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械制造就业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教育 职业资格认证 课程改革
一、高职教育实施职业资格认证的现状
高职教育的任务是培养能够符合市场需求,具备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方面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个任务进行的,所以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技能培训必不可少。技能培训效果的好坏完全可以通过职业资格技能考核来验证,借助职业资格认证,既能检验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水平,提前为进入职场提供能力保障,又可以检验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的有效性,为进行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作为高职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专业课程的实施对学生学习非常关键。专业课程的内容、培养效果完全决定学生今后从事职业岗位的实践能力,所以依据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进行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符合当下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培养要求。
二、实施高职课程改革的措施与方法
1.依据职业资格标准,设定专业课程目标
依据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进行高职专业课程改革,首先要确定专业课程目标。专业课程目标的设定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突出技术能力的形成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制定过程应从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出发,以职业资格标准、相关的企业标准为重要依据,将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分解到相关的专业课程之中,在教学内容上实现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通与衔接,使专业课程目标紧密贴合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
2.调整课程结构,设置课程模块
合理的课程模块是实现高职专业课程目标与职业资格认证有效衔接的关键。在课程改革实施中,可以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设计不同职业大类的课程模块,在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各专业模块中的对应课程,按照职业岗位特定能力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改造,使这些课程覆盖到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所有知识和技能。
以机械专业大类为例,参照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将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相应的课程模块,即将整个教学计划分为职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三个层次,相应的课程模块涵盖了不同工种的考核课程。职业基础课程模块面向所有机械类专业的学生,目的是为学生打下较扎实的职业文化基础;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是按照具体专业方向要求学习的专业课程,其作用是使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职业拓展课程模块是在行业发展需求调查和预测基础上升级推出的针对不同职业岗位的课程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今后的发展意愿自愿选择相关课程进行学习,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术能力。
表1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模块课程设置情况,表2所示为机械类专业部分工种(高级工)所要求考核的课程。表1中第一部分的职业基础课程模块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两个专业都要求学习的课程,同时也涵盖了车工、钳工等岗位资格证书考核所共同要求的课程,经过这部分课程及第二部分的若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达到上述三种高级工证书所规定的要求。第三部分主要是职业拓展平台课程, 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及就业形势进行选择,为将来获取各种技师证书奠定基础。
表1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模块
专业
模块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模具设计与制造
职业基础课程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电工电子技术、公差配合与机械测量、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加工实训、测绘与计算机绘图实训等
专业方向课程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机械制造工艺、机床夹具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维修技术、数控加工实训等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模具制造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机床夹具设计、数控加工实训等
专业拓展课程 车间管理、特种加工技术、机电创业概论、机械创新设计等
表2 机械类专业部分工种考核课程
工种 等级 课 程
车工 高级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公差配合与机械测量、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机床夹具设计、车工加工实训
钳工 高级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公差配合与机械测量、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机床夹具设计、钳工加工实训
加工中心 高级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公差配合与机械测量、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机床夹具设计、数控加工实训
3.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在各类专业课程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置对课程改革效果的影响非常关键。实训基地不成规模,实践环境与企业现场相差甚远,实践时间不能够得到保障,以上等因素都是造成部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不高、对学生进行技能鉴定愿望不迫切的原因。因此,需要加大实践教学环节设施投入,增强技能训练效果,做到“实训场所即职场”的效果,为进行职业资格认证打好基础。
4.改善课程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作为专业课程实施的主体,保障高职课程改革的成功,所以打造一支紧跟职业发展脚步、熟悉行业需求的师资队伍至关重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采取“既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的方针,学校要积极引进具备良好企业经验的教师来充实专业课教师队伍,还要创造条件,安排教师参加企业相关岗位的锻炼,委派教师参加各种培训,争取实现所有专业课教师都具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目标。以机械类专业为例,学校可以鼓励专业课教师参评机械工程师或获得各类技师职业资格证书,通过教师的努力,改善高职课程改革中存在教师薄弱的问题。
5.完善课程评价机制
目前,绝大多数专业课程的考核依然采用传统的试卷模式进行,如果继续采用这一模式,将与高职课程改革的目标相背离,所以急需完善课程评价机制,制定新的评价标准。以机械类专业为例,《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可以加入“加工中心”高级工技能鉴定环节,《机械加工实训》课程可以加入“车工”“钳工”高级工技能鉴定环节,通过采取类似的课程教学质量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考评机制,促进两者互相认同,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三、小结
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社会要求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我们高职教育培养和造就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大批职业应用型人才。而高职教育目前存在与职业资格认证脱节的现象,因此,高职教育迫切需要改革转型,转变教育观念,紧跟社会职业需求,构建与职业资格标准相对应的课程模块,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效果,提高技能训练质量,改善课程师资队伍,完善课程评价机制,促进教学与技能鉴定互补发展,最终实现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有效衔接,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方浩军.高职教育实施职业资格认证的问题与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06(7).
