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报社实习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造成失地农民群体陷入严重的生存和发展危机的原因
造成失地农民群体陷入严重的生存和发展危机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部分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对城市化的片面化理解城市化水平一般是由该区域的城镇人口比重来表示,而不是简单地将农民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数量和规模当作统计数据。如果失地农民不能享受市民所拥有同等生存基础和生存机会的话,那对于他们来说,城市化的实质则只是由过去的农民转变为“城市贫民”,这就彻底违背了政府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的初衷。然而,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修马路、开发房地产、建形象工程等大量劳民伤财、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成了部分地区城市化进程的体现。这些主观性的城市化不仅无法给失地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反而更增加了农民甚至市民的生活负担,严重降低生活质量,阻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2、市场化的用工制度与现行行政征地制度不匹配据我国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相关数据统计,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我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有近70%是通过政府行为强制实现的。实施传统的征地制度的同时,政府也相应地采取了一套与之匹配的安置制度,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企业用工方式日益市场化,之前所谓的“国营”企业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再没有“铁饭碗”了,那些通过政府行为而产生的失地农民不能简单依靠之前老的就业安置办法来妥善处理,将加入市场化竞争当中去,对于刚刚失去土地的农民来说,他们一无所有。3、现行征地过程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大多发给村民委员会,使村民委员会成为实际所有者,农民只有承包经营权。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用为该土地征用前3年平均产值的6至10倍,安置费为4至6倍。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和部分决策者为了提升政绩,在征地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违法、违规行为,如扩大征地范围、自行制定土地政策,或者为实现招商引资,变相降低成本,“低征高卖”,牟取暴利。这些现象的产生,受损害最深的永远都是处于社会最基层的农民。
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土地性质的转变是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那么,如何保障失地农民利益不受损失,尽可能地妥善安置和解决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则成为城市化过程中政府责无旁贷的紧迫任务。在综述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导致失地农民陷入生存危机的原因,现从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考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1、树立“以农民为本”的城市化思想无论城市化建设如何发展,农业仍将处于我国发展的基础性地位,同时也起着关键性作用,农村的市场极为庞大,而农民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的决策和行为必须以满足农民的切身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以农民为本”的指导思想,始终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促进农民市民化,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现状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化过程中既要考虑经济发展,又要着眼于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2、完善现有土地征用制度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初衷在于从根本上解决土地使用权的获取方式。无论是公益性建设还是工商业经营,政府政策的制定都可以采取相对宽松的原则,并且根据不同情形区别对待。(1)补偿式:针对通过政府强制性征地行为,可以通过提高补偿及安置费用标准、为失地农民提供失业、养老及医疗保险等保障,降低失地后的生活风险,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公平补偿”。(2)协商式:对于不属于政府公益性或不适合采取强制性征地的情况,可适当采取谈判机制和竞争机制,在土地性质转变完成后,应由失地农民与用地方自行协商解决补偿问题,也可通过失地农民集体入股或其他方式合作经营,参与到经济实体当中去,实现由于土地流转产生的增值利润的分配。3、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安置问题单纯提高补偿标准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民长期发展的问题,从长远来看,鼓励失地农民再就业才是解决他们所面临困境的有效途径。政府要在为失地农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要从思想上着手,消除“等靠要”的陈旧落后思想,通过提高自身素质跟能力,牢固树立新的价值观念,鼓励并创造更多地就业培训机会,提高劳动技能,逐渐适应企业的用工要求,通过他们自身努力来丰富劳动力市场,寻找好的就业机会,实现双向选择。4、多种方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各地需要依照各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加商业保险或建立小城镇社会保险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农民是我国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土地出让还是劳动力输出,都为城市化进程做在突出贡献,极大地降低了城市化、现代化的成本。也正因为如此,我国各级政府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消除失地农民的生活困扰,从制度上保障我国的城市化建设稳步前进。基金项目:本文系秦皇岛市社科联2013年社会科学重点应用性课题“秦皇岛城镇化进程中政府行为研究”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徐琳单位:燕山大学
团队名称:
寺庙文化及宗教社会意义学习实践团
负责人班级、姓名:
国贸1301B 刘玉玺
实践的时间、地点:
实践内容的介绍:
上午10点,我们小组成员按照计划拟定准时在学校集合,然后自学校出发,乘车约一小时到达陶然亭地铁站。开始寻找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法源寺。当我们辛苦找到法源寺之时,我们的心中没有因为炎热天气而引起的一丝烦躁之感,而是缕缕喜悦之感涌上心头,让我们暂时忘却了炎热的天气。
到达目的地后我们马不停蹄的按照计划好的展开行动。我们先是全体参观了法源寺,“布局严正,宽阔庞大”是我们对法源寺的第一印象。其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华严三圣即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像。我们深刻的感受到整个法源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无处不蕴含着深刻的智慧。每个游客也都很虔诚,安静并不失严谨的做着自己的事。
紧接着我们在寺外分发早已制作好的调查问卷,通过收集数据更好的分析宗教对普通人的影响。在分发问卷时,许多游客和我们成了好朋友,他们在了解了我们的用意后,热情的帮助了我们,同时和我们就宗教的意义与我们展开了讨论,使我们获益匪浅。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按行程依次去了雍和宫和白云观,在三个不同的地方,我们不同的经历收获了相似的感受——宗教指导着人们向更美好的事物前进。
7月7日上午,艺术学系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一行17人抵达此次调研第一站--临沂,与临沂市民艺研究专家王滨老先生进行了座谈与交流。
作为研究临沂民艺的专家,王老先生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搜集、挖掘临沂范围的民艺资料等,并有一定研究成果。他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临沂民艺的种类、形成、分布、发展及其现状,并重点介绍了“郯城三绝”(过门签、木璇玩具、木版年画)的详细情况,对我们此次考察的一些具体细节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谈及临沂民艺的发展现状,王老先生不无担忧的提出:“由于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的冲击,民间艺术已奄奄一息,正在‘打吊瓶’,即将灭绝,因此,抢救和保护民间艺术应是当务之急。”同时,他对我们此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同时希望通过我们详细的调研活动,能将临沂民艺推广出去,为更多的人所了解。
此次座谈为我们即将全面开展的调研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通过王老先生的详细讲解,我们对郯城民艺有了初步了解,明确了今后几天的调研方向。
郯城文化馆采风
7月7日下午,艺术学系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由临沂辗转至郯城县,参观了郯城文化馆。
作为古圣人郯子的故乡,郯城依傍沂水,地理环境优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可谓物产丰饶,人杰地灵。文化馆虽然面积不算大,但很有条理的向我们展示了郯城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特别是近年来,郯城下设各村镇紧随改革开放步伐,发展诸如木璇工艺、草柳编工艺等新兴特色产业,取得了很大成就。
随后,我们就“郯城民艺”这一课题与文化馆张宏亮馆长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张馆长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木璇玩具、木版年画、过门签、草柳编等民间艺术在郯城各乡镇的分布及发展情况,并提出了与王滨老先生讲过的类似的问题:“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发掘不容忽视。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富有传统特色的民间艺术正在一步一步地消亡,而大多数人则缺乏去保护他们的意识。”
座谈在友好热烈的气氛中结束。而我们,也即将再次踏上行程,奔赴我们的最终目的地——港上镇樊埝村。
樊埝村调研全纪录
7月8日上午,艺术学系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一行17人抵达最终目的地——郯城县港上镇樊埝村,调研活动全面展开。
此次调研活动较之往年最大不同之处便是目的明确,分工详细,针对性强。根据需要,调研内容被分为五个方向:村落布局调查、农村生活方式调查、族系概况及发展状况调查、经济状况调查、民间艺人录。分组时采取自愿组合原则,每三人一组,每组负责其中一个方向,递交一份调研报告。这样的方式,避免了往年的无目的性,使得同学们干劲十足,全心全意投入到自己的课题之中。
7月8日、9日为全面采集资料阶段。这两天之中,同学们深入到樊埝村各家各户之中,与村民交谈,并作详细记录。在此过程中,同学们克服了天气炎热、方言难懂等困难,一心一意扑在自己所选课题上,不仅收集到大量有用资料,而且与当地村民建立了深厚友谊。
摘要:人力社保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以便社会各方面的利用。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保管档案;收集、鉴别和整理档案材料; 办理档案的查阅、借用和转递;登记职务的变动情况;通过档案熟悉人员,为人员工作提供情况; 调查研究档案工作情况,逐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搞好档案的备战工作;办理其他有关事项。本文主要论述现代人力社保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其信息化实现途径。
关键词:人力社保档案;信息化;重要意义;途径
人力社保主要分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两个方面,具体为就业、社会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工资收入分配和劳动关系。具有数量相当的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的先决条件,足够的人力资源推动了生产的良好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全方面发挥着特有作用,它能弥补市场分配存在的不足,维护社会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缓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它能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为他们创造安心工作的心理环境。只有建立健全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就是以保障人力资源的合法权益为目的的。随着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保驾护航,因此实施人力社保档案信息化建设愈来愈重要。
