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下册教学总结

小学下册教学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下册教学总结

小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第1篇

一、主要收获和体会: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备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进行总结,写好教学后记。现在网络上的备课资料很多,但每一节课对于不同的班级来都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因为对于每个教师来说,要选择与自己班级学情相符合的教学设计是需要功夫的,所以在每次上课前,我都要认真参考教案,设计或是修改一下教案,让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相符合,

2、认真钻研业务。这学期我担任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为了准确的传授知识,我经常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他们一起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说实在的,四年级数学教学比上学期教学难度大多了,有些难题教师也需要认真想一想,让学生会做那就更难。比如:用5个数字组成三位数乘两位数,什么时候积最大,什么情况下积最小。教学中很难让学生明白。

3、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问题情境中,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通过精心设计,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成学生对新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在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智力。

4、致力于数学教学的优化。

(1)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

(2)注重作业的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能活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深刻性。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注重作业批改的及时性,经常当面批改,个别辅导。

(3)注重学科的多元整合。如教学列式解答文字题时,引导学生应用语文里缩句的方法进行审题,从而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题意,正确地列式解答。

(4)注重与学生的交流。“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与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份真情。当学生取得好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以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以安慰和支持。并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5、关注学困生,帮助他们共同进步。

针对本班的知识基础和学生情况,在平时教学中,我采取书上的题学生做完后教师检查到位,我认为这样能准确掌握学生学得怎么样。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了争做小老师的策略,让能力强的学生辅导成绩差的学生,既为教师减负,又培养学生的能力,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分次达到学习要求,效果比较明显。

二、存在的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完成质量不高。

2、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学生家庭的不配合,实践性家庭作业的督导不力,孩子学习习惯不好。

3、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老师的关注度没有平均分配。我习惯是抓两头,放中间。教学中,未能有效地关注整体,激励性语言使用不足、不到位。

三、今后努力方向和设想

针对本学期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1、结合教材的内容,充分利用直观、电化教学手段,精心备课,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抓牢基础知识,搞好思想教育工作。精心上好每一节课,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知识应用的灵活性。

2、搞好学习方法的指导。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小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工学结合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 行为导向教学法 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教育部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推进工学结合模式,除了要处理好观念更新、制度保障和校企结合等宏观层面的关系外,在专业建设等中观层面,也应积极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符合工学合作要求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既体现了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显著体现了学生主体性这一特征。笔者认为,工学结合虽然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育而言的,但是在工学结合的大视角下,高职院校的综合素质培养应该寻求切入点,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中汲取养料,探求有效的培养对策。

一、高职院校综合素质培养的现状

(一)学校培养强度不够。

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下,随着学校与企业交流的深入,高职院校已经逐渐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众多院校都开设了综合素质课程。但是,在集专业技能、外语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于一身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素质课程所占比例最小,开课形式也多以大课为主。

(二)缺乏切实有效的培养途径。

尽管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要实现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切实加强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并且也推行了一系列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但是收效甚微,甚至有些培养策略让众多师生无法达成共识。例如: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能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某些院校实行的军训巩固期方案就让学生苦不堪言,早起的学生上课时瞌睡连天,让教师大为恼火,这种方式能坚持下去,固然会可行而有效,但在短时间内,并不能从根本上调整学生不规律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另外,综合素质的课程开设,也由于大班授课的形式和陈旧的教学方法而成效甚微。

(三)综合素质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脱节。

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基本素质、职业素质及创业素质,其中基本素质包括三个方面: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身心素质。在众多高职院校中,综合素质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是各自为政的独立个体,专业技能教师不认为自己应该承担综合素质培养的责任。但事实上,综合素质培养应该渗透在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专业技能教师不仅要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更要在专业技能培养中注重端正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素质等。

(四)学生更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

广大高职学生本身就对未来缺乏长远规划,相对而言,他们更关注能不能上岗就业。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技能学习上,积极上进的学生也只是忙于考取各种技能证书,忽视自身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工学结合的视角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策略

