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医院实习自我

大学生医院实习自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医院实习自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医院实习自我

大学生医院实习自我范文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与内容。采取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自行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国内段建华[4]根据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Fazio,1977,简称GWB)修订的量表,该量表共有33项,对该量表的前18项进行测试,该量表在国内大学生幸福感调查中有较好的运用[5],得分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烈。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性别、年级、生源地、月消费等)和幸福感状况等。

    1.3 数据处理。将全部有效问卷进行编码、输入并校对,运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情况。调查对象共312名,收回有效问卷300份。统计有效问卷,其中男生为156人,女生144人;独生子女170人,非独生子女130人;农村187人,城市113人;大四见习男生78人,女生72人;大五实习男生78人,女生72人。大四见习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平均得分为76.14分,大五实习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平均得分为70.48分。

    2.2 不同特征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得分。男生的主观幸福感平均得分为72.97分,女生的平均得分为73.84分,不同性别在幸福感得分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独生子女平均得分为74.26分,非独生子女平均得分为72.38分,独生子女与非独1生子女在幸福感得分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平均得分为72.56分,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平均得分为74.06分,城乡差异之间无统计意义(P>0.05)。月消费水平不同的大学生,其主观幸福感得分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这与蒋凌琳等做的“在杭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的调查研究”不同,他们做的统计表明月消费不同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统计学差异[6]。而见习学生和实习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分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3 学生自我评价情况。6.67%的见习学生感觉“非常幸福”,72.67%的见习学生感觉“基本满意”,20.66%的见习学生感觉“说不清楚”,见习学生中没有人认为自己“不幸福”。12.67%的实习学生感觉“非常幸福”,63.33%的实习学生感觉“基本满意”,12.67%的学生感觉“说不清楚”,11.33%的实习学生感觉“不幸福”。见表2。

    2.4 其它情况。相比现实而言,80%的学生认为网络并不能给人带来幸福感。90%的实习学生感觉正在受到就业、考研和实习约束的压力。75%的见习学生在临近考试时感到焦虑,87%的实习学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无法合理统筹的时候感到焦虑。15%的学生通过跑步等体育运动来排解焦虑,34.66%的学生通过写日记、博客的形式进行自我解压,25.33%的学生找心理老师或朋友倾诉,其他同学不会特别在意,任其发展。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个人刻苦和奋斗”、“良好的社会关系”、“机遇”这个四个选项中,对于人生获得幸福的根本条件是什么,40%的学生选择了“良好的社会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43.33%的学生选择了“个人刻苦与奋斗”。

大学生医院实习自我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随着高校毕业生择业制度的深化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毕业生在就业择业上拥有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也面对愈来愈激烈的社会竞争。学生的就业心理对其就业行为有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顺利就业,而且可使大学生在择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尽快发挥自己的才能。

一、对医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

医学生招生人数以每年10%~50%的速度增加,这必将极大地增加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尽管我国医疗卫生专业人员还严重不足,但由于地区分布、队伍结构、用人机制等问题,现有医疗机构人员数量趋于饱和。然而中小医院、偏远地区医院对医学本科生有很强烈的需求,但由于条件相对较差,很多医学生不愿意去。民营医院大多采取人才租赁形式,为办出特色,尽快显出效益,愿意聘用大批离退休专家或向大医院租借,对培养大学生不感兴趣。

二、对医学生就业心理的分析

1.自傲与自卑

随着国有医疗机构的扩编增岗、民营医疗机构和社区医疗机构迅速增长,对高校医学生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同时,部分学生由于对医生的职业特点缺乏深入的了解,自我感觉良好;加上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过高的期望,导至这部分学生在择业时认为自己什么工作都能胜任,好高骛远。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待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表现为自己拿不定主意,犹豫、退缩、信心不足,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

