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不单单只是传道、授业及解惑,而是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具备视野开阔,学科专业水品要高,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理论水品以及沟通能力。当然,总结下来要想当好新时期的教师,无疑就是要树立新的教师观。

1.教师不代表权威

陈旧的教育比较强调教师的尊严,学生对于教师的一言一行需要听取,非常注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这也导致了教师的权威地位,致使学生的想法被忽略、拒绝,长此下去对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主动性都会失去。因此,要让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对等的关系,就要把学生当成有主见、有思考能力的人,尊重他们的选择,对学生自己的意见要允许他们发表。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及创造性。

2.教师只是作为对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

识能力的一个培养者现今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实施,网络教育也逐渐开展起来,科学文化知识覆盖面也不断扩大,且速度也逐年上升。在短短的几年间,教师不可能完全把学科的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也不是过去单一的角色,即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培养各种能力与积极个性的人。所以,其教学中心应是“学”。

3.在学生的人生中,教师只是引路人

教师为了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潜能有更好的掌握,观察及交流沟通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学生能正确把握人生目标、方向,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能力等特点,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地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学生有更高远的奋斗目标。当然,另一面上,教师要想作为学生健康心理、良好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就需起到自身经验与榜样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试、自我选择,鼓励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动机,并能使其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二、创新教育应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在传授知识及培养能力两者之间把关系处理好,就一定要在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上加重培养,从而引起学生的质疑,进而去调查、探究。教师应做到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不同的需求都要满足,对个体之间的不同也要关注。在教育环境的创设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主动参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很好运用知识、掌握知识。

三、只有对教学方法设置的加强,才能创新教育

(一)为激发兴趣应采用背景音乐,创造艺术氛围

学生上课进出教室时,其背景音乐一定要选择明快、活泼且节奏感强的优美歌曲或者是乐曲。这样在音乐课中可以创造不一样的艺术氛围,对学生在学习音乐课的过程中会激发起兴趣与向往。

(二)为引发兴趣应采用范唱、范奏

为了使中小学学生的情感得到共鸣,可以采用教师或学生范唱、范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对《天鹅》欣赏时,会大提琴的学生可以进行演奏,这对课堂教学会有明显的促进效果。

(三)为增加兴趣应采用电教、媒体等教具

音乐教育的感染力、时效性的增强离不开电教及媒体。教师可以在开头,就创设出引人入胜的效果,在中间营造出花团锦簇,结尾时抛砖引玉,这样能让音乐课更加形象、生动,让知识成为一体化、网格化。这样,在现代化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可以让学生产生愉悦之感。

四、结束语

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 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的必要性

校本培训作为当前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师继续教育形式,正在各地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着。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的全面实施,中小学音乐课程在理念、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新的变革对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在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中小学音乐教师能否真正认识新课程、全面实施新课程与自身素养直接相连。基础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呼唤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4]从校本培训对音乐教师的意义层面来看,校本培训有利于树立课改新理念,有利于实施新课程,能够满足音乐老师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和适应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5]校本培训己成为转变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观念,保障基础音乐课程改革顺利进行、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课题,是展开全面有效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的最佳选择。

二、 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尽管校本培训对教师的发展有巨大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在中小学,针对音乐科目的校本培训却处于一种“边缘”的状态,侧重于“语、数、外”三科的校本培训仍然是普遍现象。这些科目都有较好的培训计划、目标要求、评价机制以及较充裕的经费支持。而音乐教师的校本培训由于自身条件以及学校因素的影响,都让校本培训显得“可有可无”,存在不少问题。

1.对培训认识不足

虽然校本培训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培训模式,但是在中小学,音乐教师对校本培训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主体意识不强仍然是普遍现象。作为众多学科中的“副科”,音乐教学一直被忽视甚至被取代,加上教师专业素养的缺乏,音乐教师校本培训处于“冷淡”状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音乐校本培训缺乏正确的认识。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音乐教师对于校本培训的内涵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他们简单地把校本培训理解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即时性解决问题的方法,缺乏从长远的视角发掘它的可持续发展意义。二是没有营造出良好的校本培训文化氛围。有关资料显示,自上而下是很多学校在开展校本培训时存在的现象,组织者仅仅是简单的服从上级文件的要求,没有结合学校教师发展情况开展培训。在培训过程中缺乏理论准备和有效的实践指导,更没有对培训进行宣传和引导。并且由于各中小学过于依赖以往院校式的培训形式,难以建设教师自我教育、提升、完善的学习文化氛围,特别是主动学习型的教师文化,导致基于学校自身实际的校本培训氛围难以形成,这些都影响着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的开展。

