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思想政治表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素质教育目标
思想政治学科是国家教育部明文规定的我国高中阶段必须开展的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不但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既是高中教学任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又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途径。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都不尽如人意。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现状往往是学校不重视、学生不感兴趣,从而导致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课的时候也更多是出于应试的目的。那么,面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为教师,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改变这种不利的教学现状,努力推进思想政治教学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呢?
一、转变学科观念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如今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之所以出现诸多的问题,与教师和学生所持有的学科观念存在很大的关系。在很多教师看来,思想政治学科的开展既没有专业性,又无法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带来什么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思想政治学科当做摆设的花瓶,至于学生,则把思想政治看成“洗脑”的学科,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下,学生当然无法积极地投入到思想政治的学习中。因此,要想推动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首先就要从观念入手,积极转变学科观念,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师生认识到这门学科的价值。
二、改革教学方式
长久以来,思想政治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与其单一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把思想政治的讲课过程等同于讲书过程,教学中按照书上的内容照本宣读,丝毫体现不出教师的教学思想在其中。不仅如此,在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一个完全主导的地位,而学生则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丝毫体现不出学生主体的价值。因此,教师要想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对目前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大胆地改革。一方面,在教学内容方面,要以教材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使得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不再局限在教材之上,并且教师要积极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要明白,经过对教材再创造再加工所得的教学讲义才是真正的教材;另一方面,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完全主导的教学模式,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思想政治课堂成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作用,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实现素质教学目标。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活动质量,因此,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就成为整个思想政治教学中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为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和课外时间,一方面要努力加强“内功”的修养,从理论上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学习,不断地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取新的知识,只有扎实了专业理论知识,拥有丰厚的理论知识功底,才能够在实际的教学中用科学的理论去说服具有很强思想性的大学生;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学能力的提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地总结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积极地与同学科的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努力取长补短,从而实现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一旦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提上去了,自然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得游刃有余,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很多学生看来,思想政治课程就是一门专讲大道理的学科,也正是在这种认知下,很多学生才对学习思想政治课程显得兴趣乏然。要知道,任何理论知识的建立其最终的目的都是用于指导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当然也不例外。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这种看似没什么用处的学科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具有非常实际而广泛的应用性,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把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性给表现出来。而在理论讲授之余,带领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一些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等,这样,通过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但可以让学生把课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使得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学科的实用性,同时,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而这又会使得思想政治学科朝着素质教育目标迈进一大步。