1. 人力社保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1.1建立人力社保网络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步伐较快,但所采用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以粗放型与资源消耗型为主。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发展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注重的是创新型人才,具备全面知识与技能的人和与之相匹配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由于受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体制改革落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人力社保档案工作未能满足创新发展模式及增强发展质量的基本要求。人力社保档案管理主要以信息化手段为基础来构建适合自己的效率高的人力社保系统,实现人才培养、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以促进人力社保网络的形成,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力社保的需求。
1.2构建快捷通道,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人力社保档案不仅能够提高社会就业率,而且还能有效缓解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国内严峻的就业形势。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为求职者与用工者提供了良好的快捷通道。求职者与用工者可以利用档案管理网络,在先进的互联网上及时有效联通。不仅帮助求职者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岗位,而且,还使用工者找到了适合自己需求的人才,从而促进社会就业率的提升。同时社会保障和劳动关系等通过信息化建设也能够更加快捷、透明和高效。
1.3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人力社保依据
当前,国内人力市场已基本使用了市场配置机制,人力实际中发生着不断的变动。政府部门可结合相关的档案信息充分掌握人力流动与变动情况,在人力市场中实施良好的宏观管理、调节以及控制,从而确保人力得到优化配置,并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人力管理开发领域中既有各类有利因素也有诸多的负面因素,急需政府部门编制高效且匹配的政策法规加以科学管理与正确疏导。比如,怎样减轻整体的就业压力,怎样科学引导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怎样进行劳动者的培训工作,怎样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怎样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等,上述这些都必须做全面的调研及论证。档案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人力资源档案资料进行收集与管理,能够为政府部门提供完善的涵盖社会各类人员的人力社保信息资料,这对于政府部门编制完善高效的发展生产、促进就业、保障社会和谐等科学政策具有重要作用。
2.人力社保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途径
2.1构建高效的网络档案应用系统、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
在构建应用系统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档案信息的收集、管理、利用以及安全等各项工作,这是人力社保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保障。人力社保档案信息化建设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实际中,必须强化人力社保档案信息化建设,及时构建相关的档案数据库,实现相应的数据规模,提高计算机检索系统的实用性,从而全面开发人力社保档案信息,不断增强人力社保档案工作的服务能力及水平。
2.2档案管理者的观念转变与思维创新
以往的人力社保档案管理模式使得从事该项工作的管理人员一直处于封闭式、半封闭式的氛围下负责档案资料的收集、分类、编目、储存等各项工作,思维方式固定不变,经常按部就班的工作,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目标实现。所以,要求相关管理者必须树立新的观念,增强思想认识,同时,创新思维,不畏惧知识经济带来的严峻挑战。人力社保档案的信息化开发与利用,要求档案管理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及技能。一直以来,负责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都缺乏较高的素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滞后严重,重视保管忽视利用;重视工作忽视学习等现象屡见不鲜,不利于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所以,管理工作者必须有良好的终身教育观念,不断强化相关业务学习,主动参与一些进修学习,从而确保自己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及工作能力。
2.3提高人力社保档案的网络服务水平
人力社保档案信息化建设在档案系统中的“数字化建设”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主要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人力社保资源进行收集、处理、传输及应用,促进人力社保档案管理效率的全面提升,做到资源共享,加快人力社保档案数字化、规范化、网络化以及社会化目标任务的实现在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树立对外开放的意识,根据人们对人力社保信息的实际需求,加强服务水平,良好的服务于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
2.4实现现代化管理手段,做到资源共享
现阶段,在先进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下,人力社保档案系统应紧跟这一趋势创建数据化档案与网络化管理,以做到信息的共享及共建。所以,要想进行人力社保档案现代化管理,就必须认真细致的确立相应的档案管理软件,此类软件必须是规范化、通用化以及包容性好的。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现阶段,我国各行各业在档案管理方面相继进行了信息化建设,但在硬件与软件方面还有很多的不完善之处,因此,进行人力社保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也会碰到各种问题。但人力社保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政府人力社保档案管理活动中的必然趋势,人力社保系统必须具备永不言败的决心,积极制定有效的方法途径,克服实际中存在的各类困难,从而真正做到人力社保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目标。(作者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郝小红.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2年15期.
[2]彭芬辉.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之我见[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王桂莹.知识经济时代的人事档案管理[N].四平日报,2009年.
[4]张志媛.小议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J].经营管理者,2010年17期.
