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对生活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艺术区;网络艺术区;当代艺术;艺术生活
一、艺术区与网络艺术区
艺术区是由艺术家村落发展而来的,艺术家村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于西方:一些青年作家、画家和诗人为了摆脱城市文明,逃避现代社会,聚集在乡村,共同生活,实践艺术,并逐渐形成传统,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一部分。欧洲的艺术村落分布广泛,典型的艺术村落如法国的枫丹白露、亚威农等地。90年代,欧美的青年艺术家逐渐放弃群居,走向个体创作,艺术家村落在西方衰落,部分艺术村落转为季节性聚会。
中国内地在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受到来自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一些追求自由创作的职业艺术家开始在北京郊区的圆明园和宋庄等地聚集,形成“画家村”,即所谓的“东村”和“西村”。
从2001年开始,一些艺术家将北京大山子地区原国有798电子工厂闲置的厂房改造为艺术展示和创作的空间。在此期间,中国当代艺术创作进入繁荣时期,当代艺术作品越来越受到国际关注,国际知名画廊、文化机构和批评家纷纷涌入798地区。该地区邻近著名艺术院校,形成了集艺术工作室、画廊、美术馆及演艺于一体的艺术区。
继798艺术区之后,北京地区逐渐出现了酒厂艺术区、环铁艺术区、上苑艺术区、索家村艺术区、草场地艺术区、黑桥艺术区、一号地艺术区、房艺术区,加上原有的宋庄艺术区,称为北京十大艺术区。艺术区是一个艺术综合体,它的存在无疑为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和收藏家构建了一个开放而良性的艺术环境,艺术区能够帮助艺术家收获各种当下的文化信息,把握前卫艺术思潮,激发创作灵感;便于批评家把握艺术创作的最新动向与艺术家及时接触,发展新的当代艺术理论。艺术区内的美术馆、画廊基本上是一些专门性美术馆和画廊,艺术区使一些展示场所更靠近艺术家工作室,更便于展览和推出艺术新作、新人。
北京周边地区的艺术区内聚集了中国当代艺术最活跃并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群体,以及观念相对自由开放的艺术批评家、策展人,还汇集了尤伦斯艺术中心、佩斯画廊等一些国际著名的艺术机构。他们在艺术样式和艺术取向上趋向前卫,作品以现代艺术的面貌呈现,逐步确立了艺术区在当今国内乃至国际的前卫文化地位。共同建构了中国当代艺术最具活力的部分,在公众的当代艺术生活中日益扩大着自己的影响。艺术区具备原创、观摩、批评、策展、展览和艺术品交易等功能,这些功能基本包括了当代艺术生活的各个方面。
20世纪中期人类发明了互联网技术,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媒,不仅将人类既有的文化艺术作了进一步传播和发展,并且引导产生了新的艺术样式。互联网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参与的互动平台,其宽泛性、包容性、公开性特点,使更多人的生活融入新的时代文明。网络介入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艺术生活。它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当代艺术生活,进而诞生了新的艺术生态。20世纪中期以来,网络间与艺术生活关联的信息无所不在,一些国际知名的艺术网站应运而生,其中包括Arts Economics网站,业务包括艺术研究咨询服务和出版;Artfacts网站,主要内容涉及艺术展览、艺术家、艺术机构的信息动向等;Artnet网站业务包含艺术家个人信息、艺术作品在线拍卖以及画廊动态、艺术品价格数据库等;Artprice网站内容包括艺术品评价、艺术品数据库等。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和市场迅速扩张的时期。在此期间,国内艺术网站异军突起,逐渐担当了媒体的主力,成为艺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国内艺术网站主要分为以下类别:综合艺术网站、美术馆和画廊网站、展览和艺术博览会门户网站、艺术品交易网站、艺术院校网站、艺术家官方网站、公共艺术论坛、艺术协会和机构网站、艺术家个人网站等。其中较有影响力的综合艺术网站有雅昌艺术网、艺术中国网、美术同盟、世纪在线中国艺术网等。