[2]朱林.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如何有效衔接[J].职业与培训,2011(8).
[3]周国军.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有效衔接的理论探索[J].烟台职业学院学,2007(13).
[4]杨主泉.基于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高校教育改革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8).
[5]贾雯.开放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8).
20*年底,*市委八届五次全体会议提出要“整合我市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资源,突出办学特色,力争把我市建成华北地区机械加工制造类技能人才的重要培训基地。”这一战略设想,顺应时代的要求,站位高远,不仅对发展我市经济,提升城市整体经济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提高我市人力资源品质,在华北地区树立*优势品牌,也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
一、建设华北地区机械加工制造类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重要性
知识就是力量,技能创造财富,技能人才成长的主要途径靠职业培训。所谓技能人才,是指那些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能够解决技术难题的人员,是把科学设计转变为实用产品的能工巧匠。技能人才的数量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也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我市是一个老重工业城市,机械加工制造类技能人才是我市职工队伍的主要构成。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产品类别和质量都有了很大变化,对职工队伍的素质和技术层次提出了新的要求,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出现供不应求甚至断档的局面。而目前我市的技能人才现状并不乐观,在技术工人队伍中主要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初级工多,高级工人少;掌握单一技能的人多,复合性技术人少;掌握传统技能的人多,掌握现代高技能人少;有高级工证书的年龄偏大的多,30岁左右青年技术工人少。这种情况造成一是招不到急需的有技能的人员,二是关键岗位上的工人技能水平不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三是缺少高技能的带头人,并且人才流失和年龄老化现象严重。
以上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影响着我市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也制约着我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靠引进大批技能人才解决上述问题是根本办不到的,只有就地取材,从建设职业培训基地入手,通过狠抓职业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带动整个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这才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因此,下大力量把我市建成华北地区机械制造类技能培训基地,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市技术人才短缺的现象,为实现“工业立市”,提供大批合格的技能人才,促进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是有利于提升我市的整体经济实力。把我市建成华北地区机械制造类技能培训基地,就会从整体上提高我市劳动力资源的品质,不断提供大批合格的机械制造类技能人才,参与到我市经济建设中去,使企业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有所提高,在产品交流中,提高身价,增强竞争力。从而提升我市的整体经济实力。
二是有利于扭转我市劳动力输出人员技术结构。劳动力输出是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但目前看我市劳动力输出人员大多数是从事简单的服务行业和体力劳动,存在着劳动强度大、工资收入低、工作环境差等现象。把我市建成华北地区机械制造类技能培训基地,就会以此为契机,大力提升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层次和质量,使我市劳务输出人员逐步从体力型转变为智力型,从而在劳动力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走出去,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实现“外出一个人,致富一家人”的农村小康目标。
三是有利于在华北地区提升我市整体形象,树立技能人才培训品牌。技能培训是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做好这项工作涉及到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部署、涉及到培训基地的整体实力,也涉及到政府部门对技能人才的培养、管理和使用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从中反映出全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和用人环境。因此建成“华北地区机械加工制造类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不仅是将职业培训工作的声势做大,更重要的是通过利用我们现有的优势,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当地和华北地区输送出大批的合格技能人才,使我市成为技能人才的培训地和集散地,全面提升我市城市形象,形成以职业培训带动经济发展的独特品牌。
二、建设华北地区机械加工制造类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可行性
一是*是老工业城市,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具有创建培训基地的物质基础。*市曾经是老工业基地,我市的机械制造业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煤机、探机、通用、拖车、宣工等许多大中型企业,其机械设备规模也曾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也拥有一大批具有顶尖技能的技术工人队伍。如今我们的许多优势虽已不复存在,但当年的工业基础、数量众多的机械加工设备以及大批老技术工人仍是实现这一设想的重要基础。
二是我市拥有一批办学条件好、质量优的技工学校。中、高等职业学校是开展技能培训的重要基地。目前,我市拥有*职业技术学院、国土资源部*高级技校(加挂技师学院)、*市技工学校(机械工业学校)、*煤机技校、*职教中心、第一职业学校等一大批专门培养机械制造业类技能类人才的职业培训学校(学院)。特别是我市11所各技工类学校,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就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强化技能培训为重点”的特色办学之路。在实习条件、师资力量、适应市场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所拥有的大量生产实习设备如:车、钳、铣、磨、刨电工、电焊机和特种焊接设备,以及各类电工、电子试验设备、数控机床设备等都具有先进水平,在技工教育实力方面,我们在全省名列前茅。
附:我市部分技校近几年基本情况表:
从以上统计中可以看出,我市的技工学校主要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的。以*市技工学校(市机械工业学校)为例,该校是一所培养中、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4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10000多名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现已成为我市集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介绍、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学校培养的学生,多次在省、市技能大赛中获奖。该校的“电工、电子、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以及“焊接技术”专业,是该校的强项和非常有特色的拳头专业,毕业的学生大多分布在京津地区,供不应求,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
另外,国土资源部*高级技工学校(加挂技师学院校牌)、*煤机技校分别是两所部委所属的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多年来在为我市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国土资源部*高级技工学校是全省第一家通过ISO9000认证的技校,是我市唯一具有培养技师资格的学校,其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三是我市企业开展培训的积极性正在形成。企业是开展职业培训的主战场。多年来我市的一些企业,比如宣化工程、*煤机厂、宣钢公司等,一直开展着职业培训工作,对提高工人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大多数企业的人才观有了改变,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积极性正在形成。
四是“阳光培训工程”、“双万人培训工程”的开展,为全面启动农民工职业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技术水平带来了机遇。“阳光培训工程”、“双万人培训工程(每年培训1万名技工能手、1万名科技致富能手)”的重点在农村,大批准备外出打工的农民接受正规的职业培训,将有利于*市农村劳动力输出逐步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为造就大批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础。他们人数多、在生产一线工作时间长、具有极大的技术潜能,只要培训单位按照政府提出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设备投入,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肯定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人才,成为我市劳动力输出类型实现本质转变的新形象。
五是劳动力市场正在形成,外出就业网络不断扩大,为就业者到周边城市乃至华北地区就业提供了信息支持。近几年,我市劳动力市场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已有市场功能的各类职业介绍服务机构277家,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劳动力市场的服务网络,每年通过职业介绍所实现就业2万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人员,实现了职业培训、职业介绍一条龙服务。特别是市级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已和各县区建立计算机网络联系,现正在积极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数据库。这些信息库的建成,将对我市人力资源有序流动,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持。
综上所述,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全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统筹全市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资源,进一步突出各类职业学校、技校特色,在企业的参与下,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全面启动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在我市尽快建立起“华北地区机械加工制造类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的战略设想是完全可行的。
三、建设华北地区机械制造类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建设机械制造类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并将近期设想、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的战略规划结合起来,主动融入京、津、冀,晋、冀、蒙经济圈,努力打造我们的城市品牌,提升*市的知名度,这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实践。因此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
(一)发展思路。按照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我们必须明确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即以适应我市经济建设对技术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以提高全市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为核心,充分依靠各行业、企业和重点技工(职业)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力量,选定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立足*并逐步扩散到华北地区,加快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培养和选拔,逐步改善技术工人机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力争到2010年,各主要培训基地均与华北地区主要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订单培训计划,培养、输出的技能人才普遍达到中级以上技能水平,使华北地区机械制造类技能类培训基地雏形初步形成。
(二)近期工作目标。按照以上工作思路,在今后五年内,我们应重点落实“四个一万”的具体工作目标。
1、抓好常规的技工学制教育。技工学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主渠道,2010年前要重点发展扶持国家级、省级技工学校,并使技工学校数量有所增加,届时技工学校在校生总数将达到10000人。
2、启动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要发挥企业在职业培训中的主力军作用,每年培训10000人。5年内将我市技术工人比例从目前的30%增加至50%,高级工以上比例达到30%,整体提高我市工人队伍的技术水平。
3、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在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双万人培训工程”中,要处理好扩大数量和提高质量的关系,每年培训10000名具有初中级技能水平的农民工。
