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历史课堂

高中历史课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历史课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历史课堂

高中历史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效课堂 高中历史 构建

高效课堂,是指教师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力获得更大的发展。高中历史课是向学生讲授历史专业知识,构建高效历史课堂教学,要求历史教师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运用凝练的课堂教学用语来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打造高效课堂教学。

一、课堂角色互动

做好课堂互动教学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课堂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是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高效历史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教师要做好讲授和互动相结合,既要讲授课本知识,还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思考。生生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之间的合作,现代心理学研究: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即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的学习情境。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提高课堂绩效,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行为,形成良好的品质。在课堂互动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

高效课堂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过去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只要做好课堂上的主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教”。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长期以来疲劳、厌学。历史本来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要想学生感兴趣,教师就要组织好课堂教学――教师自己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教育心理学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得需要教师的平时的不断积累,需要教师合理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网络资源具有及时便捷的特点,信息量大,学生用起来非常方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好这些资源。师生双方都有了相关的历史知识之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就容易进行,而且效果倍增。如要讲到美国历史时,可以先布置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先自己搜集资料,课堂上小组探讨,这样学生自己搜集到的一手资料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独特的个人教学魅力

高效课堂的教师都有独特的个人教学魅力。教师语言组织的如何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呆板的课堂教学语言让学生恹恹欲睡,而诙谐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教师语言组织的锤炼,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要长期的积淀。课堂上只有45分钟,如何组织好这45分钟,需要教师课前备课,课堂上讲解,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自己的知识背景,这种背景的形成需要教师平时多读书,在读书中积累,长期积淀一种文化底蕴,在教师具备了这种文化底蕴后,再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就能彰显个人的人格魅力。在平时的阅读中,教师有了知识背景,才能在课堂上讲得出色,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45分钟的课堂展现其魅力。

高效课堂需要教师的素质素养的不断积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如果你想有充裕的时间,那你就要每天读书。读与你最喜爱的学科有关的科学著作,要每天读,哪怕一天读两页也行。那你所读的这一切就是你的学习的智力背景。读书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自身水平的重要途径,作为21世纪的教师,要想做好教师,做好自己,唯有不断读书,每天坚持读书,才能有自己的智力背景,在课堂上才能应用自如,深得学生的喜爱。有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要开公共课,就课前准备15分钟,听课老师很惊讶,他很平静地说:“我是用一生在准备这节课,我一直都在准备。”任何优秀的教师都是随时在准备着自己的课,历史教师需要有历史的专业知识、需要有唯物史观的观点、需要有能用现代语境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方面的取得需要教师平时的阅读和积累,只有平时的积累积淀才能让课堂上的自己做到游刃有余,彰显个人教学魅力,深受学生的喜爱,使教者乐道。

三、先进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驾驭能力。课堂教学要组织的好,需要认真研究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教师要讲述的和学生要学习的,对于教材讲解的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教材的学习掌握程度。研究教材首先要研究教学目标,还要研究教法,研究学情。如果教师教法呆板,语言陈旧,这样的课堂缺乏活力,没有生气,学生的思维停滞,为了学习而在读书,自制力差的学生的思绪早已到了教室的窗外。长久下来,对历史课就没了兴趣。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可以分成小组教学,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可以采用课堂测试、辩论;还可以让学生讲课等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要有一两种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否则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高中历史教师要把历史用现代语境表达出来,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但要让学生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的苦功夫,把历史课上得有滋有味,学生才能沐浴在历史的海洋里自由吸收氧份。

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转变自身的主演为导演;做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引导者;认真钻研教材,锤炼自身的语言,只有平时的不断积累才能让自己的课上得出彩,学生才能受益,最终目的是要形成和谐、融合的高中历史课堂,让教师教得放心,让学生学得开心。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课堂范文第2篇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仅凭教师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授课方式被彻底改变,多媒体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活力,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使师生同为教学主体,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构建新型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成为现实。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历史课堂教学资源进一步优化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恰当运用,有利于课堂教学资源的优化。面对大量的、零散的、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高中历史课堂上要完成讲解、学习、反馈等教学环节,只能依靠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优势在高中历史复习教学中表现得更加明显,作用尤为突出。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脉络和线索,宏观把握知识体系。将大跨度、多维度的历史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历史课堂充满思维的火花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中的有效运用,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不断的深入,使历史课堂充满思维的火花。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从一般的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培养其良好的历史学科思维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最佳辅助手段,对于优化课堂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运用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全面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但在运用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明确多媒体信息技术是手段运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每一节课的课程标准。不能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背离课堂的宗旨和目的。