2.焦虑与恐慌

毕业前,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会轻重不一产生各种焦虑心理,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特长,利于自己工作的单位等,一些专业性强或内向或成绩不佳,能力一般或临近毕业单位仍无着落的学生,表现的更为焦虑。调查显示,34.7%的优秀学生焦虑的问题是能否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单位;86%的成绩不佳的学生焦虑的是没有单位选中自己怎么办;来自边远地区的同学为不想回本地区而焦虑;恋人们为不能继续在一起而焦虑;89.8%的女同学为有些用人单位“只收男性”而焦虑;还有一些大学生优柔寡断,竟因不知自己毕业后向何处去而焦虑。

2.嫉妒与攀比

择业嫉妒心理就是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的成就、特长或优越的地位等持既羡慕又敌视的情绪。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嫉妒心是市场经济竞争中的一种不正当的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有害心理。这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把别人的优势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贬低、诽谤以至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或摆脱恐惧和愤怒的困扰。同时,大学生求职择业时盲目攀比,即对主客观条件的估量不够准确,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素质和条件。部分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拿身边同学的就业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择业标准,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

3.积极与消极

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医学生的竞争意识明显增强,一方面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参加卫生系统组织的各项活动,无形中给家庭经济带来一些问题,尤其是贫困的学生。另一方面他们积极参与竞争,参加“双向选择”,为争取到就业的机会,与不同学校的毕业生激烈竞争。同时,他们的择业心理从整体上讲也趋于理性,能够正视现实、接受现实,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改变观念,先就业后择业,树立自主创业的美好愿望。然而,有一些大学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地方就业主管部门、家庭,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三、医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1.从就业指导入手,改变就业观念,正视现实

学校要把就业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改变常规的教育模式,区别医学生与其它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差别,形成医学院校独特的就业教育体系,切实研究出适合医学专业自身特点的就业指导课程。建立毕业生实习和就业基地,有计划、有组织、有定点地为毕业生实习提供保障。建立校院联合办学的新思路,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就送到有专业教学能力的实习和就业基地去,专业课教学在临床一线实施,这样有利于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的培养,为学生学习和就业提供保证基础。

2.从积极的心理调适入手,振奋精神,增强信心

调整心理首先要认识自我。认识自我就是要客观的评价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是通向成功的起点解决医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对策是使其学会自我调适,主动、自觉地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协调,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排除心理障碍,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达到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的目的。

3.从培养兴趣爱好入手,及时排除不良心理情绪

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激情。兴趣确实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巨大作用。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把就业教育融入寓教于乐中,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从中得以启发,把自己的兴趣与社会生活、与未来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转移不良的心理情绪,调整认知偏差,建立客观的、辩证的、实事求是的、积极向上的认知系统,以有利于就业顺利进行。完善防御机制,及时调控,合理宣泄,辩证分析,适当转移。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积极参加心理咨询,预防因就业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

[3]陈烈.医学生就业心理误区及调适[J].南华大学学报,2005,(3):107-109.

大学生医院实习自我范文第3篇

关键词:“90后”;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

日前,全球经济逐渐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迈向艰难的复苏之路。这无疑给高校经管类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今年,在各种招聘现场,“90后”们表现出的个性、自信、主见让用人单位刮目,但求职挑剔、缺乏耐性、不愿当“岗奴”的种种心态也让不少单位不敢轻易伸出橄榄枝。[1]为此,为促进“90后”经管类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我们必须准确把握他们的就业心理及其归因,重视他们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90后”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调查发现,86.5%的同学感受到了就业压力,并且46.6%的同学认为面对就业压力会出现心理问题,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焦虑(86.9%)、悲观(52.4)、不满(47.3)、自卑(44.4%)、从众(38.5%)、依赖(38.2%)、攀比(34.5%)、自负(18.9)、懦弱(14.9)。

1.焦虑心理

毕业前,部分大学生感到“大学过得太快了,四年没学到什么,工作又难找”.因此,在就业时,一方面感觉自己没有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就业形势严峻,致使他们在就业前的一段时间内,对于“自己能否找到满意工作,甚至能否找到工作,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自己是否会被用人单位拒绝”等一系列不确定问题,表示担忧,往往产生焦虑情绪,主要表现为精神紧张、心浮气燥、身心疲惫;学习上注意力分散,判断力下降;生活中意志消沉、萎靡不振。

