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毕业思想总结

大学毕业思想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毕业思想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毕业思想总结

大学毕业思想总结范文第1篇

学习成绩不是非常好,但我却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首先是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其次是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再有就是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要想学好只埋头苦学是不行的,要学会"方法",做事情的方法。在学习时,以"独立思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不忘警戒。随着学习的进步,我不止是学到了公共基础学科知识和很多专业知识,我的心智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能较快速的掌握一种新的技术知识,我认为这对于将来很重要。在学习知识这段时间里,我更与老师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谊。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使我体会了学习的乐趣。我与身边许多同学,也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关系,互帮互助,克服难关,更锻炼了自我的动手和分析问题能力,受益匪浅。

通过大学生活,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了较快掌握一种新事物的能力。思想变成熟了许多,性格更坚毅了。认识了许多同学和老师,建立起友谊,并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提升了自身素质,认清了自身的一些短处并尽力改正。社会实践能力也有很大提高,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大学毕业生自我鉴定参考文

优秀应届本科大学毕业生自我鉴定

关于大学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

关于毕业生自我鉴定:大学毕业生自我鉴定

大学毕业生通用版自我鉴定范文2016

大学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三篇

2016大学毕业生登记表自我鉴定范文模板

大学毕业生自我鉴定1000字(优秀篇)

2016年师范大学毕业生的自我鉴定

2016大学毕业生的自我鉴定范文

大学毕业生的自我鉴定2016

大学毕业生实习鉴定范文

大学毕业生自我评价

大学毕业思想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工资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076-04

2009年5月中旬,笔者在南京市某二类本科高校大四学生中进行了有关就业的问卷调查。我们利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出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51份,剔除其中回答前后矛盾及填涂不完整问卷之后,获得样本202个。调查问卷包括求职情况、个体特征、家庭背景三个方面共22个问题。其中,求职情况包括工资、就业单位的性质、求职方式、求职时间等内容;个体特征包括性别、是否党员、原户籍性质、是否独生子女、学习成绩、个人相貌等因素;家庭背景包括父母的最高职务、最高学历等问题。样本中男女的性别比例为1:2.3。约40%的同学原户籍为农业户口。党员所占的比例为40%左右。独生子女比例约为51%。下文我们将根据此次调查的数据总结当前江苏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特点,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改善就业的政策建议。

一、就业率较高及其推进措施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大致为70%,就业率和以往学者调查和官方的数据一致,考虑到大学毕业生统计就业率的截止时间为每年12月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应当非常高。这表明江苏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较好,这主要归因于江苏省12%的经济增长率。但是考虑到调查所在地为南京市,大部分非省会城市高校学生的就业率可能较低。由于江苏省对外贸的依存度较高,其经济深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拖累。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几乎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这说明江苏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然较为乐观。每位大学毕业生平均有两个岗位可以选择,因为最终每个人只能选择一份工作,多余的工作岗位反映了企业对大学毕业生旺盛的需求,同时也增加了还未成功求职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概率。调查结果说明当前劳动力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仍然很旺盛。但是,2009年江苏省大学毕业生共有46万人左右,即使只有10%的大学毕业生失业,人数仍然众多,因此促进其就业仍然是政府的当务之急。

重视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最佳途径。调查数据表明,国有企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所占比例最大,为40%。在外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所占比例最小,为4%。在企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占大学毕业生总就业人数的65%,这表明企业仍然是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求职的归宿。它提醒我们,一定要重视企业的发展,只有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力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才能显著增加,才能更好地改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所有企业中,吸收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为高科技企业,因而推动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是解决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当前珠三角地区正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调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长三角地区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而且在大学毕业生工资和普通工人的工资差距不断缩小的情况下(马颖等,2008),政府尽快推动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升级,将大学毕业生相对过剩的劣势转变成人才价廉、质高、丰富的优势。政府应当积极出台推动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例如减免税收,简化行政许可办事流程,为高科技企业融资提供便利,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各级政府要从思想上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众多的大学毕业生是中国的宝贵财富,经过16年左右的学习,他们积累了大量的人力资本,如果他们不能就业,将造成巨大的浪费。胡总书记的17大讲话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理论阐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① ”而且胡总书记还谈到“就业是民生之本”,②“解决失业问题就是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③以人为本就一定要想方设法解决人民生活问题,那么解决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就应当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低工资的原因及对策

