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黄山奇石课文原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体现新教法?我认为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朗读训练。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二句: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中。如此引导,学生品出了言中意,言中理,言中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有陶冶了情操。
二、注意师生合作。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在教学《骄傲的孔雀》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孔雀那种骄傲,认为自己漂亮,妒忌别人,骄傲得连自己都不认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展开丰富想象。选入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强语言训练的力度。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一笔带过,形成空白。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里,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
四、重自悟。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这句话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的内容、层次、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段,进行符号批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让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使思想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如在教《鸬鹚》一文,我让学生对“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竿往船舷上一抹”一句中,为什么用“一抹”作专题批注。有的说:一抹很轻,显得宁静;有的说:可以看到渔人对鸬鹚的关爱,渔人和鸬鹚配合默契;有的说:只要轻轻一抹,鸬鹚就那么听话,为渔人效劳,可见这是些训练有素的鸬鹚;还有的说:用一挥或一檫等词,动作粗鲁,没有一抹温柔,说不定还会伤害到鸬鹚。学生在多元解读中丰富了“一抹”的内涵,领悟了“一抹”包含的情和意。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设计练习 素材
一 从教材中找切入点
1.利用语文插图想象
小语教材中的有些课文由于一定的原因,省略了有关的情节或细节,但却配有相关的插图,教师就可利用插图展开想象,将原文的某一段或某一点进行补写或抄写练习,如:《乡下人家》一文教学时,文中对乡下人家的房前屋后、夏天秋天的乡村风景描写得非常美,对人物的活动却没有过多的描写,可结合文中展示的乡下人家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院坝吃晚饭时的情境,让学生观察一家人的动作、神态,并想象出他们吃饭时会聊些什么,然后写下来,从而更进一步展示出乡下人家在劳作一天后,尽情享受天伦之乐的自然、闲暇、和谐的,充满了诗情画意的乡村生活;再如,教学《触摸春天》一文,文中第三段描写了盲童安静竟然伸手拢住了那只蝴蝶的情境,可结合文中插图,指导学生想象并写出安静此时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触摸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笔把盲童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盲童安静对生活的热爱,真正去感受“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通过这样的补写,充实了课文内容,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情节延伸想象
教材中有的课文言虽尽却意未止,结尾留有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这时可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想象,补续课文。如教学《凡卡》一文后,可让学生想象凡卡的信爷爷收到没有,凡卡后来遭遇如何,续写《信寄出之后》;教学《穷人》之后,可根据桑娜抱回西蒙孩子后的矛盾心情及渔夫善良的决定,让学生大胆想象,以《穷人之二》为题,续写出符合事情发展的故事来。
3.拓展课文内容的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童话类的课文,故事性强,又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课文内容拓展开来,以达到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学习《坐井观天》一文后,可设计拓展性的题目《出井观天》,让学生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的景象,启发学生编写童话故事,赞美家乡的可爱,祖国的伟大。
4.扩写文中略写部分的想象
由于作者对文章的处理有详有略,有些内容往往一笔带过,未作详细描写。可依据这些略写的内容引导学生想象,把它写具体。如《黄山奇石》一文中,“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狮子抢球”等几种奇石,文中未作详细描写,那这些奇石美在哪里?奇在哪里?教学时,可让学生小结并运用前面学习了的课文对“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四块石头的描述方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石头的样子,为什么人们给它取这样的名字,还可以让学生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这几种奇石。通过这样的训练,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和运用的能力。
5.古诗意境的想象
诗的特点就是语言高度凝炼,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多为写景抒情类。教学时,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情境,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如《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中,“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写出了花多,开得很旺盛,那么花多,到底有哪些花?这些花儿怎样?形态怎样?开满花的枝头是怎样的?后两句写了蝴蝶、黄莺在花丛中各得其乐的情态,那么,蝴蝶在花丛中是怎样游戏的?黄莺怎样自由自在地歌唱?指导学生从这些方面展开想象,然后以《江畔赏花》为题写下来。通过这样的想象训练,学生对诗的理解就不单单停留在字、词上了,就会将诗的内容幻化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与诗人产生共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 教师设计练习的切入点
1.根据词语展开想象
这种方法指的是:有意识地给出一些词语,让学生运用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词语编故事,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如:给学生出一组词语,“钢笔、刮风、西瓜、小花猫、油菜花”,可先让学生说一句话,一段话,再用上这些词语编一个有情节内容的故事,学生一定思维活跃,现象力得到有效训练。
2.给定中心词展开想象
这种方法较上有所区别,它只限于给定一个中心词,围绕这个中心词展开来想。如:围绕“热闹”一词展开想象,描绘出一个热闹的场面。学生就会打开记忆的闸门,去搜索、剪切、组装脑海中能反映热闹的场景,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这种方式,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强化了段的描写。
3.看图、添图、画图想象