2.悲观与不满心理

部分大学生对就业环境十分不自信,认为找工作靠得就是关系与金钱。因而,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往往过多地关注阴暗面,而忽略了积极面,致使他们一味地退缩,最终丧失了很多就业的好机会。悲观心理导致其对学校与社会等产生了不满情绪。45.1%的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表示不满,认为比较空洞,对其择业与就业没有帮助,导致他们不得不通过报纸、网络、杂志与书籍(41.1%)以及父母(24.4%)来获得相关指导;13.7%的学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不能够满足社会感到不满;在求职过程中,69.8%的学生对招聘单位存在性别歧视,明确提出不招聘女生不满。

3.自卑与懦弱心理

调查发现,关于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自己的因素,32.4%的学生认为是能力不足,37.1%的学生认为自己求职技巧欠缺。有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自信心不足,胆小怯懦,主要表现为投简历时畏首畏尾,犹豫迟疑,面试时紧张拘束、语词表达不清、磕磕巴巴、逻辑性差,从而丧失良机;有些大学生平时以玩为主,忽视学习,致使成绩红灯高挂、综合能力素质不高、性格品质不完善、身体健康欠佳,最终造成他们在就业市场上,过于懦弱,不敢参与竞争,在遭受挫折时,更是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

4.从众与依赖心理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趋利性特点突出,盲目选择发展较好的沿海城市或省会城市、较为稳定的单位工作。调查发现,28%的大学生选择在沿海开发城市工作,27.3%的选择在省会城市,而只有3.6%的选择西部和基层地区;55.3%的大学生选择进入事业单位工作,32.4%的选择进入国有企业,而只有9.1%的选择自己创业。在就业过程中,他们随波逐流,跟从大多数人的选择,而忽略了自己的职业目标与发展、国家需要。他们独立意识与主动性较差,追求实惠,趋利性较强。身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很少主动去做事情。在就业过程中,这种被动性表现为缺乏主动竞争意识,坐等单位上门求才,依赖学校联系工作、依托亲朋好友的社会关系找工作。调查发现,65.8%的大学生依赖学校、父母与其他社会关系,而只有19.3%的大学生选择主动推销自己。因此,他们丧失了很多锻炼自我竞争能力的机会,错过了许多就业良机,使自己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5.自负与攀比心理

对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38.9%的学生认为是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有些学生在学习成绩、综合能力、性格品质等方面都非常优秀,致使其自我评价过高,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有些学生傲气十足、藐视一切,致使其“这山望着那山高”,因此与不少适合自己发展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有些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深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就业目标与现实形成巨大的反差,致使自己的就业选择变成了个人的独角戏,从而自己的择业面大大缩小。

“90后”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过于自我、爱慕虚荣,希望自己的工作人人羡慕、高人一等,容易引发相互攀比,形成较高的心理预期。因此,就业过程中,他们往往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分析,不能够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考虑单位、岗位与自己的匹配度,而是盲目攀比,企图找到高人一等的工作岗位,从而造成很多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迟迟不能签约,错失许多就业良机。

二、“90后”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控

1.引导大学生形成客观正确的自我认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的自我评价越接近实际,自我产生的心理障碍就越少,适应社会的能力就越强。反之,过分地高估或低估自我,就会在实践中出现焦虑、紧张不安以及狂妄自大等不良心理状态。[2]34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和冲突,就必须引导大学生学会客观、全面、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第一,自我反思。针对自己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冷静、理智的自我思考,做出客观评价,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人格特点、突出优势与劣势等,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牢牢把握就业选择的主动权。第二,社会比较。在生活和学习中,大学生往往与他人比较来确定衡量自己的标准,尤其是与自己条件相仿、情况类似的人,他们为大学生提供了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机会,从而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做出类似的自我判断;分析、评价自己在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各种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寻找认识自己的客观评价参照点;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作为自我评价的参照点,帮助自己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第三,心理测验。为更加直观的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能力、职业倾向等,大学生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选择相应的标准化心理量表进行测验,根据测验结果,明确职业目标与方向,从而减少择业的盲目性。