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工资为2 392元,而其期望工资平均值为2 928元,故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工资与期望工资的比值为82%。工资最高的为党政机构,工资最低的为民营企业,党政机构的平均工资比民营企业工资高51%左右。此外,党政机构还有一些隐性收入,例如集资建房、高额的住房公积金等。考虑到这些隐性收入,党政机构的工资与民营企业的工资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在平均工资的排名中处于第二位的是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平均月薪为2 833元,比民营企业平均月薪高约45%。这表示外资企业给出的薪水相对较高,但是和党政机构相比,外资企业平均工资低5%左右。从改革开放初期外资企业的绝对高薪,到现在的相对高薪,外资企业职工的工资已经明显降低,然而,它仍是大学毕业生非常好的选择。还未就业的全体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工资为2 661元,这说明仍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期望工资较低。根据经济学理论,个人能力较低的人对自己的工资期望值也较低,即较低的期望工资反映了个人能力的不足。江苏省2009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 990元,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工资很低。由于当前大学教育的投资较高,已经毕业的学生必然面临收回教育投资的压力,但是其工资却显然不能满足此需要。因而,提高大学毕业生工资是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毕业生工资较低的原因为供给相对需求的增加。自1999年中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骤然增加,大学生在校人数在短短的几年内就从1997年的317万增加到了2005年的1 561万,增长近5倍。供给的增加导致中国大学毕业生工资持续下降(赖德胜等,2005;马颖、秦永,2008)。

只有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才能推动其工资的逐步回升。对大学毕业生需求较多的行业为高科技企业,如果高科技企业能迅速发展,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将显著增加。由于需求的增加,大学毕业生工资将逐步回升,同时将促进江苏省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提高生产效率是提高大学毕业生工资的另一个有效途径。根据经济学原理,生产效率的增加可以提高个人的边际产出,由于工资与边际产出成正比,个人工资将随着个人边际产出的增加而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伴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工资水平持续上升。促进竞争仍然是推动企业持续提高生产效率的最佳方法。政府应当制定政策,制止垄断,鼓励竞争。

三、城乡差异及对策

调查数据表明,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由于各种原因,在就业中处于不利地位。原户籍为农业户口的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工资为2 140元,原户籍为非农业户口的大学毕业生平均工资为2 533元,即城市户口的大学毕业生比农业户口的大学毕业生工资高约18%。从期望工资的角度看,原籍为城市户口的大学毕业生比原籍为农业户口的大学毕业生高20%。此外,非农业户口的大学毕业生比农业户口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高12%左右,差距显著。

笔者认为,农业户口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较低,有以下三个原因:(1)由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对主要位于城市的企业缺乏了解,不能明确求职岗位,在求职中缺乏针对性,因而成功求职的可能性较低。(2)农村的学生由于其成长地为乡村,其社会关系网络集中于乡村,这些社会关系对其在城市求职缺乏帮助;而来自城市的学生的社会关系网络主要集中于城市,社会关系网络在求职中可以提供就业信息,亲朋好友甚至可以向企业进行推荐,这些帮助增大了学生求职成功的概率,因而城市学生的就业率较高。(3)由于乡村教育更多地以应试为目标,与人交流、人文知识、组织能力等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较为欠缺,因而来自乡村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不受企业的偏好。

为了使城乡大学毕业生都能人尽其才,政府和学校应当针对以上情况,采取以下两种政策。

第一,学校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应当通过就业指导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与专业相关的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待遇、要求等信息,使学生能够对以后就职的岗位有充分地了解。与城市背景的学生相比,来自乡村的学生更需要学校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人生的职业目标,并根据中国的就业状况、学校的就业状况明确每个学生的求职目标。在求职目标明确之后,学生可以根据求职目标安排自己的学业,注意有关知识的学习和相关能力的培养,并力争到目标岗位实习。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和能力培养,来自乡村的学生在求职中的不利地位必将改善。

第二,强调大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来自乡村的毕业生更需要课本知识之外的其他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借此培养组织协调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等诸多非书本知识。同时,学校应当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

