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 课堂语言 课堂设计 课堂辅助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们共同追求的一个目标,美的事物能让人赏心悦目,蝴蝶会围着美丽的花朵打转,我们会为了悠扬的音乐陶醉,甚至为了一处美景跋山涉水。成人皆如此,更何况是孩子,他们对于美总是那么强烈,毫不掩饰地表达出他们的喜爱之情,所以我们总能在课堂上昕到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赞叹之声,为文字赞叹,为美图赞叹,为意境赞叹,那是对于美的认可和憧憬,那是他们真真切切的感悟。

问逑嫦壬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字。精彩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去品味语文的美,去挖掘语文的美,从而创造语文课堂的美。课堂,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如果我们的课堂也能做到“美不胜收”,那么必定能牢牢抓住学生的目光,让学生身在,心在,魂在,与作者同呼吸、同感受。那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美不胜收”呢?我想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去创造美。

一、让课堂语言“美不胜收”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用优美的语言来营造完整的课堂情境。语文教学应该在一个完整的情境中进行,不应人为地将其进行分割,所以整堂课的语言也应该是风格统一的,与教材的特点相吻合,尽可能地用优美的语句来打动学生,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进人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在教学《桂花雨》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桂花纷纷落下的美景,我设计了这样一段配乐朗诵:“鹅黄的桂花像绵绵的细雨纷纷落下,落在你的发梢,你的肩头,你的脚边,轻轻的,软软的,细碎的花瓣,浅浅的鹅黄,桂花伴着微风争先恐后地跃向枝头,扑向大地,四周弥漫着醉人的清香,恬静,安详。”这个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音乐的烘托中,在语言的引导中,在桂花的香气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个感官,学生沉浸在“桂花雨”的画面中,完全被陶醉了。情境描述了很优美的画面,很有味道,真正做到了人情入境。

每篇课文我们都应该用合适文本的语言去串联整个课堂,语言不在于多,不在于煽情,而要恰到好处,点到主旨而不深入,用自己的提点去帮助学生用优美的文字阐述,让学生说出美的语言更能体现语文的魅力。

如《爱如茉莉》这篇文章文字很平淡,其间流淌的淡淡却深沉的爱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并不容易体会。在教学时,我的语言风格也保持了与文本的一致,紧扣“平淡之中见真情”,用“这就是妈妈爱爸爸,即使病着,也时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重要,这就是爱的真情流露,那样简单那样平淡,它就像茉莉一样――平淡无奇,但平淡之中见真情。”“一顿小小的饺子,一句默默的承诺,一个匆匆的身影,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爱,爱就镶嵌在生活的细节里,它表现得那样――平淡无奇,但平淡之中见真情。”和“我们渐渐明白爱有时就体现在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个细节上,它就像茉莉一样―平淡无奇,但平淡之中见真情。”三组语言来打开学生的思维,这时再让学生讲讲爱是什么,学生就能抓住生活中的小细节,用他们美丽的辞藻,真挚的感情来描述文中主人公之间的爱,自己家人之间的爱,以小见大,只有情到深处,才能感人至深。

二、让课堂设计“美不胜收”

好的课堂教学,其教学设计必定也是处处有心、事事有意,每个环节都紧扣目标,都是融会贯通的。为了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将教材打碎,重新整合、安排,让整个设计如行云流水般顺畅,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

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切人点,让大家找找文中哪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自然而然地引出“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这四句,读出文章的力量之美,读出几分铿锵,为全文的教学奠定一个感情基调,把学生带入黄土高原那种激情澎湃、豪情万丈的情境之中。这句话的每次出现就是对前文作一个小结,将腰鼓表演分成了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教学都是以“好一个安塞腰鼓”开始,以“好一个安塞腰鼓”结束,形成了前后呼应,回环之势,让整个教学一气呵成、反复强化,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深化了理解。

作者在写文章时必定是按照一定的思路进行的,但在教学时,有时候改变一下格局可能更容易吸引学生探索的目光,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多变的,不能墨守成规。就拿《螳螂捕蝉》一课来说,如果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就无法突出吴王前后态度的对比,也无法突出少年的睿智,只有打破顺序,重新排列,以“下死命令”和“打消念头”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人手,才能让学生乐意去学,乐意去品读少年的精妙之处。

三、让课堂辅助“美不胜收”