2.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校本培训特点之一是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来安排培训活动,培训的结果可以直接作用于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否对教师培训需求进行细致把握,是决定校本培训效果的关键所在。然而大部分学校在进行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校本培训时,都陷入了机械执行文件指示的状态中,把音乐校本培训的内容机械地分为音乐教材教法、音乐课程标准、音乐教育理念、音乐教师专业技能、课题研究、音乐课外活动、现代教育技术、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等。在培训中搞一刀切,要么盲目执行上级培训要求,要么想当然地安排培训内容。这些行为无疑会导致音乐校本培训目标模糊,内容零散,难以从每个地区每个学校自身特有的文化背景,学校本身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制定校本培训的内容。如此培训当然不能反映学校事业发展和学生素质的发展对教师提出的需求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也就不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相反还会造成教师们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得不偿失。

3.培训方式单一

当前中小学音乐校本培训的形式虽然开始呈现多样化,但是专题讲座或专家讲座的讲授式仍然是主要的方式,与新课程理念较符合的一些培训形式较少使用。众所周知,讲授式培训方式很容易忽略教师的主动性。而对于其他培训方式,由于缺乏深入的探究,诸如案例研讨却不明确案例培训方式的内涵;教学反思却找不到反思的切入点,结对子却不对外开放,只限于学校内部,致使这些方法仅仅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组织者由于缺乏对培训方式的研究,故而不能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选择适合的培训方式,这也是对教师关注度不够,没有发挥教师主体地位作用的表现。因此,培训方法必须从教师主人翁的角度出发,使培训方式多元化,并且有针对性,充分调动教师培训的积极性,真正解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4.培训管理缺失

对校本培训的管理不到位,保障体系不健全,评价制度不科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在管理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有效的管理应该基于完善的保障体系,因地制宜的培训政策、高效的培训组织领导、充足的培训经费、充裕的培训时间。而在很多地方,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普遍存在管理上的缺失。表现为:管理上领导不够重视,培训时间得不到保障,经费投入得不到保障。总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能够在政策、组织、经费、时间等进行完善保障的校本培训体系还没有建成。校本管理上的缺失还表现在培训制度、培训方案、档案管理、学分制度及评价机制上。申报审核制度的缺乏致使各校开展时校本培训各自为政。各校的培训方案设计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学校在对校本培训档案管理上也是参差不齐。评价机制也不够科学,评价仅限于教师参加培训的次数、作业量的完成、考核的打分等定量评价,缺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定性分析。

三、 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的对策

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的开展不仅需要组织者科学、正确地管理和实施,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也需要教师自我提高的培训意识。因此校本培训的顺利开展需要组织者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1.科学认识校本培训

要使校本培训达到理想培训效果,必须全面地、科学地认识校本培训,加强教师们的主体性认识。首先要树立以音乐教师专业发展为本的校本培训观念,营造积极的校本培训氛围。决策者要以“学校是教师的学校”、“学校是教师发展的学校”作为工作指导的核心观念,立足以教师和教师的发展为本,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措施。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在学校中获得发展的人”,树立专业发展意识,把自身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投入的心态和主人翁的责任感参加校本培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塑造自己的专业精神,完善自己的专业人格。此外良好的校本培训氛围也必不可少。可以借助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手段与媒体,宣传校本培训的政策法规以及培训工作的信息,从而强化教师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参与意识、达到促进教师成长的校本培训目的。

2精心选择培训内容

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应因校而异,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具体情况,以发展教师的专业为立足点,针对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的差异性,有组织有层次地制定。首先,培训内容必须建立在教师实际发展需求上。可以通过观察、座谈、发放问卷等方式,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迫切需要提高的能力的需求进行调查了解,掌握每位老师以及整个学校教师群体的培训需求,通过信息反馈,有目的地制定校本培训内容。其次,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构建培训内容。可以从教师专业发展中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等进行内容选择。

3.采取多元培训方式

总体来讲,校本培训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类,即传统培训方式和现代培训方式。音乐教师校本培训的方式本身就是多元的,它完全依据地区、学校、音乐教师的各种实际情况和个性化的需要,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组织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

参考文献

[1] 饶清强.广西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7:6.

