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钟表文化论文

钟表文化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钟表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钟表文化论文

钟表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影视广告;传统文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F713.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4-0126-01

1 我国传统文化对影视广告的影响分析

1.1 传统文化制约着影视广告活动,并提供广告契机

传统文化已积淀为本民族的精神文化家园的“集体记忆”,通过文化空间的世代相传,加强族群认同,催生民族意识形态,促进社会的整合。作为现代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流,传统文化不仅见证了一个民族的过去,更是孕育了其未来,影视广告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凭借影视传播的媒介特性,现代影视广告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反映着社会文化,并在这些文化意识的作用下从事着广告活动中各个环节的运作。由此,传统文化对影视广告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尤其在现代,当受众能够很轻易的获得产品使用价值的满足时,触发他们产生购买动机的是产品的文化内涵,这种内涵可以给顾客一种良好的感觉,这种感觉包括顾客所认同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利益。通过开发产品的文化内涵、塑造产品形象乃至产品形象背后的企业形象,能够赋予它们之间一种必然的文化层面的联结,从而避免对于受众的刺激泛化、增强对其刺激辨别的能力,以更好的打动消费者。

1.2 传统文化的象征物、仪式脚本及其延伸产品或服务等自身就是广告商品

传统文化的象征物、仪式脚本等,经过长久以来的沉淀,已成为群体成员周期性仪式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与之相关的商品及服务亦发展为该社会群体中消费者周期性日常消费的主要内容。因此,剪纸艺术、粽子荷包、祭孔大典等,已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象征物或仪式脚本。他们更多的是出现在了广告中,以周期性的仪式消费产品的形式而被推介给了更多的受众。众所周知,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不仅包括周期性的仪式消费需求,也存在着偶发性的随机消费需求。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期间既有文化传承,更有技术创新。发展到了现代社会,其中很大一部分已延伸为现代工艺、美术,技能、知识,其文化产物、仪式脚本也成了在市场上流通交易的商品或服务。将上述延伸产品及服务作为广告商品,通过诉诸受众深受传统文化制约的潜意识,亦能够有效地激发起消费者偶发性的随机消费需求。

1.3 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广告产品的历史感和品味

由于全球化、工业化趋势的冲击,以及旅游、移民、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原本与传统文化形态相依存的生活方式、劳动对象、生产资料和生产力水平等发生了巨变。原有的农耕、渔猎、游牧的文化形式,被标准化、现代化的生活节奏所取代。文化生态语境的变迁,使得传统文化的生存状态随之改变一原有的“文化空间”,被各种原因“碎片化”后,面临着消失的危机,因而被列入文化遗产名录或是移入了文化史和博物馆中。但是,正是这种危机,带给了传统文化得以在广告中大量使用的转机。“物以稀为贵”,传统文化的濒危、被列入各级文化遗产名录,在文化史和博物馆中的珍藏,使得其被贴上了“文化品位”的标签,更能激发广告受众追求社会外显性的消费心理和购买欲望。

2 当前在影视广告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要点

2.1 传统文化符号不能随意乱用

运用传统文化与受众拉近距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绝对不是万能的,运用恰当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运用不恰当容易引起受众的反面情绪。例如龙是广告中常用的传统文化符号,在中华文化中,龙有着极高的地位,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龙在广告中出现一般能给人亲切感,但是在立邦漆“龙”篇中,却因为龙而惹上了麻烦,它的广告采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两根立柱上两条龙在用与不用立邦漆的不同命运和效果,一条龙神色黯淡紧附立柱,另一条色彩光鲜落在地上,广告的本意是宣传立邦漆的品质和色彩的艳丽,创意本身没有问题,但却忽略龙作为一种符号,有象征中国的意味,用两条龙的命运有一定的隐射性。无独有偶,丰田汽车的广告遭遇也是如此,这则广告表现了一辆霸道汽车停在两只石狮子之前,一只石狮子抬起右爪做敬礼状,另一只石狮子向下俯首,背景为高楼大厦,配图广告语为“霸道,你不得不尊敬”。广告刊登出来以后,许多人认为有明显的辱华意图,石狮子是中国传统的吉兽,象征中国,广告中它们向一辆日本品牌的汽车敬礼、鞠躬,让人感到非常气愤,联想到日本入侵中国和,激发爱国群众的愤怒之情。也许,设计者并没有别有用心,但却忽略了这些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的化身,是不能随意亵渎的。

