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早教教师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总体情况
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启动后,大理市高度重视,抢抓机遇,在中央、省、州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10—2013年,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教学装备类项目,中央及地方配套资金共计投入2552.97万元,其中教学仪器、图书、音体美器材及多媒体设备中央、省级资金1966.4万元,州级配套资金182.4万元,市级配套资金404.17万元。为全市71所小学配置了72套科学仪器、71套数学仪器、71套音乐设备、59套体育器材、69套美术设备、70套图书;23所初级中学配置了22套理化生实验仪器、22套数学仪器、22套地理仪器,22套音乐器材、17套体育器材、20套美术器材、51套图书;为71所中小学配备了265套多媒体设备、16套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标准成套设备、51套小学科学实验室标准成套设备。各种设施设备预计在年底全部安装到位。
2 加强领导,健全制度,确保工作规范实施
为加强薄改装备项目工作,将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大理市成立了由相关部门负责领导组成的领导机构,在市教育局电教室设立项目办公室,负责项目工作的具体实施,并召开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大理市项目实施工作,按时完成大理市项目匹配经费的筹集拨付,确保工程的落实,制订出详实具体的工作计划,按时按步骤推进;建立和完善项目工作的各种管理制度,以保证教学应用;注重痕迹资料建设,抓实应用过程的管理,以促进教学效益的发挥。
3 科学部署,各负其责,顺利完成各阶段工作
大理市紧密结合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坚持“建设一校、达标一校、标准化一校”的原则,以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服务教育教学为宗旨,以对项目负责、对学校负责的高度责任感,认真做好项目学校的申报实施评估,最终确定项目学校,真正将好事做好、做实。
3.1 全面摸底科学配置
按照《云南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要求,本着高标准配备、充分满足应用需求,结合学校规模、轨制等实际情况,对全市中小学教学仪器、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摸底调研,对现有各学科教学仪器、器材、设备的种类、数量进行认真统计、汇总,摸清装备仪器短缺数量及资金。从功能教室的布局和数量、内部设施完善、仪器配备标准、规范管理、使用及教学教研几方面推进项目工作。
3.2 器材存放安全合理
领导组成员多次深入学校调研,综合考虑交通、场地、安全等多方面因素,及时沟通协调,确定教育局后院仓库为设备收发点,新世纪中学为体育仪器器材接收点。对仓库的管理和安防工作都做了充分的准备。确保接收的所有仪器设备按时规范存放,做到万无一失。
3.3 分发工作层层负责
制定各学校仪器设备的分配明细,合理均衡为各中小学进行分配。分发工作中制作了详实的各类分发表册,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对照各学校的分配明细,采取分发组点数、接收学校核对、清点、包装等工作流程实施分发工作。建立了三级验收手续,市教育局与省教育厅签章,各学校接货人员与市教育局签章,各学校仪器管理人员与学校接货人员签字,做到仪器数量准确、质量完好,破损仪器及时登记、上报,及时与中标单位沟通更换。
3.4 入账上架规范实施
对图书、仪器、器材及设备的接收和分发要求学校分别造册登记、签字盖章,做好各种接收单、验收手续及相关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各中小学将配备的图书、仪器、器材及时入账,按标准上架、入柜,现已实施的项目学校已基本做到了设备仪器规范存放。
4 科学安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项目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
目前,薄改装备项目实施范围有限,还不能全面满足所有学校的需求,加上大理市乡镇教育基础设施比较滞后,功能室用房普遍紧张,只能分期、分批、分阶段实施。为此,大理市在实施薄改项目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安排,合理布点,把项目设置作为贯彻落实教育纲要的重要内容和推进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大理市上关镇探索出一条以东南西北中、以点带面辐射周边的方式安排项目学校方法。项目学校根据学校的规模,本着够用、实用、达到即可的原则,把富余的各种仪器、设备按项目管理的相关要求分发到相应的学校,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了项目所带来的规模效益,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5 精细管理,强化培训,提升仪器设备使用效益
薄改装备项目设施设备到位后,管理和使用成为关键。全市将薄弱学校改造项目纳入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作为提升学校办学条件和提升品质的有效途径。
5.1 广泛宣传,注重实效
为使全市学校全面了解薄改项目工作的重要性及工作进程,宣传学校先进工作经验,促进学校高效管理和使用,大理市召开了实施薄改项目经验交流会,全方位介绍和宣传学校薄改工作进程和亮点,为学校提供周到服务,真正将薄改工作的每个环节、每项工作落到实处。
5.2 分级培训,提高效益
