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材料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材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材料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

一、丰富的学习资源——让教学涂上生活的本色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执行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挖掘身边素材,让学生轻松学习。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教师充分挖掘了学生熟悉的物品作为学习的资源,例如:出示“恐龙、鲸鱼、轮船、直升飞机”等大宗物品,让学生感受到用原来的千克作单位太小了,必须要用一个大的计量单位来表示,那就是“吨”;再出示“鸡蛋、奶牛、纯净水、绵羊”等小宗物品的重量,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估算或计算,深刻理解1吨的概念,最后再出示一组吨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马路的承载量、起重机的额定载重量、电梯的载重量等,把数学活动和生活应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教者在尊重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改造。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寻求最佳切入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亲近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用。

㈡运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每一分钟都在孕育着创造,都将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已由完全地预设不断地走向动态生成,时时在彰显着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课改的新理念。而这精彩的生成,有的在我们预设之中,有的在我们的意料之外。这就要求我教师要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例如,在感受吨在生活中的运用时,教师出示了电梯的载重量1t,盖住了可承载的人数,让学生猜猜应该是多少人?学生的回答是:“二十几”、“20”、“25”、“30”、“27”,教师面对出现偏离预设的生成,没有强行把学生的思维拖回预设的轨道,而是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深入思考,这时第六个学生站起来说:“应该是13人,刚才他们说的是小孩,应该是大人。”教师蹲下身子看孩子的世界,故意反问“那小朋友应该是33人,那我们是不是该写小朋友33人?”这时学生想象着33个小朋友进电梯的情景,突然有同学醒悟:不行,虽然33人的重量没超过1吨,但是33人电梯里面是装不进去的。这时教师再请33人站起来,问道:“如果把这33人装进电梯里,情况会怎样?”学生看着这么多同学,一下子就明白了电梯里面为什么不写小朋友33人了。教师放慢脚步,与孩子同行,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从熟悉的地方显出新的风景,创造出了精彩的瞬间。让课堂教学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走向大气,走向洒脱,走向睿智;学生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全面、健康发展,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心灵共舞的家园。

二、亲历过程,主动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亲近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一描述,明确了小学数学的内涵,即数学是一种过程。数学的学习,应努力让学生亲历这一完整的过程。

然而,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偏重于学生“眼看、心记、耳听”的现象,孤立、机械地强化抽象概括,狭隘、生涩地解读方法理论,忽视了小学生“操作中体验、体验中感悟、感悟中建构”的认知规律,使数学逐渐变成一门被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的课程。以前在教学“吨的认识”时,我们一般都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袋大米重25千克,请学生算一算4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接着就得出1吨=1000千克,随后的任务就是做很多的巩固练习。从中显现出来的教学方式为:单纯观察----机械记忆----克隆模仿,这是典型的接受式的教学方式。

1吨是个既重又抽象的概念,如何能让学生在头脑中正确建立1吨的观念?本课可谓独具匠心。教师让学生亲历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触摸数学鲜活生动的生命脉息,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得到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㈠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课堂中,通过学生的“猜测、验证、操作、感受”等活动,1吨的大小在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生成。

1、充分感知,建立表象

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也是探索、建构新知识的“支架”,吨的认识必须建立在对“1吨的大小”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40袋每袋25千克的大米重1吨;每个同学平均体重30千克,33个共重1吨;每头奶牛重500千克,2头奶牛重1吨;每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吨等,共10组,有了这么多素材积累,学生在头脑里建构了丰富、科学的1吨表象,为后面几吨物体的重量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2、开放的活动,丰富表象

