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一对一扶贫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今年xx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强力推进,势头良好,目前进入常态化推进的关键阶段。为抓住年底前有限时间,集中精力,一鼓作气打赢脱贫攻坚“翻身仗”,经研究,制定如下行动方案:
一、总体目标
根据《陕西省脱贫攻坚指挥部关于印发〈全省脱贫攻坚2017年冬季行动方案〉的通知》(x脱贫发〔2017〕x号)文件精神,市教育局紧紧围绕 “十三五”扶贫攻坚规划提出的实现“贫困人口、贫困县乡、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退出”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教育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按照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要求,精心安排,狠抓落实,确保全面高质量地完成年度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
二、行动重点
深入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聚焦脱贫退出标准,全力以赴做好七方面重点工作。
(一)按照贫困县退出办法和对教育考核指标、全省追赶超越季度点评要求,各区县履行主体责任,加强日常监测和督导检查,建立完善控辍保学台账,建立“一对一”帮扶联系责任制,落实控辍保学“七长”制责任,确保建档立卡家庭学生接受义务教育不漏一人。(责任部门:基教科、各区县教科体局)
(二)加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条件改善项目继续向贫困县学校倾斜,统筹推进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省级标准化高中建设和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责任部门:计财科、成职教、各区县教科体局)
(三)加强对学生资助经费的监督检查,全程跟踪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学子女享受资助情况,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应享尽享”。(责任部门:监察室、计财科、各区县教科体局)
(四)以“幸福成长 爱满教育”——帮扶建档立卡家庭学生系列活动为抓手,着眼教育脱贫工作常态化和工作实效性,持续深入开展各项活动,圆满完成教育脱贫一批目标任务。(责任部门:人事科、德育科、各区县教科体局)
(五)继续加大教育资助政策宣传力度。要求各区县通过进校、进村、进户走访,印发学生资助政策及流程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多种渠道开展宣传活动,全面提升师生知晓率和群众满意度,用最大的力量和最强的举措宣传政策、宣传工作,最大化提高政策知晓率,做到家喻户晓。(责任部门:市教育脱贫办、各区县教科体局)
(六)全面做好高校结对帮扶贫困区县协调衔接工作,落实各项帮扶协议,确保高校结对帮扶贫困区县全方位的开展。(责任部门:市教育脱贫办、各有关区县教科体局)
(七)积极开展盐铜教育协作帮扶工作,开展“双十百千”活动(即开展10所学校结对共建、10名优秀青年校长到盐城挂职学习;100名骨干教师培训、100名志愿者到xx支教;1000名建档立卡户子女读书资助、1000万教育扶贫资金投入)。确保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得到更多资助。(责任部门:人事科、计财科、德育科、各区县教科体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该项工作,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保事事有人管、有人干,要有明确具体的帮扶任务、目标和责任,确保活动有序、有力、有效。
(二)加强监督。为确保此项活动扎实推进,各区县教科体局、市教育局新区分局、局属各学校要定期开展活动总结,及时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市教育局也将适时对活动开展情况巡视检查。
自上世纪末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在城乡和区域间的大规模流动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普遍现象。与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相伴随的是农村留守子女数量的不断增加。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16岁以下的留守儿童接近1000万。一般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的孩子”。由于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课题组对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都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法,辅以文献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等。选取与我镇相邻的几个乡镇的学校作为为本项研究的实地调查地点,原因在于这些乡镇都地处农村,学生家长外出务工人数多,相应地留守儿童数量也较多,选择这几处作为本项研究的实地调查点具有代表性与可行性,其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适应性。在调查中,我们特别对留守子女和非留守子女的不同之处进行对比。另外为了对留守子女的学习现状做一个全方位的考察,我们还对留守子女的监护人(或监护人)及其任课老师(主要是班主任)进行了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的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第一部分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我们编制问卷的原则,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问卷进行分析。
一、小学儿童部分调查结果分析
