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弗洛伊德;《穆赫兰道》;《梦的解析

 由Universal Focus公司2001年出品、大卫?林奇导演的《穆赫兰道》是充满噩梦般惊悚场面的影片,它怪异、恐怖、歇斯底里又令人难以忘怀。在一连串碎片般的场景表现的灯火辉煌的好莱坞背后,是不知名的演员贝蒂的辛酸和压抑。穆赫兰大道是好莱坞一条著名的大道,它从荒山伸展出来并穿越豪华的富人区,一直延伸到太平洋边著名的马里布海滩,夜晚从山顶上看去时,穆赫兰道上是漆黑的山路和树丛,而山脚下却光辉灿烂充满了戏剧艺术张力。大卫?林奇正是在这样的强烈反差的背景下,让小人物贝蒂经历了进入好莱坞、屡次挫败、生活贫困、最终饮弹身亡的生命历程,不过大卫?林奇并没有正面地去表现这个辛酸的主题,而是使用了他一贯的梦幻式的解构主义手法,运用着一连串怪异的“林奇式”语汇:神秘的蓝色钥匙、可怕的流浪汉、皮包里的不明巨款、神经兮兮的寻梦者、狂笑着的老夫妇、床上腐烂的尸体和无缘无故的杀人者。在这部完全颠覆了观众传统观赏心理的影片里,林奇彻底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叙事结构和内在逻辑,故意使用许多混淆视听的细节来干扰观众的分辨力,又竭力混淆着虚境与实境之间的辨识度,使一个完整的故事呈现出被撕碎的噩梦状,而把真实的主题隐寓于碎片般的噩梦之中,使一个辛酸的故成了充满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意味的梦境。

作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存在着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位于潜意识中的本能构成本我,成为人格的生物层面,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是自我,形成人格的心理层面,超我是人格的社会层面的体现,是由“道德化的自我”“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于是三者构成了如下的关系:本我在于寻求自身的生存,寻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必要的原动力;超我监督、控制自我接受社会道德准则行事,以保证正常的人际关系;而自我既要反映本我的欲望,并找到途径满足本我欲望又要接受超我的监督。在此心理学的前提之下,弗洛伊德在他的《梦的解析》一书中声明其发现了梦的一些原理:他认为梦是把深藏于心底的隐望化为显性的过程,因此梦就成了满足现实生活里不能满足的愿望的手段;梦还有凝结或浓缩的功能,梦可以把事物的某些小部分变化成整体,也可以把几种含义整合在一起表达一些隐藏的心思。因此,解析梦的工作不但是对整个梦的解析,更是对梦中的每一个细节的分析。弗洛伊德认为对梦的解析是极有心理学意义的,当了解了这些关于梦的心理学原理之后,再将《穆赫兰道》这一影片放置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视野下去解析,就可以分析出其中的现代心理学方面的特质。

一、梦是被改装了的现实

弗洛伊德认为:“梦,并不是空穴来风,它不是毫无意义的, 不是荒谬的, 也不是一部分意识的昏睡; 而只是少部分乍睡乍醒的产物,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实际上梦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可以算作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也就是说,梦是经过人的隐性心理所改装了的现实。”弗洛伊德的理论说明,梦是人的本我愿望的实现,而这种愿望,小到要喝一杯水,想要得到一件衣服或物件,大到要实现人生的理想,都会以梦的形式实现。在《穆赫兰道》里,小人物贝蒂的梦境中混杂了各种复杂的因素:爱、恨、自卑、冲动、后悔、理想主义、嫉妒、内疚等。这些因素混合而成了梦境中的各个人物形象,从而产生了梦里的各种怪异情境。小人物贝蒂的现实是这样的:她是被姨妈姨父养大的孤女,只身来到好莱坞闯荡,住在廉价的公寓里,过着简朴的生活,也完全没有实现理想的可能性,因此也就远离了姨妈对她的过高的期望。这一切都和贝蒂自己所期待的一举成名、生活奢侈、情感稳定的生活完全相反,没有任何人际资源的贝蒂也只能在大卫?林奇设计的梦境里实现她的愿望:梦境里的她有着天然的表演天赋,她能够在一部电影征选女主角时凭借着出色的表现而一举打败了她的对手丽塔,得到了导演的认可;梦中的贝蒂还拥有姨妈豪华的住房和遗产以及姨妈在好莱坞的良好人际关系,当贝蒂初次出现在片场时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并取得了成功。而这一切都是现实里贝蒂所不可能拥有的,贝蒂只能将自己的愿望隐藏在心底,化成为一种隐性心理从不示人,其原因是“成人则为自己的幻想感到害臊,并对别人加以隐藏。他把自己的幻想像最私人化的财产一般珍藏起来,通常,他宁可承认自己的过失也绝不告诉任何人他的幻想”。(311)而一旦进入到可以自由组织的梦境里,贝蒂的这些期待都变成了“被改装了的现实”,它们像万花筒里的图像一样,轻轻摇一摇,就会按照贝蒂的期待变幻出奇妙的色彩,使贝蒂得到了短暂而虚假的满足。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范文第2篇