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探索、交流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估计、交流、想象等活动,经历1吨大小建立的过程。课堂上,老师安排了3个层次的活动。⑴通过搬一袋重25千克大米,体验25千克的感受,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有感而发:“太重了”“特别重,实在搬不动”、“我觉得有点象运动会里的举重”……丰富而又真实的感受,接着老师追问:刚才一袋大米重25千克,得要多少袋这样的大米重1吨?进而推出要40袋,教师再问:如果把这40袋大米转到一个大袋子里,你可能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根据刚才搬25千克大米时的感受,想象着可能会有的感觉,自由地谈论着:“重死了,根本搬不动”、“压扁了”“还没搬起来,浑身的力气都没了”、“我浑身都散架了”。,通过搬一搬、说一说、想一想等体验活动,初步建立了“吨”的表象,初次感受到1吨的大米对学生来说实在是太重了。⑵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老师让学生猜猜在坐的同学的体重有没有1吨?多少个同学的体重接近1吨?最后让33个同学起立,让大家看一看、想象一下33个同学的体重,这大约就是1吨的重量。⑶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老师首先出示一组图片:

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班级内交流汇报。然后教师又出示图片:

由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物品,想想需要多少个这样的物品重1吨?

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主动在头脑中积极建构的过程。这里通过四个开放的活动,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已经形成了丰富的表象,进一步深化了对吨的认识。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2篇

一、挂职学校情况介绍

xxx小学是xx区一所名小学,坐落在xx区中心位置南坪,学校有59个教学班,3000余名学生,157名教职工,市级骨干教师6名,区级骨干教师30名,是xx区教育均衡发展,一校多区办学模式的示范性小学。是一所充满生命活力,以儿童水墨画为特长,以幸福教育为特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学校。学校秉承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培养言行儒雅,博学善思的小学生,学校为师生幸福人生搭建了成长的七彩桥,即幸福校园,幸福花朵,幸福园丁,幸福源泉,幸福乐园,幸福社区,幸福在线,让老师感到工作是幸福的,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幸福的。xx宝贝,幸福成长体现了学校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XX年接收了一所厂办子校现花园校区,XX年接收了房开商配置的上海城校区,目前学校拥有三个校区,具备了优质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明显优势,特别是进几年来学校发展很快,形成鲜明的幸福教育办学特色,教学质量一直处于南岸区领先地位,学生美术、书法、科技作品,体育、英语、音乐技能竞赛多次取得国际,国家级和市级奖励,学校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肯定和赞许。

学校先后取得了国家教育质量管理示范基地,全国百所德育科研名校等国家级荣誉,xx市红领巾示范学校 ,xx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等市级荣誉。

二、学习工作情况:

根据学校领导的安排,我的工作主要是协助陈雅琳副校长分管教学教研以及图书课题管理等工作,陈雅琳副校长调离之后,协助李佳副校长,魏莉副校长分管德育和体卫艺工作。工作期间坚持按照教育局党委的工作要求,遵守学校作息时间,边工作,边学习,多做事,多反思,注重提高自己。

(一)勤奋学习,努力工作

我总共参加学校行政会4次,中层干部及组长会6次,全体教工大会4次,参加班队活动9次,学校各项活动8次,听课28节,个别访谈几十人次。另,参加了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委组织的课改六年经验交流活动,聆听了成都教育科学院院长陈大伟教授的《课程改革六年的得与失》主题讲座;参加了南岸区教育系统第18期校长论坛,聆听了重庆市教育科学院副院长龚春燕教授的讲座《学校创新与科学发展》;旁听了重庆市珊瑚实验小学组织的全国知名专家、尝试教学理论的创立者邱学华老师的讲座《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怎样做?》,旁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诗意语文的创立者王菘舟老师的示范课和王菘舟老师主讲的诗意语文,领我走进快乐课堂经验交流活动;参加了天台岗小学组织的幸福大讲堂3次,其中有重庆市教育科学院原院长唐果南教授主讲的《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通过和领导一起外出,参观了江北陪新小学,南岸川益小学,怡丰小学,青龙路小学等学校,使自己开阔了眼界,收获了不少有用的东西。同时,在参加各种活动时,经常思考这些学校办学成功的原因。

(二)虚心请教,注重积累

在充分尊重学校领导和同事的前提下,经常和他们交流,特别是和班子成员交流,虚心向他们请教,在交流中吸取经验,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同时把交流所得及时积累下来,有经验点滴、有文本材料、还有电子档案和影像资料。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3篇

【关 键 词】数学交流能力;存在;问题;解决;对策;培养;提高;强化;读;说;听;写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54-03