4、立足华北,输出合格技能人才。经过努力,到2010年力争为华北地区提供10000名机械加工类持有中级以上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人才。
(三)具体工作措施。为实现以上目标,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尽快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一是以职教中心为基础,建立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广泛开展以服务类为主的技能培训,同时引导各县区职教中心逐步向机械技能类培训过渡。二是以市技校为市属技校龙头,选择若干大中型企业、院校、国家、省级重点技校、职业学校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方位开展各种机械类技能人才的培训工作,使之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示范性基地。三是积极发挥省、部署高级技校、技师学院在我市职业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将其纳入全市职业教育范畴,统一协调、指导。四是通过对各类技工学校、职业学校的不断整合,充分利用现有实习设备、场地,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专业均衡、层次互补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格局。
2、鼓励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工作。要高度重视企业的职业培训工作,要把职工培训目标纳入企业经营者任期责任制,认真考核,应将企业开展职业培训内容纳入劳动合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较为完善的职工终身培训体系,积极开展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培训,不断提高我市企业职工的技术、技能水平。
3、通过落实就业准入制度,促进职业培训。就业准入制度是职业培训的直接推动力。通过就业准入制度的深入执行,进一步落实职业技能鉴定制度,推动培训工作的开展。实现“培训是基础、鉴定是手段、就业是方向,提高就业者素质是根本目的”总方针。
4、以“阳光培训”为基础,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的技能培训。要按规定的职业标准重点强化实用技能培训,使我市劳务输出人员逐渐从劳力型向技能型转移,使“阳光培训”真正成为农民工提高技能的主要渠道。
5、扶持民办职业学校的发展。民办职业学校是职业培训的重要补充力量。担负着培养初中级技能人才的任务。
四、几点建议
1、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把技能人才的培养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充分发挥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形成以技工学校培养为基础,以企业培训为核心、以基地培训为重点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网络。同时要大力宣传,政策引导,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全社会广泛倡导新的职业观,树立普通劳动者也能成才,技能劳动者也是人才的观念,形成尊重技能人才、争当技能人才的社会风尚。
2、应加大对技工学校的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增加培训经费,落实对技校的税收优惠政策。按照着眼华北,面向市场,统筹规划,强化质量、提高层次的要求,加快建成一批质量高,品牌优的重点技工学校,使之成为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为把我市早日建成“华北地区机械加工制造类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3、重视我市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强化培训工作。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强化培训计划,同时加快在高职院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也可和我市技工学校联合协作,利用技工学校的实习师资、设备,实现优势互补。
4、市政府应抓紧制定并组织落实《*高技能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使技能人才的培养、管理和使用逐步制度化、科学化,结合我市情况尽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以职业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和技师考评为人才评选方式,兼顾品德、知识,能力等综合要素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5、政府有关部门应有计划地定期开展技术交流,组织技艺展示、技术攻关、先进操作方法演示、职业技能竞赛以及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项目推广等活动,为优秀技术工人的脱颖而出,搭建展示平台。
关键词 卓越计划;专业生产实习;自主学习;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3-0016-03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Professional Production-practice based on “Outstanding Engineers” as Goal of Training//Zhang Lihua1, Wang Qi1, Fang Xifeng2, Xu Jiangmin2
Abstract The paper is about the tentative application of “Outstanding Program” by means of studying and probing into traditional production-practice teaching model, making comprehensive and bold innovation and exploration on sel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base,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odels, and finally establishing a new model of professional production-practice, including project-based practice, students’ self-studying and self-management, teachers’ guidance and supervision as well as creating harmonious teaching and practicing environment.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proves this professional production-practice model has advantages of high quality and good resul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facilitat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nation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quality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and is in accordance with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national talent training reform.