四、性别差异及对策

调查数据表明,男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工资存在显著差异。男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较女大学毕业生高出12个百分点。此外,已就业的男大学毕业生平均工资为2 552元,已就业的女大学毕业生平均工资为2 280元,即男性工资比女性工资高12%,差距悬殊。从期望工资的角度来看,已就业的男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工资为2 931元,已就业的女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工资为2 927元,即二者的期望工资基本相同。根据经济学理论,这说明女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和男大学毕业生能力相当。男大学毕业生和女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工资与期望工资的比例分别为87%、78%,即男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工资和实际工资更加接近,而女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工资和期望工资的差异更大。

性别歧视可能是造成男女工资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经济学家们认为,造成男女大学毕业生工资差异的原因主要有四个(Daymont and Andrisani,1984;Weinberger,1997;Gerhart,1990;Paglin and Rufolo,1990;Brown and Corcoran 1997; Joy,2003):(1)男女选择的专业不同,男性选择的专业积累的人力资本更多,所以男性比女性工资高;(2)男女选择不同的专业是因为他们的兴趣和禀赋差异造成的,禀赋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个人工资,也造成了工资男高女低的现象;(3)性别歧视造成了女性的低工资;(4)男性的劳动时间普遍较长,因而其工资也较高。 由于此次调查的样本来自同一所学校,且专业相似,因而,造成男女工资差异的因素应当为性别歧视或工作时间的长短。

为消除求职中可能存在的性别歧视,政府应当立法予以禁止。工作时间造成的工资差异政府不能干预,但是政府应当立法禁止企业在招聘中的性别歧视,如此,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将上升,工资也将增加。甚至政府可以出台鼓励雇佣女大学毕业生的政策,例如根据招聘女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进行税负减免。

网上求职是当前大学毕业生利用最多的求职方式。我们把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方式分成校外招聘会、亲友介绍、自己创业、网络投简历、单位到校园招聘、考公务员等六种情况。调查数据显示,网络投递简历是大学毕业生使用最多的求职方式,使用人数最少的求职方式是创业。在已经求职成功的大学毕业生中,有30%以上的人是通过网上投递简历成功求职的。网络投递简历在不同性质的单位中都存在,比例最多的是国有企业,为58%。 在已经成功求职的大学毕业生中,约有25%的人是通过亲友介绍成功求职的。亲友构成的关系网可以理解为个人的社会资本,利用自己或家人的社会资本求职也是一条重要途径。亲友介绍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三者所占比例大致相等。通过校内招聘和校外招聘成功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基本相当,各自占成功求职人数的15%左右。校内、校外招聘会更有针对性,也体现了企业对人才的重视。通过校内和校外招聘会求职的大学毕业生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也有部分事业单位。由于经验和创意不足及资金的短缺,大学毕业生通过创业就业的人很少。创业要求大学毕业生有足够的资金、相当的经验以及创意,具备三者之一的人本是大学毕业生中的少数,同时具备三者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但是通过创业就业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就业方式,它不仅可以实现创业大学毕业生本人的就业,而且其投资可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总之,调查数据说明,网上求职是当前求职的主要方式,同时采用多种求职方式更加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

为了从求职方式上推动大学毕业生就业,政府和学校可以采用以下三个政策。

第一,政府构建更多的网络平台,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求职和用人信息在大学毕业生的求职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信息越透明,大学毕业生越容易成功求职。政府应当建立信息平台帮助企业了解大学毕业生的学业、家庭、学历等诸多个人情况,同时政府还应当积极地向大学毕业生介绍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当中间人,并保证信息的可靠性。

第二,鼓励大学毕业生通过亲友推荐等多种方式求职。社会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1)帮助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Aguilera et al., 2003;张少平,2009),更加丰富的招聘信息可以帮助大学毕业生成功求职。(2)增进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相互了解,提升彼此的信任度(Fernandez, 2000)。个人可以通过亲友了解用人单位有关岗位的工作性质、薪金水平、所需知识等各种信息,在求职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求职效率;企业也可通过中间人获得求职者的详细信息,减少招聘中的失误。(3)得到亲朋好友的工作推荐(Fernandez, 2000)。很多单位都非常重视同事的推荐,由于同事对工作岗位和被推荐人的情况都较为了解,故其推荐的个人将与工作岗位更加匹配,所以企业一般对聘用被推荐人持积极态度。调查数据表明,亲友推荐等方式仍然是大学毕业生求职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应当鼓励大学毕业生通过各种可能、合法的手段求职。多方位、多角度着手求职可以大大增加大学毕业生获得的求职信息,并提高大学毕业生求职成功的可能性。