在多媒体当道的今天,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让课堂更加充满了直观的美感,优美的图片、动听的音乐、逼真的动画、形象的板书,这些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了文字背后的情境,更直观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如在教学《蜗牛的奖杯》时,我摒弃了传统的文字板书,而是采用简笔画的方法,通过三幅不同时期的蜗牛的简笔画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蜗牛的心理变化,从翅膀到奖杯,到重重的壳,将蜗牛的心路历程完整形象地表现出来。特别是第三幅背着重重的硬壳的蜗牛,我让学生帮助蜗牛添加表情,并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蜗牛,完全激发出了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有的学生还给蜗牛加上了眼泪,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很好地传递了出来。新颖的形式让板书也变得“美不胜收”,还能激发学生一定的阅读积极性,简单、直观、清晰,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巧用;远程资源;活跃;语文课堂;师生交流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备的推广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入了我们农村学校的各个层面。但是我们老师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上认识不足,驾驭能力差,常常误用,滥用远程教育资源,不能很好地与我们农村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整合。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活用巧用远程教育资源,才能更好地激活农村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虚心学习,积极实践

我校开通模式三以来,我便主动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自觉报名参加“国培计划”网上培训,并把学习所得大胆运用到自己的班级教学中。2012年第一学期,我教学《月亮上的足迹》这篇文章,由于学生没有条件目睹人类首次登月的壮举,我便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有关人类首次登月的文字解说,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把以文字方式呈现的课文内容活化为形象可感的具体形象,利用图片、背景音乐等素材创设出符合课程要求的情境,喧染课堂气氛;在讲课中适时利用数字电影、动画、通过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演示,让知识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的目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在讨论、质疑、互动的各环节中不知不觉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提升了素质,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比如:我在教学《端午的鸭蛋》时,先让学生欣赏我们定安第二届端午美食节开幕式上的一段剪辑视频,由于是学生自身地理范围内的开幕式,学生心理距离接近了,满足了学生认知事物的心理需求,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自然提高了,紧接着,我插入音乐配合学生朗读课文,这就为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了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然增强了。通过这样教学,不仅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加强了学生知识的横向联系。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二、探索改造,有效利用

尝试使用远程教育资源之后,怎样创造性地使用优质的远程教育资源,使这些优质资源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便成了我思考的问题。于是我开始了大胆地对原有资源的重新整理、编辑、改造、提取、升华,从而选择更有效的资源以及更有效的组织利用资源,制作出更加符合自己实际教学需要的的多媒体课件。我在讲《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利用课件动画素材制作课件,创设了情景,把内容很直观的表现出来,在播放时同学们一下子感知了安塞腰鼓的精彩场面,明白了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领悟了安塞腰鼓的博大精深,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大家开始热烈研讨和学习,整堂课的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关于这一点,我还认为,如果大家都能调用、修改远程教育资源,结合自己的学生实际进行探索改造以及有效利用,那么可以节省一些时间,将节省下来的时间去探索教法、研究学生,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效果会更佳。

三、活用资源,以说促写

教学《背影》一课,我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声情并茂、动静结合的情景,把学生带进课文描写的情境中,让他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说一说;同时让他们对比自己的生活,说说怎样跟别人相处和交流?怎样感恩与报答关心自己的人?通过设计这样的情景,既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感受文中所表达的父子深情,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又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双重功效。

四、尊重文本,适可而止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一、生本对话的价值取向

生本对话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个重要教学思想,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方式,它是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基础。脱离了生本对话的课堂,教师就成为课堂的主体、主导,学生的学习就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惰性、奴性,最后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要重视生本对话,让学生静下心来,沉入语言文字中,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走近文本,走近文本的人物,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生本对话必须有明确的指向,必须体现出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否则,对话就会偏离方向,得不偿失。所谓核心价值,就是语文课程所特有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不同类别的文本,其核心价值会有所不同,但是都是离不开语言文字。脱离了语言文字的语文教学就会变成思想政治课或历史课等。

例如,人教版的《安塞腰鼓》一文,语言风格非常鲜明。短句的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诗句的引用,以及铺陈的方式,都极具我国民族语言的特色。文章通过这些语言,把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和跃动的生命力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了,体现了我国西北文化的阳刚特性。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用心与文本对话,感受这些语言的独特魅力。

二、生本对话的主导因素

萨特说:“阅读是被引导的创造。”无论是语言的引导还是教师或同伴的引导,都是阅读的一种内在的本质。特别是初中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知识经验、生活环境等因素,他们对文本的感受理解往往会出现偏离文本或作者所展示的思想内涵。再加上教材的选文大都为名篇佳作,或时代久远,或地域偏僻等,学生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很难与文本展开真正的对话。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与文本对话,进行个性化阅读;同时,也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让生本对话沿着正确的方向行进。如,有位教师教学《孔乙己》一文,当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你读了‘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这句话有何感受?”时,非常激动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感到很冷!”好一个“冷”字,这位教师心里一惊,只是点头说了一个“好”字,便匆匆地去走自己的教案,按自己的设计去完成这节课的“任务”。这个生成点,本应是让人拍手叫绝的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本应是师生共赴的一次美丽的约会,然而却因教师的主导地位的缺失,导致了精彩就此擦肩而过。如果此时教师能抛开自己的教学设计,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的思路做调整,一定会是一次精彩的生本对话!