如今的艺术网站在功能上涵盖了艺术区的几乎所有功能,而其巨大的辐射能力则远远超越了艺术区,因此被称为“网络艺术区”。如开创于2000年的雅昌艺术网,网站立足于艺术咨询平台,由艺术综合频道群、行业服务子网群、互动社区和英文网组成,“利用资讯、交流、交易、搜索平台有效地拓展学术、市场、教育等领域”,致力于“打造全艺术主流新媒体”。开设有《新闻频道》、《画廊・拍卖》、《画廊推手》、《展览推荐》、《尚品生活》、《艺术投资》、《艺客空间(博客、论坛)》、《评论・专栏》、《专题・视频》、《图书》、《交艺网》、《艺术家数字资产管理》等栏目,目前登记专业会员逾50万,浏览量达到日平均80万人次,在中国互联网协会评测的全球中文互联网排名中位居前400名之列。
艺术中国网是由中国互联网中心领导、由国务院新闻办管理的对外传播网站,也是中国网旗下的专业网络艺术媒体,开设有《热点关注》、《新闻中心》、《艺术沙龙》、《名家档案》、《视频》、《展览推介》、《DIY》、《独家专访》、《艺术讲坛》、《好书连读》、《民俗》、《影像记录》、《论坛》等栏目。艺术中国网以“经典艺术、国际视野、大家格调、主流声音”为宗旨,秉承“新文化、大视野、全资讯”的媒体精神,通过网络视频直播、图文报道、论坛互动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把握当代艺术业界的脉搏与动向”,力求通过精心整合的及时新闻和翔实的背景资料,集各方学术视野,向世界及时全面地介绍中国当代艺术。
二、网络艺术区对当代艺术生活的影响方式
所谓艺术生活主要是一种精神生活,从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史和当代艺术的思潮来说,当代艺术生活包括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艺术批评、艺术品交易等多个方面,在后现代艺术理论看来,艺术创作是和生活融为一体的,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和审美影响着人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艺术品交易、收藏的角度来看,艺术生活也包含有一部分经济生活的成分。
网络艺术区首先带来的是艺术交流与传播的便利。与传统艺术区相比,数字技术的天然优势可以使数字图片与数字本身制作艺术作品(比如3D动漫和数字影像),艺术家通过网络发表作品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参与论坛,个人网站、主页和博客等。通过网络上传,网络艺术展览打破了传统展览的时空局限,甚至成为艺术家作品的形成方式。
艺术家博客和艺术家主页不仅能使公众及时了解到自己所关注的艺术家的创作状况,还能够了解艺术家的生活状况和情感状况。由于艺术家是将个体经验通过网络渠道直接与公众交流的,必然有利于在创作主体和受众之间产生有益的共鸣。而艺术家将自身感受与公众及时共享,最终也会成为公众共有经验和情感的一部分,进而扩大社会群体之间或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彼此了解。
近年来每逢大型展览,如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广州国际艺术三年展等,门户网站就会成为主要的宣传手段。展览方通过门户网站公告、公布进度、公示结果,不仅扩大了展览自身的影响,也使展览的评选更加公平透明。
艺术论坛是网络建立的自由讨论空间,它带来的是文化权利的公平分配。艺术家与公众可以利用论坛这个工具,发表作品、交流思想、获得咨询,拉近艺术家与公众、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的距离。论坛所涉及的话题非常广泛,包括理论研讨、创作观念和艺术教育等。论坛为艺术家提供了自由发表作品的机会,这反映了互联网接纳所有普通公众的理念,其形式也反映出超越社会偏见和阶层界限的文化理想。网络时代,有才华的艺术家再也不会像他们的先辈一样轻易被埋没。论坛的出现为一些重要展事的评选设立了一个场外的舆论氛围。
近年来,网上艺术品交易已经开始出现发展势头。除了一些专业艺术品经营机构的网站,各主要艺术综合网站也都开设了艺术品的交易网页,如雅昌艺术网的交艺网等。网上艺术品交易在欧美等国已经相当常态,但是国内网上艺术品交易的规模受各种因素的限制,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当代艺术作品的市场几乎是空白。如果网络艺术区一如既往地抱持高度的文化责任,那么当代艺术在未来成为艺术市场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类别是可以期待的。