第三,召开更多的专业招聘会。各种形式的招聘会仍然是很多大学毕业生获得工作机会的重要方式,更多目标明确的招聘会可以节省大学毕业生求职成本,同时能够帮助更多的毕业生成功求职。当前政府组织的招聘会大多囊括各种专业,这种招聘会目的性不高,应当组织各种专业性的招聘会。此种招聘会将提高企业和大学毕业生匹配的效率,同时降低毕业生求职的成本。

五、总结

江苏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总体较好,表现为就业率较高。但是同时存在城乡和性别差异、工资较低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我们提出以下五点政策建议。

第一,各级政府要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高度重视。诸多的政策都需要政府制定,没有政府的支持无法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各级政府应当本着落实胡总书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对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扶持。

第二,推动高科技企业发展。政府可以降低高科技企业的税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简化高科技企业行政许可流程,帮助企业融资。这些政策都将推动高科技企业的发展,高科技企业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同时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改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增加大学毕业生工资。

第三,学校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学毕业生可以明确职业目标。在明确职业目标之后,学习相关知识、培养其相应的能力可以帮助大学毕业生求职,最终也将改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第四,政府立法禁止对女性的歧视。女性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仍然处于不利地位,性别歧视可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立法禁止对女性的歧视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第五,政府构建网络平台,帮助大学毕业生和企业获得招聘岗位和求职者的信息。网上求职是当前大学毕业生主要的求职方式,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可以使企业的招聘、学生的求职效率更高,减少失业时间,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率。

参考文献:

[1] 赖德胜,田永坡. 对中国“知识失业”成因的一个解释[J].经济研究,2005,(11):111-119.

[2] 马颖,秦永. 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8,(2):53-58.

[3] 张少平,张芬芳,赖志淮.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调查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6):1-4.

[4] Aguilera M B, Massey D S, Social Capital and the Wages of Mexican Migrants: New Hypotheses and Tests[J].Social Forces. 2003.82(2):671-701.

[5] Brown C, Corcoran M. Sex- Based Difference in School Content and the Male- Female Wage Gap[J].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1997,15:431-65.

[6] Daymont T N, Andrisani P J. Job Preferences, College Major, and the Gender Gap in Earnings[J].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1984,19:408-428.

[7] Fernandez R M, Castilla E J and Moore P. Social Capital at Work: Networks and Employment at a Phone Center[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00,105(5):1288-1356.

[8] Gerhart B. Gender Differences in Cur- rent and Starting Salaries: The Role of Performance, College Major, and Job Title.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1990,43:418-433.

[9] Joy L. Salaries of Recent Male and Female College Graduates: Educational and Labor Market Effects.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2003,56:606-621.

大学毕业思想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求职 面试技巧

随着教育体制和人事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竞争越发激烈。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除了要看学校的推荐表和毕业生个人的简历、自荐信和成绩单外,大多数用人单位都要对毕业生进行面试。面试是求职过程中关键一环,对于能否获得所谋求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直接的影响。也可以认为,面试是求职成败的关键。求职者要想谋职成功,就必须在面试中表现出色。相当一部分求职者缺乏面试必要的心理准备和求职择业的技巧,导致了择业的失败。因此,大学毕业生应充分认识面试的重要性,认真对待、了解掌握面试的基本技巧,做好充分的面试准备。

一、大学毕业生面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一,面试前的准备不充分。原因:思想上不重视、准备不细致、存在侥幸的心理。主要表现在:一是自我定位不准,期望太高;二是自荐书上弄虚作假,如获奖记录和社会实践内容上进行夸大;三是对面试中可能涉及的问题准备不充分;四是心理准备不足,面试时情绪紧张,缺乏自信。

第二,礼仪修养欠缺。原因:时间观念不强面试迟到、不注重仪表的修饰、面试过程中不注意运用恰当的肢体语言、注意力不集中、言行不礼貌。毕业生事先未对应聘单位和目标工作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注重薪金,便盲目投简历,面试时对招聘公司的历史、现状和工作内容等基本问题都一问三不知,使得招聘者因此失望,即使毕业生的学历经验和各项素质令人满意。