2.切不可借用多媒体技术作秀由于没有合理的运用,看似是多媒体教学,仅仅满足了学生视觉、听觉的享受,表面上看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实际上是“唱大戏、走过场”。课后学生一无所获。

3.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应关注教学实际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要关注学生的学情实际,针对不同的学段年级,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在制作、节选、使用多媒体时必须予以推敲和深思。

高中历史课堂范文第3篇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承担着集中学生注意力、过渡到新授内容,以及营造良好氛围等方面的任务。但是部分教师对其重视程度不足,习惯于三言两语式的课堂导入,其作用局限于程序式提醒,对于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开展缺乏有效的铺垫作用。对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强化研究,重点分析当前历史课堂导入的现状,积极探究与尝试高效导入的方式方法。

一、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现状分析

许多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更多的是新授教学流程,对导入这一环节的作用认识不够充分,重视程度不足,将其当做教学伊始可有可无的一个环节,教学设计中没有精心深入地研究,教学活动组织中的作用也被淡化,直接影响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环节是整个教学流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优质的导入能够为教学成效的提升提供积极的帮助:一是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激情。教师充满情感的导入,能够让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跟随教师进入到历史教材之中,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具有明显的帮助;二是可以有效衔接前后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以旧知引入新知识进行导入,可以帮助学生在前后知识之间形成联系,便于前后连贯理解学习内容,这对于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三是可以有效营造浓厚教学氛围。生动、风趣、有效的历史课堂导入,不仅包括教师的口头讲解方式,还包括各种信息化手段的辅助,综合开展历史课堂导入,可以通过音乐、视频、图像等方式,为学生顺利进入新课学习增强感知,能够营造较为浓厚的历史学习氛围。

二、高中历史课堂有效导入的方法途径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广大教师要充分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与运用,结合教学内容、学生思想实际以及教学目标要求等方面因素,灵活开展教学导入,为整节课的深入进行奠定良好基础。笔者在教学中,主要探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效导入。

1.从复习旧知识入手导入新课。历史教材中的新旧知识之间有着各种纵横联系,教师在开展新课教学的导入时,可以通过对已经学习过的旧知识开展回顾,前后联系导入新课的学习。例如在《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拓展》教学时,笔者联系以前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前后连贯的导入:14-15世纪西欧开展了新航路的开辟,那么新航路的开辟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根据上节学习内容得知,新航路开辟一方面使得西欧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另外一方面使得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接下来西欧其他国家是否也进入到殖民扩张的行列呢?新航路的开辟后的殖民扩张的进一步扩大又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这样在对旧知识复习的过程中,也顺利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有效缓解了学生对新授内容的畏难情绪。

2.以历史典故的阐述导入新课。故事、趣味知识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所非常关注的内容,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导入时,可以运用一些历史的典故,向学生讲述其背景与故事情节,达到形象导入新课的目标。许多典故都是和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事件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在教学相关内容时,完全可以通过“条条道路通罗马”、“卧薪尝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相关联的典故进行形象导入,这对于增强教学导入的吸引力和形象性具有明显的帮助。

3.组织信息交流共享导入新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尤其是鼓励学生在课前精心搜集与新课学习相关的信息,在课堂进行相互交流,以这样的信息交流代替教师的导入,也能够较好地发挥导入环节的作用。例如在《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时,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堂伊始,就介绍自己在课前所搜集到的相关故事,大家所汇报的有关的各种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听,也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其替代教师导入环节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4.运用电教手段演示导入新课。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教学成效提升的重要助手,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的演示辅助,以生动的画面演示、音频演示让学生提前熟悉教材中涉及到的内容,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可以圆满完成教学导入的目标。例如在《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的教学中,笔者查阅大量历史资料,清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古代四大发明,对于古代的四大发明无论是文字描述还是视频都有很多的介绍,笔者就选择了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一个活字印刷术的片段导入本课要旨。这样的形象导入既提高了历史课堂的信息量和生动性,同时也让学生为接下来的新授学习做好了铺垫,教学导入效果明显增强。

5.设置历史学习悬念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学习,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投入到历史学习之中。教师在教学导入时,可以设置一些悬念作为引子,引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中,笔者首先向学生出示了一组图片:狭窄的街道、陈旧的店面。稀稀拉拉的商品,一组反映若干年前小城街道的图片投影在幕布上。笔者向学生询问:你们熟悉这个地方吗?学生都摇头否定,笔者接下来揭示了谜底,这就是本地区最繁华商业街的前身——改革开放前的某街道。学生大为惊讶,心中的疑惑终于解开了,笔者以此老照片和现在的场景作为对比,引入将要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好奇心被有效调动起来,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始终洋溢着浓厚的求知氛围。