2.2 历史人物的应用要慎重

历史人物往往附带着一定的民族情感,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在应用时要注意其正负面的影响,运用得恰当会增加亲切感和自豪感,运用不好则会影响到民族情绪。例如长沙某品牌啤酒利用屈原做广告,屈原悲愤地站在江边。口里一边念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边摆出要投江的架势。这时,一位坐在屈原身后打扮洒脱的现代年轻人奉劝屈原说,“人都死了,你还能求索啥?”结果屈原一扫愁容,与这位现代年轻人席地而坐,开怀畅饮该品牌啤酒。虽然这则广告运用了幽默的表现形式,但却幽默错了对象。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坚持真理、宁死不屈是其人格魅力,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寄托与化身。屈原在广告中的表现有悖于屈原本身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亵渎了消费者的情感,人们反响较大,最后是停播了这则广告。

2.3 民风民俗的运用要恰当

民俗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比如春节守岁、吃饺子、拜年,元宵观灯、端午吃粽子、中秋赏月等的民间习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演变成了传统,被每个人铭记于心。每当节日来临时,各商家都会利用传统来宣传自己的产品,大打传统牌。礼尚往来是中国人的习惯,本意是加强亲朋好友之间的沟通,可是现在有些广告作品中却被刻意夸大。广告宣传的作用是巨大的,如果长时间受一种文化的熏陶会使其改变消费观念。如果将某一种习俗进行夸大,也会产生不良后果,例如脑白金广告,天天反复诉说去年“收礼只收脑白金”,今年“收礼还收脑白金”,强化了送礼,虽然中国是礼仪之邦,但说多也势必会为那些不良送礼企图的行贿者找到合理的借口,影响民风。广告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已经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影视广告传播应该宣传或倡导一些积极的生活观念和方式,民风民俗的广告一定要注意引导消费者往积极的生活方式上发展。有一则中国建设银行的广告创意较好地运用了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善建者行善者建行”。

①广告诉求不走传统老路:首先“行”和“行”进行了多音字的巧妙运用,而主要是结合建行的品牌内涵将建设银行的形象昭之于众,既有中式文化的意韵,又有令人回味的遐想,能让人产生较深的印象,并有效识别了建设银行与其它银行的差异。

②广告主题明确生动:整个广告的主题画面均以建设场面为主,以建设工地的硬画面突出建设蓝图的软画面,能从一定程度上传达建设银行的服务宗旨。

钟表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国传统文化“和”的特点,还体现在儒家和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中。其一,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及“无为而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是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各个对立因素应该在动态的发展中求得平衡,应该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存在的差异和矛盾互补融合,从而构建一个有机统一的和谐整体。既然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人的一切活动就要自觉地与自然相协调。其二,儒家思想的“仁爱好生、长养万物”、“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从仁学出发,提出惜生、重生的原则,并主张道德从善的情怀直接施之于自然界,充分体现了要求人类取物有节制,节约利用资源的思想。另外,从美学角度出发,自古以来我国美学思想就一直强调人与自然、生命的欲望与实现社会价值的统一。从人对自然的关系来看,我国美学肯定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宏伟、永恒、无限。我国的山水画、花鸟画等在创作过程中就要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形与神的结合,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如今社会,物欲横飞,人们在满足富裕物质的同时,一些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和生理心理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人性化设计、低碳绿色设计、和谐化设计等新概念的提出,要求设计的产品不仅能更好地实现人文关怀,而且要适应大自然的发展趋势,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发展方向与需求,这些也是“和”这一设计理念在现代工业设计发展中的体现。