第三,自我能力的展示欠缺。有些自我吹嘘严重,有的展示不足,缺乏自信。

二、面试前准备

1.心理建设

(1)审时度势,合理定位。高校逐年扩招,应届毕业生的人数一年多过一年,毕业季就业难现象越发严重,就业市场呈现饱和状态,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由过去被视作精英逐渐地沦落为弱势群体,面临着极大的就业难问题。而如今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自负心理,对自身评价和社会定位过高,不了解社会现实,往往对自身的职业定太高。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应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能脱离社会,要认清现实,审时度势,认真研究未来就业前景,对自身素质进行系统的分析,扬长避短,制作最合理的职业定位和评估,理性的做出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

(2)把握时机,勇于竞争。毕业年是应届毕业生求职的最重要时机,在此阶段,无数的机遇和挑战出现和消失,这个阶段,毕业生要像弦上之箭,时刻把握机会,和无数对手竞争。竞争意识是大学生在择业时最基本的心理准备,首先要在正确定位评价的基础上,敢于通过竞争去实现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实力。其次,拜托旧观念,告别“铁饭碗”心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根据职业规划时刻准备好竞争。

(3)树立信心,越挫越勇。求职过程,饱含成长和磨砺,既是一个考验人的过程,也是求职者因为获得经验变得优秀的过程。所以面试之前,应调整好心态,树立信心,从失败中总结教训和经验,继续为实现目标而战。

2.信息了解

(1)掌握就业政策信息。大学毕业生应时刻关注国家的就业政策,国家就业政策是大学生就业的方向标,是求职择业的指导方针。就业政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才市场的需求动态,影响人才市场需求流动,了解当下的国家就业相关政策是大学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关键。

(2)了解用人单位信息。求职者在衡量自身条件了解自身能力的同时要充分了解面试单位的背景、类型、规模、组织结构、特点、发展前景等情况,准确把握其主要职能等。若面试之前不能对单位做好充分的了解,面试时会处于被动地位,不仅在面试时给面试者留下准备最足诚意欠缺的印象,而且自身而言不能做到理性求职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3.应聘材料准备

包括毕业生推荐表、求职信、个人简历、成绩单、各种奖励证书等。材料要进行适当包装,要求美观大方,内容筛选编辑恰当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4.仪表形象

发型简单优雅,梳理整齐,穿着整洁整齐,颜色和谐搭配,仪表神情精神有活力。整洁端庄的仪表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外在表现。面试官对求职者的印象常常在前15秒内就已经形成,他们更注重求职者的精神状态。仪表着装适宜,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还为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礼貌。

三、面试原则

第一,讲述简明扼要,有条理。事先认真计划,要求内容简短,实事求是,突出重点。第二,语气自信,口齿清晰。语气速度适中,口齿要清晰,语气里充满自信和感染力。第三,诚实谦虚,避免炫耀。第四,不要突然打断对方的说话。第五,小心地谈工作和报酬。面带微笑,保持自信,热情不过分。第六,用心倾听,配合对方的语气,提出自己的意见等。第七,保持适宜姿势。第八,控制自己的思绪,不同其争辩。第九,摆脱视觉上的干扰。第十,自我推销。

参考文献

[1]罗芳.大学毕业生求职面试印象管理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

[2]白霞祖,张有平.大学毕业生求职面试技巧浅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4):28-29

大学毕业思想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大学生;职业素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用人单位主要从成本和效益出发,更多地考虑招聘大学生能否带来更大的效益。在招聘现场经常见到,面对着设计精美、内容充实的一摞摞奖励证书, 用人单位并不感兴趣。他们在面试现场向学生提问的往往是,“你参加过哪些社会活动?”“你在哪里实习,做什么?”“你做过项目吗?”“现在是否有比较成熟的科研成果?”用人单位用人,从过去看重学历转到学历、素质能力并重,甚至专以素质能力为重。

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素质与能力需求,对学生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因此,从人才市场对人才的素质与能力要求出发,高等教育要在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行业职业发展所需要的通用技能和素质。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是决定职场成败的重要因素,是职场制胜、事业成功的法宝,是真正提高毕业生的择业就业竞争能力,提高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的根本途径。

一、企业招聘人才的主要标准和尺度

职业素质是企业在人才招聘过程中衡量应聘者能力的主要标准和尺度。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是人才素质的一个子集,同时也是人才素质中最重要的部分。所谓人才素质,是指人在德智体美诸多方面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人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人才素质具有诸多的衡量标准,例如科学素质或者说专业素质大致可以用学历和工作经验来表征;人才的智力水平大致可以用智商来衡量,而心理素质和对社会或者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则与个人的情商有关。这些衡量标准在用来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可以作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一个客观衡量尺度。