前些天,我总是做一些稀奇古怪的梦。梦中。不知为什么。总是在爬梯子、在登山。或者从梯子上、从山上滚下来。有时是我一个人。有时好像同不知什么人一起。虽说通常我不能很清晰记得我的梦。但事后一连几天,这种奇怪但又没有更多情节的梦。竟一直萦系脑间、挥之不去。我总在想,为什么我会做这样的梦。我在梦中经常爬梯子、登山这又意味着什么?

我无法对人言。为解心中的疑团。我在网上搜索梦的解析。

如果经常梦见山。这往往是生活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也许是你正在追求什么,抑或感觉现实生活某方面难以成功,而爬山意味着你正在克服困难并对理想的渴望。

睡梦中的山,也时常是某种成就的象征。这种成就是你已经达到或正想达到的。梦中的山或者意味着你已经在某方面达到了顶峰…

这也与你本人喜欢山有关。

梦中的梯子意味你正在走向事业发展,家庭幸福和个人进步之路。而如果梦见自己正焦急万分地寻找梯子,这可能意味你在解决某些现实问题时苦于缺乏得心应手的办法。

但我读完弗洛伊德编著的《梦的解析》后。竟完全用另一种方式来重新审视和诠释自己的梦。

书中说:所有的梦基本上都是欲望的一种体现,而只不过这种愿望平时极其隐蔽而已。在我对梦的进一步研究后。我发现,几乎我们所有的梦。都在不同程度上与性有关。如我几次梦到在兀然矗立的山峰(象征男器,下同)和向上挺立的梯子上攀登,不正好昭示着我有性的欲望,并意味着我在性上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吗?而我果真如此吗?

不知为什么,我开始觉得有点郁闷。

最终。我安静地躺在床上。不再翻来复去地琢磨自己的梦。却在回味自己解梦与求知的过程。回味弗洛伊德对梦的有趣推断与种种猜测。并因此而感到些许欣慰与快乐……

性学专家的评说

梦是人脑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功能活动。尽管至今人们最终还未完全揭开人做梦的秘密。但是了解现在已有的对梦的科学解释。却可足以消除我们对梦的一些困惑与误解。

弗洛伊德是一位奥地利精神病学家,《梦的解析》发表于1900年。在他看来。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这是在清醒状态被压抑的、以潜意识形态存在的欲望的一种委婉的表达。然而,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弗洛伊德的推断不能通过科学实验证实。是没有根据的,甚至十分荒诞而不屑一顾。但是他的拥护者却认为。弗洛伊德用前人没有的思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开创了研究心灵和精神病理现象的新领域。当然,用他的理论所创建的精神分析学派,在当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领域仍占据一席之地,而一百年前问世的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一书,至今仍受到人们青睐。

荒诞不经梦的无规律性

现代科学认为。做梦是人脑的正常功能活动,正常人在一个晚上要做梦3~6次。伴有做梦的睡眠要占整个睡眠时间的20%。科学研究还进一步发现,人的左侧大脑主管逻辑思维和显意识。右侧大脑主管形象思维和潜意识。人做梦与右半脑有关。入睡后左侧大脑停止活动,右侧大脑的潜意识则以各种形象活动的方式活跃起来。这就形成了梦。而其中,那些有性情节与性色彩的梦,便被称之为性梦。因此严格地讲。这位女大学生睡梦中仅仅梦见了梯子、梦见了山。无具体的性的情节与色彩。不能算是性梦。

即使人在睡梦中梦见性亲昵、梦见。也不一定就与白天有某种性的意念及要求有联系。特别是与某个具体人的性亲昵或。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他在白天就有这种想法。在众多性咨询者中,就有这样一位30岁的女士。她说她在睡梦中经常梦见一些邻居和同事。或者是毫不相干的人。甚至是一些最不喜欢的人。她说有一次她竟然梦见了邻居的一个胖老头,他是一个让人一点也不能联想到性的那种人。可是这次她竟梦见与他。而事后当她路上遇到他,她竟不敢抬头看他一眼。