人性化设计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使设计师和企业把更多的目光从产品转移到使用者。以人为本正是中国“和”文化“美”与“善”的体现。人性化设计的“美”首先体现在产品的结构和造型上,以人机关系作为理论基础,通过产品结构的改良让使用者更省力、舒适,通过产品造型的创新使产品更具趣味性,满足人们轻松、幽默的心理;其次体现在材料和色彩上的选择与人的认知相一致,给人舒适的视觉和触觉感受。“善”反映在人性化设计引导人们合理、适度的消费,倡导人们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人性化设计体现的是一种大爱,这种大爱也正是中国“和”文化“美”与“善”的本质所在。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学生针对眼药瓶设计了一款带有弹性的硅胶罩(如图1所示),使用者在用时可以翻过来,罩在眼上,可避免误操作带来的伤害,同时也提升产品使用的精准性,用完后可把硅胶罩翻下来,方便携带和包装。折叠自行车,是人性化设计的典型代表之一,它质量轻,折叠后体积很小,可轻松的提起,便于携带,是外出郊游的最佳选择(如图2所示)。人性化设计对于工业设计师和企业而言,不仅在设计技术层面上的要求更高了,而且要求工业设计师和企业对设计理念进行创新和变革,利用科学技术,使产品转化为以人为本的生活产品,转化为有生命、有灵魂的生活产品。

低碳绿色设计“低碳绿色”设计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人们返璞归真、皈依自然的心态。低碳绿色设计以三个“R”为原则——Reduce(减少)、Reuse(回收)、Recycling(再生),在选材,产品结构、功能,制造过程,包装、储运方式,产品使用和废品处理等方面,都应考虑资源利用、环境影响及解决方法,把降低能耗、易于拆卸、材料和部件再循环使用、产品的性能、质量成本与环保指数都列入同等的设计指标。这些要求的提出与中国传统“和”文化中“以自然为本”、“取物有节制”的思想是相一致的。如今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可变镜头的照相机,只需要更换新的镜头,而不用更换原照相机的其他部分,就能具有新功能和新样式。这样消费者不必丢弃原有的产品,而照样能享受源源不断设计生产出来的新产品,只需新旧结合或更换相关部件即可,这样不仅减轻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大大减少了因生产产生的废弃物,节约了资源,减轻了环境负担(如图3所示)。北京工商大学学生蔡博文在2011年IF国际工业设计设计大赛中设计的一款名为Tilt12°的作品,将盆子底面倾斜12°,当使用者向盆内放水时,就会下意识的使用盆子的低凹一端,不仅与使用现有盆子浸泡衣物达到的效果一样,同时让使用者在无意识下节约了水资源(如图4所示)。图3可变镜头照相机图4Tilt12°低碳绿色设计要求当代的工业设计师和企业无论在设计构思过程还是生产加工过程中,都应将资源利用和环境效益作为设计的核心之一,尽可能地减少产品及产品生产中的不合理,从而降低给环境、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钟表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隐喻是思维的过程,用一种事物或领域类比