50.7%的留守儿童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37.8%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剩下11.5%都由所谓的“家长”照料。这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大多因为工作,没有精力照顾孩子,无奈将孩子托付他人以减轻抚养负担。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对学习的兴趣较非留守儿童偏低,在调查中没有发现一个“不喜欢”学习的非留守儿童,但却有留守儿童明确表示:不喜欢学习!不过总体看,留守儿童学习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对“读书就是出路”的观点很认同,认为学习成绩好是对自己的前途负责,也可以报答父母。统计数据中有几项值得注意――以“为了认识同学”为学习目的的留守儿童比例明显比非留守儿童高,说明他们内心更希望获得关注,渴望有人可以倾诉;留守儿童想改变现状的意愿十分强,甚至是过分强烈,他们读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生存,更希望是通过这个途径“赚大钱”,这极有可能是在平时对父母养家的艰难深有体会造成的。
二、小学儿童监护人部分调查结果分析
首先,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程度不高,影响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效果。30.0%的留守儿童家里没人辅导或检查孩子家庭作业。其中双亲外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现象更加严重――51.5%双亲外出家庭没人辅导或检查留守儿童家庭作业。另外,65%的监护人表示很少或从不检查孩子作业。
其次,在农村仍有相当数量父母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中很多人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而给自己或其他监护人保留的任务就是照料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忽视对孩子学习上的关怀。
三、教师部分调查结果分析
被调查教师在访问中表示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情况比非留守儿童的表现差。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学习上较难管理,这与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家庭状况、监护人联系困难等因素有莫大关联。
虽然媒体上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不绝于耳,许多社会机构纷纷伸出援手给予帮助,但对于本地、本校而言,关于这方面的工作并不出彩。虽然学校都设有留守儿童档案卡等,但大多的教师坦言学校、社会对留守儿童关心程度一般。
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困难很大。首先,“教师精力有限”,另外“学校经费和场地短缺”等多种因素致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不够,也因此。很多受不到关爱的孩子就更不愿意学习了。可见,人力和物力匮乏是制约教师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最大瓶颈。
【第二部分讨论和建议】
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调查结果的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可以总结出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家庭监督力度弱;2家中缺少强化辅导;3家中学习环境差;4心理情感不健全;5外部支持不足。
四、产生问题的原因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以及调查过程中查阅的相关资料不难发现,留守儿童发生学习问题是出于多方面的原因。
虽然校方也认为家长外出打工会对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尚未出台相关的针对性举措,忽略了留守儿童的特殊性。由于师资紧张,精力有限,一些教师放松了对部分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同时,受场地、经费的限制,学校办学条件一般,不能为大批留守儿童提供寄宿……这些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劣势下,学校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五、提出的建议
对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拆除城乡壁垒
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户籍制度及其他相关制约制度入手,逐步弱化乃至拆除与户籍相联系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壁垒,使流入的务工人员及其子女享有和当地居民同等的社会权利。
(二)发挥学校教育优势,构建健全的学校监护体系
对于这个特殊的儿童群体,学校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综合治理,制定行之有效的针对性措施,有自觉地承担起更多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任务,以配合社会、家庭、政府解决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三)政府加大对学校的扶持力度,统筹各项社会资源
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积极制订和切实落实相应的政策及措施,同时,进一步完善监护、寄养等法律法规,。要强化统筹,整合各项资源,充分调动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的积极性。
(四)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外出打工的父母应多与子女联系,主动关心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避免用过多的零花钱补偿孩子的心理缺失;监护人(或监护人)要真正负担起照料留守儿童的责任,多关心孩子的所思所想,尽力为儿童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本国策。促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和经济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的重要保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治理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我们圆满完成了本部门2010-2011年度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治理各项责任目标,现总结如下:
一、明确目标,扎实工作
为确保全面完成全区教育部门计划生育综合治理责任目标,我们成立了**区教育部门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教育股。各校按要求相应成立了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教育局与各股室及学校层层签定了《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将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列入了本部门年度目标管理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制订了《**区教育部门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考核评估办法》。其中含有具体的评优奖惩细则。年内,局党委召开了两次专题会议研究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
人口与国情及青春期性教育,是学校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列入了年度工作计划生育和教学工作计划。校长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和教务主任为主管领导,选拔了一批既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人口与国情及青春期教育老师。为确保课时的落实,各校将人口与国情及青春期教育列入了课程计划和课表,每学期不少于3课时,由教务主任把关。严格按要求开课、上课,做到计划、课表、教材、教案、考核五落实,为保障教学质量,每学期开学初,我们便组织学校主管领导和骨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每学期进行一次教学视导,各校也相应组织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及组织相关的教研活动。为配合全区计划生育工作,学校以板报、手抄报、知识竞赛、电化教育以及文艺表演等形式普及和传播人口和计划生育知识,四所中学分别举办了人口和计划生育知识专题讲座,年内,我们组织专业人员对各校的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治理的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二次全面督查,并及时通报了督查情况。年底,对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和奖励。
2010年12月,我局邀请了计生专家到**师专附中、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分别上了一堂精彩的青春期性教育课。计生专家用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将学生原本羞于启齿的话题、知识传达给学生,内容涉及青春期生理、心理的特点,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以及青春期性教育知识。通过讲座教育学生如何做好青春期心理保健,如何自我调节,积极引导男女学生交往,并告诉他们把握男女生交往自尊、自爱、自然、适度、公开和集体的原则,反对秘密模式、“一对一”模式。教育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远离不该去的场所,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课后,学生们更是反映本次讲座让他们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生理学知识,帮他们解开了积压在心头的诸多困惑,收获到了很多感悟,并希望今后能多开展此类的专题活动。
二、积极配合,不断创新
我们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内容,安排扶贫助学资金十多万元,重点资助独生子女户、农村两女结扎户等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的子女上学。在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我们还积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及兄弟单位的相关工作。我们在制订《**区教育部门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考核评估办法》时,主动征求区计生局领导的意见,以求合理合法;在市、区、办、居(村)计生部门组织的培训、征文、知识竞赛、文艺汇演等活动中,我们积极组织参加,并获得多项奖励;在今年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工作中,积极配合区计生局做好流动人口信息摸底工作;在市、区计生部门组织的相关检查中,我们积极配合,并认真落实整改意见。去年年底,我局先后被**区政府、**市教育局评为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以上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治理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得益于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们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部分学校和学生还不能深刻领会人口与国情及青春期教育的重要性,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还不理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解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培训力度。培训分两批进行:首批对学校主管领导进行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治理政策法规培训;第二批对学校担任人口与国情及青春期教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届时将聘请有关专家主讲。