梦这种潜意识活动是失去左脑逻辑思维的控制的。以致梦往往杂乱无章、错落零乱,而且有时稀奇古怪和不可思议,因此如果有的男子梦见自己。有的女子在梦中与别的男人燕好而失节。无须在醒后为此而痛心疾首,懊悔不已。耿耿于怀,还是原谅自己吧!因为梦总归是梦。梦中那种难以言表。有失伦理道德的事并不能代表现实生活中的你。

但是,正如俗语所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的一些性想象,也许会出现在夜晚睡梦中。比如,白天你遇见一个颇具魅力、让你心动的男人。晚上你也许会梦见与他亲吻。拥抱……而如果某男终日倾慕某一靓丽多姿的女影星,那么在睡梦中就有可能与她缠绵悱恻。同理。一些女性对、同性恋和性尝试的想象,都可出现在梦境中。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范文第3篇

一、被动的做梦主动的绘画

1 梦是被动的不可掌控的

梦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做的,无法掌控的,被动的,最普通、普遍的人类精神现象之一,然而又是一种极神秘的精神现象。我们很少能掌控梦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你无法预知即将到来的梦中会出现什么人物,情节会是怎样,是喜悦还是悲伤、是平淡还是奇幻。并且我们没办法百分之百的回忆起所做的梦,也不能清楚的描述出梦里的似是而非,脑中只能回忆起其中的片段,甚至一点记忆都没有。关于梦的记忆我们只能是缺失与模糊,在试图重现梦境的时候总会添加或删减某些东西。作为一种神经行为,主体是梦境被动的创造者、参与者和观察者。可以说梦是以人的大脑在理智失重状态下的呈现,是现实生活之外的另一种生活。

2 绘画是主动的创造行为

绘画是人类通过借助各种绘画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如果说梦是潜意识的再现,那绘画就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是主体主动进行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结合的过程,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

二、梦和画都是以视觉经验为基础

1 梦是模糊的电影

梦是人在睡眠时大脑所进行的活动,以影像、声音、思考、感觉、情节呈现,它是以我们的视觉经验为基础又突破现实客观和逻辑,生成奇特的幻觉想象。我们在梦中可以看到各种形象,熟悉或不熟悉的人物、场景、动物;我们还会听到音乐、对白、噪音等;我们会在做梦的时候面对问题思考;我们会感受到比清醒的时候更浓烈的情绪,在大多数梦中、我们能感受到听觉、触觉及运动感觉,味觉及嗅觉也偶尔出现,痛觉很少出现,除非现实中身体某一部分正在感受到痛觉,可能会反映到梦里。

2 画是直观的视觉图像

绘画从一开始被认为是一种在二维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的艺术,甚至在中世纪的欧洲,常把绘画称作“猴子的艺术”,因为如同猴子喜欢模仿人类活动一样,当时的绘画也是模仿场景。在20世纪以前,人们认为绘画模仿得越真实其技术就越高超,但进入20世纪,随着摄影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绘画开始转向表现画家主观自我的方向。绘画是一个捕捉、记录及表现不同创意目的的形式。不管绘画要描摹的是自然还是表现的是自我都是一种直观的视觉艺术,试图在二维的平面上展现多维的世界。

三、梦和画的隐喻象征性

1 关于梦的解析

关于梦的研究最系统、影响最广泛的是20世纪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一书,这本书有史以来第一次以科学的方式来研究和分析梦。通过对梦的科学性的探索和解释揭开了梦的神秘面纱。虽然现在有很多学者对弗洛伊德的学说提出质疑,但无疑,他是让我们理性的认识梦的引路者。在我国也有《周公解梦》,人们深信梦与超自然的存在有着神秘而密切的关系,用自然物作为符号来对梦进行剖析,由其形式、内容加以臆测未来;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把隐藏在梦中的愿望、性、伤痕、伦理做了裸的剖析,不管梦境以怎样的情景出现,它们都肩负着某种象征和隐喻。对梦的解析就是把梦的内涵拿来加以操纵分析,重建被梦的运作破坏掉的逻辑关系。