做好省级、州级、市级和校级培训工作。首先选派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省级薄改项目相关培训。在此基础上,组织学校校长、分管领导,仪器、图书、实验室管理员,信息技术等教师开展州市级培训工作。到目前为止,全市共组织实验教学、图书管理、多媒体电子白板使用等大型专项培训6次,参训教师达到600余人次。在市级培训的基础上,全市学校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校级培训,确保了实验仪器、设备的高效使用。
5.3 精细管理,高效使用
为保证薄改配置设备的高效优质使用,全面完成项目建设目标,大理市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教学装备类项目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学校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设备器材使用有记载、有账册,做到“账、卡、柜、物”相符,日清月结。健全各种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对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建、配、管、用、研”,努力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和应用水平,并将教育技术装备建设管理应用纳入学校工作目标考核,切实服务师生,服务教育教学。
5.4 创新载体,强化教研
【关键词】 青海省;乐都区;农村边远山区;儿童早期教育;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早期教育是最重要的人生阶段,我国自80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儿童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有了较大发展。2014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但是,从整体上看,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困扰,我国农村尤其是边远贫困山区的儿童早期教育和发展特别欠缺,如何才能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儿童早期教育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青海省乐都区作为西部贫困地区对儿童早期教育具有开创性的探索和尝试,山区“早教点模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本文以青海省乐都区成功开展的早教模式为调查和研究的重点,通过积极总结经验,剖析困境,力图更好的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学前儿童教育的发展。
二、乐都区农村边远山区儿童早期教育模式的基本情况
乐都区是青海省海东市辖区,全区19个乡镇,其中5个处在“两山夹一谷”的河谷地带,其他14个乡镇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人居分散,交通不便,山区经济落后。2009年之前全区山区学前教育几乎是空白,近70%的儿童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幼儿只能接受学前一年的教育或不能接受学前教育。2009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青海省乐都区合作了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幼儿学前教育项目”,目前形成了“城区集中办高中,川水中心地区集中办初中,乡(镇)所在地集中办小学,中心村办好教学点和学前教育”的办学格局。
三、乐都区农村边远山区儿童早期教育模式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1、成功经验
(1)注重顶层设计,合理布局。乐都区根据贫困边远山区实际,按照“分地区、分层次、分阶段”的原则和“群众有需求、条件能具备、扩大覆盖面、提高普及率”的要求,确定了学前教育发展思路,其中山区以南北两山以行政村为单位,依托村校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兴办农村学前教育,形成以村小学为依托,努力形成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龙头,以早教点为基础的促进全面普及的办学格局。2012年把早教项目改成山村幼儿园计划,尝试25人以上的早教点分班教学,将其建成乡村幼儿园,提高办学水平。
(2)立足区情,注重创新。乐都区是国家级贫困县,有限的早期教育投入主要用于县城,乡镇以下基本没有投入。但是乐都区的早教点创造性的开展“走教”试验,为散居山区的贫困家庭学龄前儿童所创办的早期教育集中学习点,在没有幼儿园的山区乡镇设立早教点,每个村只要超过10个孩子,就设立一个早教点,在特别偏僻、幼儿人数不足5人的自然村开办早教光盘播放点,面向社会招聘志愿者,对三岁到五岁儿童以“走教”巡回施教的模式实行早期教育,同时也包括对孕妇和六周至两岁的儿童实施营养干预,缩小起点差距,该模式为乐都区所独有。乐都早教模式在青海15个县和云南、贵州、山西、湖南、新疆等中西部部分省份贫困地区大面积推广。青海省15个县开办巡回“走教”早教点899个,以解决农村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
(3)低成本运行,效益显著。乐都区早教点主要依托乡村小学教育资源,配备必须的桌椅、电教设备、以自制为主玩具和简单的生活设施,免费发放自编的乡土教材,循环使用。将3至5岁幼儿按5人以上、25人以内混合编班,由乡镇中心学校统筹安排教师以走教形式为幼儿提供每周4次,每次不少于4小时的教育服务。师资队伍主要通过公开招聘“走教”志愿者、小学教师转型和兼职授课、县级示范幼儿园优秀教师定期下乡指导幼教工作等方式充实教师队伍。目前,全区早教扩大到16个乡镇,早教点增加到140个,志愿者队伍152名,早教点幼儿人数3400多名,实现了一点一人。早教点覆盖人口占山区总人口的92%。乐都区学前三年入园率从2009年的48.2%提高到现在的95.2%,高出全省平均值近20个百分点,基本实现了普及目标。