2、加大宣传力度。第一,在学校通过广播、讲座、板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人口与国情及青春期教育;第二,通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家庭知识竞赛等形式传播计划生育知识;第三,通过继续资助计划生育困难户的子女上学,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第四,加大对农村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工作力度。
3、加大普及力度。雷打石镇、**镇是新划入**区行政区域的乡镇,加上群**、马家河镇,四个乡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计生思想上还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小农民“多崽多福”的思想浓厚,要加大引导与监督。
4、加大奖惩力度。在教育部门年度目标管理综合考核中,增加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的分值,修改计划生育综合治理评估奖惩细则,进一步加大奖惩力度,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努力使本部门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为一名特岗教师,我为学校的发展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我们学校海拔较高,又是石头山,建校50多年,一直没有水。我来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募集2万人民币爱心款,修通学校的饮水管线,不仅满足了学校用水,周围居民的用水也有了着落。今年学校又来了几个特岗教师,问到为什么愿意来我们学校,他们说因为全乡这里的水最好。
现在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但这里绝大部分学生的家庭还十分贫困,吃午饭依然非常困难,我请外界爱心人士在我们学校采取“一对一”的助学,现在已经有318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得到了资助,有几名还到城里读了高中。农村孩子比城里孩子还喜欢体育运动,但苦于没有体育设施和体育用品,我筹钱给学校修建了3个乒乓球台,给每个班级发放了篮球、羽毛球等体育用品,2009年学校学生还第一次玩上了足球和排球。我发现山里孩子的美术细胞不比外边人差,我就请外面人捐了一些精装美术本和蜡笔给学生们,学生们喜欢的不得了,现在学生们见到我就问:“刘老师,还有没有油画棒?”我们学校八点上课,家远的学生离学校有15公里山路,所以每天天不亮就要从家里出发,天黑了才能到家,我给他们每人都发了小手电筒。我们学校在贵州省海拔最高的区域,结冻时间长,天气严寒,我给女生们发了保温手套,我的能力有限,男生暂时还没有。农村孩子干活多,手脚容易受伤,我随时给学生提供创可贴、跌打损伤油等日常药品;平时会注意看学生的手,如果学生手上有老茧就说明这个学生在家里干活多;平时我也留意学生的脚,如果有学生长期没有穿袜子就说明这个学生家里比较困难,这样的学生我都会予以照顾。
我们学校服务半径15公里,有6个村的学生就读,这6个村我都去家访过,从2008年至今,我教过的562个学生的家我都去过。有一个布依族女生,由于入学时间晚,到6年级时已经18岁,因为自卑而产生了辍学的念头,我和她的班主任去她家里做工作,家访了8次,还跟村长说以后有低保或者房屋改造资金什么的先给她家,她爸爸才又让她读书。她现在在隔着一座山的地方读初中,最近一次考试成绩排名年级第一。
我们特岗老师的付出感动了村民。村民们办喜事,总会来学校邀请特岗教师去参加;农闲时节总有村民来学校找特岗教师聊天;乡里赶集的时候,乡亲们会来学校问特岗老师要不要捎东西。我们学校离乡里有十多公里,背十斤白菜走十多公里是很辛苦的,但乡亲们愿意做这个事情。我们那边最值钱的就是乡亲们过年宰的猪肉,一年就这么一次,猪内脏村民们舍不得吃,等我们去家访的时候才拿出来招待我们,这两天还有家长一直等着我回去招待我。如果有特岗教师生病了,乡亲们会争相来看望,村里的布依族老人还把特岗教师来村后发生的变化编成了布依山歌。
乡亲们对我们特岗教师的深情厚意我个人感受更为深刻。每次我背包外出办事或回湖南老家,总有乡亲拉着我,然后说:“刘老师,你是不是不在我们这里教书了,如果你不教了我们可舍不得你啊!”这样的话总是让我热泪盈眶。2009年学校修建饮水工程,占了村民很多地,也毁了村民很多秧苗。但村民都说:“这是刘老师弄来的钱修建的,我们不要任何赔偿。”去年,有几个村民在我老家湖南打工,在我没有告诉家庭地址的情况下,他们竟然找到我家里去看望了我的父母。平日里只要我没菜吃了,总会有乡亲给我送菜来;我们用电炉做饭,如果一停了电,肯定有人送饭来。有时候我一顿要吃好几份,因为一个人送的饭你吃了,另一个送来的你没吃,人家会生气。今年7月,中国教育电视台来我们学校拍摄特岗教师纪录片,村民们以为是上级领导要接我去别的地方工作,等记者们走后,很多村民放下农活来到学校说要为我送行。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为社会讨论的热门话题。历经14年的不断扩招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赢得了优势。但也可以看出,由于当前劳动力供需不平衡加上全球经济环境低迷影响国内许多行业,现在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毕业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则更是需要关注的群体,他们在经济、社会、人际关系等资源上已经处于下风,如何根据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做好就业帮扶体系,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一、当前国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1.当前的就业环境
1999年国家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校开始扩招,到2013年5月为止,全国各高校的毕业生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见下图)。
从以上数据可见,高校扩招使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用工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失衡。
2.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来源于“老、少、边、穷”,也有部分来源于城镇的低收入弱势群体,尽管当前就业竞争需要学生具备过硬的个人综合素质与能力,但他们缺乏来自家庭和其他社会渠道的人际关系网支撑,所获得的就业信息自然不及其他有相关资源的学生,故而在求职竞争中处于下风。