总之,思想政治学科作为高中阶段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任何其他学科都无法代替的。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门学科本身的学科地位,清醒地认识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学科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周雪梅.高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初探[J].思茅师范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000(4).
[2]李一峰.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J].城市建设理论研
究,2011(26).
[3]郑德芳.素质教育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新课改[J].职业技术
【关键词】易班 黏度 高校思政教育 应用表现形式 影响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31-03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一直备受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2007年,上海部分高校开始建立网上班级“E-Class”,之后,关于易班的研发与应用工作逐渐成为全国各地高校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风向标,探讨基于易班平台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全国高校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
黏度是一个形容液体流动状态与速度的物理概念,也经常用粘度、黏性、粘性来代替,它有动力黏度、运动黏度和条件黏度三种测定方法。黏度越大,流动越慢;黏度越小,流动越快。此外,黏度还能够用来描述网络使用的一些特征,通过描述网络黏度可以有效体现用户流动性。简单来说,易班黏度是指用户对易班网站的使用度、依赖度、忠诚度与满意度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块包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块包含易班,而易班黏度是分析易班的视角之一。为了更好地把握易班黏度及其各项要素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整体关系,本项研究以广西一所本科院校中的大一、大二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展了关于“易班使用状况”的调查活动。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8份,有效回收率为94.8%,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下面,将结合调查统计数据探讨易班黏度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范式。
一、易班黏度的应用表现形式
(一)易班使用度――用户的使用频率。根据所调查学校的样本显示,在已经注册易班的大一、大二学生当中,高达68.6%的学生是因为要参加学校活动而登录系统的;11.6%的学生登录易班只是随意看看;8.7%的学生表示在易班平台可以获取有用知识与信息,从而形成他们登录易班的动力;2.3%的学生是为了看娱乐新闻和玩游戏;1.7%的学生纯粹是为了领取相关活动奖品;而7%的学生表示关联多种因素。图1中显示了由各种因素而导致高校大学生登录易班的情况,各项因素用小圆点来代表,圆点处于越的,说明由这项因素导致的易班用户使用度越高。参加学校活动这一项因素的圆点处于最,且远离靠近中心的几项因素。由此可见,高校管理部门的有利引导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易班用户的使用频率。
图1 登录易班的原因
(二)易班依赖度――易班的凝聚力量。参见表1中的数据,13%的系统缺失值指的是在所调查的样本中,有123位学生没有注册易班。当学生们对“易班使我提升了集体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这一命题进行评价时,35.3%的学生表示同意,而28.2%的学生表示不同意,表示说不清的学生占比为36.5%,同意的人数略胜于不同意的人数,并不显现优势。易班作为学生个人与学校集体之间的桥梁,其内部肯定有因各种因素相互发生作用而产生的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吸引着用户登录与使用易班网站。易班所具有的特点:提升专业知识或个人能力、时事新闻更新及时、增进友谊与扩大人际关系、展示自我与获得满足感、易于登录与界面风格简便、应用及附带游戏种类丰富等都成为易班凝聚用户的力量。
(三)易班忠诚度――易班用户的流动性。易班忠诚度可以说是易班黏度的最大体现之一,与易班依赖度也存在交叉的关系。指的是用户对易班网络平台产生了好感,形成“依附性”偏好,进而重复登录,并不放弃使用这一社交软件的一种状态。企业管理理论认为,客户忠诚通过客户的情感忠诚、行为忠诚和意识忠诚表现出来,指的是客户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依恋或爱慕的感情。在本文中,易班忠诚度主要表现为用户的流动性,即登录易班的频率。参考表2中的数据,在已经注册易班的大一、大二学生中,有36.2%的学生表示注册后就不再使用,几乎每天登录易班网络平台的人数在这一学生群体中只占3.3%。从总的数据分析来看,目前该校大一、大二学生群体对易班的忠诚度并不高。而要提高易班用户的忠诚度,可从易班网站维护、服务理念灌输尤其是软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努力。
(四)易班满意度――关于易班的正面评价。所调查的学生用户对“易班应用软件既多又好”这一命题进行评价时,26.2%的学生表示同意,而30.2%的学生表示不同意,43.6%的学生处于说不清的状态。除了对这一命题的设置,此次问卷还涉及界面设计、操作与检索程序、信息更新速度与内容呈现、社交便利性等。就目前状况而言,作为样本代表的学生用户对易班的正面评价并不是很明显地盖过负面评价,表现在对各个命题的结果统计中,有些情况略低于,而有些情况仅险胜于后者。值得欣慰的是,大家对易班的发展前景还是比较有信心的。46.4%的调查对象认为,易班的普及率与认可度将会日渐提升,而持不同意态度的学生仅占15.6%。
(五)易班厌恶度――关于易班的负面情绪。厌恶是一种反感的情绪,本文重在阐释的是学生个体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对易班网络的负面情绪以及排斥的状态,并不包括通常意义上人的味觉、嗅觉、触觉等因接触某事物而导致的感性厌恶。在这里,厌恶度极高的状态也就是黏度极小的状态,易班黏度越小,用户的流动也就是流失越快。最直接的案例就是根据表2与表3中的数据显示,关于易班的软件与功能应用效果,目前尚有高达73.8%的学生还没有对其表示高度认可,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会有高达36.2%的学生表示注册易班后就不再登录使用。关于易班的负面情绪越大,易班黏度就越小,其融合学生群体的力量也越小,更有甚者,导致易班用户的流失。
二、基于易班黏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其整个影响机制