2 绘画的象征与隐喻

绘画不同于文学、音乐、舞蹈等其他门类的艺术,绘画是在视觉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绘画语言来完成作者的某种期望,转化为文化的隐喻,并唤醒人们内在的审美动机。这种期望或者是作者的思考,或者是情绪,或者只是纯粹的视觉游戏。作品是作者灵性与天赋的呈现也是作者对于自己所选择的表方式与文化寓意的真情道白。也为我们阐释其绘画语言的生成,提供了真实的依据。

四、梦和画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是在你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梦的想象力是潜意识的,闭上眼,自然被带入一个未知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重拾现实中日益钝秃的想象力。绘画是画者主动创造的世界,我们在画布上通过想象力来造梦。

1 梦是想象力的温床

梦的逻辑是没有逻辑,正因为这样,梦很自由,而梦也可以说是想象力的温床。幻觉和妄想、颠倒与错位、羞耻与隐私在梦中自由地出入,很多的时候梦就是天马行空不受现实制约甚至毫无逻辑的被动体验过程。毫无逻辑就是梦的逻辑,让人没有掌控的能力,而这种无法掌控的无力感反而成了吸引我们不断坠入梦境的因由,就像期待未来一样期待梦境。梦里充斥着心底不被人知的愿望、记忆里被忽略的细节、心底的恐惧,甚至某种征兆,这些东西被毫无逻辑的串联起来或者隐藏起来。你可以把手机当成巧克力吃掉,同时你还在对着它说话;你也可以看到星星在你头顶五十公分的高度欢乐的旋转;不会游泳的你可以在深水区自由舒缓的仰泳。

2 绘画需要想象力

艺术需要创造力,创造需要想象力,想象力需要一颗自由的心。绘画作为艺术的一种重要的表和呈现方式,要像梦一样自由,画家有很好的想象力。绘画最根本的价值和立足点就在于在想象力的指引下不断创新。贡布里希说:“我们对艺术的起源跟对语言的产生一样不甚了了。”不管是巫术说、模仿说、表现说、游戏说、潜意识说还是实践说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和可能,但最根本的一点,绘画可以承载很多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东西,这只是一种选择,我们不能强迫绘画必须要背上这样的包袱,在画布面前给自己设定N多条件和框架,这样的绘画是功利的。我们要做的,只是坐在画布前把想象的世界展现出来,不管是用写实的手法还是抽象的方式。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 潜意识 被抛弃 心理

玛丽・雪莱是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妻子,《弗兰肯斯坦》是她在十九岁时创作的哥特式小说,开创了科幻小说的先潮,并让她名声大噪。该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生命科学家用人工创造出一个生命并从此使自己的余生染上了强烈的恐惧色彩,甚至间接地使他的亲朋好友成为无辜的受害者。

精神分析法是由是奥地利医学家西格蒙・弗洛伊德开创的,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虽是一套医学理论,但对整个心理科学和西方文学思潮均具有深远的影响。精神分析和文学都在从事探索人类心灵的工作,精神分析学家和文学家可以说是黑暗中的兄弟。因而,精神分析的开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并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批评之一。本文试图从潜意识理论出发分析人物在孩童时代形成的被抛弃的恐惧心理及这种心理对日后生活造成的影响。

一.潜意识理论

潜意识(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弗洛伊德说:“我们发现我们有两种潜意识:一种是潜伏的但能成为有意识的;另一种是被压抑的是不能成为有意识的。这种对心理动力学的洞察也影响到了我们的术语和描述,我们称之为前意识,而把潜意识一词留给那种被压抑的动力学上的潜意识。我们有了三个术语,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弗洛伊德,1987)意识是同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结构,服从现实原则。潜意识系统是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它是人的生物本能,欲望的储藏室,服从愉快原则。前意识系统是意识系统和潜意识系统的边缘部分,包括良心和个人理想,起检查者的作用。如果将其比喻成冰山,意识部分就像冰山露在海面之上的那一部分;前意识相当于海平面的那一部分,它随着海水的波动时而露出水面,时而没入水面;而潜意识则是没于海水中的巨大无比的主体部分。可见,无意识是一个庞大的领域,是意识不到的部分,却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董建新,1995)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真正地精神现实,人的梦是潜意识的反映,也是错综的精神活动的体现。所以通过梦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的洞察人的心理活动。弗洛伊德指出,潜意识主要来源于个体早期特别是童年生活中的心理内容,一般是指被压抑了的、破坏性的、创伤性的心理经验。个体早期还没有健全的心理, 对各种强烈的刺激、恐惧、喜悦、哀伤、惊吓、暴力、压抑、屈辱等经历不能完全理解,只能极不情愿地被迫接受, 这些往事深埋于心底的潜意识中, 影响他日后的言行。