(一)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行为导向实质上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能力和才华的平台,指导学生直接从所处的情境中体验和反思所学的内容。这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不谋而合。行为导向学习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不仅可以使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经验和技巧,同时还可以提高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意识,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进而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在高职院校,行为导向教学法已经广泛用于专业技能培养中,但在综合素质培养课堂上,还基本维持着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入睡。或者教师讲得声嘶力竭,学生也在高谈阔论。事实上,教师要转变观念,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比如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用行为导向教学法,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甚至让学生不仅是学习行为的评判客体,还是学习行为的评判主体。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行为中领略到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行为中获取素质培养方面的认知。

工学结合的教育环境要求学校除了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做法,转变角色,做学习活动的导演者,积极创设接近工作实际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认知和学习风格,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观察、模拟和反思的机会。

(二)构建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要制订良好的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必然需要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做支撑。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同时也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构建符合时展需要和高职人才成长规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提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极为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促进学习风气、规范学生行为、指导学生成才等有很大的作用。毕竟学生综合素质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质量的具体体现。总的来说,在工学结合的双主体培养模式下,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该达到以下要求。

1.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不应该只是科任老师打分、教务处公布成绩这种简单狭隘的方式,而应该主体多元化。首先应该引进企业这一主体,企业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对学生的培养结果必然会形成一定的评价,而这些评价正好是学生极为在意的,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促进性;学校的培养主体中,也应该是全方位的,教师、辅导员、宿舍管理员都可以从各个方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自评和他评还应该相结合,同学的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不能忽略。这样一来,企业的评价通常会参照职业标准进行统一开发的、独立的测评体系,更具备职业规范性,评价结果能帮助学生有效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和辅导员的评价能够全面、及时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学生最了解自己,周围的学生可以起到镜子的作用,因此,自评和互评在评价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2.评价结果过程化。根据不同的综合素质要求,以及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系化,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评价结果不应该只是一个单一的结果,而应该具备过程性。在人才培养中,首先,在校内学习、基地实训和顶岗实习的过程当中,综合素质评价的侧重点应该有差异,综合客观的评价结果应该具备过程性;其次,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过程当中,他们的习得结果应该是发展性的,他们某方面的素质可能进步很快,也可能有些学生的某些素质在退化。所以,评价应该具有发展性;最后,根据素质培养的性质不同,评价的过程性应该有差异,如技能性评价周期可以短一些,而道德性的评价周期就应该延长,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

3.评价方式多样化。要给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就需要结合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分数评价是最基本的评价方式,但也是最不具备情感性的评价方式,我们可以在少数技能性评价中运用;座谈式的交流评价方式可以拉近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距离,让评价对象更容易接受批评教育,从而实现进步;当然,书面反馈的评价方式也是很可取的,这种评价方式重点不是给学生一个分数,而是帮助学生在改变中成长。

4.评价目的明晰化。评价目的明晰化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条重要原则,众多评价主体,不管是企业还是学校,不管是自身还是同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构的最终目的都是帮助学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只有把握这一目的,才不会让评价者进入打击学生、激化矛盾的误区,也不会让被评价者流于表面的功利性追求,这些都无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确立企业在高职学生培养的主体地位,通过企业设定岗位需求合理化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能否具体落实。高职院校应严格按照企业目标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来选择课程。在课程上采用“宽基准、活模块”的方式,体现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适应职业发展变化的能力,既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强化企业在高职培养中的主体地位,是建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需要。在双主体培养模式下,企业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更能确保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更能让学生认可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并积极参与,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综合素质培养才能卓见成效。

(四)在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渗透综合素质培养。

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应该仅仅是综合素质课程教师和学工辅导员的职责,更应该是专业教师的职责。专业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需要同时考虑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将综合素质的培养融入到专业技能的培养中。首先,根据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特点及授课时间长短,提取能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内容,开发教学专题;其次,编写教学专题教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综合素质融入方案提出明确要求;最后,教学内容编写要服从教学计划的需要,不应顾此失彼,不能降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何红梅.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文学素养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3.9.