易班黏度是一个无限集合,可操作化为使用度、依赖度、忠诚度、满意度、厌恶度等一系列概念,以此类推,这些子概念又可操作化为次级概念。易班黏度的各子概念之间并不是排斥的,而是互相交叉与关联的,列出的目的在于能够从各个角度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易班黏度,从而推进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易班黏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关系可参见图2,借鉴前文的经验总结,探讨在这种体制下基于易班黏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其整个影响机制,我们可从以下方面展开思路:
图2 易班黏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关系
(一)学生的互动行为来看,评估易班黏度,反映群体内部关系。易班网站是一个网络互动平台,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形成了易班网站的存在与繁荣。群体内部关系指成员间彼此交流与作用的状态和过程,是群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社会学家莫雷诺利用“社网图”来分析个体成员间的关系状态及该群体结构的紧凑程度。他用圆圈来代表成员个体,联通线代表他们之间的关系。联通线有单箭头,表示单向选择和喜欢与另一方接触;也有双箭头,表示双方都喜欢相互接近。“社网图”运用于把握高校易班中的集体内部关系时,可按如下步骤操作:第一,向每位学生提问:“你喜欢与谁接近”;第二,根据答案以圆圈和联通线绘出群体的网络;第三,对“社网图”进行黏度分析。互动频繁的学生个人成为核心人物,互动较少的学生成为离群者;联通线尤其是双箭头联通线较多的群体成为主群体,联通线较少的群体成为亚群体。通过了解学生的互动行为,结合易班黏度,可以把握学生群体团结、松散或为其他状态的内部关系。
(二)从易班的内部结构来看,提高黏度性能,融合学生的凝聚力。群体凝聚力也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易班用户群体凝聚力的发展一般经历三个层次:一是人际吸引,这是用户注册易班的初始阶段,大学生对易班项目的相关规则与便利之外尚未了解清楚,易班网站也还没有给他们形成舆论规范压力,依靠的是人际关系的吸引。二是易班用户对相关规范的遵从,用户能够把个人的目标与易班建设的目标相结合,自觉接受群体规范的约束,并在此基础上与其他用户建立更深的关系。三是用户把易班建设的目标自觉地看成是自己的目标,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大学生用户对易班群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群体凝聚力是易班黏度研究的一个很具代表性的概念,群体凝聚力越大,易班黏度越大,反之亦然。
(三)从学校的领导层面来看,利用黏度原理,制定易班管理制度。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对当代互动图像的阐释中认为,我们每个人都航行在一个巨大的情境王国中,在这里,我们会遭遇到来自群体的他人的团结、遵从或权力,这可视为一种群体规范。经过前文的数据分析,我们了解到,教育管理部门的有利引导措施能够显著地提高易班的注册率与登录频率。在易班网络情境中,必须存在一种群体规范制度才能达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舆论引导的效果。易班管理制度是群体规范的一种诠释,它要求教育管理者要充分利用权威魅力来征服学生的心灵。大学生对易班管理制度的认同与拥护,是易班黏度较强的一种状态。要想取得这样的效果,首要前提就是个体与集体利益的一致性,也就是学校管理部门在进行易班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利益,一切以学生为本,方能取得学生的认同与拥护。
(四)从舆情的导向机制来看,研究黏度特性,推进思政教育工作。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教育工作者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利用易班平台,对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心理健康以及知识普及等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的一种教育手段。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可充分利用易班黏度的特性,进行舆情引导。首先,在易班网络互动平台中,强化易班黏度―― 推行一种基于共同活动形成的、公认的约束力量,并不断内化为大学生的心理尺度,成为各种言行的判断标准。其次,指示学生们满足需要所采取的方式和相应的行为目标,囿于黏度范式―― 规定易班用户的言论范围和准则,以一致性的行动要求和价值取向,维持易班用户的稳定性。最后,是一种精神文化氛围的培育,提升黏度性质―― 塑造易班的思想政治文化。精神文化貌似形影无踪,却最能打动人心。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宣传、易班文化墙建设、社团活动花样集锦、科技创新竞技推广等方式打造易班平台的校园政治文化。
在意识形态上,我们可以把易班黏度诠释为个体关于集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分析易班的使用度、依赖度、忠诚度、满意度以及厌恶度等因素,都离不开群体凝聚力的影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根本宗旨就是要打造出一支具有坚定政治立场、爱国主义情怀、扎实专业知识与团结向上拼搏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队伍。
【参考文献】
[1]沈漫,夏文芳.提高易班用户粘性的工作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4(8)
[2]王艳,霍圣录,严芳.易班用户黏度的模型构建及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3(5)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9)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易班中的符号互动与舆论导向研究”(2015LSZ007);广西财经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易班黏度与工作模式研究”(2015SZA11)阶段性成果
首先,要变教学目标设计的“片面性”为“全面性”。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心理误区之一,就是作为施教主体的政治教师在教学目标追求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考分”,反映出教学目标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又表现为:在教学指导思想上类同于社会上的错误认识——感到只要认真完成课堂45分钟,只要让学生的考试成绩理想就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好教师”,就是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备课上只注重于构思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在组织教学上仅敏感于学生知识理解掌握和成绩的差异;在对学生的评价观念上认为成绩优秀的就是“好学生”,平时关心学生大多是作业与成绩等等。显然,教师如果只倾注实现这一目标,存在上述教学心态,势必同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相悖、同教育心理学相违,也会同自身教学企盼相反。