2、面临的困境
(1)基础设施薄弱。乐都区早教点通常设在村小,将普通教室简单改修成适合幼儿成长的环境,配套必要的教学设施,如DVD机、电视机、等早教点的条件很简陋,玩具很简单,没有办法给他提供食宿,整体上办学条件还是很低。
(2)教师队伍不稳定。乐都区正规刚毕业的教师工资有2500多元,早教点志愿者等教师每月1200元的工资,一年共支付“走教”老师1.8万元,没有任何福利,没有“三金”,每月产生200-300元的交通费。早教志愿者工资水平低,没有社会保障,致使早教教师队伍人心不稳定,这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经费保障问题突出。目前,青海“走教”试点所投入的资金绝大多数依靠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乐都区作为靠中央转移支付维持运转的贫困地区,财政预算中支持扩大“走教”规模的开支十分有限,同时,学前教育也难以吸引市场化投资。因此,早教点设备和图书购置及校舍维修费、正常运转经费、志愿者、保育员生活补助、志愿者保险、教师培训费、幼儿课间加餐补助等费用随着早教点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成为早教点最大的困难。
(4)教学质量问题。目前,乐都区最缺乏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走教”模式成本虽低,但教学质量问题有待提升。首先,乐都区早教点目前招聘的152名志愿者学历层次不一、专业不对口,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开展的教师队伍培训工作,效益并不突出。其次,政府提供的服务,往往部门分割,多头管理,反而无人负责,资金来源不稳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走教”质量的提升。
四、加强乐都区农村边远山区儿童早期教育的对策建议
1、高度重视,营造良好氛围
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努力营造关心、支持、发展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努力发展好学前教育。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
2、进一步激发学前教育发展活力
第一,进一步完善早教点教育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并举的模式,明确教育主管部门对早教点工作的领导、指导和督导责任,明确审批和管理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消除批而不管或管而不批的现象。第二,各级政府尽快建立新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与保障机制。第三,加强创新,促进全区学前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3、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学前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
第一,各级政府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确保逐年有所提高,多渠道争取项目和资金,添置设施设备,改善各早教点的教学条件,保持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第二,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实现早教点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第三,建立山区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给予资助。
4、健全用人机制和学前教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提高早教教师待遇。把早教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纳入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整体方案,纳入教师录用工作计划,纳入教育系统优秀教师评选、职称评定系列,使幼儿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地位和待遇。
第二,强化培训。各乡镇建立学前儿童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有计划地培养、培训学前儿童教育教师,提高学前儿童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第三,要求教师具有教学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提升自我各项素质,逐步向“全能型”和“完整型”教师转型。
【参考文献】
[1] 陈大兴.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的文化逻辑与现实冲突[J].教育文化论坛.2010.
[2] 马戎,龙山.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3] 刘娟.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以四川阿坝州羌族自治州为个案[J].科技风.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