2.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助其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

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列入专业培养方案,学校必须给予人财物等方面的保障;学校必须配备专业化、专家化的教师队伍,深入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精心开展相关活动,比如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校园模拟招聘会;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作为学校重要的日常管理工作经常抓,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阶段,使大学生每时每刻均能体验到就业危机的存在,助其及时发现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助其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克服就业心理困扰

注重学生的差异与特点,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动态,把握其思想脉搏,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调适,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3]206分析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健康课程、讲座、校园广播、板报等形式传授自我调适的方法,培训大学生的应聘与面试的心理技巧,不断扩充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知识,使其正确了解自己,增强心理弹性,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优化心理咨询教师队伍,使其逐渐走向专业化、专家化,将心理辅导工作中心下移到院系,形成以学校心理咨询为中心,以院系心理咨询为重心,以校医院和其他心理诊疗机构为重要阵地的三级网络体系。同时,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元一体的心理信息收集网络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及时掌握学生的就业心理动态,并将危机干预体系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体系中,发挥各部门的协同作用,将就业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3]206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实习,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自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必须结合实践,才能成为生产力。目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与实习,大学生锻炼与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与思考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学校应该积极建立实习基地,与用人单位努力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学校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职业与行业的了解,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也可以为大学生成功走向职场做准备。学校应该加强教育,端正学生实习与实践的态度,引导学生实习与实践的方向,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实习、实践观,使学生通过实习与实践增长专业经验,不断提高自己在人才价值方面的安全系数,增强就业的竞争优势。

5.构建全方位的社会支持体系,营造和谐的就业心理环境

国家应不断增加就业总量,完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加强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竞争环境,为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心理创造条件。学校应加强就业心理指导与咨询,传授调适方法,并营造有利环境,帮助克服就业心理困扰。[4]73家长应该客观分析并正视子女的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避免赋予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减轻子女承受的就业心理压力,同时从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减小环境的不利影响、培养青少年的积极信念等方面增强其心理弹性,[5]172提高就业心理调适能力,摆脱就业心理问题的困扰。

参考文献:

[1]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EB/OL].(2011-12-20)。ec.js.edu.cn/art/2011/12/21/art_4663_63345.html.

[2]周平,沈建芬。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

[3]张国进,高洪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疏导途径[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大学生医院实习自我范文第4篇

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担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历史使命。医科类大学生因所处的环境、面临的学业、所接触的人群等特点造成其心理障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1学制长、学习负担重

其他专业学生本科学制只有四年,而医学大多专业如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中医学、护理学都是五年制,只有极少数专业是四年。这样医学专业的学生就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多一年的学生生活,课程多、学习负担重、学生压力大。同时,由于医学专业课程的特殊性,如每门课程几乎都是需要背记的,使得一部分学生,尤其是男生,容易滋生厌学的情绪。

1.2就业的压力和对前途的担忧

近年来,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医科院校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就业渠道相对较窄。同时,由于现在医科学生大都把就业的眼光投向大医院,不愿下基层,而城市的三级甲等医院甚至一些二甲医院都要硕士研究生或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医学本科生找工作就更难。因此,医学学生面对的竞争就更加激烈,压力不言而喻。

1.3情感困扰

医学院校由于学制长,课业负担重,男女学生比例相近,而且大都在一起上合班大课,学生相互接触多涉及恋爱问题也就较多。特别是失恋的负面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容易使大学生因此否定社会和生活甚至轻生;一部分学生因此沉溺网络,不能正常地完成学业。

1.4考研的压力

随着医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不少本科生欲通过考研来增加自己就业的砝码。据调查,随着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冲击逐渐显现,一些原本抱着试试看心态报名考研的学生,对待考研的态度变得越来越认真。2010年的研究生考试大约有140万人参加了考试,报考人数创下2001年以来最高纪录,比上年增长13%,而招生规模与去年大致持平。报考人数的增加录取率的持平使得考研的竞争更加白热化,使学生考研的压力比以往更大。