小学生数学交流,是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让学生能够简明扼要地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数学思想,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更广泛的数学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乃至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重视小学生数学交流,既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数学交流的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获得交流的机会匮乏,仅有的交流模式也比较单一,以至导致学生的交流能力普遍低下。这是我们在小学教学课程改革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小学生数学交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交流环境欠佳。小学数学课堂,多是教师在台上讲解,学生在下面听讲。安静、严肃的学习环境往往是小学数学课堂的标志。这与老师平时偏重于要求学生专心致志听讲、很少为学生创设数学交流机会有关。

2. 交流对象带有明显的选择性。多数学生都喜欢与同学、朋友、家长和优等生交流,不太喜欢与老师、待进步的学生交流,而且首选的交流形式是生生交流,其次是小组合作交流与师生交流。

3. 交流中存在的多种障碍。一是有少数学生不喜欢在数学课上发言,个别同学甚至还愿意充当旁观者,部分学生不愿意在课外与同学讨论交流数学问题。二是与老师交流的目的大多是问疑难问题和反映学习情况;与同学交流的目的多数是订正答案和讲生活或学习中有趣的事,而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则很少。三是绝大多数学生只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对于数学语言比较陌生;不注意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只关注自己的想法;不善于从与别人的交流中受到启发而获得灵感。

4. 对数学交流的价值认识模糊不清。多数学生不能认识到数学交流对促进思维发展和学习进步的重要性,对数学交流持无所谓的态度。少数学生甚至觉得数学交流是一件很苦恼的事情,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和学习负担。

二、小学生数学交流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分析目前小学生数学交流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置没有确立,多习惯于“教师台上讲,学生下面听”的被动式教学,仅沿着老师的思路去回答问题,偏重于列出算式和确定计算结果,缺乏对数学问题的深入性、拓展性思考,没能从理念上全面把握教学的基本知识,更没能很好地体味数学在实践中解决奥妙问题的无穷趣味和魅力,从而使学生对数学问题思路单一,学习兴趣不高,普遍缺少的愿望和需交流的问题,即使有问题,也难以用较准确的数学语言予以表达,导致交流信心的缺失,形成交流障碍。因此,要解决小学生数学交流存在的这些主要问题,就必须从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方式上着手,通过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读、说、听、写”训练,来优化小学生数学交流的氛围,提高小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

三、解决小学生数学交流问题的对策

1. 进行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读数学”的能力。数学阅读可以丰富和优化学生的数学语言。因此,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数学课本、文献以及老师、同学的解题过程等,接受数学信息。一是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克服有口无心的“假读”,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边读边思考,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二是引导自由阅读,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利用晨读等充裕时间,让学生广泛读取数学谜语、数学故事、趣味数学、数学脑筋急转弯……从中领悟到阅读的趣味,进而发自内心地喜欢阅读。三是教会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针对数学概念、公式、性质、计算题、应用题等各种不同情况,分类教会各种类型的阅读方法,准确理解,排疑解难。四是设计阅读提纲,优化阅读过程。设计阅读提纲有助于开启学生思路,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阅读教材,增强与书本交流的针对性。五是开展阅读大课堂,拓宽学生阅读视野。课堂阅读时间相对有限,因此有必要把数学阅读延伸到课外。再通过每周一次的阅读大课堂,让学生集中展示课外阅读成果。六是开展数学朗读比赛,提高学生数学语言水平。通过教师范读、学生个读、同桌比读、小组赛读等形式,在竞争氛围中激励学生接受数学信息。

2. 教给倾听方法,培养学生“听数学”的能力。倾听是数学教学中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教师要针对大多数学生不会或不善于倾听的实际,重点教给学生进行有效倾听的方法。一是营造氛围,强化倾听意识。通过富有暗示意味的教室布置,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倾听上来,强化学生的倾听意识,感受倾听的重要性。二是创设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设计“拷贝不走样”等趣味游戏,并对倾听行为给予正确适当地评价,激发学生的倾听兴趣。三是正确引导,教会倾听方法。教师明确提出,学生倾听要做到“五心”,即一要专心,二要耐心,三要细心,四要虚心,五要用心。四是学会复述和评价,提高倾听能力。每周安排一节“听算、复述”活动,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课能力和复述能力,并要求学生对复述进行评价。五是能够质疑和补充,深化倾听功能。在数学课中设计“汇报结果、发表见解、课堂评论、自圆其说”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修正他人的观点,补充他人的看法。六是学会反思和创新,提高倾听效益。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并能根据听到的别人的意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路,经过思考、交流、反思,然后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内化成自己的素养,然后有所创新。

