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专业技术

教师专业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专业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专业技术

教师专业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师 专业技术能力 培训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劳动用工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培养职业领域操作型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给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教育,因其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决定了教师不仅应当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通过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动力之源,教师专业水平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其中,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更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2011年7月25日,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正式批准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成为第一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电气应用技术系机电技术专业为示范专业。笔者作为“提升教师专业技术能力”项目负责人,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师资的实际情况,按照示范校建设的实施方案和任务书等要求,在学校领导和系领导的统一部署和关心帮助下,自2011年7月以来,两年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技术能力。

一、现状分析及培养目标

笔者首先摸清教师队伍的结构:专业、学历、职称、教龄、专业能力等。我系现有在职专业教师35人,其中有学科带头人2人,“双师型”教师16人,教职工队伍稳定,人心思进。但同时,许多专业教师源于高校毕业生,对企业生产工艺缺乏了解,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薄弱,专业化水平难以适应技工学校的要求,存在着学科结构不合理,青年骨干教师支撑点少,尤其是教改科研意识较弱等问题。笔者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结合各个教师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把教师分期分批有序地进行培训,提高培训效率;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教学能力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双师型”优秀教师队伍;努力造就一支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满足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

二、主要举措

(一)大力推进教师企业赴实践工作

中职教育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生产技术工人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职业教育越来越强化技能教学,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有过硬的操作技能。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首先要求中职教师具有“双师素质”,既有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又有“技师”的实践技能。

目前,我校正在逐步建立专业教师赴企业顶岗实践锻炼制度,遴选确定一批校企合作成效较好的企业,作为教师的企业实践基地,学校每年安排教师赴企业顶岗实践锻炼,以及与企业合作研发产品。两年来,我系安排专业教师共35人次,先后赴甘肃金川集团、广西南南铝业、广西华银铝业、广西柳化集团、广西田东石化总厂等企业实践锻炼。

教师通过到企业实践锻炼,感受到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需求存在的距离,实践工作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升,了解到很多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体制,把企业最新科技、最新设备、最新工艺及现代管理理念及时带到学校,充实于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能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同时,通过与企业人员的交流,了解行业需求,明确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并为学校的发展及决策提供参考,使我校所培养的人才能够与企业“无缝对接”,从而提高企业用人效率,提高我校就业率。

(二)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开展培训

1.充分利用资源,请专家来开展讲座

从全国各地邀请著名专家,聘请知名企业的行业专家及外校有资历的教师来校讲座。聘请广西大学教授、广西机电学院教授、广西工学院教授担任我系骨干教师的导师,结对指导教学。通过邀请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专业建设走在同类学校的前列。

2.逐步建立健全兼职教师引进机制,从行业、企业及社会其他机构引进优秀的兼职人才,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准

积极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熟习本地区、本行业情况,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行家里手、能工巧匠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把这些行业骨干“请进来”,可以对专职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熟悉很多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体制,让行业骨干与专业教师优势互补。

3.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对专业教师开展专题培训

邀请南京旭上公司、上海宇龙公司、浙江亚龙公司、广西南化集团、广磷公司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对专业教师开展专题培训,参训教师共125人次。

(三)组织专业教师外出参加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培训

1.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出国参观与学习,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选派2名骨干教师赴新加坡、中国台湾参观与学习,通过学习和参加会议,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有了更深的知识,更清晰地了解外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学习和借鉴外校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上的好的做法。

2.选派骨干教师赴高校学习、深造,接受国家相关部委或行业组织的国家级培训

先后选派5名教师到不同的高校学习不同的专业,教师们通过学习,开阔了眼界,学到了不少有关职教理论的新知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模式有了新的认识;学习现代最前沿的教学理论与方法,提高了师德水准,更新了教育观念,对职业教育理念有了新的认识,使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得以借鉴,少走弯路,对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有深远的影响。同时,参加多形式的实践培训项目,夯实了专业技能,拓宽了专业知识结构,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员之间通过交流和讨论活动 ,了解兄弟学校发展的状况,也获得了很多好的成功经验。

3.组织专业教师外出参加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培训

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机电新技术、考评员、PLC、智能楼宇、DCS、电气安装、电气自动化培训等活动,参训教师共26人次。参训教师在培训之后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探索教学新方式,推动课堂教学的转型,结合本校实际开展行之有效的课改行动,不断进行实践,专业素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逐步提升。