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是多方向的、深层次的、整体性的。如果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说教”、“检查与考试”是非常片面的,显而易见,这是打了“折扣”的执行标准,不利于标准的真正落实。从教学过程本身而言,它既是复杂的师生智力活动过程,也是奥妙的师生心理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完美的课堂教学整体目标,应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其次,要变教学心理氛围的“逆反性”为“相容性”。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理误区之二就是存在“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不仅存在于学生之中,而且在政治教师中也存在。教师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其职业、专业的不顺心,对教材“多变性”的反感,对教材理论与实际“差距”的茫然,对高考教学难度提高的困惑,对政治教师言行特殊要求的潜在压力等;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又表现为对一些枯燥教材内容的乏味,对社会存在轻视政治科现象的认同,对为应试而大量背诵的厌倦,对教师简单古板教学的失落感,对教师言行不合“理论要求”的不满,对教师教育要求的直接或间接抵触等等。上述师生逆反心理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成功的取得,为此,变师生对教学的“逆反性”为“相容性”就成为政治教师自我提高的一个客观要求。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克服自身的逆反心理,消除一些不正确的观念,立志于政治课教学事业,拿出勇气和信心排除心理障碍,“轻装”教学;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努力学习锤炼,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实现以精辟的政治理论说服学生、以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以良好的师表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政治课教学可亲、可近、可信,有兴趣、有作用、有收获,从而缩短学生与政治教师、学生与政治教材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抵触、不顺心的心理状态,更好地保证思想政治课教学顺利健康、稳步地发展。
第三,要变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单向性”为“多项性”。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心理误区之三就是教学中忽视了“民主”、“平等”与“和谐”,师生教学的交往相当一部分处于“单向性”、“一言堂”。这种单向性突出地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由教师一灌到底,来不得学生的自由活动;二是教师听不进学生独立的、有益的、新颖的思想认识和观点看法,教师表现出对教材内容理解的绝对权威,教师没有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只是搞演说、发指令、提要求、查结果的监督人,以教师的“一言”、“一行”淹没了活跃的学生思想和聪明才智,学生成为被动的吸收器。这种教学,学生感到压抑,教师也十分疲倦,缺乏活力与生机。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应做到师生交往的“多项性”。政治教师应明确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的重要性,放下架子,改进教法,彻底改变“一言堂”的家长式教学,不断探索出符合师生多向交流的好方法、好举措,大胆创新。从心理学角度上讲,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在认识、情感、意志方面的交流过程,认识上的一致、情感上的共鸣和意志信心方向的相互鼓励就能更好地取得教学上的成功。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人格魅力包含的素质
1.要有良好的性格品质
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要求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要有良好的性格品质。
2.要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
作为一名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不仅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而且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提高自我认识能力使自己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适应时展的要求。
3.要具备一定的能力素质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要具备教育家的精彩表达能力,政治家的敏锐洞察力、逻辑学家的严谨思维能力、道德学家的高尚人格魅力、知心朋友般的对话作风。
二、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人格魅力的途径
1.养成较好的性格品质,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
优良的性格品质是人格魅力一个方面的表现,它对于一堂高质量的思想政治课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形象就是通过教师的性格品质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就是教师气质的反映,而气质主要是教师性格和品质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气质的好坏决定了教师人格魅力和形象的好坏,思想政治教师具有什么样的形象不仅对自己,而且对学生都产生潜移默化和持久深远的影响。
2.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的理念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底蕴。因此,教师必须先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的修养,形成高尚的人格魅力,学习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增强专业技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教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接受的教育不是一劳永逸的,也不是简单地读书学习就能完成的,需要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在不断地学习中参与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联系在一起,与时俱进。还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理念,时时要求自己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接受新的理念。
3.善于运用情感的纽带