三、生本对话的结构层次

生本对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从文字开始到思想内容最后又回到语言文字的过程。这就是张志公先生所说的“在文字间走一个来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先要走近文字,亲近文字,感受文字的温度和色彩;再从文字中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体会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最后,又回到语言文字中来,即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文字表达这样的感情,同样的感情自己还可以用怎样的文字表达出来,并试着动笔写一写。这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思维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凡是有经验的老师,一定会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从文字出发,最后又回到文字,逐渐提高。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1.基于文本,充分用好教材。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展开,必须基于教材,充分用教材来说话,让学生凭借教材获得语文的滋养。而不能因为猎新猎奇,刻意设计,把教材丢在一边,不让教材这个例子充分发挥作用。黄厚江老师有个经典教例。他教《孔乙己》,让学生感悟孔乙己这个形象,紧扣文本,开展了“读手、品手、、析手”等活动。何以如此?小说《孔乙己》短短2000多字,写“手”的就有近10处,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善良、迂腐,还有他的自命清高、好吃懒做的性格,无不在“这双手”上得到表现。也就是说,孔乙己的“这双手”是孔乙己性格的标志,也是他命运的象征。所以,黄老师的课堂活动就以“手”为核心,引导学生由“手”读出人物的性格,由“手”读出人物的命运,由“手”读出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这样的语文活动设计和推进,就源于文本,紧扣文本,把文本本身的资源充分的利用好。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凭借教材得以提升。所以,开展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活动,老师不能想当然,或只是为了求热闹,把文本丢在一边,而应从文本的实际出发,根据文本的实际精心设计,巧妙推进,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内部,把文本的思想和艺术理解透。这是语文教学的前置性条件。有位老师在《明天不封阳台》教学中,分别采用“新闻会客厅”(人类与自然的对话)与“辩论赛”(围绕“明天封阳台与不封阳台”展开辩论)的形式,学生唇枪舌战,煞是热闹,却将文本冷落一旁,课堂上充斥着肤浅的对话和应景的问答。这样的课已经异化为思品课了。

2.基于学生,激发学习热情。活动是为学生而展开,为学生的学习而展开,所以必须基于学生学习的实际,努力让学生投入,让学生有所得。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在教《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时,安排的教学活动就注重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努力用极有创意的设计,激发学生对“消息”这种文体的学习热情。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学生一思考,一交流,明白了:@是个金字塔结构,活动一就是标题训练,活动二就是导语训练,活动三就是新闻的主体训练。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文体的特征,在训练中发展言语思维,提升了思维品质。

不同学段学生水平有异,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实际,让不同学段的学生都能有所收益。吉林省高中语文孙立全名师工作室,小学和初、高中老师同台执教柳宗元的绝句《江雪》,小学抓诵读,理解情境:初中析意境析情感,体会“仕”与“隐”的选择,结合柳宗元《愚溪诗序》;高中析禅意、析诗中有画、诗中有人、诗中有我。这是典型的基于学生的设计,因材施教是最有效的教。

3.基于学科,凸显语文味道。语文学科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也就是专家们津津乐道的“语文味”。语文课堂活动的开展必须注意彰显学科元素,让语文味更浓一点。有位老师执教《再别康桥》,向学生展示了好多剑桥大学的画面,配了美妙的西方音乐,很是优美。但忽视了一个基本原则:语文课不是艺术欣赏课,语文学科有自己的专责。林忠港老师说:“培养学生的言语思维,提升学生在语用方面的思维品质,才是语文学科的专责。”黄厚江老师教《黔之驴》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学了驴虎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讲故事。注意要忠实于原文进行合理想象,要有故事性。小时候我们讲故事怎样开头?(生讲故事)

师:这位同学注意了故事性,但有个细节,驴到底踢到老虎没有?(生:没有,老虎很机智的)

师:我们把讲故事的要求提高一点,分别用虎和驴的口气来讲。挑战一下好吗?(一男生用驴的口气讲,老师说讲得很生动,故事性强,有味道;一女生用虎的口气讲,老师说把老虎的心理表现得很细腻,层次分明。)