(四)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全区职业院校技能比赛活动

职业技能大赛项目的多数内容和要求具有涉及范围广、难度大、超出正常教学要求等特点。教师指导学生参赛,必须具备全面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参加竞赛,对于辅导老师也是一种挑战,这个过程能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有助于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建设成效

从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笔者在上级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与其他教职工共同配合,较好地完成了本项目示范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教师培训工作圆满完成,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得到了切实有效的提升。教师积极撰写培训体会和反思,达到100多篇,并进行交流;同时,发表期刊论文50多篇。

我系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全区职业院校技能比赛活动,共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一等奖4个,二等奖16个,三等奖2个,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我系教师在科研等领域都得到了比较好的提高和发展,收获累累硕果。其中,我系教师研发了“糖汁锤度在线检测装置”, 经在广西防城糖厂使用一年后,客户评价特别高,该项目申报获得国家专利,填补了国内同行技术空白。而在此基础上改进的“高黏稠浆料密度在线测试装置”则获得了全国技工院校教学教研技术开发优秀成果一等奖;在“第十一届全国技工院校教学教研技术开发优秀成果评选”中,我系教师研发的“正压滤清空气发生器”获得了一等奖。

2013年9月,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组织专家评审团对我校示范校建设工作进行评审,“高黏稠浆料密度在线测试装置”获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提升教师专业技术能力”项目也顺利地通过了评审。

【参考文献】

[1]高利容,王叙红.教师专业化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2007(01).

教师专业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实训教师;职称评定

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应用能力、技术能力培养目标的完成,主要依赖实训教师来完成。根据高职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把实训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关键教学环节,实训教师要占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而据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高职院校总数1047所,高职院校教师总数达到29.8万人[1],2006年高职院校总数达到1100所,高职教师人数突破30万人,其中实训教师实际比例刚刚接近1/3[2]。近年来,实训教师数量偏少的问题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制约实训教师队伍建设的诸多因素中,缺乏适合实训教师自身发展特点的专业技术职务序列是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解决高职院校实训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序列问题,将成为我国加快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性环节。

一、目前高职院校实训教师职称问题现状

1.高职院校实训教师职称评聘在国家职称序列政策上的空缺。自建国以来,我国对高等院校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系列 (含实验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认定和管理有一套相对成熟的做法。在职称申报、评审、聘用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合理的管理模式,对高校教师队伍的人才引进、培养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新兴领域,其教师队伍的特殊性还没有在职称评定系列中得到体现,特别是实训教师没有符合自身实际的单列职称系列,使得实训教师资格和水平无相应评定标准,造成职称无法科学评定,岗位难以准确聘任,应有待遇无法落实,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2.在实训教师技术职称评聘中存在误区。实训教师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教学水平,特别还要具备应用技术能力及教学方法,这与理论课教师有着显著的区别。但是不少职业技术学院为了解决现实的教师职称问题,稳定实训教师队伍,采取参照高校理论课教师的职称管理和评聘方法为实训教师评聘技术职务,采用论文、论著、科研项目等评聘标准,使他们晋升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系列。这明显是一种不合理、不科学的做法。高职院校实训教师与高等学校理论课教师的科研水平有一定差距,都在一个职称评审系列上评聘不符合客观现实。在目前国家还没有设置实训教师职称评聘系列的情况下,实训教师要么向理论课教师靠拢,要么向实验技术人员靠拢,严重挫伤了实训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3.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实训教师数量缺口加大。以广东省高职院校为例,1984年广东省有高职院校3所,2005年,高职高专院校66所,在校生24万人,占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 52.1%;招生数10.33万人,占当年本专科招生数的58.66%,专任教师数只有14625人[3],缺编情况较为突出。而充当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骨干的实训教师数量更加稀缺,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训课程由于缺乏实训教师,长期由没有实际操作经验的理论课教师代课,严重影响了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实训教师职称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使得现有实训教师转行流失问题加剧,进一步加大了实训教师队伍的缺口,很难保证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高职院校实训教师职称问题给高职教育带来的影响