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湖湘文学;民族音乐;协同高校教学发展;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098-02

通过研究湖湘文化,我们不难看出其与民族音乐的密切关系,其特有的文化特征及音乐影响力使其成为湖湘音乐表达的重要内容及载体。地方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是当地人民喜爱并推崇的艺术展现形式,文化与音乐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成为当地高校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地方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展示方式,在湖湘文化的形成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当地的高校音乐教学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一、湖湘文学、民族音乐、协同地方高校音乐教学的背景研究

湖湘文学、湖湘音乐作为两种不同的地域艺术呈现方式,在中华文学与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做好当地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指导,做好民族音乐与湖湘文学的音乐课程教学融入具有现实必要性。我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明确指出四类协同创新模式之文化传承创新的要求,具体阐述为:通过将地方民族音乐与当地文化融入到当地高校音乐课程教学中,切实提升当地高校音乐教学的创新力与传承优势,从而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传统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艺术舞台上的影响力。但是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开展音乐课程教学时忽略了当地文化与民族音乐的音乐教学影响力,特别是湖南地方高校将高校音乐教学与湖湘文化、民族音乐割裂开来,忽视了其教学指导影响作用。对这一问题的改革,是我国各大地方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主趋势。

二、湖湘文化、民族音乐、协同高校音乐教学的意义分析

1.有利于提升湖南高校音乐教育的精神品质与内涵。湖湘文化中最鲜明的一点就是“湖”与“湘”的解读,“湖”从地理位置上解读为洞庭湖,而“湘”则指湘江,因此从地理位置上,湖湘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的标签印记,是特定历史文化精髓的展现。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其涵盖丰富的思想价值与深邃的精神内容,这正是高校音乐教学中所要求体现的教学精神品质。只有引导高校学生感受湖湘文化,品位湖湘文化,探寻湖湘文化,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当地的民族音乐内涵,才能在高校音乐课程的学习中做好对当地文化与音乐精髓的把握。湖湘文化不仅承担着教育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更将地域文化与民族音乐融入到高校音乐教学中,使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更深刻、更积极地参与到高校的音乐教育活动中。在高校的音乐教学研究中鼓励学生研究、传播湖湘文化,积极拓展湖湘文化层面中的音乐内涵与价值,让学生在精神上得到启迪、陶冶,从而树立正确的音乐价值取向,指导后续的音乐专业学习,增强对音乐教育的亲切情感。

2.有效丰富了湖南高校音乐教育的艺术底蕴。湖湘文化作为历史文化的产物,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深刻的关注研究价值,但是很多湖湘文化却隐匿在民间,等待着我们去发掘、探索。在这些湖湘文化中,我们也可以搜寻到音乐的影子,常见的花鼓戏、巴陵剧都是湖湘文化的内容,也是民族音乐的呈现,而这一切都为当地高校音乐教学指明了努力方向。在方向的指引下,我们不断的去挖掘、搜寻,弘扬传播当地的文化与音乐,做好高校音乐教学的拓展与延伸,不断丰富与完善了湖南高校音乐教学的艺术底蕴。

3.有效推动湖南高校音乐教育理念的创新完善。湖湘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是其传承与创新性,而这也恰好是湖南高校音乐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只有在不断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其“育人”导向的功能发挥,只有做好文化与当地民族音乐向音乐专业教学中的融入才能实现高校音乐教学理念的创新完善。一方面,湖湘文化与民族音乐为高校音乐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使高校音乐教学更加系统、丰富。另一方面,音乐教学为湖湘文化的传播与当地民族音乐的弘扬提供了便利,使当地的文化精髓更多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湖湘文化、民族音乐、协同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不足剖析