[2]童晓燕.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的培养研究[D].

小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第3篇

思维,是指主体对信息进行的能动操作,如采集、传递、存储、提取、删除、对比、筛选、排列、分类、变相、整合、表达等。

主题思维,即作为教育者,面对复杂的学情、纷繁的教学教研问题,要随时明确需要着手研究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或任务,有主题的进行教学管理的思维方法。

现今普遍存在的教学教研现状是:1.集体教研中“以课代研”,却研究内容不明确、研究目标宽泛,从而导致执教教师在备课时,教研目标定位不准确,盲目追求面面俱到而缺乏深度和应有的教研价值;评课教师评课时要么光说好话,要么泛泛而谈教态、教法或教育理念,并没有做到因课导研,集体解决重点、难点的实质性问题,难以让执教与参加教研的教师获得具体理念指引下的方法或思路上的指引。2.个人教学缺乏研究意识,无法宏观把握教研课改动向,也难以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自研课题或自主研究。

面对上述情况,笔者聚焦课堂课标教材和学科理性思考,从课堂共性问题切入,在小学音乐教学教研中以主题思维引领教学目标的制定、判断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教学过程的实效,从而使主题思维在小学音乐教学教研中符合教师发展的规律,促进教师对课标钻研、对教材研究的深度,以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

一、主题思维形成的三部曲

1.聚焦课堂课标教材

在高效课堂工程的推进要求中,音乐感性学科教学呼吁理性回归,使教学回归课堂、课标、教材“三位一体”。这需要在教学教研过程中,聚焦课堂、课标与教材,扎实学科的理性思考。

面对2011版新课标,宏观上我们应认真思考:经过10年实验,课标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对实验稿课标的意见与建议主要有哪些?音乐课标的修订是依据哪些原则做出的?修订后的课标有什么改变?在这些变化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什么?依据这些变化,我们一线音乐教师对教材修订有哪些企盼?对教学和教学评价可进行哪些具体调整?微观上,结合我们音乐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牢牢把握教育理念和课程宗旨,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重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重视“音乐本体”在教学中的贯穿运用,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传承,重视歌唱(及合唱教学)等多种音乐表现方式的学习。

同时在使用教材前,需把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通过研读教材和教参,清楚地梳理出新教材的主要脉络,让教学有理可依、有步骤可循。

2.课堂共性问题切入

教学教研是为了解决在常态课堂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而对一个教研主题的把握能力决定研究的实效性。因此,主题选点小可以有效地对该主题进行深度挖掘和广度拓展。那种认为将几节学唱课放在一起,只要上了学唱内容,评课时泛泛而谈教态、课堂气氛等内容,就是作了“小学低年级歌唱教学研究”的认识是不合理的。

笔者倡导在主题思维引领下的教学教研可以将“小学一年级歌唱教学研究”细分为8个小主题:

(1)“学唱课《可爱的小象》同课异构研究”

(2)“趣味练声研究”

(3)“学唱课歌唱习惯培养研究”

(4)“学唱歌曲中多声部意识的渗透研究”

(5)“学唱课节奏练习趣味化的教学研究”

(6)“学唱课中创设情境对以情带声的辅助作用研究”

(7)“教材中学生已会学唱歌曲的深度拓展研究”

(8)“学唱课获奖课例移植,经验改进研究”

这样一个大主题细化为8个小主题,在这8个小主题中,有教学设计的对比研讨,有教学方法的细化研究,有教学理念的实践摸索,还有成熟经验的移植等等,内容比较广泛;既各自成题,又相互关联。同时,这些小主题,都是音乐教师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每个小主题虽然题目不同,但都围绕“一年级歌唱教学”这个大主题,并且每个小主题都有具体的切入点,教师容易进入教学的研究之中。既可以作为一个教师自己一个学期或一个月的教研内容,也适合同校几个教师之间合作研究,还适合于镇区科研组的教师人较多,分组进行各个小主题的对比深化研究。