Key words outstanding program; professional production-practice; self-studying; teaching reform
Author’s address
1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ngjiagang), Mechatronics and Automobile
Engineering Institute, Zhangjiagang, Jiangsu, China 215600
2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Zhenjiang,
Jiangsu, China 2120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教育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面向社会需求、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实施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企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1]。
专业生产实习作为大学生本科教学实践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才模式培养逐渐多样化,办学重点向特色化方向发展,传统的生产实习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国家提出的“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要求。因此,江苏科技大学按照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对机械制造与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的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内容、实习管理等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改革与实践,其既适应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科技人才的需求,也兼顾学生就业方向,实现大学生就业“零适应期”的培养目标计划。
1 专业生产实习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同志强调指出:“实践教学比理论教学更重要,而它目前却是一个薄弱环节。”周远清同志的讲话将实践教学提到应有的高度,阶段性专业生产实习作为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应该予以充分重视。生产实习是工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方针,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以获得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措施。生产实习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传统的专业生产实习是去企业实地考察或实习一段时间,即安排一个分厂或车间的几个工段进行一些肤浅认识和了解。但目前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和学生就业去向多元化趋势的严重影响,传统的实习模式和实习效果受到巨大的冲击。如何对其进行改革,使其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以利于人才的培养,这是紧迫且艰巨任务。目前专业生产实习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1)招生量大,导致大规模团队学生生产实习的严重弊端;2)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下降;3)学生的实习热情缺乏;4)学校经费比较紧张。集中实习的最大优点是便于管理,但其最大弊端是强调共性,限制了个性发展,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从而限制学生通过专业实习提高自己某一专业方向的学习热情或激情[2-6]。
2 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针对“卓越计划”的3个显著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生产实习的教学计划改革是大势所趋,也是全面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根据机械制造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特点,江苏科技大学在以往专业生产实习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专业生产实习改革与实施的整体框架,具体如图1所示。
2.1 实习基地的选择
实习基地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生产实习的质量,同时也是搞好生产实习的前提。考虑到学校机电、机制专业的要求,期望被实习企业应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经济实力,企业产品具有特色,且企业效益好,设备先进,开工效率高,工程技术人员及企业工人素质高,企业管理规范,且富有成效。为此,选择河柴重工,并与其签订卓越计划实习基地协议书,务实进行深度校企合作,改变以往单凭学校来培养后备人才的模式,让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整个培养过程。该企业具有从零部件生产到整个柴油机装配的全套加工工艺与设备,工作任务饱满,产品相对稳定。稳定的实习基地有三大好处:一是可以编写针对性较强的实习教材,便于学生预习和深入掌握实习的内容;二是可以转变学生择业、就业观念,促进学生从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从学生身份向员工身份的转化,最终实现大学生就业“零适应期”的培养目标;三是促使学生逐步树立责任意识、企业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效率和效益意识,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资源运用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等。
2.2 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在生产实习前,指导教师应在多年生产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专业知识及生产实习教学要求,编写一份完整的专业生产实纲或指导书。首先让学生预习实纲,了解生产实习的计划、内容和要求;其次在专业生产实习前,聘请柴油机方面的专业教师就该企业产品柴油机的构成、零部件加工工艺与柴油机装配方面的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根据学生情况安排6~8学时,让学生充分了解该企业的产品,做到有目的、有目标的自主实习,甚至还可以通过播放该企业的宣传片或PPT文档,让学生充分了解该企业的文化以及从制造、检测到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完整的生产过程。