艺术教育是公共艺术生活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一般说来,“民间诞生艺术,学院产生学术”。而来自民间最前卫的艺术观念被相对保守的传统学院接受,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网络的即时咨询能力,使学院及社会有更多机会目睹前沿艺术的发生,学院与艺术创作前沿沟通的频率加快,在民间艺术中加入更多学院精神。其积极的一面是将优秀的艺术推介给学院,促进学院艺术教育作出新的变革。同时,由于信息的传递过于迅速,使学院可能因此接触到一些负面艺术信息和观念,影响艺术教育的健康运作。
三、网络艺术区对当代艺术生活的影响意义
中国当代艺术是在当今文化的边缘地带产生的,网络艺术区的产生逐渐将当代艺术呈现于艺术生活的主流。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生有其特殊的外向型背景。在它的诞生初期,模仿与复制成为最简易的途径。由于民间基础相对贫弱,使得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性和原创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其后果是当代艺术逐渐失去前卫意识,在精神层面出现泡沫化。网络艺术区的出现将当代艺术面貌更加宽泛地呈现于现实社会的话语氛围之间,并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特点,引起公众对艺术的讨论,摆脱权威势力与世俗偏见,使艺术品的评价能够超越意识形态与市场的困扰,更加平面化与社会化,促使当代艺术更加严肃与深刻地思考自己的发展之路。当代艺术具有批判性和多元性,网络艺术区在面对当代公众艺术生活时也自然担负起愉悦、启迪或警示大众的公共职责。网络独辟蹊径的文化观念也有助于促进文明的进步,培育和造福艺术家及民众的文化生活。网络艺术区的主办者主要来自民间,它的形成对于艺术评价机制的完善、艺术生态的平衡会产生催化、调和的作用,便于鼓励艺术家以个体身份对艺术事件进行多元化探索,便于确立艺术家的独立性。[1]
网络艺术区的出现,是技术革命带动文化进步的典范。它通过技术性完成公众性,实现了对当下文化丰富性、公众性的一种召唤。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络艺术区在未来的发展还将进一步促进艺术走进大众文化艺术生活,网络艺术区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流通手段,它作为播种机,将使当代艺术观念根植于民众之中。
参考文献:
[1]王林.拒绝操控――关于当代艺术的公众性[J].当代艺术,2008(10).
社会是进步的,发展的,前进的。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向文明进步。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更是生活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而它更为我们 多姿多彩的生活锦上添花,增趣不少,它便是神通广大的电脑。
电脑是个伟大的产物,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好的证明。电脑如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绝对可以说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是网络的世界。
网络是神奇的,是有益的。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大的方便。你是不是想要找资料,想用时少,而资料全?你不用再埋头工作在图书馆里了,你只要在电脑里输入你要查询的资料,就可以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网络,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帮你大功告成,是不是很神奇呢。
网络不但可以在工作和学习方面帮助你,更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可以让你准时地收看到新闻,了解国家大事和社会新闻。从此你不用在赶时间了,你只要简简单单地上网,各种各样的新闻消息就尽在你的掌握之中了。是不是很方便呢?