高职院校实训教师缺乏相应的职称评价系列,给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培养和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等方面都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1.高职实训教师难引进、难培养、难稳定。没有相应的技术职称,就失去了社会人才评价的基准,实训教师队伍就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首先是实训教师队伍要吸引新鲜人才力不从心。同样是高职院校教师,同样是培育人才,实训教师和专业教师就失去社会评价的平衡点。其次因为没有职称评价,实训教师就享受不到应有的待遇。缺失了职称待遇的杠杆,使得实训教师跳槽到企业做高级技工、技师,或者转行搞理论教学,往高校教师职称条件上靠拢,以提高待遇;实训教师没有好的待遇激励,造成实训教学质量下降。目前全国高职院校实训教师师资缺口都比较大,严重的院校缺口达到50%以上[4]。实训教师职称难以解决和相应的待遇滞后,应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关注。

2.实训教师缺少,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受到影响。实训课程是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必需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其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创新型实践人才的培养质量 [5]。由于实训教师职称杠杆缺乏效能,实训教师的社会评价和实际待遇无法兑现,直接导致实训教师队伍数量与质量达不到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实训要求。为达到实践操作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实训教学一般要占到高职总教学课时的 50%以上,一些实践应用性强的专业实训课程比例甚至高达 65%。按照这个比例计算,实训课教师总量至少要占高职院校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但是很大一部分院校连30%都很难达到。专业师资的缺乏使实训教学质量难以保障。更有甚者,有些课程由于缺乏专业教师无法开课。

3.高职院校的特色优势受到严重影响。高职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定位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之处,作为朝阳产业其发展优势也在于此。所以高职教育应该围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展开,课程设置也应该致力于缩短学生能力和实际就业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而这一优势的保持显然依赖于高职教学中大量、优质的实训教学。然而目前由于职称问 题的瓶颈制约,实训教师队伍难以稳定,使得一些高职院校在职业实践能力的养成方面力不从心,被迫模糊了职业教育的鲜明办学特色。长此以往,高职院校的特色优势必然降低甚至丧失。

总之,缺失实训教师职称杠杆的调节和引导,实训教学将长期处于较低层次运行状态,使得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将仍然是“大专生”的复制,是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堪忧,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实现堪忧。

三、高职院校实训教师技术职称评聘体系的构想

根据高职院校实训教师应具备应用能力、技术能力的特点,应该建立一套有别于高校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人员系列,又有别于技工学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系列的实训教师职称系列。

1.体系设计依据。设计高职院校实训教师职称系列的评定体系,一是参考高等院校教师系列的评审体系和要求;二是参考技工学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系列的职称实践要求;三是结合高职院校实训教师的自身特点。

2.职称系列。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师职称级别可设实训教员、实训助理教师、实训讲师、实训副教授、实训教授。实训教员、实训助理教师为初级职称,实训讲师为中级职称,实训副教授、实训教授为高级职称。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高职院校应该设立教员职称。因为高职院校担任实训课教学工作的多是具有应用能力、技术能力的教师,甚至是能工巧匠,而能工巧匠普遍学历低,论文、专著、科研成果很少。他们能够胜任实训课的教学,具有较好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所以设立实训教员的职称可以解决相当部分教师的实际问题,对于稳定实训教师队伍意义重大。

3.专业系列。实训教师专业应该按照高职院校的专业、紧贴职业技术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设置。目前高职院校实训教师专业系列的车工、铣工、磨工、木工、钳工、电工、电焊工等技术系列设置,应转变为高职院校所设的专业,如机械、电子电器、汽车维修、计算机应用、烹饪、工商管理、园林、广告制作、建筑工程等专业,进行进一步归类设置。