基于目前湖湘文化、民族音乐、协同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现状来说,其不足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湖湘文化教育融入力度的不足。只有不断强化湖湘文化、民族音乐中的音乐教学指导元素,才能真正实现三者的协同融合,建构起更加系统完善的教育融入机制。其二,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对湖湘文化及民族音乐关注意识较低。大部分学生不了解湖湘文化,更不熟悉当地的民族音乐,湖湘地域特色在其专业音乐课程学习中处于缺失阶段,使三者协同性差,学生对湖湘文化、民族音乐缺乏基本的关注研究意识。其三,湖湘文化、民族音乐与高校专业音乐教学存在结合上的错位。高校作为文化交流碰撞的综合体,应该为学生建构起开放性的知识交流平台,湖湘文化与民族音乐作为地域性特征的文化艺术形态,在与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结合时却发生了偏离与错位,多数高校的专业音乐教学忽视地域文化因素的教学指导作用,使其结合存在明显错位。

四、湖湘文化、民族音乐、协同高校音乐教学的策略分析

1.加强对湖湘文化及民族音乐的关注,凸显其高校音乐课程应用作用。从我国湖南各大高校音乐教学现状来看,音乐教学课程设置缺乏地方关注,往往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以西学为主,带有全盘西化的明显印记,使当地的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始终处于劣势,本土音乐教学十分尴尬。要想打破现状必须从转变价值观念入手,在当地文化的关注引导下积极推动湖湘文化、民族音乐的课程融入,打破原有的单一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到多元的课程教学建构中,通过系统化的建构让学生在开展音乐学习时能抓住湖湘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审美意义,在文化与民族音乐的熏陶感染下茁壮健康成长。

2.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实践活动,发挥湖湘文化的音乐教学指导。高校音乐教学的实施推广必须与湖湘文化的传播与民族音乐的发掘结合起来,而湖湘文化的传播推广与民族音乐的资源发掘要求高校必须做好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与推广,在这方面,校园艺术社团是高校教学实践活动组织的主力。目前,我国湖南大多数高校都建立起形式多样的校园艺术社团,其借助文学艺术实践搭建了文化音乐交流的共享平台。艺术社团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湖湘文化的熏陶感染下,在民族音乐的素材支持下,逐渐形成了以湖湘文化及民族音乐为主题的艺术类文化社团,使校园社团活动更加丰富多样,实现了文化的传播,也带动了音乐的创新。在艺术社团的不断努力下,完成了当地民族音乐素材的搜集与编写演唱,而这些带有湖湘文化特色并结合当地民族音乐优势的民间歌曲,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当地文化,感受到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也使其成为当地文化高校音乐艺术展示的有效窗口,对当地的文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积极拓展湖湘文化的教育外延空间,实现湖湘文化与音乐教学同步。除了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实地采风等也是了解当地湖湘文化,丰富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寻求教学灵感与突破的有效手段。这些都为学生了解湖湘文化,参与当地民族音乐表演拓展了外延空间,成为湖湘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地采风使学生在实践考察的基础上,可以做好相关音乐素材的整理与编订,使高校音乐专业教学课堂生动丰富起来。学生不仅仅能在课堂理论学习中感受音乐魅力,更能借助第二教学课堂实现课外拓展,这对于湖湘文化的传播及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湖湘文化教育外延空间的合理拓展,湖湘文化民族音乐协同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得到统一,实现了三者同步。

4.积极举办以湖湘文化为主题的讲座,引导学生参与讲座做好音乐创新。湖湘文化的既定文化优势及民族音乐的独有历史底蕴为主题讲座的开展奠定了前期基础。因此在湖南等地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以文化讲座的形式实现湖湘文化、民族音乐及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协同。通过前期的主题选择,讲座的精心策划,讲座的合理安排与布局,讲座的统筹协调,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学生在参与讲座的同时感受到湖湘文化、民族音乐与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密切关联性,从而感同身受,受到启发。通过定期举办该类型的讲座,鼓励音乐专业的学生就讲座主题进行研究讨论,积极探索音乐创新的有效方式与手段,实现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技能提升。