三、高中历史课堂有效导入的注意点

高中历史课堂范文第4篇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就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高中历史的具体化教学。由于历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优势,具有时空距离所产生的丰富性、神秘性和唯一性等特点,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带着兴趣去了解、回顾过去的历史。由于历史是无法被覆盖的,教师让部分历史以信息技术独有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够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在合理地、科学地范围内接触历史,感受到历史最真实的存在。传统模式下的历史教学中能够使用的教学材料非常有限,一般都是在备课的时候通过有限的辅导材料与教学教材进行,但是这样的课堂教学过于抽象、单一,枯燥的历史知识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够明显。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出现在高中历史课堂中,通过课前网上资料的搜集与教学内容相互结合,能大幅度地提升课堂趣味性,让历史课堂教学生动化、丰富化。并且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也能够为学生留下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运用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难点

2.1无法合理地进行多媒体演示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演示教学是最常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我们不能忽视其不恰当之处:第一,课件制作内容过于繁多,没有考虑到对课程的突破,盲目添加,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没有实际的效果,只要是搜集到的资料,都通过多媒体播放,没有经过精心挑选,导致课堂教学虽然将内部展示完了,但是学生却“晕头转向”了;第二,部分历史教师过于追求课件的视听效果,忽视了课程内容的本质,一般来说,这样的课件除了分散学生注意力,没有其他任何作用;第三,自从使用多媒体课件后,很多教师就不再使用板书,一堂课下来全是课件演示,学生分不清楚重点与难点,并且课件演示速度较快,根本没有留给学生思考余地,学生依然摆脱不了“被灌输”的位置。虽然表面上看运用了信息技术,也对历史教学方式作出了改变,但是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本质却没有任何的区别,反而加重了灌输式教学。

2.2未能有效的跟踪与指导网上探究

当前教育界,网络探究也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很多历史教师也大胆尝试使用。网上探究主要分为了课堂内、课堂外的两类:第一,课堂内网上探究指的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通过学校机房对于预先给定的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这样的教学教师可以及时地给予学生指导,但很多教师仅仅把学习任务、学习流程交代给学生之后,就处于“袖手旁观”的位置上,对于学生课内的探究也不做任何的引导与评价;第二,课后的网上探究,主要是教师将需要探究的问题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图书、网络等进行自主探究。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来看,很多教师虽然布置了任务,但是却没有建立相应的交流平台,也没有提供有关的网址,只是一味地将问题抛给学生,导致很多学生出现了“网络信息迷航”的尴尬局面。很多历史教师都要求学生在课外下载与下一堂教学有关的资料,但是这种缺少指导的网上探究,却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学生应付了事的复制粘贴。

2.3信息技术的运用脱离了历史学科特点

部分教师信息技术、信息素养无法满足教学需求,一般情况下都不会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只有在公开课这种必需的课堂,才会找一些具有较高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师帮忙制作多媒体课件。但是很多帮忙的教师非历史专业教师,对于历史教学、历史学科的特点知之甚少,在课件的制作上一味地追求结构于形式上的完美,忽视了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要求,导致信息技术运用脱离了历史教学特点。

3运用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3.1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理解规律和心理特征

能够抓住学生知识理解规律和心理特征的老师,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宰”。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理解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设置出让学生赏心悦目的教学情景,从而将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此才能够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如:在讲述《》相关的历史事件时,就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些关于的经典战役,播放与林则徐扫清鸦片有关的事件。首先引起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然后再通过问题的巧妙设计(当然,问题的设计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不要一味地赞扬林则徐的光辉事迹,而是让学生自己总结烧毁鸦片的好坏,并且联系到现在的案件等综合讨论),就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教学中去,这样也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3.2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作为中心,将动画、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将人机交互性的强大功能展现出来。为此,高中历史教学并不排除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考虑到通过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可以将过去单纯地靠口头上、黑板上传授知识的弊端消除,也能够将历史课程的知识要点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编写出课件和视频供学生使用,尤其是涉及到了某一个具体的历史时代的历史人物的时候,就可以将历史人物的简介和历史故事通过多媒体视频和教学课件的方式呈现出来,与学生共同探讨。通过这样的操作,能够起到“活化”历史人物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将知识映入学生脑海。历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目前有很多关于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电影充斥着荧屏,在讲述历史故事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相应的电视剧、电影题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这一节内容的讲述时,为了让学生对于的原因、经过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让学生永远地记住这一历史事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欣赏由成龙等主演的电影《》,以及马少骅、姚居德、张秋歌、文清、张页石等主演的《》连续剧的经典片段。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相关内容有所了解,也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跟随的感觉,那些音乐、那些图片,都深深地映入了学生的脑海,这样也使得高中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游刃有余。