世界经合组织的柯林·博尔提出,21世纪人才必须有三本护照、三种生产能力和三种财富。三本护照分别是:学术性护照,职业性护照,事业心、进取精神、创造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的护照;三种生产能力分别是创造能力、塑造能力和想象能力;三种财富分别是创造性、健康和交往。这“三个三”实际就是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的高度概括。

能力结构指高素质人才对于从事专业岗位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能力组成。从人才全面发展的目标及21世纪对大学生能力的需要和大学生成才战略来考虑,21世纪大学生在能力结构方面应具备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信息的灵活处理能力;良好的适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沟通交际和组织管理能力。

调查表明,接近100%的大学生不了解、迫切希望知道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使用人才的素质与能力基本标准。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素质能力现状与用人单位要求相去甚远,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生素质能力不足。社会对大学生“眼高手低”、“纸上谈兵”、“好高鹜远”、“高分低能”等负面因素的评价,说明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能力与社会、与用人单位、与工作实践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大学生自身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技能不高,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企业最看重大学生什么素质

企业已不再单纯用高学历、高分数的标准来衡量大学毕业生了,而是用是否具有优良的人品、团队意识、吃苦耐劳、敬业爱岗的献身精神等来评价大学生毕业生。

(一)优良的个人品质

对企业而言,员工的品质就是企业的“品质”。所谓做事先做人,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德才兼备方成事,这是对每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很多企业宁愿要高品质即使专业知识成绩差的人也不愿要专业知识优秀而人品低劣的人。因为专业知识欠缺一些可以通过企业各种培训、深造机会弥补,但低劣的人品却是无法弥补的。

(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企业发展离不开团队合作,个人成长也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帮助。企业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成员相互协商、相互尊重、相互凝聚的程度。所以企业非常看重大学毕业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大学毕业生也只有将个人融入团队,个人发展才会更加顺利。

(三)敢于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

企业和社会非常欣赏勤奋、上进、肯吃苦的年轻人。大学毕业生在未来的道路上,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学生时代就要有长期忍受痛苦的思想准备,要耐得住寂寞、敢于拼搏、敢于冒险、吃苦耐劳、经得起各种困难的考验、不断进取、并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四)扎实的专业技能

学习成绩不是企业用人的唯一标准,但是仍然是企业衡量大学毕业生的一项无可替代的重要标准。熟练掌握或精通某项专业技能,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永远都是大学毕业生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只能称为“人材”,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大学毕业生可称为“人才”,而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的大学毕业生方能称为“人财”。

(五)不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已由过去的一般能力要求,发展到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特殊要求。那些善于运用自己的大脑去不断探索、开拓和创新的大学毕业生是企业最看重的人才,因为他们永远不满足于现状,孜孜不倦地向更新、更高、更强的目标挑战。

(六)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企业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也是毕业生成才的基础、事业腾飞的起点。企业和社会希望并要求大学毕业生把选择的“职业”当作长期追求的“事业”,要热爱、投入和执著,要与企业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而不仅仅是赚钱谋生的“工作”和临时落脚点。一个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大学毕业生,不一味只关注企业能够为自己提供什么,而是考虑自己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价值。

(七)较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毕业生是否能够在艰苦或不利的环境中很快调整自己的状态,保持旺盛的斗志,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大学毕业生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培养自信、豁达、乐观的思想素质,坚强、果断的意志品质和广泛的兴趣爱好,进行友好的人际交往,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充实健康,自我个性意识稳定发展,从而增强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能经受各种挫折和压力,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竞争。

总之,具有良好的人品、扎实的基本功、吃苦耐劳的精神、强烈的事业心、不断创新的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及有明确追求目标的大学毕业生才是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建议

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学校层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结合学生就业主要趋向,通过市场调研和归纳,梳理出学生所需重点发展的专业技能、通用能力和个人素质,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课程教学,达到满足学生未来职业与人生发展的能力要求,使学生做好就业与职业发展的充足准备。

