教学活动的必要资源与核心资源,直接体现和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拓展资源是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多应用于教学与学习的各环节,贯穿和支持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资源要求见表1。[4]
二、以应用为导向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本科院校来说,想在国家精品的项目中分一杯羹实属不易,因为只有少数课程可建成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应立足于应用与实践。我校于2006年7月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由27位教授领衔建设27门课程,其建设目标应是申报需要的应急之策。这些课程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上传课程资源,基本形成精品课程建设架构。但存在的不足也显而易见,例如课程资源量不足、缺少互动教学平台、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不明显等。
2008年我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定位开始转变,建设目标变成“为教学服务”。当年12月立项建设了21门校级精品课程,立项的通知中要求“每门课程建设互动教学平台,加强师生互动与交流”。经过1年多的建设,课程的网络资源初具规模,很多课程利用精品课程软件的师生互动功能在公告、答疑、讨论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实践。2010年4月对此次立项的校级精品课程进行了验收,“互动教学”作为重要验收指标。根据南京易学软件公司精品课程互动教学平台中的公告、答疑、作业等方面的数据统计情况(见表2),有10门课程通过本次验收,其中《遗传学》、《学前教育课程论》由于师生互动次数多,效果好,获得了优秀等次,而对于师生互动次数少,或缺乏互动教学平台的课程验收不予通过。
建设目标的转向,也为我校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010年江苏省高校精品课程的遴选中,我校的《植物生理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生物学教学论》等3门课程成功入选省级精品课程,持续不断的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尽管我校在精品课程资源的丰富化与立体化、互动教学等方面存在不足,但这种目标转向无疑是正确的,只有将精品课程建设立足于教学服务功能的发挥,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2011年,我校全面推行完全学分制,制定了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任选课程是该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以“精品课程的应用导向为目标”建设通识教育任选课程,先后立项建设三批共49门通识课程。这49门课程在任课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布置作业、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提交作业,公告、答疑、师生互动教学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也日益高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前公共选修课学生混学分的现象,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定位与目标不谋而合。
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必须践行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倡导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以学习者为本,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服务。建设过程中要教会学习者如何学习、如何思考,使他们真正成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受益者,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与探索。
1.建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评价体系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服务对象发生了转变,从服务教师到服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服务对象的转变,是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对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和教师权威理念的革新,是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体现,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对大学精神的宣扬,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有学者提出精品课程的评价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察:首先,教师是否能够真正关注学习者,并有效地在讨论区组织讨论;其次是学生登录精品课程讨论区并真正参与到讨论的次数和频率(广度),教师是否能够对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进行总结与评价(深度);最后是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满意度和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效果要以学习者评价为主体,要得到大多数学习者的认同与肯定,并让他们觉得颇有收获。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最终用户是学习者,一门课程是不是精品,最主要的是看学习者的满意度和参与度。每门精品资源共享课都要力争建设成为一门深受学习者欢迎的课程。[5]坚持以学习者受益为原则,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及评价的应有之义,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优劣”应主要看学习者是否最终受益。
2.构建“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教授模式
现代教育理念倡导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其参与度与主动性直接决定教育影响的作用与效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知识不是简单的传授与灌输,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的自我建构,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习者应该处于中心地位。
大学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最重要的是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如何寻找信息、组织材料,怎样进一步延伸阅读,如何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找出答案。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要利用网络实施教学,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本质的改变。教师从原来的教学信息、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咨询者和专家等多种角色。教师教学的地理空间发生了改变,由教室转移到网络上;教学形式、内容、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课堂讲授转变为线上讲解、答疑辅导、作业批改、讨论交流、考试管理等一系列的网上教学活动。视频教学录像要引导教师改变目前采用的40~50分钟的讲授性教学,尝试使用10~20分钟为片段组成的短小精悍的微课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要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和知识传授与能力并重的原则,将教学重点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倡导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将理论学习、模拟实践、集体辩论、小组讨论、个人演讲与答辩、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形式有机融合,发挥整体协同效应,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培养学习者在线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精品资源共享课要给教师提供理念、资源、方法上的借鉴和学习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要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优秀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学习者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自主解决问题,探寻答案;通过讨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学习、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合作学习,可与教师、其他学者进行交流、探讨,最终培养学习者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澳大利亚学者泰勒教授通过长期对网上课程教学的跟踪研究表明:学生在网络上参与课程活动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其学业成绩,经常访问课程讨论区并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的成绩优于访问次数少的学生。[6]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帮助与服务,而作为此项工作的最大受益者――大学生来说,更应充分利用这些优秀的课程资源。一方面,利用网络平台学习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名师名课,高效地利用优秀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精品课程中所提倡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与理念,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角度都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本”。正如杜威所言:“教育科学的最终现实性,不在书本上,不在实验室,也不在讲授教育科学的教室中,而是在那些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们的心目中。”[7]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只有存在于每位学习者的心中,才能真正让学生受益,为教学服务,为社会服务,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从而逐渐完善其社会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11]6号.