2.3 生产现场实习
在专业生产实习过程中,首先拟定一些可能出现的难题,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按照“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要求,将学生按照企业的主导产品柴油机的主要零部件,如连杆、曲轴、凸轮轴、箱体、缸盖等不同特征零部件的生产制造过程进行分组,实现项目化分组实习,要求每组学生根据当天的实习对象,完成“十个一”工程中的一个或几个:1)记录一份该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2)完成一份工序卡片,分析工步及切削用量选择方法和确定原则;3)至少草绘一张工序图,分析各种基准及定位测量关系;4)草绘一套夹具图,分析各元件的作用;5)记录一台机床型号,分析主参数、结构及工作原理;6)观察一种量具,掌握测量方法,分析测量误差;7)观察一种刀具结构及几何角度,分析切削机理;8)分析数控机床的控制方式,解释或编制一段数控程序;9)绘制一份机床或生产线的液压系统或电气原理图;10)研究一种材料,进行材料性能及热处理工艺特征描述。
在实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实习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意识,对学生采取积极引导和督查,同时鼓励学生多向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及现场操作或管理人员虚心请教。必要时,在工休时,由小组按议题进行讨论,企业导师进行现场讲解和解答,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生产实习环境。每天实习结束时,带队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再对学生的实习记录进行现场检查、评阅和考核。专业生产实习结束前最后阶段,通过对柴油机装配生产线以及试车和检验的参观实习后,要求学生结合生产实际对整个柴油机的构形进行建模,以进一步巩固所实习的知识,完成柴油机的总装配图,具体示例如图2所示。
2.4 外厂参观及观摩
重点在1~2个企业或工厂实习,同时利用剩余的时间适时安排参观其他一些特色的企业或工厂,如中信重工、洛阳一拖、大阳摩托等具有特色的机械制造企业。这样既可加大生产实习的信息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学生的沟通与配合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真正做到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
2.5 技术专题讲座与讨论
结合工厂实际,聘请有实际经验、不同背景的工程技术人员,讲解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工作原理等相关技术问题和行业发展状况等,专题讲座安排2~3场。同时也可以采用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方式和“三位一体”交流模式,组织指导教师、企业专家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并形成书面材料向学院汇报。
2.6 实结与考核
与“卓越工程”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技能培养,优化考核模式,对生产实习全过程进行全面总结。生产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按照专业实纲要求,撰写
5 000字左右的实习报告。生产实习考核是生产现场实习表现、实习报告的评阅、口试(答辩)三方面的综合评定。企业和学校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思想表现、实习态度、团结互助、劳动观点以及遵守纪律等)、实际操作能力及实习报告,按五级评分制综合评定出学生的最终实习成绩。
3 总结
综观学生的实习感言和后续的学习效果,他们增强了动手能力,在2010年第五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中获得华东区一等奖、全国二等奖,2011年第六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中获得华东区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在2010年第三届江苏省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中获得1个二等奖,在2011年首届“德西杯”江苏省大学生工程训练中获得1个三等奖,第一届华东区大学生CAD比赛获得3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先后有20多名学生的毕业设计被学校评为优秀毕业设计,并先后有3批学生的毕业设计被推荐为“省级优秀毕业设计”的候选作品。一系列的教学实践,证实本文提出的“精心准备、校企全面合作、项目化实习、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教师引导与督查、创造和谐的教育实习环境”等一系列教学新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习质量和增强责任意识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有目标的项目化分组实习,既发挥了学生各自的优势,也锻炼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组织协调以及沟通的能力。
这种阶段性生产实习,一是可以增进企业文化培训;二是可以让学生了解机械产品从制造到检测的整个生产过程;三是可以了解产品生产工艺、车间作业及管理知识;四是了解并掌握产品质量管理及控制、产品试验方面的内容;五是了解并掌握产品开发和制造加工等领域工作要点。总之,大力促进学生从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从学生身份向员工身份的转化,最终实现大学生就业“零适应期”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希.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EB/OL].[2010-07-09].省略.
[2]王文燕,袁科,付勇智.卓越工程师培育过程中专业认识实习的意义及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4):140-141.
[3]林军志,莫丽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4):99-100.
[4]黄艳秋,于微波.生产实习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习基地的建设[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49-50.
关键词:自动化生产线;工学结合;机械手;安装与调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1
一、引言
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化生产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机械制造、电子等行业已经设计和制造出大量的类型各异的自动化生产线。因此,目前在国内需要大量的具有较高技能型的人才,熟悉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安装与调试,以及后期维修技能。这对我国蓬勃发展的高职教育既是契机也是挑战。