五、结束语

音乐作为常见的艺术展现形式,只有继承文化精髓,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实现价值,发挥魅力。伴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浪潮,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也备受关注,在学习西方音乐艺术理论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地域性及本土、本国文化音乐的关注。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往往与地域文化、民族音乐存在密切关联,本文选取湖南地区的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以湖湘文化、民族音乐、协同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为研究方向,就其协同意义、协同现状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从理念关注、教学外延的拓展、实践活动的开展、艺术讲座的组织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协同方向与协同策略,为三者的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以期在新时期引导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实现新的突破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周玉屏.湖湘音乐融入地方高校声乐课程的可行性分析[J].北方音乐,2014,(04):176+182.

[2]王文君.论湖南高校音乐教育中湖湘文化的融入[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280-281.

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王安国先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从湖南调到音乐研究所担任研究工作期间,就是在恭王府那古色古香又宁静寥寂的老房子里,凭借自身对中国传统与西方音乐作曲理论与创作技法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完成了几10篇关于中国新潮音乐--中国现代作曲家及作品的学术论文,就是这样,谭盾、叶小纲、郭文景他们的人和作品更多地出现在各类学术杂志上,逐渐地被人们了解、认识、知名、著名……那时的他是的勤勉、权威的音乐批评家。说到“权威”,薛老师笑着说,虽然我们都是同事,连住处也挨的非常近,但那时每年的中国音乐年鉴都是由他来执笔,不过,在音乐研究所近8年的时间内,他的深入简出是出了名的,不再用餐时间,……可见王先生是个坐得住的学者,是1个被坐了8年冷板凳的事实证明了的,自然他的著述丰裕--相继完成了《我国当代音乐作品与和声创新问题》、《我国音乐创作“新潮”纵观》、《现代和声与中国作品研究》、《复调写作与复调音乐你能在室外碰到他就属于10分稀罕的事了分析》等等,似乎也在推测之内、情理之中了。

有关先生更多的信息我是从我的研究生导师杨国立老师那里听到的,“知识渊博,记忆惊人,当1次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的莫衷1是的争辩中,王先生列出有关论文著述、观点、作者、刊名、年号……1语压惊4座,总结性地平息了1场争论”,睿智能让人成功,勤奋加睿智则会创造奇迹。当先生55岁那年,他把自己的人生规划、学术定位转到了“中国基础音乐教育”,也就此掀开了中国国民音乐教育的新篇章,他的名字将由著名批评家而转为音乐教育家并永存史册。

世纪之初,王安国先生带领的课题组通过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招标审核,主持研制《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主持审查《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实验)》,并以政府文件形式公开出版。这就是时下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被全国通令贯彻执行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学音乐课程标准》。

1、“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音乐教育思想已成为21世纪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主题曲和时代音乐教育的最强音。过于,学生学习音乐是为了获得音乐有关知识或的演奏(唱)的技能,是为了净化思想、陶冶情操(注:建国初国家提出“德智体”的3好学生,就把“美育”纳入了“德育”的范畴,对中国1段时期的美育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独独没有提到“审美”没有ENJOYMUSIC,学生大多喜欢音乐,不喜欢上音乐课……。先生提出的“以审美为核心”重新高扬起了“感性”学习的旗帜,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推广和开展确立了纲领性的理论依据,必将深刻促进着21世纪中国国民的音乐教育的发展,惠泽到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心里,美育教育的课堂。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音乐和1切教育1样,要做到普及要做到美育的普及只有面向所有学生,让他们均有机会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更确切地说得到良好的审美体验。美国的中学管弦乐队中是不经过选拔的,他们只要喜爱音乐都可以参加到乐队中,哪怕是敲1些最简单的打击乐,但更多数的儿童在发现自己的技能方面的差距后,回家聘请私人教师或加强练习的方式进行,就这样集体和团队的意识和荣誉感,让他们走进音乐爱上音乐。我国现实中的选拔后的所谓“精英教育”只能让更多的孩子对音乐产生距离感、从而与音乐原理。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普及教育,不能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通才教育,只能培养缺少个性和创新的人和民族,所以,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无疑击中中国音乐教育的问题实质,说明王安国先生带领的课题组他做了大量、辛勤的调研工作,方针的制定是在中国教育实际的土壤上提出的。