3.3充分借助互联网,将信息无限性发挥出来

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将原本庞大的世界缩小到我们可以“掌控”的范围内,各式各样的信息资源瞬间传递到世界各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互联网技术与知识,可以让学生在浩瀚的互联网资源当中找寻自己所需,汲取营养。如,在《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当中的《音乐与美术》教学中,我们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出有关19世纪音乐与美术文化的图片、简介等信息,而不是依靠课本上单一的文字图片的简单介绍,这样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更深层次来讲,通过对音乐与美术文化信息资源的搜索,可以让学生得到心灵上的熏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在课堂讲解上,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搜索,将19世纪的音乐与美术等资源进行整合,制作成视频、课件供学生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丰富,也能让历史教学更加现代化、更加全面。

4结语

高中历史课堂范文第5篇

探究式教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其目的不是要把少数学生培养成为科学精英,而是要使所有学生都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通过探究教学使学生能动地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探究能力。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教育部颁发的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普通高中v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疑,探究式教学让昔日沉寂的历史课堂似乎感受到了春风的吹拂,也唤醒了一些曾经沉睡的心灵,使历史课露出了一丝蒙娜丽莎般的微笑。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在实践中,笔者还是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探究问题层次不一,价值不高;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实则教学效果不佳……总之,有众多不尽人意之处,从而抹杀了探究式教学的优点,影响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甚至加大了教学任务的难度,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那么,如何让历史课堂探究落到实处,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课堂探究准备要充分

探究问题的设计是历史课堂探究是否能成功的关键,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探究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探究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他们的脑神经,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讨论活跃。如:人教版必修一《第17课 》一课中,在三次电邀到时,可设计探究问题:去或不去,各有什么结果?学生一看到这个探究问题,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讨论探究积极、主动、充分,回答也不拘一格,甚至引经据典,他们也真正明白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伟大胆略和远见卓识。通过探究,问题有了比较充分的分析,教学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探究问题最好能结合学生的实际

探究问题如果能与现实结合,甚至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也容易在学生心理产生共鸣,使学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也可以帮助他们认识生活中碰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指导其生活。如: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 宋明理学》课后有“学习延伸”:进行一次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又有哪些内容不科学和不正确?可以各抒己见。教师甚至可以进行一次辩论,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利大还是弊大”,进行一场辩论。通过辩论,可以澄清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误解或不正确的认识。

3、探究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忌繁、难、空

很多教师设计的探究问题不能切合学生的心理结构和知识层次,脱离教学实际,存在繁、难、空的弊端,从而弱化了学生讨论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一节课的探究问题应该保持在一到三道之间,不能太繁多,不然问题讨论得不但不透彻,还影响教学进度,最重要的是影响学生学习探究的固有热情。其次,问题不能过难,超出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探究成为形式,不得结果。如: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 》一课中,有一道思考题“是什么使日本侵略者从人性变为反人类的兽性?”参考答案有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和军事原因,即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轻生重死,其侵略中国的意图在于,用屠杀泯灭中国人的抵触意志,日本进攻南京时后勤物质极其不足等。这个问题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偏难。再者,问题不能大而空,或者学生在教材上直接能得出答案,没有讨论的价值。

4、探究问题要能为教学服务

探究问题的提出,不能天马行空,而应该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为教学服务。这样,才能做到“形散神不散”,殊途同归。人教版必修本每一课后面都有“探究学结”,一般包括“本课测评”和“学习延伸”两个模块,也是较好的探究素材,教师可以合理引用。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设计一些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能优化教学效果的探究问题。

5、探究问题时要创造民主的课堂环境

民主、轻松的课堂环境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良好土壤,也是实现成功教学的保证。因为我们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的目的不是要把少数学生培养成为科学精英,而是要使所有学生都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通过探究教学使学生能动地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探究能力。即使是芦苇,也要做一棵会思考的芦苇。让他们在未来学会学习,能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这才是最终目的。

二、课堂探究过程要适当控制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是如果没有成功的过程,一切也功亏一篑。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有的放矢,控制好课堂。有些学生往往借着“探究”的名义在闲聊,表面上课堂气氛很活跃,实则给爱说话的学生提供了契机,影响了课堂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时时监督、检查,使探究不能流于形式。

三、课堂探究要有检测和归纳

1、检测:每组组员要积极交流,加强合作,探究要有结果,在讨论探究后写出一段简短的发言稿,确定一个发言者,尽量鼓励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言。要让每位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人,积极地参与进来,而不是扮演旁观者的角色。最后,评出表现较好的小组,以示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