(2)求职不仅要考验学生的个人能力、综合素质,也是对经济实力的检验,无论是求职所需的服装、简历印制、交通费用等,还是毕业后离校的住所租赁,都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对于没有还完国家助学贷款或是欠着学校学费的毕业生而言,还需背负着还款的现实压力。
(3)由于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受限于当地薄弱的文化、教育条件,通过努力读书改变自身命运成为他们一致认同的理念,即便为了补贴生活努力工作可从中获得宝贵的社会阅历,但是与其他学生相比,部分经济困难家庭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所获得的前沿技术、技能、理念仍处于下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转型,所需要的知识型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也需要有适应当前社会的理念与敏锐思维。
(4)在心理方面,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心理有以下三点:自卑心理、就业期望值高、浮躁心态。
第一,长期的物资匮乏与经济收入不足,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卑的心理。当大学最后一年来临,在求职竞争中面对自身社会关系、资金支持乃至个人能力与其他学生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的现状,使之勇气、进取精神受挫,直接影响他们对自身的合理就业定位。
第二,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家庭困乏的经济条件不满,将上大学视为摆脱贫困命运的重要甚至唯一途径,希望通过四年的努力获得人生成功。然而,这种心态会造成毕业生在择业时忽视自身的现实能力与就业层次的匹配,一味地追求高薪酬、有名望的企业、单位,无形中把自己的选择范围都限制在一个不宽泛的小圈子里。这些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大多时候已超过了他们当前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
第三,对于超越自身能力的就业期望,不符合现实状况的择业定位,少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浮躁的心态。这让他们在择业受挫之后产生抱怨社会不公的心态,认为现在的连连失利都是社会不公平造成的,进而影响到继续就业竞争的拼搏心态,无法再耐心继续找寻新的出路。
二、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特点及自身所需准备
这几年,“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探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常见词,所谓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是指高校所供给的不同专业人才的数量及其比例关系,与社会需求失衡或互不匹配而产生的不同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现象并存的就业矛盾。
造成当前这种状况最直接的原因是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人才的模式以及相关的调整周期较长,而且这些都受制于高校的教学场地、硬件设施、师资的现实情况,在当前社会产业转型速度加快的背景下,自然难以及时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破解当前大学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了解工作对象的特点。
1.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特点
(1)将报酬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因为自身的经济并不充裕,故而这些毕业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优先看重的是用人单位所提供的薪酬,尤其是在珠三角这类经济发达且消费水平较高的地区,用人单位的薪酬与是否提供住宿等这些都成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重点关注的信息。
(2)希望得到用人单位的尊重。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毕业前都在校内努力地学习、奋斗,多多少少获得了奖助学金或是其他荣誉,尽管如此,这些学生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认同,但却不愿意把自己艰苦、伤痛的一面表露出来。因此,这些毕业生在择业时也看重用人单位是否尊重他们、融洽程度如何、管理是否人性化。
(3)选择创业不多,倾向稳定职 业。选择安稳职业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来说,能给予一个稳定的经济来源支撑自己的日常生活、家庭与未来的发展。也许这类工作的薪酬相比其他而言并不是特别理想,但是这类工作给予的安全感、稳定性很符合他们在陌生城市奋斗的心理。
(4)吃苦耐劳,懂得感恩,用人单位较认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毕业前已经饱尝艰辛,在校期间的获得奖助学金、勤工俭学等经历,让他们明白感恩与吃苦耐劳,这些优点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是非常认可、欢迎的。
在了解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之后,工作、政策若要取得成效仍需要经济困难毕业生在踏入激烈的就业竞争前做好准备,迎接挑战。
2.大学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前所需的自身准备
应该先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做好以下几点准备,这样才能让政策、措施生效。
(1)认知准备。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必须正确面对自己现实的贫困事实,这不是短期内通过找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所能改变的。同时,更要树立一个端正的就业观,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目前的能力,客观地制定自己当前力所能及的就业目标。其次,对于当前的就业环境要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摒弃不切实际的求职目标,做好面对失败不气馁、不灰心,持之以恒战斗到底的准备。树立对自己现有实力的信心,并且不断去提升,因挫折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只会让就业竞争力处于劣势。