【关键词】高职 档案 图书 情报 一体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
1档案、图书和情报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1.1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
钱学森曾经说过:“情报资料、图书、文献和档案都是一种信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1967年将原图书馆组和书目情报工作及科学名词委员会重组为“情报工作、图书馆和档案部门”,次年,该组织又将处理文献和信息的有关的图书馆、文献馆和档案馆合并为综合情报处,全面、统一负责情报系统相关的专业文献、图书馆和档案馆方面的工作。1985年,原国家教委和国家档案局在《关于发展和改革档案学教育的几点意见》中指出,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研究中面临着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的前景。
1.2档案、图书、情报的共同特征和区别
档案、图书和情报从其工作性质和目的、工作内容和方法、载体和记录手段、技术规范等诸多方面基本相同或相似。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和材料,是最原始的人类实践活动中具有保护价值的直接记录。当档案记录的这段历史、文件和材料,通过人的综合和不同层次的广泛整理加工,便成为书籍和资料,出版发行成为图书。图书是更完整的系统知识处理的集成,起到传递知识,信息的作用。情报为情报需求的原型主体为核心,以及相关的信息源之间的通过信息技术在系统内化,熔铸,并显示出结果。
当然,图书,档案和情报的各系统有着自身的独特性,每个系统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系统边界。内部因素的辩证系统和发展跨系统的开发,并不能模糊他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由于档案、图书、情报具有功能方面的同一和互补特性,档案、图书、情报以及其功能的一体化,将形成信息传递的全面整体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知识时代的今天,一体化建设将对各学科的快速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2高职院校档案、图书和情报一体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思想认识不到位。在高职院校中,对于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议,不少人以“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理论提出缺乏现实实践的基础,认为问题的提出者只根据他们看到的文献,并与三者大体一致工作流程出发,没有看到图书馆、情报和文献档案工作的差异。他们强调自己工作的特殊性,没有去发现在历史进程中可能形成的一体化。其次,一些不同意一体化的人担心,一体化过程可能会带来不稳定和混乱,最后导致各自系统内部结构的混乱、瘫痪。再则,由于图书的管理和档案的管理一直隶属不同的部门和分管领导,使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的重要性,在各自系统的工作人员中缺乏必要的共同认识,看不到一体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2.2管理体制的阻碍。目前,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档案室(馆)和情报服务,在管理上通常隶属不同的主管部门和领导,目前的工作是分开的。在《大学档案管理办法》的第五条明确规定:建立处级的档案馆,由学校(院)直接领导,科级综合档案室(馆)从属学校(院)办公室的领导。这是因为档案系统由业务和行政两个功能所决定的,而图书、情报机构不具备行政管理权限。这不仅导致它们之间缺乏协作联系,而且由此派生各自的工作体系,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不能整体协调,资源分配无法统一,导致了人为的巨大浪费和重复资源建设。
2.3没有必要的规章制度。虽然原国家教委和国家档案局在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方面有重要的意见。然而,相应的法律法规尚未推出。档案部门的行政职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赋予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档案法》中明确机关,团体,企业,机构和其他组织的档案机构有责任“对下属单位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大学档案管理办法“第二章第七条”和1994年1月1日以来实施档案规范,也有对学校档案工作的法规,监督,指导和检查的条款规定。不过,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的有关规定却没有这样的要求。
3高职院校档案、图书和情报工作一体化建设的意见
3.1建立合乎信息时代档案、图书馆、情报一体化的法规制度。要解决档案、图书馆、情报一体化的关键问题是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
3.2进行相关的管理体制改革。此外,解决学院的领导体制和行政职能权力,应给出新的一体化管理机构新的功能,同时必须赋予新的机构以适当的行政职能,新机构不仅仅是管理信息资源,而且也应该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监督、指导和检查。当然,这需要从国家层面上考虑,新的工作机构需要具有的法律地位,能够独立行使的职权,进行一个常设的跨系统的监管机构计划、管理和监控的整体建设。
3.3培养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档案、图书、情报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地提高管理的综合能力。不仅要了解档案、图书、情报的管理知识,精通档案、图书、情报业务,还需要掌握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分析和合成的各类情报信息,成为通用人才或一专多能人才,以促进一体化工作的发展。
3.4积极进行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建设。为了图书、情报、档案的更好使用,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建立一个共同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利用学校图书馆、档案馆(室)丰富的馆藏资源整合开发,采取积极主动地为学校的教学,研究和其他工作提供情报信息服务。
档案、图书、情报从产生、发展已经通过合———分———合的过程。俗话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世界上的许多事物的普遍发展规律,档案、图书、情报的发展也逃不出这个自然法则。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造成各个行业的自身发展,档案、图书、情报的一体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可以预见,档案,图书,情报的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档案,图书,情报的独特性将有一个更具华丽魅力的文献资源的整合。档案、图书、情报的集成和发展,将为客户提供多维度、全面、综合的信息服务,更适应现代化社会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革.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浅析田[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4):127
[2]荀昌荣.论图书馆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整合模式[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1(6)
[3]杨亚萍.关于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之我见[J].陕西档案, 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