3. 指导口头表达,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说是数学交流的有效方式。教师要针对学生存在的课上课下缺乏敢讲敢说精神的情况,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让学生有时间说,有机会说,敢想敢说,愿想愿说,会说善说,培养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一是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说。教师在课堂上舍得留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与好奇参与数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充裕的时间里主动思考,踊跃发言,热情交流。二是正确引导,让学生说规范的数学语言。在教学中,通过操作的有序性来训练学生语言的条理性;让学生总结概括数学概念提高他们语言的准确性和简练性;在解答应用题的分析推理中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逻辑性。三是明确要求,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叙述解题过程。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把自己的思考方法、解题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让别人能听懂、听明白,促使他们有条理地整理自己的思路。四是组织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实现口头表达。组织开展多种形成的交流活动,如“互改作业,同伴交流说给同桌听”、“小组合作学习,人人发言说给同学听”、“课尾三分钟,谈谈本节收获说给大家听”等,努力为学生创设积极思考、尝试、说话的条件和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感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五是开展互评,让学生在数学辩论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针对一些教学内容的易混点、疑难点,在教学中组织学生相互评论,调动他们的钻研积极性,给他们充分的自主发言权,让学生敞开心扉,相互巧妙设问,相互补充充实。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4篇

——初中学生数学有效预习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由来与分析

1、问题的由来

大家都知道预习很重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学习也一样。随着小学到初中教学内容、难度的不断增加,课堂上能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如果没有课前预习就上课,由于课前没有准备,必然会影响听课效率,学生始终不能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影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如果通过课前预习,带着问题来听课,课堂效率就不言而谈了。所以预习作为探索性学习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做好心理、知识准备,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数学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正确看待预习,以生为本,指导学生开展有效预习,奏响生本课堂的美妙序曲——预习。

2、现状分析:

(一)学生现状

经过长期的教学观察,学生在预习习惯养成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有:

1.自主学习意识不强。部分学生不能自觉、按时、有质量地完成作业;学生的预习作业完成情况更差;学习中,依赖老师父母督促得比较多,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意识不强。

2.自主学习能力有待系统指导、帮助提高。个别学生对工具书的使用存在障碍;部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强;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等媒介搜集学习资料方面总体表现较差。

有效的预习,能明确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良好预习习惯的形成将为课堂教学节约许多宝贵的时间,使得教师不必讲解学生就能自己获得知识。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改善了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二)教师现状

很多教师忽视数学学科的课前预习,即使有也总是一句带过:“明天要上新课了,请大家好好预习一下。”数学预习什么呢?怎样预习呢?没有具体的要求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大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样的预习效果可想而知。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生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学能力的提高。

培养预习习惯,要注意激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具有求知欲望,每个学生都有提高能力的渴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注意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强化学习需要,丰富预习的内容,给与必要的预习指导,从而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三)课标要求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不断增长,知识陈旧率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现阶段各教师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而培养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为此,我确立了“初中学生数学预习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二、初步的经验与资料积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作用。预习则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他们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学的过程。因此,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而且有关预习类的课题在国内已有好多专家学者有研究,如:瞿溪二小、陈 亮的《让数学课前预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新津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 李丽的《预习先行,先学后教——浅谈课前预习》……这些研究都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有很多新的理论可以学习,是本课题实施的重要保证。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与过程设计

1、研究措施:

(一)明确预习目的,激发学生预习的动机

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学习的素质得到相应提高了。学生在进行预习时,教师巡视了解;预习结束后,教师进行检查。在这期间,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观主义的倾向。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了。

(二)设计预习方案,引导学生预习的方法

分三个阶段来让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方法:

(第一阶段)课堂指导:师生一起预习,摸索预习方法。

根据不同的教学类型,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预习材料、制定出不同类型的预习卡,从而让学生明确预习要求。

一开始预习宜安排在课内,教师提出要求,一步一步地、循循善诱地引导。这样,为学生搭好学习的阶梯,让他们在实践中懂得如何去做好数学预习,从而掌握一些方法。

(第二阶段)预习卡提示:制定预习提纲,掌握预习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教师在预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区分,不同类型的新知预习用不同的方法,制作不同的预习提纲。

(第三阶段)个性化预习:学生自己预习,总结预习方法。

(三)关注预习过程,探索学生预习的策略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中年级的学生,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强,要想让学生具有更强的自学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在策略上要注意预习内容难易适度,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培养措施,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引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学生一些正确的预习方法。

1、数学概念——“课本标记预习法”

数学概念是重点又是难点,因为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的反映,非常抽象,而不少孩子抽象思维差,要掌握干巴巴的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所以,加强课前预习很有必要。最基本也是最简易的数学预习方法是课本标记预习法。

具体方法:用简短的几分钟阅读课本,做些简单的圈点标注。读一读要找出定义中的关键字,进一步思考这些关键字起的作用,若把它去掉有什么后果,力争对概念进行完整的理解;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

2、数学计算——“尝试练习预习法”

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计算的比重是相当大的是。教材在计算课的编排上一般都以例题的形式出示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了预习的平台。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这些方法了,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专心致志地解决学生在预习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把知识学得更深、更广。

具体方法: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在自己重新解答一次;尝试解答“练一练”的题目。通过尝试计算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3、数学公式的推导——“动手操作预习法”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我们的数学有相当一部分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

具体方法:第一让学生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弄清操作步骤。第二要准备好做实验的材料,先与父母合作试着做一做,完成一个表格。第三可以把你在做实验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记录下来。布置的预习任务就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通过自主探索,才能不断的生成新知。在上课时,先让学生汇报在家里做实验的情况,遇到的困难。教师帮他们分析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找到实验失败的原因,改变实验中材料,然后在老师的点拨下,以及在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得到提升。

(四)巧用预习评价,养成学生的预习习惯

1、检查督促 ,逐步培养预习习惯

坚持不懈地预习对孩子来说是件“吃苦“的事,当代学生特有的娇气、意志薄弱等缺点及家长的配合不力、纷繁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预习较难做到自觉,更难做到坚持。光布置任务,没有严格的检查,对于缺乏自觉性的同学来说,特别是习惯尚未养成之前的绝大多数同学,实验只能是徒劳。所以对预习的完成情况做好监督检查工作,这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检查的形式有教师检查,这当中,既可由老师用课余时间督促,还可逐渐培养小组长或同桌同学督促,以此来督促学生自觉预习习惯的形成。书面预习作业,查阅后可给出评价“”,再来个集“”比赛,检查中,若发现学生没有完成预习,要督促其及时补上。口头预习作业,一靠家长监督签字,二是课堂教学中检查、评价。

2、正面评价,顺延学生预习动力

评价在学生习惯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促进其进步,催化其内在发展的作用。教师要的一个点头肯定,一点微笑鼓励,一句口头表扬都能给前进中的学生以信心和动力。在学生的预习工作之后,不能忽视对学生预习成果的定性、定量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作为学生再学习的一种动力,将会激励学生向下一个目标努力,对进一步学习充满信心。

建立长效评价机制。预习的开始过程并不是轻松的也不是学生喜欢的,因为他要调动学生方方面的能力,过程中还要遇到很多难题。学生容易倦怠,觉得很麻烦。因此,在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初期,给学生尝到预习的甜头,建立能够预习好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预习之星,进步之星,小小老师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一颗小小的“”,一本方格本值不了几个钱,却对于学生有着极强的激励作用。

3、组织交流,定期展示预习成果

对预习的成果要及时反馈交流,让学生有成就感。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在预习时,常常会有所获,对有收获的学生来说,他们都有展示自己“战利品”的欲望。老师就一定要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充分“显洋”一下,让他们体验一下成功。也可以听听别人的学习经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形成自学的风气。