网络不仅有以上二个优点,它更是一个通讯的好工具。你是否有远在异地的好朋友,你是不是很想与他联系。你可以通过上网与他交谈,倾诉你的肺腑之言,仿佛你们就在面对面地聊天。无论你们相处多远,相信网络可以使你们感觉近在咫尺。
关键词:中国书法;艺术传播;路径
1关于中国书法艺术的渊源和发展的阐述
结合中国书法艺术来看,其有效的将农业生产精神世界更好的呈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发展大国,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人们都是靠小农经济发展进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很多的文人将自己的思想和生活相融合,在大自然中创造出了很多优美的作品。在浓郁的自然气息熏陶下,创作的灵感似乎也更容易出现,艺术家也在不断的观察生活细节的过程中,借助书法的方式呈现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总的来说,生活对于书法艺术创造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除此之外,书法艺术也是对生活美的一种有效渗透。书法艺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慢慢的成为了人们日常应用的工具,而且在现代化的市场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人们追求艺术的选择。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使用书法艺术将自己对生活的认知记录下来,书法艺术和生活的融合有效的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也能很好的陶冶情操。因此,中国书法艺术不仅仅是美的呈现,更是人们生活中美丽瞬间的浓缩,其中不乏对生活的感悟。我们可以说书法是一种新的生命艺术的传递,激起更多人对生活的澎湃之情,这也是为什么要将中国书法艺术长久的传播下去的重要原因。最后,书法艺术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播。中国历史比较悠久,在长久不断的文化传播过程中,艺术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书法就是一个显著的代表,人们借助书法作品,可以更好的感受历朝历代文人内心的情感,感受当时文化氛围,研习和传播古人书法作品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展现历史文化的最好时机。
2如何更好的传播中国书法艺术
2.1合理的借助现代经济形态优化传播形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思想理念等都发生了改变,艺术传播形式等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当前,中国书法艺术的展示方式主要有展览、媒体宣传等,这样的模式会让书法文化的传播更加便捷和简单,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地区都建立了书法协会,并且积极的组织协会的会员进行比赛创作,对参赛作品进行了有效的评价,这也是一种较为有效合理的书法传播途径,对于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创作提供了有效的指引。随着书法艺术进入到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以后,也会受到一定的干扰,是对现有的传播方式的一种冲击,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积极的影响,人们对于书法的了解也更加的深刻。
2.2合理的使用网络技术手段等开拓书法艺术的传播范围
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网络之间的关系更加的密切,网络宣传在很多领域都被广泛使用。在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播中,我们也可以合理的使用网络技术手段进行宣传,可以大大的提升宣传的速度,而且也进一步的开拓了传播的影响范围。网络不仅仅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模式,也拉近了人们和书法艺术文化之间的距离。从前,人们想要欣赏优美的作品需要到指定的展览馆中,或者是去现场欣赏大师的创作,而且这些机遇是很少的,大部分人来说都很难接触到优美的书法作品。随着网络的出现,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直接找到自己想要赏析的作品。所以,不难发现,网络开辟出了一条新的书法文化传播途径,也为更多的人了解书法文化提供了可能。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网络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可以进行非常逼真的仿制,可以更好的将书法作品传承下去,在以后供更多的人浏览学习,而且也为想要学习书法的人们提供了可以临摹的字帖。
2.3在不断传播中国书法的过程中更好的对理论探究
在实际传播中国书法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做好基础的书法技巧的传播,还需要对书法的相关理论进行探究分析,要更好的感悟书法大家表达的意思,当然这对人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这样才能够深入的学习理论知识,更好的为书法艺术的传播奠定基础。结合目前的书法传播情况来看,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的杰出书法家,他们不仅完成了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分析探究,还将中国的书法艺术思想理念等传播于世界的其他国家,让海外很多的人了解和学习中国书法艺术。
2.4合理的使用书法平台实现优质的宣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涌现出了很多的书法教学平台,教学平台会依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等级区分,然后传授不同的书法知识和技巧等,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和传统的文化艺术等进行综合,进一步的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书法传播平台的方式也有很多,比如,有团队演讲、团队表演等,借助主题的方式更好的展现,大众更容易了解和学习这部分内容。这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的加深了对书法的认知,也更容易对书法文化产生兴趣,有效的将书法艺术更好的发扬光大。
关键词:网络语;拿来;选择;扬弃
你…来,我也不…。你…来,我也不…。你…来,我也不…。你…来,我也不…。随你…,我不生气。把脾气拿出来叫本能,把脾气压回去叫本事。你说还有王法吗?