3.深化主题思维

选题的确定应深化到人人有任务或课课有任务。如果是科组研究的教研主题,应将具体研究任务落实到每个人;如果是教师个人研究的小主题,就应把主题完成计划落实到对每课的研究上。具体主题案例如下:

重视歌唱(及合唱教学)是新课标重点强调的研究内容,一年级是音乐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在这关键期中不仅要培养孩子规范的音乐课堂纪律、自然的发声状态、良好的聆听习惯,还包括良好的多声部意识等等。这点在教材的编写中多处都有明确练习指示。所以小学一年级下册学唱歌曲中多声部意识的渗透研究是课标、教材、教与学的共同任务。为此,这一主题在一年级下册的教材实施中就可分为几个步骤进行探究。

研究步骤一:

研究内容――下册第二课的《放牛歌》

研究方向――学唱歌曲中在间奏处的多声部打击乐器练习

研究步骤二:

研究内容――下册第四课的《可爱的小象》

研究方向――学唱歌曲中在演唱中的多声部打击伴奏练习

研究步骤三:

研究内容――下册第五课的《火车开了》

研究方向――学唱歌曲中的多声部声势练习

二、主题思维在小学音乐教学教研中的运用

1.引领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课堂教学的指向标,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科学与否决定着教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是高效课堂构建的根本。

比如很多老师在执教一年级下册第四课“长鼻子”《可爱的小象》一课中,经常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小象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模唱等方法学会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用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初看这些教学目标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带着“主题思维”来审视一遍本课定标,它还不够准确。

首先,看课标对一年级学段目标的要求。

其次,看教材编写的意图。从教材的编写上来看,这一课包含三个板块的内容:学唱歌曲《可爱的小象》;用响板、碰钟为歌曲进行二声部伴奏;了解音乐要素之音乐的快慢。

最后,纵向比较该教学内容的进度与要求。

(1)已学的学唱内容具体要求

下册《布谷》要求:放松、清晰地演唱;

下册《牧童谣》要求:随老师模唱旋律;

下册《数鸭子》要求:轻声、愉快地歌唱。

(2)二声部伴奏

在上册第一课认识了碰钟,在《小青蛙找家》一课中认识了响板,并在《咏鹅》、《大家来劳动》、《小青蛙找家》、《星光圆舞曲》、《龙咚锵》、《放牛歌》等课中多次进行过二声部及三声部的器乐合奏。所以本课的二声部伴奏是属于学生复习、巩固的内容。

(3)已学内容中包含音乐的要素知识点

上册第三课讲过《音的强弱》;

上册第七课讲过《音的长度》;

下册第二课讲过《音的高低》。

通过以上三步骤的思考与教材剖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应为: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用柔美的声音演唱《可爱的小象》,感受大象的长鼻子音乐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歌词、模唱旋律、打击乐伴奏、快慢对比演唱等方法学会表演唱《可爱的小象》。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用放松、清晰的声音,轻松、愉快地演唱《可爱的小象》并认识音的快慢。

2.判断教学方法的选择

以下册第五课“游戏”《火车开了》为例,执教教师较多地选择学生模仿火车动作来边跳边唱;设置各车站站点、司机、站长等角色进行体验练习。但这些教法的选择并不仅是为孩子提供体验活动,而是应该带着主题意识,让方法为内在服务、为目标服务,让孩子通过系列体验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达到高效课堂的深化要求。

又以《粉刷匠》为例,虽然这首歌曲在我们下册第七课“巧巧手”单元,但这首歌曲是学生幼儿园都早已学过的歌曲,但很多老师还是在课中让孩子带着方纸帽子,分组进行粉刷比赛,看似学生开心地一遍遍在音乐性弥漫原则下,用体验式参与活动来感受、表现歌曲,但由于老师在本课没有“主题意识”,并不是通过体现歌曲强弱规律的动作表演唱、表现演唱音色的粉刷动作来创编、体会歌曲情绪的快慢对比、感受“刷子飞舞忙”的分组活动……有目的、有步骤、有方法地在“主题意识”引导下选择和实施的教学方法,所以就不能较大限度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达到高效课堂的深化要求。