[2]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教高厅[2012]2号.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2011]8号.
[4]胡来林.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6):82.
[5]马俊.以学生受益为中心开展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89.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标准;团队建设;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202-02
高等数学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经济管理、人文科学中应用最广泛的一门课程,也是我校院理工科、经济管理、文科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目前从我校高等数学课程来看:(1)开设学院、专业众多,涉及教学数量大,如:2011―2012学年,我院为9个学院的36个专业3400多名学生开设该课程,共计61个教学班;2012―2013学年,为9个学院的37个专业共计3800多名学生开设该课程,共计67个教学班。(2)各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不同,导致教材、学时、学分进度混乱。如果还按照传统模式进行课程建设,势必使高等数学课程建设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越来越突显,因此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必须要改变目前教学现状,对高等数学课程建设进行改革和探索。
一、高等数学课程设置和组织安排
办学历程中积累的基础数学教学经验,借鉴了国内、省内著名高校课程设置方案,根据我校的各个专业要求,深入调研,广泛讨论,积极研究,逐步形成了适合我校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三大体系:工科《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经管《微积分》课程体系、文科《大学数学》课程体系等。现阶段,我校的高等数学课程主要分为三种:高等数学A(168学时)、高等数学B(84学时),高等数学C(32学时)。理工类学生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开设高等数学A,经管类学生第一学期开设高等数学B,文科类学生第二学期开设高等数学C。高等数学的开设。具体如下:
1.工科《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理工类高等数学课程分两学期进行,第一学期的课程为《高等数学(一)》,第二学期为《高等数学(二)》,教学总时数约为168。授课内容及分配学时大致如下:第一学期:极限、连续(22学时);一元函数微分学(30学时);一元函数积分学(28学时)。第二学期:线性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16学时);常微分方程(16学时);多元函数微分学(28学时);重积分及曲线、曲面积分(28学时);级数(12学时,简介)。
2.经管《微积分》课程体系:经济管理类高等数学课程《微积分》在第一学期进行,总学时90,主要强调算法及实际应用,授课内容及分配学时大致如下:极限、连续(18学时);一元函数微分学(34学时);一元函数积分学(26学时);多元函数微分学(12学时,简介)。
3.文科《大学数学》课程体系:文科类高等数学课程《文科数学》一学期进行,总学时32,主要以介绍为主,授课内容及分配学时大致如下:极限、连续(8学时);微分学(6学时);积分学(6学时);线性代数(8学时);概率论(8学时)。
二、课程建设的总目标与指导思想
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是我校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校高等数学课程开设从2000年开始,建设经历了从“借鉴经验,制定严格教学规范”到“制定建设规划―组织落实―重点课程建设”、“评估论证―再次规划―建设精品课程”及“精品课程转型为精品资源课程”的四个阶段:2004年获学校重点建设课程,2008年顺利获得学校精品课程,2013年通过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立项。经过这四个阶段建设,高等数学课程建设得到了延续性的发展与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2013年,我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到了升级转型的阶段,课程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课程建设质量随着教学环境的改善而逐步提高,在不断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教学目标及指导思想的制订要充分体现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完备性、科学性、应用性和前沿性,突出实践教学、软件教学的重要性。[2]课程定位:通过对高等数学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积分、解析几何、微分方程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自学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必备的基础。课程目标是:(1)掌握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空间想象、逻辑推理和熟练的运算能力;(3)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4)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学会使用数学软件进行科学计算。[3]
二、制定严格的课程建设的工作规范