看到这段话,你一定忍俊不禁。这就是今年年初在网络上盛行的“德纲体”。郭德纲微博“开骂”在一小时之内被转发2万条的记录,使得“德纲体”一时闹红了网络,人们纷纷效法,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版本,甚至还见诸我们学生的作文。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语对我们语言生活的冲击力量。
但实际上,对网络语的风行世上,人们的态度始终褒贬不一。年青人耳边纸上喜闻乐用,而不少语言工作者却望而生忧。这种书面呈现的快速口语,求简便、喜快捷,语法缺失,让越来越多的人担心我们汉语传承的风貌。
记得早在几年前,福建省人大就围绕是否要通过立法来对网络词汇进行净化展开了激烈讨论。从2010年上海语文高考阅卷对网络语言进入高考作文以错别字扣分到如今我们教学中的要求,可见态度是非常严肃的。一些人似乎大有对汉语要严防死守的决心,想要“封杀”。但是我想,网络语不是洪水猛兽,不必要草木皆兵。
而今网络语的传播速度之快,受众范围之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什么会这样?
语言这个东西就是人们在民间交流产生的,它是在不断发展的,具有社会性。交流的需要推动着语言的前进。这本身是需要创造力的。很多网络语言极富感性。比如“囧”,象形而会意,让人在幽默生动的表情中看到了使用者的神态和心态。还有“给力”一词,原生于日本漫画中的寝室用语,却一经传播就创造了那一年的流行词汇之最,碰到可心的事情,果敢的行为,一个“给力”、无比“给力”,用起来真是痛快!
此外,一些网络语言的嬉笑怒骂,调侃生活,幽默中有智慧,笑声里含褒贬。“神马都是浮云”不是在让人看淡名利,看穿过往吗?“旋转木马是这世上最残酷的游戏,彼此追逐,却永远隔着可悲的距离”不是让人去体悟相伴随行却人心相隔的叹息吗?“我们走得太快,灵魂都跟不上了……”这不是对那些急功近利者的写照吗?“千万别等到人人都说你丑时才发现自己真的丑。”这不是在提醒我们清醒完善自我的存在吗?这些让人微笑的话语中无不包蕴人生的哲理,用最通俗的形式启迪众生。
比如“人家有的是背景,而我有的只是背影~~”、“恨爹不成刚”、“被ⅹⅹ”“坑爹”“不想当厨子的裁缝,不是好司机”等。语言的错乱中无不点击着最直接的现实生活,黑色的幽默中折射着社会的风尚道德,幽怨的侧面是对生活的良多期许。
语言一旦走入人心,潜移默化,那就会成为我们生活表达很有效的一个部分。还是“给力”这个词,就出现在北大、清华这两所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高校的最后一课上,两所高校校长在演讲中都用了这一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贴近了学生,引人关注。诸如这些网络语是可以禁止的了的吗?我想答案不言而喻。
何况不少网络语也并非一味求异,不见章法。比如“羡慕嫉妒恨”,递进式表达强化了中心词“嫉妒”的表达效果,还包含了人们心理的发展演化过程,会情会理。“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对偶形式,结构工整,对生活的体会不发分量。“回忆是一座桥,却是通往寂寞的牢”借助比喻,形象可感的揭示了沉浸于“回忆”的后果,“我花8万买了个西周陶罐,昨儿到《鉴宝》栏目进行鉴定,专家严肃地说:’这哪是西周的?这是上周的!’”,巧妙地易词仿词,令人喷饭!我们教学生学习使用语言,自然会发现这些网络实例在课堂上可以制造出的回应共鸣的效果。
当然,网络语中的确有太多粗俗化倾向,把错别字、谐音字当成时髦滥用的确是对汉语的污染,让孩子从小接触大量的网络语,的确会对其未来有不良影响,但是治理洪水的最佳办法不是“堵”而是“疏导”。再说语言是交流产生的,到立法的层面难道要剥夺人们的话语权吗?而且你真的能剥夺得了吗?这也是不太“和谐”。
对网络语言,我们不妨保持爱并恨着的态度。我很同意海南省特级教师林泽龙给考生赠送的“九字箴言”:使用网络语言一定要“看对象、看场合、讲分寸”。网络语富于生活化,那么就在我们的通俗生活中使用,嬉笑怒骂,顺口而来,可以吧?其中一些精品广而用之,也典型生动。而那些垃圾语言,多引导辨识,对其冷漠远离,不要推波助澜。在正式的场合,媒体喉舌,文章报告等处,坚持规范,可以吧?指导我们的孩子辨识网络语中的良莠,收集好的网络语,批判坏的网络语,能做吧?