现今在学院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注重学生技能和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并在教学模式、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的大背景下,如何把自动化生产线实训系统有效地应用在实际的教学和科研当中,就成为了值得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
二、实训系统组成及研究内容
自动化生产线是在流水线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它不仅要求机械加工装置能自动地完成各道工序,而且要求在装卸、输送、废品的排除、甚至包装等方面都能自动的完成。因此,《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这门课包括机械传动、电子电路、气电动控制、传感器、电机驱动与PLC控制等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学习使这些知识能真正融合在一起,应用于生产是这门课的一个重要目标。
本实训系统主要由5个单元组成,分别为供料单元、加工单元、装配单元、由FR-E700通用型变频器组成的分拣单元和采用Minas A4系列AC伺服驱动器来控制机械手的输送单元,每个单元都采用一台三菱FX系列PLC作为控制核心,并且采用RS485串行通信的N:N通信方式构成一个整体网络。
整个课程规划以工学结合理念为指导,以实际工厂生产任务来组织教学,将培养“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维护”的职业实践能力为主线,设计8个训练项目,先以项目内容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和培养技能的过程。通过项目的流程设计、程序编写、调试和排除故障,使学生深入掌握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相关专业知识。
三、教学实施过程
图1 实施过程
为了更好更有效的将企业和学校联系在一起,融合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企业自动化生产线,使学生对自动化生产线有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参观的同时,给学生讲解电气岗位的配置情况,让学生对今后的就业岗位有所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并给提出学生一些相应岗位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让学生回校后通过主动学习,寻求答案。其次要摒弃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确定实际的工作任务,围绕这些工作任务展开教学,层层递进,涵盖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能,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项目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全面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程素养。每个任务具体实施的过程如图1所示。
四、本教学主要意义及特色
(一)还真实感于课堂,强化技能。该课程以PLC为核心将整个系统分成几个具体的工作任务,再现了企业现场一线的工作情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传统的教学仅局限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忽略了学生的能动性,而本文的教学通过实训平台的训练,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学生从课堂带到工程现场,丰富和发展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学识的目的性更明确,切能够实实在在掌握企业具体岗位的具体要求。
(二)教学相长,强化改革。同时,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一方面学生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会对各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这些提问也反作用于我们的教学过程,也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此系统上进行不同难度的开发,这样就为教师进一步学习以及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三)以赛促练,强化知识。通过此种方法学习学生普遍提高了技能水平和知识的理解能力,如学生参与的维修电工上岗、中、高级考证次通过率达95%。并且该实训平台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指定产品,学生通过参加类似的竞赛,能够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可以进一步对知识和技能点进行查漏补缺。同时,学生通过大赛可以磨练品质,锻炼毅力,明白自己在相关领域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五、结束语
实践证明,将工学结合引入到自动化生产线实训系统的教学中,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同时充分发挥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成功的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造就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今后我们将通过引进行业标准,引进企业考核办法,贴近企业,贴近就业,与岗位零距离等目标努力,进一步发展符合自身特色的实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德国大学;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152-02
一、引言
德国是世界公认的教育强国。自从1810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所现代化大学――柏林大学创办以来,德国的教育现代化造就了大批专业人才,成了所有工业化国家的样板。德国大学的专业教育具有务实创新的特点,不但有很强的实用性,还有较好的灵活性。下面以德国伊尔梅瑙工业大学(TU Ilmenau)机械工程学院为例,对德国大学专业教育进行剖析。
二、德国大学的专业教育