(一)重视人才市场与用人单位的调研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也不一样。要总结出适应实际要求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与能力的胜任模型和标准体系。在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密切联系实际,不断更新人才市场信息,把握市场需求,建立有针对性的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和适应能力。人才需求的素质与能力体系的建立,可以通过对目标行业企业的职场人物访谈,收集近期毕业生反馈信息和用人单位的评价,调研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等途径获得直接的一手信息。知己知彼,有针对性提升学生各方面技能。

(二)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素质能力评估工具

每个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结构各不相同。通过相应的测量与评估工具,让学生了解自身当前的各项素质与能力的状态和水平,准确清晰地了解分析自我。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业规划、素质与能力的拓展计划。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经验,建立适应本校学生实际的素质与能力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科学设计评估流程和测量办法,建立素质与能力的评估记录,为学生提供实际帮助,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相应评估报告。

(三)借鉴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各项适应人才要求的素质与能力,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获得未来职场和人生的成功。通过讨论分析贴近学生的职场成功人士,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接受,有利于学生模仿和建立榜样目标。在教学实际中,通过引用和分析典型案例,可有效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素质能力概念,进而理解和掌握各种提升途径与方法。如果能让学生在课外亲自搜集和分析相关实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与探索,共享交流各种信息和思路,无疑可以提高实际教学效果。

(四)加强课堂内外的团队训练

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各种技能是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逐渐掌握形成的。因此,团队拓展训练是培养学生各项素质能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教师在训练学生各方面素质与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建议主要采用拓展训练的教学方式。拓展训练活动项目的选择与组织,一方面可以借鉴心理学与教育学方法,另一方面可以直接采用企业培训的成熟经验。这部分教学,除了授课教师外,亦可以根据学校条件实际,聘请企业人力资源和企业培训专业人员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和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冬蓉,严晓兰.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南昌大学学报,2007,(5).

大学毕业思想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转换能力;综合素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15-02

近些年,就业始终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就业问题关系每位大学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但是,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单位提供的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又不能与毕业生的专业结构完全吻合,这样就必然会有一定比例的毕业生无法就业。同志在天津考察时,就指出要增强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转换能力。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着力探索高校大学生职业转换能力的内涵、意义及培养路径,增强毕业生的职业转换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比例。

一、大学生职业转换能力的内涵剖析

探究职业转换能力,就不可避免地要先谈谈专业和职业。关于专业和职业的关系,专业是否决定职业时,很多人都认为专业会决定职业,将来毕业就业时会从事和大学所学专业相一致的职业。实际上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在填写高考志愿时大都没有认真考究或者详细地了解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没有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是什么,是否适合自己学习,所选择专业的前景及所学专业的就业状况等,甚至有些准大学生根本没有相应地了解自己即将学习的专业,随意、盲目地选择专业;更有些考生是因为专业服从被迫调剂到相关专业的。进入大学学习后,很多同学对自己所学专业逐渐地深入了解,发现所学专业的就业状况不好。这时我们仍然认为专业决定职业或者专业和职业有很大的关联度,很显然是不妥当的。由此可见,自己所学的专业不能成为自己的职业严重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比例。那么,毕业生能不能从事和自己所学专业不相关的职业呢?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我们具有较强的职业转换能力,我们就可以从事和自身所学专业不相关的职业,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就业概率。笔者认为职业转换能力应该包含以下要素:正常的自然力,即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聪明的大脑,勤劳的双手;积极饱满的精神,向上的态度;良好的习惯,坚强的意志;完善的情商,准确的体验力;强烈的责任意识,敢于承担;一定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良好的团队意识,较高的协调能力;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储备。