(2)知识准备。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过程中,无论是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是各种人文科学知识乃至其他科技知识,都是帮助毕业生获得心仪职位的必备理论武器。多种类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且不能中断的过程,面对就业,更需要掌握一定的就业政策、招聘信息和笔试、面试技巧。
(3)能力准备。个人的能力在就业竞争中起核心推进作用,这与知识的准备一样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学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用于提升自身能力的课余时间并不多,应当从入学伊始通过参加各类社团活动、担任学生干部来锻炼自己的沟通、组织、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上除了应对专业课,还要积极地去考取各类型对自身未来就业有益的专业资格证书,从课内到课外全面锻炼自己的个人综合能力。
(4)心理准备。树立对自己的信心和不怕挫折的打击,就业不是人人都能一帆风顺,当前形势下要正确面对现实,抛弃对就业目标薪酬水准高、稳定等当前难以企及的目标。
当学生自身做好了以上准备工作,那么根据这些群体的就业特点、心理特点所制定的政策、体系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大学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体系构建
1.政府的就业支持政策
政府近年来针对大学生就业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支一扶”政策、“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参军服役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新的道路与选择,也为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储备人才、吸引人才的作用。
(1)“三支一扶”政策。该政策于2006年2月颁布,中央组织部、人事部(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实施,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进行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相应该政策前往工作地工作的期限一般为两年时间,结束后如报考公务员、硕士研究生、企事业单位或是自主创业均可享有规定范围内的优惠政策。
(2)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启动于2003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西部开发的重要力量来源。该政策由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人力与社会资源保障部和联合实施,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从东三省、中原地区到海南岛再到西部等22个省、区、市基层开展为期1~3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志愿服务。
志愿者在前往工作地服务过程中,国家给予经费上的支持、报考公务员或研究生的加分与专门的保险。
(3)大学生征兵政策。随着当今世界的发展,我国的国防事业需要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加入,为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从入伍到退役后的学业、就业。这些政策主要是应届毕业生入伍,国家按照限额返还学费和助学贷 款;入伍后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和安排技术岗位时优先考虑,如取得本科或以上学历优秀者可提拔为军官;退役后考公检法单位优先录取、考研究生按政策加分;退役后由地方政府负责接收安置。
2.学校的就业政策支持
学校作为国家就业政策的具体执行单位,除了实施这些全国范围的大政策,也会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为自己的学生量身打造一系列的就业帮扶政策。
全国高校十余年的扩招不仅带来了数量逐年攀升的毕业生,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也随着这一数字不断攀升。
当前国内的就业环境不容乐观,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成功就业成为大多数毕业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其他毕业生面临的压力、焦虑相比,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所面对的这些因素因经济困乏的原因而显得更加沉重。这个群体的就业工作不但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未来发展,更对整个社会的稳定甚至国家的发展有影响。在这个全球化、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高校的毕业生工作和资助工作需要联合对家庭经济困难群体的就业给予更多的关注,不仅要通过各渠道进行帮扶,而且要将“育人”纳入其中,形成一个在物质、教育方面都相关联的体系。
(1)加强思想教育。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和多元的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发挥学校教育中各个环节的作用,每一个环节的作用都不能忽视,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障。