4.申报评审条件。在评审的必备条件上,高职院校实训教师同理论课教师职称系列所要求的基本条件是一致的,如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的要求、授课能力的要求等。(1)实训教员技术职称的评定。主要以实践为主,以实践操作水平和实训教学效果进行评定。一般应具备相应行业的技术认证证书,并且实训教学效果优良。(2)实训教员以上技术职称的评定。设定高职院校教员职称以上实训教师评审条件时应考虑三个因素:一是与高校理论课教师职称的学历、年资条件相近,以达到同期同类教师之间的平衡;二是考虑到实训教师的教学特殊性,应该注重体现应用能力、技术能力的水平要求;三是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年限,以保证实训教师自身必要的实践积淀。综合而言,制定具体标准时,这三个因素之间的权重关系应该综合考虑设置,即对学历学位高的教师,应用能力、技术能力的要求可以低一点,工作年限可以短一点;对学历学位低的教师,应用能力、技术能力的要求应该高一点,工作年限长一点。(3)根据实训教学的特点,在实训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定条件的具体方面,可以从专业资格、应用技术能力、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这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专业资格,即从实训教师的准人条件人手,包括学历、身体条件、岗位考核三方面。其中身体要求健康;聘期考核要求合格以上。而学历条件一直是高职院校实训教师关注的重点,一般认为实训教师不需要较高的学历条件。但为了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借鉴国外高职教育的经验,还必须在学历条件给予足够的限制。二是应用技术能力,即从事某项技术工作的能力水平,其具体衡量标准是技术水平等级证书。目前我国技术等级证书的认定部门较多,但要设立实训教师评审条件,还需要深入考察、谨慎确定。三是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永远是评价教师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评价教学质量时,评价方法也可有多样性,比如实训精品课程评比、实训教学大赛、实训优秀奖评选、学生实训课程统考对比等。在设定实训教师职称条件时,可以考虑精品课程等次、教学大赛获奖等次、教学优秀奖等次、实训课程统考成绩等次等方面因素,满足其中一项要求即可。四是教学效果,其衡量可以借鉴高校成熟的做法——学生评教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听课感受,根据量表酌情评定。通过学生打分评教,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有一个量化的评价。

5.实训教师的聘任。高职院校实行聘任制应该按照实训教师岗位进行聘任。对实训教师的岗位聘任同样应该有结构比例的要求,同样应该遵循按需设岗,按岗聘任,“评聘分离”的原则,从具有相应任职资格的人员中聘任。

(作者周刚系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处长,河南郑州 450046;徐振鲁系郑州大学副校长、河南省高校师资管理研究会理事长,河南郑州 450001)

参考文献

[1]彭移风.2005年高职教师情况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6).

[2]朱晓红.新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校论文,2004.

[3]叶小明.广东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17).

教师专业技术范文第3篇

我恪守职业道德。任职以来,在中学从事地理教学,担任班主任工作20年。在教学中,虚心请教,刻苦钻研,有着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工作成绩显著。

在班级管理中我模范履行教师职责,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我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优秀班集体。

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索出适合我校实际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全校推广。

教师专业技术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 双语教学是实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从课程的设置、师资的安排、教材的选择、教学的组织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增强双语教学效果的建议。

当今全球化、国际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国际化已经成为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教育部在2001年的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即双语教学;要求各高校在3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目前,以双语教学为特征的高校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广泛开展,尽管对双语教学的成效和经济性存在种种争议,但双语教学无疑是实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个重要途径。

1. 高校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西格恩和麦凯把“双语教学”定义为:“把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体系,其中的一种语言往往是——但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也就是说,双语教学的语言只是一种媒介,并不是通过语言课程来实现语言教育的目标,而是通过学校教育中其它的课程的学习来达到帮助学习者掌握两种语言。

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开展双语教学既有普遍意义又有特殊性。

1.1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每隔几年就有新的技术出现;而且,计算机专业的发展重心在欧美,相关资料都是以英语作为主要的专业技术载体;绝大部分的编程软件都是用英语编写,相应的参考资料、帮助文档也都是英文原版资料;重要的国际会议、影响因子高的学术论文采用的都是英语。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本学科、本领域的最新信息,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英文水平。

1.2计算机专业的英文教材比较多,这为开展“双语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基本条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选择合适的教材。

1.3计算机专业的很多表述、专业词汇都是直接由英文翻译过来的,由于翻译人员的专业性,有些表述和词汇的翻译不太准确,增加了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难度。所以,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将为学生以后查询科技资料、阅读科技文献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打下基础。

2.双语课程的设置

课程的合理设置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因为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的学科知识,而且要学习和使用外语,这无形中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如果课程没有选择好,那么就会挫伤教学的质量,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间接地也会影响教师授课的积极性。

专业基础课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知识类课程,它是在基础课学习的基础上为专业课学习打基础的课程。首先,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之前,已经有了相关的基础知识,那么在知识的衔接上将会比较容易,从而教师能比较顺利地实施双语教学;其次,在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会对双语教学的专业基础课的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强化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专业选修课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专业选修课所面向的学生都是高年级学生,他们经过了低年级阶段的学习,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基础知识结构;同时,他们也已经完成了一些双语教学的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并且,其中大部分的学生都已经过了英语四级,有些学生甚至过了六级。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能够较好地适应双语教学的环境,双语教学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3.师资的安排