感情和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心理相融,爱是最好的融合剂。中学生富有热情,感情充沛。在家庭,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在学校,他们更有一种特殊的心理,尤其想得到教师的爱,哪怕只是一丝微笑、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激发他们的信心和求知的力量。经过五年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教师应做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生理状态,知道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因势利导地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各种矛盾和困惑,正确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疑问;谅解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爱护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难题。
关键词:教学过程 心理 误区
纵观当令思想政治课教学,不难发现这样一条“规律”,即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成败、效益高低、价值的大小虽受制于各种原因,但它同教学师生的心理状态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师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益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成功,获得高效益,索得最大价值。相反,师生存在不良的心理状态常常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失败,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然而,令人忧思的是在政治教师队伍中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未认识这一“规律”,或不重视这一问题,不少政治课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心理误区。本文试就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主要心理误区作一剖析并就其跨越走向谈些粗浅之见,以达抛砖引玉之目的。
首先,要变教学目标设计的“片面性”为“全面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心理误区之一,就是做为施教主体的政治教师在教学目标追求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考分”,反映出教学目标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又表现为: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同化于社会上的错误认识――感到只要认真完成课堂45分钟,只要让学生的考试成绩理想就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好教师”,就是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备课上只注重于构思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在组织教学上仅敏感于学生知识理解掌握和成绩的差异;在对学生的评价观念上认为成绩优秀的就是“好学生”,平时关心学生大多是作业与成绩等等。显然,教师如果只倾注实现这一目标,存在上述教学心态,势必同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相悖,同教育心理学相违,也会同自身教学企盼相反。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是多方向的、深层次的,整体性的。如果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说教”“检查与考试”是非常片面的,显而易见,这是“折扣”的执行《大纲》,不利于《大纲》的真正落实。从教学过程本身而言,它既是复杂的师生智力活动过程,也是奥妙的师生心理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完美的课堂教学整体目标,应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前苏联著名教学论专家赞科夫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同时要得到一般发展。
限于智力开发显然是不够的,特别是对于特殊的具有多重任务的思想政治课更是如此。事实上,政治课教学如果在目标上存在“单一性”“低标准”“小范围”,就自然地捆住教师的教育思想,限制了教学思路,就会阻碍学生各方面能力和个性心理的发展。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在目标上应注意“全面性”和“高要求”。
政治教师要在每堂课教学中想方设法努力让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和心理素质水平得到提高:“高要求和全面性”的压力下促使自己的教学走向成熟、走向新的境界。
其次,要变教学心理氛围的“逆反性”为“相容性”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理误区之二就是存在“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不仅存在于学生之中,而且在政治教师中也存在。教师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其职业、专业的不顺心;对教材“多变性”的反感;对教材理论与实际“差距”的茫然;对高考教学难度提高的困惑;对政治教师言行特殊要求的潜在压力等。
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又表现为对一些枯燥教材内容的乏味;对社会存在轻视政治科现象的认同;对为应试而大量背诵的厌倦;对教顺简单古板教学的失落感;对教师言行不合“理论要求”的不满;对教师教育要求的直接或间接抵触等等。上述师生逆反心理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成功的取得。为此,变师生对教学的“逆反性”为“相容性”就成为政治教师自我提高的一个客观要求。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克服自身的逆反心理,消除一些不正确的观念,立志于政治课教学事业,拿出勇气和信心排除心理障碍,“轻装”教学。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努力学习锤炼,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实现以精辟的政治理论说服学生;以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以良好的师表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政治课教学可亲、可近、可信,有兴趣、有作用、有收获,从而缩短学生与政治教师、学生与政治教材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的抵触、不顺心的心理状态,更好的保证思想政治课教学顺利健康、稳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