另外一种事物或领域,其主要的功能是对事物的

理解。人们常常谈论或描绘实体不存在、不可捉

摸的事物,如人的情感、抽象的概念等等,如果要

解释这些事物,需要借助于熟悉的、具体的事物,

将两者放在一起,其中一个作为解释另外一个的

工具,从而使我们对两个事物的认识发生变化。

因此,隐喻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

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自我意识属于人的思

维领域,人们虽然不能直接洞察不同文化中人的

内心世界,但是人们能够了解不同文化的隐喻系

统以及如何利用隐喻系统来推理的,以此来理解

人的自我意识。人的行为、思考、创造都是经过自

我过滤的,人们怎样了解自我,什么决定了人的自

我意识,一直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受到重视的问

题。如今的社会科学没有比研究人自身的心理状

态更为重要的事情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是多

维度、多层面的复杂的心理现象,但主要的内涵包

括自我觉醒、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觉醒是指

“我是谁”的问题。当一个人照镜子时,他会对自

己的胖瘦、高矮做评判;当他分析自己的性格时,

他会对自己的诚实还是虚伪做判断,或是对自己

是属于冲动易怒型还是沉着稳定型做判断。自我

体验主要是感觉对自己的劳动、行为、成果等是否

满意,是否能够接受自己。而自我控制是对自控

能力的感受,也涉及到改变现状逐步成为一个理

想的人的问题。这三方面的综合便构成了自我的

基本概念。本文探讨的是西方文化中自我意识的

隐喻表达,从不同侧面揭示出西方文化对自我的

认识途径。

一、自我意识与镜子隐喻

人的精神追求和自我意识有别于动物的基本

特征。人能够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内心世界并

把内心世界作为存在的事物看待,这不仅是人对

于存在思维的基本表现,也是人的本质之所在。

自我的意识来自于人对自身本质的思考,即人把

自己想象成什么。

cooley(1902)提出,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依

赖于周围环境里他人的反映和评价,他人就像一

面镜子反射人的自我形象,从而影响着人的自我

意识的形成,这一观点在社会学领域近乎成了

公认的通理。社会是由相互交往的人所组成的,

人们首先要分析和判断交际对象的反应,然后才

决定如何做出回应,即人们常常是通过他人的反

应来思考自我的。人照镜子时专注自己的镜中形

象,打量着自己的发型、衣着、脸型、身材等等,因

为那虽然不是真正的自我,但人倾向于将镜中的

我当成真我。同样,人在社会交往中,十分注重自

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关注别人对自己所做的判

断,通过想象自己在别人看来是个什么样子,从而

影响着自己的情感和自我意识。人们感到自豪或

惭愧并不是因为自我在别人眼中的机械反映,而

是对自己在别人眼中形象的判断所作的自我反

思,人们广泛的社会体验能够将社会关系的评价

知识投射到人的内心世界。

erving goffman(1959)认为,社会是个大舞

台,人人都在表演,以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自

我表现是自我向他人或是自己呈现出所希望的形

象。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们总是想给别人留下

印象以维护自己的自尊和形象。对于一些人来

说,有意识的自我表现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随

时监控自己的言行举止,注意他人的反应,然后调

整自己的表现以获得希望的效果。他们的表现是

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做出及时调整的。面对他

人这面镜子,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有时并不是

真正想法,而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而发挥的自身

调节功能,为了有助于适应新的工作、角色或人际

关系而表现出来的。人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在

工作场所,他们受到同事和上司的评价,在路上他

们被陌生人评价,即使在家庭里,子女对于父母或

是父母对子女的评价也会影响人的自尊和自信。

因此,人对自我的认识是通过别人的眼睛做判断

的,个人甚至通过某些自我表现手段来影响他人

对自己的看法,以此来获得自信和满足。

由于人对自己在别人心目中印象的关注,这

种关注在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往往使得人们模

仿明星或其他公众人物的消费方式,以引起别人

的认同甚至羡慕。一般人虽然不能像明星那样消

费,但常常无意识的模仿明星偶像的消费行为以

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这反映出消费者内心的自