3.评价教学过程的实效

在主题教研中,教学评价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但因音乐教师善于表演不善于言表的特点,所以教研活动经常出现教师们不愿意进行评课的现象。要么光说好话,要么泛泛而谈教态、教法或教育理念,并没有因课导研,集体解决重点、难点的实质性问题,无法让执教与参加教研的教师获得具体理念指引下的方法或设计思路上的指引。

比如主题教研活动“小学一年级下册学唱歌曲中多声部意识的渗透研究”之研究步骤三,它的研究内容是下册第五课“游戏”的《火车开了》;研究方向是歌曲演唱中的多声部声势练习。评课时不可以泛泛而谈老师的教态很好,专业基本功很扎实,而应是有针对性地对某个环节的教学方法是否高效;教师操作与实施是否正确;设计意图实施于学生的有效度是多少;教学成败的原因对于多声部声势练习还有其他什么有效做法等等方面去进行对课不对人的教研。这样会通过“主题意识”引领下的真实有效的教学评价,来检测课堂是否高效,推动课堂进行再反思、再设计、再提升的有效途径。

三、主题思维运用于小学音乐教学教研中的意义

首先,通过主题思维引领下的教研,能让音乐教师有方法可循、有步骤可依地进行研究,既可以自己进行自主研究,也可以结合同科组、同学科老师的力量,共同进行某一主题教研。以“自主学习课前预设群体研讨课堂求证群体评议找出问题”的教研模式,让老师在发挥个人力量,得到个人提高的同时,又与集体形成合力,向着共同而明确清晰的目标,一起研究、探讨、实践、反思,共同提高教育理念、教学方法。

其次,主题思维指导下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强,目的性明确的特点,所以其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探索改进课堂教学的过程和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体现了“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科学的理性思考研究过程。

主题思维引导下的教研,有力地促进教师勤于读书,善于思考,敏于动笔。而主题思维引导下的教研又营造出良好的教研氛围。

蔡 云 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英文实验学校

乐 讯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项目

《汝州曲剧在中小学校园的传承研究》顺利开题

曲唱千里,源自汝州。2013年11月27日上午,由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音乐学科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的子课题项目――《汝州曲剧在中小学校园的传承研究》 开题论证会在汝州市三高隆重召开,来自全市各中小学的200余名音乐老师参加了会议。本课题研究小组确定汝州市三高、市四中和汝州市文化艺术学校为实验学校,课题组成员由河南省部分音乐名师和汝州市音乐教研员淡丽丽、汝州市三高音乐教师李慧怡、汝州市四中音乐教师殷利娜组成。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音乐教研员、本课题负责人张晓华就汝州曲剧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与音乐教学有机结合在广大青少年中得到弘扬和传承进行了详细指导,省教研室课题办主任杨卫东就此课题做出点评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1.课题组成员要明确研究目标,让学生们能够了解汝州曲剧,熟悉汝州曲剧,传承汝州曲剧,使得汝州曲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内得以传承和发展。2.课题组成员要明确校园传承通过哪些方式进行。3.课题组成员要明确课题如何实施,明确课题的研究内容,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法。4.课题组成员要有可行的研究步骤,每个月做什么?每个季度做什么?应该怎样达到?每一步都要有明确的目标。5.课题组要有高效的研究队伍。

小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第4篇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四年级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1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有学生40人,他们大多来本村或周边村子,淳朴,活泼,积极向上。这学年是他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第一单元重在告诉学生要关爱、善待植物和动物,也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第二单元是关于安全方面的,重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危险发生后的紧急情况,同时防止事故的发生,以免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伤害。

第三单元是关于消费和理财的。告诉学生要学会合理的花费。

第四单元是关于做人的道理,做人要善于关爱别人、理解别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责任感。