其实语言是不断变化的。既有创新,也有消亡。有些看似不太规范的说法,在人们的交口相传中也转了正。君不见,像“Longtimenosee.”(好久不见)这样当年让人啼笑皆非的“chinglish”(中式英语),如今已经被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七版)、朗文当代英语词典(第四版)收录,其解释为:一种向长时间未见的人打招呼的口语化说法。
而那些不具生命力的语言终会因人们的疏离成为“浮云”。像“食品供应证”“粮票”“布票”“油票”这些物品奇缺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今天还有谁在生活中用呢?目前已知世界语言有6000多种,据研究人员预测,在21世纪,将有半数语言会消失。我们固然痛心于一种语言的消失相当于一个民族的消亡,但我们也必须面对语言的生命力。
网络语中那些不能入流的庸俗的东西,脏烂的拿不出常人口的,怎能老腆着脸在人堆里说?大浪淘沙,唯真者长存。网络语言能走多久,哪些话会被热捧,哪些词会被遗忘,时间会同它们PK的。
那么,用慎重的态度,轻松的心情来看待网络语,该是个不错的选择。我们中国人凡事好正襟危坐,甚而每每如临大敌,其实生活的时候生活一点,有什么不好?老是不能放松,不也太“杯具”了!
(一)基本情况
案主老童(化名),47岁,未婚,贵州黔西人,文盲。今年5月10日,晕倒在路边,被“120”送到医院抢救,诊断脑出血。
(二)家庭情况
父母去世,老童自小离家打工,未婚,逢年过节回家。与家人关系疏远,尤其自母亲去年去世后,常与哥嫂发生冲突。
(三)精神状态情况
老童生病后,身体无法自理,又没有钱支付治疗费用和生活费用,情绪异常低落,对生活失去信心。出院后无人照料,心理十分紧张、焦虑和担心。
老童的亲人也对老童的状态不理不睬,让老童的精神情绪更加低落,整日不言不语。在医院内常目睹危重病人因抢救无效死亡,受到的负面影响很大。
二、需求分析
(一)生命危机
老童入院后首要问题就是生命恢复和康复问题。脑出血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
(二)案主的精神极度低落,影响案主的病情及恢复
(1)案主入院后,疾病的折磨让他行动不便、自理能力下降,负面情绪越来越严重,降低案主的治疗积极性,会进一步延误康复锻炼的良机,导致身体功能的受损。(2)案主由正常人转变为行动不便需要他人照顾的对象,这个突然变化使得他对生活环境及家人、朋友有了更多的需求和依赖,但是这些人给予的支持很少。尤其是面对同屋抢救的病人不断变换。病人常常感觉无助,逐渐丧失了生活的信心。
(三)案主的生活照料问题
案主术后身体恢复较好,但是生活无法完全自理,需要医务人员辅助照料。案主本人平时喜好喝酒,无存款,未参加新农合或医保等,而案主的朋友、房东及老家的亲人都不前来医院看望照料。案主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都将面临生活照料的问题。
(四)案主的未来生活去向问题
案主在石市无亲属好友,难以为案主提供支援。老家亲人拒绝接案主出院回家。同时,案主表达不想回老家的想法。案主的身体状况已经无需住院治疗。
三、理论支持分析
社会支持理论观点认为,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该理论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特别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
案主老童现在正面临着严峻的危机之中,社会生活能力及其不足,迫切需要社工建立案主的社会支援网络,从各个角度激活案主的支持网络,协助案主恢复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