师资是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双语教学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支业务精、外语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双语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灵活地运用两种语言,相互交叉,既要让学生理解教学的内容,又要让学生的外语能力得到锻炼。因此对双语教师的选派、培养和聘任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对双语教师的挑选有以下几个途径[2]:

3.1从国外留学多年归来的专业教师中挑选。这些教师专业、英语水平都不错,是双语教师的最佳人选。

3.2选派外语较好的专业课教师去国内双语教学开展得好的重点大学进修学习,提高运用外语进行教学的能力;还可以输送他们出国深造,逐步形成稳定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

3.3聘请专业外籍教师。在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过程中,外籍教师的参加起着不同寻常的作用。因为他们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专业知识,对学生扩大专业知识面和提高英语水平都很有必要,但是在拟聘外教时要尽量聘用那些工作态度好、业务素质高,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

4.教材的选择

合适的教材[3]是影响双语教学实现效果的一个很主要的因素。引进和借鉴国外的优秀教材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一条捷径。教育部在《意见》中要求高校使用优秀的、先进的教材,特别是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强的学科和专业更要直接使用高质量的原版教材。近几年,高等教育等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的影印教材,这些教材都是不错的选择。另外,我们也可以到一些权威、专业的网站下载一些英文资料,并经过适当的取舍,编排成教材,这些教材可以使学生了解业内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动态。

但是,在原版教材的选用、引进和编撰过程中,有些问题我们是必须考虑的:(1)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知识水平不一致。低年级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全,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那么我们选用的教材要易于阅读,但同时也要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高年级的学生由于经过了完整的基础教育,并且经过了一些双语课程的学习,他们在对知识和语言的理解上要比低年级学生高一个层次,对他们选用的双语教材,可以适当地增加些难度。(2)国外教材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和国内不一致。直接引进国外的优秀教材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但我们必须考虑到,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教育体制和结构,各阶段的教育目标也不一样,因而在对课程的要求、内容和深度上有一定的差异,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要求,对原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

5.教学的组织

教学过程是双语教学实施的主要保障因素,组织得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双语教学的效果好坏。这一过程具有两面性,一是教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这两方面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教师教学经验足,教学手段丰富,就会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反过来也会促进教师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收集学生的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5.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双语教学过程中,解释生词、语法等势必影响教学的进度,而原版教材的信息量又比较大,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而且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教师从繁重的板书中解脱出来,这又进一步地节省出一定的教学时间。教育部在《意见》中对高校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在加强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的基础上,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15%以上。”

5.2教学中突出重点,适时总结。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学生单位时间信息的接收量,有可能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调整,在保证授课知识全面的情况下做到有的放矢。原版教材的信息量比较大,但有些内容并不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处理。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重点,适时总结。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对重要和常用的专业词汇要反复强化,加深学生对这些词汇的印象,以减少学生阅读原版教材的障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适时地总结,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对所学知识形成认识,以利于他们对知识的复习和掌握。

5.3教学过程的互动。双语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以前积累的教学经验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讲得很好,但如果得不到学生的认同,那么将会大大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和学生进行互动,听取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采取针对性的方法,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5.4作业和考试的方式。一般高校要求双语教学的试卷必须使用外语命题,但对学生的作业却没有这样强制性的要求,这会导致学生学习惰性的养成,因为他们更习惯于使用母语来进行复习、讨论和思考,会弱化双语教学的效果。另外,试卷虽然使用外语命题,但我们也要把握一个原则。双语教学考试主要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对他们外语水平和能力的考核。所以在命题时,应尽量使用清晰、标准、常用的表达方式,对一些不能避免的冷僻词汇可以加注中文解释。

5.5专题讨论。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更新比较快,采用的原版教材对一些最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可能只作了简单的介绍,因此在课堂上对这些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述和拓展是不太现实的。为了让学生了解课程所涉及内容的最新动态和进展,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专题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分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些专题,让他们自己就相关的专题查找资料,并做成多媒体外文课件,在合适的时间让他们对所进行调研的内容给大家作报告,并组织大家对报告的内容进行讨论。这种形式的讨论,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弥补教材中相关内容的不足。

6.结语

双语教学的实施,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与世界接轨的必然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双语”仅仅是知识的一个载体,双语教学的核心仍然是专业教育,我们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能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第二语言,形成对外交流的能力。双语教学是一个新的教育方式,也是一个长期的教育目标,要实现这个长期的教育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参考文献