三、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

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2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并养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做守规则的人》;第二单元《做乐观向上的人;第二单元《做自尊自爱的人》;第四单元《做聪明的购物者》。本教程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安排的。

三、教学目标:

1、通过体验、辨析和感悟,对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进行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从而促进他们良好品质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2、知道要守规则,怎样做乐观向上的人,自尊自爱的人以及如何购物等。

3、通过学习掌握本册教材中的知识点,积累社会阅历。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2、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3、重视情感投入,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拓展教学空间,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满足学生需求。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3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一个班,学生们经过三个半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寒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以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下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下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四年级下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我是小导游”“考察家乡街名和地名”“学做家乡风味小吃”“家乡新貌图片展”“家乡文化节”“我是小小设计师”“我是小灵通”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教材第4页的留白是让学生自己画出家乡地图的轮廓;教材37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总结产品更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43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给行业分类;51页的留白是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的特点等。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4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4个班共有300人,这个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注意与四年级上册教材相衔接,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从 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乡的历史、为家乡做出贡献的名人开始安排了: 一、引以为荣的家乡,二、缩短时空的通信,三、四通八达的交通。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第二单元是引导学生感受通信的发展变化。第三单元是让学生感受交通运输对社会的重要性,感受到社会的变化,培养自觉爱护交通设施的和交通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措施。

1、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认识生活,适应社会,成为社会需要的人。

2、通过学习、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教师尽力创造模拟学生的生活环境,以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国情、历史文化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5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学内容

本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分别为:《做守规则的人》、《做乐观向上的人》、《做自尊自爱的人》、《做聪明的购物者》。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懂规则、守规则的态度,帮助学生了解简单国际交往中的规则。知道遵守国际交往规则的重要性。

(2) 具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学习克服困难的合适做法。联系生活实际,明白面对困难前进和退缩的不同结果,树立“困难面前不低头”的信心。

(3) 能够从失败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锻炼意志,不怕摔跤。

2、行为与能力目标:

(1) 让学生知道注意分清是非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不注意分清是非,就可能犯错误,就会做有损自己名誉的事。

(2) 知道一些懂得维护自己名誉的人物的事迹。

3、知识与技能目标:

体会家长挣钱的辛苦,体会家庭责任感。培养学生家庭理财能力,做父母的小帮手。引领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勇于实践,增强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念。通过观察活动,了解、认识商品的各项信息,懂得它们的重要性。初步具备合理购物的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认真细致的观察意识以及分析、比较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小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关键数据;解题钥匙;解题捷径

一、找出关键数据,打通解题通道

数学问题中都蕴含着关键数据,找出并正确理解这些数据,理清数据与数据之间的联系,解决问题自然水到渠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第64页中有一道题如下:“妈妈冲洗了24张照片,其中8张是李阿姨的,剩下都是妈妈的。把妈妈的照片放在相册里,每页放4张,需要多少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将这一问题认真地默读两遍,然后将自己认为对解题有用的关键数据用铅笔圈起来,再想一想这几个数据有什么相互联系,需要用什么数学符号连接起来。学生很快将“24张”“8张”“4张”这三个数据圈起来,之后学生思考:总共24张照片,有8张是李阿姨的,那么妈妈的相片有多少?于是学生列式“24-8=16(张)”得到妈妈冲洗相片的张数。再看第三个数据“每页放4张”,想到平均分,列每二步算式“16÷4=4(页)”。至此,学生列分步算式基本已解决了此问题。

二、理解关键词,掌握解题钥匙

问题离不开数据,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数据都是对解决问题有帮助的关键数据,有些数据则是起干扰和欺骗作用。学生需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去伪存真,才有效解决问题,否则会误入问题的陷阱。找出并正确理解关键词就成了打开问题之门的金钥匙。

三、巧妙分组是关键,寻找解题捷径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作业中会经常遇到“找规律”的问题,快速、正确而巧妙地分组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捷径”。

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相配套的《知识与能力训练》第39页的附加题如下:

以此类推,这一类的问题解决方法就是将多次重复出现的图形分为一组,找到这一规律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