1.5教育工作的失误也是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

教育者的要求脱离学生原有的需要,提出要求时采取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要求过于频繁而不严格执行,教育者本身言行不一等[3],这些问题会使学生心理压力增大或无所适从,从而诱发心理疾病。

2对策与方法

2.1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鼓励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积极参加一些轻松愉快和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使之拥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当学生产生心理困惑时,可以通过正常的渠道和方法,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来摆脱消极情绪,进行自我调适。

2.2理性求职

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姿态勇敢地走向就业市场,迎接就业挑战。用长远发展的眼光认清就业形势,冷静、理智地规划未来职业发展,鼓励学生走向基层。同时,帮助学生掌握求职面试的技巧和方法,学会与用人单位沟通和交流。

2.3注重教师素质培养

教师教书育人,不仅是教给学生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使之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因此,我们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全面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大学生医院实习自我范文第5篇

关键词:90后 教育管理 大学生

一、90后大学生的特征分析

1、90后群体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受到的关爱和呵护更多,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在他们成长的路上所受到的禁锢也相对增多。同时,他们的被动独立和假设性成熟又导致其他心理压力过大,在生活中面对挑战时应变能力不强,甚至因惧怕失败而走入极端。

2、90后群体成长在社会转型和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情感体验普遍呈现封闭式特点,同学们之间缺少必要沟通交流,明显体现为心理矛盾增加,心理压力增加,心理问题多发。在认识方面,他们善恶分明有时又善恶不分,他们敢爱敢恨,有时却无法真正的判断是非对错。

3、家庭教育影响。大部分90后家长的自身学历层次和文化水平较高,对于教育问题他们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碰撞,增加了学校教育与管理的难度。

二、创新工作模式,努力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1、因材施教,学以致用

可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体谈话等方式认真耐心地研究90后大学生群体的成长环境、社会背景、教育经历等,科学地分析他们的思想动态,对社会的认识,心理发展情况。针对他们不同特点,高校教育与管理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完善教育管理的制度,以人为本,引导和启发他们在学习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2、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技术,构建高效信息化管理

2.1建立飞信,根据不同学生群体划分多个飞信群体(如某班学生群,班干群,学生会群等)。利用飞信群发通知方便快捷,同时节约了时间和节省了成本。

2.2创立QQ群。以专业或班级创立QQ群,并在群里实行实名制,每人以班级+姓名格式命名,充分利用QQ群留言和群公告及时各类信息和通知,利用QQ群上传各种奖助学评定材料,大学生医疗保险指南,各种学生事务服务流程、表格文档,规章制度,方便学生查阅下载。

2.3以系、专业、班级或者各支部等为单位组建班级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突破了传统德育在空间和时间上限制,利用微信不再是面对面而是键对键,学生不善于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大都可通过文字真实的传达出来。同时在搭建平台基础上开发校园APP,将教育内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图片,语音,视频等方式进行呈现。

3、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大学生的各种突出心理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引导。高校应该逐步完善相应的机制,建立专业化队伍,强化心理咨询功能,同时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化。充分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等,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困难挫折的能力。

4、促进德育方式多样化,寓教育于实践

4.1高校应当在课堂教育之外广泛开展第二课堂,大力推行校企合作,让学生感受多元化的文化,增强学生的社会知名度和责任感,定期邀请企业成功人士来校开展讲座,进行励志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指导等。利用已签约企业设立专项奖助学金的颁奖仪式上时贫困生和获奖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以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院成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如:我院与福建省惠好四海医药连锁公司签订惠好班、与厦门鹭燕医药集团签订举办鹭燕班等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与福建同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举办中药师承班分别与福建省省立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合作举办省立医院护理班,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肿瘤医院教学基地等顶岗实习校企合作模式。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促进大学生全面的健康成长。

4.2在暑期社会实践以及课程见习过程中,老师可通过设立团队任务,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增强集体主义精神;与省市红十字会,社会福利院,绿家园志愿者等社会公益组织对接,让学生走进社会,切实为人民服务,把德育工作孕育在社会实践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