二、培养大学生职业转换能力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从上述职业转换能力的内涵来看,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转换能力,其实质就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1999年扩招以后,学生本身素质相比于精英教育时期有所差异。特别是2009年以来,大学生基本全是“90后”青年,“90后”大学生有许多独特的优势(独生子女比例大,家庭负担轻,经济状况好,观念开放,学习能力强,善于利用新式学习工具,胆大、敢于尝试,部分知识掌握深入等),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如果我们仍然按照只注重专业培养的传统方式进行大学生培养教育,按照只要获得学历学位就是合格大学生的标准输出大学生显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也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可见,必须把以往被弱化的大学生基本综合素质的培养推向高等教育教学的中心,定位在和专业教育同样重要的位置,我们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合社会、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近几年,我国的就业市场始终不景气,就业难已成为我国社会性难题。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无法就业;另一方面,许多的就业单位无法招收到符合岗位要求的毕业生。出现这样的尴尬,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要破解这个难题,化解这种尴尬,就必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毕业生职业转换能力的培养,这是现实的需要,刻不容缓。毕业生综合素质、职业转换能力的提高是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大学生中的具体体现。职业转换能力提高了,拓宽了毕业生就业面,增加了就业就会,提高了就业率,也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当前就业市场不景气,本来就业单位提供的岗位相比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就少,再加之毕业生不符合就业单位的具体条件,这样就会导致一部分毕业生无法正常就业,没有生活来源,必将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包袱,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果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职业转换能力很强,那么毕业生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握现有的就业岗位,还可能开拓新的就业渠道。与此同时,政府再利用好政策杠杆,激发用人单位的活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这样势必会解决就业难问题,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维护了社会和谐。可见,毕业生综合素质、职业转换能力的提高,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对高校的要求,更是当下激烈的社会竞争的必然结果。

三、培养大学生职业转换能力路径探析

大学生职业转换能力的培养,既不是某一个单位努力、某一所学校奋斗能够实现,也不是某一个群体需求、个体的要求就能够实现的,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在这个复杂的系统中,高等学校对提高大学生职业转换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高等院校有优势、也有义务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转换能力。培养大学生职业转换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转变大学生思想观念,加强大学生就业观念引导。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思想能够指导正确的行为。因此,思想教育贯穿整个大学教育教学。从大一开始,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不断加强就业观念引导。对照职业转换能力的内涵要素,我们要教育大学生:通过大学的学习,我们不仅仅要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系统的专业思维,更要掌握专业以外的其他基本知识、基本思维;不仅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学习;专业学习、考试分数重要,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要多锻炼,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情商;要明白享受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并不等于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追求高工资、社会地位,并不一定是我们职业选择的唯一目的;要学会自我分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要做好学业、生涯规划,找到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特长;择业要有主见,不盲目跟风、随波逐流;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工作习惯,锤炼自身的意志;要不断实践、不断体验、不断总结,树立成长意识;要不断反思,找到自己的优缺点,弥补不足,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完善教师选拔机制,提高教师选拔标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书育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教学的两个方面,都是主体。如果教育者本身的素质不高,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过程,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当前,我国高校在选拔教师时,大多只选专业素养高的人员从事教学,这是不科学的。在选择高校教师时,既要看专业技术水平,也要看综合能力。高校应积极制定、完善人才选拔的机制,提高教师选拔标准,不能只把专业稀缺、资历深厚或者是科研成果显著等当作人才选拔的唯一标准。高校还应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增加教师数量(特别是承担学生工作的教师),提高师生比例,减轻教师工作量,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教书育人。此外,高校还应该加强现有教师培训,提高师德修养,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以便更好地培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提高职业转换能力。

3.加大投入,打造完整第二课堂平台。要利用好学生第二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应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开展科技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结合学校文化氛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应结合形势、特别的节日等,大力开展志愿服务。第二课堂能够把学生的空闲时间有效地利用起来,避免大学生沉迷网络;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智商、情商、意志;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语言表达、人际交往能力,还能够丰富某些方面的具体知识;能够增加学校、院系、班级的凝聚力,增强大学生之间友谊。

4.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教育,四年不断线。针对毕业生如何看待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教育,笔者调查了近几年的毕业生,很多毕业生认为:“这些课程特别的重要。进入大学后,学习方式、生活结构、自主时间等完全不同于中学阶段,这时约束力小,生活更自由,特别容易产生一些错误想法继而有些错误的行为;经常感到迷茫,没有目标方向,特别需要老师能够适时教育引导,助我们成长成才。但学校却把这门重要课程开设成了‘附课’,上课的老师也不够重视,最终导致我们也觉得此类课程无所谓,上这些课程时没有认真听讲、学习,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大学里最有用的课程就应该是这类课了,学校应加大投入,每学期都开设。”可见,合理安排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教育的重要性。因此,高等学校应加强此类课程的教育、管理、探索、研究,推进此类课程进人才培养方案,组织专门教师进行授课,做到每学期开课,四年不断线。此外,授课老师也要转变观念,应该全力投入,不断学习,加强调研,完善教授的内容,提高授课的水平和效果,增加这些课程的吸引力,从而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职业转换能力强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