1.德国大学的专业设置。专业是大学里与社会上的专门职业相对应的专门领域。政府根据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种类制定专业,大学的教学活动是以专业为基本单位而展开的。伊尔梅瑙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主要专业有机械制造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汽车工程专业和光电一体化专业等,都是本硕连读的专业,也可以分别攻读,见图1。本科生学制为7个学期,硕士3个学期,共5年。课程设置中强调基础课学习和实际技能训练。本科生学习的前3个学期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后4个学期主要是专业课的学习。实习至少20周,包含前3个学期的8周基础课实习,以及第7学期的12周专业课实习。
德国大学十分重视校际合作,各大学利用自身优势,整合资源,联合开办专业。如伊尔梅瑙工业大学的材料科学专业和教师培训属于联合办学专业。材料科学的学位课程由材料技术研究所承担,材料技术研究所是由各个大学联合办学组成的机构,合作院校有弗瑞德斯・施乐大学、耶拿大学、鲍豪斯大学、魏玛大学和伊尔梅瑙工业大学。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专业采用与爱尔福特大学合作的方式,伊尔梅瑙工业大学提供本科课程学习,爱尔福特大学提供硕士课程学习,该专业需经过9个学期的教师培训和国家考试。
2.学习效果评定。德国大学采用学分制评定学习效果。伊尔梅瑙工业大学每个本科专业总学分为210学分,分模块教学,有必修课、选修课、实习和毕业设计三大类。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总学分210学分,必修课172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占60学分,如数学、自然科学、计算机科学、外语、电气工程、电子学等,专业课占余下的112学分,除了传统的机械零件、工程力学、材料、制造工艺、制造技术、传动学、系统工程等专业课程,还包括光学与照明技术、精密工程、流体力学和热力学、微电脑技术等新技术课程,以及产品开发、生产规划、研究方法导论、企业经济学基础等紧密联系生产实践的课程;该专业开设了6个选修课模块,各占10学分,有机械设计模块、精密光学模块、制造技术模块、精密测量技术模块、热和流体动力学模块、塑料技术模块,学生可任选其一;实习和毕业设计各14学分,共28学分。
大学考试采用严格的教考分离制度。每学期临近期末时安排2周的考试报名时间,接下来有持续5周的考试时间,以及2周的重考时间。考试形式主要是笔试和口试。
3.教学方法。教师的授课形式主要为讲座课、小型讨论课(Seminar)、实践课。其中,讲座课授课人数为40~200人不等;讨论课和实践课人数一般在20人以内。讲座课的特点是教师就有关题目作报告,学生可以随堂提问,但上课时教师与学生一般不进行讨论。讨论课的主要形式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巩固所学知识。
德国大学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备课充分,授课熟练,注重专业基础教学,每次课一个半小时,授课内容不多,甚至不到国内的一个小节,但讲解相当到位且透彻。学生普遍听课认真,勤做笔记,积极思考,有疑问马上提问,教师都会耐心作答,并加以鼓励,有时会根据课堂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及进度。练习课与讲座课课时比一般为1:1,交叉进行,分多个小班上课,采用先做题、再讲解的方式,学生都能做出题目,教师注重与学生互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实践课教学由实践课教师和实验室实习教师共同实施教学,学生一般分组实验,各组完成不同的实验项目,课前预习,课后交实验数据和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大学教材无全国统一的出版物,培养计划中注明教学辅导书,教师自己根据培养计划和课程要求准备授课内容,教师一般自编讲义、习题放在校文印室或挂在校园网上,学生自行购买或下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增添新的资料,使课程内容不断更新以跟上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在培养计划中明确学生的课程自学时间,一般本科生授课学时与自学学时之比为4∶3。
三、德国大学专业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1.良好的教育机制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德国的教育是严格立法的,校企结合广泛且深入,如职业院校“二元制”教育主要由企业、行会决定招生人数和专业发展方向。大学教育远离社会实际政治与经济利益,教授享有较高的工资和社会地位,但教师资格的取得要通过国家考试(注:在德国,学生从专业学校毕业后就可走上工作岗位,学校保证学生质量,只有医生和教师需通过国家统一考试),不允许大学教授办公司,但企业家资助教授研究课题,可以获得减税等。科学的教育法规保障了大学的良性发展。
2.规范的教学管理,严格的考试制度。德国大学实施的是宽进严出政策,免学费,大学没有统一的入学考试,但有明确的毕业标准。学校教学管理规范,考试制度严格,如伊乐梅瑙工业大学由校委会制定完整的教学管理程序和考试制度,实施教考分离。学校一周5天课,每天从早7点开始到晚7点,每两个小时安排1个课时段,一天有6个课时段,学生的课业十分繁重,经常作业到深夜;考试严格,本科生的毕业率只有30%左右。
3.重视专业开发。德国大学非常重视专业开发,不断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变化,开发新的专业。伊尔梅瑙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早期以精密工程和光学技术开发为主,近几十年来,学院为适应伊尔梅瑙当地机械工业的需要,转变专业发展方向,主攻电子机械工程和机电一体化。学院开设的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工程方面课程,超过了绝大多数的德国传统机械工程学院。
4.以人为本、开放式的学生管理。德国大学没有设置专门的学生管理机构,但从学校的设施、学校的管理机构、对学生的态度等方面,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大学任何建筑内均可免费无线上网;大学教学设备和公共设施舒适完整,基本无损坏;教授尊重学生,对学生态度谦和,有信必回;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等,无不体现学校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为学生服务的管理机构健全,有学生事务部、实习与就业中心、注册部、考试部。
德国大学的专业教育体系完整且成熟,向德国社会输送了大批合格专业人才,为德国创造了世界性的辉煌。其在课程结构上的宽基础、课程编排的综合性、课程比例上的实践性、教学方法上的先进性、教学管理上的严谨性等,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肖辉杰,申振士.德国大学现状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中国林业教育,2011,(4):70-72.
[2]姚国华.大学重建[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
[3]蔡玳燕.德国大学“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1):18-20.
[4]孙进.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专业设置的特点与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98-10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