生动、形象的画面是进行想象作文训练的好素材。训练过程可以是先易后难,先给出完整的画面,交给学生看图方法,弄清图画内容,根据主要的要求,指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从不同侧面展开联想和想象,想到事情的前因后果,想到画外之景,听到画外之音,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然后,可训练学生添图、画图再想象。
4.观物想象
世间万物不停地运动着,千丝万缕地联系着,绝对孤立静止之物是不存在的。教学时,选取有特征的物件,让学生观察或想象它的过去、现在、未来;或想象它与周围事物的相互关系;或赋予生命,使想象任意驰骋。
5.给材料假定想象
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语言丰富,有很强的表达能力,能用适当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虽然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但要么词不达意,要么表达不够流畅;还有的学生则正襟危坐,“茶壶里煮饺子——有嘴说不出”,久而久之,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如何叩响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的心门,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呢?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活思维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状况: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懵了,不知道如何回答。久而久之,学生产生倦怠心理,做了懵懵懂懂的听众。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问题,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表达的热情。
1.课堂提问要有指向性
漫无目的、信口开河式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大忌。比如,小学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的教学,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读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难以理解的,更别说概括课文内容了。在设计时,教师可以用填空的方式:课文写了哪些小动物?他们为什么喜欢荷叶?然后引导学生用“荷叶是________;是________;是________;是________”的句式表达。这样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表达要求,规范了语言,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2.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教学语文第三册《黄山奇石》时,老师一开始就设置悬念:“石头是普普通通的东西,可黄山的石头却很神奇,你们想知道这些石头到底神奇在哪里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老师调动起来了,在随后的图文结合中,想象并描述“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的样子。在整个课堂,学生围绕着老师提出的趣味性问题展开交流、描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3.课堂提问要有利于思维发展
教师提问时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问题是不是有意义,不要无疑而问,应让提问具有启发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时,教师可摒弃一问一答式的提问,将细碎的小问题浓缩为一个大问题:文章围绕植物妈妈写了哪几种植物传播的方法?学生在一个大问题的统领下,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从而锻炼了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由此看来,“赋予空间式”的提问,对学生思维的活跃、语言表达的丰富,效果是很好的。
4.鼓励学生质疑提问
质疑也是一种表达,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如教《司马光》一文的第三自然段之前,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有什么看不懂的。学生提问:孩子是怎么掉进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么样?是谁救了他?是怎样救的?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更有解决的兴趣,从而带着问题读书、交流,提高表达能力。
二、利用课文插图,提供素材
看图说话、写话是学生语言表达训练的重要手段。它内容统一、目的性强、针对性强,便于教师进行明确、细致的指导,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和掌握,能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打下扎实的基础。
1.按序观察
观察是语言表达的前提。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具有盲目性的特点,往往随心所欲,杂乱无章。因此,在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之前,教师必须引导他们全面、有顺序地观察图画。按对象的不同,观察顺序可以分为由近及远、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整体到部分等。比如,在学习《秋天的图画》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从近到远、从下到上的顺序观察:近处有高粱、苹果树、梨树,远处有稻田,天空中有大雁。接着,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景物说一说,并按顺序连起来说具体。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的有序性、条理性,让学生视之有序,言之有序。
2.关注细节
低年级学生观察的精确度不高,他们观察事物不细心、不全面,常常笼统、模糊,不能表述细节。经常引导学生精细地观察图画,可以发展学生观察的精确性、思维的准确性,也能为具体表达和描写奠定基础。
《纸船和风筝》一课写松鼠和小熊收到对方的礼物时都乐坏了。文中的插图把它们乐坏了的样子描绘得淋漓尽致。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聚焦小动物的表情和动作,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它们乐坏了,并利用句式引导学生说具体:“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它的眉毛________,眼睛________。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它的嘴巴________,尾巴________。”
这里,突出一个“细”字,从一个词到几句话,训练学生由概括到具体,由粗放到细致,逐步提高学生观察的精确性和语言的丰富性。
3.联系生活
儿童对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所熟知的生活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旦触及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引导学生把图画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是指导学生看图说(写)话的极佳手段。
在《看雪》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这一课的插图恰好描绘了小朋友们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活动,回忆以前是怎么玩的,当时的心情怎样。对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还可以鼓励他们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连起来说一说。
将看图说话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训练了学生由此及彼的思维能力,也使学生的表达变得更丰富和充满个性。
4.展开想象