这一点需要充分发挥各级团总支、学生会的作用,不能仅仅将学生集体活动视为丰富课余生活与活跃校园文化的载体,还要举办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与职业技能竞赛,使学生在比赛中锻炼自己的团队协调能力、交际能力、问题研究解决能力等,达到提升未来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及早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赢得主动权的最佳方式之一。第一,培养、鼓励新生在入学伊始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找准自身的兴趣爱好、个人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学习,逐步改变对自己不利的负面性格与习惯,根据实际情况的改变,适时调整自己的规划。第二,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智商情商、组织协调能力、问题研究解决能力、所拥有的特长等因素找准自身定位,树立起未来竞争的信心。第三,多了解自身当前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同时多参与各类规模招聘会,从实践中获得经验。
(3)提升自身技能素质。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专业知识技能,更应该多参与各类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竞赛,这些竞赛不仅能对学生个人起到促进全面发展的作用,还能锻炼参赛队伍的团队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在未来就业中需要的因素,赛前的指导也是学生与相关专业教师深入交流的最佳途径,参赛团队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巧。
(4)学校帮扶政策。当前的就业帮扶体系运行良好,但是并无太多特别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群体的,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就业帮扶体系为例:第一,针对毕业班会连续举行多场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讲座,还有其他优质企业的介绍会;第二,提供各类招聘会的信息、门票;第三,针对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专门的一对一谈话,并对其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以供参考。这些看似简单的措施其实有着覆盖面广、内容充实的优点,是多年的就业工作经验总结得出的结果。针对广大毕业生的各类讲座,根据各学院的专业不同,针对性地邀请相关领域的成功人士对学生进行宣讲,从宏观的就业环境到微观的个人求职技能介绍应有尽有,而且针对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疑问,也会通过现场的互动环节作解答。企业招聘宣传会则是直接将优质的就业渠道开放给各位毕业生,用最直观的方式让毕业生了解自己心仪的单位有什么需求,自身应该如何做准备。每当有招聘会,学校基本上都会为毕业生提前准备好门票,方便毕业生通过这类大型活动求职。每隔一段时间,各个二级学院的就业小组经过筛查都会发现一批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这些学生均会安排政工干部、领导谈话,用最直接的方法了解这些学生仍未就业的原因,并为他们提供额外的就业信息进行参考。
以上这些就业帮扶的程序,能做到全员覆盖,但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并没有完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一整套程序,目前针对这类毕业生的措施主要有两项:给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发放专场招聘会门票和给予经济特困毕业生就业补贴。但是这些措施都只是从物质上进行帮扶,如何在思想上对这类毕业生进行广泛、针对的教育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就学校层面而言,除了面向所有毕业生的传统帮扶措施外,可对当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实行以下措施进行帮扶:①新生入学之处,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度过第一年的适应期后开始寻求自我定位,开始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②通过团学组织举办各类技能竞赛和集体实践活动,从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技能。③与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开展订单式的培养,并提供相关的实习、培训乃至就业,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就业并对所在企业产生有益作用。④与就业、创业机构合作,向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各种准确、优质的就业信息,让他们从这些信息中了解到当前的市场劳动供需状况。⑤对这个群体的毕业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举行各类群体辅导活动或是一对一谈话,内容重点是对抗挫折、树立信心、认识自我。重在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思想上“脱贫”。⑥对于经济极度困乏的毕业生,直接对其进行应急式物质资助,确保不会因为经济原因而陷入无法就业的困顿。
四、结语
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工作应不仅仅在最后一年集中进行,而要长期地追踪、了解、关怀。也许这个群体在当前并不会产生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将毕业生工作与助学工作相结合持久地进行,终将能让这些起步艰辛的年轻人奋斗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成功,这对社会、对学校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未来财富。
参考文献:
[1]胡 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特征与多元化引导帮助[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12).
[2]龚 曦.“资本”缺失与心理困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援助与帮扶对策探析[J].大学教育,2013(15).
[3]尤莉娟.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J].黑河学刊,2011(05).
[4]彭仲生.贫困大学生就业准备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