3、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过去,我们许多中小学音乐课堂都上成了欣赏课、聆听课、讲授课。然而当代心理科学研究成果证明,人在审美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审美感性经验,当某1感官受到特定对象的刺激后,常常会把各种相关事物和经验沟通起来。这就是所谓通感,1种不同感觉之间相互渗透、替代和沟通的心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1种心理现象,也是人们审美和艺术活动的1种重要表现方式。通常大家听到音乐,产生视觉表象;看到形状和色彩,产生冷热轻重的触觉表象等。学生只有在音乐实践中才容易将独创性的音乐作品作用于欣赏者和自身,同时,又把其他的感觉经验引发、调动起来,通过审美联想去补充它、发展它,创造它,从而取得触类旁通的艺术效果。艺术通感作为1种审美知觉,能够突破个别感觉的局限性和机械性,丰富和深化感觉经验的内容,激发想象、联想,产生移情,对艺术形象的自由发展和审美效应的获得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实践的欣赏只有信息输入没有输出,只是隔靴挠痒,不是来自心灵的体验和沟通,从通感研究结论上看是有1定道理的。

与此相似的是美国在新千年颁布的前瞻2020年音乐教育的观念与行动纲领《豪斯赖特宣言》—《2020视野》<Vision2020)中强调的:音乐本身的性质及其与人的素质的关系决定着,有意义的音乐活动应当成为人在追求终身发展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人生体验。音乐的丰富内涵只有通过完整和有序的学习才能获得,艺术课程是所有课程中不可缺少的,而音乐课程又是艺术课程中不可缺少的。综合不应当以失去音乐课程的独立价值为代价,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音乐课程都将会在自身的不断完善中发挥其巨大的教育功能。另外,多学科渗透的音乐课程综合观正是建立在把音乐教育作为文化认知教育的观念之上,将音乐学习扩展到与音乐相关的各个文化领域,让学生在宽泛又相关联的文化语境中来体验音乐,通过综合的音乐学习方式来感受音乐,体验文化。这正是音乐人类学精神的充分体现,这是对音乐内涵的充分理解。DBME(Discipline-Based Music Education),国内多译为“以多学科为基础的音乐教育”,是80年代后期由美国Getty艺术教育中心着力推行的1项音乐教育计划。它借鉴了美国80年代中期促进视觉艺术教育发展的DBAE理论(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1种倡导全面综合的音乐学习和音乐教育思想。作为对仅以表演技能为目的的音乐教育观的超越,DBMS不仅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美国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也成为制定美国国家艺术标准的理论源泉之1。可见王安国先生的音乐教学思想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吸收了当前世界音乐教育的最新科研成果,它也因此赋予了《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以生命力。

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及其研讨已经日趋深化,而作为其基础课的高师钢琴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探索中。高师钢琴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必须走出钢琴表演专业的教学模式,突出其师范的特性,促进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内部各课程之间的合理交叉与优化整合,使学生掌握实用性强的技能技巧,提高整体综合素质,从而进一步推动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作为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主要目标的高等音乐教育在教学内容及要求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专业化倾向。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审美化、艺术化的音乐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然而沿用了多年的高师钢琴教学大纲及依据其编写的多种版本的教材,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标准要求上,都受钢琴表演专业的相关影响,致使高师钢琴教材在内容上追求全面、系统、难度偏大,许多知识与技能是一个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无需掌握和不可能运用的。而在体系安排上,各类音乐知识与技能往往成独立分割状态,没有将它们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它们以互相独立的知识点呈现在学生面前,致使学生无法将各知识点融汇贯通,掌握一套完整的音乐教育知识体系。 

因此,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课——钢琴教学必然要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等多方位进行探索与改革,寻求更为广阔的拓展与创新,促使学生由单一思维转向综合化。 