1.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我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团队隶属于理学院数学系,成立于2000年,团队现有教师16名,核心成员8名,拥有校级教学名师1名,校级关键教学岗位2个,2010年被学校为校级优秀课程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教学严谨、作风优良、求真务实。经过不懈地努力,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果,2002年首批年被评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课,2006年被评为校级精品建设精品课程,2008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8年、2009年被学校推荐为广东省精品课程参评课程,2010年获学校关键教学岗位2个,2010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013年获学校首批精品资源共享建设课程,2014年12月获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培育项目,2015年5月获广东省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教学团队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专业基础、文化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高等数学课程课程建设逐步走向成功。[4]
2.制订严格的教学制度、教学规范、教学管理。教学制度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准则,传统教学制度是以工厂制度为蓝本建立起来的,存在诸多问题。为此,要实现教学制度创新,使教师能在教学中淋漓酣畅地展现自己的创造性,不断实现其专业成长。[5]我校是典型的工科院校,办学历史长久,有着一套成熟的教学制度、标准及流程,有着整套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根据教育部理工本科层次等数学的教学基本要求,结合我校的教学要求、质量质量监控体系,我们制定《高等数学》系列的教学文件及材料,制定《高等数学》系列、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制定一整套《高等数学数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与实施细则》。实际操作上,我们加强教师个人教学档案的建设,个人教学档案主要包括以下环节: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试考核、学生个人发展规划、素质拓展。加强了教研室的管理建设,主要包括:教学规程、教学规范、授课计划、教研计划、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纪录、教研室总结。平时做好教学检查制度管理制度,分阶段制定课程建设发展规划、制定教研室发展规划、教研活动计划等。完善实施制度、检查制度、评估制度,总结提高制度。现在高等数学课程有着严格完善的学管理文件及规程,为高等数学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转型为资源共享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教学资源,健全网络资源
受众面较大高等数学网络教学平台尽管开发方式多样技术手段各有不同,但都呈现了以下的共同特点:能实现对课程的教学设计、管理、交流互动等三大基础功能。主要包含了以下几类主要资源――课程教学的教材、教学课件、备课系统、试题库资源等。[6]高等数学课程经历学校重点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目前已积累了不少的课程资源,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和课件、题库、部分扩展资源。
1.在教学完善基本资源建设方面。《高等数学》课程是我校首批获批精品资源共享课,《高等数学》教学团队是省级教学团队,无论是教学,还是管理的基本资源有着良好的建设基础。本次项目建设中,我们将继续完善体现本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研究的核心资源,包括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进度表、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拓展资源、数学建模、考研辅导、教研活动和教学录像等必需的资源。
2.网络资源建设方面。我校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技术成熟,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平台系统集中了以“课程教学”为核心网络辅助教学子平台,支持案例教学、课程设计等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平台,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和广泛的教学资源库。网站平稳运行多年,为教师、学生提供方便。
3.转型升级为资源共享课资源及特色资源、研究资源、服务资源的建设。坚持开展教学方法讨论,建设一流的教学团队,制作了高质量的课件、教学录像、电子教案和习题、套题及答案的电子文档。编写的工科高等数学特色教材获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同时建设一整套高等数学数字化教材,实现课程资源建设的“模块化―体系化―整体化”,精心制作课程完整的讲课录像。研究并构建校级网络数学实验室,实时开设网上数学创新和创意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家军.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06):104-105.
[2]刘沈荣.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143-144.
[3]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等数学资源建设课程教学平台[DB/OL].http:///eol/jpk/course/layout/default/index.jsp?courseId=1722.
[4]王爱云,张燕.高等数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数学教育学报,2002,(0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