恋情结。而时尚杂志和商业广告利用了人们对偶

像的崇拜,把消费大众变成了追随偶像的人,从而

进一步加深了大众的自恋情结。就像希腊神话里

的那喀索斯(narcissus)爱上自己水中的倒影而灵

魂出窍一样,人们所追求的是自己在他人心目中

的良好形象,而不是体悟自己的真实感受。自恋

情结,人皆有之,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其性格

特征主要表现在:对批评的反应感到生气和羞愧,

虽然在表面上不一定就立刻表现出来;指挥别人

为自己服务,高傲自大以夸耀自己的才能从而引

起别人的注目;想当然的认为自己所关注的事是

世界上最为独特的事,常常因为他人的不理解而

感到沮丧;对权力、荣誉、成功等有着不可抑制的

幻想,认为自己应当拥有别人所没有的特权,渴望

别人长期的关注和表扬;缺乏同情心而有着较强

的嫉妒心理,用博得赞扬来标志身份,获得兴奋和

满足。所有这些体现出现代消费文化下,人过分

关注自我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自我意识过分强烈

的表现。

那么,人的自我意识为什么受他人影响如此

之深,而且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呢?究其原因是

因为现代社会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分离。劳动及

其成果对于人的心理成长和成熟具有极为重要的

意义,人在劳动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和障碍,从自己

劳动中获得自尊、自信和满足。但随着社会分工

的不断细化,个人对自己的劳动和产品的控制力

越来越小,个人只是社会化生产的极其微小的部

分,就像机器上的一颗小小螺丝钉,其功能仅仅是

为了社会这部大机器的运转而已,个人所贡献的

力量微不足道,甚至对自己的贡献无从得知。由

于人的劳动成果对人的自我意识起着重要的作

用,劳动与产品分离就成了异化的劳动,人不能从

劳动中得到满足和自信,越来越淡漠自己的劳动

产品,其结果必然要从其它方面来寻求自我意识

的确立。于是,人便通过他人这面镜子,来寻求自

我、确立自我,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便成了现代社会

自我意识的主要来源。

二、自我意识与符号隐喻

自我意识的镜子隐喻,一直是社会学和心理

学领域占主导地位的隐喻。然而,这一隐喻对人

的被动的自我意识作了过分强调。镜子隐喻只反

映了自我意识形成的部分原因,而人的自我意识

也依赖于人的行为,特别是那些能够带来积极效

果的行为。自我意识不仅是反思的产物,更是行

为的产物。与镜子隐喻的被动自我意识不同,人

转贴于

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而认识环境、改变环境,也

认识了自我,发展了自我意识,这是更为积极的自

我意识。

人的行为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人的创造性一直

是符号互动学研究的课题。自我的符号隐喻不仅

强调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人的决定因素,同时

也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互动作用。人类有着

与生俱来的理解事物意义的欲望,特别是通过符

号的创造和解释来理解意义。peirce(1985)认为

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思维。人类所创造的符

号种类繁多,如词语、形象、声音等,这些符号并没

有固定不变的意义,他们的意义是人类解释的结

果,即符号的意义是符号的解释者所赋予的。

自我是一个符号。自我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

受传统道德内容限定的,也就是说,自我的符号是

被语境化了的。例如,杰克·史密斯是一位医生,

当他在医院时医生这一名称就是他的符号;他在

他女儿的眼里,他的符号变成了父亲;而在他自己

父亲的眼里,他的符号又成了儿子。有了符号人

们往往越来越远离现实世界,进入符号组成的世

界。人们不再需要和客观世界直接接触,而是通

过符号来了解世界,借助于想象用符号建构世界。

广义上来说,人的每一个创造、对自然的每一个改

变,都是自己的愿望、智慧、情感力量的表达,人的

自我通过他物表达出来。

自我的符号隐喻所体现的是自我能力,是个

人改变环境的能力所带来的自我觉醒。这种自我

的符号不是他人给予的,而是通过努力为自己获

得的。当然,符号隐喻的自我和镜子隐喻的自我

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重叠的:一方面,他人对我们的

赞扬往往是基于自己的劳动成就;另一方面,我们

也以他人的赞扬作为自己能力的见证。bandura

(1982)认为,人的正面自我意识与其说取决于行

为的成功,不如说取决于人对行为成功所赋予的

意义。

自我不仅是笛卡尔所谓的个人思想的存在,

自我更是社会中的存在。自我只有既包含个体又

包含社会层面才有意义,当自我作为社会符号成

为社会网络的一个环节时才能获得社会和谐。个

人是一个社会符号:它是解释者眼中的具有客观

实在的符号。符号所体现的自我不处在中心位