 

一、在高师钢琴教学中融入适量的正谱伴奏 

 

作为一个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钢琴的目的之一就是能为今后课堂教学中的齐唱、合唱伴奏;为课外活动中的合唱队、舞蹈队伴奏;为文艺演出中的独唱、独奏伴奏。因此,除了专门开设的即兴伴奏课外,掌握一般的正谱伴奏弹奏技巧是非常必要和实用的,在高师钢琴教学中适当地加入一些正谱弹唱的教学,对学生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伴奏织体以及和声手法,为即兴伴奏提供可操作的途径,培养弹与唱的协调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合作性曲目 

 

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而在钢琴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但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四手联弹、双钢琴弹奏、钢琴与其它乐器的重奏等。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技术能力训练和音乐感的培养,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对音乐整体与个体的感受能力。 

如四手联弹曲目《军队进行曲》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通过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歌唱性弹奏的技能。这首乐曲的特点是旋律和伴奏织体分工明确,无论旋律在高声部还是低声部,无论由哪一人弹奏旋律,在弹奏技术上都比自己独立完成一首乐曲时简化,所以弹奏都可以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旋律的表现上,这样就更容易体会和掌握歌唱性弹奏的基本要领。 

2、通过这首曲子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伴奏声部分析出和声、伴奏织体,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伴奏织体及和声的感受能力,为即兴伴奏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和听觉基础。 

3、通过这首曲子的教学,学生在合作练习的过程中需要双方达到节奏感协调,音乐感一致,并能注意到旋律与伴奏的呼应,对音量上的不同分配比例以及力度层次的控制,提高学生对音乐整体与个体的感受能力,控制声部均衡统一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音乐感。 

 

三、有针对性地选曲为即兴配奏学习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高师钢琴的教学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他们的钢琴弹奏基础与能力有较大的差异。学生条件参差不齐,而进校后课程繁多,练琴时间也相对较少。因此,要在4年的学习中掌握各种钢琴弹奏技巧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即兴配奏课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钢琴弹奏技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必须在有限的钢琴教学时间内进行高效的技术训练,由此,在教学中曲目的选择尤为重要。目前,在高师钢琴教学大纲中,对于技能、技巧的教学都是以车尔尼599、849、299等程度的材料来衡量。因此,对师范院校的钢琴教学中练习曲的运用就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做到有的放矢,最终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能在自己的原技术基础上稳步提高的目的。比如: 

1.初级阶段以《车尔尼599》为主。可以选择的练习曲目有: 

a.柱式和弦:44、49; 

b.带低音和弦式织体:22、40; 

c.分解和弦:85(两手交替)、87(右手)。 

2.中级阶段可以选择《车尔尼718》(《24首左手练习曲》),《车尔尼849》。可选择曲目: 

在《车尔尼849》中: 

a、阿尔贝蒂低音:2、7; 

b、长琶音:15; 

c、短琶音:25; 

d、震音:13; 

e、分解和弦:10(两手交替)。 

在《车尔尼718》中: 

a、长琶音:3、18; 

b、短琶音及分解和弦:6、22; 

c、八度:24; 

d、分解八度:21。 

3.中级阶段(下):以《车尔尼299》为主,可选择练习曲目有: 

a、长琶音:12(两手)、30(两手)、32(两手); 

b、短琶音:3(右手); 

c、分解八度:13、28; 

d、震音:16(右手)、20(两手)、27(两手)。 

4.高级阶段:以《车尔尼740》为主,可选择练习曲目有: 

a、分解合弦:6(两手交替)、28(左手)、31(右手)、45; 

b、短琶音:37、46; 

c、八度:38(两手交替)、49;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练习解决技术难点的同时,让学生进行归类,从中吸取“营养”,掌握即兴伴奏基本织体形式和一般规律,从而为即兴配奏这门有实用价值的专业课奠定良好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基础课——钢琴课要突出其师范性,就必须走自己的路,建立自己的教学模式,拓展自己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促进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内部各课程之间的合理交叉与优化整合,从而进一步推动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符合社会对人材素质的全面需求。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