二.《弗兰肯斯坦》的精神分析解读

虽然精神分析直到二十世纪才成为文学批判的,但没有哪一部文学作品不能通过精神分析进行解读的。本篇论文仅就被抛弃的恐惧对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怪物以及作者玛丽・雪莱进行心理解读。

1.弗兰肯斯坦被抛弃心理分析

弗兰肯斯坦被抛弃。自从五岁那年母亲领养了伊丽莎白之后,所有的人将注意力都转移到了她身上,新成员的加入一下子夺去了他头上的皇冠,任何一个正常的孩子对此都会产生被抛弃的心理,虽然这种受到压抑的心理未必能在童年得到体现,但是是确实存在的,并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

这种被抛弃的心理我们可以通过他的梦境来解读,在造成一个新生命后,他在睡梦中梦见了伊丽莎白,并将她拥入怀中,继而又觉得搂着的是自己死去的母亲。根据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理论,我们知道梦是经过改装的,梦中的死亡预兆了伊丽莎白的遭遇。对表妹的爱和他潜意识中被抛弃的心理之间的矛盾一直充斥着他的生活,并通过一系列无意识的行为表现出来。在新婚的夜晚,他的意识告诉他怪物要加害于他,豪无意识地忽略了怪物对自己未婚妻的安危可能造成的威胁。人无意识的行为和想法都受到潜意识的引导。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读为他幼年时由于父母收养伊丽莎白而给他的心灵带来被抛弃心理的积郁。

2.怪物的被抛弃心理分析

弗兰克斯坦赋予了怪物新生命,可以说就是他的父亲。怪物其实就是被放大了的弗兰肯斯坦,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藏在他心中最深层的感受。

怪物从一出生便遭到“父亲”的遗弃,他本性仁慈善良,但因生的丑陋无比而不被人类接受;他坚持行善,但得到的却是无情的毒打与驱逐;他渴望融入社会,但却屡屡被拒之门外。所有这些不幸――被“父亲”遗弃,被人类唾弃,被朋友抛弃的遭遇给他带来巨大的痛苦,这才使他万念俱灰,萌生了报复“父亲”的念头。

从一出生便遭到其创造者的遗弃,孤零零地生存在世间,由此产生的恐惧成为他的心理活动的核心。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默默地守护德拉西一家但最终也没有得到他们的接纳的经历。在来到德拉西的住所之前,怪物只要出现在人的面前便会受到各种攻击,被打得遍体鳞伤。后偶然地躲到了德拉西住所旁的小棚里,这个简陋的小棚变成了他的栖身之地,由于之前的遭遇,造成了怪物深深的被抛弃的恐惧感,他不敢再出现人的面前,默默地帮助这家人,并渐渐地对他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但是心中积压的被抛弃的恐惧感使他只能以默默无闻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爱,默默地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在夜间为菲利克斯砍柴,在雪天为他们扫除积雪等等。后来在菲利克斯为萨菲上课的同时,怪物也获取了知识,但是知识的增加却给他带来了极大的苦楚。“知识的增长只能是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我这个被人遗弃的可怜虫是多么不幸。”可见,怪物时时刻刻都在被遗弃的痛苦感受中煎熬。

他极其真切地渴望和这家可爱的人相识,虽然他很真挚地诉说对他们的爱,见到的依旧是冷酷的收场。就在他怀着最后一线希望希望能够再做出解释时,德拉西一家已经彻底地离开了他的世界。一次又有一次地遭受抛弃最终促使怪物做出一系列极端的行动。