置,而是取决于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每

个社会都有其社会结构,作为社会符号的自我只

有在社会符号体系中存在。由于人出生在一个并

不是由自己所创造和制定的社会秩序里,人不可

避免的受到社会的语言、法律、风俗的限制,即生

活在自己无权选择的社会里,所以符号的互动意

味着人的关系的互动。自我意识通过主观与客

观、自我与他人,以及人与神、人与世界、人的欲望

与道德规范的矛盾与冲突逐步形成。所以,人的

自我意识不仅存在于静思默想之中,更存在于人

实际行动里,那些克服困难赢得成功的行为对于

自我意识的形成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发挥能动作用、改变周围

环境的天性。出生不久的婴儿通过与周围环境的

互动,把自我和环境逐步分离开来,形成自我意

识。人通过行为以及行为所带来的结果来了解自

我、证明自我。在社会组织里,人的自我意识主要

是通过工作得以发展的,人通过工作创造或改变

周围环境,也改变自我意识。这种改变环境和自

我意识的行为是主动的,而不是镜子隐喻所隐含

的被动的自我意识。fox(1971)认为人的行为所

形成的自我意识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环境

对于人的能动性的限制程度,二是个人对于环境

的控制力,三是获得多少资源能够使行为取得成

功。人只有通过自由选择,即通过自己做决定并

承担由此而来的责任才能发展和确立自我,否则

是不可能有坚强的自我意识的。

人创造和改变事物并把它们作为自我的一部

分,这似乎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信念。人类学家

们普遍认为,物质的创造者、土地的使用者、庄稼

的耕种者对他们的劳动产品具有所有权,例如,

locke(1690)将此观点作为阐明物权和政府关系

的基础,其基本逻辑是:人拥有自我,人拥有自己

的劳动,因而人拥有自己劳动的产品。人所拥有

的物质象征性地延伸了自我,人之所以想拥有物

质,是因为人有扩大自我形象的需要,人能够了解

自我的途径之一就是察看一下自己的所有,通过

所有来寻求、表达、证明、坚定自我意识(sartre.

1943)。人的所有物对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巩固起

着重要的作用。人总是把所有物看成是自我的一

部分,通过所有物,人的脆弱的自我意识得到有力

的支撑。william james(1890)指出,人的自我就

是人的所有物的总和。这不仅包括人的身体和心

理能力,也包括人的衣服、房子、妻子、孩子,祖先、

朋友,以及人的名声、成就、土地、游艇、存款等

等。如果这些所有物丰富增加了,人就会感到有

成就感;而如果所有物减少或消失了,人就会感到

失落沮丧。

人的所有物虽然有时并不是自己的劳动产

品,但却是人为自己所创造的意义之所在,是自我

符号的组成部分。通过所有物,人部分的创造了

自我,将自我向周围的外部世界延伸。“我”和

“我的”有时是很难区分的,如人对待名声、孩子

等就像对待自己一样,人的名声或孩子如果受到

损害,就像自己受到损害一样,会予以反击。许多

年轻人把汽车看成是自我的标志性符号,购买新

款汽车本身意味着有意义的重要事情,在他人和

自己的眼里,自己会显得更有价值,受到更多的尊

重,感觉也会更好,因而对自己的汽车百般呵护,

汽车受损就像是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受伤害一样

而感到心疼。这反映出人与所有物的关系是非常

密切的,甚至是融为一体的。所有物就像个人的

档案或博物馆,成为个人标志性的符号,通过它们

体现出个人的发展史,获得成功感,甚至获得死后

生命延续的象征意义。

三、自我意识与万物之尺度隐喻

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达哥拉斯提

出,人是万物之尺度。后世对这句话有不同的诠

释,在脱离当时的语境下有不同的理解是很自然

的。但众多的解释有一点是基本相同的,即价值

是相对的,是由人的主观判断而定的。毕达哥拉

斯所说的完整的句子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

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这

里的人是作为个体的人,也就是说人都是以自我

意识、看法作为衡量万物的尺度。人以意识来衡 转贴于

量万物,以意识的秩序描述万物,则会随着主体的

不同而引起判断标准的相对性。由于人灵魂的不

确定性,人们便不知不觉地将自我变成万物的尺

度。当人不能够理解世界时,便从自身出发,通过

类比来理解世界。如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

说,普罗达哥拉斯认为,“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

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

“同样的风刮着,然而我们中间一个人会觉得冷,

另一个会觉得不冷。”

普罗达哥拉斯之前的哲学家倾向于把自然作

为哲学研究的唯一对象,自然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他们所研究的哲学问题是自然的本源,如自然是