在学习新课前,我们可根据布置的预习提纲举行一个小小的5分钟“知识竞赛”,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预习经验交流活动,使孩子们在竞赛、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在竞争中求发展求进步。同时还可根据学生近段时间的表现,进行评选“预习能手” “资料小灵通”等活动,从而督促学生持之以恒地认真预习。

2、过程设计

(一)准备阶段(2019.3—2019.5)

(1)制定研究计划,学习初中数学预习习惯培养的相关内容。。

(2)制定研究方案,对学生的预习现状调查及分析。

(3)制定数学预习的一套方案,及预习卡的设计。

(二)实施阶段(2019.6—2019.12)

(1)方案具体细化,按计划指导学生深入开展各项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

(2)精心设计、组织学生乐于接受的系列化的预习活动,进行预习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实现研究目标。

(3)及时收集各项活动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

(三)总结阶段(2020.1—2020.3)

(1)归纳、整理研究资料,继续实施课题。

(2)在研究过程中,积极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

四、预期的成果

1、指导学生进行与教材主题相符的课前预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指导学生多角度预习,拓展思维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评价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阅读和思考的习惯。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研究报告、教学案例、教学论文及教学设计等。

参考文献:

1、《教会正确的预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范莲芳

2、《小学数学课预习指导点滴谈》黄爱华

3、《数学教学应重视课前预习》 高洪亮,李秀华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5篇

一、创设直观情境,培养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而从整体上直接抓住问题的核心,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醒悟的思维。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如实物投影,电脑等,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直觉思维得到培养。例如,教学第三册“角的初步认识”时利用电脑显示“角的乐园”大门图,把学生引到“展览馆”去看各样的角,电脑显示课本第38页第一幅连续图,旁边写有“展览馆”字样,这些是什么物品?通过这样的演示,学生很快就能说出什么物体的形状似角,如三角板,红领巾,钟面和扇子等。又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借助电脑软件先出示各种颜色各异的蝴蝶和各种对称的建筑物,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折各种对称图形的纸,最后观察演示屏上动感折对称图形,通过创设这样的直观情境,学生对“对称图形”的概念清楚了。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将组成图的元素(动物、人物、背景等的小图片)提供给学生。在计算机上,演示学生可以选择需要的一定数量的图片,自由组合成“对称图”,或结合电子绘图技术,将简单的图形拼接成需要的图,努力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敢标新的思维

陶行知说过:“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这是求异思维的开端。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更应要让学生敢于提问题,学会提问题。波利亚认为:“对你自己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好问,多疑,课堂上爱提出问题的学生在学生本身就是一种爱学习的表现。在平时逐步教给学生在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从新旧知识的联系、比较上发现问题;在知识的理解运用中发现问题。如教“圆锥的体积”一课,每组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有的把圆柱装满水往圆锥里倒,有的把圆锥装满水往圆柱里倒,教师及时启迪发问:“从你的操作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式地探索,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有条理地抓住两个图形的内在联系,中等生只是在条理上稍差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能说出一些……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对学生的新奇念头、想象力以及别出心裁的活动,要加以鼓励。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一些具体材料的发散性质疑,针对其中几点进行归纳,改变传统的演绎为主的数学教学为含有创新意味的归纳为主的数学学习。

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敢于设想创新,大胆想象。教学中要在掌握常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突破常规,质疑问难,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才能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发现学生理解的角度、深度和广度,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存在的误区在哪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后,学生就提出为什么没有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实验,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有关系吗?教师不要急于表态,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中完善,提炼和概括,教师在关键处扶一扶,在重点处点一点,使学生在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从不同方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求异、求新的思想得到扶植。

三、动手操作新知,培养敢自主的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改革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加强技能训练。我们要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并尽量展示出学生思维的全过程。例如,在讲“圆柱表面积”这一几何概念时,教师要求学生动手把圆柱体侧面展开,看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再想一想,展开后的图形和圆柱有什么关系;最后讨论研究怎么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学生通过有次序有目的地操作、观察、思考,发现了圆柱的侧面积展开就是长方形,发现了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于是找到了计算圆柱侧面积的方法。这样,学生深刻领会了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来龙去脉,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技能。