3.玛丽・雪莱被抛弃心理分析

仔细品读玛丽・雪莱,我们也会发现她的人生同样是被悲剧色彩所笼罩。小玛丽在出生后不久,母亲便与世长辞,继而父亲再婚,然而作为政界名人的父亲不能给予她过多的关照,继母又偏心与自己的亲生孩子。玛丽的家中常常会有诗人、作家和思想登门造访,和父亲进行交谈,而她的继母想尽办法不让她见到这些人,当大诗人柯勒律治来到她家朗诵诗作《古舟子咏》时, 玛丽只得藏在一个沙发背后偷听(钟世文,1980)。被抛弃的心理便潜进一颗幼小的心灵。十六岁时,邂逅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深受自由恋爱思想熏陶的玛丽在父亲的反对下和雪莱私奔。在她发现自己怀孕时,请求父亲的帮助,但其父亲却拒绝伸出援助之手。玛丽的第一个孩子夭折,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后生下第二个孩子,取名威廉。小说中第一个遭到怪物杀害的人物也叫威廉,从中可以看出玛丽・雪莱是如何将被抛弃的感受寄托到小说中的。《弗兰肯斯坦》创作于1818年,当时的玛丽仅是一个十八岁的少女,暂且不说其后丈夫溺水身亡,三个孩子相继夭折的遭遇,单就这十八年间的生活经历,我们便可以发现她被抛弃心理的丰富来源。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探究人物的心灵世界,精神分析不失为最佳选择。此篇论文通过深入人物的早期经历,探究了被抛弃心理的形成,以及如何被写进潜意识从而影响其一生。但这影响也因人而异,在弗兰肯斯坦身上体现为隐性的报复心理,在怪物身上是显性的报复心理,而在伊丽莎白身上则是感恩,儿时的被抛弃经历使她万分感激养父母对她的抚养与关爱,将家庭的责任独揽一身。此外,怪物的被抛弃心理是弗兰肯斯坦心理的写照,小说中呈现的被抛弃心理又是作者玛丽・雪莱心理的写照,通过这种环环相扣的心理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

参考文献

[1]董建新.潜意识的形成和作用[J].现代哲学,1995(4).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青闰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11.

[4]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M].刘新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希区柯克;诺兰;悬疑片;《盗梦空间》

一、希区柯克和诺兰电影概述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是一位世界闻名的电影导演,他最擅长的就是拍摄惊悚悬疑片,他最先开创了“悬念”的艺术风格,将观众带入到影片的情节中去,运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分析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进行深入刻画,使“希区柯克”这个名字不仅代表了他本身,还代表了一种经典的电影拍摄手法。在他之后,很多电影导演都试图去追随希区柯克的风格去拍摄电影,但是仍然无法超越他所取得的成就。

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Johnathan James Nolan)是英国著名的电影导演、编剧及制片人,曾多次获得奥斯卡和金球奖的提名,他与希区柯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出生在英国,接受了英国式的教育和生活理念,之后又都去了美国生活,受到了美国文化的影响,他最擅长的也是悬疑片,他们两个都对传统电影的拍摄方式进行了突破性的改进,但是诺兰的拍摄手法又不同于希区柯克的“悬念”艺术风格,开创了诺兰自己的悬疑片特色。2011年,诺兰凭借电影《盗梦空间》获得了包括奥斯卡金像奖、美国金球奖、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在内的多个奖项的提名。

二、以希区柯克悬疑片为基础分析电影《盗梦空间》悬念开放式结构特征

电影《盗梦空间》讲述的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多姆・柯布是一个通过进入别人梦境中去窃取潜意识中有价值信息的特工,一次执行任务失败之后被别人利用,带领着他的盗梦团队潜入他人梦境窃取机密并改变梦境的故事。影片情节充满了悬念,使观众游走于现实与梦境之间,被称为“发生在意识结构内的当代动作科幻片”。这部电影尽管也是悬疑片,但是又不同于希区柯克悬疑片的拍摄手法,诺兰在希区柯克悬疑片的基础上做了突破和创新,架构了一个悬念开放式的结构,这种结构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精神分析学角度刻画人物性格和悬念剧情展开