由什么所组成的这样一类问题,并根据观察和思

考而提出种种猜想以解释自然现象。当时的哲学

家们主要致力于寻找、规定自然的本源,并陷入众

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同时,希腊民族也是一

个具有丰富神话传统的民族,神的意志在当时具

有至上的权威,普罗达哥拉斯提出“人是万物之

尺度”,显然具有反传统神学的人本主义的意味。

他在《论诸神》中这样发表了对神的看法:“至于

神,我既不能说他存在,也不能说他不存在,因为

阻碍我认识这一点的因素很多,例如问题晦涩,人

寿短暂”,从而对神意决定论提出了质疑。哲学

思维的逻辑发展必然要求将研究的重心从研究自

然、研究神向研究人本身的转变,以摆脱关于自然

本源和神存在与否问题的纷争而无果的局面。

普罗达哥拉斯第一次肯定了人的主体作用,

把人的意识当成判断和衡量万物的标准,人不是

从属于自然、受制于万物,人是自然的主人,也是

社会的主人。人作为主角占据了万物的中心地

位。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同时人的价值得到

了充分的肯定。在他看来,世界万物的存在无非

是人的认识的结果。世界本没有问题,世界的问

题都是人的思考的结果,人也是人本身以及人的

社会的尺度。所以,人的智慧和力量、人的自信和

希望都来源于人的自我觉醒。而社会的一切产生

于人又复归于人,社会的一切复杂的现象、形态、

特征都根源于人的存在、活动及其互动的复杂性。

人不仅具有社会历史的本体地位,而且更根本的

意义上,具有社会存在的本体性地位。

苏格拉底受普罗达哥拉斯“人是万物之尺

度”命题的启迪,提出“认识你自己”这一更为鲜

明的自我觉醒、自我意识的哲学命题。这是苏格

拉底对智者学派关于人的主体意识的继承和发

展。如果说智者学派把感性的人作为万物之尺

度,强调人的感觉的作用,那么苏格拉底所强调的

是发挥人的理性的作用,以理性的尺度看待和思

考一切。在苏格拉底看来,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万

物之尺度,是因为人的理性思维,而感性所认知的

东西往往只是事物的表象,是靠不住的,感性是不

能帮助人认识真理的。由理性思考而形成的自我

意识发挥着组织思想、表达感情、指挥行动的作

用,同时也有助于人记住过去、评价现在、展望未

来,使人更加能够适应世界。理性的自我意识是

衡量世界的中心,倾向于把自己作为中心思考问

题,在判断世间万物的表现时常常与自己的标准

相比较。

普罗达哥拉斯以人的感性为万物之尺度到苏

格拉底以理性为尺度认识自己,两者都是西方人

类认识史上的里程碑,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后

来的西方认识论的发展受到古希腊哲人的主体意

识论的深刻影响。如培根所提出的“认识的全部

路程从感官的原始知觉开始”,贝克莱认为的“存

在即被感知”,都受到“人是万物之尺度”的影响;