指导看图说话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联系图意,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加工再创造。比如教学《爷爷和小树》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冬天,爷爷给小树穿衣裳时会对小树说些什么?小树会怎么回答?夏天,爷爷在树荫下乘凉,小树会对爷爷说什么?爷爷又会说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拓展:
“冬天到了,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爷爷说:‘________。’小树说:‘________。’夏天到了,小树给爷爷撑开绿色的‘小伞’。小树对爷爷说:‘________’爷爷对小树说:‘________。’”
看图引导学生想象,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说话水平都大有裨益。
5.看图讲故事
一、二年级的教材,安排了连环画形式的课文,如《雪孩子》《酸的和甜的》等。在教完这一类课文后,教师可让学生看着插图自己讲故事。学生既可以利用课文,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创造,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三、抓课文空白点,拓展空间
有些课文的内容或比较简略,或叙述描写留有余地,这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是读写的训练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教材中的内容,巧妙地指导学生推测、构思,以小练笔的形式在这些空白处加以补充,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并进行说话、写话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景教学;探索
情境教学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深化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研究和运用,深化生活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深度和广度,情境教学的选择也就成为课堂教学有效、高效的关键。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促进探究的进行,使思维处在爬坡状态。这是因为,人要形成新的认识,即知识能够进入人的头脑中被理解和成为人的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首先是要能引起人原有认识的失衡(通俗地说,就是“好奇”、“生惑”),然后才会有自我调节并生成新的认知结构(即进行思考、探究然后形成新理解)的过程。情境教学要促进主动建构,其内在含义就是引发认识的不平衡并帮助生成新的认识,要看怎么样去理解情境。图片的运用是情境,多媒体的介入是情境,一个小小的举例也是情境。它可以是一席话语,一段文字,一个动作,一张图片,一曲音乐,或是多媒体的组合。都可以用音像将学生带入另一个时空,可以用图片唤起学生的某种想象和思考,可以一个举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这些情境的创设都能使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兴趣,调动思维,引发探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体现语言与形、情、意统一训练的语文教学规律,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愉悦性。情境教学研究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用实物进行情境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如在上《黄山奇石》一课后,让学生把自己参观风景名胜拍下的照片,带进课堂,让学生一边展示自己的照片,一边向大家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人入境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它实现了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的可能,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乐趣,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渲染与课文相应的气氛,直接作用于学生心理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内心的情感体验,迅速进入具体的情境,处于一种最佳的情绪状态。其令学生进入情境的方式及作用如下:
(1)音乐背景渲染情境。音乐氛围的渲染,令学生产生听觉美感,情绪随之得到牵引,更利于融入情境中去感受课文的意境,思维也随之活跃。通过音乐的渲染,学生心中的情感也会随之释放,在获取知识时同时激发思维、智力的潜能。
(2)课件直观、动态的情境创设。课件的制作主要是围绕课文主题展开的,其中包括动态文字、动画色彩渲染、各类影片的剪辑等,其画面直观、动感,以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视觉、听觉去感知课堂情境,学生融入情境的同时不仅是在获取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扩散,利于将来智力的发展。
教学《丰碑》一课时,我把课成课件,上课伊始,电视录像中便出现了茫茫无际,高耸入云的大雪山,再配以冰雪天中风雪交加、北风呼啸的声音,很快就讲学生带到了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情境中。这时,教师一凝重的语调,缓缓讲述战士再冰天雪地里艰难前进的情境。此刻,学生目睹大雪纷飞中穿着单薄、衣衫褴褛的战士形象,耳闻字字千钧的话外音,此情此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心此时已与课文将要发生的故事紧紧扣在一起,达到了这一步,学生对文章的感受就会脱口而出了。
三、以生活展现情境,使人茅塞顿开
常言说:“听过不如看过,看过不如做过。”学生亲力亲为过的事情,在心中都会留下深刻的记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在课堂中提及学生曾经经历过的事件,学生都会回想当时的情景和感受。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事先了解学生曾经经历的事情或活动,以确保在课堂教学时达到唤起学生回忆的效果。当然,事件的挑选也是需要仔细斟酌的,要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这样学生更容易融入教师预设的情境中,利用教学引导,令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更加深刻地获取知识。
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与情景之间发生种种信息交流,能极大的开发人的潜力,使人茅塞顿开,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顿悟,似有聪慧之神启开心扉,记忆的仓库打开了,联想的脉络疏通了,想象力张开翅膀腾飞……到了“募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四、以图画再现情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语文教材在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同时,展示了人们赖以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些自然景物形象对指导学生认识生活,提高观察能力,陶冶感情,净化心灵,都是大有裨益的。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教师先给学生播放录象带《买火柴的小女孩》,把学生带入小女孩所处的社会中,感受到小女孩的美好向往。同样,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的内容直接具体化、形象化。请学生画一画《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将文字转换成图画。有的学生不仅仅根据外貌特征去简单的描画人物形象,而是注意到“套子”这一基本特征,将别里科夫画在套子里,也将全城人统统画进套子里。将这样深刻的理解呈现在全班同学面前,直观形象地体现原文的批判意图,从而加深了全体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五、短剧表演,营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