希区柯克非常善于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去刻画人物性格和展开剧情,他的每部影片中几乎都会将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内容加入到人物性格中去,比如俄狄浦斯的恋母情结、梦的解析、童年创伤经历等。他通过这样的设计方式制造影片的悬念,而不是单纯地通过影片特效去制造惊悚效果。比如电影《精神病患者》中的男主人公之所以去杀人,是因为他的俄狄浦斯情结,他的意识中分裂成他和母亲两个人,而他认为他的母亲无法接受任何一个与他相爱的女人,于是他去杀人。电影《玛尔妮》中的女主人公之所以去盗窃不是因为贪财,而是由于童年遭受犯并失手将凶手杀死,导致她性格严重扭曲。希区柯克将每部影片中的犯罪动机都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去解释,通过精神分析学理论去制造悬念,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诺兰也喜欢在电影中加入精神分析学理论的内容去展开情节,但是他与希区柯克对精神分析学理论的运用不同。希区柯克擅长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去制造悬念,进而解释人物的性格和犯罪动机,但是诺兰喜欢将精神分析学理论运用到每个情节的展开。电影《盗梦空间》的情节就是围绕着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这个理论来展开的,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理论层层分析并运用到整个故事情节中,环环相扣,观众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既要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又要在对剧情的理解过程中层层推理,将观众与影片紧密结合在一起,开创了新的悬疑片结构模式。电影中对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理论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梦中梦”理论。按照精神分析学理论,梦境中的现实是跳跃式的,当梦中的事件由于阻抗太强或者其他原因而导致没有按照内心要求或者欲望进行时,就会出现另外一个新的梦而形成梦中梦。在《盗梦空间》中,诺兰设置了四层梦境的套层结构,环环相扣,将情节逐渐推向了。主人公柯布为了完成任务,最初设计了三层梦境,但是按照诺兰对剧情的设计,三层梦境已经是非常危险的了,因为梦境层数越多,人的意识就越混乱。进入梦境中的人要服用大剂量的安眠药,然后通过在梦境中逐层唤醒逐层返回到现实中来。但是如果在梦境中死去,将无法回到上一层梦境中来,只能进入“迷失域”中。诺兰按照“梦中梦”理论设计了四层梦境和一个“迷失域”,让整个剧情充满了悬念,带着观众进入一种全新的电影结构模式中去。

2.超现实主义的建筑。在一般人的梦境中经常会出现在现实中无法存在的建筑和环境,人在自己的梦中被自己所设的环境所困,按照梦的解析理论,这是由于人潜意识被困在某种境界中造成的。在《盗梦空间》中,诺兰也做了同样的设计,比如没有尽头的彭罗斯楼梯,但是他这种设计又不同于梦的解析理论,而是为了防止走进梦境中的人走到梦境的边缘。

3.人物性格特征的隐喻表达。影片中每个与主人公柯布有关的角色都是他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诺兰通过这样的设计去展现柯布性格的复杂与矛盾。比如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柯布的两个孩子,但是镜头一直展现的是两个孩子的背影,直到影片最后才出现了两个孩子的面孔。从精神分析学角度分析,这两个孩子代表了柯布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他一直希望去找寻到孩子,并可以看到孩子的样子,表示他非常想探寻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而柯布的妻子,一直出现在柯布梦境中的这个人,在他的每次行动中都加以破坏导致行动失败,则代表着柯布固执、守旧、矛盾的一面,每次行动中,正是因为他这样的矛盾性格才导致行动失败。在影片最后,柯布终于战胜了妻子的破坏,完成行动,展现了他战胜自我的一面。

(二)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模式

希区柯克的悬疑片善于采用线性的叙事结构模式,这样的结构按照观众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叙事方式展开情节,通过在剧情中设置一个个悬念将电影逐步推向。希区柯克的经典电影《电话谋杀案》运用的就是典型的线性叙事结构,男主人公汤姆因为妻子出轨雇用了杀手去杀死妻子,并将杀人的细节对杀手做了详细的安排,但是妻子对这一切并不知情,这样就增加了悬念,观众随着情节的展开对妻子的安危焦急担忧。但是影片在这时将情节进行了逆转,丈夫汤姆的表突然停了,导致他没有准时通知杀手开始行动,妻子却意外杀死了小偷,一下子电影又出现了新的悬念,观众也由最初对妻子的担心转为好奇汤姆面对这样的变化会做出如何反应。汤姆制造了妻子杀人的假现场,妻子被法庭判为死刑,希区柯克通过这样一个一个跌宕起伏的情节将影片推向了。他的这种线性叙事结构的悬疑片模式被之后的电影导演广泛学习和应用,但是这种模式被普遍采用后,观众就失去了对这种模式悬疑片的新鲜感,造成了观众的审美倦怠。