[1]W.F.麦凯,M.西格恩.双语教学概念[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教师专业技术范文第5篇

现代信息技术 教师 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83-02

随着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更丰富的资源、更优化的过程,也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教师要把信息技术熟练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要把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还要凭借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手段的变革,更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1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

从狭义上来说,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信息技术是实现信息化的核心手段。信息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融合,将形成以智能多媒体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时空大规模信息网。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的发展,这一概念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二是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识技能和种种行为表现时刻需要不断调整、修正、重新审视、评估、接受挑战和考验。

2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下教师的角色转变

2.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课程的组织者。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认为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就得到的越多。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便竭尽全力,为讲深、讲透一节课费力不少,学生则是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但是这一切做法却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成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的角色相应发生了转变,信息时代教师应是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的主体。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自主选择知识载体,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教师可以编制教学软件,促进课程向地方化、校本化、个性化、综合化方面发展,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知识的融会贯通。

2.2由教学管理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分享自己的感情、想法,乃至成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界限,拓宽了人际沟通的渠道,师生交往趋于多样性、平等性。开放式教育有利于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关系的建立,教师应更多地理解、信任、爱护、同情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培植学生道德理想和信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2.3由信息的拥有者转换为信息的开发者。教师将独自或与他人合作给学生一定的引导和帮助,确定学生为完成学业所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选择一种适合其特点的、能有效完成学业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探究、拓宽,对学生的学习给予一定的检查、评价,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自身要掌握多媒体技术以及与此相关的网络通讯技术,学会利用网络查找信息,能够设计开发整合教学资源,并将它们融与教学活动中。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大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1依托计算机多媒体载体,提升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实现优化教学一方面需要掌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如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方面包括操作系统的运用、汉字输入、常用软件等的使用。另一方面还需要掌握现代教学的基本过程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原理、方法,尤其是关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师为做好课件就必须收集与教学信息资源并有机地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中,使信息技术既应用于教师的教,又应用于学生的学。这样把多媒体课件应用于课堂中,就能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培养协作意识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2利用博客作为教师教学的工具。博客可以作为个人电子文档系统,它可以收集资料,写读书笔记,既可以作为学生的个人电子文件夹,又可以是教师的电子备课本等。由于博客的公开性,方便性,它可以用作教学活动中交流与协作的工具,又可以作为教师和学生课后在网上的交流平台,可以作为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也可以是教研室的虚拟教研平台,在网上探讨教学和研究、合作编写教材等,利于知识间的相互交换和沟通。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博客把自己在学习或教学的体会、感想、经验、心得记录下来,形成个人电子学习档案。也可以将自己的教学心得、教案设计、研究成果、课件通过博客上传发表,这样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

3.3利用网络论坛及聊天室提升教师的理念和思辨能力。当今的论坛和聊天室为广大的教师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天地,论坛和聊天室只要在网站上注册就能海阔天空地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在论坛上针对某一话题发表自己的教学反思,教育随笔,教育杂谈、班级建设等等,还可以查看和回复别人的贴子,“当用一个苹果交换另一个苹果的时候,你所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当用一份思想去交换另一份思想的时候,你就拥有两个世界”。当几十人、几百人甚至几千人在一起,分享他们对教育的思考,分享他们对教育的疑惑,分享他们得到的收获与答案的时候,碰撞他们思维的火花的时候,我们还能否认,这样网络交流对我们而言的巨大意义吗?网络交流平台的建立,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在悄然中得以发展和提高。

4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终身教育,提高教师发展的创新意识

教师作为知识源泉和智慧结晶的传播者,应指导和协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了解信息技术文化,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提高运用信息能力。教师不仅仅是一个事实材料的提供者,还要帮助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只有从学习的观点出发,率先学会终身学习,才能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这就需要教师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终身教育。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为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想的改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教师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应该将“发展信息化技术教育,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作为信息时代赋予我们当代教师的职责,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从而使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得到发展。

总之,教师专业发展是时代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教师要得到发展就必须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以便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渗透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层面上。因而,教师只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够不断地促进其自身的发展,才能在信息化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美凤,《信息时代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的反思策略研究》,河北大学,2005年。

[2]黄春梅、李燕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007年1期。

[3]邱晓丹,《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项目的教师专业发展》,2007年5期。

[4]周跃良,《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科学出版社,2008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