转贴于

而近代哲学家如笛卡尔的“普遍怀疑论”,斯宾诺

莎的“唯物的实体假说”,都闪烁着苏格拉底的人

的理性为万物尺度的思想光芒。

维柯(1986)认为,在原始民的意识和思维

中,人和自然是同为一体的。人是自然的崇高的

诗人。人从开化之日起,便赋予自然特殊的意义,

当自然环境非人的能力所能理解时,人便利用自

身的经验和思维来改变和创造外部世界。西方文

化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作为万物的量度,这一点尤

其体现在个体主义的观点上。西方哲学强调自我

的独立存在,强调自我在时间里的存在,而不是空

间里的存在,从而将自我从社会中抽象出来。西

方文化推崇的是自我独立的个性,而不是努力完

成他人希望的群体性格,对没有个性的盲从反感。

个人的身份是由自己的特性和目标所决定的,个

人的成就、权力、自由是最为重要的。西方文学作

品也反映了崇尚个性的传统,从荷马史诗《伊里

亚特》到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歌

颂的是个人英雄主义或是个性鲜明的人物,而不

是为了完成他人期待的人物。

四、结语

franklin(1959)认为,世界上有三种事物最为

坚硬难克:钢铁、钻石、了解自我。本文通过隐喻

来观照自我意识,以期为研究人的自我意识提供

一个新的视角。社会学领域占主导地位的镜子隐

喻,所隐含的是人通过想象他人如何评价自己而

形成自我意识,它强调了自我意识形成的被动状

态,而忽视了人的能动作用和创造性。而符号隐

喻下的自我意识意味着通过人的主动的、创造性

的行为确立自我,它所隐含的是人通过改变环境、

获得物质拥有,即从行为的经历中获得自我意识。

万物之尺度隐喻则强调了人在万事万物里的主体

地位,唯有人的思维活动,人的主观意识才起决定

性作用。所以,自我意识既是心理学、社会学的重

要研究课题,也是哲学上的重要研究课题,人只有

钟表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本报讯(记者甘丽华 通讯员党波涛)近日,华中师范大学在该校物理学院设立“特区”,建立新的教师考核评估体系,用影响因子为重的国际化标准评价每一位教师。

据介绍,该校物理学院教师考核评估新体系将打破以往的以发表SCI论文数量晋升职称和评先评优的制度,而是以影响因子为重的国际化标准来评价教师的科研水平。根据新的评价标准,把部分优秀教师列入“激励计划”。进入“激励计划”教师的论文影响因子要符合国际通行的标准,即达到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永久副教授的水平。进入“激励计划”的教师每年津贴增加20%,5年可以实现翻番。

此外,在教师评聘过程中实现重大改革,对教师的考核中,除原有的教学、科研任务外,增加突出了“社会服务”的比重,让更多的教师除正常的科研、教学外,投入到社会服务中去,如担任学生班主任、指导本科学生科研立项、专业和教学实习等。

钟表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许多高中化学教师会利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得不到显示。在化学课堂中,许多学生在进行被动学习,没有化学学习的热情,大大影响了高中化学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有效转变,解放自己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方法,用实际行动去转变传统的教学手段,才能让高中化学教育局势得到逆转。首先,教师要学会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其次,教师要对自己的课堂角色进行转变,不能将自己作为课堂中的权威,而要与学生共同学习。比如在讲解《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阶段与学生讨论有关于甲烷的问题,讨论甲烷在生活中的存在、其存在的积极意义等。教师通过抛砖引玉式教学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达机会,会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动者,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

二、加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化学教学创新的重要手段。高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敏感期,他们的自尊心很强,自我表现欲望也很强烈。教师要通过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去自然地关注学生的变化,肯定学生的优势。高中学生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更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在教学中,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会让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得更加主动,也会让学生的化学学习自信心得到建立。一位平易近人的教师,更容易得到学生的依赖。化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正确对待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给学生表达个性化观点的机会,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加轻松和谐。比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教师要给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而不是让学生一味地跟着自己进行化学学习。当学生勇于表达观点时,哪怕存在错误,也要从其他角度进行肯定,激励学生与自己互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三、加强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引导者。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化学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更能够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形成,大大提高化学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在实际教学中,化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科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比如在讲解《氨硝酸硫酸》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关于三种化学物质的性质,让学生清晰明了地看到三种物质化学性质的不同,并利用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了解三种物质的用途。当学生对其具有基本认知时,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得以创设,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学实验的设计与实践,对化学知识进行验证,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

四、加强学生参与度的提高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在教学改革的今天,高中化学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只有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让化学教学的质量得以提升。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各学科学习模式的相似化,会让学生觉得学习过于枯燥。作为一个自然学科,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感受到更多的学习乐趣,且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竞赛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化学知识,提高课堂参与度。比如在讲解《石油、煤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总结尽可能多的能源利用方法。在课堂中,通过抢答的方法去回答能源应用方面的问题,以计分的方式决定胜负,促进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高。

五、结语

相关期刊更多

钟表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安轻工业钟表研究所有限公司

科技文萃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科协

海外英语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