诺兰的电影打破了希区柯克线性叙事结构的传统悬疑片模式,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模式。在他的电影中打破了单一的时间向度和顺序,故事情节的展开由人物的心理结构和逻辑顺序替代了传统悬疑片的时间、事件逻辑顺序。运用心理叙事线索强化电影的非理性方面而削弱电影的戏剧化和逻辑性,多条线索的设计将故事情节推向。诺兰导演的多部影片都是运用了这种非线性叙事的结构模式,在影片中设置多条线索展开情节,设置悬念,并取得了观众广泛的好评。影片《盗梦空间》通过三层梦境设置了三条情节线索,三层梦境彼此联系却又有着各自的环境和人物特征。第一层梦境里,在出租车内商议如何将被盗梦对象费舍尔劫持;第二层梦境里,又将情节设置在宾馆内,设法让费舍尔进入第三层梦境中;在第三层梦境里,医院里,费舍尔的父亲在临终遗嘱中让费舍尔分割公司,植入思想的任务完成。在三层梦境中,出现了层层阻碍阻拦柯布盗梦团队的盗梦任务,这种阻碍将观众带入一个个悬念之中,并且让柯布的妻子在梦境中将费舍尔杀死阻碍最后任务的完成,然后筑梦师又制造了更为危险的第四层梦境,并且继续在第四层梦境中设置悬念,柯布的妻子要求用柯布来换费舍尔,费舍尔回到了第三层梦境中,完成了最初的盗梦任务。但是柯布陷入“潜意识”的危机中,最后柯布终于带斋藤走出了梦境,本以为电影会是一个圆满的大结局,但是诺兰在影片的最后又设置了一个未解的悬念,让观众带着疑惑从电影中走出来。

(三)悬念开放式的结局

希区柯克的电影虽然在悬念设计和情节安排上有很多的突破和创新,悬疑内容贯穿了全片,但是希区柯克的电影仍然受好莱坞电影模式影响,在影片的结尾处都会设置成闭合式的结局。闭合式结局是指“如果一个表达绝对而不可逆转的变化的故事回答了故事讲述过程中所提出的所有问题并满足了观众的所有情感”,这种结构模式被称为闭合式结局。希区柯克的悬疑片中一般是先将接下来要面临的危险告知观众,然后在情节的展开过程中设置一个个悬念,让观众在整个故事的发生过程中饱受惊悚和煎熬,但是电影会将每一个悬念都对观众做出解释,满足观众的好奇心,这与当时的好莱坞电影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当时的好莱坞电影受到了“海斯法典”的影响,影片的叙事策略一定要呈现出圆满的结局,这既可以使电影顺利通过审查,又满足了观众对大团圆结局的期待。

随着美国电影文化的发展,尤其是电影观众由之前的平民阶层慢慢过渡到中产阶级,对电影的内容和技术都有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闭合式电影结局逐渐被后现代风格的叙事结构取代。在诺兰的电影中就采用了与希区柯克完全不同的结局方式,他的电影一般都有一个开放式的结构体系。比如他的电影《记忆碎片》里面设置了几个谜题,全片都围绕男主人公为妻子之死而报仇展开,但是影片直到结束也没有告知观众究竟谁才是杀死他妻子的真凶,观众仅仅通过电影中给出的若干信息碎片去拼接谜底。

这种悬念开放式叙事结构是诺兰惯用的一种手法,在其他电影中也较多地采用了这种开放式结局。比如《盗梦空间》中同样也设置了很多悬念,但是影片并没有逐一对这些悬念做出解答。尤其是影片结尾,柯布和他的盗梦团队完成了盗梦任务,柯布将斋藤带回到现实中来,他自己也回家并见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孩子,并且镜头拉向了孩子,让观众终于看到了两个孩子的面孔。观众在这个时候本以为故事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是出现了影片开始那个代表在梦境中的陀螺仍然在旋转着,这是否意味着柯布仍然在梦境中。影片以这种的谜题作为结束,这种开放式的结局给观众更多的猜测和思考空间。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追随着一个个悬念并带着这些悬念进入了影片部分,但是整部影片在结束之后仍然留有悬念,这非常类似于中国国画中的“留白”,正是这种“留白”,才让人意犹未尽。

三、结语

希区柯克和诺兰作为不同时期的优秀悬疑片导演,他们的创作风格各有特色。诺兰对希区柯克的悬疑片做了较好的继承,并加入了很多新的创作理念。在人物性格和悬念设置上以精神分析学理论为依据,并通过非线性叙事结构模式和悬念开放式的结局,将好莱坞电影的创作模式进行了突破和创新,电影《盗梦空间》就是最好的体现,这种突破和创新也值得今后的电影创作者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赵明扬.梦境之上如何再造梦境――浅谈电影《盗梦空间》的创新与守旧[J].文艺评论,2011(02).

[2] 马青青.论电影《盗梦空间》的叙事结构[J].新闻世界,2011(07).

[3] 李城.心理叙事的影像建构――电影《盗梦空间》解读[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1(01).

相关期刊更多

宜宾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教育厅

道德与文明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天津社会科学院

公安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