师:老虎的故事比驴的故事更生动更具体,那课题为什么是“黔之驴”而不是“黔之虎”呢?(生:用驴反衬虎的聪明机智;从老虎的角度写驴;联系时代是讽刺朝廷官员。)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教版;工具性;人文性;课堂教学

自从2004年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奋斗在一线的初中语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从多角度去解读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比以往更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工具性侧重于学生在和人交往中的交际功能,教会学生如何斟酌语句,在不同的场合运用合适的语言处理事情。人文性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在本文就新课程标准在新教材中的实施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课堂教学的语文味

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简单地从教学内容的本位出发,而应该重视学生语感的教学。着重落实语文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培养,并且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能感受到真正的语文味,而不是枯燥无味的教学过程。为了实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语文味”,应该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使语文课堂净化。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所以说,要想使语文课堂净化,教出“语文味”,必须从‘语’入手。也就是说,在引导学生在语感实践中感受到语文的“言语”味,除了要获取文章所讲述的内容之外,关键是从语言的角度去品味语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句,而不是作者写了什么内容。只在这样,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安塞腰鼓》的教学中,我并没有局限于作者写了些什么内容,可是教会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安塞腰鼓的,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如何将黄土高原上男儿的激情淋漓尽致的宣泄出来,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例如: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为什么会有阅读的冲动劲及呢?作者为什么在本文当中安排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呢?“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呢?你从中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呢?作者在写空气、阳光及世界时,为什么要使用“冰冷―燥热”、“恬静―飞溅”、“困倦―亢奋”这一系列的反义词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所以说,具有“语文味”的课堂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来理解语言内容,品味语言的特点,从而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使语文教学工具性特点落实到实处。

2、使语文课堂情感化。为了使语文课堂具有“语文味”,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教学。情感掺杂进去了,才能使人文性得到体现。教学情感化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当中去,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进行内心体验,或者产生不同于作品思想的其它感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是语文课堂具有“语文味”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情感因素在内,那课堂教学就像是一潭死水一样,教学效果一定会不尽人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感受不到作品所要体现出来的人性化的内容,人文教育的目的就不能达到。在《老王》此文的教学中,老王的不畏艰辛,任劳任怨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在此文中还掺杂着在一定丰富的人文教育。“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在此段文字中写出了老王助人为乐的精神和善良的品性。“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此处写好了老王虽然生活贫穷,但还是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优良品质。“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写出了我们一家对老王的同情和关心之情。“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写出了作者对老王的愧疚之情。在课文教学结束时,我又结合文章的主旨,对学生提出课外拓展的三个问题:1、你怎样对待周围的不幸者?2、当你遇到不幸是,你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吗?3、你怎样看待人与人交往要首先付出爱的问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去寻找答案。在这样的问题当中,使学生更加深一步理解作品的人文教学效果。

二、重视课堂教学的“活跃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气氛的“活跃化”,是要使学生学习主体的思维更加活跃。学生在学习时要激起思考的积极性,以思促文,以文育智。使学生融入文本,超越文本,独立于文本之上,使学生掌握语文教学中的“语”和“文”的功能,在口语和文字写作方面有所突破,达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活”在读文本,读出情感,读出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诵读过程不能忽视,语文教材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显示其语文味,才能使它的属性体现出来,才能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出作品的情感变化。语文地细细品读时,能品味出意境和神韵,能感悟人物的性格特征,能充分理解作品的内涵。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灵对话过程。课上重视了“读”,表面看是在朗读指导,实质上是一个解读文章、品味语言、培养语感的过程。我们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有感情地诵读,要让自己身临其境,进入情境之后,诵读时才感情丰沛,才能掌握抑扬顿挫和“句读”的技巧。在读中领会作品中的人文性。

2、“活”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语文课堂中“语言”特点决定着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有对话过程,对话过程分为两种,一种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完成问题教学过程,另一种是教师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或是学生在探究过程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经过思维的碰撞,去感受作者在文本中所要体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从而接受人文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把教学形式搞“活”,使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中,学生的学习气氛活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情感交往。一定会使教学氛围活跃起来。

结语: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教好语文呢?如何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能统一起来呢?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语文味,使学生在“语文味”中体会它的工具性;同时,我们还应注重语文人文性的教育,使学生在教学中感悟人性化的教育,学会如何在人生这个大社会中如何去尊重他人,帮助他人,培养自己坚强、吃苦耐劳等各种优良的品质。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单淑英.力避套语,突出人文性――谈作文批语的写作[J].语文教学之友.2007(10)

[2]徐健,胡小玲.语文阅读的人文性及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江西教育科研.2006(07)

[3]杜迎洁.人文性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学术探索.2012(04)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石油规划设计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世界美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