责任编辑 龙建刚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文/平远县东石中心小学 刘福传 农村小学教师素质令人堪忧,在我镇的87位教师中,30~35岁的12人,占教师总数的14.1%;35~45岁的35人,占教师总数的41%;其余的是45岁以上的。45岁以上的教师多数是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时期的高、初中毕业生,是从代课教师转成民办教师,再从民办教师转成公办教师,所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教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知识功底较差,知识结构老化,教育理论知识比较匮乏,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特别是近五年来,没有一名师范院校毕业生再分配到我我镇小学充实教师队伍,所以教师的年龄结构逐渐老化,且愈来愈明显。那么,针对这种现状,如何建设教师队伍呢?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使之保持向心力、执行力、战斗力。学校的领导班子是学校发展的龙头:首先要求要有领导才识,面对大局,能够自觉地讲政治、讲原则、讲团结、讲奉献;面对困难和问题,敢带头、敢挑担、敢负责、敢批评;面对师生,有容量、有威信、有亲和力、有凝聚力。其次要求是师生的楷模,既为学校的领导成员,就应是师德模范、教学能手和教研骨干。就应该真正得到师生内心认同和肯定,是师生追赶的目标、学习的榜样。对我的要求也一样,敢于开拓,勇于创新,善于学习,善于及时吸收别人先进经验,善于及时捕捉教育信息的校长,所带领的这支队伍才具有旺盛的精力和顽强的战斗力。工作过程讲究“目标诱导—计划指导—过程督导—及时疏导—评估促导”,把学校工作由虚变实,落到实处。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建学习型教师队伍

人才是立校之本、强校之基,学校应以师德建设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突破口,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创建山区优质的教师队伍。

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认真开展学习实践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活动,集中组织教师对其内容进行集中学习,做到对内容的深入领会。同时与教师签订禁止“三乱”、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包保责任书,以“两考三评”为契机,通过师德考核细则,对教师的师德情况进行严格的日常量化考核,对考核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在教师中开展评选“师德标兵”活动,通过师德征文和经验交流会深化师德建设,在理论与实践的历炼中努力打造一支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

2. 营造校本研修的良好氛围,培养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坚持校本研修的层次性和多元化,坚持“理论引领、骨干带动、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自主发展”的策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1)搭建学习的平台,丰富教师的理论内涵,为教学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以学习为途径,采取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继续以深化“三新”为重点,结合新课程学习、结合实际案例学习、结合优质资源学习、结合教学中的随机问题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在学习形式上采用分层引领的方法(专家的引领、校本培训引领、骨干教师示范引领,外出学习汇报引领),同时引领教师读书,丰厚底蕴。倡导教师建立个性化的资料库,采取指定读书与自主读书相结合的方式,每学期给教师推荐一本教育理论专著,订阅《广东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研究》等杂志阅读,学校从网上下载有价值的材料印发给教师阅读。同时要求教师进行自主读书40学时,记好两万字的读书笔记写出心得体会,开辟“教师读书成果”专栏。

(2)实施师能培训工程。培训的内容可以是新课程教学目标、方法和手段,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文本的示范作用,课堂教学艺术探究等等。培训的方法:一是组织教研组集体备课、说课、说课、听课、评课,用集体的智慧攻克教学的难点;二是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与其他教师结对子,开展传、帮、带,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开展教学实践大比武。

(3)建立和健全选拔培养机制,努力造就一支骨干教师队伍。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以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为重点,对这三个层次骨干教师的培养,分别制订不同条件,层层选拔,依次提高。选拔培养青年骨干教师,通过选拔评比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也使他们成为在教育教学和教研教改工作中起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从而带动全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4)以教育科研为载体,为教师“强筋健骨”。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的动力。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可以提升教育理论水平,优化教学思维模式,优化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抓教育科研,首先要摒弃专家、学者才能搞科研,普通教师水平低搞不了的畏难情绪。让每位教师都具备主动精神和探索精神。其次,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给予高度的关注和指导。

三、努力提高班主任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