四、工作目标
(1)联系医院的康复资源,为案主提供医疗资源,协助案主进行身体恢复,基本达到案主可以自理生活的状态。(2)从案主的负面心理状态入手,利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专业知识,协助案主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缓解案主的负面心理情绪,恢复案主的个人生活功能和应对能力,重拾对生活的信心。(3)链接案主的社会支援系统,尤其是志愿者队伍,可以协助社工进行案主的社会关怀、情绪疏导等工作,让案主感受社会的关怀。(4)联系案主的家庭亲属,协商解决案主的未来生活问题,筹建案主的家庭亲属支援系统。(5)利用对社会救助政策的了解,可链接上级民政部门、救助基金会、社会救助站等社会资源,寻求案主未来生活安排问题的解决途径。
五、介入过程
(一)社工首先链接医院的资源,通过医疗救助手段,解决童某的康复问题
社工在这个过程中充当资源链接者角色,为童某联系到医疗康复资源,满足其康复需求。经联系协调,社工得到医院康复科的支持,并为童某制定了康复训练计划。
(二)心理支援介入,协助案主调节心理,恢复精神状态
社工在协助童某做康复训练的同时,一直关注童某的情绪变化,并适时的给予鼓励和支持,及时引导他走出低落的情绪。社工的陪伴使童某有了较强的安全感,其紧张的情绪得到了缓解,面对自身的态度也更为积极乐观,重拾对自己恢复和未来生活的信心,案主的个人功能也逐渐恢复。
(三)与童某的亲属联系,尝试建立家庭支援系统
社工通过与童某的亲属、房东、朋友等进行电话联系,向他们介绍童某的病情及恢复状况,并介绍了亲人的支持对童某康复的重要性,让他们来支持童某。虽然案主的多数亲属对案主的情况也报以同情的态度,但是确实因为经济因素,导致多数亲属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持。
(四)社会资源的链接
社工联系志愿者队伍,通过定期的探访和陪床,帮助案主逐渐的恢复心情,缓解日常的精神紧张状态,让案主也能够足够的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动态。有助于案主的精神康复。
(五)转移病房,改善案主的所处环境,减少负面状态的影响
案主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问的资源都脱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社工为减轻其他患者的负面影响,积极协调,帮助童某调整病房位置,为案主安置到一个更好的环境中,有助于案主精神状态的平复。
(六)整合资源,多方联系,为案主的未来寻找出路
为了更好的解决童某出院康复照料问题,社工采取了多方行动,动用了各方资源。
六、目标完成情况
通过社工的社会支持角度的介入,案主的身体恢复的很好,病情后遗症很小,未来的自理生活能力强;同时,社工也通过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心理介入,协助案主反思自己的生活,减少案主的负面情绪,让案主能够重拾信心,有勇气、积极乐观的生活;社工也通过资源链接,为案主的未来生活需找到合适的出路,未来生活得到保证。最初的工作目标也基本达成,可以结案。
七、服务反思
整体来看,该个案工作是非常完整、成功的。社工从案主的发展角度出发,考虑到案主所面临的问题出发,各个角度分析案主的需求,制定完善的介入方案和计划,积极的采取采取干预手段、链接各种资源来解决案主问题,来促进问题的解决,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